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画坛先驱:张荔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名门闺秀》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88
颗粒名称: 新加坡画坛先驱:张荔英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10
页码: 68-77
摘要: 张荔英(1906—1993),南浔“四象”张氏后人,新加坡女画家。出生于法国巴黎的张荔英是民国风云人物张静江的千金,前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的夫人,中国第一代女性油画家,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她一生的故事,几乎就是20世纪华人的缩影。
关键词: 画家 张荔英

内容

201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携手亚洲新闻台拍摄纪录片《张荔英的世界》,作为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并以此向这位“国宝”级女画家致敬!远隔重洋的南浔古镇亦感到与有荣焉,因为张荔英就是从南浔古镇走出去的女画家。
   张荔英(1906—1993),南浔“四象”张氏后人,新加坡女画家。
  出生于法国巴黎的张荔英是民国风云人物张静江的千金,前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的夫人,中国第一代女性油画家,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她一生的故事,几乎就是20世纪华人的缩影。
   前半生“颠沛流离”的“奇女子”
  1959年8月,张荔英受邀到新加坡华人妇女协会在新加坡美国俱乐部举办的日间社交聚会演讲。谈她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时,张荔英激动地告诉在场听众,自己的生命实由四件大事“塑造”,而且四次“都是战争”——由于孙中山与她的父亲张静江是至交朋友,发生在1911年的那场革命“大大改变了张家的命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在巴黎习画,在孙夫人宋庆龄的介绍下结识正流亡巴黎的陈友仁(EugeneChen),1930年,24岁的张荔英在巴黎与55岁的陈友仁结婚,在民国史上留下“大叔配萝莉”的婚姻佳话;日军侵华时期,陈友仁在香港被拘押,继而软禁在上海,1944年因病辞世,那年张荔英才38岁;第四件则是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那场内战。“也是那场战争,把我带到你们的国家。”出生民国顶级豪门的民国名媛,前半生一直在游走旅居和动荡中度过,堪称传奇。陈友仁虽然声名显赫,张荔英嫁给他时,陈的政治生涯巅峰期已经过去,正过着异常艰苦、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陈友仁是强硬的反蒋斗士,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通缉对象,险恶的政治形势迫使他流亡海外,直到1931年才返回上海。张荔英不以成败论英雄,在陈友仁最困难时,反而看到陈友仁不同凡响的品性,毅然放弃自己原来独身主义的打算,堪称“奇女子”。婚后,张荔英的生活自然不能像婚前那样安逸。还好两人感情甚笃,婚姻不失幸福美满。她婚后所有的创作均以夫姓CHEN签名。1934年,陈友仁与陈铭枢、李济深都遭到蒋介石的通缉,不得已只好再次逃亡海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友仁去香港从事抗日活动,香港沦陷后被日军逮捕,并被强迫移居上海,软禁于家中。这期间张荔英始终与丈夫站在一起,不离不弃,给了丈夫最大的安慰,还为丈夫画了很多肖像画。也以自画像的形式,记录下他们生命里的苦痛悲欢和风雅闲趣。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陈友仁病逝于上海。之后,她又被软禁年,失去挚爱的丈夫、向往自由的张荔英,一个人过着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唯有画笔相伴,唯有画布可以诉衷肠。