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代董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董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23
颗粒名称: 四、清代董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1
页码: 13-16
摘要: 董道醇第三子、第四子、第五子由于早卒,没有形成有势力的族支,而长子董嗣成、仲子董嗣茂、季子董斯张这三支中,则皆有文才挺出于世者。
关键词: 氏族 世系 清代董氏

内容

董道醇第三子、第四子、第五子由于早卒,没有形成有势力的族支,而长子董嗣成、仲子董嗣茂、季子董斯张这三支中,则皆有文才挺出于世者。但这三支在入清后的发展情况很不一样。董嗣成一支,由于其孙董汉策带头降清,家族成员积极入世,因此该支至乾隆间,在文采与产业上仍保持较强盛势头。董嗣茂一支,因其子孙被刁民王式构陷,牵连进沈重熙通海案中,家族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到曾孙辈已典尽家产,沦落为没有文化的人,甚至是赌徒了。董斯张一支,因其子董说、孙董樵、董耒等坚守遗民气节,不与清廷合作,故文采虽然富盛,但在其孙辈时,经济上已接近平民。
  董汉策之父廷勋,字元常,万历末年副榜。其《玄览斋制艺》为张宾王所推许,然因病而早卒。汉策由其生母顾氏抚养长大,字帏儒,号芝筠。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三(以下简称《汪志》)、《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三四均有传。好读书,敦品行,意气豪迈,以诸葛亮、李泌、范仲淹自期。明代廪贡生。鼎革后,开门纳清,使南浔一地免遭清兵蹂躏。又致力于维护清初南浔一地之治安,组织力量对付太湖匪盗。遇到灾荒之年,不仅出钱出力,而且积极献策,赈济救护百姓。他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死读典籍的书生,而是有拳勇韬略、通达人情世故的地方士绅。由于才能出众,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他被浙江巡抚范承谟举荐,于次年出仕清廷,但不久即被参归田。董汉策有其祖董嗣成之文采,他博通经史,泛览释典道藏,勤于著述。著有《周易大成》百册、《读古定本》十七卷等。其诗词古文数量众多,其子董友松《参阅先征君诗文杂著感赋》序曰:“先征君诗文杂著不下三十余种,大约随作随刻,未及类次。”《诗萃》所收诗也以董汉策最多,共3卷395首。
  董汉策至少有十一子,其中长子闻京、第四子奕相、第五子延枋、第七子友松、第八子志林、第九子师植均擅诗,有诗集。因目前没有发现董氏宗谱,故其他子情况不明,仅据《董氏诗萃》、南浔方志等,考上述六子情况如下: 董闻京,字丹鸣,号复园,敏而好学,弱冠即通经史百子廪贡生,考授河南布政司理问。因才名出众,升吉安府通判。时值兵后,民据油田山险为盗,莫敢谁何。董闻京不带人马侍从,单骑直抵其寨,鞭酋长。于是余党卖剑执锄,皆愿为氓。时友人闵南仲客其公署,作《油田谣》美之,有“春风电转鹰为鸠,手握其魁解其缚”之句。然董闻京性格刚傲,为同僚所嫉,削籍归。著有《阆岑文稿》《复园诗集》《复园文集》《琴鹤迂抄》《吉云草》等。在学问著述、诗文才华及雄才谋略等方面,董闻京均酷似其父亲董汉策。
