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系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浔董家》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1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世系传承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6
页码: 11-26
摘要: 本章展现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家族文化的传承,揭示了董氏家族在南浔古镇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 世系 谱系 董氏家族

内容

一、梅林董氏 董氏原籍江苏连云港,自宋徽宗政和年间才迁徙湖州府乌程县。其始祖为董贞元。董熜《董氏诗萃》(以下简称《诗萃》)卷一曰:“始祖讳贞元,淮南海州人,宋政和间官金紫光禄大夫,忤执政蔡京去官,挈家居乌程梅林里。”海州即今连云港,宋代属淮南路。董贞元因性格刚正、直言敢谏而与奸臣蔡京政见不合,遂弃官不做,携家归隐湖州乌程。所居之地富梅花,草堂边有异梅一株,夭矫独立,长相奇古,其上皆成龙虎鸾凤之相。树干如铁,敲击能发出锵锵金石之声;树冠如绿云垂天,其“下可坐三百人”①,或曰其荫“可覆小渔村”②。董氏因名其地曰梅林里。
  董贞元喜欢梅花。《诗萃》录有其《梅》诗一首:“谀佞盈廷不可闻,那堪世事日侵寻三槐九棘浮云外,一树寒梅寄我心”诗歌借咏梅花,一方面表达了对奸佞满朝、政事日下的担忧,另一方面抒发了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董贞元卒后,人们尊称他为梅花董公,其后人则私谥曰梅林先生后来,宋高宗赵构南渡,车驾驻跸梅树之下,饮酒赋诗而去,董氏因改“梅林”为“上林”董说《丰草庵前集》卷三《林氏释》曰: 高宗南渡,驻跸宴赏,感旧京之榛莽,嘉老臣之忠哲,于是易名曰上林,而桥其庐之东曰迎阳,名其西桥曰御驾当是时,车马轧然西村也,故名其西曰轧村
  ①董说《丰草庵前集》卷三《林氏释》。
  ②说《丰草庵前集》卷三《木香张氏谱序》
  梅林或曰上林的故址,即今湖州市织里镇轧村。董氏有奇梅,又得宋高宗驾幸嘉赏,故引来了文人骚客的叹慕,刘如一作《上林赋》云:“上林之墟,大为膏腴。南临官道,北绕具区。迎 阳东回,御驾环西,中有董园十丈之梅,实为海内千载之奇。”
  董氏梅林故址
  二、迁徙南浔
  元明之际,董贞元八世孙董仁寿,入赘南浔沈氏,遂为南浔支始祖。《诗萃》卷一曰:
  光禄公八世孙讳仁寿,原名珏,又名辰寿,字子复。博学,有贤行。元末父子相戒不仕。明兴,浙行中书省荐于朝,三征弗就,凿石船以隐,曰:“石船烂,吾其仕矣。”以行三,人称三老董公。有《梅花词》数十首,杨铁崖维桢亟称之,词不传。公赘南浔沈氏,因家焉,遂为南浔支祖。
  董仁寿为董正四之子,他被杨维桢所称赏的《梅花词》是和中峰明本禅师的,其数量据董斯张所言则有百首。董斯张《吹景集》曰:“始祖仁寿公,自梅林迁浔上,唯喜吟咏,曾和中峰梅花诗百首,嘉靖间毁于火。”按:《诗萃》由董熜所辑,成于乾隆十年,而《吹景集》成于明末,故梅花诗之数以董斯张所言似乎更可靠些。
  仁寿生铎,铎生庠,两代事迹均无考,盖一生事迹平平。庠生三子:环、珮、珂。。环,字良仪,一字臣仪,号翠榆。且耕且读,足不入城市,构一丈室,吟啸其间,额曰时习斋,因以自号。正德中,董环以岁贡身份入都,某吏部尚书闻其名,以厚币聘之,董环坚辞不就。后该尚书败落失势,人服其远见。时苦重役,当事者勾其弟名,董环挺然身任,不以累弟。后因服役长久,举业荒废,于是不再抱科举之望,“唯日事觞咏,怡情衡泌”①。卒年六十四。以子董份贵,赠通议大夫。
   三、董份发家
