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百年沧桑的庞家故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龐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22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百年沧桑的庞家故居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8
页码: 127-134
摘要: 位于上海牛庄路704号的中国大戏院(前身为“三星舞台”)始建于1935年,是旧时上海滩的“四大舞台”之一,当时专演京剧,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张君秋等曾多次在此登台演出。解放前,中国大戏院连同牛庄路一带的房产原先都是南浔庞家的产业,庞家之所以投资这个戏院,大概与庞莱臣喜欢看戏听书有关(尤其是京剧和苏州评弹)。庞莱臣晚年曾居牛庄路,闲暇时去戏院听上一场京戏显然是种不错的休闲方式。像这样的产业,庞家还很多。庞家发迹后,曾在南浔、上海、绍兴、安徽、苏州一带置办了大量房产和田地,现在仍矗立在南浔东大街上的庞氏故居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关键词: 庞家故居 百年沧桑

内容

位于上海牛庄路704号的中国大戏院(前身为“三星舞台”)始建于1935年,是旧时上海滩的“四大舞台”之一,当时专演京剧,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张君秋等曾多次在此登台演出。解放前,中国大戏院连同牛庄路一带的房产原先都是南浔庞家的产业,庞家之所以投资这个戏院,大概与庞莱臣喜欢看戏听书有关(尤其是京剧和苏州评弹)。庞莱臣晚年曾居牛庄路,闲暇时去戏院听上一场京戏显然是种不错的休闲方式。
  像这样的产业,庞家还很多。庞家发迹后,曾在南浔、上海、绍兴、安徽、苏州一带置办了大量房产和田地,现在仍矗立在南浔东大街上的庞氏故居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现今上海的牛庄路
  庞氏故居位于南浔洪济桥西侧,坐北朝南,前临东市河、后傍后河(栲栳湾河),系庞云鏳始建于同治年间的一座规模庞大的传统江南宅院,后来庞莱臣、庞青城兄弟便居住于此。 庞氏故居的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据沈嘉允先生的《江南大宅一一南浔遗韵》一书介绍,庞家故居东轴线上的建筑都为楼厅,为庞青城所居。前后四进,楼厅高大开阔,二厅与三厅由厢楼连成“走马楼”形式。楼上门窗制作精美,特别是半窗下的可装卸裙板,上面都雕刻着不同字体的“福、禄、寿、喜”字样,四周用吉祥花卉图案环绕,十分精美雅致。一些门窗上都安装着欧式风格的窗格,上面镶嵌着色彩鲜艳的进口玻璃。楼下走廊都为中式轩廊,额枋、牛腿和廊边的墙面上有砖雕、石雕和木雕西轴线上为传统多进式厅堂建筑,为庞莱臣所居厅前仪门置砖雕门楼,门楼上刻“厚德载福”四字,并有古篆百“寿”字,极为精致,气势恢弘。另一进门楼上“世泽遗安”的四字石雕清晰可见。大厅高敞,上方原悬“承朴堂”匾额,落地长窗雕刻精美,内容多为历史典故,退堂藻井结构独特,精致细巧,颇为少见。里面数进均带厢房,构造精细,梁枋门窗雕刻巧夺天工。厅堂之间均有天井相连,天井中置湖石,栽花木,古色古香。西侧有一庭园,园中有一座小巧的西洋建筑,西风浓郁。园中老树古藤,湖石垒叠,花木扶疏,古意盎然,但现已面目全非。
  解放后,庞氏故居曾先后为部队、南浔人民医院和南浔供销社使用,又住进了“七十二家房客”。2005年之后,大部分居民已经动员搬迁,现大部分建筑处于闲置状态。
  庞家故居回形楼厅(陆剑摄)
  总体来说,庞氏故居破坏已相当严重,局部的结构变更移位较多,建筑原件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坏,但整体的形制和外形结构保存尚好,如能加以全面整修,定能恢复昔日的气派和韵味。
  庞家“世泽遗安”门楼(陆剑摄)
  写到这里,有件事不妨一提,笔者在湖州档案馆查找庞家资料时,曾查到一份庞青城的遗孀周琳向当时的吴兴县委、县政府要求明确产权、收回房屋的档案。此事,陆士虎先生的《江南豪门》中亦有提及。事情是这样的:
