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音乐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6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间音乐篇
分类号: J607
页数: 8
页码: 13-20
摘要: 南浔是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古镇,拥有丰富的民间习俗传统,每个乡村和家庭可能还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南浔的民间习俗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和观光机会。
关键词: 民间音乐 南浔镇

内容

荻港民间丝竹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荻港民间丝竹”是和孚镇特有的,用二胡、弦子、月琴、横笛、竹箫等乐器和尚有小锣、响铃、木鱼等击拍器乐,以吹、拉、弹、唱等方式,演奏各种民间小调、戏曲及现代流行歌曲。不需要化妆,不需要道具,不需要服装,也不限场地,只要几只条凳坐下来即可演奏。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二胡、弦子、月琴、横笛、竹箫等乐器,尚有小锣、响铃、木鱼等击拍器乐。
  演奏曲目有《三六》、《八拍》、《戏曲》、《山歌调》、《拜香调》等。
  ◎主要价值荻港民间丝竹的演出不需要化妆,不需要道具,不需要服装,也不限场地,只要几只条凳坐下来即可演奏。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体现了和谐农村祥和家庭的乐趣,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活跃了群众的文艺活动。
  ◎濒危状况因现在农村生活的节奏加快,受众对荻港民间丝竹的需要也逐渐降低,传承情况令人担优。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已采取录音、拍照建档保存,同杨培根先生商定招收学徒,增加人员,扩大范围,成立组织,向社会发展。
  ◎传承人风采
  杨培根(1937一),男,荻港民间丝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培根十四岁时跟他祖父学习丝弦类乐器,所以他会多种乐器。他家有祖传规矩,凡小孩(不限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要学习吹、拉、弹、唱,所以他们一家人都会一手,而后进的媳妇根据各自特长也要跟着学习,真不会的也要学习打击击拍的器具。当年杨三九的三个儿子个个会一两样乐器,现在杨培根的儿子、侄儿等都会吹、拉、弹,这样的家庭确实是少有的。
  将军令
  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将军令”是一种六至八人合奏的吹打乐曲,气势恢宏,高亢壮丽,流行于苏南、湖州、桐乡一带。练市镇“将军令”根据民间历代流传的打击乐牌子[将军令]整理而成,以口授的形式一代代流传下来,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已逐渐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主要用于庙宇开光、商铺开业,渲染气氛。
  ◎历史渊源
  练市悦新传统民间吹打乐,起源于清末民初。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吹打乐艺人通过手中的唢呐等乐器,表达着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演奏出了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民乐,展示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让传统的优秀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吹打乐”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多种文化融合、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谢永年作为练市悦新传统民间吹打乐的指挥,十六岁就参加当地的文宣队,学习乐器和演唱。三十七岁拜含山窑里民间乐人邱聚林为师,学习民间吹打乐。学成后,一直在练市附近为农村婚丧素事服务。因其表演出色,深受当地百姓的喜欢。在吹打乐“将军令中任指挥(鼓板)或演奏唢呐,该民间曲牌的演奏员都是其师兄弟或徒弟。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民间音乐人才的日益增多,组织、发掘和整理独具特色的传统吹打乐,为新农村生活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表演形式
  根据民间历代流传的打击乐牌子[将军令]整理而成,并经过加工完善。气势恢宏,高亢壮丽,一般作为喜庆场合的开场曲。演奏员有:鼓板一人、铜鼓一人、小锣一人、大锣一人、大小钹两人、唢呐两人。
  八人坐姿演奏,有锣鼓独奏,也有唢呐独奏,最多的是打击乐和吹奏乐合奏。其音色洪亮,节奏鲜明。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全套锣鼓、唢呐。 ◎主要价值习练者由师傅口授,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在庙宇开光、商铺开业时使用。将军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原生态音乐的质朴,有特殊的地域特色。
  ◎濒危状况
