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知乐的才女画家:金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名门闺秀》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85
颗粒名称: 濠梁知乐的才女画家:金章
分类号: K825.7
页数: 12
页码: 35-46
摘要: 金章,字陶陶,号陶陶女史,别号紫君,浙江湖州南浔人,金氏闺秀画坛健将。清光绪十年(1884),金章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丝商家庭,她自幼从长兄金城(民初著名画家,字拱北,号北楼)习画,花鸟之外,尤擅鱼藻,又工诗词,精楷书,两度出国,通英、法两国语言文字,故一时有才女之誉。她的画作清秀灵动,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东方美术馆等国内外大型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有《濠梁知乐集》《金陶陶女士画册》《金章/金鱼百影》《金鱼百影图卷》等佳作传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画家。
关键词: 画家 金章

内容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上中学时读《庄子》,对庄子和惠子的这段著名的“濠梁之辩”印象深刻。和庄子一样,王世襄先生的母亲陶陶女史金章也是一位知鱼之乐的智者。 金章,字陶陶,号陶陶女史,别号紫君,浙江湖州南浔人,金氏闺秀画坛健将。清光绪十年(1884),金章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丝商家庭,她自幼从长兄金城(民初著名画家,字拱北,号北楼)习画,花鸟之外,尤擅鱼藻,又工诗词,精楷书,两度出国,通英、法两国语言文字,故一时有才女之誉。她的画作清秀灵动,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东方美术馆等国内外大型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有《濠梁知乐集》《金陶陶女士画册》《金章/金鱼百影》《金鱼百影图卷》等佳作传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女画家。 两度留洋画益进王世襄先生曾讲述过一则母亲的童年趣事。幼年时,陶陶与二姐怡怡及兄长们在南浔“承德堂”的家塾里学习书法和“四书五经”等课程。一天,其父金焘(字辰三,号沁园)前来看望教书先生,临走时关照老师说:“男孩子读书写字,请务必严加管教;女孩子则不必太认真,学好也无大用,早晚出嫁。”陶陶两姐妹听闻后甚为不平,认为父亲不应该如此重男轻女。从此,两姐妹临池倍加努力,立志把字写好。后来,她俩果然练就了一手好字,除了金城之外,其他的兄弟都不如她们,以至于金桐的墓志铭也是由孙女金章
  一手抄录的。直到现在,我们还能从金章遗留下来的书画作品中看到她那工整漂亮的小楷,完全是晋唐风韵,不让须眉。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金章不甘人后的性格。
   或许是金章的刻苦努力改变了父亲的观念,金焘后来还是着力培养这个女儿的。1898年,金章被父亲送入上海著名的贵族学校——中西女塾就读。中西女塾创办于1890年,是一所专为“中华有力之家而设”的美国教会学校,也就是说走的是贵族化路线。学校教学都用英语,甚至连中国的历史、地理课本也是从美国运来的,所以学费昂贵也在情理之中。国母宋庆龄、宋美龄姐妹曾就读于这所学校,她们都是金章的学妹。
  金焘安排陶陶去上海的洋学堂读书,其实另有目的。在女儿熟悉了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并初步掌握了英语之后,又将其送出国门,留学深造。1902年,金章的长兄金城、二兄金绍堂(字仲廉,号东溪)、三弟金绍基(字叔初,号南金)一起远赴英国留学。1904年,金章与其二姐金策一起结伴出洋,与前期抵达的兄长会合,一同在英游学。在那个男子还梳着辫子,女子还裹着小脚的年代,金氏兄妹集体留洋可算得上是开风气之先了。
   清末的中国内忧外患,西风东渐,在当时求富求强的思想指导下,1902年底,清廷正式下令各省选派学生赴欧洲留学。
