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气节嗣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董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4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气节嗣成
分类号: C955
页数: 10
页码: 105-114
摘要: 本章展示了董氏家族在传承和发扬气节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彰显了董氏家族成员们在历史变迁中的坚定信仰和高尚品质。
关键词: 民主精神 家族精神 气节

内容

一、上疏批鳞
  董嗣成(1560-1595)是董氏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天资颖敏,髫年即善属对,年二十举乡试,次年以第11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廷对为二甲第一,因先于其父而成进士,成为时代佳话。他文采武略兼备,既好军事兵法,也擅长诗文书画。他学问庞杂,知识面广,天文地理、数算医学,无所不通。由于才华出众,学识全面,他的出生和中进士均蒙上了神话色彩。据其幼弟董斯张言,他是其母梦天降甘露而孕,而在中进士之前,已有卜者预言其必中。
  董嗣成好论兵,这在当时士大夫圈中颇有知名度。《万历野获编》卷十七“文士论兵”条曰:“嘉靖以来,名公如唐荆川中丞、赵大洲阁老、赵浚谷中丞,皆巍科大儒,士林宗仰,然俱究心武事,又皆出词林,足为文人生色。今上初年,如冯仰芹子履、于完朴达真二大参,俱真正边材,惜乎不及大用。其次则沈少林状元、董伯念礼部,并有声艺苑,亦好谈兵,但厄于年,赍志以殁。”据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下《拳棒僧》,董嗣成看到东南一带倭患严重,曾“集教师数十人讲武事”。
  董嗣成擅长书画,有声于艺苑。姜绍书《无声诗史》曰:“绘笔超然,有简远之趣”《诗萃》卷二曰:“书法规摹钟、王、欧、褚,兼赵子昂笔迹。”潘博山辑藏《明清名贤百家书札真迹》,收入其草书尺牍一札。现在拍卖市场上也有董嗣成的山水扇面,价格在10万元以上。董嗣成还有临《乐毅论》刻石、临《东方朔画赞》刻石,均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书石,石虽无考,但曾有拓本流传。清未周芸斋藏有董嗣成手迹三札,被陆心源录入《穣梨馆过眼录》,赞曰:“虽无大关系,而豪侠之气流露行间,可以觇其所造。”
  董嗣成草书尺牍
  董嗣成草书尺牍
  董嗣成山水扇面
  董嗣成最为人称颂的还是他的人格气节。他虽出身于豪富之家,却不屑富贵,毫无贵公子之习气。他为官清正,仗义执言,因上疏争国本而被贬为民。张廷玉《明史》卷二三三、徐乾学《明史列传》卷八四等均赞许之①。其上疏批鳞,作为光耀门楣之事,《诗萃》记载得非常详细:
  时皇长子年已五岁,郑妃宠,有争立意。廷臣请册立皇长子,进封其母王氏,不许。其后疏请及以去就争者,旨屡下,亦屡更,历七年迄无定论。十九年十二月,会帝感疾,遣官袷祭,公慨然上疏,请慎养皇躬,豫教元储。 ①张廷玉《明史》卷二三三:“嗣成以气节著,士论多之。”大略谓麯蘖为腐肠之药,柔曼为伐性之斧,若欲葆完,天和调摄之功,不可不留意。又谓震位不可久虚,宫闱非所以养德,若欲预建元储,册立之命不可不亟行。疏留中明年正月,户科给事中孟公养浩疏争降削科臣李献可等有五不可,乞收回成命,择吉举行。帝怒曰:“册立出讲前旨一并举行,且册立已议明春矣。养浩疑君惑众,无人臣礼,廷杖百,除其名”是日风霾日曀,朝士相顾失色,喧传养浩杖毙,同时谏官被斥者十一人公方宴客,闻之感激,遂草疏上,略言:诸臣所言并社稷至计今降调不止,至于廷杖一人而罚屡加重,一官而尽逐无存,臣恐皇上雷霆霜雪之盛无乃太亵而玩乎!又言:今一人言之而去,众人言之而去,大臣危疑于上,小臣兢惶于下,则所留者必畏缩与谗佞者耳,安得俶傥之士与陛下共理者臣见陛下之孤立于朝廷也帝览疏,怒曰:“若不畏死耶!”坐以出位妄言罪,削籍去公既著小冠,短衣蹇驴,出都门,历滹沱邯郸齐鲁之墟,发为歌诗,无几微怼怨。