  南浔董氏家族的兴盛始于董份。董份(1510—1595),字用均,号浔阳山人,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二十年(1541)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会典,转右春坊左中允,管国子司业事。明世宗嘉靖斋居西宫,选儒臣橐笔侍直,亲自拔擢董份为翰林学士,得以乘骑出入禁中,当时青词多出其手。不久加太常寺少卿,赐一品服,晋礼部右侍郎,赐飞鱼服,支从二品俸。再转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詹事府事。会修承天大志,为副总裁,赐蟒服。曾充当甲辰(1544)、癸丑(1553)两次会试同考官,丙辰(1556)典武会试,戊午(1558)主试北闱,己未(1559)复充会试同考。至是总裁南宫,赐有东观总裁之章。加工部尚书,仍管吏部左侍郎。最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因被给事中欧阳一敬论劾,夺职为民。董份归里后,与唐枢、蒋瑶等为逸老堂之会。晚年家遭民变,在愤激中病亡,年八十六。遗命子孙毋书故官,只以白布三尺题曰“耐辱主人”。
   ①见周庆云《南浔志》(以下简称《周志》)卷十八《董环传》。
  董份在位时荣耀异常,不仅深得嘉靖皇帝的赏识,而且因多次充当考官,并号称得人,故门生满朝《诗萃》卷一:“(董 份)所录士,宰相三人,公孤六卿二十余人,建牙开府四十余人,得人之盛,前后未有。”像申时行、王锡爵等宰辅均出其门下。但董份之人品却以圆滑著称,少亢直之气。其用以取悦皇上的是一手漂亮的青词,且与奸臣严世蕃同流合污。黄景昉《国史唯疑》曰:“董份、王材、唐汝楫、白启常,《国史》列为严世蕃私人……诸公或才学,或门第,均足自致通显,失足匪人,身名俱裂,可为后鉴。”陈田《明诗纪事》卷二一曰: 先是董为考官,取妻弟吴绍中式。绍,吏部尚书吴鹏子也为御史耿定向所举劾,吴、董各疏辩求罢。帝命鹏竭忠供职,份安心直撰。吴,分宜党也。份亦与分宜子世蕃往还。时严氏得罪,人言啧啧,董得世蕃二万金。董虽供直西苑,帝终不能曲袒也。 尽管董份的人品不值得一提,但董份既能致身显位,录士得人,必有海涵地负之才。另一方面,由于处近君之地,伴君如伴虎,因而也时有寄迹田园之意。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在他的诗中有充分的表现。
   董氏自董份以进士起家,此后科第连绵不断,家族人口和声势不断壮大。董份之子董道醇(1537—1588),字子儒,一字懋德,号龙山,为万历元年癸酉(1573)举人,癸未(1583)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晋南京工科给事中。工诗善书,著有《董黄门稿》一卷。卒于其父董份之前,年五十二。
   董道醇有六子:嗣成、嗣茂、嗣昭、嗣昕、嗣暐、斯张。其中长子嗣成、三子嗣昭均为进士出身。董嗣成(1560—
  1595),字伯念,号青芝。天资颖敏,星纬经脉之学,丹青弧矢之艺,莫不旁通。年二十举万历己卯(1579)乡试,次年庚辰(1580)成进士,廷对二甲第一,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晋精膳司员外郎。丁父忧,服阕,补主客司郎中。他不惧廷杖,倡言立储,以出位妄言罪,削籍为民。时祖父董份仍在世,豪富冠东南。董嗣成主张散财市义,但未得其祖父允许。不久遭遇民变,始遵诺散财,但为时已晚。民众大肆围攻董家,董氏身槁产落,董嗣成因而愤懑成疾,卒时年仅三十六。光宗即位,诏复原官,天启三年吏部徐大相续疏阐幽,赠光禄寺少卿①。
  董嗣成以气节著,士论多之。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八赞曰:“伯念乃浔阳尚书孙,浔阳以圆融取容,伯念疏救李献可削籍,抗直不阿,可称干蛊。”明王兆云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十二亦盛赞曰: 董为浙之乔木右族,组绂蝉联公虽世胄,淬砺名检,以高贤大良自期故其归也,于家人生产必正其兼并者,而反以是贾祸,丛衅几不可解,谁谓斯民也,为三代直道而行者耶?