  此诏令颁布一年后,留欧之风始盛;而金氏兄妹几乎在同一时期已在英国求学,因此,金氏兄妹应可作中国留洋学生的先行者。20世纪初,留洋求学之人实属凤毛麟角,赴英专习西洋美术的女生更是极其罕见。金章之所以赴英学习美术,除了得益于其洋化而殷实的家庭背景之外,还应该与其个人的兴趣爱好有莫大关联。据金氏后人回忆,金章当时进的是伦敦著名的英王书院(King’sCollege),平日里住在老师勃资深家中,虽是自费性质的游学,但在求学的三年中却也学了不少“奇淫技巧”的西洋之学,增长了见识。1905年归国后,研习国画更专。
  1909年,金章远嫁北京,适闽县王继曾(字述勤)。王家是累世为官的书香门第,王继曾毕业于南洋公学,1902年随中国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进修,自此开始外交生涯。回国后,一度担任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1909年改任留法学生监督。因此,婚后不久,金章即随夫君同赴法国就任,再度出洋。居法期间,金章得尽览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名画,并十分注意观察西方文物,获益良多。闲暇时则吟诗作画,十分风雅。 两度留洋的经历,拓展了金章的眼界,对她画艺的精进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金城说她:“自游学欧洲,遍观彼邦文物后,画益进……视古人竟不多让。”以她创作于1915年的《金鱼》团扇为例,以朱砂与淡墨写鱼,细勾金鳞,意态生动,明暗分明,绘画手法注重光影效果的表现,似乎是受了西画的影响。
  夫人妙管独工绝
  1920年,金城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一时入会者颇众,因鱼藻非金城所长,乃请三妹陶陶担任画会的画鱼指导。自此,金章开始成为教授国画的“评议”(老师),担负起了教书育人的职责。中国画学研究会是民国时期北方最大的美术团体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国画人才;而“评议”乃画会中地位最高者,要求具有较高资历,他们定期聚会,一面切磋交流,一面辅导画会中的“研究员”(学生)习画。金章的侄子兼学生、台湾著名画家金勤伯曾回忆说:“姑母当时以花鸟闻名华北,每星期五、六,我总是兴致盎然地跑去找她,一方面为她磨墨,一方面跟着画呀画的。姑母对我很严格,鼓励、督促自不在话下,她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教给我许多作画技巧;不仅只宋元绘画,像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勾描、青绿填彩等,亦一一为我解释、示范,使我获益匪浅。” 后来由于“会中闺秀,每以金鱼画法见询,亟望有画诀之作,以便居家自习”,金城亦恐仅凭授,不易记忆,故有撰述成书之请。因此,金章乃摒弃俗务,尽两月之功,写成了画鱼专著《濠梁知乐集》。书名典出《庄子·秋水篇》,分为谱录、史传、作法、题咏等四卷。其中作法一卷,心得尤多,实乃金章一生画鱼经验之总结,正如金城所言:“信非深知濠梁之乐者不能道!”在我国艺术史上,论画鱼技巧之书,向无专著,《濠梁知乐集》可称得上是填补历史空白的开山之作,著名学者黄苗子说它是“画苑中独辟蹊径之作”,可知其价值所在。
  金章一生爱鱼,无论是在南浔的“可读庐”,还是北京的“芳嘉园”都畜养了大量金鱼。她画的最多的是鱼,令她扬名艺坛的也是鱼。她在《濠梁知乐集》的自序中说:“予习绘事逾廿载,自愧于花鸟禽虫各科,未能窥其堂窔,惟于鱼藻,略有会心”,这种“会心”,其实是她长期观察、练习的结果。金章所绘金鱼,体积感较强,渲染层次丰富,形态生动自然。在少数作品中更是特别强调留出亮部的光位,与西画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技法上,却仍是以中国传统的工笔勾勒及没骨手法为基础,以色为主,辅以淡墨,表现严谨细腻,形象天真可爱,与后来的“金鱼大王”汪亚尘的那种印象主义的粗放形象截然不同。
  我手头有一幅金章作于1909年的《金鱼百影图卷》,是1999年香港翰墨轩精印出版的复制品,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金章生前曾言,生平画鱼以《金鱼百影图卷》最精最长,故而此作可以视为其代表作之一。该图卷长达10余米,绘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各式金鱼数百尾;卷尾有肃亲王、王树荣、王式通、袁励准、贡桑诺尔布、张祖廉、林纾等多位名家的题跋款识,堪称艺术精品。
