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默默无闻的庞家第三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龐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1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默默无闻的庞家第三代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0
页码: 97-106
摘要: 庞家庞云鏳一支的后代共有三房。相较南浔其他一些巨富之家,庞家到了第三代人丁还算不上兴旺,并且分布也很不平衡,只有三房庞青城家比较热闹。 由于庞景麟早逝,便由庞青城的长子庞秉权(也是庞云鏳的长孙)承继了大房的香火。
关键词: 庞家第三代 庞秉权 庞锡宝 庞莲

内容

庞家庞云鏳一支的后代共有三房。相较南浔其他一些巨富之家,庞家到了第三代人丁还算不上兴旺,并且分布也很不平衡,只有三房庞青城家比较热闹。 由于庞景麟早逝,便由庞青城的长子庞秉权(也是庞云鏳的长孙)承继了大房的香火。关于庞秉权这个人物,陆士虎先生的《江南豪门》和董惠民先生的《浙江丝绸名商巨子一一南浔“四象”》等书中均有提及,可供我们参考。
  庞秉权(1901一1987),又名庞衡平,当地人称“庞大少爷”,这个称谓到老不改由于庞青城夫妇先前生的两个儿子都在幼年夭折,故而对庞秉权格外庞爱,后来庞青城因遭袁世凯通缉而流亡日本时,也不忘带上这个宝贝儿子。当时年仅10多岁的庞大少爷在日本大约住了3年,曾与张静江、周柏年等革命前辈同吃同住,还坐在孙中山先生的膝盖上拍过一张照,可惜这张颇具价值的照片现已不知所终了。
   庞大少爷庞秉权的结婚照(庞佩兰、董惠民提供)
  庞秉权早年曾在上海复旦大学念过医学,但未毕业。后娶同镇“四象”之一顾家的小姐为妻,因包办婚姻感情不和离异,续娶郭蔓英为妻,育有一子(庞仁)二女(庞佩兰、庞淑兰)。
  据其子女回忆,庞秉权年轻时拿到过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一度相当富有,曾与人合伙做生意,但因不善经营,结果被骗,损失惨重;抗战时期,他又大量购买股票,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股票随之大跌,造成投资失败,从此经济大受影响;解放前,他还曾投资过上海的“跑狗场”(以狗为赌注博彩的娱乐场所),并在虹口某公交公司做过出纳,但时间不长;至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庞大少爷已是千金散尽。
  大概出于封建时代的传统世俗,大户人家要留子孙、“守根”之故,庞大少爷解放后回到了南浔,一直居住在百间楼河西32号。这是位于一条小巷内的半间很小的厢楼,南面与德懋弄毗邻,北面是拷栳湾,不远处就是当时已收归国有的深宅大院庞家旧居。
  据一些南浔老人描述,庞秉权个子不高,操一口上海话,却带着浓重的乡音,也能讲英语,左手食指上戴一只翡翠扳指,常穿一套呢质旧西装,脚下是皮鞋,即使着中装也要外套一件西装马褂,颇具洋气。平时,他不太讲话,但他要讲时就滔滔不绝,而且一开口常流露出一种“九斤老太”的哲学:“我过去吃格杏仁饼好吃”、“我过去吃格酱鸭都是荷叶包的”……其潜台词自然是一种自白:“庞大少爷过去是出过风头的,5万洋钱买了一部奥斯丁轿车!我富裕时有过两部轿车!”
  晚年庞秉权(庞佩兰、董惠民提供) 庞秉权有个习惯,早晨吃豆浆,下午泡“混堂”(浴室),喜欢抽烟、品茶、喝酒。喝的是白酒,酒量不大,每日三餐酒,一餐一小盅,常常是“一根香烟一盅酒”。直到他耄耋之年,还常常拄着拐杖叼着烟斗出门走动。晚年由于没有生活来源,全赖子女汇款,因此生活比较拮据,后来由于无人照料,被子女接去上海、洛阳居住,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
   听着里人的描述,一个佝偻着背、拄着拐杖、蹒跚前行的老者背影仿佛就在眼前。