  在建言立储和阻止家人兼并土地这两件事情上,董嗣成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董嗣成生而多才艺,且济之以博洽。他不仅工诗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其书法规矩钟、王、欧、储,兼赵子昂笔迹;其画能会前人笔意,超然有简远之意。其文学著述更是丰盛,有《星槎纪事》一卷、《光禄遗编》四卷、《二游稿》一卷、《仪部札稿》《青棠集》八卷等。
  董道醇第二子董嗣茂仅为一名副贡②,没什么特殊爱好,但接下来的三个儿子则才华横溢。三子董嗣昭(1575—1595)字叔弢,号中条,万历乙未(1595)中进士时,年仅二十一岁。然命薄早夭,礼部观政后仅五十日,即殁于京邸。四子董嗣昕,字季爽,附监生。万历时曾游学南京,谒国子监司业朱国桢等,交游甚广。善画山水,得石门宋旭笔法。五子董嗣暐(1586—
  1606),字幼函,读书过目不忘,资质“岐嶷越人”③,十五补博士弟子员。以纸墨自娱,书法潇洒有致。
  ①茅止生《石民江村集》、董斯张《静啸斋集》则云赠尚宝少卿。
  ②《汪志》卷十三《董思传》中曾提到嗣茂号方白,为万历甲午副贡。
  ③董斯张《静啸斋遗文》卷二《亡兄幼函传》。
  董斯张(1586—1628)是董道醇幼子。字然明,号遐周,又号借庵。曹溶《明人小传》卷四,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八,朱彝尊、王昶《明词综》卷五等均有传。廪贡生。清羸善病,独行孤啸,自号瘦居士。拙于生计,独耽于书,手录不下百帙。泛览百家,旁通二氏。生平契厚皆海内名士,如吴郡范长倩、云间董其昌等。他笃好论诗,与曹能始、吴允兆、王亦房等结社联吟,力扶诗教,有《静啸斋存草》等别集。尤留心吴兴掌故,伏床咯血,犹兀兀点笔,作有《吴兴艺文补》《吴兴备志》两书。崇祯元年卒,年四十三。
   四、清代董氏 董道醇第三子、第四子、第五子由于早卒,没有形成有势力的族支,而长子董嗣成、仲子董嗣茂、季子董斯张这三支中,则皆有文才挺出于世者。但这三支在入清后的发展情况很不一样。董嗣成一支,由于其孙董汉策带头降清,家族成员积极入世,因此该支至乾隆间,在文采与产业上仍保持较强盛势头。董嗣茂一支,因其子孙被刁民王式构陷,牵连进沈重熙通海案中,家族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到曾孙辈已典尽家产,沦落为没有文化的人,甚至是赌徒了。董斯张一支,因其子董说、孙董樵、董耒等坚守遗民气节,不与清廷合作,故文采虽然富盛,但在其孙辈时,经济上已接近平民。
  董汉策之父廷勋,字元常,万历末年副榜。其《玄览斋制艺》为张宾王所推许,然因病而早卒。汉策由其生母顾氏抚养长大,字帏儒,号芝筠。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十三(以下简称《汪志》)、《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三四均有传。好读书,敦品行,意气豪迈,以诸葛亮、李泌、范仲淹自期。明代廪贡生。鼎革后,开门纳清,使南浔一地免遭清兵蹂躏。又致力于维护清初南浔一地之治安,组织力量对付太湖匪盗。遇到灾荒之年,不仅出钱出力,而且积极献策,赈济救护百姓。他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死读典籍的书生,而是有拳勇韬略、通达人情世故的地方士绅。由于才能出众,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他被浙江巡抚范承谟举荐,于次年出仕清廷,但不久即被参归田。董汉策有其祖董嗣成之文采,他博通经史,泛览释典道藏,勤于著述。著有《周易大成》百册、《读古定本》十七卷等。其诗词古文数量众多,其子董友松《参阅先征君诗文杂著感赋》序曰:“先征君诗文杂著不下三十余种,大约随作随刻,未及类次。”《诗萃》所收诗也以董汉策最多,共3卷395首。
