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子美年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人物珍稀年谱》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51
颗粒名称: 四、周子美年谱
分类号: K827
页数: 30
页码: 93-122
摘要: 周子美(1896- 1998),南浔“八牛”之一周家后代,我国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南社”成员,百岁老人。曾任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编目部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震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嘉业堂善本书目》《庄氏史案考》《洛阳伽蓝记校注》《万洁斋丛刻五种》《中国古代教育史参考资料汇编》等著作数十种。他熟悉南浔的人文历史,是近代南浔百年辉煌历史的见证人,曾直接参与民国《南浔志》《浔溪文征》等文献修编,集资刊印《南林丛刊》,并编撰有《南浔镇志稿》《南浔丝业小史》等,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 历史人物 周子美

内容

谱主简介:周子美(1896-
  1998),南浔“八牛”之一周家后代,我国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南社”成员,百岁老人。曾任南浔嘉业堂藏书楼编目部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震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嘉业堂善本书目》《庄氏史案考》《洛阳伽蓝记校注》《万洁斋丛刻五种》《中国古代教育史参考资料汇编》等著作数十种。他熟悉南浔的人文历史,是近代南浔百年辉煌历史的见证人,曾直接参与民国《南浔志》《浔溪文征》等文献修编,集资刊印《南林丛刊》,并编撰有《南浔镇志稿》《南浔丝业小史》等,为家乡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周子美年谱
  王瑜孙撰述
  1896年(清光绪廿二年丙申):一岁。
  三月一日(农历正月十八日)卯时,先生诞生于浙江吴兴县南浔镇周氏老宅(在南安桥东堍,现为南东街243号)。父庆森公,时年三十六岁,尚无子嗣。前母邱太夫人遗有一女。母邢太夫人是继室,生先生时年二十六岁。庆森公初得子,很高兴。命名曰延年,字伯益,号子美。取《荀子》“美意延年”之意。后一度用周默之名,以君实为字。时家中人口不多,父母及妹共四人。父时为邱氏外婆家石门洲泉镇协泰典当总管。年收入约有二百余元。(据先生手稿《梧园回忆录》)父周庆森(1861-1911),字郁文,号蓉史,别号占城。清秀才。1902-1905年任平阳县教谕。著有《敝帚集》,未刊。集中有《得子》一首云:“重调琴瑟尚和耽,一索逞思便得男。笑我行年三十六,啼声初试似回甘。”即记于诞生先生时。母邢玉珍(1870-
  1930),吴兴邢兰谷之女。年二十五来归,夫早逝,抚孤成立,尽其劬劳。(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版《周子美学述》所附年表)伯父周庆贤,字普生,号群仙,一号琴轩。光绪壬午年(1882)举人。
   叔父周庆云(1864-1933),字梦坡,号湘舲。清秀才。创立模范、天章等丝绸厂及浙西鹾务学校。著有《历代两浙词人小传》《浔溪诗征》《浔溪文征》等近三十种。
  周氏原籍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西北乡之水阁村。始祖文魁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卜居于吴兴之南浔镇,是为迁浔始祖。所业为经营钱业。(见《南浔周氏家谱》)
  1897年(清光绪廿三年丁酉):二岁。
   长妹延琪(子瑶)生。
   康有为上书请变法。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洋学术思想。
  南浔庞元济(莱臣)在杭州创办通公纱厂。
  1898年(清光绪廿四年戊戌):三岁。
   府城书院改为中学堂,县城书院改为小学堂,皆兼习中西学术。开办京师大学堂。
   戊戌变法失败。
  1899年(清光绪廿五年己亥):四岁。
   三妹延珠(子佩)生。
   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与侨胞创立“保皇会”。其组织遍及美、日、新西兰、南洋等地。
  1900年(清光绪廿六年庚子):五岁。
  是年冬,从毕今秋先生开蒙。毕乃双林秀才。时馆周湘舲家。
  先生为附读。仅一、二月即放年假。
  八国联军进犯京、津。
  1901年(清光绪廿七年辛丑):六岁。
  从大伯父家馆师曹砺金先生读。曹为双林秀才。每天课读《普通学歌诀》五十行,均能背诵。曹师誉为神童。曹旋获中实科举人,但淡于仕进,终身为小学校长。曹出身寒素,自言无钱买菜,以白饭果腹。有弟元鼎,同举孝廉,联捷成进士。曾任苏、鄂等省县令多年,以清廉著政声。
  1902年(清光绪廿八年壬寅):七岁。
  随父母由浔经沪乘普济轮赴温州平阳县。父任平阳县教谕,公事清闲,初居署中,后迁岭门关西行馆,又迁城东东坑巷林姓之屋。
  先从同里诸生温镜蓉先生(名譔孙)读,后延平阳廪生王澄如先生(名鼎钧)课读。两师均循循善诱。先生九岁已能作文百余字。
  (见《梧园回忆录》)蔡元培、蒋智由、黄炎培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
  1903年(清光绪廿九年癸卯):八岁。
  在平阳县,父为延师课读。
  孙中山抵檀香山,重建“中华革命军”。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九岁。
  从父在温州平阳县任,受业于崔怀瑾先生。
  1905年(清光绪卅一年乙巳):十岁。
  父辞官,随同归故乡。附读于叔父家馆,师俞康侯先生处。师名玉师,壬寅科举人。后官法部主事。民国后为省议员、第七中学校长、省视学等职。先生从俞受业凡三月有余。
  1906年(清光绪卅二年丙午):十一岁。
  父为聘杭州董金坡(名銮)课读。董为癸巳科举人,善科举文字。往年曾馆先生伯父家中,因科举已废,师无所用其专长。先生从读无进步,乃改聘归安崔怀瑾先生来家课读。崔长于经学,为俞曲园高弟。授先生读《史记》《列子》,甚有进步。
  1907年(清光绪卅三年丁未):十二岁。
  崔怀瑾先生因事离去。继从蒋文勋先生学习。蒋字殿襄,颖悟劬学。髫年即毕读《十三经》,有神童之目。里中续修镇志,任采访。尝搜辑浔上掌故,为《南林屑》十二卷。镇志取材,颇赖于此。
  晚年任上海进步局编辑。丁卯岁(1927年)病卒,年五十有三。蒋教法从浅易入手,以《古文观止》为主。兼读英语、算学。英语老师徐某、数学老师陶某均教会学校出身。先生学习感觉有兴趣,进步较快。
  革命党人徐锡麟谋刺安徽巡抚恩铭,秋瑾准备响应,事败遭杀害。
  1908年(清光绪卅四年戊申):十三岁。
  从蒋文勋先生读书。其时科举已废,改作策论,有《平王东迁论》《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论》等。1983年,先生年已八十八岁,偶检阅少时文稿,有“所著无甚深义,阅之不胜惭恧”之语。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十四岁。
