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图书馆
南浔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浔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生平人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董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40
颗粒名称:
一、生平人格
分类号:
K82
页数:
6
页码:
90-9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董份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
人物传
董份
内容
一、生平人格
据朱国桢《月溪公行实》,董份小时就学于宿儒吴石松,与民畏公(不知姓名)之子月溪是同学。董份之父董翠榆与民畏友善,每曰:“吾儿儒,若儿不儒,骨似胜之。”后来董份果然大贵,但月溪并不媚附,董份亦终身兄事之。原来两人同学时,吴石松曾以“短日”二字令学生拆成七字,月溪脱口而出曰“短笛悠悠吹落日”,但董份却一下子答不上来,最后才红着脸,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短短书生勤白日。”董份由此折服于这个同学。这个故事主要是表明两人性格和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月溪淡泊功名,适意自然,而董份则是埋头科举,追求荣华富贵。
董份在读书应举期间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气与豪情。他曾与纪氏诸子读书于南浔西面的法华寺,每当三六九文会之期,他总是一挥而就,最早完成文课。然后就“浮木板,载酒肴,渡对岸绿杨下”,与大家痛饮。大醉归来时,题诗壁上,擘窠大字“淋漓有生气”①。董份28岁考中举人,次年进京会试,没有成功。3年后再次赴试,才终成进士。关于董份这次登进士第,同治《湖州府志》卷九四引《西山日记》曰:“嘉靖辛丑会试,嵇、骆二太史分考。潘仲骖、董份皆有声公车,潘以父难急进取,贿嘱嵇。嵇语骆曰:‘苕上衣冠寥寥,潘、董二生,称一时誉耄,吾辈不妨加意一援手。’盖借董为潘地也。时法网尚宽,举子按籍可查,二生获隽。”潘仲骖是潘季驯的二哥,后来因科场案发,身陷狱中,为贿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董份却无意中沾了潘氏买就的科举人际关系网之实惠。
①董汉策《甦庵家诫》。董份自已进士及第后,努力课教子孙,以期科第连绵,壮大家族势力。他重金聘请举人陆抑斋、李乐、李廷机,以及学识渊博、嗜书如命的老儒闵元棐、史鹤老等为私塾教师。李乐《见闻杂记》卷十曰:“嘉靖庚申(1560),余馆浔上,董宗伯公延举人陆抑斋赴京训其子。”李乐自己亦是举人,为董懋德等人老师,董份待之甚厚,把他安置在南浔北栅外风景优美的和云楼。李乐后来中进士,在官场和学界均有一定名气。李廷机,字尔张,号九我,福建泉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会试会元,殿试榜眼。官至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为政以清、慎、勤著称于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他中举后,中进士前,先为申时行家馆宾,后转馆于董份家,“于朔日必对策”①。吴江闵元棐,字附欧,号蓑庵,董斯张及其侄董廷勋从其学胡氏春秋。闵元棐很有个性,董说《楝花矶随笔》曰:“闵蓑庵沉醉读宋史,登假山顶,大骂秦桧之时,忽促织跃出,捕得之,曰:‘捕得老桧也。’”史鹤老亦为董斯张老师,也是一个沉湎于书籍的老儒,有一次“坐读书,解粽,舍蔗霜而蘸墨。顷之,会食于堂,骇其黑齿,各大笑”②。由于董份教育有方,再加上在朝廷的运作,此后董氏科第连绵,董嗣成、董道醇先后成进士。 ①②董说《楝花矶随笔》
董份不仅课教子孙有法,而且善于为官一是谨慎不张扬。其后人董汉策曾在废纸筐中发现他的一张名片,“大不过指顶”,而当时七品官的名片就大到“与尺幅争寸许地”。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一转引了《啸虹笔记》中的一条记载:“董浔阳与严嵩同朝,每过嵩,辄用赤金镂姓名缝红绫作柬,嵩以为尊敬之也。阍人利具金,每一传执,即取金去;后嵩败,董独免交通律。”对此,《汪志》已有辩驳,认为这是“恶董者饰言之”。他说严嵩当国时,朝士谁不投刺,安得便指为交通。如果金字偶有存留,则交通之罪转而难免矣。确实,以董份的智慧,当还不至于做这种愚蠢之事实际上,不论在位时,还是退食后,董份均很注意遵守礼节,不摆老资格。其家西宾李乐曾亲眼目睹,他进出郡庠,遵守礼制,不走中道中门,而由东边侧门出,而当时能坚持这种礼节的人很少。
