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文物古迹》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59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3

内容

湖州市南浔区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杭嘉湖平原。东接嘉兴市,南连德清县,西邻吴兴区,北靠江苏省吴江市。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乡平原。南浔区辖南浔、练市、双林、菱湖、和孚、善琏、旧馆、千金、石淙9个镇,总面积716平方公里,总人口51.4万。
   据南浔区境内发现的洪城、邢窑、台子汇、塔地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南宋以来,南浔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万历(1573-
  1619年)至清中叶,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南浔经济快速发展。至近代,丝商崛起,称雄江南,南浔经济发展步入鼎盛期,有“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悠久的历史和繁荣富庶的经济为后人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我们今天有幸将此编录成册,以飨读者。
   按《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的阐述,文物古迹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
  若按此定义,南浔区境内的文物古迹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的。仅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浔古镇)范围内,列入规划必须保护的历史建筑,其面积达9.09万平方米。因篇幅有限,本辑仅收录南浔区文物古迹中价值比较突出的那一部分,即核准公布的各级各类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共119处。《南浔文物古迹》分上编、下编两部分。上编收录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浔古镇)范围内的文物古迹19处,其中文保单位15处,文保点4处。下编收录南浔区境内其他文物古迹100处,其中文保单位19处,文保点81处。这些文物古迹遍布南浔区各乡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综观南浔区境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文物古迹,发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从分布情况来看,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集中了南浔文物古迹之精华。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0.23%,保护区内有各级各类文保单位15处,占全区文保单位的44%。南浔区境内保护级别最高的文物古迹即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在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除此之外,保护区内有湖州市文物保护点4处,列入保护规划拟公布的南浔区文物保护点
  27处和优秀近现代建筑21处。保护区内文物古迹形式多样,有清丽典雅的传统民居、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庭院幽深的名门大宅、恬静秀丽的江南园林、气势恢弘的古石拱桥等,令人叹为观止。
   二、从文物古迹的类型来看,古桥占2/3以上,体现了江南水乡特色。南浔地处太湖南岸,地势低洼,河港纵横,漾荡密布,历来就是“无船路不通”、“无桥路难行”的典型的江南水乡。我们收录的119处文物古迹中,有82处为古桥,均为石桥,分梁桥和拱桥两大类。拱桥有单孔和3孔之分,梁桥有单孔、3孔、5孔、7孔
  4种类型。在众多古桥梁中,双林三桥可谓上品。三桥位于双林镇北,南北向横跨双林塘,虹影相叠、百舸如梭,为水乡胜景。在不到350米的同一河流上,并列3座同类型3孔石拱桥,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实例中确为罕见。南浔区境内除82座古桥外,另有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或文保点的古桥梁300多座。若将南浔称之为“水乡古桥博物馆”,亦不为过。
   三、从文物古迹的时代来看,大部分文物古迹属晚清至民国初这一时期,见证了近代南浔之辉煌。从收录的文物古迹来看,其中除古文化遗址15处,晋代水利航运设施1处,明代建筑7处外,其余都属清至民国时期。现存清早期和清中期文物古迹比较稀少,大都属于清晚期和民国初这一时期。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三:其
  一,年代越久远的古迹存世越稀少,这是客观规律;其二,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战火蔓延至南浔,古迹毁损严重;其三,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至20世纪初,是南浔丝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繁荣的经济必然会导致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兴起,留存至今的众多文物古迹都建造于这一时期。这些文物古迹包括桥梁、宅第、书楼、园林等,它们形象地记载着南浔昔日的辉煌。
   文物古迹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编录此书旨在让公众了解南浔文物古迹,更加珍视它们。我们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文物古迹保护的行列中来,给予文物事业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把文物古迹保护好、利用好,在南浔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知识出处

南浔文物古迹

《南浔文物古迹》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文物古迹》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文物古迹的图书,介绍了南浔古镇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