  董奕相,字梁禹,号生洲。以贡历义乌、临安、上虞训导。清修绝俗,家道日落而节操益峻,诗歌亦脱去尘埃。青浦县令陶禾遂序其诗,谓抒写性情,描绘景物,化刻画为自然,归绚烂于平淡,有白居易之遗音。著有《生洲诗草》《绣川诗草》《金罍编》。董延枋,字准生,国子生。有《葵园诗》刻,毁于火。
  董友松,字高容,号镜园。小时候身体虚弱,长大后善养生,闭户默诵经史,不预俗务,体格逐渐精强。举业外,诗画医卜堪舆,无不通贯,晚岁以名德推重乡里。年七十一卒。以子董承勋贵,由贡生赠遵化州知州。有《镜园诗集》若干卷,高澹隽永。
  董志林,字嵋存,太学生,考授州同知。以子良弼贵,赠文林郎,英山知县。博通坟索,千言立就。始为诗,以才藻自骋。中岁客袁江,思有事于疏濬而才莫用,于是忧悲叹息,诗亦削除华艳,约之于清婉。著有《萼园集》。
  董师植,字圣衣,号汾园,郡廪生。自幼颖异,试必高等,考卷数次被呈荐于主司,然终不遇。尝一再至京,两游闽,往返于江西、山西、广东等地。登高能赋,名山大泽、异花珍木、奇禽怪兽,往往于诗发之。晚年德尊望重,以候选训导敕封文林郎华容县知县,年八十一卒。其诗词赋总曰《汾园集》,共十五卷。
  董氏到董汉策孙辈是十八世,目前可考知的有12人董永烈,字搢芬,原为董友松长子,出继伯父董闻京为长子。明敏敦厚,品行与文艺皆为同学所推重。少入郡庠,受知于督学汪公,将食廪饩,遽卒。曾问诗学于语水、苕溪诸老宿,明法度,有《听雨轩诗草》一卷。
  董焌,字初晖,又字东有,原为董奕相之子,出继董闻京。国子生。古直无俗态,取予丝毫不苟。其诗数量不多而有远韵,有《膝语轩诗》一卷。
  董燇,字承一,原为董延枋幼子,出继董闻京。增广生。自幼聪慧,长从儒者游,有志正学而未就。为人淡漠萧散,不好名利,而专心于文字。其才思甚敏,纵笔即成。有《蜗庐小集》三卷。
  董世熙,字维清,号明轩,董奕相子。工文因怀才不遇,而放浪山泽,以诗酒自娱。教授家塾,出而佐幕,曾北至太原,南历华容,滞留辄经岁。著有《明轩诗集》。
  董承勋,字对扬,号白岩居士,董友松之子。雍正已酉副贡,累官至天津道按察副使、长芦盐运使,乾隆二十二年卒。在官兴水利,省徭役,治土棍剧盗,所至以廉洁能干著称。
  董学焘,字景仁,董志林长子。诸生。弱冠称诗,从叔祖董樵游,得其指授,去宿还淳。诗歌多作而少存,强壮而后不复吟咏,年六十六卒。有《止斋诗集》四卷。
  董良弼,字、号不明,生平经历亦不明,居祖父莲溪草堂。曾出仕,其父董志林即因其贵,赠文林郎,英山知县。著有《守斋诗集》一卷。
  董元烺,字晨缃,董师植长子。监生。喜为诗,早逝,遗句散亡殆尽。《诗萃》录其诗一首。
  董熜,字谓瑄,一字讷夫,号南江。县学生,曾从仪封张清恪游,得其指授又游外公曹溶门,得读其所藏人间不经见书。文章拨华就实,归于大醇,诗歌自汉魏以下手定甲乙,丹黄无虚日,尤得力于韩、杜。著述甚富,雍正中召举博学鸿词,府县两举骢名,固辞不获,乃就试。罢归,键户读书。尝为松陵书院山长,有经师、人师之目。乾隆十二年卒,年六十八。学者私谥端文先生。
  董懋昭,字鉴平,董师植第四子。少具高才,试辄高等,补归安廪生。前后受知于督学彭始搏、汪珩,巡抚朱轼又荐于场屋,然终不第。喜作诗,选录汉魏至元明诗而涵泳有得,落笔有规矩,与其兄董熜俱有诗名。年三十二卒。有《黼庵遗稿》。
