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业丝起家的庞云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龐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91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业丝起家的庞云鏳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1
页码: 17-27
摘要: 庞云鏳(1833-1889),字芸皋,清末著名浔商。与南浔许多富户一样,庞氏也是外来的移民,据《光禄庞公祠记》载,庞家的迁浔始祖乃宋末元初的“五湖狂叟”庞朴(夷简),庞云鏳就是庞朴的后裔。年仅15岁的庞云鏳就经人介绍,到陈煦元祖上开设的陈裕昌丝行当学徒。由于他机敏好学,刻苦钻研,并精究丝质利病,满师后竟已通晓蚕丝经营之道,以及品评丝质优劣的技术,为日后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 庞云鏳 业丝起家

内容

2008年深秋的一天,南浔南郊一处少见的成片桑林中,和煦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枝叶,照得枝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闪光透亮几个年轻人正在桑林中穿梭,因为不熟悉周围的环境,加上杂乱的树枝和茂密的野草,限制了他们行进的速度他们左顾右盼、四处张望,似乎在寻找着什么突然,其中一个大喊:“找到了,找到了”,一块精致的石碑出现在他们面前,“咔嚓咔嚓”,另一个人随即拿起相机拍照这是一块半埋在桑树地中的墓碑,刨去尘土可以清晰地看见上面刻着10个大字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在附近劳作的村民听到动静后满是疑问地前去“盘问”,一阵交谈下来,才放心地离去。
  大约半个月后,一则题为《湖州发现清末南浔“四象”之一庞家墓地》的信息在湖州文广新局的网站发布,为大家揭开了谜底原来那几个年轻人是正在执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的南浔区文物普查队的工作人员。这一年来,他们在全区范围内的城镇、农村开展田野式的文物普查,当时正好调查到浔练公路旁的和睦兜村通过查找文献,确定那块墓碑的主人是南浔“四象”之一庞家的事业开创人——庞云鏳。
  庞云鏳去世已经整整120年,从1909年下葬此处墓地算起也已过去了一个世纪,而当地的人们提起庞云鏳和庞家,还是津津乐道、滔滔不绝…… 庞云鏳(1833-1889),字芸皋,清末著名浔商。
  与南浔许多富户一样,庞氏也是外来的移民,据《光禄庞公祠记》载,庞家的迁浔始祖乃宋末元初的“五湖狂叟”庞朴(夷简),庞云鏳就是庞朴的后裔。而另一种说法则云,庞云鏳先世皖籍,其祖先是由安徽迁至绍兴,再由绍兴迁居南浔,到庞云鏳的祖父时已是南浔的资深居民了。庞云鏳祖上从文,父亲庞听泉在湖南任师爷及幕僚之职。受此影响,庞云鏳从小就聪明好学,“警悟异常童”,但随着家中人口逐渐增多,开支日益增大,仅靠父亲“游幕湘中”的有限收入维持全家的生计,显然已捉襟见肘。因此,作为长子的庞云鏳不得不废学就贾,在侍奉母亲的同时,开始外出谋生,挑起家族的重担。
