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易史并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董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32
颗粒名称: 四、易史并举
分类号: G795
页数: 4
页码: 47-50
摘要: 董氏家族治学以博杂著称,董斯张、董汉策、董说、董嗣成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
关键词: 治学精神 易史并举 董氏家族

内容

董氏家族治学以博杂著称,董斯张、董汉策、董说、董嗣成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董斯张著述涉及经史考据、文字音韵、释老等众多方面。董汉策博通经史,泛览释典道藏,不主故常,撰述涉及《周易》《春秋》“四书”《道德经》《资治通鉴》以及文字、经济、佛门、方术等各个方面。《汪志》卷十三曰:
  肆力群书,丹黄评骘,虽卧厕,手不释癖嗜道家符录,自以为雷雨可招,鬼魅可破。兼精青囊、青鸟、易筮、乙蕞、壬遁等学,并有奇验。
  董说亦博通儒释道,一辈子几乎就是在读书著述中度过。《周志》卷十八说他:“精研五经,尤邃于易,方言地志、星经律法、释老之书,靡不勾纂。”董嗣成也是“星纬经脉之学,丹青弧矢之艺,莫不旁通”①。董蠡舟博通经史,尤精三礼,通佛教祀法,有《释祀》55卷。董恂精通经学、史学、医学、星象等,曾疏《夏小、正》,著《古今医籍备考》,并重修《南浔镇志》,还辑录有《文房杂录》《妇女双名录》《古今异名编》等,学术兴趣也十分广博。
  董氏家族治学虽以博杂著称于世,但对史学、易学还是有特殊偏好。像董份、董斯张、董说、董丰垣、董蠡舟等均颇有史才。董份著有《史记评抄》40卷、《汉书评抄》40卷、《后汉书评抄》20卷,可见对《史记》与《汉书》是下了工夫的。董斯张撰《吴兴备志》32卷,采摭极富,于吴兴一郡遗闻琐事征引略备,《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评价其“典雅确核,足资考据”。董说誉司马迁为西汉文人第一,一生中曾三次评点《史记》。《楝花矶随笔》曰:
  余旧《史记》评本有三:一丙子本最初读《史记》,昧,不知利害,妄评论是冬手录先宗伯先生评本丙子本,出家之前已焚矣。一癸未本癸未,自春至八月大病,病中评《左传》,评《史记》。自谓较丙本有进。今覆视,真涂污古人耳一丙申本,名《史记脉》。《史记》微妙在水脉,至此始觉此论 。
  ①《汪志》卷十二。其《史记脉》以山势水脉烟云来解读《史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史记》的一个独特视角。董说的《七国考》根据大量文献,对先秦七个诸侯王国的典章制度进行了考证,有筚路蓝缕之功。特别是书中对七国职官的考证,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清代学者,清代程廷祚、沈淑、李调元分别撰有《春秋职官考略》《左传职官》《左传官名考》。董丰垣博览群书,擅长史学,有《竹书纪年辨证》二卷、《补遗》一卷、《尚书大传》三卷等。董蠡舟史学功底深厚,著作丰富,有《三国志杂校》一卷、《补五代史记纂误》一卷、《十六国史摭逸》十八卷附所采亡书总目一卷等。董增龄善治《春秋》,曾疏《国语》韦昭注,亦颇有史才。
  董氏喜欢易学的人更是不少,其中七人有这方面的专著,他们是董说《易发》,董汝煌《周易集解》,董汉策《周易大成》120卷、《易原》,董闻京《易说》,董樵《易像表》《归藏论》《山海卦纬》,董耒《策卦十八变全图》,董蠡舟《周易郑义》一册尤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间互相讨论,切磋成风。《周志》卷十九《董汝煌传》曰:“初治诗,已而学易,研精数载,与族弟说、侄汉策晨夕讨论,时号上林三易。”董樵、董耒之研《易》,更是得了其父董说的遗传与后天熏陶。董说让儿子从小学《易》。次子董牧顽皮淘气,学习不用功,他责之曰:“阿辰但觅栗,不尽《易》上篇。分爻偷打瓦,掷卦戏磨钱。裂纸写河图,郁勃夸谈天。”长子董樵七岁时就喜以石布地作小洛书,11岁时能排京房之《易。丙申(1656)之年,董樵也不过18岁,董说说他已经能“造《山海卦纬》矣,狂论《归藏》矣”,而此年董耒更是才15岁,董说说他已经“能手定《策卦十八变全图》”①董说出家后,仍常与子论《易》,甚至因论《易》而断肠。①《丰草庵前集》卷六《题樵、耒二儿杂文》。《楝花矶随笔》曰:“晓寒楼雁声中,与灵璧论《易》,至震图律序,自秦以下绝见闻,辄相向恸哭。非古之伤心人,不解此中断肠处。”灵璧即董说长子董樵。
  《易》中包含天地、治乱、阴阳变化之理董氏喜治《易》,不仅与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情境有关,而且与董氏家族由盛速衰的丧乱遭际不无关系。像董嗣昕,原本治《春秋》,浏览《周易》后,则慨然曰:“其苞阴阳而神卷舒者,唯《易》乎?”①遂改受《易》。董幼函亦从《周易》损、益两卦中读出了家世盛衰变化之因,觉得不可再垂涎富贵,与造物争功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获益的同时往往也是损失的开始,董氏族人从《周易》中获得了这个辩证的道理,从而较坦然地接受了民变后身槁产落的现实。

知识出处

南浔董家

《南浔董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浔董家》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董氏家族的书籍。该书通过梳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董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