  董炎,初名臣焕,熜弟,师植子。雍正癸卯(1723)拔贡,己酉(1729)顺天举人,历官知县。董文白,字洛菲,号易庵,师植子。雍正顺天副贡,有《易安诗集》。
  董氏到董汉策曾孙辈是十九世,目前可知的有四人。他们是:董扬字洊加,董焌子,增广生。以时文有声于庠序,而汲古勤学工于诗,能灵解。年四十八卒,有《古香斋集》。
  董正,字右之,熜第二子。庠生。埋头举业而不得志,于是愤而成羸疾,然而未尝一日废学。其文稿积累甚多,诗不多作,常以数句陶冶性灵年四十卒。
  董金城,字亢之,熜第四子。少力学,异思壮采惊其长辈。已削荒就实,酷嗜李安溪、何义门诸先生书。文亦清淳有根底,为父执叶景鸿、沈颖谷、姚玉裁等所许可。暇则掌录《文选》及王、韦、韩、柳、东坡、遗山、本朝王新城、朱秀水之作,求味兼采。著有《少客诗集》二卷。以郡廪生为湖郡拔贡第一,不料此后却遭挫折,不竟其志,年三十五卒。
  董丰垣,字墍之,号菊町,乾隆辛未(1751)进士。历任安徽建德、河南扶沟知县,癸酉充江南乡试同考官。博览群书,著述丰富,有《识小编》二卷、《竹书纪年辨证》二卷、《补遗》一卷、《尚书大传》三卷等,目前均有刻本流传。
  董汉策这一支的强盛不仅在于子孙众多,文才风流,更主要的是有科举仕进、显亲贵戚为坚强后盾。董汉策第九子董师植为曹溶之婿。曹溶,字洁躬,号秋岳,明清之际以诗歌文辞见重于当世。改朝换代后,降附清廷,以前明御史原职复官,曾先后任河南、广东两省地方大吏。董师植为曹溶所器重,虽然蹭蹬场屋,但游迹、交游甚广。董师植之子董熜虽亦偃蹇科场,但少时游于外父曹溶之门,得尽观其书,故学有原本。熜弟炎,于己酉(1729)中顺天举人。与熜、炎同辈的董承勋,以雍正己酉副贡出仕,最后历官至分巡天津道按察副使、长芦盐运使,曾捐资首创吴兴会馆于京城宣武街,以免应试举子僦居之苦。董熜之子董丰垣,其岳父姚世钰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文人,与金农、厉鹗等称莫逆交。董嗣成这一支,到了十九世董丰垣,终成进士。在时隔五世后,科第再度辉煌。
  董氏家族在入清后,文采风流,但因牵连通海案而仕途经济不景气的是董嗣茂一支。董嗣茂之子董式,字印先,号志山,明岁贡。甲申后绝意进取,屡举乡饮宾,固辞。董式有十位公子,其中长子思、次子衡、七子神骏均擅诗,有诗集。
  董思,字湛思,号兼山。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文学经济,无不精通。又重视气节,在当时颇有影响,不仅为江浙澄社领袖,而且在复社中也有一定地位。《汪志》卷十三曰:“明末张溥狎主复社,以附东林,延思及思从父说为之领袖,当世名流俱以不识两先生为耻。”家中藏书数万卷,无不披览,选明代古文,历十余载,始定名曰《文传》,未问世而卒。其叔董说为之撰小传曰:“文章知名之士,则唯湛思,文人而一时蓄天官、河渠、礼乐、平准诸学者谓湛思,长经济,然湛思独敦内行,实得事亲之微。”所著现存《兼山续草》一卷,有民国25年周庆云《南林丛刊》本。
  董衡,字楚望,娶朱国桢孙女,是一个怀才不遇而游历甚广的诗人,有《未学斋诗集》十卷等行世。著名文人陆丽京序其诗曰:“楚望家华膴,年少负奇,偕计吏公车,历览燕齐都会,宜喜且陶,而激而悲而怒而号,因吐诗万牒,自《焚余》迄《星槎》,罔不度宫中商,而皆本于胸中不平之气”① 董神骏,字西御,邑庠生,有《碧澜堂诗集》一册,乐府尤繁富。《缟紵集》《吴江诗略》《今诗粹》等皆选其七言律诗。