  自晚明以来,江浙一带就是全国纺织业的中心,所谓“日出千绸,衣被天下”,在历史教科书上被认定是“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地”。自上海1843年开埠后,南浔人凭借“辑里湖丝”这一特产,纷纷贩丝沪上,弃儒为商,靠丝业发家者比比皆是,南浔“八牛”之一的陈家就是发家较早的一个家族。当时年仅15岁的庞云鏳就经人介绍,到陈煦元祖上开设的陈裕昌丝行当学徒。由于他机敏好学,刻苦钻研,并精究丝质利病,满师后竟已通晓蚕丝经营之道,以及品评丝质优劣的技术,为日后创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久,庞云鏳的母亲黄太夫人去世,由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故而“哀毁骨立”。至丧期服满后,其父为他娶妻成家,并“出荚中金二百,使营生计”,他即以此作为资本,与人合股在南浔开设钉铁油布丝杂货店,并开始小规模的贩丝,逐渐积累资金和经验。 正当杂货店生意颇有起色之时,一场战乱开始波及南浔。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的势力开始向苏南、浙北挺进。太平军将领詹天燕进驻南浔,南浔一带的富户为避战乱,纷纷迁居上海租界,庞云鏳亦随父亲到上海避难数月。谁知,庞听泉竟不幸病故于是庞云鏳又忙着料理父丧,并将其父遗骨送回南浔下葬。后来,政局稍稍稳定,他就用开杂货店积累的资金,与同乡张氏(张源泰)、蒋氏(蒋元春)合伙开设丝行。因他对蚕丝质量鉴别独具眼光,且善于经营,独揽大权,以致招来合伙人的不满。据郑孝胥的《清赠光禄大夫庞公墓表》云:“众忌其能,析资以困之,公遂独立操旧业,视市盈虚与为进退,获利倍增”庞云鏳独资经营后,在南浔丝行埭设庞怡泰丝行,为坐庄,专门收购生丝并转运至上海;在上海泰康里设庞怡泰丝号,为行庄,专门与洋商交易搞出口贸易。这样一来,庞云鏳就可以根据国际丝市的动态和丝价起伏,操作沪浔两地的坐庄和行庄买卖与进退。当时,太平军在各交通要道上设有检查卡,或没收过路丝商的土丝,或大量收税,故而被太平军没收的蚕丝堆积如山。庞氏就暗通关节,从上海购买绸缎布匹与太平军换取土丝,以“送布得丝”的办法顺利通关,再将土丝卖给外商。他雄杰有智略,日发一书,加上消息灵通,经营有方,不数年即家产暴增,成为财主。
  据原南浔商会会长、丝业公会会长、丝商庄骥千说,在经营蚕丝的过程中,庞云鏳结识了杭州大资本家、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胡雪岩,并成为莫逆之交。胡雪岩是左宗棠麾下的一员得力助手,人称“红顶商人”他有雄心囤积蚕丝,与洋商竟争,并约庞云鏳合作,大量收购湖丝。这为庞云鏳的商旅生涯开启了新的一页,庞家开始涉足一项一般商户无力从事又令人生畏的生意一一军火。经营军火历来都是要有政治背景的,庞家的背景最初源于庞听泉游幕湘中的经历,他曾是湖南巡抚吴大澂的幕僚,并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关系,庞听泉的孙子庞莱臣就做了吴大澂的寄子。吴大澂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的人马,而胡雪岩的后台也正是左宗棠。有着相同背景的庞云鏳和胡雪岩凑在一起筹划后,竟在乱世中找到做军火生意的机会,为当时江浙督抚大员运输和提供各种战时所需物资和器械,还为左宗棠、李鸿章等湘淮新兴地主向洋商购买军火,并从中谋求巨额利润。