  从蒋文勋先生读书。
  是年,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取“操南音不忘其归”,社员自数十人后发展至千人以上。先生参加南社在1917年,盖已在南社成立八年之后。
  1910年(清宣统二年庚戌):十五岁。
  从蒋文勋先生读书。
  是年九月,随父、叔至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
  南浔刘锦藻纂《皇朝续文献通考》告成。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十六岁。
  去杭州投考法政学校。时父庆森公已有病,旋加重,于二月初弃养。由叔父资助进法政学校读书。时叔父庆云公在杭州工作。从兄健初已考入该校肄业。校长陈叔通太史,教员颇多名流。先生时年十六,因为不合入学资格,加填四岁作二十岁(见《梧园回忆录》)。该校为三年制,等于大学预科。毕业后可奖给法政科举人或拔贡资格,职业无问题。
  宣统辛亥八月,武昌事起,海内骚然,浔镇亦谣啄四起。九月初,诸富室相继迁徙,多至沪渎。十五日,省垣光复。十七日浔绅会议,悬白帜于通津桥上。旋推举任事之人并充实民团,用所截捐款,以资挹注,而以半归之湖州军政分府。其后,先生撰《浔溪光复记》,以纪大略。从兄延龄(柏年)1905年即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为上海光复作出重大贡献。(见王瑜孙撰《周觉传》,载《南社人物传》)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十七岁。
  在杭州法政学校政治经济科肄业。第一学年考试得分平均数
  六二。五八分,列入中等合格,掣给修业文凭(民国元年六月)。
   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首创共和。
  1913年(民国二年癸丑):十八岁。
  在杭州法政学校政治经济科别修业期满。法政学校毕业仅前三名介绍职业,余自谋出路,乃回乡任小学教员。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十九岁。
  法政学校发给私立浙江专门学校组织经济别科毕业证书,校长阮性存。时在民国三年一月十八日。法政学校出版之纪念集,先生名籍见九一页。南浔毓秀小学校长邱楼五聘先生为教务,兼高级国文、史地、格致课程,致送修银四元半(见该校关约),兼竞新、浔南小学教课。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二十岁。
  在南浔任小学教员。是冬赋闲。
  与元配曹良如完婚(曹氏于1925年病故)。
  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廿一岁。
  由三叔父介绍至宁波岱山盐栈工作。月薪廿元,连花红共四十元左右,以此养家糊口。由母亲刻苦维持。(见先生手记)
  1917年(民国六年丁巳):廿二岁。
  在岱山盐栈工作。代三叔湘舲编成《浔溪词征》二卷。
  长子世行生。(同济医学院毕业,上海天原化工厂保健室主任。
  1995年亡故,年七十九)由沈志儒、郑之蕃(字桐荪,号焦桐。江苏昊江人,清华大学教授)介绍,参加南社(社员编号八五二号)。
  1918年(民国七年戊午):廿三岁。
  在岱山盐栈工作。
  六月游普陀,有记。(见《万洁斋游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廿四岁。
  在岱山盐栈工作。
  “五四”运动爆发。罢课、罢工、罢市,席卷全国。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廿五岁。
  在岱山盐栈工作。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廿六岁。
  在岱山盐栈工作。
  次子世才生(育英高中毕业,任会计师)。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廿七岁。
  吴兴县重修《湖州府志》,总纂朱祖谋(古微),协修刘锦藻(澄如),南浔方面需有一采访员,原拟请蒋文勋担任,但蒋时在中华书局任编辑,辞不就,推荐先生担任。月薪二十元,外出采访,可支路费,乃将岱山盐栈工作暂请人庖代。
  先生在岱山盐栈六年余,因工作较清闲,得圈读古籍,大多均托人购自沪上。
  与汤浚合编《蓬山两寓贤诗抄》二卷,在宁波出版。
  1923年(民国十二年癸亥):廿八岁。
  湖州修志局编辑兼采访员。
  加入国学商兑会。
  1924年(民国十三年甲子):廿九岁。
  湖州修志局因经费支绌停办。先生任职两年余离去。经人介绍任南浔刘氏嘉业堂藏书楼主任,编校藏书目录。
  先生尝告人:“刘家藏书楼开办了,我乃谋得这一工作。工资虽不高,但独当一面,而且无形中增进了古书版本知识,得到很大好处。” 加入中华图书馆协会。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年会。大会主席戴志骞,其时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出席代表约二百人。到会官员讲话的有胡汉民、戴季陶及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被推举为善本调查专门委员之一。全体会员合影留念。
  1925年(民国十四年乙丑):三十岁。
   在嘉业堂藏书楼工作。
  三月游严陵,四月游天台,均有记。(见《万洁斋游记》)元配曹良如去世。曹氏家在吴江太湖之滨。父曹缵川与先生之大伯父是连襟。曹氏遗二子,长世行(1917年生),次世才(1921年生)。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卅一岁。
  在嘉业堂藏书楼工作。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卅二岁。
  在嘉业堂藏书楼工作。
  三月游莫干山,有记。秋,恩师蒋文勋(殿襄)病卒,年仅五十二。先生惧师稿散失,求遗箧,得诗若干首,手录而珍藏之。
  与继配罗庄结婚。罗字孟康,为罗振常先生之长女,振玉先生(贞松老人)之侄女。事亲孝谨,兼娴文事,因得伯父钟爱,善倚声,为王静安、况蕙风所激赏。著有《初日楼诗稿、词稿》,叶恭绰《清词钞》录有作品。(见罗继祖辑述《罗振玉年谱》)罗氏长期病瘵,于1941年亡故。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卅三岁。
  在嘉业堂藏书楼工作。
  秋七月游九华山、黄山等,均有记。三子世继生(复旦大学毕业。退休前任上海供销职工大学高级讲师)。用“书隐”笔名发表《莫干山之暮春》《记九华山之游》《记黄山之游》《记白岳之游》,分别刊登于五月及十月份《申报》。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己巳):卅四岁。
  在嘉业堂藏书楼工作。
  正月,邓尉探梅,作《探梅记》。六月游宜兴张公洞、善卷洞。
  七月游梁溪,十月游天平山、澉浦及绍兴,并有记。
  辑录《永乐大典》本《金刚经》。是年由嶂隐庐书庄付石印。
  《金石学概说》发表,署名“书隐”,刊登于是年九月三日天津《益世报·文艺周刊》。
  所辑《聊斋志异拾遗》一卷,由嶂隐庐铅印。
  与友人参观东方图书馆,写信给张元济。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卅五岁。
  在嘉业堂藏书楼工作。《万洁斋游记》(一名《周子美游记》)石印三十册。秀水朱培题签,侄周世选为序。略云:子美叔父熟流略,耽禅悦,视荣利泊如,独喜游。游必有记。其记也不沾沾于稽古,不郁郁于伤今,独于佳胜处徘徊周眺,虽一木一石,往往流连不忍去。……记起戊午(1918年),迄己巳(1929年),凡十三篇。