  ①《诗萃》卷十一 董谷士、董炳文《古今类纂》书影
  董思有九子,其中谷士、颖佳、怀西,均才华出众。董谷士,字书田,号农山,思长子,归安县学生。《诗萃》卷十二说他“以才佐幕府,摇笔千言立就”。晚困穷以卒。有《农山诗文集》二十巨册,手自抄撰,死后被长孙董童騃举以换糖易面,因无存者。《诗萃》仅录其五言排律《赠吴友七十二韵》一首。董颖佳,字玉禾,别号中江,思次子。年十二为秀才,然与其兄一样困穷不第,康熙时授经南京、东蒙等地。著有《中江编年诗》《玉禾诗集》。《诗萃》卷十二曰:
  主宾山水之趣于诗发之,特多警句,而豪宕感喟,则不平之鸣,往往电击雷震,而不能自已诗以年为序,自康熙乙丑(1685)客金陵,暨己巳(1689)再客终焉。集六卷,李相天馥称其诗苍凉雄伟,古体直追魏晋,近体则驱三唐于腕下,殆穷而后工者,而以平子言愁,文通赋恨为比。
  谷士长于文,颖佳工诗,兄弟并擅才名,其叔祖董说即有“农 山雄文玉禾秀”之赞①。董怀西,字香龄,一字星池,有《大还山房诗集》。
  董衡之子董炳文、孙董浩亦多才艺。董炳文,字耿光,号霞山,例贡生,性慷慨。绕屋种梅花,啸咏其下。工诗余,书八分,画花鸟,俱臻妙品。董浩,字扶摇,号南谷,与族兄南江(即董熜)齐名,时号“二南”。诗学宋人,豪迈不拘,顷刻可得千言。
  董浩有两儿,一名辂,一名轼,其中董轼曾读书于南浔东藏禅院,当是有文化的人,其他情况不明。董嗣茂这一支到董辂、董轼这一辈,是董氏十九世。
  董嗣茂一支入清后虽有两名举人:一为董衡,顺治甲午(1654)举人;二为董浩,康熙庚子(1720)举人。但董衡会试屡试不第,四处游历;董浩中举后无故得奇疾,卧床七八年后去世,因此并没有使家族再度振兴。更不幸的是,此支受董式女婿沈重熙案件牵连,不断被人构陷,经济上遂走向衰败。《汪志》卷十三曰:
  式长女适东迁举人沈重熙,坐重案论死。里中滑以董与沈有姻,构式第四子渠成。时渠成以例贡效用云南,纯人(式第六子)挺身诉理,遂得白既刁民王式复借前案罗织吾湖诸大家,波及式、思、渠成,俱困园扉。衡(式次子)力请代父就系,究之父不能免,而亦身与狴犴。思长子谷士,号叩银台,代祖陈冤,事获少解逾年,王式 复构讼,式及思又逮入都廷鞫。纯人亦星驰北上,幸事得雪。 ①董说《喜曾、灵珏、书田、玉禾、怀西过雁影,各出新咏,久不见怀西,怀西和诗有香骨二句,叹述仪部先生谏草,感怀作长歌,寄灵璧樵》。
  ②详见《周志》卷五五引杨凤苞《沈简讨传》及费之墀《恭庵日记》。
  沈重熙是湖州东阡沈演之孙。沈演官居尚书,家资数百万,却无子嗣,于是以侄子沈楘承祧。沈楘生有四子,长子沈始然为丁酉(1657)榜举人,因科场案流徙籍没。次子即沈重熙,号岸止,为辛卯举人(1651),因牵连顺治十六年(1659)通海案,斩尸于金陵②。由于通海案是谋叛之罪,处罚严厉,沈重熙三弟沈抚蒸、四弟沈建勋均受牵连其中沈建勋欲以出继来逃避惩罚,但因家资巨富,被同里刁民王式告发,“连累无辜在钦案者,数十百人,事经十余年,三次叩阍,两告督抚,并讦都御史及议政亲王者,律以反诬流徙,始得归结”①。
  沈重熙通海案发时,董式因与沈联姻,其第四子董渠成就被同里刁民构陷。其第六子董纯人挺身诉理,得以无罪。四年后(1663),又被王式告发,董式及其子董思、董渠成均被陷入狱。在营救过程中,董式次子董衡也身陷牢狱。几经曲折后,事情虽然得以昭雪,但家中财产已耗尽无遗,此支遂衰败。
