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浔诗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董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37
颗粒名称: 三、南浔诗派
分类号: I207.209
页数: 5
页码: 79-83
摘要: 南浔诗派是明末清初以南浔董氏家族成员为主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
关键词: 诗歌史 南浔诗派

内容

南浔诗派是明末清初以南浔董氏家族成员为主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范锴写有赞颂该诗派的七绝一首:“群从风流奏雅音,一门诗派著南浔。芬陀利复罢花隐,又见香闺善《静吟》。”①范氏在所作七绝后引郑元庆《湖录》曰:“董斯张著述甚富子说,字若雨,鼎革后入山为僧。孙樵,字裘夏;耒,字江屏,俱洁身高隐,工于诗,苕东学者宗之,几成南浔诗派。”在这里,郑元庆不仅明确提出了“南浔诗派”这一名称,而且指出了这一诗派的主要人物是南浔董氏祖孙三代,即董斯张、董说、董樵和董耒,以及诗派重视人格修养、强调民族气节的主要特征。
  ①范锴《浔溪纪事诗》卷下。
  董斯张是南浔诗派的开山祖,他卒于天启七年(1627),完全生活在明代。其所交游者皆海内名流,如范长倩、董其昌、陈继儒、朱国桢等,还有明末高僧袾宏、德清、雪峤、湛然等。他精研学问,与同郡潘昭度、韩求仲、凌茗柯、沈千秋诸人,日与往还,商榷著述。他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等方面均有所成就,尤以诗歌的名气为最大,与曹能始、吴允兆、孙孟朴等结社联吟,倡导诗教。他曾与吴门王亦房倡“吴下体”,论诗主张性情,讲究比兴并举,意境空灵。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八引吴季之语评其诗曰:“如飞天仙人,不著一烟火字。”《明诗综》卷七十引韩人谷云:“诗与年力相长,不以风雨辍其音,难与吴喉楚舌同年而语。”陈田《明诗纪事》卷八曰:“遐周《童牙》《留箧》二稿,骨格尚未老苍。《寒竽》一集,自谓一变,冥心苦构,心血欲呕,颇参宋派。”这些评价很好地揭示了董斯张不涉俗世,倾心吟咏,诗格瘦淡的特点。董斯张不仅诗歌写得好,而且重视人格气节,口碑不错。其孙董樵、董耒所撰《遐周先生言行录》曰:“启、祯以来,东南文社一昌君子之气,而一时领袖群贤几人,皆当年就正遐周先生之门,比之苏门诸君子者。然后天下谓遐周先生往日说文章气节,非浪自鸣也。”而重视人格气节,正是南浔诗派的重要特征。
  如果说董斯张是南浔诗派的开山之祖,那么其子董说就是该诗派的核心与灵魂人物。董说处在明清鼎革时期,年十四为秀才,工古文词,明亡前为复社领袖张溥入室弟子,是明末社坛极其活跃的人物。国变后,弃诸生,隐居丰草庵,成为一个表面上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而暗中又有抗清行为的遗民。37岁时,董说因无法解脱精神上的痛苦而上苏州灵岩出家,但仍创作不断,成为清初著名的遗民诗僧。纵观董说一生,绝对是一个奇崛不俗的人物,而这种奇崛不俗,除了天生的因素外,还有其父董斯张的影响。董斯张不是迂腐不化之儒者,董说自小佞佛,他就因材施教,让其先读佛门典籍《圆觉经》《心经》,再读四书五经。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教育方式,对董说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董说不仅治学究人天之奥,发人所未言,所作诗文小说也奇崛不俗,特色鲜明。尽管董斯张在董说9岁时就去世了,但他的专情吟咏、倾力著述与偏好禅宗等特点,都可在董说身上找到印记。董说《喜曾、灵珏、书田、玉禾、怀西过雁影》诗曰:“诗苑功推先借庵,易图愁亡曾拂拭。世间父子两忧勤,出世砚山同悃幅。”父亲董斯张的力扶诗教,董说自己的隐身渔樵禅宗、肆力经史诗文,再加上子侄辈的吟诗论文,被董说视作家族的最大亮色,甚至比作六朝“王谢风华”。这也是南浔诗派得以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董说有6个儿子,其中以董樵与董耒最为出色。他们不仅很好地遵守父训,不仕清朝,以布衣终身,而且秉承了其祖与其父的个性,对禅宗有特殊偏好,后来均皈依其父董说,自称弟子,潜心修行。在著述上,两人也能继承父业,勤于治学,精研《周易》,尤其擅长诗歌创作,樵有《蔗园诗集》,耒有《稼庵诗存》一卷。在董说的亲自指点下,两人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定水平《周志》卷十八评两人之诗曰:“诗亦澹荡俊伟,各擅一场。”在董说、董樵、董耒,特别是董说的指点与影响下,董氏家族一门你唱我和,风雅极盛。如董樵首倡《十二月读书乐》,当时和者甚众,可考知的有其父董说、其弟董耒,其侄董谷士、董士骕等①其中董士骕“独三叠韵得诗三十六章,警句特出”②,董说当场赠以“诗领袖”三大字。董说的影响