  先生尝以示友人宁波张于相(清举人,著名古文学家。号为甬上四子之一),以为其中莫干、黄山两记较好。并建议书名改为《周子美游记》。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卅六岁。
  在嘉业堂藏书楼工作。先生自甲子来书楼至今年已八年。“日理缥缃,含精茹英,穷其窔奥。嘉业所藏,盛日超五十七万余卷,数十八万册强。悉加稽检,辑成总目录,存在书楼”。(摘自《嘉业堂抄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胡道静总序)四子世禄生(五龄即夭折)。
   母邢氏去世,年六十一岁。
  是年春,武昌徐行可至嘉业堂藏书楼参观,携赠图书中有《慈云楼藏书志》,慈云楼为上海李筠嘉藏书之所,藏书甚富。先生无意中发现为吾邑周中孚手迹,取与《郑堂读书记》对校,作《慈云楼藏书志考》。是年仲冬,在南浔寸池潭前顾影轩相馆摄半身肖像。时孟康夫人方病甚,伏枕为题《沁园春》词,有云:“哀乐中年,意气全消,鬓毛渐疏。但勤攻刊椠,丹黄雠校。纵探林壑,山水清娱。少不如人,老当益壮,自善生涯号蠹鱼。耽禅悦,怪养生有素,那复清癯。”颇能写出当日神态。
  1932年(民国廿一年壬申):卅七岁。
  由表兄蔡正华介绍至上海圣约翰大学任国文部教授。蔡其时任中文系主任。致送的聘书上写明月薪一百元。校长卜舫济。先生曾在书尾批复注云:“这是我的卖身文契第一纸。……本想弃去,继思亦是生平倒霉的纪念,姑且保存一下。” 发表《慈云楼藏书志考》辑入《图书馆学季刊》第六卷第四期。
  所著《庄氏史案考》由上海嶂隐庐铅印问世。按:解放后,台湾文海出版社曾据以影印。并由沈云龙辑入《明清史料汇编》卷八第七十七册。先生撰著此书,引用书达三十七种。其中有亲身经历史案的顾亭林及受害人李令晰、陆圻幼女陆莘新、范骧之子范韩等记述。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出版过梁节庵《庄氏史案本末》一书,以为材料完备,无有过之者。其实先生五十多年前的考证,即臻完备,惜发行未普及耳。
   夏,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二届年会。
   女世贞生(后改名玉恒。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退休前任内蒙古牙克石林业中心医院内科主任)。
  1933年(民国廿二年癸酉):卅八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月薪一百十元。
  由金松岑介绍,加入国学会。同事王欣夫名大隆(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亦为该会会员。先生进约大不久,即发生盛宣怀(字杏荪)藏书分割问题。盛是清末洋务派,曾任邮传部大臣,喜藏书,积有十余万卷,其中颇多珍本。自1916年盛故世,至1932年盛家家产变卖,因约大校友宋子文介绍之力,获得这批藏书的最大部分。
  先生即撰成《愚斋藏书考略》,愚斋是感宣怀的别号。是年,叔父周湘舲及堂兄周柏年病逝。1934年(民国廿三年甲戌):九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月薪一百十元。
  是年九月起,兼任中法国立工学院教课。
  1935年(民国廿四年乙亥):四十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月薪一百十元。 先生以《洛阳伽蓝记》文笔生动流利,在文学史上早有定评,但作者杨炫之生平未有记传,所传《洛阳伽蓝记》版本间有出入。
  因于课暇为之校注。
  1936年(民国廿五年丙子):四十一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月薪一百十元。
   是年秋,所辑《南林丛刊》初集五种,由南林印刷公司印成。
  刘承干为作序。先生自撰跋文,略谓《丛刊》五种十五卷皆历年搜集手录,因世变日亟,爰鸠资印行,藉以流传。所列五种为:(一)范来庚《南浔镇志》,以简明胜,久缺完本,适园张氏仅藏其半。王君建民无意中获全帙,诚硕果之存,至足珍也。(二)范白舫《浔溪纪事诗》,于里中掌故采辑宏富,读此一书,数百年史实可以了然。(三)明朱平涵《朱文肃公集》,因魏阉窃柄,朱生时为逆党所劾,著作罕有流传,今从姚虞琴处借录刊入。(四)李光霁(雅深)《劫余杂志》,记咸丰季年太平军援浔事颇详。(五)蒋文勋(殿襄)《山墉遗诗》,据稿本付印。
  五子世光生(北京大学毕业,曾为湖南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1937年(民国廿六年丁丑):四十二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月薪一百十五元。代校长沈嗣良。所校注之《洛阳伽蓝记》五卷于四月间刊行。
  《游记》一卷复印,馈赠亲友。
  校刻清施国祁所撰《礼耕堂诗集》三卷,《外集》一卷。1946年,王欣夫录副。
  校刻明董说所撰《楝花矶随笔》二卷。潘嗣曾(字伯彦,江苏宜兴人。约大教授)、沈尹默(曾任北大校长,同乡)撰文相赠。
  中日战事起,沪上被兵。先生与罗夫人避地南浔。九月战火西延,江浙大震。先生欲返沪而路已断。仓皇携童稚避兵至距浔北三十里之大唐兜者三阅月。虽历经险阻,幸获安全。罗夫人有《丁丑浔溪避兵记》以记大略。后经辑入《初日楼稿》中。
  先生与罗夫人丁卯岁结婚后,十年来在沪上赁屋而居,离校较远,屡易其地。是年春,始赁得约大对面青年会弄廿三号秦姓之屋,乃未及半载,又避兵他适。
  1938年(民国廿七年戊寅):四十三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月薪一百十五元。校长卜舫济。
  罗庄夫人应伯父振玉之邀,去辽宁。留宿山斋数旬,振玉曾赋诗以赠,有“干艰百苦兵中来,握手悲喜颜为开。流离那计全性命,仓皇矧复摧童孩”之语。罗夫人和诗有“春风送我辽东来,阳和嘘拂沉忧开。量松种竹随杖履,分梨得枣犹童孩”之语。罗夫人体气素弱,婚后劳瘁致疾。伯父为致辽参。(见罗继祖辑述之《罗振玉年谱》)冬,金天翮(一名松岑)、柳诒征(国学图书馆馆长)、葛昌楣(平湖人,前清优贡)、刘承干(号翰怡,嘉业堂藏书楼主)、曹承履(字喜叔)、沈家权(字刚甫)、蒋维乔(字竹庄,东南大学校长)撰文相赠。
   移居圣约翰大学内教员住宅。罗夫人吐血丝,邀周君常诊治,断为肺病。
  1939年(民国廿八年己卯):四十四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月薪一百二十元。校长卜舫济。
  《南林丛刊续集》十五卷印行。此书原由南浔印刷公司承印。旋以兵灾猝起,故里为墟。稿本幸得该公司巴鉴非携出,乃集资委托上海华丰印刷所承印,印五百部。《续集》包括七种著作:(一)清范韩《范氏记私史事》一卷。述南浔庄廷鑨史案,确凿有据。(二)黄周星(九烟)《前身集》,乃六十岁前客浔所著诗。(三)明董说(客雨)《南潜日记》。(四)清董灵预《兼山续草》。(五)清温日鉴《古壁丛钞》。以上两种均张氏适园所藏稿本。(六)刘锦藻(澄如)《坚匏庵诗文集》。(七)沈焜(醉愚)《一浮沤斋诗》。《丛刊续集》1982年杭州古籍书店据以影印,寄赠一部与先生,方知其事。施维藩(字韵秋)、王欣夫、佘霖、高时敷、夏敬观、屈彊(伯刚)、巴遴(鉴非),录文共勉。
  罗夫人病势加重。延淮安名医刘树农诊治。刘云病已甚深,来春恐有危险。
  1940年(民国廿九年庚辰):四十五岁。
  仍在约大任教。
  撰《施北研年谱》一卷。稿本藏家中。所辑录之《万洁斋丛刊》七种告成。后赠与上海图书馆。
  罗夫人病势加重。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四十六岁。
