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村落的遗韵今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7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古村落的遗韵今风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0
页码: 117-146
摘要: 南浔镇的农村是一片美丽而富庶的土地,河港纵横,湖漾密布,水系通畅,稻田与桑园成片环绕,风景秀美。浔练公路南北对穿,申嘉湖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村级公路联网。主干航道东有息塘和连接大运河的杨安塘,西有白米塘,中有茅针塘,均北接荻塘一一申嘉湖黄金水道,南有洪城塘(双林塘)至桐乡乌镇汇入兰溪塘,还有东西向横贯中部的简五塘、淤溪和神溪,尤其是杨华村的九曲十三湾,浓郁的自然生态风光,由省旅游普查组核定为一级观光游憩河段。
关键词: 南浔镇 古村落 遗韵今风

内容

南浔镇的农村是一片美丽而富庶的土地,河港纵横,湖漾密布,水系通畅,稻田与桑园成片环绕,风景秀美。浔练公路南北对穿,申嘉湖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村级公路联网。主干航道东有息塘和连接大运河的杨安塘,西有白米塘,中有茅针塘,均北接荻塘一一申嘉湖黄金水道,南有洪城塘(双林塘)至桐乡乌镇汇入兰溪塘,还有东西向横贯中部的简五塘、淤溪和神溪,尤其是杨华村的九曲十三湾,浓郁的自然生态风光,由省旅游普查组核定为一级观光游憩河段。
   民谚道:“苏湖熟,天下足。”南浔镇历史上就属于“天下粮仓”之地。
  明清时期,经济尤为发达,人口增加,村落增多,“(乌程)下十三区之民稍富,若十六至二十三区(即今南浔镇城南片新农村试验示范区十个村所在地)处邑之最,东与平江、嘉禾接壤,中有南浔、乌镇、马腰、淤溪诸大镇,其俗男耕女织,民颇称殷。”(《南浔志》卷三十三)“乌程之南林,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阜,行商坐贾之所萃。”(《南浔志》卷三十三)“儒家以礼义纲维、弦诵之声,所在都有。……南浔土风驯谨,往往闭户自精。故乾嘉以还,皓首穷经者前后相望。自学堂兴,而莘莘学子出洋留学者,如东亚,如欧美,实繁有徒;归国后,凡语言文字、衣履起居,皆效他国,其圣经贤传;唐诗、晋字,皆束之高阁,士风为之一变。”“饮食近亦变俭为奢,兼尚西洋大菜。”(《南浔志》卷三十三)可见明清以来,南浔镇不仅经济发达,经商之风盛行,而且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可说是江南水乡最早有开放习洋之俗的。绵延至今日,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开明思路、开拓精神和强烈的开放意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浔镇农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经查阅有关史料,南浔镇的辑里、杨华等古村落最为著名,最早的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晚的也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这些古村落都极具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人文荟萃,名士辈出,历代出了不少进士、举人、书画家、音乐家、文学家、收藏家。早在明代就有民谚说:“七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三阁老”指的是南浔镇的朱国祯、杨华村的沈㴶、辑里村的温体仁,“两尚书”指的是南浔镇的董份和杨华村的沈演。这说明南浔农村就有两位阁老和一位尚书。
  南浔镇现有辑里、屯圩、南林、沈庄漾、丁家桥、联谊、堰四、朱鸣村、渔业、辽里、辽西、浔南、浔东、和睦兜、杨华、泗洲、施家浜、横街、神墩、灯塔、柏树、永联、迎春、息塘、兴隆、三长、适溪、硬长桥、计家兜、潘港桥、前洪、伍林等32个行政村,下辖8个社区,农村人口143288人,耕地面积48568亩。南浔镇农业方面除粮食作物和蚕桑生产等传统农作物外,现代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拥有省级粮食功能区和浔练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了青藤葡萄园区、浔园紫晶香果蔬基地葡萄园区、适溪泰宇生态龟鳖、中田科技、世友农庄等一批上规模的特色农业基地,有“水乡人家”生态农庄特色水乡餐饮美食业、淡水鱼和湖羊肉等生态休闲“农家乐”的名菜、辑里村的优质省级桑园种植园区、鱼船簖村保留的鸬鹚外港捕鱼专业渔村。