  一直延续到了其曾孙董嘉言、董金铭,而且据同里张鉴所言,董金铭连面目也酷似曾祖董说③。董说的诗歌影响不仅在其同支,而且是整个董氏家族。如董说从侄董思的3个儿子,在诗歌创作方面均受董说赏识与指点。董说有《喜曾、灵珏、书田、玉禾、怀西过雁影,各出新咏,久不见怀西,怀西和诗有香骨二句,叹述仪部先生谏草,感怀作长歌,寄灵璧樵》一诗,诗题中“书田”、“玉禾”、“怀西”3人,即董思3位公子。书田为董谷士之字,有《农山诗文集》20巨册;玉禾为董颖佳之字,有《中江编年诗》《玉禾诗集》。谷士长于文,颖佳工诗,兄弟并擅才名,董说因有“农山雄文玉禾秀”之赞。怀西为董香龄之字,其诗亦为董说所称,有《大还山房诗集》。董说与其子董樵、董耒,侄孙董谷士、董颖佳、董香龄等的创作与唱和,特别是董说父子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隐禅反清的爱国精神,吸引了南浔及附近地方众多诗人,这就是《湖录》所言“苕东学者宗之,几成南浔诗派”,其中承董说诗教的主要有以下3人: ①董樵有《家君闻樵倡读书乐寄示短章,书田侄次韵见赠,因走笔赋昌谷体》、董耒有《十二月读书乐和蔗园兄韵》、董士骕有《十二月读书乐和蔗园伯父韵》。
  ②见《诗萃》卷十四。
  ③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漏霜和尚苕帚图跋》。
  潘麟,字喜曾,光绪《乌程县志》卷十六有传。董说生前与这位弟子的关系非常密切,潘氏经常携带书画珍本,以及当时新刊刻的名人诗文集,去拜访董说。董说则常指点潘氏诗歌创作,其《贻潘喜曾》三首、《用韵寄喜曾论诗》等均是与潘氏论诗文之作。
  纪官,字大韶,号余素,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九有传。董说的诗歌荒淡清远,论诗特别强调一“淡”字,他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位弟子。其《评大韶诗》曰:“余以为书以淡绝为主。诗法亦然。吾昨赠大韶别字‘余素斋’,得此意,作诗转淡,转天成,转逸民,转风采,乃到古人地也。” 纪远,字子深,号白云,著有《风雨吟草》。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七有传。纪远从董说游,尽得其读书作诗之法董说诗歌追求平淡,十分推崇宋代梅尧臣的诗歌,因此在《楝花矶随笔·评子深诗》中,指点纪远细看梅尧臣之诗,并赠以元代著名书画家倪迂之画绝。纪远曾有论曰:“作诗须有远神,读者亦须有远神以会之。盖远则淡,淡则真,真则入于妙矣。”其《记郡中即事》诗云:“零星小雨人初起,寂寞微风燕未回。城市不知春已半,卖花担上草兰开。”这种淡远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可谓得董说真传。
  潘麟、纪官、纪远三人后来均成为南浔一地著名文人。他们一方面开门纳徒,指点诗文创作,其中姚江谢洲就是纪远的高足弟子①,另一方面与湖州一带诗人互相唱和,继续传递着董说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影响。作为纪远弟子,谢洲诗风雅淡,“君诗刻意趋雅淡,不与俗艳争低昂”②,很显然与董说是一路。
  ①谢洲,字文若,工诗古文,洽闻周见,本姚江人,自其父时迁居南浔,在湖州一带颇有诗名。其兄名潮,字文来,并从学于纪远。
  ②董懋昭《赠别谢三文若归姚江》。
  值得一提的是,谢洲与众多董氏族人有唱和。湖城潘仲曦善诗,格律精整,曾得其岳父清初诗人韩纯玉的指授。他与纪官交好,从纪官那里了解到了董说的作诗之法,对董说十分悦服,曾曰: “我悔不游宝云(董说)之门。”①潘麟、纪官、纪远三人拜董说为师,吟诗作文,更彰显了董说在南浔诗派中的核心地位。
  总而言之,从董斯张到董说,从董说到董樵、董耒,再到孙辈的董颖佳、董士骕等,董氏家族各辈间互相传承,同辈各成员间吟咏唱和,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董氏诗人群落,他们不仅重视人格操守和民族气节,而且诗歌创作丰盛,在湖州以东一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由此吸引了附近不少其他文人参与,最终形成了历史上即有明确称谓的、以人格气节为共同纲领的、极有血缘和地域特色的“南浔诗派”。

知识出处

南浔董家

《南浔董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浔董家》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董氏家族的书籍。该书通过梳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董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