  仍在约大任教。
  高燮(字吹万)、罗福成(字君美,振玉长子)录文共勉。故乡南浔自沦陷后,原有之南浔中学停办。学生小学毕业,无处升学。
  乡人张善修(献廷)等乃筹组私立务实中学,聘先生为名誉校长。
  开设初中一、二年级两班。赁东大街庞氏住宅为校舍。课程与一般中学相同,唯不设唱歌,图画,不教日语。任课者有:沈和笙(国文)、沈景炎(英语)、邱骝和(体育)、庞琴生(化学),并由老秀才归颂眉教读《论语》《孟子》,作为修身课。私立务实中学开办一年有余,先生虽未能直接主持校务,但时时关心。其后不慎火灾,教室因在楼上,学生慌不择路,有自楼上跳下受伤者,学校即停办。
   继配罗夫人(孟康)四月廿三日病逝,享年四十七岁。
  1942年(民国卅一年壬午):四十七岁。
  初在约大任教,并兼震旦大学教课。三月,去南京就泽存书库事。泽存书库为陈群(人鹤)私人藏书之所。与约大原同事丁宁(女,扬州人,词人)共事。
   是年,合辑罗孟康夫人遗著为《初日楼诗词遗稿》凡三卷,其后(1957年)又油印。
  1943年(民国卅二年癸未):四十八岁。
   在南京泽存书库。为《佛学月刊》撰文。
  冬,岳丈罗振常先生逝世。尝抄录白下流传之夏承焘近作词寄同乡诗友。中有句云:“偶听客颂牛心炙,便教妻裁犊鼻裤。”先生之襟怀可约略窥见。
  1944年(民国卅三年甲申):四十九岁。
  初在南京泽存书库,旋返上海,在圣约翰大学国文系担任副教授,兼在上海培明女中教课。(按:先生于1942年3月至南京,
  1944年1月离去)郑桐荪以《台城路》词相寄。有“炎方踏破归航绕,歇浦重来人老”“欣逢一笑,执手惊看已头白,俱非年少”诸句,盖记实也。
  鲍鼎(字扶九,无锡国专教授,后在新亚药厂工作)、王文夔、郑之蕃、郑士宁(字纪明)父女录文共赏。
  汇编岳丈罗振常先生之《蟫隐庐丛书》二十一种。鲍鼎为题签书名。是年刻印。
  1945年(民国卅四年乙酉):五十岁。
  况维琦(字幼韩,周颐子,约大教授)、陈运彰(字蒙庵,约大教授)撰诗共赏。张汉昭、胡士莹(约大教授)录文共勉。
  为悼念罗孟康夫人逝世三周年,先生将往年友人徐行可所赠《簟纹帘影图》从旧箧中检出,请名人题识。此图为徐晓东所绘。有章太炎先生题识:“上虞罗孟康女士,少能诗,有口号云‘簟纹帘影清于水,不染尘氛只染秋’,诸诚徐晓东为绘图,不作款识,犹唐宋旧格也,识之以断后人之疑。辛未孟夏章炳麟。”题图者有刘承干(翰怡)、杨懿涑(澹园)、张善修(献廷)、王瑜孙(忍庵)等。
  1983年夏,先生辑录《初日楼删稿》时特附录于后。安葬罗夫人于上海八仙桥公墓。至1958年,公墓迁至青浦卫家角吉安公墓。
  1946年(民国卅五年丙戌):五十一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国文副教授。
  陈从周、庞元济(莱臣)、吴钰(彦臣)作画共赏。频年南社社员时以诗画馈赠,至此辑为《翰墨因缘》。
  先生自来海上,极少机会返乡,但怀念之情不能自已。曾倩人绘为《嘉业堂读书图》,今年请同乡王瑜孙题识,王题诗有“鹧鸪溪上读书楼,寝馈于斯几度秋。午夜横经灯似豆,丁年挥翰笔成丘”及“贫犹好士常分俸,老不趋时自寡尤”诸句。盖历年来先生对故乡寒士不时赒济。有何姓女学生卒业后,无力升学,先生虽不相识,竭力资助。
  1947年(民国卅六年丁亥):五十二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兼任震旦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及培明女子高中教员。由上海张亚孚介绍加入浔社。
  1948年(民国卅七年戊子):五十三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
  所撰《愚斋藏书考略》刊登《约翰声》第四十五册。
  1949年(民国卅卅八年己丑):五十四岁。
  在圣约翰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
  五月,上海宣告解放。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庚寅):五十五岁。
  在圣约翰大学国文系任教。圣约翰大学校政委员会通知将九号教员宿舍楼上西部房屋配给先生为宿舍。
  先生自辛巳年(1941年)悼亡后,精神上受到极大打击,因为罗夫人医疗,将值钱物件变卖一空,还欠了不少债,曾拟续弦以主中馈,但一时未有合适对象。课暇,写作不辍。曾向戚友搜集有关故乡资料,沦陷期间张善修(献廷)、张和孚等均在镇上,为陆续提供资料。张善修(献廷)著有《西窗集》及《乘斋杂咏》,于抗战期间浔镇变迁颇多记载。先生曾函王瑜孙以为可摘录刊行,以广流传。
  1951年(辛卯):五十六岁。
  初在圣约翰大学,旋上海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由华东教育部通知调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系由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诚明文学院(原正风文学院)等院校合并调整成立。
  1952年(壬辰):五十七岁。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副教授。解放以来,通过“镇反”“五反”,上海社会秩序已然改观。高等院校分批组织教职员工下乡劳动,并参加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先生曾至嘉定(马陆)参加劳动、学习。
  1953年(癸巳):五十八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从中文系调到教育系教育史研究组。着手编纂《中国教育史纲要》。所撰述之《南浔镇志稿》四卷告成。刘承干序言谓:“自周湘舲修辑《南浔志》以来又阅三纪,中罹寇祸,典籍煨烬。子美教授搜辑弥勤,踵成《志稿》四卷,难在平时遇事著录,故能首尾完具。”先生复写数份,分赠故乡王瑜孙、朱从亮等。
  原稿藏华东师大图书馆。后三十年,朱从亮撰成《南浔文献新志》,多所取材,并请先生为之序。《新志》于2000年2月印行,惜先生已不及见矣。
  1954年(甲午):五十九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
  所编纂之《中国教育史纲要》由华师大教育系油印。
  开展批判胡适思想及《红楼梦》研究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唯心论倾向。
  1955年(乙未):六十岁。
  在华师大教育系任教。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一千一百多个异体汉字。
  先生与友辈谈论,以为我国文字数千年来变化甚多,废除已不适用之异体字,确认新生之字,一切从实际出发,刻不容缓,否则青年学生势必无所适从。
  1956年(丙申):六十一岁。
  在华师大教育系任教。
  辑录岳丈罗振常遗著为《善本书所见录》。
  1957年(丁酉):六十二岁。
  在华师大教育系任教。八月,为女词人丁宁《还轩词存》撰跋文。先生与丁宁早年共事于圣约翰大学,后在南京泽存书库共事,继又同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跋语略谓:“君扬州人,幼孤。遭家多难,身世凄凉。以素擅诗词及流略之学,遂以佣书自给。余识君近二十年,初以其郁郁寡言笑,秘不以所著示人,心颇疑之。及相处既久,始觉其甘淡泊,重然诺,迥非寻常闺阁所能及,于是相过从,并得读其全稿。”先生力劝其付梓,愿董其缮书之役。《还轩词存》是年夏付油印,印数仅数十册。华师大同事施蛰存深以不及获读为怅,从友人胡宛春处借读,为加跋语,有“惊其才情高雅,藻翰精醇,琢句遣词谨守宋贤法度,制题序引亦隽洁古峭,不落明清凡语,知其人于文学有深诣也”。施蛰存教授以为丁宁足以夺并世闺阁词流之帜,其赋情之芳馨悱恻,有过于诸大家者。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将《还轩词存》正式出版,附有郭沫若1963年3月给丁宁一函,有“清冷澈骨,悱恻动人,确是您的心声。微嫌囿于个人身世之感,未能自广。希望能以时代的感情为感情,脱却个人哀怨,开拓万古心胸”等语。