  由于南浔的庞氏故居解放后由国家代管,又为医院占用,故而1958年私房改造时来列入改造范围。1963年,庞青城之妻周琳曾写信给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反映南浔庞青城旧宅的房屋产权问题。宋庆龄当即把这封信批给有关部门,并转发浙江省吴兴县人民政府,引起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吴兴县财政局与南浔镇房管所联合调查后认为:周琳信上所反映的情况属实,其在浔房屋30余间面积1200多平方米(即东大街的庞氏旧宅靠东六楼六底一直到栲栳湾河的房产原属庞青城所有)解放后就一直为部队所用,1959年部队不用后又由县人民委员会拨给南浔医院使用基于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三点处理建议,一是该房屋按照1958年私房改造政策,通知业主补办改造手续,按1958年私房改造时起计算,补发业主定息;二是经纳入改造的房屋因要拨给业主定息,为此南浔医院使用的经祖房屋应取消拨1;三是南浔医院于1959年起应按租赁关系向房管部门补办租赁手续,并补交租金,计到1963年10月应补3803.32元(相当于平均每月65元多),但考虑到补交有困难,及财政必须付给业主定息的实际情况,1963年以前的,可以只交应给业主定息的部分,由医院支付的修理费不退,1963年起租金全部照补。吴兴县委据此回复周琳。
  一个月后,周琳委托儿子庞秉侠来浔处理此事经双方协商后,1963年以前每月按16元左右结算补给庞家,并由人民医院支付;1963年以后由南浔医院按规定把租金交给房管部门,由房管部门按每月定息80元支付给庞家,直到1969年停止。
  庞青城与夫人周琳在南浔故居的留影(庞天中、徐顺泉提供)
  其实,庞家在南浔的遗迹远不止这一处,目前尚能找到的就有庞家祠堂、庞滋德药房、庞启泰酱油店旧址等,最令人遗憾的是庞家那座著名的园林——宜园。 宜园是庞莱臣的私家花园,南浔人称庞家花园,位于南浔东栅东吊桥外,与张家的“东园”毗邻,总面积近20亩1918年建成后与张家的适园、刘家的小莲庄鼎足而三,并列为南浔三大名园。对这座园林,乡贤前辈林黎元和黄舆两位老先生,生前都曾做过颇为详细的忆述。 宜园坐北朝南,前临东大街,后达洗粉兜,沿街大门是粉墙黛瓦的两扇大石库门,门上有砖刻隶书“宜园”两字。东面并列着“光禄庞公祠”、“世述堂”、“庞家祠堂”等四个祠堂。
  整个园林分两大部分,外园是亭台楼馆,曲径通幽;内园以荷花池为中心,开阔大气入园门走长廊,可见很多石刻碑帖嵌镶在廊壁间,其中有况周颐撰文、郑孝胥书的《宜园记》及赵孟頫正书的《湖州妙严寺记》两石碑。过此入“鹿门别墅”,上有砖刻“鹿门旧德”四字,出自汉末隐士庞德公之典故一架紫藤引入外园,沿“绾春廊”向北达“绮霞仙馆”,馆前有花坛,植各色牡丹,四月盛开,朵大绮丽,春意盎然迤东有一轩,名“鹤守轩”,养一黑颈素羽的丹顶鹤,见人引颈顾盼稍北有一蝌蚪形的小潭,上架三曲石桥,桥面有轩,取唐代诗人司空图诗句“品画桥碧阴”,故名“碧阴轩”。沿池太湖石假山堆叠,轩外有亭,取古代诗句“夕阳迎素月”之意,故名“夕佳亭”此地遍植香梅,仿宋代林和靖“梅妻鹤子”之意境。再东行至“竞秀草堂”,庭间山茶婀娜,月季芬芳,石笋林立,小竹成丛阶下芳草绿茵,堂前老树扶疏,黄鹂婉啼,清脆悦耳,堂后丹桂每到中秋,繁花如金,香溢满园沿廊而去,进一月同门,有崇台面湖,额名“绿净山庄”。绿净山庄之东,翠竹摇曳,结一茅亭,称为“可亭”。再折东是“退修庵”,虽设门却常关。有水阁称为“自在香室”。说当时依依垂柳下还泊一舴艋小舟,若登舟可达北岸。
   宜园外园亭台旧影(陆剑提供)
  内园的主体是约10亩的荷花池,呈长方形,池中首有一大墩,仅一桥可通,宛如小岛。南岸正中建“保静山房”,四面轩窗,凭栏可饱览四周景色。厅内四壁悬挂名人书画,充满了浓浓的诗卷韵味,此厅又名“湖心亭”,额其匾曰“半湖云锦万芙蓉”。厅后精室称“碧梧翠竹之庐”。栀子花盛开,香气扑鼻东曰“且住为佳”,又有一“听雨小榭”,雨打荷叶,淅淅做声,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而进入“笋香里”,奇峰突起,上有阁称“凝翌阁”,凭栏北望,太湖诸峰尽收眼底。奇峰下有洞穴,称之为“绉云窠”。池上有九曲石桥,朱红栏杆,上覆白铁雨篷,俯看涟漪,银鳞戏水,有亭曰“鱼戏亭”。过亭后,长堤如带,柳荫连绵。堤尽有屋如舟,称为“闹红舸”。沿西墙有“半画阁重楼”,两端叠假山,可拾级登楼,中有斗室突出于外,取名“快雪时晴”,凭窗俯视内园,一览无余,楼北有广玉兰两株,清香抒怀。西堤有木香花棚架,形成长廊,有漏窗可见张家东园。濒池有亭曰“仙露明珠”,夏日可见满湖红裳翠盖,亭亭玉立,微风送来幽香,令人心清神爽。冬春之际,碧波涟漪,晶莹清澈,远眺湖心亭台,飞檐翘角,金碧相辉。故而,诗人朱疆村作《宜园题词》赞曰:“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景与兴会,情与时适,无乎不宜,则名之日宜园也亦宜。” 况周颐在《宜园记》中说:“园主人善书画,精鉴藏,构园之始,规划不经师匠,化意境为实景,可谓创举,深感敬佩。”抗日战争和“十年浩劫”,宜园惨遭破坏,如今只剩下一塘残荷供人凭吊。万幸的是,著名建筑学家童隽的《江南园林志》中还存有宜园的平面图(见附录)和照片多幅,宜园的模型据说也尚在人间,这就为将来宜园的修复提供了可能。
