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闹的庙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97
颗粒名称: 繁闹的庙会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3
页码: 158-160
摘要: 南浔镇从前寺院众多,观庙林立,自建镇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据可查的寺庙有60多所。这些寺庙周围有定期的综合性民间交流活动,主要有庙会和游会等几种形式。
关键词: 风俗习惯 庙会

内容

南浔镇从前寺院众多,观庙林立,自建镇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据可查的寺庙有60多所。这些寺庙周围有定期的综合性民间交流活动,主要有庙会和游会等几种形式。
  嘉应庙建于南浔镇南栅,即土地堂。相传,北宋宣和二年(1120)九月初五,正是当地百姓灾年饥荒之际,有姓李、姓崔的两个河南籍米商,贩运一船糯米和豌豆,停泊在南林村市中(今华家桥、华家弄附近),村民欲购无钱,恳求米商赊欠。是日,崔、李两人把糯米和豌豆陆续赊给村民。夜晚,粮尽账乱,崔、李两人难回见主人,就一起投河自尽。后来,南林村民为了纪念崔、李两人,就在市中建造一座小庙,称为上地堂,塑像奉祀,并把崔、李两人溺水处名为“舍身潭”。每年九月初五,家家户户都煮豌豆糯米饭,烧香点烛供拜以示纪念,成为双土地诞生日。此习俗一直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七八月是土地堂庙会的高潮。庙内摊位相接,尤其是那些儿童玩具摊更是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有大刀、手枪、钉头枪、面壳子、万花筒、洋娃娃等,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庙边的空地上有跑马戏、走钢丝、三上吊、旋盆子等特技表演,有吞宝剑、吞铁蛋等令人毛骨悚然的硬功夫,还有猢狲赤膊戏、毛儿戏(男女儿童演京剧)、看西洋镜(也叫拉大洋片)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每天到土地堂喝茶、游玩、烧香、赶热闹的人不下五六百,多则上千。离土地堂一两里路,就听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片熙熙攘攘的声浪。
  九月初五是庙会的最后一天,格外闹猛。下午有一台好戏,戏台搭在土地堂的对面,面向嘉应庙,台前是河港,水陆可容观众一两千人,盛况空前,颇有鲁迅笔下《社戏》的味道。下午开锣后,一直演到日落西山。那一天茶棚里特别拥挤,茶桌早几天就被抢订一空,富商豪门则花十块八块钱包一条船,停泊在庙前河中心的最佳位置。茶棚外空地上也搭起看台,占不了茶座的人花几毛钱,就在看台上找个位子过把瘾。
  至于游会就与庙会不一样。如贤圣会游行队伍长达数里,从贤圣殿出发走马家港西,过洪济桥,走东大街、宝善街,绕西木巷、垂虹桥堍,转过清风桥、泰安桥,沿南东街,队伍首尾相接,有“走高跷”“抛铜叉”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助兴,呈现出万人空巷、迎候观赏的热闹景象。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