此外,著名的农产品还有南浔香大头菜、绣花锦菜、熏豆茶、立夏塌饼、蒸谷米、冬春米、藏谷烧白酒等。 南浔镇农村特色工业产业有木地板、装饰木材等专业企业,是南浔“中国木地板之都”的木材加工企业重要组成区块;还有电梯、电机、电子制造业。辑里村是我国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的诞生地。镇南前洪村的“洪城遗址”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屯圩村历史上是竹器加工生产专业村,村民大多从事篾匠手工业。泗洲村是知名的仿古玉器专业村,从业村民有二百余人,实际上是“非遗”产业。适溪村彭家兜曾在1976年创办装裱工艺厂,先后培养了书画、裱画人才四十余名,目前仍有一批人专业从事书画创作装裱的文化产业,书画文化产品销往上海、苏州、河北、湖北、广东等地。 南浔镇农村民间时令节日的风俗习礼,除宗教祭祀活动和庙会外,与其他江南水乡村民的民风民俗、婚丧生日庆典等大致类同,都是祖辈传承。当然,也有因新时代风尚而变化的民俗,这些健康的民间习俗今后在新社区文化建设中,可加以引导发扬。 目前,南浔在文化方面有全国闻名的仿古玉器村、玉石印章艺术家、“江南砚王”收藏家、适溪村专业书画工艺美术群体、辑里村文物奇石家具收藏家、铁笔烙画美术家、“辑里湖丝”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等等。辑里村 辑里村,宋元时期为湖州府乌程县移风乡,明清时属乌程县四十四都十六区一百七十庄。民国初,属吴兴县南浔镇辑里村,后为吴兴县第三督导区辑里乡,1949年前与横街乡合并为神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名辑里村,属横街乡、横街公社、横街镇。1998年,乡镇合并后,属南浔区南浔镇,现与藏谷桥村、特来兜村合并,为一行政村,下辖有17个自然村,面积3.28平方千米,510户,1800人。淤溪自西向东穿过中心村,在池亭漾又分流南下曲折向东,生态环境优美。当年曾有如“清明上河图”繁华景象展现。鸦雀漾、双月湾、湾塘、藏谷桥、牛耕兜、特来兜、万善兜、富阳兜等地名都有生动的民间传说。
  南浔辑里丝(又名辑里湖丝)因产于辑里村而得名。辑里(原为淤溪俞塔村),亦名七里,为距南浔镇区七里的一小村。周庆云《南浔志》载:“辑里村居民数百家,市廛栉比,农人栽桑育蚕,产丝最著,名甲天下,海禁既开,遂行销欧美各国,曰辑里湖丝。”南浔辑里丝其名始显,不仅因为该村产丝质地优佳,还由于该村当时有南浔籍明代三阁老(一说二阁老)的扶持,因而一荣俱荣。
  高铨《吴越蚕书》写道:“丝由水煮,治水为先,有一字诀,曰清,清则丝色洁白。”南浔古镇地处太湖之南水网地带,地势东倾,河流纵横,形如蛛网。来自浙北天目山的苕霄两溪之水,流经漾、荡、河、港,逐渐澄清,水清如镜,土质黏韧,构成了育桑、养蚕和缫丝的良好自然条件。过去人们对生丝质量好坏的评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铜钿挂在所缫的一根丝上,越能承重、韧性越好的丝为上品。南浔辑里村早有“水重丝韧”之传说,即该村穿珠港、西塘桥河之水,不仅甚清,而且比其他地方的每一桶(十斤)重二两,所缫的一根丝亦可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 南浔辑里村蚕农总结了“凡蚕之性喜温和”的经验,发挥了当地风调雨顺、气候温和之有利条件,精心护养和选育出一种极优良的蚕种“莲心种”。
  1874年,日本驻沪领事曾派专人采购“莲心种”送日本培育。此种所产蚕茧小似莲实,所缫之丝纤度细、拉力强、色艳鲜、解舒好;同时辑里村人改进缫丝工艺和操作技术,并将缫丝车从单绪手摇改进为三绪转轴脚踏。黄省曾在《蚕经》中说:“看缫丝之人,南浔为善。”《南浔志》陶朱公致富书中说:“缫丝莫精于南浔人。”鉴于上述诸多因素,辑里细丝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等特点,辑里湖丝不仅是朝廷贡品,皇帝及宫妃的龙袍凤衣之必备原料,而且远销海外。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辑里湖丝”荣获金奖,并获赠“小飞人”证书,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品牌,享誉中外。
  目前,辑里湖丝传统技艺已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辑里湖丝被评为国家旅游资源普查日用工艺品最高级别五级、辑里村被评为特色社区资源二级,村南建有省级蚕桑示范种植园区,面积五百余亩。
  全村文物遗存有古桥三座,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的市级文保点分龙桥,系三孔石梁桥,位于村中心;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五孔石梁桥开济桥和单孔水泥砼桥苏鲁桥,均属文物保护点。还有水坟、宝剑坟遗址。
