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食营养学家:李瑞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名门闺秀》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90
颗粒名称: 著名美食营养学家:李瑞芬
分类号: K828.9
页数: 10
页码: 89-98
摘要: 李瑞芬(1920一2014),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四级。1920年6月20日生于上海,1940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家政系攻读食品营养专业。后历任华北军区总医院营养师、主任营养师、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务部营养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各类嘉奖和表彰,被誉为“临床营养泰斗”。
关键词: 营养学家 李瑞芬

内容

进入新时代的国人,注重吃得健康、合理,一些养生顺口溜如“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吃一条腿的和没有腿的最重要”“小米粥,红糖水,活血败火清污水,滋润宝宝百日白”“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耳熟能详。殊不知,这些朗朗上口的养生“秘诀”都语出著名美食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著作等身、光环耀眼的李瑞芬,与南浔古镇渊源颇深,她是南浔“七十二黄金狗”之首的谢子楠后裔谢曜的夫人。名门闺秀的浪漫姻缘
  李瑞芬(1920—2014),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四级。1920年6月20日生于上海,1940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家政系攻读食品营养专业。后历任华北军区总医院营养师、主任营养师、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务部营养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各类嘉奖和表彰,被誉为“临床营养泰斗”。 李瑞芬是家中长女,不到10岁时,心灵手巧的她就跟着太婆学做各种菜肴,那是她营养生涯的最早启蒙。被称为“一品夫人”的赵太婆,出身官宦之家。外曾祖父赵丽生是晚清的一品官,可惜英年早逝。被外曾祖母带大的李瑞芬,备受外曾祖母宠爱和影响。有文化有涵养、真知灼见的赵太婆教育儿孙们要勤俭刻苦,人穷志不能短。这位“一品夫人”善用格言教育子孙后代,如:“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虽愚必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些格言让李瑞芬终身受李瑞芬的丈夫、国际问题研究员谢曜
  谢曜与李瑞芬益。加上从小父母就给李瑞芬兄妹请国文、英语家庭教师,《古文观止》和英文格言同时伴随其成长,深受中西合璧的文化熏陶。高中时她“学习好、长得好、性格好”,成了闻名校园的姑娘。这个花样美丽、出水芙蓉般的少女,自然引来了不少媒人登门拜访。其中有父亲的一位祝姓朋友,他在上海开钱庄。其子30余岁,新近丧偶,想娶李瑞芬做填房。李瑞芬的父母许是看上祝老板的钱财,竟一口应允,却担心李瑞芬不乐意,一直瞒着她。直到有一天,他们带着李瑞芬参加祝老板的晚宴,李瑞芬才知晓父母的打算。 祝老板出手阔绰,摆了三桌多是山珍海味的酒席,还邀请双方重要的亲戚来赴宴,李瑞芬也被安排和祝老板的儿子坐在一起。年轻美丽的李瑞芬一看对方又矮又俗气,根本相不中他。那时的李瑞芬一心想上大学,根本不愿结婚,心怀大志的她不甘心居家过日子,这样俗气的小开怎能入其法眼。所以执意不肯嫁给祝老板之子,无奈之下只能抗婚。父母只得强行把她关在屋里,不让她上学,更不让她考大学,李瑞芬只好采取绝食的办法抵抗父母的包办婚姻。 过了几天,平时与李瑞芬最要好的几个女同学来家中找她,家中不许见面。被关在二楼的李瑞芬,听到同学声音,偷偷将窗户打开,用手指对准嘴唇,并招手示意。过了一会儿,李瑞芬扔下纸条,将实情告诉她们,同时说自己很饿,让她们搞些食物来。过了两小时,送来一篮子美味佳肴,李瑞芬放下一根长长的绳子,将食物吊了上来,大吃一顿后,又将篮子放下去,同时夹了一张纸条,兰心蕙质的她要一位和她相貌相似的曹小姐代她考大学。当时大学考试已接近尾声,只有上海震旦大学家政系还在招生。曹小姐平时学习出众,考大学如囊中取物。爱女心切的李瑞芬父母最终“拗”不过女儿,也怕饿坏了宝贝女儿,不得已做出让步,解除这门亲事,李瑞芬取胜,从此结束她的中学生活,开始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李瑞芬90岁回忆此时,感慨万千,假如那时屈从父母的包办婚姻,她的人生会变得非常灰暗,虽然不会像堂姐李瑞芳那样悲惨,但绝不会像现在这样辉煌,因为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青年,能否上大学是至关重要的,她的前程会有云泥之别。大三时的李瑞芬成了校园活跃分子和校花,追求者不少。爱跳交际舞又爱运动的她,最后偏偏选择了只喜欢读书、听音乐、吃美食的谢曜,一位圣约翰大学英语系毕业的才子。记者曾直接向她询问“为什么选择长得不帅的谢老”,李瑞芬坦言“他有学问,音乐、诗歌、英文、天文、政治无所不通,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我只能算是专业技术人员”。话语中,即饱含对丈夫的无限敬重和仰视,也显示出李瑞芬对颜值的淡然,对才华的推崇。