  董汉策至少有十一子,其中长子闻京、第四子奕相、第五子延枋、第七子友松、第八子志林、第九子师植均擅诗,有诗集。因目前没有发现董氏宗谱,故其他子情况不明,仅据《董氏诗萃》、南浔方志等,考上述六子情况如下: 董闻京,字丹鸣,号复园,敏而好学,弱冠即通经史百子廪贡生,考授河南布政司理问。因才名出众,升吉安府通判。时值兵后,民据油田山险为盗,莫敢谁何。董闻京不带人马侍从,单骑直抵其寨,鞭酋长。于是余党卖剑执锄,皆愿为氓。时友人闵南仲客其公署,作《油田谣》美之,有“春风电转鹰为鸠,手握其魁解其缚”之句。然董闻京性格刚傲,为同僚所嫉,削籍归。著有《阆岑文稿》《复园诗集》《复园文集》《琴鹤迂抄》《吉云草》等。在学问著述、诗文才华及雄才谋略等方面,董闻京均酷似其父亲董汉策。
  董奕相,字梁禹,号生洲。以贡历义乌、临安、上虞训导。清修绝俗,家道日落而节操益峻,诗歌亦脱去尘埃。青浦县令陶禾遂序其诗,谓抒写性情,描绘景物,化刻画为自然,归绚烂于平淡,有白居易之遗音。著有《生洲诗草》《绣川诗草》《金罍编》。董延枋,字准生,国子生。有《葵园诗》刻,毁于火。
  董友松,字高容,号镜园。小时候身体虚弱,长大后善养生,闭户默诵经史,不预俗务,体格逐渐精强。举业外,诗画医卜堪舆,无不通贯,晚岁以名德推重乡里。年七十一卒。以子董承勋贵,由贡生赠遵化州知州。有《镜园诗集》若干卷,高澹隽永。
  董志林,字嵋存,太学生,考授州同知。以子良弼贵,赠文林郎,英山知县。博通坟索,千言立就。始为诗,以才藻自骋。中岁客袁江,思有事于疏濬而才莫用,于是忧悲叹息,诗亦削除华艳,约之于清婉。著有《萼园集》。
  董师植,字圣衣,号汾园,郡廪生。自幼颖异,试必高等,考卷数次被呈荐于主司,然终不遇。尝一再至京,两游闽,往返于江西、山西、广东等地。登高能赋,名山大泽、异花珍木、奇禽怪兽,往往于诗发之。晚年德尊望重,以候选训导敕封文林郎华容县知县,年八十一卒。其诗词赋总曰《汾园集》,共十五卷。
  董氏到董汉策孙辈是十八世,目前可考知的有12人董永烈,字搢芬,原为董友松长子,出继伯父董闻京为长子。明敏敦厚,品行与文艺皆为同学所推重。少入郡庠,受知于督学汪公,将食廪饩,遽卒。曾问诗学于语水、苕溪诸老宿,明法度,有《听雨轩诗草》一卷。
  董焌,字初晖,又字东有,原为董奕相之子,出继董闻京。国子生。古直无俗态,取予丝毫不苟。其诗数量不多而有远韵,有《膝语轩诗》一卷。
  董燇,字承一,原为董延枋幼子,出继董闻京。增广生。自幼聪慧,长从儒者游,有志正学而未就。为人淡漠萧散,不好名利,而专心于文字。其才思甚敏,纵笔即成。有《蜗庐小集》三卷。
  董世熙,字维清,号明轩,董奕相子。工文因怀才不遇,而放浪山泽,以诗酒自娱。教授家塾,出而佐幕,曾北至太原,南历华容,滞留辄经岁。著有《明轩诗集》。
  董承勋,字对扬,号白岩居士,董友松之子。雍正已酉副贡,累官至天津道按察副使、长芦盐运使,乾隆二十二年卒。在官兴水利,省徭役,治土棍剧盗,所至以廉洁能干著称。
  董学焘,字景仁,董志林长子。诸生。弱冠称诗,从叔祖董樵游,得其指授,去宿还淳。诗歌多作而少存,强壮而后不复吟咏,年六十六卒。有《止斋诗集》四卷。