  肃亲王善耆对此画评价甚高,称“此卷若入鸥波馆,不输风流管仲姬”,其功力可见一斑。 事实上,除了鱼藻之外,金章的花鸟亦有相当功力。行家评论道:“世间但知金陶陶以画金鱼得波涟灵动之趣,实则其花卉翎毛亦楚楚有致,皆有宋元遗意。”金章现存的作品中,大约有一半是花鸟画作,有写生,也有临摹,无论是菊之勾染,还是雀之描摹,皆可追新罗神韵。近代学者张荫棠称赞道:“夫人妙管独工绝,不愧支那女画师。” 金章后来患了高血压,一度影响她作画,而且病情时常反复。王世襄曾云:“先慈四十五岁后,潜心内典,自谓恐坠鱼趣,乃后不复执笔。”又据《湖社月刊》记载:“金陶陶女士近日血压降低,故又能作画矣!”由此可知,她并未完全停止作画,只是不再画鱼而已。 对于母亲的病,王世襄认为和生活紧促有关。他回忆说:“我父亲没有在国民党政府工作过,后来首都迁到南京,有两所出租房租不出去,生活很紧促。过去买的一些宋元瓷器和明青花都卖了,借以生活。母亲也从此得了高血压,和生活紧张有关,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不然的话,还可以多活几年,多画些画。”
  1939年春,金章在北京病逝,享年56岁。
   恰宜天壤有“王郎” 平心而论,金章能有今天的知名度,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儿子王世襄。金章有两个儿了,即长了王世容和次子王世襄。金章能平安下这两个孩子应该说相当幸运,因为她的两次生育都遭遇了难产。尤其是第一次在巴黎生长子时,更是腹痛一整夜都未临盆,后来幸得高明之产科西医手术,方才平安产下了王世容。
   王世容,字善贻,小名巴黎,幼即机敏好学,可惜不幸早逝。
  王世襄,字畅安,小名长安,从小就是个“淘气鬼”。金城的好友、藏书家吴昌绶曾为小兄弟俩作了一首诗题赠金章,云:“我爱巴黎好,生从瀛海涯。青春正妍美,朋戏杂飞嬉。梨栗陶通子,筼筜李衮师。乌黄蹔牵佛,谢舅款关时。我爱长安好,频来道韫庭。采衣儿玉雪,画笔母丹青。柳雀坐相语,萍鱼静可听。学涂休涴壁,日待砚花馨。”“瀛海涯”指王世容生于法京。五、六两句典出陶渊明诗“通了九垂龄,但觅梨与栗”及李义山诗“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谢舅”指金城,因来扣门而牵系家犬。“柳雀、萍鱼”谓金章工绘事,言“学涂休涴壁”是因吴昌绶见幼年的王世襄随地涂鸦,须防其画到墙上。可见当时王世襄已皮相毕露。 金章对她的两个儿子关爱备至,格外重视其学业,并亲自教其习文练字;王世襄也自幼受母亲的熏陶而对艺术颇感兴趣,而致使王世襄人生最大转变的也是因为母亲的逝世。 为什么金章的去世会致使王世襄巨大的转变呢?2005年,王世襄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家》栏采访时娓娓道来:因为我还有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王世容)。那年猩风热流行,我先得,又传给他了,结果我命大没事,我哥哥被我传染了,去世了。要活着,他可以成为大家。他是非常用功又懂得礼貌的我是到舅舅家就先捅马蜂窝,就上房,带着一帮孩子上房,家里来人说这个淘气外甥要来了,大家得戒严似的,等我哥哥一死,亲戚都说,哎呀!真可惜!怎么死了个好的呀哥哥死之后,母亲原本两个孩子剩下一个孩子了,就溺爱了总是,比较有点放任了反正有那么一个条件,就是说,你玩只要对身体无害,或者有益。你想玩鸽子,整天轰鸽子上房,这其实是一种运动啊你要去玩蛐蛐,你上野地里去逮去后来,我学摔跤什么的,觉得都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我这个身体倒是确实在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可是我从来不抽烟,不喝酒、赌钱,这些坏习气我一概不沾当金章书法《写经轴》然,也是一方面,是放纵我,让我尽量地玩。可是,同时她也很揪心。这个孩子老不好好上学,不好好认真念书。
  我又不那么服从管教,又贪玩贪得太厉害。 斗蟋蟀、玩蛐蛐、打野兔、架大鹰……王世襄就这样一直“不务正业”,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39年。这年春天金章因病逝世,这对已经25岁的王世襄而言,犹如晴天霹雳,使生活得无忧无虑的王世襄猛然“顿悟”,他感觉太辜负母亲的苦心和期望了,也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于是,他开始摒弃一切玩好,埋头苦读。