   名门望族,主要是元末明初从山西太原迁徙到长兴而后落户于该村的温氏家族。
   温祥卿,明洪武初献策守长兴,官至兵部尚书。
   温应禄(?一1554),明书法家,嘉靖二十二年(1543)进士(探花),翰林院编修。
  温纯(1539一1607),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左都御史,著作三十卷;妻严文,工画;继室吴德韫,工墨兰,擅鼓琴。
  温体仁(1573一1639),字长卿,号园峤。温育仁兄,温璜从兄。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二甲第四十三名进士。明崇祯三年(1630)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明崇祯首辅大臣。明崇祯十年(1637)被劾罢官。次年病死。赠太傅,谥“文忠”。福王立,削赠谥。
   温育仁,温体仁弟,官至明南京刑部郎中。
  温璜(1585一1645),温体仁从弟,明书法家,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官至府推官。明亡后召集义勇抗击清兵殉难。
   温良学、温潆,温体仁从弟,诗文峻拔,拒攀缘附势。
   温蓉卿,清初画家,擅画兰,亦工诗。
   温模,温育仁子,其子温焻、温焯,父子皆以孝友称。
  温睿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秉性耿直,以诗文雄于时,协修《明史》,著作丰富。
   温士利、温源起、温瑶琨,祖孙三代乐善好施,修治桥梁。
   温鹤立,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善词。
   温一贞(1749一1830),清书画家,藏书家。
   温文禾,温一贞孙,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工部主事,善画山水。
   温文铨,诸生,工书法。
  温纯(1764一1808),清书画家,尤工篆刻,收藏家,其墨妙楼藏法书和名印,官象山县学训导、处州讲业。
   温日鉴,居南浔镇,好藏书,金石癖,精舆地学,著作丰富。
   温匋(1898一1930),生于广东梅县,藏书家、词人、画家,其夫为藏书家王季欢。
  温延龄(1909一1985),字永之,生于南浔镇。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吴兴中心县委委员,抗战时组织抗日武装和抗日文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州市政协委员等。
   屠守锷自述老家在南浔镇船长浜,但据辑里村老人说,屠守锷的祖上曾居于辑里村。
  屠守锷是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宙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辑里村老人回忆,沈亚威的祖辈也曾居该村。沈亚威,著名军旅作曲家,曾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2001年被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1939年开始创作歌曲,迄今已有数百首。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沈亚威歌曲选》,
  1981年南京“玄武湖之春”音乐节演出了“沈亚威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海唱片社复制了《沈亚威声乐作品选》盒式磁带及唱片。 该村具地方特色的亮点有“藏谷烧”白酒、当代仿古民居“辑里人家”(即王一士的辑里湖丝、文物字画、红木家具、奇石收藏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顾明琪、王连根的铁笔烙画特色工艺画品。
  横街村
  横街村,今含横街集镇,古名横界,意为横亘于两庄之间的一条堤界,后逐步发展成为市集,别名横塘墩。宋元时期属乌程县移风乡,明清时属四十七都十八区一百八十七庄。民国初为吴兴县横河乡,后为第三督导区横街乡,以后又和神墩乡合并为神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吴兴县横街乡,后为横街公社、乡、镇,1982年时辖辑里、神墩、施家浜、和睦兜、适溪等村。乡镇合并后,属南区南浔镇行政村,现有1个社区、8个自然村,面积2平方千米,418户,1635人。
   横街村主要水系为茅针塘、东南向嘉湖塘,河港众多,纵横如网。
