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族传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董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2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家族传统
分类号: C913.11
页数: 11
页码: 43-53
摘要: 本章展现了董氏家族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家族文化和传统,揭示了这些文化和传统对于董氏家族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宗族 董氏家族 家族传统

内容

一、隐逸之风
  董氏家族世有隐德。其始祖董贞元首开此风。他因忤执政蔡京,辞官隐居乌程梅林里。性好梅,作《梅》诗曰:“三槐九棘浮云外,一树寒梅寄我心。”元末明初董仁寿父子相诫不仕明,浙行中书省荐于朝,三征弗就,凿石船以隐,曰:“石船烂,吾其仕矣。”董氏十一世董环,亦是隐逸中人。董说《楝花矶随笔》卷下言他“性简淡,蔬水,浩然与古人相酬接”。他边耕边读,足不入城市,构一丈室,吟啸其间,额曰时习斋。正德中以岁贡入都,不就冢宰之聘。
  董大宗伯份,虽身居庙堂之上,但伴君如伴虎,故亦多山阿之想。《诗萃》卷一曰:“公以海涵地负之才,处近君多惧之地,振华启绣,足以牢笼驱使,而深情寄托则在故园山泽间。”董份《寄题弁阳精舍》一诗就表达了这种谢世隐居之想:“粤予婴尘樊,久抱山阿想。偶酬适俗心,终然谢时网。”罢官归里后,董份与唐枢、蒋瑶为逸老堂之会,更多山水之兴,日事吟咏,陶然自得。其《再宿岘山》诗曰:“芳春日日卧山阿,自爱山中绿树多。看尽闲云低野岫,坐当明月上清波。林间古碣迷苔藓,寺里疏钟出薜萝。却笑闲来尚多事,著书时倦即行歌。”又《山居即事》云:“白云青霭路难穷,万壑千山一径通。野寺林深不知处,磐声遥在夕阳中。”寻寺游山,听钟看云,在自然山水中寻找乐趣,这是退职后的董份的基本生活状态。
  董氏家族万历末遭遇民变,盛而速衰。沧桑变化,世态炎凉,其子孙因而多有感悟者。董嗣暐尝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息,曰:“仆家当全盛时,华组蝉联,温衣美食,诸门生故人执政专阃者以百数,而忽与祸会,身槁产落。”在奉母游玩南京时,他写信给其弟董斯张,表达了逃形名山之志:吾秋风戎途,马首南向,纵辔句曲之野,徜徉双阙之侧。初入辟雍,登降照烂,生徒杞梓,信郁郁之盛也莅事或暇,驾言出游,箯舆奉母,日出暮息,聊足披写幽想,畅人伦之欢矣每观六朝陈事,如飞尘细雨,忽若景灭,展转兴慨,或至泪下恒欲如向子平逃形名山,荡氛驻年,而慈母在堂,未终所怀,遂绝意章句之学,时临写古人书法,或有所感,常以纸墨自娱羁旅近状,殆悉此语① 斯张另一兄嗣昕亦由家族之难悟透人世,不屑公车,喜远游他曾对斯张说:“我生人事稍毕一二,便将着阮家屐,放浪五岳间,茹芝啖霞,长决浊世。”②斯张亦僻性,拙于生计,唯喜闭门读书。因厌尘世喧嚣,曾读书山中:“石灯夜然,竹叶风扫,似不临人境。有野鹄千余,蔽霄而翔,哀响清激,晨夜无失期居士出,鹄竟不至,墟中人相惊以为神也。性不与俗近,无人自语,随行孤啸。意小不快,虽王公蔑如也。”③读书山中,鸿鹄来伴,人去而鸟不至,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绝好地说明了董斯张不喜与俗人往来的高洁脱俗的隐逸情怀。 ①董斯张《静啸斋遗文》卷二《亡兄幼函传》
