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传统的特色美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80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传统的特色美食
分类号: TS97.214.255
页数: 9
页码: 163-171
摘要: 南浔是中国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一个具有丰富美食文化的地方。南浔的特色美食以口味独特、色香味俱佳而著名。
关键词: 南浔镇 特色美食

内容

绣花锦菜
  南浔绣花锦菜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络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炒熟之后,依旧碧绿,令人舍不得去碰一碰它。品尝此菜,不仅菜汁中有一种清香,还有一种比普通蔬菜软糯得多的口感。调侃来说,这种菜的最大好处是吃不倒胃口。从深层处讲,其中还蕴含着一种文化的积淀。
  南浔的绣花锦菜,春、秋、冬三季易植,以严冬霜打后的菜为最佳。奇怪的是此菜只能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就变种,有形而无香。为何只有南浔才有绣花锦菜呢?也许与南浔特有的水土等条件有关,也许另有什么奥秘。难怪著名作家赵丽宏到此采访后,不仅写了《南浔的清香》一文,还买了一捆绣花锦菜到上海,他的妻子当晚就烹炒上桌,使全家人都品尝了南浔这种菜特有的清香。
   香大头菜
  南浔香大头菜,又名疙瘩菜、根荠菜,它是芥菜的变种。据史料记载,此菜浙江的产区很多,但以南浔所产最著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已畅销国内市场,并外销现在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南浔香大头菜产于近镇四乡,过去尤以汪家兜等村产制的最多。它的品种有两种:一种是嘉兴种,又称土大头菜,形状较小,产量较低,主要特点是肉质细、辛味浓、水分少,适宜加工腌制;另一种是云南种,1960年左右引种到南浔,又称洋大头菜,形状较大,产量较高,但加工腌制后口感、香味都不及嘉兴种。
  南浔香大头菜的加工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选料和腌制的过程。加工腌制要经过整理、晒干、切片、盐腌、装甏等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菜头脆嫩、纤维细腻,每个菜头展成扇面形,且色泽黄嫩、口味鲜美、咸淡适宜、回味香甜。南浔香大头菜居家饮食、旅行佐膳皆宜,是加工类蔬菜之上品。臭豆腐干
  民间谚云:“臭南浔,辣乌镇。”说的是乌镇人爱吃辣,南浔人却爱吃臭。
  南浔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臭卤,内含酵母菌,常贮于甏中。只要把豆腐干浸入臭卤甏中一天时间,捞起后洗净,即可烹调做菜。一般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油煎臭豆腐干,拌上甜酱、葱末等佐料便可食用;另一种是臭豆腐干洗净后放入葱、酱、油、糖、姜末等佐料,隔水清炖,即成清炖臭豆腐干。臭豆腐干虽有臭气,但吃起来香,其味甚佳。用南浔人的话来说,这是“纯正的南浔风味”。现在南浔镇宴会上也常有臭豆腐干和绣花锦菜等地方特色菜,颇受外地游客欢迎。
  南浔人还喜欢把毛豆、苋菜梗、豆腐、菱角、南瓜等浸入臭卤甏中一天左右时间,捞起洗净,再烧制食用,因此有“臭南浔”之说。
   橘红糕
   “野荸荠”橘红糕是南浔传统特产,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野荸荠”原是南浔东大街上一家老字号的茶食南货店的店名。老板姓沈,苏州人,对食品生产颇有造诣。他前店后坊,现做现卖,生产出售传统特产橘红糕、定胜糕、麻酥糖、糖年糕、百果糕等各种潮式食品,其中以橘红糕和定胜糕最为著名。