  现有古建筑遗存:吉利桥,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三孔石梁桥。新发现对富桥,俗称豆腐桥,三孔石平桥,有桥联,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三让堂,位于泥水兜自然村,系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所建的古宅,坐北朝南,四开间(三加一)二进深民宅,保存较好。
  横街村吴氏、沈氏为著姓。著名的横街村人有顾明,解放军现役师级干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横街公社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队和解放军九八医院医疗队下乡的重点地区,并且是当时吴兴县赤脚医生、农村医疗卫生的示范试点区。
  横街村南有重建的宝云寺,古名宝云教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号宝寿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为宝云教寺。“文化大革命”时被毁。该寺原处于神墩辖区内,20世纪80年代迁建于此,系宗教局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占地40亩,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神墩村 神墩村,四周环湖,旧多庙宇,故名神墩。古名陈墩村,唐末五代十国时陈姓聚居。民间传说,上古八仙中韩湘子路过陆家漾,在云中休憩,留下地上一个四周环水的土墩,称为风水墩。村民后来在土墩周围建了宝云寺、土地庙、安桥庙、财神堂等很多庙庵,意为神仙居住之地,故改名为神墩。
  宋元时属乌程县移风乡,明清时属乌程县四十六都十八区一百八十四庄。民国初属第三督导区神墩乡,后属练市区,以后又与横街乡合并为神横乡,改属南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吴兴县南浔区神墩乡,建公社时,属横街公社,复乡时属横街乡。1988年乡镇合并后,改为南浔镇行政村。现有20个自然村,面积3.7平方千米,570户,2040人。
   神墩村主要水系东靠南北向茅针塘,南临西东向双林塘,有市河神溪,河流纵横。
  现有古桥6座:平安桥,三孔石梁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应嘉桥,单孔石梁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桥东南北肩墙刻有“奉宪禁渔扒螺蛳、禁止渔船进桥”等告示;神溪福源桥,三孔干栏式石梁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庆安桥,三孔石梁桥,民国三年(1914)重建;泽虾桥,三孔石平桥,民国二十六年(1937)重建;万顺塘桥,五孔石梁桥,民国十一年(1922)建,市级文保点。此外,有许氏大宅,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因多年无人居住而破败,但雕梁牛腿仍在,非常精美生动。
  神墩村建有南浔陵园,有革命烈士纪念塔,张新华、徐迟等众多名人墓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神墩村著姓有许、陈、叶、倪、吴、陆、俞、姜等。陆红林,原解放军正团级干部,转业后为上海精益电器公司董事长;陈永康,解放军现役师级干部;许引珠,湖州市人大代表,20世纪80年代荣获湖州市“好媳妇”荣誉称号。
   南林村 南林村,由西林村和南林村合并。西林村为古村落,宋时属乌程县移风乡,明清时属四十五都十七区一百七十四庄。民国初属吴兴县效仁镇,后属吴兴县第三督导区西林乡,又属练市区,再属南浔区里林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吴兴县南浔区南林乡,后并入马腰乡、马腰公社、马腰镇;1999年乡镇合并后,改为南浔区南浔镇行政村。现有14个自然村,面积2.7平方千米,469户,人口1855人。
   主要水系北靠西东向阳安塘,东濒茅针塘,西至相四塘,南临里塘河,
  四周环水,河港湾浜纵横交错。有风光秀美的生态九曲港,即五港九湾。
  现有古桥遗存:金鸡桥,三孔石梁桥,清光绪十八年(1892)建,北肩墙刻“不可扒螺”;风凰桥,三孔石梁桥,民国十五年(1926)建,是市级文保点。
  古代和当代典型建筑:斜桥兜屠氏旧宅,坐北朝南,三开三进,建于清末民国初,厅堂、墙门、楼房、雕花梁等保存完好。升罗兜蚕房,1966年建造的工业建筑及附属物之文物。西林村大礼堂,1970年建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典型风格建筑。
  油车湾,又称胡家兜,据传与杭州胡庆余堂的胡氏有渊源。名人有:莫御史,生卒年代不详,居住地称御史兜;屠立芳,抗战时加入新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任解放军某部师长。