  ②斯张《静啸斋遗文》卷二《亡兄季爽传》。
  ③周庆云《浔溪文征》卷三《瘦居士传》。
  到了董说与其子董樵、董耒,隐逸之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一生几乎都是与山水为伍。董说在《篾屋记》中曾说:“生缘苕溪,喜苕溪山水空淡,欲老郭西一带烟霭中,混渔队送日。”他有山水癖、烟霞癖、泉石癖。又喜欢山居,爱寻野寺,爱听寺庙钟声。特别是鼎革后,常于山中举烛踏叶出游,摩挲古碣。为僧后,他曾随师浮湘上衡岳,行脚八千里其师弘储于1672年卒后,他更是遁迹山水深处,行踪飘忽不定。虽是清初东南著名高僧,但他常摈弃侍从,独自一人,扁舟一叶,数夹残书,苍茫行色。他以舟为家,名其舟为宅。泛宅湖水中,读书评画,吟诗作文,并用清新隽永而又有那么一点凄清的言语,写下随感录、随见录及回忆录,这就是他的《东石涧日记》《篾屋记》《楝花矶随笔》等。董说可以说是一位颇为独特的隐逸型遗民。他名其六子为樵、牧、耒、渔、舫、村,字其子为裘夏、放云、祝琴、江屏、千岩、浪仙、散客、蓑江、随隐、古雪、逋翁,号其子为铁笛生、烟疾生、退谷子、野渡生、江湖长、寒峰野人,不外乎是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样,与渔樵牧者为伍,隐居乡村,泊船水上,独钓寒江,看云看山,任情适性,以布衣终身。其子确实也喜好山水,特别是董樵、董耒一生主要就是隐居读书。董说《篾屋记》曰:“芝筠同灵璧来水堂,语及寄迹空山,慨然。”灵璧就是其子董樵,芝筠即其侄董汉策。汉策晚年亦超然尘埃之外,以隐居著述终年。
  二、重视气节
  董氏家族重视气节。其始祖董贞元就因刚正不阿,而与权奸蔡京不合,索性去官隐居。元末明初董仁寿父子坚守遗民气节,相约不仕明。明朝政府三征之而不就聘,且凿石船以隐,曰:“石船烂,吾其仕矣!”董斯张重视气节,曾说:“人生三大事:一文章,一气节,一性命之学。”①苏州范长倩赞其“磊落有古节士风概”②,使人不敢仅以富贵目董氏。董樵、董耒《遐周先生言行录》甚至说:“启、祯以来,东南文社一昌君子之气,而一时领袖群贤几人,皆当年就正遐周先生之门,比之苏门诸君子者。然后天下谓遐周先生往日说文章气节,非浪自鸣也。” 董氏家族中最以气节著称的是董嗣成与董说。张廷玉《明史》卷二三三、徐乾学《明史列传》卷八四均言:“嗣成以气节著,士论多之。”董嗣成之所以能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在于他曾上书批鳞,因争国本而被放逐,具体参见第六章。
  董说在明亡前参加复社,为复社领袖张溥极为钟爱的入室弟子作为复社的重要一员,他严于疾恶,务求是非分明。鼎革后,与大部分复社成员一样,董说成了明王朝的著名遗民。
  ①董樵、董耒《遐周先生言行录》