  对此,高日的《胡雪岩》中曾有精彩的描述,而南浔的老人们也口耳相传着庞家兼营军火发家致富的传说曾客居南浔50年之久的词人、画家吴藕汀老先生在其遗稿《十年鸿迹》中写道:“南浔富户之所以发财,称为‘四象’的刘、庞、张、邢(按:“邢”应改为“顾”),人们总以为是由丝业起家,其实刘、庞、张并不如此……直到我与庞衡平兄(庞云鏳长孙,笔者注)成为至好明友,时过境迁,已经无关紧要,才告我他们之做丝经生意,不过是表面而已……其实他们运出去的是丝经,因为和外国人做生意,渐渐成了其他行业。回来的船只,都带有军火……他们与太平军打得火热,一面又依洋人势力,交通方便,毫无阻拦几年以往,就皆腰缠千万贯了。” 发了财的庞云鏳并没有头脑发热,在生意场上,他的头脑甚至比胡雪岩还要清醒。胡雪岩自恃有左宗棠的支持,有恃无恐,渐渐不把洋人放在眼里,有意要与洋人一决高下,但是他没有看准国内外市场的行情,以致后来一败涂地。他主要栽在囤积蚕丝上,他曾约庞云鏳合作,大量收购蚕丝,以图控制市场,操纵丝价,向洋人叫板但是庞云鏳投资比较谨慎,只答应代为收购,不介入合资,这就避免了大的经济风险,还有佣金好拿,事实证明,这实在是一个明智的决策。
  1882年初,人们估计中国蚕丝丰收而欧洲收成不好,胡雪岩等中国丝商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便大量囤丝(有的是借钱收购),但当年中国蚕丝减产,欧洲却报丰收,这使得外商可以不顾中国蚕丝歉收而压低丝价,丝商囤积的生丝因积存过久,品质变坏,于是价格进一步下跌,造成一半商家推迟结算,甚至倒闭、不幸的是,1883年中国蚕丝又告减产而意大利丝再度丰收,加上大的国际国内形势都不佳,上海的钱庄首先受到影响,以致纷纷倒闭,银根收紧,大量丝商斩仓出局,丝价崩溃,继而引发一系列的金融风暴。在内外势力的双重夹击下,胡雪岩倾家荡产。对于这场危机,庞云蹭的墓志铭中说:“庚申以来,洋商丝市甚盛,众商趋之,公谓国货不能自售而权操于外人,此危道也,逐利不止,一败将不可振,即弃去未几,丝货墉滞,洋商仰之,皆大折阅,破产倾家者相望,而公独以见机不败。”这足以证明他看问题是多么透彻。有了胡雪岩的前车之鉴,庞云鏳决定从此再也不经营蚕丝了,并再三告诫儿子说:“白老虎(指蚕丝和洋人)可怕,莫再经营蚕丝。” 此后,他带着巨额财产回到家乡,在南浔东大街建大宅,并辟宗祠、置祀产、建义庄,还在江苏的吴县、吴江,浙江的绍兴、萧山等地购买了大量田地。 庞云鏳还将资金投向了米业、酱园、药铺、典当、钱庄等风险较小的行业。如他仿胡雪岩在杭州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店,设药栈和制药工场,供应饮片和成药,并有名医坐堂处方。店名源于庞宅内的一副对联“树德莫如滋,惟善以为宝”。据沈菊人老先生生前回忆,该店高薪聘请“方大全”药店郑坤林先生为经理,自制各类治疗内外伤九药和大小膏药,所有自制的药材均用手工切成,冬季还代煎膏方,种类齐全,销路很广,生意颇为兴隆。在抗战前,穷苦人无钱购药,到庞家账房里讨个“经折”,再到药店购药簿记上一笔,就分文不收,一时被传为美谈。
  1937年11月,当抗日战争的炮火逼近南浔时,大批民居、老字号被焚。因东栅庞滋德店屋已毁,庞云鏳的儿子庞莱臣就暂借南栅徐家弄口的邱宅营业,后来又搬到南东街南安桥北堍,人称“南庞滋德”。1939年,庞莱臣看到南浔药业之首“方大全”(宁波人开设)老字号被毁后,就买下了宝善街上“方大全”国药店的地皮,经扩建重开庞滋德老字号。解放后,该店公私合营,更名为“庞滋德中新药店”,合营后的负责人叫严克敏,总店设在宝善街32号,另设四个门市部(相当于分店)和一个加工场,资本额为32484.5元。直至今日,开设在宝善街上的总店仍在营业,只是经营的范围已拓展至西药,正门上还挂着1946年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书写的“庞滋德”金字招牌,柜台角有两块黑底金字“琪花瑶草”、“益寿延年”的竖牌,靠墙壁有一副银杏木对联“水清鱼避影,松静鹤留声”,为翁同龢所书,中药区是清一色的木制柜台和药箱,古色古香,它是南浔目前仅存的老字号药店。 与此同时,庞云鏳还仿张氏经营酱园,在清光绪年间开设了“庞怡泰酱园”,附有酿造和加工作坊,与张家的“张恒昌酱园”同是南浔镇上最大的酱园,远近闻名。庞家的酱园在解放后仍在经营,改称为“庞怡泰酱园作坊”,当时的经理叫余经生,地址在北栅的西木巷,共有职工9人,拥有厂房楼屋39间,基地晒场3.59亩,工具酒榨2部,酱榨4部,磨子1部,效益还一度相当不错后来,这个作坊与张家张启泰酱园作坊等一起组建起了南浔味精厂。