  董良弼,字、号不明,生平经历亦不明,居祖父莲溪草堂。曾出仕,其父董志林即因其贵,赠文林郎,英山知县。著有《守斋诗集》一卷。
  董元烺,字晨缃,董师植长子。监生。喜为诗,早逝,遗句散亡殆尽。《诗萃》录其诗一首。
  董熜,字谓瑄,一字讷夫,号南江。县学生,曾从仪封张清恪游,得其指授又游外公曹溶门,得读其所藏人间不经见书。文章拨华就实,归于大醇,诗歌自汉魏以下手定甲乙,丹黄无虚日,尤得力于韩、杜。著述甚富,雍正中召举博学鸿词,府县两举骢名,固辞不获,乃就试。罢归,键户读书。尝为松陵书院山长,有经师、人师之目。乾隆十二年卒,年六十八。学者私谥端文先生。
  董懋昭,字鉴平,董师植第四子。少具高才,试辄高等,补归安廪生。前后受知于督学彭始搏、汪珩,巡抚朱轼又荐于场屋,然终不第。喜作诗,选录汉魏至元明诗而涵泳有得,落笔有规矩,与其兄董熜俱有诗名。年三十二卒。有《黼庵遗稿》。
  董炎,初名臣焕,熜弟,师植子。雍正癸卯(1723)拔贡,己酉(1729)顺天举人,历官知县。董文白,字洛菲,号易庵,师植子。雍正顺天副贡,有《易安诗集》。
  董氏到董汉策曾孙辈是十九世,目前可知的有四人。他们是:董扬字洊加,董焌子,增广生。以时文有声于庠序,而汲古勤学工于诗,能灵解。年四十八卒,有《古香斋集》。
  董正,字右之,熜第二子。庠生。埋头举业而不得志,于是愤而成羸疾,然而未尝一日废学。其文稿积累甚多,诗不多作,常以数句陶冶性灵年四十卒。
  董金城,字亢之,熜第四子。少力学,异思壮采惊其长辈。已削荒就实,酷嗜李安溪、何义门诸先生书。文亦清淳有根底,为父执叶景鸿、沈颖谷、姚玉裁等所许可。暇则掌录《文选》及王、韦、韩、柳、东坡、遗山、本朝王新城、朱秀水之作,求味兼采。著有《少客诗集》二卷。以郡廪生为湖郡拔贡第一,不料此后却遭挫折,不竟其志,年三十五卒。
  董丰垣,字墍之,号菊町,乾隆辛未(1751)进士。历任安徽建德、河南扶沟知县,癸酉充江南乡试同考官。博览群书,著述丰富,有《识小编》二卷、《竹书纪年辨证》二卷、《补遗》一卷、《尚书大传》三卷等,目前均有刻本流传。
  董汉策这一支的强盛不仅在于子孙众多,文才风流,更主要的是有科举仕进、显亲贵戚为坚强后盾。董汉策第九子董师植为曹溶之婿。曹溶,字洁躬,号秋岳,明清之际以诗歌文辞见重于当世。改朝换代后,降附清廷,以前明御史原职复官,曾先后任河南、广东两省地方大吏。董师植为曹溶所器重,虽然蹭蹬场屋,但游迹、交游甚广。董师植之子董熜虽亦偃蹇科场,但少时游于外父曹溶之门,得尽观其书,故学有原本。熜弟炎,于己酉(1729)中顺天举人。与熜、炎同辈的董承勋,以雍正己酉副贡出仕,最后历官至分巡天津道按察副使、长芦盐运使,曾捐资首创吴兴会馆于京城宣武街,以免应试举子僦居之苦。董熜之子董丰垣,其岳父姚世钰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文人,与金农、厉鹗等称莫逆交。董嗣成这一支,到了十九世董丰垣,终成进士。在时隔五世后,科第再度辉煌。
  董氏家族在入清后,文采风流,但因牵连通海案而仕途经济不景气的是董嗣茂一支。董嗣茂之子董式,字印先,号志山,明岁贡。甲申后绝意进取,屡举乡饮宾,固辞。董式有十位公子,其中长子思、次子衡、七子神骏均擅诗,有诗集。
  董思,字湛思,号兼山。博览群书,天文地理,文学经济,无不精通。又重视气节,在当时颇有影响,不仅为江浙澄社领袖,而且在复社中也有一定地位。《汪志》卷十三曰:“明末张溥狎主复社,以附东林,延思及思从父说为之领袖,当世名流俱以不识两先生为耻。”家中藏书数万卷,无不披览,选明代古文,历十余载,始定名曰《文传》,未问世而卒。其叔董说为之撰小传曰:“文章知名之士,则唯湛思,文人而一时蓄天官、河渠、礼乐、平准诸学者谓湛思,长经济,然湛思独敦内行,实得事亲之微。”所著现存《兼山续草》一卷,有民国25年周庆云《南林丛刊》本。
