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豪富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董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26
颗粒名称: 二、豪富故事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
页码: 29-34
摘要: 翁婿同居大僚,加上董份曾数次任主试官,号称得人,像申时行、王锡爵等均出其门下,故董氏家族的显赫与富贵在当时简直无与伦比。
关键词: 氏族 世系 董氏家族

内容

翁婿同居大僚,加上董份曾数次任主试官,号称得人,像申时行、王锡爵等均出其门下,故董氏家族的显赫与富贵在当时简直无与伦比。据茅国缙《董伯念传》记载,董份八十大寿时,“子若孙奉觞上寿,宾客车马驰逐如骛,家童衣绮縠,餙膏泽,夹戺而趋,烹鲜炙肥,帣鞠肥,妖冶都艳,献羞侍酒。伐钟鼓,吹笙竽,俳优侏儒之戏穷日夜”子孙满堂,宾客满座,置乐设戏,宴饮高会,何其繁盛!民变时,彭应参疏奏董份曰:“东南半壁之天下,知有董浔阳而不知有陛下”,“以泌园为郿坞,金银之堆积如山;以浔上为菟裘,粉黛之趣承列户”,“双凤堂上日日笙歌缭绕,百间楼上朝朝妆镜星移”①。虽然有夸张之嫌,但足以见出董氏之富贵绝非一般。在当时或后人的笔记小说中,也留下了许多有关董氏豪富的传奇故事,其中著名的有奇石瑞云峰、二味药百金、孙医治马厨、酬媒二千金等。
  ①《周志》引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
  瑞云峰是一块太湖石,至今仍存苏州,与杭州西湖皱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并为江南三大名石。相传此石夜能发光,宛若祥云,故名。它很有来历,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当时宋徽宗赵佶修建艮岳,朱勔奉命在苏州一带搜罗奇花异石。他在太湖西山东侧的小岛上发现了两座太湖石峰,如二女娟好相对,因称大的为大谢姑,小的为小谢姑。大谢姑高达四丈,朱勔为了采办它,花费八千缗打造巨舰,将它运往汴京。宋徽宗大悦,赐名“神运昭功敷庆万年之峰”,封为“盘固侯”。小谢姑即瑞云峰,因靖康之乱,不及运走,被弃置河滨,相传石上原有“臣朱勔进”四字。到了明代初年,此石为苏州国子监祭酒陈霁所得。当陈霁将石头从洞庭西山运往东山横泾时,途中舟坏,石和作为底座的石盘俱沉入水中。陈氏听从当地人建议,在沉石水域四周筑起泥堤,用水车排干堤内之水,耗时近月,耗工千余,才将石头打捞出水,但石盘则因打捞难度太大而被弃。陈氏是当时横泾富户,宅第宏壮,按经藏数建造,共有五千四百八十间。堂前立峰石五座,其中最大的就是这座瑞云峰。陈氏卒后,此石才为董份购得。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董份运石过太湖时,船行至前陈氏沉船处,无故自沉。于是仿照陈氏当年的做法,董份也在湖中筑岸成堤,架木悬索,让人车水打捞,人数达到千人。更不可思议的是,最后打捞起的竟是以前陈氏所弃的瑞云峰底盘。董份心有不甘,于是更募善泅者,摸索水底,终于在一里之外的水底找到了峰石。至此瑞云峰峰石与底座合一,始为完璧,时距陈霁上次沉石恰好六十年。由于石头太重,陆路搬运时,为了减少摩擦力以节省人力,董份听从他人建议,以捣碎的葱叶覆地来加滑地面。当时用葱万余斤,致使南浔一地,数日之内,葱为绝种。董份费劲艰辛将石运到家中,欲竖之,这时其子董道醇忽然因病去世,自己亦得病,遂弃置未立二十余年。苏州下塘徐泰时为董份爱婿,家中富堪敌国。罢官归里后,来南浔探望岳丈董份,见到了这块太湖石,非常喜爱,董份遂转赠之。徐泰时将它运回吴中,一路上所坏桥梁不知凡几。然而正打算竖立此石时,徐氏就生病了,不久去世。峰石自此又高卧深林茂草之中。四十年后,徐泰时的儿子徐中翰才把这块倒在深草丛中的太湖石竖起来。但不到一年,徐中翰也死了,因此瑞云峰一直被视为不祥之物。由于此石神异非常,因此其故事在明清两代流传甚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九、袁宏道《园亭纪略》、张岱《花石纲遗石》、徐树丕《识小录》以及明清苏州、湖州两地的方志,对这一峰石的传奇故事均有记载。尽管各家所记有所不同,但综合各家记载,其故事风貌大致如上所述。故事中董氏购买神石,兴师动众的搬运,役使千人打捞,使用葱蒜万斤,最后又以如此奇石赠婿,都彰显了董氏当年的豪富。 明代姑苏张濂水因用半夏配百部,治好了董份的失眠症,董份酬之百金。这个关于董氏的豪富故事记载在明徐树丕《识小录》中该书卷三曰: 半夏一名守田,一名水玉,能治夜不寐姑苏张濂水,名康忠,尝治董尚书浔阳不眠,用百部一两,半夏一两,董即得美睡酬之百金。董既睡,梦为役夫牵船,赤日中甚疲劳,忽见凉树美荫,甚乐,大叫而寤。人谓张君二味药即得百金,而董公百金乃得役夫一息。
  张濂水用两味药得了百金,而董份费百金得到的却是梦中给人做苦力,这故事自然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圈中的佳话。 为了尽可能长久地享受尘世之快乐,富甲东南的董份在家中供养了许多专门为自己看病的名医,其中蒋虹桥、沈乐闲等均是。据说董份生平爱吃鱼肉,不能素食,食辄泻。有一次,因吃瓜果过度,胸膈胀痛,不能茹荤者半月,致使精神顿渐,不仅不想看书作文,做任何事情都感觉无聊,甚至不愿梳头洗脸,接待宾客。当时请了许多名医,如沈竹亭、沈春宇、金樗丘等,开了许多药方,都毫无起色。最后请到了安徽休宁名医孙一奎,以麝香、肉桂为消瓜果之方,才把胸闷症状解除。