  庞云鏳致富后并没有为富不仁,而是乐善好施,全力支持公益事业据朱祖谋《光禄庞公祠记》载:“公衣无纨绮,器不雕镂,深藏若处,比任氏之折节,乐善不倦,薄周人之既织,凡育婴恤嫠诸义举,以及筑桥梁修道路,靡不解囊所助。或且独力仔肩,泽遍诸维,葛帔不闻啜泣,仁推寡鹄,柏舟赖以安贞,徒杠舆粱之成,波涵衍凯,抗庄剧骖所至,道载讴吟,其见义勇为如此,在昔史公所云,富好行其德者,曷以加焉……”他不仅为家乡南浔造路修桥,甚至还出巨款修缮了杭州下河塘塘堤和拱宸侨,其善举遍及杭、嘉、湖、苏、沪一带。同治年间,当时南浔一带的贫困人家溺死女婴的现象时有发生,庞云鏳即会同刘镛等巨富捐出巨资,倡议设立育婴堂,并亲自任董事。后来,杭州的育婴堂因“屋狭人多,夏间易染时疾””,他又捐出一笔巨款,在育婴堂旁购地建屋,复请医生诊治患病的婴儿,当时的浙江巡抚刘秉璋得知此事后,特奖以“保赤同仁”匾额以彰善行。此后,庞云鏳又在湖州创立“栖流所”以安置穷苦无依、无家可归的流浪贫民。光绪年间,杭州凤林寺边的永赖祠因年久失修,已近荒废,庞云鏳出资修复了遗安堂、饮绿轩、云抱水边楼等建筑。晚年,他游览苏州时,见苏州的慈善机构“清节堂”(专门收养70岁以上孤苦无依的贫苦寡妇)很有意义,便仿照其规制,在湖州建造了“清节堂”,为孤寡老妇养老送终。此外,庞云鏳还是杭州“善举联合体”的总董之一。光绪年间,直隶、河南一带水灾,他募集灾款数万两助赈,得清廷嘉奖,赐给“乐善好施”字样,并准予建坊…… 由于庞云鏳在慈善事业上的贡献,加上历年捐资买官,清廷恩赠他“荣禄大夫、光禄大夫、刑部江西司郎中”等名衔,故而,庞家在南浔有“庞家的面子”之美称。 庞云鏳的妻子是江苏震泽处士刘公方舟的次女,老夫人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有着乐善好施的菩萨心肠。丈夫去世后,她吃斋念佛,带着媳妇织布养蚕,虽然家境殷实却时刻以俭素自约。她和庞云鏳生育了3个儿子7个女儿,3个儿子就是庞景麟、庞莱臣、庞青城,7个女儿个个都嫁得风光,一个嫁到杭州巨富丁府,一个嫁给南浔“四象”之一的顾家,一个嫁给南浔“八牛”之首的邢家,还有一个则嫁给邻居、南浔另一头“大象”张家的儿子张宝善…… 庞家与张家的这门亲事对两家都很重要,对两家日后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张家从事盐业,缉私盐时需要的军火全赖庞家帮助;庞家办酱园,包括后来的龙章造纸厂,张家也鼎力支持。两家的花园仅有一墙之隔,相互串门相当方便庞家的小姐18岁嫁到张家之后,便善事舅姑,孝顺备至,还曾割臂以疗父疾,勤俭但不吝施济。蔡元培说她:”居父丧,哀慕无已,遂布衣蔬食,皈依释氏,当掩门念佛,并巡礼普陀、九华、天台诸名山,所过供佛施僧修寺造塔,擅施无算,临终神识安闲了无执著焉。”庞夫人共生了5个儿子,分别是张弁群、张静江、张澹如、张墨耕、张让之。庞家的这5个外孙个个都很有能耐,其中最有名的张静江(民国元老)据说就出生在外祖家。庞青城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很重要的原因是受了这个外甥的影响。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张家的少爷们与庞家一直很热络,直到迁居海外多年之后,还与庞家的几个舅舅、舅公保持着联系。