   “反右”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七月间斗争达到高潮。先生在校参加大小型各种会议。
  1958年(戊戌):六十三岁。
   在华师大教育系任教。
  所辑录之罗振常遗著《善本书所见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罗振常先生创设蟫隐庐书肆于沪上汉口路283号,居肆凡三十年,遇有宋元精刻,名家抄校,辄郑重为加题跋。校勘之精细,版本之流传,收藏之递迁,皆详为稽考,论断咸曲中肯綮。然抉择虽精,深藏不以示人。逝世后,始发箧得之。
   先生以为岳丈毕生精力所萃,不可湮没,遂整编为四卷。倩刘承干为之序,并附《慈云楼藏书志考》,一并刊行。
  1959年(己亥):六十四岁。
   在华师大,调入图书馆,任参考阅览部主任。
  以华师大孟宪承校长为主,与陈学恂、张瑞潘合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以应教学需要,主要供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师生以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参考。翌年成书。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包括的历史时代是中国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既列入了唯物主义思想家的资料,也列入了唯心主义思想家的资料。为精简篇幅,所有资料基本上都是摘录的。此书与部颁教材配套施用。后来多次重印,颇有影响。
  五月,与第三位夫人欧阳馥结婚,夫人系江苏松江人,曾任小学教员。养女欧阳美琳。先生自辛巳(1941年)悼亡,相隔一十八年,始克重享家庭温馨。
  1960年(庚子):六十五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辑录《华东师大馆藏参考书目录》付铅印。
  先生少年时虽主持嘉业堂藏书楼,积有多年经验,但对于图书新式分类法,比较生疏,入馆后即向图书馆洪有丰(字范伍)学习,其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可见一斑。编纂《华东师范大学目录之目录》于1966年铅印。此目录分为总录、学科书目、专题书目、特种书目、国家书目、图书馆书目、出版社书目、各家藏书书目、个人著述书目九类。共计一〇五八种(至“文革”为止),附书名索引、作者索引、丛书书名简称索引。
  1961年(辛丑):六十六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工余研读佛典。先生早年对佛学有浓厚的兴趣,研读经典时遇有疑义,颇拟就通人质询之。尝就某公请教,讵意顾而言它,未获要领。先生后与友人道及,以为世间名实相符者已极难得,不胜感慨。
  1962年(壬寅):六十七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先生自辑印《南林丛刊》初集、续集后,对故乡文献不忘搜辑。
  曾从徐一帆处得徐自华(字寄尘,石门人,适南浔梅氏)诗稿抄本,又向王瑜孙询问王文濡(均卿)遗著《望古遥集楼诗文稿》暨沈镕(伯经)集之下落。1963年(癸卯):六十八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向同乡借阅张善修遗著《西窗集》及《乘斋杂咏》。建议《乘斋杂咏》可打印若干份,以广流传。自谓所撰《南浔镇志稿》根据目前情况,富室已全部破产,无法捐助,拟将稿本捐赠华师大图书馆。
  1964年(甲辰):六十九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所辑录之《华东师范大学善本书目》十月份付铅印。
  函同乡后辈王瑜孙,建议将张善修(献廷)之《乘斋杂咏》摘录若干,寄《湖州日报》,因其记述南浔抗战时期情况较为详审。
  1965年(乙巳):七十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秋,偕同乡王瑜孙访沈尹默于海伦路住宅。与尹老谈论书法甚欢,尹老当场写《沁园春》词赠王。其后王曾赋《重过海伦路沈尹默故居》二十八韵以记其事,已在廿余年之后。(诗载《上海诗讯》总四十四期及湖州市诗词学会《苕霅诗声》2000年第一期)
  1966年(丙午):七十一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辑录《华师大图书馆金石碑拓分类目录》藏该校图书馆。是年夏,“文化大革命”迅猛开展,自京及沪,遍及全国。
  1967年(丁未):七十二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1968年(戊申):七十三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1969年(己酉):七十四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1970年(庚戌):七十五岁。
  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
  自“文革”开展以来,工作已无法正常进行。先生有一段自述,可略见当年情况:“‘文革’中,余年逾七十,旧知识分子自不免被批斗,幸较早失聪,倒也少吃苦头。大小批斗会上口号震天,余一概听不见。余每日漠然地上班,看报,看‘红宝书’,任何发言均听不见,因而也就不必发言了。只有一个习惯依然如故,即口袋中放几粒水果糖,关键时刻就放一粒在嘴里。然而,有一次也实在聋得玄乎了,竟在工宣队精心安排的‘忆苦思甜’大会上,刚刚吃过‘忆苦饭’,就‘啪’地一声将一粒水果糖放入口中。那年头,这种事岂能了得!工宣队长即勒令余站起来,一顿训斥。余依旧是聋,什么也没有听见。人们均说余装聋作哑,余不置可否。”(引自浙江人民出版社版《周子美学述·“文革”中的耳聋》)运动余隙,偷偷地阅读典籍。修订所著《施国祁年谱》,并题小跋云:“北研先生为史学大师,载在《清史稿·文苑传》,但生平事迹除《南浔镇志》有小传外,大都语焉不详。因于暇日广为搜罗,辑成此谱,以见一斑。惟仓促成书,舛漏甚多,尚祈大雅贤达,有以补正。1970年秋七月,同里后学周子美识。”
  1971年(辛亥):七十六岁。
  是年春,被勒令退休,未及三个月,又被调至古籍研究室。因毛泽东主席批示要标点《二十四史》,先生先后参与《新唐书》《新
  五代史》《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点校工作。与天翻地覆的外界隔绝,这里成了世外桃源。但是点校工作始终是在认真严肃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1972年(壬子):七十七岁。
  在古籍研究室《二十四史》标点组参与点校《新唐书》《新五代史》及《文献通考·经籍考》工作。
  1973年(癸丑》:七十八岁。
  在古籍研究室《二十四史》标点组参与点校工作。
  1974年(甲寅):七十九岁。