  二房的庞莱臣年轻时一直未有子嗣,直到年过40岁时,他的一位姨太太才生下了一个儿子。中年得子的庞莱臣喜上眉梢,庆祝了好几天,给孩子娶名庞维锡(1905一1936),字仲纯,小名锡宝。从名号上就可以看出庞莱臣对这个晚来之子的喜爱程度,又是“纯”,又是“宝”的。可惜,这位公子生下来先天不足,身体羸弱。看照片就可以发现他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仿佛一阵风就能刮倒。 庞莱臣在这个儿子身上花了很大心血,从小就呵护备至,高薪聘请了饱学之士任儿子的教习,还亲自教其学画鉴赏,故而庞维锡亦有相当的书画和鉴赏水平。据庞氏后人回忆,抗战前,庞莱臣通过上海大陆银行行长叶扶霄和时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钱永铭的关系,在南浔东大街庞宅的轿厅开设了大陆银行南浔分行,为当时大陆银行唯一设在镇一级建制的分行,让庞维锡出任经理,上海方面派王俊卿任副经理,并配备了押钞车等专业设备。从实业部的档案可知,南浔分行的设立时间为1935年,股份总额为500万元,每股1000元,共计5000股。可惜这个银行营业时间不长,原因是庞维锡不幸病重。
  庞锡宝与夫人金芷(金达亨先生提供) 庞维锡患的是肺痨病,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治之症,因为那会儿还没有发明链霉素、雷米封等特效药。为了治儿子的病,庞莱臣伤透了脑筋,四处访医求药,花钱无数,但均无效果。庞维锡吸鸦片也或许与他的病有关。据说,当时庞家还曾出巨资,托人到英国买了一个铁肺(另一说是一种特效药),但由于路途遥远,还没等救命的东西运到上海,刚过30岁的庞维锡就已咽气。这场丧子之痛使年逾古稀的庞莱臣陷入了极度的悲痛和凄凉之中,心绪郁塞,好几年都没有缓过神来。唯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儿子还为他留下了两个孙子。
  原来,早在庞维锡幼年,庞莱臣就为儿子订下了婚约,聘乌镇富户徐冠南之女做自己的儿媳妇,可是这位徐家小姐未及过门就病逝了。于是庞维锡便娶隔壁邻居、南浔“八牛”之一的金焘(号沁园)的六女金芷(1904—1976,字绵绵)为妻。
  金家也是大富之家,还是个艺林名第,金芷的大哥金绍城(北楼)是民国时期北方画坛的领袖人物,二哥金绍堂(东溪)、四哥金绍坊(西崖)都是大名鼎鼎的竹刻家,三姐金章(陶陶)也是著名的女画家。对于这样的书香门第和书画之家,庞莱臣很是欣赏,曾称赞金家道:“独喜君家一门风雅,能书画者早已驰名海内。”所以,两人很早办了婚事。婚后,金芷原本生了
  一个儿子,但却不幸夭折,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位金氏夫人此后一直没能生养。庞莱臣焦急万分,又给儿子另纳居氏(名菊珍)续后,不日终得二子,即庞增和和庞增祥。这两个孙子,便成了庞莱臣晚年的精神寄托之一。
  庞家的姻亲、著名画家金绍城(陆剑提供)
  相较于兄长,三房庞青城一家可算得上是儿女满堂、人丁兴旺了,他生有庞秉权(即庞衡平,出嗣长兄庞景麟)、庞秉礼(即庞维谨,出嗣二兄庞莱臣)、庞秉侠、庞秉宏等四子和庞韵、庞心铁、庞莲、庞四宝、庞淳意、庞蕙、庞爱宝等七女,家里正好可以组一个足球队。
   庞秉侠夫妇在结婚典礼上的留影(金达亨提供)
  庞青城的四个儿子中,庞秉权和庞秉礼已做专门介绍,而他们的两个弟弟庞秉侠和庞秉宏的材料则相对较少。据庞氏后人回忆,庞侠(1912一1994),爱好曲艺,早年曾任上海警备司令部副官和市政府保安处中尉书记,娶名媛朱年香(1914一2006,英文名叫“朱玛丽”)为妻,我手头这张照片正是他们婚礼上的留影。他们生有二子一女,二子即庞华先和庞天中,一女即庞海蒂。新中国成立后,庞秉侠与母亲周琳同住在上海陕西南路西屯169号,靠定息生活,“十年浩劫”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1994年在上海去世,享年83岁。 庞青城的幼子庞秉宏,解放前曾供职于德士古洋行,上海解放前夕,洋行迁往台湾,他不愿意去台,便拿了一笔退职金离开洋行。解放后曾在里弄工作,并帮人经营木业,20世纪70年代去世。他一生未婚,未有子女。 