  传统民间音乐将军令一直活跃在当地,并一代代传承,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在欧美、港台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很多人对它失去了审美兴趣,特别是年轻一代,感觉将军令土气、不时尚,没有现代感,传承情况令人堪忧。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建立以镇宣传文化中心为主体的民间音乐保护协会。建立了影像资料。定期召集一次保护会议。
  窑里吹打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窑里吹打”是善琏镇窑里村特有的,主要乐器是唢呐和六件锣鼓打击乐器,演奏姿势,可站可坐。一般有六人演奏打击乐器,四人轮换吹奏唢呐。唢呐奏主旋律曲牌,锣鼓则穿插其中,起到烘托气氛之作用。窑里吹打的常用曲目有《将军令》、《水龙吟》、《小开门》、《喜相逢》等。
  ◎历史渊源
  民间吹打乐起始年代不详。据传,晚清时期,这些吹打乐艺人被称为“大夫先生”或者“乐人先生”,专为大户人家婚丧喜事演奏。民国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乡下人家结婚、做寿、办丧事等重大仪式,有了请“乐人演奏的习俗。“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民间习俗被禁。80年代,由于农村生产形式变革,民间吹打乐由于繁忙的农业生产形势,而淡出人们的生活。90年代初又悄然兴起,一直延续至今。
  ◎表演形式
  吹打乐艺人到场后,先摆好场子,然后唢呐校音。由锣鼓先奏“急急风”,唢呐吹奏仿马叫声。锣鼓转入节奏性旋律,唢呐跟奏其中。中间锣鼓和唢呐轮奏,结尾仍用“急急风,以前后呼应。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
  乐器有唢呐、锣鼓。
   附件有鼓架、竹签。
   曲牌有《将军令》、《大开门》等。
  ◎主要价值
  窑里吹打保留了湖、苏地区的民间传统风格,对研究当地民间吹打艺术门类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保护、传承民间吹打音乐,起到了推动作用。
  窑里吹打能够满足吹打艺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营造了农村安定、家庭和谐、民风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农民艺术人才给这些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就业路子。
   ◎濒危状况
  目前,窑里吹打艺人有十五人,其中三十岁至四十岁的有两人,四十岁至五十岁的有两人,五十岁以上的有十一人。队伍的结构,已明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急需补充新人。
  以前,窑里吹打完全能以平时的有偿服务来养活自己和培养新人。但是,近几年周边乡镇出现了许多“现代派”民间乐队,他们表演现代音乐、流行歌曲,传统吹打音乐受到挤压。且农村年轻观众倾向于“现代派”,致使窑里吹打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样式,正逐步被现代艺术所吞没,急需保护。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建立窑里吹打艺人登记表,将艺术表演才能突出的艺人表演拍摄记录留存下来。
   邀请窑里吹打参与区、镇举办的节日或庆典活动,扩大其影响力。
   镇宣传文化部门,适时组织艺人学习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
  ◎传承人风采 程细毛(1944一),男,窑里吹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程细毛一直以来积极组织村里人学习吹打,免费传授技艺,并把技艺传授给其长子程根泉。目前,程细毛担任窑里吹打的艺术指导。他辅导的传统曲目有《大开门》、《小开门》、《喜相逢》等。程细毛带领窑里吹打民间乐队,曾参加南浔区民间文艺踩街、含山轧蚕花、抬蚕花轿、湖州“非遗代表作展演等政府组织的活动。程细毛一家被评为南浔区文体示范户。

知识出处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非遗大观》

南浔区“遗”资源丰富。自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已发现“非遗”项目1869个。目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9项,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近年来,南浔区以省“非遗”保护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立足保护与展示相结合,利用与传承为抓手,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篇章。此书收录了湖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练市船拳等省级“非遗”名录9个,荻港民间丝竹等市级“非遗”名录30个。分民间文学篇、民间音乐篇、民间舞蹈篇、杂技与竞技篇、民间美术篇、传统手工技艺篇、民俗篇等七个篇章。从历史渊源、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南浔现有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培根
相关人物
程细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浔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荻港民间丝竹
相关专题
窑里吹打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将军令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