  在古籍研究室《二十四史》标点组参与点校工作。
  1975年(乙卯):八十岁。
  在古籍研究室《二十四史》标点组参与点校工作。每星期去三个半天,系义务性质。
  七月一日,函姨表妹丈郑东启,告以今年春节,校方另配师大
  一村四一九号住屋。并询及先岳父(罗振常)所著《古调堂文集》,当时共写三份,自己一份寄至南京之秦湘渔作序,至今十余年杳无音讯,询郑处一份尚存否?又询吉安公墓是否依然尚存,拟请绍明甥沿途车中一看。如兆域尚依然,拟秋间力疾一往探视先岳父母及孟康之葬处。自谓近数年重听日甚,不甚出门,幸家务有人主持云云。
  1976年(丙辰):八十一岁。
  仍在古籍研究室《二十四史》标点组参与点校工作。
  工作之余,仍不时采集故乡文史资料。从同乡友人徐轶唐、归见仁、高艺声口述见闻,为《南浔丝业小史》,详述浔镇自清道光以来至抗日战争爆发,丝业盛衰情况。
  1977年(丁巳):八十二岁。
  八月十二日写就《为研究佛教哲学,告〈金刚经〉读者》一文。
  提出佛教哲学有两个观点。佛教的唯心和哲学所说的唯心不同,前者所说的唯心是灵知。佛教是认为有不可思议的本体曰真如。这是万法之性,是一切法所从出。佛教所阐明的即此万法之性,不可思议的真如心。《金刚经》是一部专讲佛教哲学的经。是否含有以上两个特点,不妨对照一下,不难自明。先生此文语重心长,颇有启发作用。七月二十日写成《梧园回忆录》。梧园者因当时所居师大一村六区四四七号房子门口有几株大梧桐树,夏天枝叶茂盛,景色媚人,先生即以此自名。《回忆录》自述家世及婚姻情况等等。1981年12月25日又重抄一遍。
  1978年(戊午):八十三岁。
  今年恢复高考后,古籍整理研究室成为华东师大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为适应教学急需,先生不辞高龄,日以继夜地编写《文献学要略》。并将数十年古籍整理研究的实践经验,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硕士研究生。《文献学要略》1980年华东师大古籍所曾油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之《周子美学述》中曾转录。将所纂述之《南浔丝业小史》《工商业史》寄同乡王瑜孙,商量体制,并告之:“此十余年中,‘文革’期间,诸事停顿,近来颇思将故里人文为加记录,但脑力已衰,握管思路涩滞。自视所写不文不白,有太不雅驯者,望加斧削。”又述及撰镇志稿中人物一门拟悉削去,或附入各人著述门中作为小传,以免所收过滥。同时提出计划编写《南浔教育小史》,拟分科举时代、初期启蒙学校、民国以来教育之演进以及留学国外等四个阶段。资料不够,尚待广泛征求。迁入师大一村四五九号。
  1979年(己未):八十四岁。
  辑述《桥西小寓讲稿》付油印。以本校古籍研究室校刊之宋张元干《芦川归来集》邮寄同乡王瑜孙。张元干早年投身抗金斗争,词作激昂慷慨,实开陆放翁、辛稼轩之先声,王兼善倚声,尝以感怀诸什寄先生,先生以为与稼轩为近,寄赠《芦川集》殆亦希其溯本追源也。
  1980年(庚申):八十五岁。
  所撰《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三版问世。
  1981年(辛酉):八十六岁。
  将珍藏数十年之南社社员徐自华(寄尘)遗著《听竹楼诗稿》赠给济南郭延礼,俾广其传。此稿系抗战时期寄尘之侄徐一帆转托先生者,曾倩王瑜孙选录并撰骈文序言,惜已散佚。
  移居师大一村五号楼二〇三号,出入颇便利。
  华东师大因捐赠《南浔镇志稿》一部,特发给奖状(1981年7月)。
  台湾报纸文艺版刊出《蒲扇》小品文,记述师大一位研究生亲聆先生教益时的感受。据先生在报端手注,可能是乐琪声所作。
  1982年(壬戌):八十七岁。
  华师大聘为古籍版本专业研究生邱健群、周松龄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是年清明,为姨妹罗福龢(守巽)《丹枫精舍诗稿》撰序并跋。
  跋语有云:“古人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襟识见必能超尘绝俗。妹尝从事于图书馆工作,所见多矣。又曾驰驱南北,旷览万里,此则更非寻常闺阁诗人所能企及者。”按守巽女士诗稿于1988年油印问世。
  三月,为外姑桐城张承范女士遗著《练潭书屋吟稿》撰跋。遗诗稿存万洁斋。
  钞存罗孟康夫人遗诗词为《初日楼删稿》,计存词廿四首,诗十七首。跋语略谓孟康夫人诗词稿共印四次。最早为民国辛酉年,有诗二十五首,词四十五首。其次为民国丁卯年续稿共诗二十首,词六十首。两稿均用仿宋聚珍版铅印。其三为民国辛巳年所印,有诗九首,文七篇,词五十五首。后附君鱼弟五篇,用钟灵印字机印,时孟康已谢世矣。越十有六年,为1957年,余又汇集诗词为三卷,倩溧阳杨君金葆手刻,举致甚清晰,但字略小耳。综计四次所印,约共二百数十册,历年分赠友好,已无存书。今岁开春,偶董理敝箧,发现昔年残存诗稿若干,编为《删稿》一卷。老年眼目昏花,勉力写些,盖不胜人琴之感也。卷尾又附录历年来友朋为题《簟纹帘影图》之诗词。
  为南浔朱从亮《南浔新志》撰序言,缕述南浔镇志已刊者凡三。
  道光《范志》,咸丰《汪志》及民初梦坡翁《周志》,先生曾为佐修。
  其后刘澄如有《南浔小志》四卷,自民初修至今已七十余载,朱君从亮以古稀之年,成《新志》十八万言,收罗宏富,信而有证。按朱君此书于2000年4月出版,改名《南浔文献新志》,先生已不及见也。
  外舅邀园(罗振常)遗著《洹洛访古游记》重付排印。先生为撰跋文。略谓此书在彰德,履勘洹阳之殷墟遗址,搜求发掘之契文甲骨,无不详记。同时所得三代以上古遗物甚夥,一一考核。凡治甲骨学者与考古家,早已有目共赏,唯当时(按1911年)印刷不多,久已绝版云云。
   所撰之《近百年江南著名藏书家概述》在上海《图书馆杂志》
  1982年第一、二期发表。此文介绍近百年来江南数十个著名藏书家,大多数是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所没有记载过的。凡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常熟、昆山、松江、嘉兴、海宁、吴兴、长兴、杭州以及上海各地区之著名藏书家均能提纲挈领,述其大概。所撰之《近百年来我国佛学研究拾零》发表于《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一期。这是先生数十年来潜心佛学的心得。对历代佛教宗派的演变,翻译、刻印佛经以及举办佛学讲座和佛教学院等都作了介绍。
  先生自谓所谈不深不透,所谈限于在家学佛方面,对寺院中出家的方式方法,不太了解。但以为佛学是在家居士方面的事居多,出家和尚方面虽是重点。有分工也有合作。教与学不可分开,根本还是一个来源。
  所撰之《嘉业堂藏书聚散考》发表于北京《文献》1982年第十二辑。先生早年曾受聘于南浔刘氏嘉业堂藏书楼,与施维蕃(韵秋)二人费了五年时间编成《藏书目录》,收藏古籍六十万卷,其后主人经济没落,陆续将部分藏书售与他人。抗战期间售出一二〇〇种明刊本和多种稿本,后来又有转让给浙江大学及复旦大学的。此文一一作了叙述。
  1983年(癸亥):八十八岁。
  胡道静以所撰《谈古籍的普查和情报》寄呈先生(载《历史研究》杂志)。阅后以为“此文内容丰富,引证极详,非其它泛论可比。有细加研究之价值”。
  所撰《愚斋藏书简介》发表于1982年第三期上海《图书报杂志》,今年得披读。与同乡人通信时,多次提及现在嘉业堂藏书楼主持工作之吴君藕汀。吴君嘉兴人,先生虽非素识,但闻其博雅多能,诗画外工昆曲,善擫笛,乃风流潇洒一流。吴君次子小汀前往探访先生,始知昊君子女较多,今年六十六岁,精神较好,人品亦高。其父曾任嘉兴商会会长,后家道式微,自行移居浔镇,小汀现在申湖航运公司工作云。
  为同乡王瑜孙写横幅。用温庭筠《利州南渡》七律。“年老腕弱,已无能为役矣。恃兄雅故,是以贡其丑拙耳!”