庞青城的七个女儿个个都嫁得门当户对,其中庞心铁就嫁到了广东籍沪商、买办之家徐润家族徐家与南浔的渊源颇深,1851年,徐润的叔叔徐荣村用产自南浔的“荣记湖丝”一举获得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的金奖,使“辑里湖丝”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品牌。庞心铁毕业于上海爱国女校,丈夫徐雨孙(1906一1995)是京奉铁路总局的局长、工商银行沪行经理、奉天矿政调查局总办、农工商部议员徐廷爵之子,著名买办、巨商徐润之孙,毕业于英国里丁莱登派克高等学校,嗜好文学,曾被推为学校文学研究会会长。1932年徐雨孙开始担任徐润创办的景纶衫袜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之职,历年贡献殊多,当年风行海上的金爵牌909网眼麻纱汗衫,即他一手设计,后又任国华工业投资及华泰电机等公司董事等职。徐雨孙是个忠实的基督徒,曾任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中华总会上海办事处主任,后来当上会长,人称“徐牧师”,并主编该会出版之《时兆月报》多年,还译有《世界之希望》一书。20世纪80年代后期,徐受邀去美国访问,受到很大礼遇,有人要他留在美国,但他执意回国,被称为爱国的宗教界人士。庞心铁受其影响,也信仰基督教,活到80多岁,现早已去世。
  2008年12月26日笔者在上海访问庞氏后人庞天中(钱志远摄) 庞青城的女儿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庞莲。
  庞莲(1907一2000),乃大名鼎鼎的晚清名人康有为的儿媳妇,她的丈夫是康有为的次子康同凝由于这个原因,加上自身优秀,她后来成了统战对象,先后成了全国第六届政协委员和上海文史馆员。
  康庞两家,依常理来说是政敌,不可能结为儿女亲家,但庞莲成为康同凝的妻子却另有缘故。1924年,17岁的庞莲进了上海宏伟女子英文专修学校,与康有为的七小姐康同环同学,两人因幼年在辛家花园玩耍时已相识,很快成了知心朋友,故而庞莲常去康公馆。庞莲与康同凝从相识到结婚,都是因为康同环的关系,而且康庞两家原来住得很近,便于两人时常见面,相互的了解也就愈深,遂生爱慕之心。
  庞青城的四个女儿合影(右起庞心铁、庞莲、庞淳意、庞慧,庞仁提供)
  庞莲生前曾回忆过两次见康有为的情景。一次是在她少年时代,庞家当时住在上海的戈登路(今江宁路),距康家的辛家花园仅一箭之遥,她便常随哥哥一起去那儿爬树、采花、钓鱼、捉迷藏,渐渐地与康有为的子女成了好朋友。有一次,康家的仆役驱赶顽童,偶遇康有为出来,即上前禀告:“大臣(家人对康有为的尊称),外面野小孩天天来玩,要弄坏花草的呀。”“随他们去吧,”康有为捻须微笑道,“哪有孩儿不喜欢玩耍田园山水的啊?哈哈……”另一次则是和康同环成为同学之后,康有为通过女儿知道了庞莲之父庞青城是孙中山秘书,曾资助孙中山几万元搞革命活动。而且众多国民党元老,如于右任、张静江、戴季陶、居正、张继等均是庞家的常客。一天下午,康有为听说革命党的女儿又来了,马上叫张光陪他去瞧瞧庞莲的庐山真面目。庞莲正在七小姐房里谈笑风生,猛见康有为从门缝里张望,慌忙起身叫道:“老伯,您老人家好。”不料康有为扭头拂袖离开了,还是张光示意,让她们谈下去。
  庞青城的亲家、晚清名人康有为
  1927年,康有为去世后,环境变化,庞莲与康同凝结婚的阻力减少了,两人便于1930年成婚据庞莲回忆,康同凝生于1909年,曾先后肄业于复旦中学、同文书院和圣约翰大学,最后毕业于光华大学,喜驾汽车,一度应考飞机驾驶,但因有心脏病未录取。1936年在广东教育厅任职。抗战爆发后,康同凝曾组织过大刀队,准备与敌人肉搏,这足见他是一个热血男儿1938年广州沦陷,康同凝撤退至韶关,自建茅庐,一住就是数年,其间掩护过不少抗日民主人士。1944年准备参加去缅甸的远征军,因病没能去成。抗战结束后回到上海当了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康同凝很耿直,父亲生前的至亲好友、门生弟子多居高位,任要职,他不求不靠,凭自己的劳动吃饭,很有些像他叔祖康达守的淡泊和洒脱1949年康家的人多去了台湾或香港,独康同凝不愿前往,毅然留在了大陆。