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82
颗粒名称: 三长村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127128
摘要: 三长村是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群。1950年5月,乌镇区更名练市区,乌镇镇区划入桐乡县;同年6月,三长乡划归吴兴县南浔区;1961年5月,成立三长公社,辖8个大队,其中原三长大队分为息塘、金新、永新、兴隆4个大队;1982年恢复行政村,金新改名中塘、永新改名文桥;1984年2月,撤社复乡,政社分设,恢复为湖州市郊区三长乡,辖一集镇8个行政村:三长集镇,以及施塘、灯塔、祝塘、兴隆、息塘、余丰、中塘、文桥;1999年10月,撤乡并镇,三长乡撤销并入南浔镇;2002年行政村调整,三长集镇(施家兜)、施塘村、中塘村、文桥村合并为南浔区南浔镇三长村。现有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485户,1953人,主要姓氏施、毕、邱、归、嵇、张、沈等。村域面积2.5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2234亩、桑园603亩;全村工业企业67家,职工1263人。
关键词: 南浔镇 三长村

内容

三长村是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群。1950年5月,乌镇区更名练市区,乌镇镇区划入桐乡县;同年6月,三长乡划归吴兴县南浔区;1961年5月,成立三长公社,辖8个大队,其中原三长大队分为息塘、金新、永新、兴隆4个大队;1982年恢复行政村,金新改名中塘、永新改名文桥;1984年2月,撤社复乡,政社分设,恢复为湖州市郊区三长乡,辖一集镇8个行政村:三长集镇,以及施塘、灯塔、祝塘、兴隆、息塘、余丰、中塘、文桥;1999年10月,撤乡并镇,三长乡撤销并入南浔镇;2002年行政村调整,三长集镇(施家兜)、施塘村、中塘村、文桥村合并为南浔区南浔镇三长村。现有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485户,1953人,主要姓氏施、毕、邱、归、嵇、张、沈等。村域面积2.5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2234亩、桑园603亩;全村工业企业67家,职工1263人。
   古建筑遗存有: 坟桥,又名文桥,位于三长村东,五孔石梁桥,东西跨东长三港,长30米、宽7米、高4米,1980年改建为公路桥,2005年重建为简支梁桥。 通济塘桥,位于三长村西与兴隆村交界处,三孔石平梁桥,东西向跨中长三港,长24.8米、宽1.7米、高3.4米,台阶各7级。始建年不详,民国六年(1917)重建。
  店桥,旧名永济桥,易名聚桥,俗名盐店桥,简称店桥,位于三长村南与息塘村交界,三孔石梁桥,东西向跨蚕丰兜港,长22米、宽1.8米、高3米,台阶各7级。始建年不详,建于2005年,加护栏、桥面。
  老渤添桥,位于三长村中心,三孔石梁桥,南北向跨渤添港,长40)米、宽2.2米、高3.5米,台阶已改缓坡。始建年不详,1954年重修,1968年重建,1995年大修。
  戴氏民居群,位于三长村文桥头自然村,坐北朝南。民居群分三部分:东为两条轴线的清末风格建筑;中为一处清末风格带围墙及灰塑门楼的平屋;西为两条轴线的民国风格建筑。建筑群由东向西依次建造,均为戴氏族人居住。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浔镇
相关地名
三长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戴氏民居群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坟桥
相关作品
通济塘桥
相关作品
店桥
相关作品
老渤添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