   三长村 三长村是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群。1950年5月,乌镇区更名练市区,乌镇镇区划入桐乡县;同年6月,三长乡划归吴兴县南浔区;1961年5月,成立三长公社,辖8个大队,其中原三长大队分为息塘、金新、永新、兴隆4个大队;1982年恢复行政村,金新改名中塘、永新改名文桥;1984年2月,撤社复乡,政社分设,恢复为湖州市郊区三长乡,辖一集镇8个行政村:三长集镇,以及施塘、灯塔、祝塘、兴隆、息塘、余丰、中塘、文桥;1999年10月,撤乡并镇,三长乡撤销并入南浔镇;2002年行政村调整,三长集镇(施家兜)、施塘村、中塘村、文桥村合并为南浔区南浔镇三长村。现有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485户,1953人,主要姓氏施、毕、邱、归、嵇、张、沈等。村域面积2.5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2234亩、桑园603亩;全村工业企业67家,职工1263人。
   古建筑遗存有: 坟桥,又名文桥,位于三长村东,五孔石梁桥,东西跨东长三港,长30米、宽7米、高4米,1980年改建为公路桥,2005年重建为简支梁桥。 通济塘桥,位于三长村西与兴隆村交界处,三孔石平梁桥,东西向跨中长三港,长24.8米、宽1.7米、高3.4米,台阶各7级。始建年不详,民国六年(1917)重建。
  店桥,旧名永济桥,易名聚桥,俗名盐店桥,简称店桥,位于三长村南与息塘村交界,三孔石梁桥,东西向跨蚕丰兜港,长22米、宽1.8米、高3米,台阶各7级。始建年不详,建于2005年,加护栏、桥面。
  老渤添桥,位于三长村中心,三孔石梁桥,南北向跨渤添港,长40米、宽2.2米、高3.5米,台阶已改缓坡。始建年不详,1954年重修,1968年重建,1995年大修。
  戴氏民居群,位于三长村文桥头自然村,坐北朝南。民居群分三部分:东为两条轴线的清末风格建筑;中为一处清末风格带围墙及灰塑门楼的平屋;西为两条轴线的民国风格建筑。建筑群由东向西依次建造,均为戴氏族人居住。
   杨华村 杨华村,古名相旺村,相传战国时吴国大夫伍奢居此而成村落,已有2000余年历史。宋元时属乌程县移风乡;明清时则为杨华村和罗带桥村,属乌程县四十五都二十区二百四庄。民国时属吴兴县第三督导区马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属吴兴县马腰乡、马腰镇。1999年乡镇合并,属南浔区南浔镇。现辖8个自然村,面积1.7平方千米,323户,1178人。
  全村文物遗存有杨华村南遗址,位于村南桑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系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古桥梁两座:一是罗带桥,始建于清末,民国十三年(1924)重建,三孔石梁桥,有桥联;二是聚兴桥,始建于清末,民国三年(1914)重建,单孔石梁桥。便埭自然村有明朝沈阁老故居西墙遗址。
  名门望族主要是沈氏,沈氏于元末明初从绍兴挑担迁徙定居于马腰便埭。马腰沈氏始祖有子沈汝南。
  沈汝南长子沈煓,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次子沈熺,明靖五年(1526)进士,饶州太守,书法家。煓长子沈塾,修身养性,乐善好施。
  塾长子沈节甫(1533一1601),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官至光禄寺卿、南京刑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明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其“玩易楼”藏书楼,为明代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曾在家乡设义田、义学、宗老会等慈善项目。
   塾次子沈之崟,明万历举人,武平知县。
   塾三子沈之唫,明万历一年(1583)进士,法家。
   族弟沈之民,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书法家。
   沈淙,沈节甫长子,明万历举人,潮阳知县。
  沈㴶(1570一1627),沈节甫次子,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独揽朝政,曾反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南京传教,书法家。
  沈演(1572一1638),字叔敷,号何山,沈节甫三子。万历十九年(1591)与兄同试北闱得第一、第三,次年又同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书法家,著有《河山集》,返乡后居双林范家汇范应期宅。