  董衡,字楚望,娶朱国桢孙女,是一个怀才不遇而游历甚广的诗人,有《未学斋诗集》十卷等行世。著名文人陆丽京序其诗曰:“楚望家华膴,年少负奇,偕计吏公车,历览燕齐都会,宜喜且陶,而激而悲而怒而号,因吐诗万牒,自《焚余》迄《星槎》,罔不度宫中商,而皆本于胸中不平之气”① 董神骏,字西御,邑庠生,有《碧澜堂诗集》一册,乐府尤繁富。《缟紵集》《吴江诗略》《今诗粹》等皆选其七言律诗。
  ①《诗萃》卷十一 董谷士、董炳文《古今类纂》书影
  董思有九子,其中谷士、颖佳、怀西,均才华出众。董谷士,字书田,号农山,思长子,归安县学生。《诗萃》卷十二说他“以才佐幕府,摇笔千言立就”。晚困穷以卒。有《农山诗文集》二十巨册,手自抄撰,死后被长孙董童騃举以换糖易面,因无存者。《诗萃》仅录其五言排律《赠吴友七十二韵》一首。董颖佳,字玉禾,别号中江,思次子。年十二为秀才,然与其兄一样困穷不第,康熙时授经南京、东蒙等地。著有《中江编年诗》《玉禾诗集》。《诗萃》卷十二曰:
  主宾山水之趣于诗发之,特多警句,而豪宕感喟,则不平之鸣,往往电击雷震,而不能自已诗以年为序,自康熙乙丑(1685)客金陵,暨己巳(1689)再客终焉。集六卷,李相天馥称其诗苍凉雄伟,古体直追魏晋,近体则驱三唐于腕下,殆穷而后工者,而以平子言愁,文通赋恨为比。
  谷士长于文,颖佳工诗,兄弟并擅才名,其叔祖董说即有“农 山雄文玉禾秀”之赞①。董怀西,字香龄,一字星池,有《大还山房诗集》。
  董衡之子董炳文、孙董浩亦多才艺。董炳文,字耿光,号霞山,例贡生,性慷慨。绕屋种梅花,啸咏其下。工诗余,书八分,画花鸟,俱臻妙品。董浩,字扶摇,号南谷,与族兄南江(即董熜)齐名,时号“二南”。诗学宋人,豪迈不拘,顷刻可得千言。
  董浩有两儿,一名辂,一名轼,其中董轼曾读书于南浔东藏禅院,当是有文化的人,其他情况不明。董嗣茂这一支到董辂、董轼这一辈,是董氏十九世。
  董嗣茂一支入清后虽有两名举人:一为董衡,顺治甲午(1654)举人;二为董浩,康熙庚子(1720)举人。但董衡会试屡试不第,四处游历;董浩中举后无故得奇疾,卧床七八年后去世,因此并没有使家族再度振兴。更不幸的是,此支受董式女婿沈重熙案件牵连,不断被人构陷,经济上遂走向衰败。《汪志》卷十三曰:
  式长女适东迁举人沈重熙,坐重案论死。里中滑以董与沈有姻,构式第四子渠成。时渠成以例贡效用云南,纯人(式第六子)挺身诉理,遂得白既刁民王式复借前案罗织吾湖诸大家,波及式、思、渠成,俱困园扉。衡(式次子)力请代父就系,究之父不能免,而亦身与狴犴。思长子谷士,号叩银台,代祖陈冤,事获少解逾年,王式 复构讼,式及思又逮入都廷鞫。纯人亦星驰北上,幸事得雪。 ①董说《喜曾、灵珏、书田、玉禾、怀西过雁影,各出新咏,久不见怀西,怀西和诗有香骨二句,叹述仪部先生谏草,感怀作长歌,寄灵璧樵》。
  ②详见《周志》卷五五引杨凤苞《沈简讨传》及费之墀《恭庵日记》。
  沈重熙是湖州东阡沈演之孙。沈演官居尚书,家资数百万,却无子嗣,于是以侄子沈楘承祧。沈楘生有四子,长子沈始然为丁酉(1657)榜举人,因科场案流徙籍没。次子即沈重熙,号岸止,为辛卯举人(1651),因牵连顺治十六年(1659)通海案,斩尸于金陵②。由于通海案是谋叛之罪,处罚严厉, 沈重熙三弟沈抚蒸、四弟沈建勋均受牵连其中沈建勋欲以出继来逃避惩罚,但因家资巨富,被同里刁民王式告发,“连累无辜在钦案者,数十百人,事经十余年,三次叩阍,两告督抚,并讦都御史及议政亲王者,律以反诬流徙,始得归结”①。