  ②同上。在清初血雨腥风的环境中,他坚守节操,隐居著述,礼佛参禅。顺治八年辛卯(1651),鲁王在舟山抗清失败,浙东义士受牵连致死者无数。清初故国派僧人领袖弘储亦被浙按院入疏奏弹,凛然从灵岩赴杭州投案。在这种风刀霜剑的险恶环境下,灵岩合寺星散,而早就究心佛法志存出家的董说却毅然杖策登山,以表声援。张鉴《漏霜和尚笤帚图跋》曰:“由是东南名宿,益高其行。”①董说于1657年38岁时削发为僧,成为弘储手下与熊开元、沈麟生鼎足而三的弟子。由于悟性高、学问好,深得老师信任与同门尊重,故董说在清初东南佛教界与遗民圈中名气甚大。但他依然高洁自守,每日只是礼坐或吟诗,不喜见冠盖。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一日,偶在夕香避暑,其时慕抚台、祖道尊企慕欲见,再三嘱华山僧鉴和尚指引求见鉴曰:“若预先通知,必不肯见,今在夕香,乞二公减从,同片舟去,即可相见矣。”同至夕香叩门,僧鉴先入,祖、慕二公尾行师曰:“请少坐,吾去穿道服”从篱门逃至湖边,搭便船过洞庭去矣。
  董说自弃田园出家,30余年来,“目不较柴米,手不拈银钱,足不履城市”②,唯与遗民、衲子、樵叟、渔父交谈,而从不与纨绔市井相对,其遗民之气节确非一般人所能匹俦。
  在董说的影响下,董说的六个儿子都以布衣终身,拒绝与清廷合作。其大儿子董樵明亡时不过6岁,第三子董耒明亡时不过3岁,但他们交游的对象多是像黄周星、徐崧、冒辟疆等著名遗民,在他们现存的唱和诗中,我们可以明确感知其遗民般的心灵状态和气节操守。
  ①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
  ②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
  三、诗文世家
  董氏的诗歌创作始自宋建炎中始祖董贞元。董贞元因忤蔡京执政,弃官居乌程梅村,与老梅为邻,作有述志诗《梅》一首。明初董仁寿为董贞元八世孙,荐而弗就,凿石船以隐,曾和智觉禅师明本《梅花诗》百首,杨维桢亟称之。董仁寿曾孙董环以文名,日事觞咏,怡情衡泌,著有《翠榆集》。嘉靖中,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份,以文章雄视海内,其《泌园集》37卷中有文30卷、诗7卷,并附诗余。
  自董份以下,或仕或不仕,大部分都有著作行世。特别是董份长孙、董嗣成、次孙董嗣茂和幼孙董斯张三支,子孙众多,文采更盛。董斯张之子董说有6子;董嗣成孙董汉策至少有11子,其中第九子师植至少有5子,师植子董熜又至少有7子;董嗣茂子董式有10子,其中长子思至少有3子。祖父子孙,几乎人皆能诗,人各有集,形成了极有家族和地域特色的南浔诗派。而董份、董嗣成、董斯张、董说、董汉策、董闻京等数人,兼擅散文创作;董份、董斯张、董汉策、董衡、董师植等人兼擅词的创作。
  据董熜《诗萃》统计,从明初董仁寿至乾隆初董丰垣,湖州董氏历12世,共有文学家59人,其中有别集的52人130种,别集现存的有10人20种。所作诗歌有入选《明诗综》《明诗纪事》《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等全国性诗集的,所作词有入选《古今词统》《瑶华集》等著名词集的。而《诗萃》刻于乾隆十年(1745),此后董氏能诗擅文者仍然很多。
  据《汪志》卷三十,董兆元所作《续董氏诗萃》、董肇镗所作《录存编》二册,均为续董熜《诗萃》未载之人;董宗海所作《录存续编》一卷,则是续其父董肇镗之书。虽然三书已不存,但据《周志·著述》,我们还可统计出文学家69人别集133种。这样董氏家族作家数量和别集总量就分别达到了128人、263种。可以说,南浔董氏是明清时期文学世家的典型代表。
  四、易史并举
  董氏家族治学以博杂著称,董斯张、董汉策、董说、董嗣成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董斯张著述涉及经史考据、文字音韵、释老等众多方面。董汉策博通经史,泛览释典道藏,不主故常,撰述涉及《周易》《春秋》“四书”《道德经》《资治通鉴》以及文字、经济、佛门、方术等各个方面。《汪志》卷十三曰:
  肆力群书,丹黄评骘,虽卧厕,手不释癖嗜道家符录,自以为雷雨可招,鬼魅可破。兼精青囊、青鸟、易筮、乙蕞、壬遁等学,并有奇验。
  董说亦博通儒释道,一辈子几乎就是在读书著述中度过。《周志》卷十八说他:“精研五经,尤邃于易,方言地志、星经律法、释老之书,靡不勾纂。”董嗣成也是“星纬经脉之学,丹青弧矢之艺,莫不旁通”①。董蠡舟博通经史,尤精三礼,通佛教祀法,有《释祀》55卷。董恂精通经学、史学、医学、星象等,曾疏《夏小、正》,著《古今医籍备考》,并重修《南浔镇志》,还辑录有《文房杂录》《妇女双名录》《古今异名编》等,学术兴趣也十分广博。
  董氏家族治学虽以博杂著称于世,但对史学、易学还是有特殊偏好。像董份、董斯张、董说、董丰垣、董蠡舟等均颇有史才。董份著有《史记评抄》40卷、《汉书评抄》40卷、《后汉书评抄》20卷,可见对《史记》与《汉书》是下了工夫的。董斯张撰《吴兴备志》32卷,采摭极富,于吴兴一郡遗闻琐事征引略备,《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八评价其“典雅确核,足资考据”。董说誉司马迁为西汉文人第一,一生中曾三次评点《史记》。《楝花矶随笔》曰:
  余旧《史记》评本有三:一丙子本最初读《史记》,昧,不知利害,妄评论是冬手录先宗伯先生评本丙子本,出家之前已焚矣。一癸未本癸未,自春至八月大病,病中评《左传》,评《史记》。自谓较丙本有进。今覆视,真涂污古人耳一丙申本,名《史记脉》。《史记》微妙在水脉,至此始觉此论 。
  ①《汪志》卷十二。其《史记脉》以山势水脉烟云来解读《史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史记》的一个独特视角。董说的《七国考》根据大量文献,对先秦七个诸侯王国的典章制度进行了考证,有筚路蓝缕之功。特别是书中对七国职官的考证,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清代学者,清代程廷祚、沈淑、李调元分别撰有《春秋职官考略》《左传职官》《左传官名考》。董丰垣博览群书,擅长史学,有《竹书纪年辨证》二卷、《补遗》一卷、《尚书大传》三卷等。董蠡舟史学功底深厚,著作丰富,有《三国志杂校》一卷、《补五代史记纂误》一卷、《十六国史摭逸》十八卷附所采亡书总目一卷等。董增龄善治《春秋》,曾疏《国语》韦昭注,亦颇有史才。
  董氏喜欢易学的人更是不少,其中七人有这方面的专著,他们是董说《易发》,董汝煌《周易集解》,董汉策《周易大成》120卷、《易原》,董闻京《易说》,董樵《易像表》《归藏论》《山海卦纬》,董耒《策卦十八变全图》,董蠡舟《周易郑义》一册尤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间互相讨论,切磋成风。《周志》卷十九《董汝煌传》曰:“初治诗,已而学易,研精数载,与族弟说、侄汉策晨夕讨论,时号上林三易。”董樵、董耒之研《易》,更是得了其父董说的遗传与后天熏陶。董说让儿子从小学《易》。次子董牧顽皮淘气,学习不用功,他责之曰:“阿辰但觅栗,不尽《易》上篇。分爻偷打瓦,掷卦戏磨钱。裂纸写河图,郁勃夸谈天。”长子董樵七岁时就喜以石布地作小洛书,11岁时能排京房之《易。丙申(1656)之年,董樵也不过18岁,董说说他已经能“造《山海卦纬》矣,狂论《归藏》矣”,而此年董耒更是才15岁,董说说他已经“能手定《策卦十八变全图》”①董说出家后,仍常与子论《易》,甚至因论《易》而断肠。①《丰草庵前集》卷六《题樵、耒二儿杂文》。《楝花矶随笔》曰:“晓寒楼雁声中,与灵璧论《易》,至震图律序,自秦以下绝见闻,辄相向恸哭。非古之伤心人,不解此中断肠处。”灵璧即董说长子董樵。