  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曰:“(董思)至遭奇祸,家遂衰落,年未六十即捐馆。”董思去世后,其妻沈氏看破红尘,溺于释教,于房之西偏为佛室,终日趺坐其中。当时董氏家庵中,有一尼姑,雅善逢迎,董思之妻手头上世传玩器及平居所蓄,大半被此尼所骗。加上董思九子皆不善于治生,到了他们这一代,就已到典卖家产的地步了。董思留有一大一小宅院两所,其中大宅名世恩堂,于康熙戊子(1708)年被其子售于淮徐道潘尚智。小宅名宝善堂,“亭台花木,极一时之盛”,亦于是年售于长兴钱鹤偕。董思九子中,还不乏文采出众者,如董谷士、董颖佳、董香龄等,但到了董思孙辈,情形就彻底变了,数十人中,“唯一二人略通文墨,其余皆目不知书,日以饮博为事”②,卖宅所得万金,不数年荡尽,董思这一脉书香至此也就彻底断绝。
  ①费之墀《费恭庵日记》。
  ②以上参见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
  董斯张这一支在董说这一代经历了明清鼎革之变。董说(1620—1686)字若雨,号西庵,自称鹧鸪生。幼时谒开元寺闻谷大师广印,赐名智龄。年十四补弟子员工古文词,为复社领袖张溥入室弟子。国变后,弃诸生,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屏迹丰草庵,宗亲莫睹其面。丙申(1656)秋,上灵岩出家。康熙丙午(1666),随弘储大师游楚已归苏州,主古尧峰宝云禅院,时往来于太湖东山之西小湖寺及南浔补船庵之间。年六十七示寂吴门夕香庵。董说不仅是晚明复社中的重要人物,而且是清初著名遗民与临济宗高僧,交游非常广泛。其诗文小说奇崛不俗,治学亦究人天之奥,发人所未言,是董氏家族中的一位奇人。
  董说有六子:樵、牧、耒、舫、渔、村。董说给他们每人取有两字一号一小名:董樵,小名阿来,字裘夏,一字竹坡,号烟疾生;董牧,小名阿辰,字放云,一字祝琴,号铁笛生;董耒,小名大奇,字江屏,一字千岩,号退谷子;董舫,小名小奇,字浪仙,一字散客,号野渡生;董渔,小名阿子,字蓑江,一字随隐,号江湖长;小梅名村,字古雪,一字逋翁,号寒峰野人。这些名、字及号,寄予了董说作为一位明遗民对诸子的深切期望,那就是抛弃举业,以布衣终其身。董说为僧后,诸子皆称弟子,各命以法名。樵曰灵璧、耒曰灵珏、牧曰旨径,舫曰旨胜,村曰旨然,唯渔名无考。诸子也确守父训,流连山林,往来寺庙,潜心著述,不参与清廷科考。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七即曰:“兄弟六人,俱确守父训,著书修行,为沧海之遗民。” 兄弟六人中,以董樵与董耒最为出色,最能继承父业。两人勤于治学,精研《周易》,樵著有《易象表》,耒著有《策卦十八变全图》。两人还擅长诗歌创作,樵有《蔗园诗集》,耒有《稼庵诗存》《稼庵词存》各一卷。从他们的诗集来看,当时著名遗民黄周星、徐崧、金俊明、冒辟疆等与他们均有交游,浙派骁将吴之振与他们亦有唱和。《周志》卷十八评两人之诗曰:“诗亦澹荡俊伟,各擅一场。”另外,董说第四子董舫,字浪仙,有《洗砚删存》一卷。
  董说孙辈中有两人能诗,一为董士骕,一为董士骥。士骕,字鸣远,董耒长子。妙年力学,工时艺,能诗。其伯父董樵唱《十二月读书乐》,和者甚众,独士骕三叠韵得诗三十六章,警句特出,其祖董说当面赠以“诗领袖”三大字。年十九遽卒,有遗集一卷。士骥,字骥骖,董耒次子,出继叔父董村。增广生。端静嗜学,诗文皆有家法,而散佚不传,《诗萃》录其诗二章。