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9岁的张荔英才被释放。此后,她以卖画为生,在上海、纽约、巴黎等旅居地都办过画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张荔英离开中国大陆,随身携带一幅自己创作的《北平风景》,连同她的故国心影,只身漂泊到南洋。 其间,张荔英曾回南浔古镇尽孝。那是婚前,张荔英做了件对家族而言很重要的事情:护送母亲灵柩回南浔老家。当年张荔英母亲姚蕙在美国不幸去世后,父亲张静江非常悲痛,花巨资买下一口水品棺材,亲自安排将其灵柩运回南浔张家祠堂,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张荔英。张荔英一路上陪同母亲的灵柩漂洋过海,一直到在张家祠堂里安放停当为止。短暂停留南浔期间,张荔英在父亲名下的绿绕山庄流连忘返,那里的荷花池、竹林桑园是她入画的素材,张家花园——绿绕山庄的草地网球场上,留下了她和堂兄张乃凤打网球的倩影。 执教南洋美专,桃李满天下
  人到中年的张荔英,历经战乱、软禁、生离死别及种种风波后,远赴重洋,后定居新加坡,开启了人生和艺术生涯的新篇章。那时的张荔英深刻领悟到,没有什么能比在平静的新加坡安身、靠绘画教学为生来得更叫人安心。当然,张荔英能成为新加坡“国宝级”女画家,离不开她对新加坡美术教育的贡献,更离不开其自身绘画技艺的不断创新和日臻精湛。确实,张荔英为开拓个人艺术天地和栽培后起之秀,付出了极大心血,她的奉献精神和非凡造诣,奠定了其杰出画家、美术教育者的地位。
  1954年,应新加坡南洋美术科学校校长林学大之邀,张荔英任教南洋美专,直到退休。当她第一次踏足南洋美专,便对这座古朴的校园一见倾心,正如张英1957年所言:“被古树环绕着的老屋,空气十分流通……美专藏书的丰富更使我感到惊喜,这里的确是一个绘画的理想地方。”新加坡的艺术专家们曾谈到,张荔英老师生长在法国,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南洋美专期间,张老师教学认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赖凤美同学便是受张荔英的影响赴法深造,并且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就读。赖凤美同学学习态度勤奋认真,颇受夏普兰·米笛教授的赏识,回国后在母校执教至今。夏普兰·米笛教授是张荔英的旧同学,1958年,他“做客”新马,特地拜访和参观美专,并与久别重逢的张荔英叙旧,一时传为佳话。张荔英在南洋美专执教的27年中,教授素描与油画,润泽新加坡无数的莘莘学子,用“桃李满天下”形容一点不为过。那时的张荔英会载着学生“走”在椰树婆娑的环岛路上,泊在河畔驳船码头,或是到海风习习的沙滩、郊外的甘榜浮脚屋。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找寻入画的景点,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
  27年中,她每年带一个毕业班,每一个毕业班交到她手上,都会成为她所说的“我最偏爱的一个班”;年底骊歌响起,她会亲手为毕业生写一篇离别感言。后人可以从那些柔软的文字里,体会张荔英对即将离校学生的谆谆期盼和浓浓祝福,对学校的自豪和爱护;也有一名画家对艺术的解读,对潮流的诠释……如写给1967年毕业班同学的:“艺术家须经长久岁月的苦练才达到成熟的境界的。所以,他永恒的问题,是在自我发展中,怎样去求温饱,求生存。”留给1968年毕业生的:“我一方面祝诸君成功!一方面劝诸君小心翼翼,不要把车开得太快!”写给1973年毕业生的是:“尽量吸取一切芬芳,痛饮多种民族鲜花的甘露,并产生出你们自己的各别的蜜糖。”这样的“离别感言”,她一写便是20余载。
  20世纪80年代任新加坡国家画廊研究员的康斯坦丝·薛尔思(前总统薛尔思之女)曾回忆张荔英1988年告诉她的一件少人提及的事:长期受肺病折磨的林学大校长曾一度提出,希望在美专教书的张荔英接手掌管这所学校。一向敬重林学大校长的张荔英惟感到在此事上“恕难从命”。当时她对林老校长说,请让她继续做教师,自己会尽力协助林老校长。张荔英从未后悔这个决定,安于“画家兼教师”这个角色,也一直实践着自己的承诺。1963年,林老校长病逝后,学校董事会有意让张荔英出任校长,但她为了创作没有接受,董事会才转而推荐林有权先生担任代校长;1970年,林有权先生出任正校长,张荔英担任他的英文秘书。