  清光绪十五年(1889),庞云鏳病逝,享年57岁。光绪末年,庞云鏳的夫人刘氏去世后,他们的子孙将两人合葬于南浔镇南的练树桥村,也就是今天的和睦兜村的孙家河一带,文首提到的那块墓地就是在那里发现的2008年11月下旬,笔者特意赶去寻访,发现墓地为一处高出地面1米左右且颇具规模的土墩,墓地已尽毁,现在种满了桑树,仅存的实物是那块青石墓碑,碑首为赑屃图案,碑身阴刻篆书“清赠光禄大夫庞公墓表”。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处墓地人称“庞家花园”,原来占地极广,周围大约60亩土地都是墓园的范围,全盛时有主墓、附穴、墓道、祠堂、凉亭等建筑。墓地坐北朝南,那个土墩就是整个墓地的核心部位,大约占地10亩,南部与西部均有河流围绕,中部为墓穴,原先南部还设有河埠及牌坊,西部还有三开间三进深的祠堂,东部则为花园。解放前,还有村民看见庞家后人乘着船前来扫墓祭祖;解放后,庞家的坟亲还一直守护着这个陵园;直到十年浩劫开始,墓地遭受严重破坏,砸的砸,拆的拆,连铺在地上的大条石也被移去做了机埠,有的则被搬回家做了垫脚石…… 据文物部门说,这处墓地的发现,对于研究清末南浔地区权贵阶层的丧葬制度具有考古价值,凸显了浔商对孝悌文化的尊崇,对研究浔商的人文品格具有重要意义,已考虑将其列为文物保护点加以保护。这对于庞家后人来说,无疑是件值得宽慰之事。

知识出处

南浔龐家

《南浔龐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庞家是南浔乃至江南一带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家族,也是笔者继南浔金家之后又一重点关注的豪门望族之一。关注并研究它的缘由,不仅因为这个家族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成就非凡,更源于它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所作的重要贡献;还有它对南浔的发展不遗余力,惠泽乡里,这些皆非一般富户可以比肩。或许可以这么说,近代中国的变革主导了整个庞氏家族发展和转型,而庞氏家族变迁也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家与国的这种密切关联,值得细细解读、深入研究。一个世纪过去了,庞家的故事至今还在南浔老少之间口耳相传,代代传诵,影响可谓深远。

阅读

相关人物

庞云鏳
相关人物
庞朴
相关人物
庞听泉
相关人物
张源泰
相关人物
蒋元春
相关人物
庄骥千
相关人物
胡雪岩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张弁群
相关人物
张静江
相关人物
张澹如
相关人物
张墨耕
相关人物
张让之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庞怡泰丝号
相关机构
庞怡泰丝行
相关机构
南浔商会
相关机构
丝业公会
相关机构
胡庆余堂国药店
相关机构
庞滋德国药店
相关机构
庞滋德老字号
相关机构
庞怡泰酱园
相关机构
育婴堂
相关机构
栖流所
相关机构
苏州清节堂
相关机构
湖州清节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南浔镇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练树桥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