  他动情地说道:“1939年母亲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觉得家里这么重视我的学习,我愧对他们。”或许他试图从中国古代艺术中探寻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以此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所以他选择了中国古代绘画这一领域,以极大的毅力写成了硕士毕业论文——《中国画论研究》。
  对于母亲遗著的保护,王世襄更是不遗余力。金章的《濠梁知乐集》原有初稿和写定本两本,写定本更为详细且前页有金章手绘的鱼态图式,十分珍贵,原存于南浔金家的“承德堂”,1937年日寇侵占南浔时,毁于战火。对此,王世襄十分痛心,对仅存的初稿倍加珍惜。1943年,王世襄由京入蜀,初稿本携在行囊,过渝(重庆)时曾求马叔平(名衡,故宫博物院院长)、沈尹默(著名书法家)题签。王世襄恐初稿再失,于是节衣缩食易得夹江竹纸,利用业余时间在油灯下用小楷认真抄录了《濠梁知乐集》,印成100册,分赠各大图书馆,但这100册书稿后来也大多毁于战乱。为了使母亲的著作得以传世,经王世襄的不懈努力,1985年,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濠梁知乐集》,该书广受欢迎,成为学习画鱼学生的必读之书。
  直到耄耋之年,王世襄仍不忘精心编辑出版母亲的作品集。1999年,已经85岁的王老在香港编纂了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之《金章/金鱼百影》一书,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金章的知名度。王世襄在整理母亲作品的过程中,重新品赏一幅幅精美的图画,看着那些美丽的金鱼灵动鲜活,儿时在金章的指点下欣赏金鱼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我一直在想:留过洋、会讲外语、擅长书画的陶陶女史,在当时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鲜见的时髦才女,但在她回国后,却将毕生的精力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书画艺术的创作中去,这或许是她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之后,做出的审慎选择。因此,她不遗余力地培养儿子王世襄,让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受“玩”的乐趣。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去审视金章留下来的几十幅书画作品时,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那一条条灵动的金鱼呼之欲出,似乎正在向你述说它们快乐的生活!正道是:“展卷引人濠濮想,乐哉安见我非鱼!” 征引书目:《艺林名第——南浔金家》,陆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金章/金鱼百影》,王世襄编,香港翰墨轩,1999年。

知识出处

南浔名门闺秀

《南浔名门闺秀》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名门闺秀》收录了南浔区范围内古往今来60位名门闺秀,重点介绍了唐朝皇后沈珍珠、清代才女陈端生、新加坡画坛先驱张荔英、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等20位“巾帼英雄”。这里既有上生土长的南浔女儿,又有千里姻缘的南浔媳妇;既有古代足不出户的深闺小姐,也有现代叱咤风云的时代女性;一个个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女能人、女强人、女才人。她们是南浔女性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阅读

相关人物

金章
相关人物
王世容
相关人物
王世襄
相关人物
吴昌绶
相关人物
马叔平
相关人物
王世襄
相关人物
王善耆
相关人物
王树荣
相关人物
王式通
相关人物
袁励准
相关人物
贡桑诺尔布
相关人物
张祖廉
相关人物
林纾
相关人物
李思训
相关人物
李昭道
相关人物
宋庆龄
相关人物
宋美龄
相关人物
王继曾
相关人物
孙宝琦
相关人物
张之洞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美国教会学校
相关机构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