  董说曾孙可考者有两人。一为嘉言,字孔彰,士骕子,耒之孙自少嗜学,居丰草庵,所写古书不下数千卷。《诗萃》小传曰:“少承高曾遐周、西庵两公世学,遗书散亡略尽,而断简犹存,独能涵泳其津涉。闻人异书,躬往借观,古今事了然胸次也。诗不妄作,亦不留稿,殁后有传人口者,录之以存其概。”二为金铭,其面目颇似曾祖董说。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漏霜和尚苕帚图跋》曰:“忆鉴于十二三岁时,先生曾孙有金铭氏者,与鉴之大父为中表弟兄。每岁首元辰,率董氏群从,庆拜于高晖堂之后阁。见所悬海山吕氏画《漏霜听雨图》,面目略似金铭,而实与是图无异,唯两颧以下微杀,盖又后于是图数岁古人言一族之中三四传后,子孙必一人酷肖其祖宗之容貌者,观于此而益信矣。” 由于不善生计,董斯张这一支到其子董说时,已败落但董说时代还请得起私塾先生虞圣民教授诸子,自董说后则家世日溃。董兆元《江峰笔记》曰:“家高伯祖若雨和尚,挂瓢灵岩山,一日家书至,展阅,忽发狂大笑。一僧谓曰:‘和尚往日得家书,未有喜色,今有何快意事而若此?’公曰:‘吾家仅有田七亩,今樵璧书来,知田尽贸于人矣。岂非大快事。”可见到了董说儿子董樵、董耒这一辈时,家中田产已被典卖干净,沦为平民了。
  除以上世系源流可考外,董氏族人中较著名的还有: 乾隆时董肇镗,字金奏,号梅圃。县学生。乾隆丙午(1786)增订《南浔镇志》。嘉庆时董增龄,字庆千,号寿群,归安廪生。善治《春秋》,兼善医道。著有《论语雅言》20卷、《规杜绎义》《金匮集解》《江海明珠》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国语正义》。该书21卷,由训诂学家王引之作序,有光绪间章氏式训堂精刻本和巴蜀书社1985年影印本。影印本的《出版说明》曰:“本书为汉唐以来《国语》诸家注释之集大成者。凡研究《国语》者,不可不读此书。”
  道光时董蠡舟,字济甫,号铸范。监生。贯穿经史,尤精三礼,著述甚多,兼善诗画。品格高洁,不慕荣禄,唯好读书。于书无不窥,而犹病其藏书之少,阅市之浅,因颜所居之楼曰梦好楼。其著述丰盛,有《鼯巢集》五卷、《董蓈病夫诗录》十卷、《铸范自订稿》一卷、《傭暇集》一卷、《德辨斋集》一卷、《浔溪棹歌》100首、《梦好楼文集》二卷等诗词文集共18种。董蠡舟从弟恂,字谦甫,号壶山。府学生。工诗词,通经学,曾疏《夏小正》,并重修《南浔镇志》。著有《紫藤花馆骈体文》二卷、《紫藤花馆诗集》12卷、《紫藤花馆词集》九卷、《南浔蚕桑乐府》一卷、《浔溪棹歌》100首等。道光时董邦桢,号砚洲,县学生。美秀而文,为人尚义。道光丁亥(1827),与纪磊、温金萼等七人结咏霓文社于南浔御书阁。
  董增龄《论语雅言》抄本书影

知识出处

南浔董家

《南浔董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浔董家》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董氏家族的书籍。该书通过梳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董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