  董嗣成于万历年间倡议立储,此后各言官纷纷上疏争之。当言官们因谏言立储而被贬黜殆尽,京师又盛传给事孟养浩被廷杖致死的紧张而危险的时刻,董嗣成却挺身而出,草疏救之。在上疏之前,有家人觉察此事,劝其勿为。董嗣成大义凛然曰:“今日之事,吾倡言之,首祸。谊不使孟给谏独死,我独生。且吾家三世食大官,奈何爱七尺,不为明主一忠言决矣,无可夺者。”①于是家人涕泣,并治棺木以待。①茅国缙《董伯念传》。因此,当时董嗣成亢直之声,倾动朝廷内外。董樵《题光禄先伯祖〈都城送别图〉序》曰:“伯念先伯祖在神宗朝,历官仪部,抗言建储,疏凡再上,忤旨放归,时年未及壮,都人士倾朝出饯,赠轴盈囊,一时莫不荣之。”董嗣成有《被罪出都言怀》两首,表达了自己削职离京时的心情: 吴楚飘零一逐臣,艰难国事总伤神偏舟已遂鸱夷兴,万死犹存马革身。易水寒风愁送客,蓟门春草解怜人轻肥金紫从他羡,龙性由来岂易驯。
  五斗初辞暂息机,缁臣不遣傍荷衣,眼中轩冕非吾乐,梦里溪山与世违。杨柳和风吹驿路,桃花春水上渔矶浮家早结玄真子,共逐滩前白鸟飞。 诗歌感慨悲思,既表达了龙性难训,忠而被逐,侥幸身存之意,又表达了自已不慕富贵,希望效法陶渊明、张志和的高洁之志。这无疑也增加了董嗣成的人格魅力。
  董嗣成的忠义事迹后来被收入赵吉士《续表忠记》,董氏后人也以此为荣。董说有诗赞颂这位大伯父上疏批鳞的高风亮节:“仪部先生心似铁,青宫一疏臣之职。批鳞案倒小年闻,一时江左冰霜色。”①董梁禹也十分钦慕董嗣成这位曾祖父,曾绘成《都成送别图》,并广征诗文,以彰其德,董樵因作有《题光禄先伯祖〈都城送别图〉》两首。
  ①董说《喜曾、灵珏、书田、玉禾、怀西过雁影,各出新咏,久不见怀西,怀西和诗有“香骨”二句,叹述仪部先生谏草,感怀作长歌,寄灵璧樵》。
  二、散财市义 据《周志》卷十八,董嗣成罢归后,家居读史,至冯谖替孟尝君焚券市义一节,深有感触,觉得自已家中财富积累太多了,应该效仿冯谖之策孟尝君,散财敛取人心于是对祖父董份说:“大人所设义仓,意在惠此一方耳,盍亦推广盛事?诸所置田园庐舍,剖其什三以予民,否则量其值而予之金,庶几积而能散。”关于其祖父董份的态度,有不同的说法:《周志》说“善其说”,也就是说欣然同意了;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三说“不谓然”,也就是不赞同,但董嗣成毅然行之;茅国缙《董伯念传》的意思是说,董份一开始没有同意,董嗣成也就没敢执行,后来民变发生后,董嗣成才实行自己的意思,以散财来平息事件。但散财的结果却出乎董嗣成的意料,民众大肆围攻董家,民变愈演愈烈,董氏最后身槁产落。后人的一般看法是,人有贪心,你给他一点,他就想得到更多,因此董嗣成的处置并不妥当。可以说董嗣成散财市义的故事,一方面说明了他重视社会声誉,力图挽回其家族在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书生意气,做事不够成熟老练。
  冯梦龙《智囊全集》、章氏《吴兴旧闻补》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董尚书份家境富裕而爱好交际,凡是来往的宾客、官吏,无不殷勤款待,赠以厚礼。而他的孙子礼部员外郎董嗣成擅长吟诗、写字,常常将自己的字画、诗稿送人。董份听到这件事后,说:“以我家势,虽日以金币为欢,犹恐未塞人望,奈何效清客行事耶?且缙绅之家,自有局面,岂复以诗字得人怜乎?将来破吾家者,必此子也!”这个故事是想突出董份见过大局面,熟谙世态人情,舍得花钱来营造社会关系。我觉得这个故事与董嗣成散财市义的故事并不矛盾。它的内涵是强调董嗣成书生意气,不懂得营造上层关系。在书生意气这点上,它与散财市义故事中的董嗣成可以说完全一致。而且董份的这种散财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的,董嗣成不拿钱财营造关系,而沉醉在诗文书画中,这说明了他不屑富贵,爱好风雅。作为出身豪富的贵公子,这实际上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张廷玉《明史》、徐乾学《明史列传》等史书高度赞扬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文学创作