  1984年(甲子):八十九岁。
  所撰《谈善本》一文发表于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4年第三期。
  甘肃《老人》双月刊1984年第三期刊出辛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文,记九十高龄的版本目录学家周子美先生。
  1985年(乙丑):九十岁。
  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及中国教育工会颁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华东师大聘为八五届校勘专业研究生郭明道、版本目录学研究生徐德明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同乡世交王瑜孙以诗祝嘏。诗曰:“高蹈淞滨岁月深,故山猿鹤总关心。泽霑桃李春争发,志辑枌榆世共钦。南社题名尊硕果,书楼著目胜兼金。青山不老人长健,闲坐桐阴一散襟。”先生以为能概括其平生,以之辑入《学述》。所撰《版本学概说》发表于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今年第一期。此文原为《文献学要略》中有关版本学的一章。考研版本始自明末。第一部研究版本的著作为清朝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此文介绍了研究版本的几部重要著作和历代书籍的源流演变。对于鉴别版本作了扼要的介绍。所撰《愚斋藏书述略》发表于《图书馆学报》今年第一期。
  1986年(丙寅):九十一岁。
  在华师大,晋升为教授。
  华师大聘为八六届古籍整理专业研究生林文琦、吴琦幸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
  江苏省南社研究会聘为顾问。
  先生所撰论文《近百年来江南著名藏书家概述》为上海市图书馆学会评定为1984年-1985年度优秀论文,发给“优秀论文”证书。
  为同乡友张善修(献庭)《乘斋杂咏》撰序言。此书系乡人王瑜孙从献庭原著中摘录有关故乡--南浔抗战中的变化有关诗篇,缀以简要纪事,由湖报社刊行。谭建丞题书签。附有王瑜孙所写后序。
  为杨国霖(雨三)居士七十双寿诗词集撰序文。杨为画师,原籍燕京,为金息侯弟子。寓居沪上,鬻画自给,参加半江老人诗画社。先生所编《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天一阁藏书经见录》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印行。社科院院士胡道静为之序。略谓:“周丈弘道淹贯,勤敏奋发。嘉业所藏,盛日超五十七万余卷,数十万册强。悉加稽检,辑成总目。别录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四卷,此四卷之目,虽曰大海一勺,实为楼藏菁英所托。”又谓:“周丈之泰岳罗振常先生遗稿《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实为目录学贵重文献。两目问世,在目录学上各有其特殊之价值与功效。” 继配欧阳夫人胃病发作,二次住院(华东及普陀中心医院),儿女辈忙于奔命,先生亦日夜不得安卧。
  1987年(丁卯):九十二岁。
   一月份退休,华师大聘为退休教授(1987年-1988年),仍带二名硕士研究生,至1989年二生毕业。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聘为顾问。
   所著《嘉业堂钞校本目录》及《天一阁藏书经见录》,寄赠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室)后,复片“永为收藏,以资研究之用”。
  胡道静以六月十五日书提及先生所指示的“敦煌遗书中多有可补道藏之书,极是,极是”。时《书讯报》嘱撰道藏文学,第十一篇正由胡君执笔。集罗孟康夫人藏印,成《初日楼印谱》一册藏家中。
  乍浦顾国华编印《文坛杂忆》驰函征稿。先生为撰《上海之词社》《同里南社小史》二文。前文述周梦坡发起之春音社(民国四年)及民国十九年结集之沤社。后文述南社同里分社,由徐平阶、范烟桥于民初创立,先生尝参加。
  1988年(戊辰):九十三岁。
   湖州市诗词学会聘为顾问。会长谭建丞。顾问有钱仲联、王秋野等。名誉理事有王瑜孙、王福穰等,均湖州籍而在外地工作者。
  同乡王瑜孙草就《周觉(柏年)传略》,寄请修订补充。先生以为搜集较富,有一般人所未悉者。王询及柏年遗诗,先生复函中谓:“先兄柏年有讱厂遗诗,曾倩沈尹默先生写成小册,并请邢瑞(贵州人,清末科进士)、曲刚、陶俊人等题遗诗。皆先兄老友。此卷托舍侄嘉茂保存,现嘉茂经商磨嘴美洲,积资颇巨,但对先人遗著,似不甚重视,亦无法促其印行。”王所撰《周觉传略》系应《南社人物传》编辑所嘱,曾访求周觉遗像未得,其文曾在《文艺杂忆》刊出。
  1989年(己巳):九十四岁。
  建国四十周年。
  中共南浔镇委员会聘任为镇志编纂委员会名誉顾问。
  湖州市图书馆举办馆藏地方志展览,嘱先生为序言。序言指出:人类文化必须依靠文献才能传播与保存。湖州早在南朝宋时山谦之就有《吴兴记》,其后地方文献汗牛充栋。《二十四史》中就有三部为我湖人所著。又指出陆羽《茶经》、赵孟頫的碑贴,历来为学者所重,而孟郊《孟东野集》、张先《张子野词》、邱迟《与陈伯之书》以及《拍案惊奇》均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为杭州张慕搓《松筠阁诗稿》作序。此书由赵朴初题签,苏步青、郑逸梅与先生撰序。附有王瑜孙《一卷诗存万古情》读后随笔。
  1990年(庚午):九十五岁。
  湖州市文化局及湖州市文化艺术家联合会聘为《湖州市文化艺术志》顾问。为《南社三刘遗集》撰序。三刘者刘泽湘、刘约真昆仲均为南社早期社员,其遗著散见于南社刊物,今合订一集,有裨于研究南社史实。
  所撰《嘉业堂藏书楼工作的回忆》刊载于今年第四期之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有函致王瑜孙,谓比来精神不济。现教育界薪水已成鸡肋。副教授月薪一二〇元,不及旅行社导游可有四百元一月,而大学研究生毕业月薪不到百元。
  1991年(辛未):九十六岁。
  元旦,郭延礼寄赠中华书局出版由郭编校的《徐自华诗文集》数册,将一册转赠王瑜孙。昔年王曾为选录徐自华遗诗《听竹楼诗稿》。惜今已无迹可寻。
  九月,继配夫人欧阳馥逝世,享年八十有三。
  1992年(壬申):九十七岁。为排遣愁闷,子女商定,伴先生出游。自沪抵津,旋又转道湖南,畅游岳阳爱晚亭诸名胜。留湘半载。返沪后为世交王瑜孙具述经过。王以长句奉呈云:“才别津门又入湘,欲凭云水涤愁肠。百龄来作潇湘客,三月任看莺燕忙。橘子洲头春晼晚,爱枫亭畔意苍茫。