  营养大师的进阶之路
  李瑞芬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法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家政系一年后,怀着“搞临床营养就有可能去医院工作,穿着白大褂去救死扶伤该多好啊”的想法,自作主张转到学校新开的临床营养专业。学营养离不开化学基础,化学功底扎实的她一起步就比别人多了些“先天”优势。1944年,李瑞芬大学毕业,实习一年后,伶俐能干的她拿到了在法国注册的营养师资格证书,在上海广慈医院正式做临床营养师。初涉社会的她很快看到了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我常常走进又潮又湿的地下室大病房,那里躺着骨折的老人、营养不良的幼儿、化着脓的烧伤病人、敞着伤口不愈合的外科患者……我知道他们是多么需要营养,而当时‘营养’这两个字是属于那些特等病房和头等病房的,三等病房的病人只能买些特、头等病房剩下的饭菜……” 揣着响当当的营养师资格证书却无力救助穷苦可怜的同胞,天性善良又倔强的李瑞芬像当年逃婚一样,毅然离开她曾经神往的医院。她走向社会,在基督教女青年会教授营养烹饪,在上海科学公司做成本会计……194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华东民主妇联主席章蕴大姐,在章大姐的介绍下,加入上海民主妇联食品生产组当老师。在那里,她讲营养、教烹饪,团结广大妇女,为迎接解放积极开展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曜先生调至外交部工作,3年后,李瑞芬也随谢曜由上海迁居北京。那时正值抗美援朝之际,听说华北军区陆军总医院要招聘科班出身的营养师为受伤士兵调配饮食,李瑞芬欣然应聘。从此,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的沃土上开始“食医”生涯。
  李瑞芬到华北军区陆军总医院工作后,一面针对每个伤病员情况制定具体的营养支持方案,一面组建营养室,指导厨师学习营养配餐,拟定营养工作制度。当时营养科只有两名护士,李瑞芬从建章立制开始,前后给营养人员和炊事员办了8期培训班。当她兴冲冲走进病房去了解伤员的健康状况时,那些因身心痛苦而变得脾气暴躁的伤员,常常无端发火将她赶出病房。李瑞芬只好含着眼泪委屈地站在门外,时不时擦擦眼睛从门缝里继续观察伤员,待他们情绪稳定时再鼓起勇气走进去。回到家,谢曜鼓励她勇敢面对,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多体谅他们因病导致心情烦躁,多想些好办法,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学会关爱病人……于是,李瑞芬动脑筋消除伤员对她的排斥,她为伤员们做不同口味的饭菜,让他们补充营养……这样一来,伤员们慢慢接受了李瑞芬的“食疗”。李瑞芬后来对记者说,当时她一点都不在乎伤员对她的态度,她深深理解和同情他们的伤痛,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伤员们风华正茂,虽五官、身体残缺受伤,胃肠却十分健全,自己一定要接近每一个伤员,了解他们的体质,为他们配制各自所需的鼻饲食疗配方。一张张鼻饲方最终化成年轻战士体内的活力,战士们向李瑞芬主任感激地行军礼后,又雄赳赳重返前线。鼻饲方里浓缩的食疗经验也为日后外科消化道切除及早补充营养、恢复体力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若干年后的采访中,李瑞芬教授拿出一根保存完好的鼻饲管给记者看,说道,当时其他医院的鼻饲管都是用导尿管做的,质地较硬,患者会感觉不舒服,她就想出用柔软的硅胶管来代替导尿管,并在顶端设计5个小出口,让营养物质能均匀地进入患者小肠……那时有个伤员,很瘦弱,一米七几的个头,只有八九十斤重,再加上身负重伤,体力极差。李瑞芬就把厨房里熬粥的粥油(熬粥时浮在表面的一层薄皮儿样滑滑的黏稠物)给他吃,每次吃200多毫升,三个多月后,他的体重明显增加了很多,气色也变得好了很多。李瑞芬风趣地将粥油称作“百日肥”。经过十多年努力,军区总医院营养专业委员会、军区各医院营养专业委员会、北京军区营养专业委员会陆续组建成立。在20世纪后50年,军区总医院和北京军区的营养工作,在全军一直居于前列。1953年供职于北京军区总医院的营养科主任李瑞芬功不可没。
  1984年国庆大阅兵前,李瑞芬接到任务:受阅战士训练任务重,伙食标准有限,体力跟不上,李瑞芬及其团队必须保证他们顺利通过天安门。李瑞芬及其团队在调研基础上,通过营养配膳培训、运用膳食平衡安排战士训练生活等手段,出色完成了这一高难度任务。
  当3000名战士踏着雄壮有力的步伐,精神饱满地正步走过天安门观礼台,成为世界瞩目的时刻,激动的泪水模糊了阅兵营养总顾问李瑞芬的双眼。