后来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几次遇到办学经费方面的困难,张荔英总是与校友一起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义卖,在关键时候为学校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林有权曾告诉记者,张荔英长期协助校方处理有关校务的英文文件,为学生写推荐信、争取海外奖学金,对南洋美专的发展贡献良多。对张荔英在美专的教书日子,研究员康斯坦丝也有评价:“张荔英长达27年的教师角色,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这段时期目睹了新加坡一批最有潜质画家的成长,其中她有一份功劳。” 潜心创作,迎来艺术巅峰定居新加坡的张荔英潜心创作,自如地演绎着艺术家和教师两种身份,教学之余不断地开画展,被视为新加坡的先驱美术家,迎来了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当年她坚决不愿走“仕途”,只因她深知一旦职称改为“校长”,自己就不再是艺术家了。事实上,张荔英甚至不愿做全职教师,选择做“一周只教三天”的兼职老师,当然薪水只有别人的一半。对这种“有面包、无牛油”的日子,张荔英甘之如饴,因为这样她既能有时间创作画作,又能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而且能孜孜不倦地埋头创作。张荔英曾说,她喜欢根据自然作画,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并不适合她……她喜欢在户外作画。当她决定要以某种大自然元素作画,便会在那实境中当场绘画。新加坡长夏无冬,风光旖旎秀美,海岸风平浪静,让喜欢户外采景、作画的张荔英沉浸在创作的天地中那时的人们常见一个风姿绰约的女画家,开着一辆粉红色小有,忍受着炽热阳光的煎熬,穿行于椰风海韵中,只为找寻一个可以入画的好景。找到了,泊好车子,选定一个作画地点,画上几张素描,作为日后创作油画的素材。那时,张荔英的小红车她作画的风姿亦是都市的一道风景。在新加坡期间,张荔英画风再次转型,早期作品受到写实主义和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中期的作品已具有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的特性。她在西画中融入中国绘画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将这种中西合璧的绘画技巧和思想带入新马。之后她又受到南洋热带气候和风土人情的影响,晚期作品除了具有中西绘画的精神外,还处处流露南洋的气候、地理和文化等特色。不盲从的张荔英,以其独特的美术天赋,深刻领悟西方美术技法与审美精髓,西为中用,开创出清雅宜人、华不艳的画风。
  人们从张荔英的画面曲动玲珑的笔触和线条中,仿佛感受到画家灵活逸趣的性格。 张荔英一生所绘,包括人物画像、静物画与风景画。其作品拥有完美无瑕的笔法、暗淡柔和的色彩、一丝不苟的构图,以其精致和细腻而闻名。这可以从张荔英创作生涯巅峰的出色之作《莲花颂》中略窥一斑。此画作于2013年秋季被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卖,当时以600万港元起拍,760万港币落槌,成为至今拍卖史上最大尺幅的张荔英作品。张荔英利用西方技巧创作东方主题的《莲花颂》,是她在1962年作于自己花园的精品。整幅画充满强烈的时间记忆及临场感。画意和平恬静,避世隐逸。构图由大小形态不一的莲花组成,莲干朝着不同方向伸展,动态优雅。在画家指挥下,朵朵莲花宛如交响曲的高低音符,连同莲叶、莲蓬在和谐协调的大自然奏鸣曲中舞动着,恣意发挥各自的韵律魅力。莲花乃佛家安静之物,圣洁之花,象征格高洁,慈悲怜悯,蕴含般若之力量。所谓文如其人,画由心生,从此画作中可见,张荔英就是一位忠实于艺术、品格纯正、超逸脱俗、性格外柔内刚、学贯中西的传奇女了。 张荔英能在异国他乡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首先应归功于她忠诚的从艺态度。张荔英为了完成一风景油画,可以多次跋涉崎岖的路途,忍受炽热阳光的煎熬。那股顽强的劲,不得不叫人肃然起敬。还有她在新加坡定居时感受的“生活的平静满足、对小事物的欣悦之情,及安身立命的归属感”,让她没有后顾之忧,潜心作画。
   康斯坦丝·薛尔思曾回忆过张荔英热爱生活、接地气的一面。