  归来为说登临事,相对浑忘鬓似霜。”时在1992年五月廿四日也。
  1993年(癸酉):九十八岁。
  四月,浙江省参事张慕搓寄赠《铁崖诗集》,为先生祝嘏。
  五月,回故乡一行,由南浔镇委派员与林黎元君等陪同畅游各处。看到工商各界有欣欣向荣之概,至为欣悦。返沪后函告王瑜孙,谓此次故里之行,见到不少老友,并遍历昔年旧游之地,殊畅情怀。
  返申后稍事休息,已经恢复。约王瑜孙面谈。先生以历年日记,均已遗失,现重新简单写一点,以志鸿爪。五月廿八日手记。以后断断续续记了几天即停顿。八月,研究生王幼敏来访,在寓楼与先生合影。十二月自日本寄来合影,背后题“师生情深”。
  1994年(甲戌):九十九岁。
   二月二十七日(农历正月十八日),华东师大为先生祝贺九十九寿诞。
  湖州市诗词学会聘请为名誉顾问,聘期五年。
  十一月十二日,《解放日报》刊出记者任贯群的采访录《书香馨人君寿长》。介绍先生情况说:“他走路轻捷,思维依然敏捷,精神饱满,说话声音宏亮,没有老年人常有的老态。唯一遗憾,跟他谈话的太少。” 同乡友人往访时先生热情接待,但跟他说话时,必须大声,这已是好几年来的事了。对几十年前的事记得很清楚,记性之佳,令人咋舌。但目前的事,往往刚说过,又会重新说上二三遍。告诉友人,校中经常派医生上门替他检查健康,一切正常。谈到此间,倍觉精神焕发,根本不像一个已近百岁的人。
  1995年(乙亥):一百岁。
  正月,内侄罗继祖祝贺诞辰。联曰:“祥云瑞霭迎仙杖,硕果瑶浆葆大年。”三月,去南浔嘉业堂藏书楼,摄影留念。
  四月,乍浦顾国华主编之《文坛杂忆》已洽妥,由上海书店出版,由王瑜孙陪同晋谒,请题书名。在题年龄时,二次写成“时年
  九八”。顾君为之纠正,先生听了瞿然曰:“怎么我已一百岁了,吓煞人了。” 是年十二月三日,先生将原来打算记日记,改为笔记,自称年老力衰故也。自题《老残笔记》,有云:“老年善忘,未能作记,忽多年矣。今岁又试记之,未识能持久否?”“记于师大宿舍,时已三次悼亡。孑然一身。钟漏待尽而已。家人早已东分西散,在沪只三儿世继一家……” 长子世行病故,世行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任上海天原化工厂保健室主任。存年七十九岁。
  1996年(丙子):一百零一岁。
  江苏省南社研究会聘为顾问。弟子徐德明为先生整理成《周子美学述》。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在1999年1月,先生已不及见矣。此书对先生生平作较有系统之叙述,盖由先生提供资料并加口述,徐君为加整理,文稿曾经先生过目。
  1997年(丁丑):一百零二岁。
  《文汇报》八月六日《社会纵横》栏刊出通讯员范小峰的《百岁人瑞众人相帮,求助电铃竟然“失灵”》一文,记载周老以一〇二岁高龄住在师大一村,师大副校长薛沛建挂帅,里弄干部、邻居、师生倾注爱心每天有人登门看望。发现周老有什么事,主动帮助解决。
  周老家里,虽两年前已安装了求助电铃,却未使用。
  1998年(戊寅):一百零三岁。
  《文汇报》二月十六日刊登吴学庭《让生命历程跨越三个世纪》,副标题“记华东师大百岁教授周子美”。二月十四日是周老一〇三岁华诞,这次生日因肺部有些发炎,住院治疗,很快就康复了。医院检查表明:健康情况远远优于对应年龄,除有耳聋的宿疾,他头脑清楚,远期记忆清晰。每天看报,走路不需借助拐杖。文中述及周老从1932年起,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直到1989年最后的一位研究生毕业,才以九四高龄退出教学第一线。执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建筑大师贝聿铭、宗教界著名人物丁光训等都曾直接受教于他,但他从不向人谈及。连自己的子女也是在翻阅他的藏书时才偶然获悉这一情况。又述及五十年代初院校调整,由正教授变成副教授,他毫无怨言,1986年再次晋升为正教授,亦不见喜色。作者问他长寿之道,他的秘诀是:寡欲清心,与世无争,不嗜烟酒,只吃小荤,潜心治学,坚持散步。
  十月二十七日十九时三十分逝世,享年一百零三岁。
  十一月四日(星期三)下午三时三十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悼会。由校长致悼词。简介周老生平并指出:他一生潜心学术,淡泊名利。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夏特大洪灾,正住院治疗,虽极度虚弱,仍挂念灾区,托人到校捐款,祝愿灾区儿童早日恢复上学。前柳亚子纪念馆馆长殷安如撰联哀悼。联曰“学贯中西,名驰海内,提携后进承亲诲;春申呈瑞,齐庆彭岁,忽报星沉痛西归”。
  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发行之《南讯》第九、十期合刊特辑悼念南社社员、本会顾问周子美先生专栏。
  二〇〇二年五月十七日初稿二〇〇七年十月周退密先生订正二〇〇七年十一月骆忠荣更正编者注:此谱为王瑜孙先生遗稿,打印版,现据此录文。王瑜孙(1922-2015),号忍庵,浙江南浔人。早年毕业于太炎文学院,后长期寓居上海,历任高中、大专主任教师及机关秘书工作,擅长诗词及南浔人文掌故。退休后在上海老年大学杨浦分校教授诗词,并多次获奖,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有《小忍庵丛稿》。

知识出处

人物珍稀年谱

《人物珍稀年谱》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蚕丝文化、渔文化、湖笔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素有“湖丝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古老的南浔清远而神秘,凝聚了上千年的文明。南浔古镇,自南宋以降,以“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而雄踞江浙,其“辑里湖丝”曾经冠绝海内;水市菱湖,以“四大家鱼”发祥地闻名华夏;桥乡双林,宋时聚商,地产绫绢一直“通行天下”,远披东南亚;笔都善琏,以“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翘首于“文房四宝”。古老神奇的土地,“水”灵地杰,物华天宝。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子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