  宜园内园香笋里旧影
  与南浔的庞氏故居与宜园相比,庞莱臣晚年在苏州的故居则要幸运得多。早在民国初期,庞氏在苏州已是望族,拥有多处房产,庞莱臣更是远近闻名,并曾一度住在平安坊和颜家巷。据庞莱臣的嗣子庞维谨生前回忆,1945年开始,上海经常有美机空袭。为避战乱,庞莱臣便迁居苏州市中心观前街附近的颜家巷居住。这处房产不仅得以保存至今,现在的状况还很不错,著名评弹艺人徐志云后来也曾居住于此,2003年被苏州市政府列为名人故居挂牌保护。
   如今的宜园遗址(陆剑摄) 这是一座民国式样的江南宅院,坐北朝南,为典型的西宅东园结构,门牌号码是颜家巷26一28号,西面的26号是一个不高的石库门,门厅、轿厅保存完好,大门上砖雕刻着“德泽风雅”四字,轿厅后转侧门,门楼额书“闳规远绍”四字,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款。院子里有幢二层的青砖洋楼,为当年庞氏居住之所。东面的28号没有石库门,只是一般围墙,墙旁挂着“庞莱臣故居”的木质标牌,照墙上还残留着“鸿禧”的砖雕字迹,内部是个花园式的小院子。院内花木葱郁,湖石叠翠,以水池为中心,池上跨三曲石梁,池南是一座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山巅有白皮松一株,茂密的树枝斜欹出墙;池北筑有楼厅,系三间两层结构的木屋,为当年庞氏的书斋。晚年的庞莱臣,在每天的清晨与黄昏,就颓然地坐在这里一边品赏古画,一边看太阳升起然后日头西斜。 据史料记载,庞莱臣最后的几年时光就在这座宅院里度过。他晚年身患膀胱癌,已不能自如地走动,治疗好几个月,施行手术后不久就过世了(1949年3月),最后葬于苏州。这头曾驰骋于商海、艺海几十年,见过无数世面的“大象”,在他的晚年却像一头褪了毛的骆驼,只剩下庞然的躯体。他深居在这幢大院里,亲眼看着庞家连同衰微的民族在纷争与炮火中快速坍塌。
  此外,庞莱臣在苏州的大新桥巷21号还有一处住宅,系清末所建,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第一进、第二进保存较为完整,第二进门楼有光绪九年(1883)吴大澂澂题额,西侧庭院残存花厅、假山。第三进后院原有假山亭廊,毁于十年浩劫,现为民宅。 庞莱臣苏州故居门口故居内园(沈迦摄影)
  笔者曾多次前往南浔的庞氏故居和宜园遗址寻访,踏着重铺的石板路,望着摇曳的荷花和残垣断壁、杂乱不堪的宅院,思绪渐渐随风飘散。八年抗战,十年浩劫,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一次又一次的劫难,不知道有多少文物被时光潦草地抹去;而今,距离1949年庞莱臣去世已走过整整一个甲子,改革开放也已30多年,我们何忍让这些劫后余生的文化遗存继续凋零、荒芜?据说,南浔的庞家故居即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开放也已列入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衷心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知识出处

南浔龐家

《南浔龐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庞家是南浔乃至江南一带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家族,也是笔者继南浔金家之后又一重点关注的豪门望族之一。关注并研究它的缘由,不仅因为这个家族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成就非凡,更源于它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所作的重要贡献;还有它对南浔的发展不遗余力,惠泽乡里,这些皆非一般富户可以比肩。或许可以这么说,近代中国的变革主导了整个庞氏家族发展和转型,而庞氏家族变迁也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家与国的这种密切关联,值得细细解读、深入研究。一个世纪过去了,庞家的故事至今还在南浔老少之间口耳相传,代代传诵,影响可谓深远。

阅读

相关作品

中国大戏院
相关作品
庞氏故居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