二是圆滑,有谋略。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十九日,千夫所指的严嵩被弹劾罢官,其子严世蕃亦被逮下狱,随后放归南昌家中。而此前二月份,时任詹事府詹事的董份与大学士袁炜共主会试,在会试结束由礼部刊布的会试录序文中,已表现出了倒严嵩而亲徐阶之意。董份与袁炜的这个意图被唐枢看得一清二楚。李乐《见闻杂记》曰:“嘉靖壬戌会试,上命大学士袁炜、詹事府詹事董份主考。录既成,余师唐先生谓余曰:‘曾见会试录否?’余应曰:‘未见。’先生曰:‘适来阅序文,二公之意已向徐存斋,不属严介溪矣。未几,严以赃败,子世蕃正罪籍没。先生于文字中,盖有以识其微也。”徐存斋就是徐阶,他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当严嵩当政为首辅时,他谨慎以待。嘉靖四十一年(1562),当他得知嘉靖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时,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从而取代严嵩而为首辅。因此,严嵩的倒台,得归功于徐阶。而董份作为严嵩盟友,嗅出嘉靖欲驱严嵩之意后,也能马上调头转向徐阶,可见他处世的圆滑。正因为此,严嵩倒台后,朝中请官如鄢懋卿、万宷、唐汝辑等俱坐严嵩父子党,纷纷被革职闲住,而“与严嵩最契”①的董份却独以抽身早而得免。
①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
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记载了一个董份拂箸落地试诸生的故事。说董份致政归里后,家资百万,夫妇八旬齐眉。有一天,董份对其妻曰:“吾见□□后辈,文章出色者,多胜于吾儿孙,将来若辈兴,董氏衰矣。”其妻曰:“彼皆贫士,何不以千金赠之,彼日事经营,文理荒芜矣。”董份如其妻所言,邀请诸生宴饮。事先命家人,在酒酣之时,假装有要事来请他入内。董份在离席时装出匆忙的样子,故意以袍袖拂杯箸坠地,入内后暗中窥看诸生的反应。有的擦桌子,有的捡杯子。董份见了,复入座,一饮而散。其妻促其赶快赠银,董份笑曰:“吾银岂容易与人者耶!顷试其气量,俱卑鄙无远到器。尚书府不乏下走,诸生不过饮我一杯酒,乃甘为仆隶事。此措大本色,不足重也。”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也能说明董份的眼光与谋略。
董份在朝数十年,阅历丰富,处变不惊。他与范应期同临民变,但最后的结果是范氏因民变自刭,而董份却利用范氏之死,平息了民变。李乐在《见闻杂记》中对两人就有评价,说范氏一开始还能支持,但“日久不耐窘迫,愚民群聚状大约如董,而董公何如胸次哉”。 董份的缺点是好胜心强,看重名利。华亭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一生淡泊名利。董份与他同时登第,同为词林大僚,同样高年林下,而且同在三吴一方,但两人先后荣悴,放在一起比较,人品之高下立显。对此,沈德符在《清权堂杂志》中早已指出: 嘉靖辛丑科词林二大宗伯,一为乌程董浔阳份,一为陆平泉树声。吴越接壤,相去不三舍。董先贵世宗朝,宠眷隆赫,以忤旨削籍归。又十八年而陆始正春卿之席,则今上龙飞,江陵欲收陆以为重,且示意即入揆路,将主甲戌会试,陆知其为乃子登进地,屡疏始允归,遂不出矣。至戊子,年八十,抚按为请于朝,得存问,且加太子少保。董次年己丑亦登八十,巡按御史蔡系周亦为之请。时申吴门当国,王太仓为次揆,俱董壬戌所举会试、廷试第一人,业已允行,而御史万国钦驳之,备数董立朝邪佞,居乡不法诸状,成命为寝。是年,董之子给事道醇没于家,而陆之子彦章适登第,拜行人,使归,则情境大不侔矣。又七年乙未,董之长孙礼部郎嗣成在侍,而次孙嗣昭成进士,殀于京邸。董宗伯不胜痛,寻病卒。礼部君亦坐家难,愤恚发疾死,年亦未四十也。又三年戊戌,陆登九十,上遣中书柴大履存问于家,时申、王两公俱以首揆居里,同执羔雁往贺,修后进礼,隅坐屏息以侍者,观者荣之。而董八十时,两公门生方在事,且遭万抨章,更无此盛举也。陆后再膺存问,九十七而下世,饰终赠谥之典大备,尤非董所敢望。二公品行世所共见,不复置喙。
董份虽然发达早,嘉靖时就身居显宦,但结局较凄凉。80岁时,即使两门生申时行、王锡爵在位,也有人敢上章弹劾,以致没有得到朝廷的问候。陆树声虽然身居高位时间较晚,在董罢归18年后才任礼部尚书,但结局完满荣耀80岁时,得朝廷存问,加太子少保。90岁时再得存问,时申时行和王锡爵也前去祝寿,并修后进之礼。卒后,朝廷赠谥之典也很隆重。董份与陆树声,一悴一荣,结局之所以如此不同,沈氏虽无明确评价,但透过其叙述表面,褒贬之意已很明显:董氏热衷权势,看重名利,为官圆滑,声名较差,而陆氏为人耿直,为官尽职,淡泊名利,面对张居正的拉拢,称病辞归,声望崇高沈氏与董份之孙董斯张友善,因此这个隐含在叙述中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古人言利必言害,言得必言失,言福必言祸。由于重视名利,只贪却目前,董份的口碑不是很好,卒后没有人敢奏闻朝廷,也因此没有蒙受朝廷祭葬。其馆师李乐在《见闻杂记》中评论曰:“一日与平涵太史国桢论及吾湖两尚书,既卒,皆不敢奏闻,而抚按亦未有怜而上闻者。沈亚卿节甫封翁塾,以尚宝卿蒙赐祭葬,荣在两公之上,何也?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知得不知失,知利不知害,知福不知祸,有自来矣。” 当然,人总是复杂的,董份也有很多正面的东西。一是有识人之才,当主考官时,拔取了很多人才。二是善于奖掖后进。金以铭《鞠逸吟庐杂抄》言董份家居时,“里中习举子业者咸切就正,董亦乐于奖劝”,以10天为期,与诸生集于东藏禅院,“命题角课,以月旦自任”。朱国桢当时亦在诸生行列,每依期赴约,多受董份的指点和赞誉,后中进士,并官至内阁大学士。三是乐善好施。董份罢归故里后,多有义举,如创义田,筑义仓,收族人,办义宅等。
知识出处
《南浔董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浔董家》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董氏家族的书籍。该书通过梳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董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