  《易》中包含天地、治乱、阴阳变化之理董氏喜治《易》,不仅与明清鼎革之际的历史情境有关,而且与董氏家族由盛速衰的丧乱遭际不无关系。像董嗣昕,原本治《春秋》,浏览《周易》后,则慨然曰:“其苞阴阳而神卷舒者,唯《易》乎?”①遂改受《易》。董幼函亦从《周易》损、益两卦中读出了家世盛衰变化之因,觉得不可再垂涎富贵,与造物争功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获益的同时往往也是损失的开始,董氏族人从《周易》中获得了这个辩证的道理,从而较坦然地接受了民变后身槁产落的现实。
  五、嗜梦佞佛
  董氏族人体弱多病。董斯张清羸善病,自号瘦居士。其《瘦居士自传》曰:“居士恒善病,药盂大率不去口,一岁中佳者可五六十日。”他16岁即得肺病,“恒卧一木榻,履不逾户”;18岁时死而复生多次,“癸卯秋,病棘,死而苏者三”②;29岁时亦病急,自以为必死,枕上作《项羽吟》《绝命词》以自志,“从兹摈影一室,踞匡床而觞咏,对药丛以逍遥”③;33岁时又病足,自此“呻吟半榻,无有佳理”④董斯张虽然一生多病,但还是活到了43岁。其三兄董嗣昭年二十一举进士,但礼部观政仅50日,即暴卒于京邸。。且巧合的是,四兄董嗣昕、五兄董嗣暐也因病于21岁时相继卒。斯张之子董说不仅有肺病,而且有胃病、眼病等,一生也与父亲一样,是在病中度过。
   董氏家族中受病之累,或因病而遽卒、早逝的很多。董廷勋制艺出色,后因病废,早卒。董士骕亦因举业之累而早逝。
  ①董斯张《静啸斋遗文》卷二《亡兄季爽传》
  ②董斯张《静啸斋存草》卷一《童牙稿叙》。
  ③韩曾驹《静啸斋诗序》。
  ④《浔溪文征》卷三董斯张《书罗汉赞后》。董耒《哭儿诗》序曰:“儿名士骕,字鸣远,学制举业,镂心病羸而死,死时才十九耳。”董闻京继子永烈,明敏敦厚,品行与文艺为同学所推重,前途不可限量,然遽卒。董师植长子元烺,喜为诗,早逝董炳文长子浩五,康熙庚子举于乡,人皆谓显荣可立致,却无故得奇疾,卧床七八年而后卒。董耀刻苦记览,能文章,方以监生著声场屋,年二十七卒。董绳烇俊伟善属文,诗亦豪放,倚待立就,年二十余而得痼疾,不能竟其才,族中人皆为惋惜董熜第四子董金城,少力学,为父执叶景鸿等所称许,以郡廪生为湖郡拔贡第一,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然终不得志,年三十五卒。董调元聪慧过人,年十八为诸生,寻食廪饩。两任浙江督学皆赏识其文,亦工诗,有《藕花溪吟草》,被视为董家千里驹,然年二十七即去世。董钧酷嗜学,能缀文,有《百尺楼诗》一卷。然伤神病羸,年二十四卒。 也许与体弱多病等有些关系,董氏家族成员多嗜梦董嗣成《青棠集》有两处梦中得句之情况:一是卷五《乙酉除夕梦得句云“窗前黛色远横几,局里寒声倒入池”,因足成之》,二是卷六《别周士昌之夜,忽梦得句云“风尘憔悴鬓添丝”,醒后因成一章,凄怆之致,情见乎辞》。董斯张随笔《吹景集》卷二记有两处梦中得句之情况。《梦中句》云:“仆癸丑春中得句云:‘石镜逢秦女,山精照落花’政使醒时为之,未必奇险乃尔。”《又纪梦中句》:“癸亥长至第三日,梦与孝若舅看月,得句云:‘便作一庭白,虚堂分浩然。’