  沈重熙通海案发时,董式因与沈联姻,其第四子董渠成就被同里刁民构陷。其第六子董纯人挺身诉理,得以无罪。四年后(1663),又被王式告发,董式及其子董思、董渠成均被陷入狱。在营救过程中,董式次子董衡也身陷牢狱。几经曲折后,事情虽然得以昭雪,但家中财产已耗尽无遗,此支遂衰败。
  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曰:“(董思)至遭奇祸,家遂衰落,年未六十即捐馆。”董思去世后,其妻沈氏看破红尘,溺于释教,于房之西偏为佛室,终日趺坐其中。当时董氏家庵中,有一尼姑,雅善逢迎,董思之妻手头上世传玩器及平居所蓄,大半被此尼所骗。加上董思九子皆不善于治生,到了他们这一代,就已到典卖家产的地步了。董思留有一大一小宅院两所,其中大宅名世恩堂,于康熙戊子(1708)年被其子售于淮徐道潘尚智。小宅名宝善堂,“亭台花木,极一时之盛”,亦于是年售于长兴钱鹤偕。董思九子中,还不乏文采出众者,如董谷士、董颖佳、董香龄等,但到了董思孙辈,情形就彻底变了,数十人中,“唯一二人略通文墨,其余皆目不知书,日以饮博为事”②,卖宅所得万金,不数年荡尽,董思这一脉书香至此也就彻底断绝。
  ①费之墀《费恭庵日记》。
  ②以上参见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
  董斯张这一支在董说这一代经历了明清鼎革之变。董说(1620—1686)字若雨,号西庵,自称鹧鸪生。幼时谒开元寺闻谷大师广印,赐名智龄。年十四补弟子员工古文词,为复社领袖张溥入室弟子。国变后,弃诸生,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屏迹丰草庵,宗亲莫睹其面。丙申(1656)秋,上灵岩出家。康熙丙午(1666),随弘储大师游楚已归苏州, 主古尧峰宝云禅院,时往来于太湖东山之西小湖寺及南浔补船庵之间。年六十七示寂吴门夕香庵。董说不仅是晚明复社中的重要人物,而且是清初著名遗民与临济宗高僧,交游非常广泛。其诗文小说奇崛不俗,治学亦究人天之奥,发人所未言,是董氏家族中的一位奇人。
  董说有六子:樵、牧、耒、舫、渔、村。董说给他们每人取有两字一号一小名:董樵,小名阿来,字裘夏,一字竹坡,号烟疾生;董牧,小名阿辰,字放云,一字祝琴,号铁笛生;董耒,小名大奇,字江屏,一字千岩,号退谷子;董舫,小名小奇,字浪仙,一字散客,号野渡生;董渔,小名阿子,字蓑江,一字随隐,号江湖长;小梅名村,字古雪,一字逋翁,号寒峰野人。这些名、字及号,寄予了董说作为一位明遗民对诸子的深切期望,那就是抛弃举业,以布衣终其身。董说为僧后,诸子皆称弟子,各命以法名。樵曰灵璧、耒曰灵珏、牧曰旨径,舫曰旨胜,村曰旨然,唯渔名无考。诸子也确守父训,流连山林,往来寺庙,潜心著述,不参与清廷科考。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七即曰:“兄弟六人,俱确守父训,著书修行,为沧海之遗民。” 兄弟六人中,以董樵与董耒最为出色,最能继承父业。两人勤于治学,精研《周易》,樵著有《易象表》,耒著有《策卦十八变全图》。两人还擅长诗歌创作,樵有《蔗园诗集》,耒有《稼庵诗存》《稼庵词存》各一卷。从他们的诗集来看,当时著名遗民黄周星、徐崧、金俊明、冒辟疆等与他们均有交游,浙派骁将吴之振与他们亦有唱和。《周志》卷十八评两人之诗曰:“诗亦澹荡俊伟,各擅一场。”另外,董说第四子董舫,字浪仙,有《洗砚删存》一卷。