  在新加坡,张荔英有三个名字:张荔英、陈乔琪、Chendana第三个是马来名字,少有人知。在当年南来的文化人中,张荔英属于喜学当地语言、了解本地文化的一群。能说法语、英语和华语的她,来到新加坡后很快掌握了马来话张荔英总跟朋友说,在新加坡最令人开心的,就是学习当地的语言……对她来说,学马来语有趣极了。那时她们是晚上上课,的是成人教育局办的课程。康斯坦丝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道,乔琪能说流利的马来话,这让她交了很多马来族朋友,其中不少是画家。她对这一点相当自豪。正是这些马来艺术家朋友,有一天突然兴起,要为她取个马来名字。大家七嘴八舌,提出好多个马来词语,chendawan、chendana…张荔英这才发现,马来语中原来有很多以“chen”开头的词语,她最终选了“chendana”。“chendana是檀香木(sandalwood)的一种木头,张荔英最喜爱树林和大自然!除了有三个名字外,女画家还有个好玩的绰号,叫“BasketChen”(陈篮子)。原来,张荔英很喜欢篮子(草篮、竹篮、藤篮等不一而足)。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去逛市集,观察当地人盛放蔬果鲜花的篮子。张荔英认为篮子非常美,百画不厌,所以朋友们戏称她“BasketChen”。陈乔琪、Chendana、BasketChen这三个名字,正如她婚后所有的创作均以夫姓CHEN签名一样,饱含着张荔英对亡夫陈友仁的一往情深和无限眷念。也许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张荔英才能用手中的画笔画出那么多鲜活的油画作品。1982年,新加坡政府授予张荔英国家文化艺术奖章,以表彰这位富有献身精神的杰出画家及美术教育家,为新加坡绘画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1985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属下的国家画廊,为张荔英举办“新加坡先驱画家:张荔英1985年回顾展”。这是张荔英一生中规模最为盛大的展览,一口气展出女画家172幅作品,连纪念册也被索取一空。据说马来西亚“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就收藏了她
  三幅画作。她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新加坡政府视为文化瑰宝,典藏在国家美术馆内。还有一部分被拍卖,所得资金设立张荔英美术教育基金会,帮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完成学业。当地美术界还认为,她是第一个把法国印象派绘画艺术引进亚洲之人,因此受到广泛的尊敬。1988年,新加坡国家画廊还为张荔英做过一次口述历史访问,记录下她生命中的一个个重要片段,为后人研究张荔英提供珍贵的文献依据。现在新加坡美术馆有一间不小的展厅专门展示张荔英的作品,其中有她本人和陈友仁的肖像画和静物、花卉写生,还陈列了一小部分她的遗物,如她生前用的图章、她与陈友仁的生活照片、她举办画展的请柬和宣传资料等。
  1993年,张荔英离别故国近半个世纪以后,在新加坡溘然长逝。
  如今斯人已逝,却一如星光般闪耀。
   征引书目:《传奇女子张荔英:从民国名媛到新加坡“国宝”级艺术家》,转载自《世界华人周刊》,2017年。
   《本地先驱画家张荔英鲜为人知的马来缘》,章星虹,《联合早报》,2014年9月。
   《民国第一豪门千金,流亡50年,却被新加坡视为“国宝”,命运多舛也压不垮她一身傲骨!》,《徽脸文化》,2017年12月。
   《纪录张荔英从民国名媛到新加坡国宝》,《世界华人周刊》,
  2017年11月。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张南琛琛,宋路霞,重庆出版社,2006年。

知识出处

南浔名门闺秀

《南浔名门闺秀》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名门闺秀》收录了南浔区范围内古往今来60位名门闺秀,重点介绍了唐朝皇后沈珍珠、清代才女陈端生、新加坡画坛先驱张荔英、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等20位“巾帼英雄”。这里既有上生土长的南浔女儿,又有千里姻缘的南浔媳妇;既有古代足不出户的深闺小姐,也有现代叱咤风云的时代女性;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女能人、女强人、女才人。她们是南浔女性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荔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