  营养女神的“美丽秘笈” 优雅美丽的李瑞芬算是美食营养界女神级别的大师。与美食营养学结缘的60多年来,李瑞芬一直保持50千克的体重,皮肤光泽细腻,目光炯炯有神,面庞秀丽温婉。85岁时游览湖南张家界,一条7.5千米的金鞭溪她轻松地步行走完全程,令同行的“夕阳红”旅游团五六十岁的旅友们惊叹不已。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她到住地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担任志愿者。她年过九旬,脸上没有老年斑,身上没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现代富贵病”,人们称赞她是健康饮食的“活广告”。常有人问她:您身体保养得这么好、这么漂亮,有什么灵丹妙药?有什么诀窍?她总是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灵丹妙药,不过就将“一平二杂三活动”长期坚持下来。她还笑着解释说:“平”,就是平衡膳食,注意主食与副食、酸性与碱性、荤与素、粗与细、冷与热、干与稀、动与静等“十大平衡”。“杂”,就是杂食,不偏食、不挑食,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在25种以上;“杂”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搭配着吃,做米饭时放点豆子,吃海参时配上小米粥,就能做到营养素互补。“活动”,就是每天适当运动,不让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存下来。概括起来就是:“管住你的嘴,迈开你的腿;营养你的心,苗条你的身。” 除了注重食疗外,乐天知命、豁达通透的心态也让她美丽优雅了一辈子。“文化大革命”中营养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营养科被取消。许多医院的营养师被调到食堂,或卖饭票或干杂活儿。
  资产阶级大小姐出身的李瑞芬因为“把资产阶级的糟粕当成精华用在病人的身上,制定食谱,同时提出营养配合治疗的观点”被打成反革命,勒令脱下军装到农村干校劳动改造。改造那些年,她放过牛,喂过猪,养过鸡,掏过粪坑。 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她也不改营养师本色,用自己的专业素养降低苦难对她的伤害。她下地干活时口袋里总带个火柴盒,看见小虫子就装进去,回来喂给干校养的鸡,为它们补充优质蛋白。夏天,她又给鸡窝盖上大片叶子,避免阳光直射到鸡身上,同时,注意让鸡按时喝水。结果她养的鸡都下双黄蛋。这可惹怒了造反派,他们让她站在太阳底下曝晒,罪名是“用资产阶级的营养观,养了无产阶级的鸡”。时隔多年,李瑞芬用宽厚包容的心态笑看那段劳改生活:“它把我从大城市的实验室中一把拽到严峻的现实里,我忘不了在晋北农村看到的那些情景:孕妇没奶,婴儿天折,中年人未老先衰,青壮年面黄肌瘦,劳动归来喝着多年腌渍的酸菜水解渴……”当她走村串户告诉贫困的农民兄弟如何把高粱米面和玉米面掺着菜叶吃,如何将喝的和用的水分开时,她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营养师步履的沉重。她还利用厨房下脚料救活了不少人。在李瑞芬教授看来,物质条件再匮乏,只要有心,也能从中“抠”出营养来。危重病人急需补充蛋白质,但当时市场的鸡、鸭、鱼、肉供不应求,国外进口的氨基酸物稀价贵。于是,聪慧的李瑞芬盯上了厨房下脚料,什么豆腐渣、鱼子、鸡内金、点心渣……她把它们收集起来烘干消毒,磨碎过箩,制成蛋白粉,给重病人用。正是靠着这份平和心态和特殊经历,后来她与地方专家和生化制药厂合作,利用高蛋白食物的副产品(如猪血纤维、豆渣、玉米渣、蚕蛹)用酶发酵,制成各种类型不需要消化就可以吸收的复方要素膳,经对300个病例应用,有效率达到88%,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这个科研项目在1990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南浔媳妇始终牵挂着南浔谢家祖坟的修缮事宜,生前留下遗嘱,委托儿子谢文纬将自己省吃俭用留下的近百万元积蓄,用于建立李瑞芬营养发展基金,并修缮远在千里之外的夫家祖坟——谢子楠墓地。2015年12月,位于南浔南郊迎春村的谢子楠墓修缮工程完工。谢家的祖先如果在天有灵的话,也会为有这样孝顺出色的孙媳而骄傲不已! 征引书目:《我的母亲李瑞芬》,谢文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06月。
   《李端芬:一生在教别人吃饭》,人民网,《健康时报》,2005年04月。
   《吃出健康长寿和风度——访88岁的营养师李瑞芬》,《健康忠告》,2008年第9期。
   《土豆的5大营养吃法但不可当零食》,《美食天下》,2017年02月。

知识出处

南浔名门闺秀

《南浔名门闺秀》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名门闺秀》收录了南浔区范围内古往今来60位名门闺秀,重点介绍了唐朝皇后沈珍珠、清代才女陈端生、新加坡画坛先驱张荔英、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等20位“巾帼英雄”。这里既有上生土长的南浔女儿,又有千里姻缘的南浔媳妇;既有古代足不出户的深闺小姐,也有现代叱咤风云的时代女性;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女能人、女强人、女才人。她们是南浔女性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瑞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