  董说孙辈中有两人能诗,一为董士骕,一为董士骥。士骕,字鸣远,董耒长子。妙年力学,工时艺,能诗。其伯父董樵唱《十二月读书乐》,和者甚众,独士骕三叠韵得诗三十六章,警句特出,其祖董说当面赠以“诗领袖”三大字。年十九遽卒,有遗集一卷。士骥,字骥骖,董耒次子,出继叔父董村。增广生。端静嗜学,诗文皆有家法,而散佚不传,《诗萃》录其诗二章。
  董说曾孙可考者有两人。一为嘉言,字孔彰,士骕子,耒之孙自少嗜学,居丰草庵,所写古书不下数千卷。《诗萃》小传曰:“少承高曾遐周、西庵两公世学,遗书散亡略尽,而断简犹存,独能涵泳其津涉。闻人异书,躬往借观,古今事了然胸次也。诗不妄作,亦不留稿,殁后有传人口者,录之以存其概。”二为金铭,其面目颇似曾祖董说。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漏霜和尚苕帚图跋》曰:“忆鉴于十二三岁时,先生曾孙有金铭氏者,与鉴之大父为中表弟兄。每岁首元辰,率董氏群从,庆拜于高晖堂之后阁。见所悬海山吕氏画《漏霜听雨图》,面目略似金铭,而实与是图无异,唯两颧以下微杀,盖又后于是图数岁古人言一族之中三四传后,子孙必一人酷肖其祖宗之容貌者,观于此而益信矣。” 由于不善生计,董斯张这一支到其子董说时,已败落但董说时代还请得起私塾先生虞圣民教授诸子,自董说后则家世日溃。董兆元《江峰笔记》曰:“家高伯祖若雨和尚,挂瓢灵岩山,一日家书至,展阅,忽发狂大笑。一僧谓曰:‘和尚往日得家书,未有喜色,今有何快意事而若此?’公曰:‘吾家仅有田七亩,今樵璧书来,知田尽贸于人矣。岂非大快事。”可见到了董说儿子董樵、董耒这一辈时,家中田产已被典卖干净,沦为平民了。
  除以上世系源流可考外,董氏族人中较著名的还有: 乾隆时董肇镗,字金奏,号梅圃。县学生。乾隆丙午(1786)增订《南浔镇志》。嘉庆时董增龄,字庆千,号寿群,归安廪生。善治《春秋》,兼善医道。著有《论语雅言》20卷、《规杜绎义》《金匮集解》《江海明珠》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国语正义》。该书21卷,由训诂学家王引之作序,有光绪间章氏式训堂精刻本和巴蜀书社1985年影印本。影印本的《出版说明》曰:“本书为汉唐以来《国语》诸家注释之集大成者。凡研究《国语》者,不可不读此书。”
  道光时董蠡舟,字济甫,号铸范。监生。贯穿经史,尤精三礼,著述甚多,兼善诗画。品格高洁,不慕荣禄,唯好读书。于书无不窥,而犹病其藏书之少,阅市之浅,因颜所居之楼曰梦好楼。其著述丰盛,有《鼯巢集》五卷、《董蓈病夫诗录》十卷、《铸范自订稿》一卷、《傭暇集》一卷、《德辨斋集》一卷、《浔溪棹歌》100首、《梦好楼文集》二卷等诗词文集共18种。董蠡舟从弟恂,字谦甫,号壶山。府学生。工诗词,通经学,曾疏《夏小正》,并重修《南浔镇志》。著有《紫藤花馆骈体文》二卷、《紫藤花馆诗集》12卷、《紫藤花馆词集》九卷、《南浔蚕桑乐府》一卷、《浔溪棹歌》100首等。道光时董邦桢,号砚洲,县学生。美秀而文,为人尚义。道光丁亥(1827),与纪磊、温金萼等七人结咏霓文社于南浔御书阁。
  董增龄《论语雅言》抄本书影

知识出处

南浔董家

《南浔董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浔董家》是一本关于南浔古镇董氏家族的书籍。该书通过梳理董氏家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家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展现了南浔古镇的独特魅力和董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