   沈启,沈淙长子,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都御史、巡抚宣大。
   沈启长子沈重熙,明崇祯举人。
   沈启次子沈始然,明崇祯举人。
   沈埠,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吏部主、典试陕西、文选郎,书法家。
  沈节甫曾孙沈尔燝(?一1689),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湖北公安知县,书法家,工诗文小令。
   沈齐义(1717一1774),清乾隆九年(1744)举人,历官山东各县知县,均有惠政。
   沈宗骞(1736一1820),清书法家、学者、诗人,居便埭廿三湾洲。
  杨华村主要水系西有白米塘,原先为白弥塘。白弥塘出现在永丰塘桥和罗带桥上的对联中。南有茅针塘,河流众多且弯曲,生态环境良好,其中有
  一处被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列为观光游憩河段一级资源的九曲十三湾景点,西自白米塘,经王家墩漾、罗带桥、便埭(沈阁老宅遗址)向北至马腰,水质保护较好,呈现一派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特色,尚未开发。
  杨华村有伍大夫庙。传说战国时期,附近村庄早灾,饿死不少人,吴国大夫伍奢运送军粮经过,眼见惨象,却不能将军粮赈济给百姓,于是他设法让官兵在粮船底凿洞,将所有军粮沉入河中,然后让百姓下水捞粮,度过饥荒。由于奸臣告密,伍大夫一家老小全被杀害,唯一的兄弟逃至国外。这条河就被百姓称为白米塘,宽88米,南自姚墩漾,北至长湖申线,流经杨华村部分长1.83千米。为了纪念伍大夫,当地乡贤发起建造了伍大夫庙纪念,并且在每年二月二十五日举行庙会,乡民抬伍大夫塑像游行,家家户户在门前设香案祭拜。此民间风俗年年举办。
   浔东村 浔东村是南浔镇城郊接合部的行政村,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群,宋元时属湖州府乌程县震泽下乡南浔镇;明清时属乌程县十六区四十三都一百六十一庄、一百六十四庄、一百六十七庄、一百六十八庄。民国元年(1912),属吴兴县南浔镇;民国十八年(1929),属吴兴县第三区南东镇(里)(即南浔镇部分);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吴兴县第三督导区浔南镇;民国
  二十八年(1939),属吴兴县练市区南浔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吴兴县南浔区南镇。1949年5月解放,属吴兴县南浔区镇南乡、里林乡;1950年6月,属吴兴县南浔区北里乡;1950年冬土改,1951年至1954年先后成立互助组和浔东、炬红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北里乡浔东和炬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1日成立南浔人民公社北里管理区,为浔东和炬红大队;1961年成立北里人民公社,为浔东大队和炬红大队;1983年恢复为浔东村和炬红村;1984年2月,政社分设,属湖州市郊区北里乡浔东村、炬红村;2002年8月,浔东村与炬红村合并,名浔东村。现有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562户,2258人,主要姓氏顾、朱、谢、褚、谈、杨、张、闵等。村域面积6.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910亩、桑园83亩。
   古桥和文物遗存有: 太平桥,三孔石梁桥,位于泥司兜自然村,南北向跨泥司兜港,长22米、宽1.8米、高3.5米,台阶各11级,两坡肩墙设系船耳。始建年不详,民国九年(1920)重建。
  明德桥,因西堍原有贤圣殿,又名贤圣桥,三孔石梁桥。位于村部西北200米,东西向跨马家港,长17.5米、宽1.6米、高4.2米,台阶各13级,建于清中期。
  百老桥,旧名白鸾桥,三孔石梁桥,位于浔东村,南北向跨马家港,长28.2米、宽1.8米、高3.6米,台阶各7级,中孔有桥联。始建年不详,清嘉庆四年(1799)重建,光绪二年(1876)又重建。2011年2月,列为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立寺桥,位于南喜兜和立寺桥自然村,石梁桥,余不详。
   渡船桥,三孔石级架木平梁桥,位于渡船头自然村,余不详。
  马家港河东民居,位于马家港河东106号,坐北朝南,二开间二进楼屋民居,民国初年建筑风格。
  朱氏宗祠,位于孙家坝,清末古建筑,坐北朝南,现仅存正厅,面阔五间,原木构筑,正厅前连有三开间卷棚顶,扁方料构筑,其余数进原址残存磉石。