  董嗣成擅诗文,有声于文苑。在京为官时,与屠隆、王萱互相切劘。罢归南浔后,与吴梦旸、章嘉祯等酬唱。其文主西汉,五言古诗兼采汉魏六朝,七言古诗写得豪宕奇伟,有李白、杜甫、高适、岑参之风。所著现存《青棠集》8卷、《董礼部集》6卷、《尺牍》2卷。《青棠集》8卷,是诗集,有明刻本,而《董礼部集》6卷、《尺牍》卷为后出的嘉业堂刊本,其中6卷诗歌的内容与《青棠集》完全一样,只有《尺牍》2卷是新刊的。董嗣成《青棠集》书影
  谢肇浙《董伯念诗序》
  《青棠集》前有谢肇浙序,称董嗣成古选宪章陶、谢,近体沐浴岑、王,如姑射仙人,餐风饮瀣,评价颇高。从阅后的感觉来看,董嗣成的五言古诗比较清新质朴。如《严道澈过访不值寄怀》:“河汉光皎皎,照我弹鸣琴。野鸟群高飞,丛薄一何深。有鸟失其侣,旁皇向中林。寂寂感物候,凄恻生悲吟。一吟还一思,白露沾我襟。弦绝不复调,良夜空沉沉。抱此孤桐还,借以寄知音。”诗歌先写主人公夜深不寐,月下弹琴。次写所见所感,野鸟失侣,彷徨树林;白露沾襟,秋意浓厚。最后写弦断不调,抱归室内。通过这样一个由室内到室外再回归室内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颇有汉魏古诗风味,特别让人想起阮籍《咏怀诗》之《夜深不能寐》。又如《湖中夜泊效谢体》:
  落日沉远树,寒烟出孤城。湖中鸬鹚起,沙际蟋蟀鸣。社鼓发初响,渔灯漾微明。遥岑渐以没,但闻疏钟清。空水饶雨色,云林散秋声。未深宋玉悲,良怀远公盟。独步纵遐瞩,旷焉寄微情。诗歌写夜泊湖中见到的美景,意境优美。开头两句是远景,写落日沉树,寒烟出城。三四句是近景,一写眼中所见,鸬鹚从湖面上飞起远去;一写耳中所闻,蟋蟀在沙中鸣叫。接下来写暮色渐深,社鼓响了,渔灯亮起来了,远山终于淹没在暮色之中。林中雾气蒙蒙,秋意浓厚。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细细品味,这湖中暮色美景却是令人陶醉和神往。诗歌最后由写景转向抒情,言不深究宋玉悲秋之意,而怀慕高僧慧远庐山结社,表达了不问世事、淡泊名利的隐逸情怀。整首诗结构自然,没有生拼硬凑的痕迹;情、景也结合得较好,风格浑融完整。此诗不仅避免了谢灵运山水诗景物繁冗堆砌和语言晦涩的毛病,而且避免了谢诗结构上三段式的呆板,应该说这样的效谢是较成功的。
   董嗣成五古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是其《咏怀诗》十四首。诗前有小序曰: 夫时多盈缺,达人固以屈伸。境有屯亨,志士缘之感慨。然声由情发,兴以言宣,故水激而湍濑嘶鸣,弦急而宫商乃协蝉当夏噪,蛩以秋吟,谓非出之自然而征之时会者乎?东阿遭斥,乃上《责躬》;叔夜逮收,用成《幽愤》。梁鸿出关而赋《五噫》:应璩悲时而咏《百一》。如兹之类,良难数。寻余丁时不造,家难婴躬九原莫起,深怀树静。二毛早见,每叹河清触序皆悲,扪心增恨。况值炎蒸,良难自遣。爰于长日,捉管成篇,得十四有章。
  可见该组诗作于民变之后。因为作者经历了由盛至衰的重大变故,所以这些诗歌均是有感而发,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悟特别深刻,是其五言古诗中的佼佼者。如其一: 南山有乔木,直干凌青云。上有翔虬枝,下有磐石根。好鸟巢其颠,兔丝垂纷纭。鸟鸣雝以喈,绿叶稠且阴。严冬霜不凋,岂谓愁斧斤。狂飙动天地,倏忽山石奔。白日黯欲堕,重霾结氤氲。悲哉千年固,毁折同刍薪。众鸟惊覆巢,哀鸣呼其群。昔为箧中锦,今作车下尘。内伤失所托,匪直求同林。哀声彻晨夕,肠绝那可闻。 全诗皆是比喻,以南山千年乔木的被毁折,比喻自己家族遭受的身槁产落的重大变故;以狂飙忽起、白日无光、山石崩裂,比喻这场灾难的突然、惨酷和无法扭转,以巢覆鸟惊、哀鸣呼群比喻家族成员在这场变故中的惊慌失措、可怜无助。民变使这个家族从“箧中锦”沦为“车下尘”,从高峰坠入低谷,诗歌很形象地传达出了这一切。又如其十一:
  高台多悲风,深坻多秋草。男子志不伸,咄咄萦怀抱。盛年不可留,谁能常寿考。尚平游名山,婚嫁苦不早。我思采紫芝,逍遥以终老。 尚平,即指东汉尚长,字子平。他隐避不仕,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与好友游五岳名山,最后不知所终。事见嵇康《高士传》。诗歌写社会险恶,有志难伸的感慨,以及民变后看穿世事,欲学高士尚子平,不以家事自累,遨游山水,逍遥终老的思想。又其十四: 白日归虞渊,忽堕西山岭。所笑夸父愚,穷足蹑飞景。前途虑转逼,无涯岂云骋。北邙何累累,白杨何萧萧。彭殇总同归,千载犹昏朝。狂夫昧委化,智虑终徒劳。
  诗歌写世事的变化难料,以白日忽坠的无常,嘲笑夸父追日的虚幻愚蠢。从落叶的飘零和坟冢的累累,悟出了道家齐生死的哲学观,认为智虑总是徒劳,人应该顺应自然。其十三则是以自负倾城而不被君王所识的明妃自喻,抒写自己的怀才不遇。
  总之十四首咏怀诗,除了第一首写遭遇民变,可以视作序曲外,其他各首抒写的大致是社会的险恶,仕途的艰辛;怀才不遇,有志难伸;人生短暂,盛年不再;以及看透世情,隐居山水,逍遥终老的道家人生观。董嗣成才华横溢而仕途受挫,罢归后,又遭遇民变,家族由豪富繁盛而瞬息零落。由于有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因此诗歌写得情意真切,传达出了人类对生死穷达、富贵荣辱、知己难遇等的普遍情感,颇有《古诗十九首》之风。
  相比较而言,董嗣成的七言古诗写得更有个性,艺术感染力更强。其总体风格是豪宕奇伟。如《家大人同诸客游盘山,归道其胜,不觉色飞,李白梦游天姥良有以也,遂作是歌》: 曾闻秦皇鞭石东海东,波涛屹立生雄风。又闻巨灵夜劈太华峰,黄河一线流其中。生年二十不出户,心随五岳游空漾。家在吴兴万山里,溪山庵画真不穷,天台窈窕白云隔,一转路入桃花通。吴侬所见只如此,谁识塞北山川雄。塞北名山千万叠,见说唯有盘山郁郁磨青空。磨空一道人不见,扪萝倚壁心如战。侧足斜临百丈渊,危峰半压行人面。虎蹲豹伏势欲腾,鲸甲龙鳞飞片片。既嵯峨以险巇,复杳冥而葱倩。绝磴盘云寒流走,砅崖空洞白日昏恍。惚微露光如线,烟霏雾卷结不开。仿佛遥空挂飞练,紫盖朝生海外霞。白猿昼宿岩前殿,累累大石天削成。掌中摇动浮云轻,势欲堕兮岋岋,声欲发兮砰砰。开处还疑五丁凿,移来岂为愚公诚。突兀浮图插天起,千里苍茫塞烟紫。长城如带亘长虹,中开一缺青山倚。唐皇驻跸今几时,龙旗虎帜荒烟里……勿使山灵闻此吟,悲风骤雨声沉沉,夜半猿啼鬼啸来千林。 盘山在天津蓟县,董嗣成写此诗时约20岁,并未到过此山。他只是根据其父董道醇游历后的叙述而写作,因此此诗完全是想象,类似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虽然不如李诗的淋漓流畅,也没有李诗藐视权贵的思想内容,但也颇有可圈点之处。
  由于董嗣成去世时不过36岁,因此诗歌功力尚浅,模仿的痕迹较重。如《庵画溪上作》两首之一:“曲曲山下溪,亭亭山上松。泛泛水中舟,谡谡生长风。苍林蔽白日,大冶失其容。浮荫翳以繁,云雾荡心胸。俯景同游鱼,仰面接飞鸿。安得结吾庐,优游以长终”读这样的诗歌,让人不得不想起以下诗句: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杜甫《望岳》“荡胸生层云”、曹植《白马歌》“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感觉诗歌缺少变化和新意。谢肇浙《董伯念诗序》曰:“使天假以年,骎骎乎将立坛坫,与海内争雄长”,已委婉地指出董嗣成学力尚浅,诗歌还没有到炉火纯青地步。尽管如此,董嗣成的诗歌明末以来还是有一定名气,《明诗综》卷五八、《明诗纪事》庚签卷八、《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均选其诗。

知识出处

南浔董家

《南浔董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浔董家》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董氏家族的书籍。该书通过梳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董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