  “野荸荠”橘红糕的制作方法是:把糯米炒好后用石磨磨成粉,存放数年后再使用,因而粉料无爆性,能防止发胀。又采购来自湖州白雀、道场山
  一带的新鲜玫瑰花,用白糖腌制上一种由“胭脂”染成的苏双,冲开水作色素。按照传统比例混合炒米粉、白砂糖、开水及适量糖玫瑰花酱,拌匀捏碎揉制,经冷却后切块即成橘红糕。“野荸荠”橘红糕,甜而不黏,色泽桃红,味道醇正,香糯可口。
  双浇面
  南浔镇泰安桥堍,近年来浇面颇有盛名,浇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其中尤以双浇面(又称酥肉爆鱼面)为上品。状元楼、五福楼等面馆均有出售。
  南浔双浇面的制作特点,一是生面质优,由于经过制面工场多道加工,面条细、韧、爽、滑;二是面浇头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酥肉的制作过程是,专拣五花肉置火上焖烧六七个小时后,切块即成,色泽红润,肥而不双桥面馆腻,又香又酥。爆鱼的制作是,专挑四至五斤左右的活草鱼剖杀、洗净、切片,然后用酱油、盐、黄酒浸拌四五个小时,捞起晾干,再下沸油锅汆熟,加味精、糖等作料煮烧即成,色泽乌亮,鲜而不腥。因此,这种质优的面条与酥肉、爆鱼组成的双浇面,色、香、味、形俱佳,不仅在南浔生意兴隆,而且在湖州等地亦开设了分店。南浔一带的人家连做寿、生日或小孩“三朝”、满月,也都喜欢邀亲朋好友到泰安桥头去吃双浇面。
  风枵
  南浔人称镬糍(即糯米锅巴)为风枵,风枵加白糖冲开水叫风枵汤。南浔三道茶的第一道茶就是甜茶,即风枵汤。风枵汤味甜而易消化。 风枵以糯米为原料。它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糯米淘干净,然后放入铁锅内加适量水煮成八成烂的糯米饭,再逐步放到另一只铁锅内,用锅铲把糯米饭一点一点摊成薄片(灶内微火),即成风枵。
   风枵汤味甜而易消化,故可作点心或供产妇、病人食用,实属佳品。熏豆
  南浔人对熏豆茶有特殊的嗜好,自古至今其俗不改。熏豆也是一种美食。而南浔的熏豆中有一种“十家香”,不但名字好听,而且豆好。颗粒大而饱满,色泽纯净,虽经熏烤制作,却依旧碧绿如初,闪烁着生命的光泽。熏豆的制作过程是,每年夏秋季节新鲜毛豆上市时,就将豆子从荚中剥出,洗净晾干后,放在铁丝筛里;然后在传统的柴灶内点燃木炭让其缓慢燃烧,且不能冒烟;取掉铁锅,放上盛着豆子的铁丝筛,并不时用手揉炒。几小时后,熏豆就烘成了。熏豆加少许绿茶、腌橘皮、炒芝麻、咸丁香萝卜干等佐料,用开水冲泡即成熏豆茶,其色红绿黄白相间,其味清香可口。春节期间,南浔人家都喜欢用熏豆茶款待宾客。
  土园笋
  南浔人称本地产的竹笋为土园笋,过去郊区农民几乎家家房前屋后都有这种竹园。这种竹子一般比外地的竹子小,其竹笋也比外地的竹笋小,但笋肉鲜嫩,美味异常。
  酱蹄、酱肉
  酱蹄,以豚蹄用盐腌之,再用赤酱油浸之,风干煮食。而酱肉,则采用与酱蹄同样的办法制成。这是南浔人家过年时一般都准备的美食。
  浔酒
  南浔镇上的酿酒业较发达,早在宋代时就设有酒坊。浔酒号称江南名酒,为湖州酒族之主。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记载:“说者谓近日湖州南浔所酿,当为吴越第一。”清朝时,浔酒与沧酒、川酒、绍酒并列为华夏绝品,《调鼎集》卷八把这四种酒称为“四须”,并且说:“唯陈绍酒为第一,然沧酒之情、浔酒之洌、川酒之鲜,岂在绍兴酒下哉!”刘廷玑《园杂记》卷四记载:“近来浙西粮艘北上,多带浔酒陈者,果佳。”当时浔酒在京城酒店中打开了相当大的市场,以至南船北上,必携陈酿浔酒。浔酒中的“竹叶青”尤为世人所喜爱。朱彝尊《食宪鸿秘》说:“南浔竹叶青亦为妙品。” 据清道光《南浔镇志》卷三《食货志·物产》记载,“浔(酒)之独胜者以水耳,水出自北栅万寿庵前,为真浔水司醢者,称酒大工。”又据《湖录》记载,“乌程之浔溪,其酒声闻辇下,曰浔酒。其白酒有八月白、秋露白、十月白、过冬清。”《董志》说:“酒有三白,谓白米、白曲、白水也。”袁枚《随园食单》说:“湖州浔酒味似绍兴,而清辣过之,亦以过三者为佳。”
  清末民国初,浔酒受绍酒的竞争,知名度大为降低。此后,渐衰。
   (酒史料根据《南浔镇志》新编本第428页有关文字改写。)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浔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