  董家人口众多,饮食讲究,家中善烹饪的厨师就不下二十人。这当中最出色的是一个姓马的厨师,他烧的饭菜最合董份的口味。一天,因为厨房里太热,他就吃了很多瓜果和菱藕解渴。晚上又饮酒纵欲,且因为天热,就寝于楼檐之下。于是第二天就寒热腹痛,下泻不止,连蒋虹桥、沈乐闲两名医也束手无策,生命危在旦夕。董份于是向孙氏感叹说:“独此厨适吾意,将恃之以怡晚节,今病不可起,奈何?”孙氏当时是一名医,能言善弈,是陪董氏娱乐的有身份的人,按理不可“以一细人而烦长者”,但董份的感叹,实际上就是希望孙氏能出手救助。孙氏是聪明人,当然明白这个意思于是董份“欣然握余手,偕行至宅后桥。余入门,同居数十家,皆执香拱立以伺”。诊断期间,董份一直在桥上等候消息,见回转来的孙氏“无婉容,知病重,遂置不问,如前握余手而回”等孙氏开出背水一战的药方后,他又给予充分信任,不让蒋、沈两医诘问干涉,立即命近侍按方抓药煎药,伺候马厨服下。马厨最后终于转危为安,董份跃然喜曰:“先生能起垂毙之人而生之,余诗册中临菑虢国之谈,非虚语矣。”①董家医生、厨师之多,以及孙医治董份、董份郑重地请孙医治马厨这两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董氏对生命健康和日常饮食的关注和讲究,而这种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董氏的豪富。
  据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董氏曾以二千金酬谢一媒人。这个媒人就是吴门诸生陈正礼之子。他当时穷得不能过活,于是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一番话:“昔曾与申相国友善,然予性介,自相国之显也,弗与通。倘汝不能自存,往必有济。”遂立刻去拜访同里的申时行,果如其父所言,申氏盛情款待了这位故人之子,不仅酒肉宴之,而且赠以三十金此时正好赶上董份想联姻申氏,派人来说媒。申时行见董家豪富,想再给故人之子创造些财富,因此假托媒人不工,坚执不允。最后说,如果一定要联姻,那非请陈正礼之子做媒不可,且说陈氏是名家之子,不一定愿意来充当媒人。申氏又把此事暗中告知陈氏,让他不要轻易接受董氏之请,最后才放风给董氏,说:“某岂易辱哉?非千金为礼,终鞅鞅不惬人意。”董氏于是不惜重金,前后共酬以陈氏两千余金,而陈氏最后竟“丰于中人之产”。申时行借助董氏帮助故人之子过上富裕生活的这个佳话,也彰显了董氏的豪富。
  ①该故事引文见孙一奎《赤水玄珠·孙氏医案》卷一《三吴治验》。
  董份家曾收藏宋徽宗画《鹰》一幅,相传为宋高宗南渡过南浔时所留;又有赵孟頫《滚马图》一卷。据朱国桢《湧幢小品》,两者原先均为南浔明义庵之物,僧世守之。嘉靖初仍存寺庙中,袁亵戍湖时,有诗曰:“御书阁下鹰还在①,明义庵中马尚存。”后被小和尚偷出,以二两银子质董氏库中。事情被发觉后,僧往赎,而不可得。于是诉于董份,董份厚赠而留之,“然非所甚好,为苍头持去,不知归何处”。董份既然花重金留之,但又不在意两画,可见其府内还有比这更好的稀世珍宝。因此,两画的遗失也彰显了董氏的泼天富贵。
  南浔百间楼
  ①范来庚《南浔镇志》:“御书阁在西栅明义庵,宋高宗南渡过境,留道君皇帝画《鹰》一幅,并书‘清风明月’四字,僧建阁贮之,因名其阁曰御书。”
  ②董份之孙董嗣暐(董道醇第五子)娶茅坤次子茅国缙之女,但到董份卒时,他也才十岁。
  南浔有百间楼,白墙青瓦,为现在江南最有特色的民居建筑之一。传说是董份的孙子要娶花林茅坤的孙女②,因茅家陪嫁的婢女有一百个,董份遂依河建造了一百余间房屋,给每名婢女住一间,故曰“百间楼”。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一定真实,但它的社会史内涵正是在言说董氏及其亲家茅氏的豪富。 由上可见,董氏豪富冠东南,可谓名不虚传。但谁能想到董份祖辈、父辈曾经是多么笃朴俭约,居然不知县府大门朝什么方向开,也从不舍得以包子待客。李乐《见闻杂记》曰:“董浔阳先生之祖不识湖州府,偶及见,问这大墙门是何人家。父封翰林编修,字良仪,平生款客,未尝设馒头。一日施西亭宪富访之,亦只设蒸卷。座客笑曰:‘董良仪馒头一生吃他不得。’”谁都想不到这个曾经连包子也舍不得待客的家族,几十年之后,却是烈火烹油,一掷千金。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再过几十年后,这份泼天富贵也就在一场民变中烟消云散了。

知识出处

南浔董家

《南浔董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浔董家》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董氏家族的书籍。该书通过梳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董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