甲子二月二日,梦阅孙孟朴诗帙,有《携妓入山寺》诗,仅忆二语云:‘纤裾礼精舍,残日射人黄’亦俊语也。”斯张诗集《静啸斋存草》卷十也有《纪梦句》:“散得石上花,月碧不成暝。及与归鸟归,溪流到门静。”尽管梦中得诗在古代诗人中也不少见,像苏轼、陆游等均有许多来自梦中的诗句,但也颇能说明董氏族人在做诗上的苦心以及对梦的偏好。另外,斯张《静啸斋遗文》卷四有《书〈梦历〉后》一文,云:“书竟,客竖一义曰:‘这呓语理他作么?’予曰:‘南陲之国,有古莽之国,以觉之所为者妄,梦之所为者真。’且道:‘觉与梦是同是别,这里明得去,方知瘦居士《梦历》。’”这段话很特别,只可惜《梦历》已佚,不能知其内容。董樵17岁就能表周礼六梦,著有《周礼六梦表》,并于是年梦至飞仙国。另外,董汉策有《梦游春诗》,董衡有《梦纪》一卷。当然,对梦最有嗜好的是董说,他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奇异的梦癖者,具体参见第八章“奇行怪癖”部分。
  董氏所在的南浔信佛风气浓厚,《周志》卷三三《风俗》即曰:“湖俗重释而浔尤甚,每遇丧祭,例作佛事。”又:“浔人每至新正,妇女不分老幼,俱艳妆入庙烧香,念佛酬愿。”据道光间《重修南浔东藏禅寺记》,当时南浔“环镇五六里,灶烟数万家,其中香林梵刹不下四五十区”。而据《周志》卷十四《寺庙》统计,宋元以来,南浔一地居然有寺庙庵堂111处。
  南浔一地浓厚的信佛风气实与董氏家族的大力推崇分不开。作为豪族,他们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建造了众多寺庙,如董份在万历中建造了豪华的东藏寺,后来该寺香火繁盛不衰,有“赛九华”之称。除东藏寺外,董份所建所修的庙庵还有云兴寺、慈荫庵、极乐庵、龙王庙等。其玄孙董汉策重修东藏寺,建长生塔院、云兴寺之云兴阁、广惠宫之弥罗阁董汉策不仅大力捐资建造庙宇,还非常热衷于为寺庙作募缘疏、碑记等,曾撰《慈荫庵疏》《极乐庵募修大殿疏》《极乐庵募供华严僧序》《极乐庵饭僧序》《重修嘉应庙募疏》《长生塔院记》《长生塔院舍券》《长生塔院募准提忏斋疏》《重修云兴寺碑记》《万善庵碑记》《重修东藏寺碑记》等。
  除董份、董汉策外,董嗣成、董斯张、董说、董樵、董耒等亦极其佞佛。董嗣成《秋日过禅堂即事》曰:“焚香莲座下,洗钵竹溪头。不识归途近,吾将问赵州。”董斯张一生与众多方外人士往来,30余岁时带发修行,其《养疴昭庆寺答志公见怀》曰:“繙经疑欲解,佞佛礼还周”;《过报国寺》曰:“苦吟犹是幻,佞佛亦成贪”;又《投赠郡候吴白云先生》诗言自己:“焚香读梵书,晏坐穷晨昏。”这些自白均可见其嗜佛之深。天启二年(1622),董斯张捐资施刻法华经塔供养于南浔报国寺中。董说三岁时就能跌趺而坐,童稚时就读佛教经典,鼎革后带发而披僧袍,并最终于37岁时上灵岩出家,次年剃发受戒,在佛门近30年,是清初临济宗著名高僧。其子董樵、董耒亦如其父,酷嗜宗门典籍,并自称弟子,在家学道修行。可以说,董氏家族的成员几乎个个佞佛。

知识出处

南浔董家

《南浔董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浔董家》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董氏家族的书籍。该书通过梳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董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