解放后,在上海花纱公司做财务会计工作,直到1978年病逝于上海康同凝去世时,正值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变革之年,海外的亲友纷纷邀请庞莲到美国或台湾去生活,但她都婉言谢绝了,理由是“我离不开自己的祖国”。庞莲和康同凝没有生育子女,生活清苦,但她却曾多次向政府捐献文物。1961年她向上海市政府捐献了一批文物(包括康有为的书信原稿);1981年,庞莲将珍藏了60余年的无价之宝一一著名画家徐悲鸿早期的力作《何旃理遗像》(康有为的三姨太),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1984年向康有为的故乡广东南海市捐赠一批遗物,随后又将康有为在青岛的房产捐赠给青岛市人民政府。庞莲晚年仅靠文史馆微薄的津贴开支,她只要随便挑几件文物拍卖,皆价格不菲,可她都毅然把文物捐献了出来,殷殷爱国情,昭然可鉴。她还在古稀之年先后撰写了《康有为的家世和晚年生活》《回忆我的父亲庞青城》等颇具价值的文章,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2000年在上海去世,享年94岁。
   晚年庞莲(庞天中提供)
  此外,现上海作协主席、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外婆也是南浔庞家的千金,她的母亲茹志鹃也是当代有名的女作家为了了解祖上与南浔庞家的关系,王安忆还特意到上海图书馆查找资料,她在《父系和母系的神话》等著作中多次提到南浔庞家:“我外公娶了南浔庞家的女儿,那天,陪嫁的箱笼摆了有半普安街……我这才明白,庞元济原来就是庞云鏳的亲儿子,也就算是我外婆家的人了,那宜园便也是我外婆家的园子了……”又云:“妈妈的姨母家(她外婆的姐妹),就更显赫了,是上海著名的朱家有一句俗谚,叫作:‘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如朱葆三一封信’就是这个朱葆三,妈妈的姨母嫁给了他的儿子。先是大姨母嫁过去,不久病殁,再是小姨母续弦。我妈妈的母亲,则是居中的那个女儿,他们同出于南浔显族庞家”。虽不知这位庞家小姐的名字,但照茹志鹃的出生年月推算茹志鹃生于1925年,王安忆的外婆应出生于1900年前后,也应是庞家第三代的小姐。在此聊书一笔,以便研究者采风之用。 与有着辉煌业绩的父辈、祖辈相比,庞家(庞云鏳)的第三代显得默默无闻,其中没有出现取得杰出成就的显赫人物。
  在解放前后富商和资本家后代出国的大潮中,也都基本留在了国内。如今,他们基本都已过世,默默地进入了历史,而他们的血脉却在延伸,庞家的传奇也还在继续。
   著名作家茹志鹃、王安忆母女

知识出处

南浔龐家

《南浔龐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庞家是南浔乃至江南一带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家族,也是笔者继南浔金家之后又一重点关注的豪门望族之一。关注并研究它的缘由,不仅因为这个家族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成就非凡,更源于它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所作的重要贡献;还有它对南浔的发展不遗余力,惠泽乡里,这些皆非一般富户可以比肩。或许可以这么说,近代中国的变革主导了整个庞氏家族发展和转型,而庞氏家族变迁也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家与国的这种密切关联,值得细细解读、深入研究。一个世纪过去了,庞家的故事至今还在南浔老少之间口耳相传,代代传诵,影响可谓深远。

阅读

相关人物

庞秉权
相关人物
庞维锡
相关人物
金芷
相关人物
庞秉侠
相关人物
徐雨孙
相关人物
庞莲
相关人物
康同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