  潮音寺,位于乌盆兜自然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朱国祯所建。几经兵火又修复,现为1994年重建。大雄宝殿五开间,进深16米,面阔18米,重檐歇山顶。西侧厢房。南有潮音寺大雄宝殿观音殿,供奉四面千手观音;观音殿、卧佛殿边各有一座千佛塔。大雄宝殿内存放的弥勒佛头像系初建时原佛像,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为南浔区佛教协会驻地,旅游资源评定为一级。 南浔天主教堂,位于孙家坝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天主教传入南,以浔东村孙家坝为聚会点。民国十五年(1926),爱尔兰人莫尔斐赞助,英籍神父马安德主持,建造了14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俗称红房子教堂,欧式建筑。旁有旧木屋为周末过“主日”场所,每年举办教会节庆活动。浙江省天主教会派主教主持“七件圣事”(圣洗、圣振、告解、圣体、终缚、神品、婚配)。教徒500余人。宗教祭祀场所及特色建筑为旅游资源二级。2011年2月,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
  结草庵,位于泥司兜,明朝朱国祯建。
  秦庵,位于孙家坝,明朝朱国祯侄媳秦氏建。清咸丰年间(1851一1861)毁于兵火。后重建,现存。净土庵,位于立寺桥南喜兜,清顺治十四年(1657)于旧址重建。董熄《净土庵中作》诗曰:“未能免俗相牵率,久住茅庵悔亦迟。深喜跫音来二妙,藕花香里细论诗。” 朱氏家族系宋理学大师朱熹后裔。
   朱柟,朱熹三世孙,字天,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从杭州迁居浔溪,为浔溪朱氏一世。
  朱经,字朝纲,边经商边农耕。其子朱守愚,字汝明,号心斋,县学生,为人正直仗义,代父往役,并乐善好施,因朱国祯而获赠光禄大夫。
  朱国祯(1558一1632),字文宁,号平涵,又号虯庵居士,朱守愚子。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累官福建试、国子监(南、北)祭酒、右春坊右谕德、左春坊左庶子、礼部右侍郎。明天启三年(1623)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明天启四年(1624)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知经诞日讲制诰,总裁国史、实录,加少傅兼太子太傅、首辅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崇祯元年(1628)遣行人加太保。崇祯五年(1632)卒。赠太傅,溢文肃。著有《皇明史概》《诵幢小品》等。子四,长子朱樟,初名绍樟;次子朱絟,初名绍烇,字尔成,号诚所,县学生,荫授五军都督府都事;三子绍炫;四子朱绅,初名绍绅,字公申,县学生,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朱絟有七子,钖如、鑑如、镕如、铉如、镜如、锵如、镇如。朱钖如,字宗黄,号纳庵,县学生,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孔孟文告发钱缵通海复明,钱缵曾逃匿其家,被执,朱钖如受株连死于狱中。朱鑑如,字有子,号戒庵,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被闯王李自成军所俘而死。朱镕如,字右陶,号垒庵,荫授五军都督府都事,清兵入关,南浔起兵,率众北上,被俘不屈而死。
  朱兆傅,字溥香,朱熹后裔,少孤,后业蚕桑,以丝业起家,性豪爽,凡地方公益,无不乐与。捐地助款,重建南浔育婴堂;并筑湖州杼山殡舍,凡徽州婺源籍同乡得病故不得归榇者,每年助资遣送。清同治九年(1870)卒,年六十三。子朱瑞莹,字士玉,号兰第,邑诸生,少好学,善诗,年三十捐训导,历署江山、桐庐、缙云县训导;年五十以盐大使至广东补大洲场盐大使,时瘟疫,乐善好施;并每月两次集士子会文课于署中,评阅后给膏火以奖励。五十七岁卒于任。 朱宝书,字稷生,号稼轩,少负文名,磊落不拘。清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举于乡,次年(1874)进士,分发福建,任福建乡试同考官、宁德建宁知县,皆有政声。
   浔南村 浔南村也是在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群,属湖州府乌程县震泽下乡南浔镇;明清时属乌程县十六区四十三都一百六十二庄、一百六十三庄、一百六十六庄、一百六十八庄。民国元年(1912),属吴兴县南浔镇;民国十八年(1929),属吴兴县第三区南西里效仁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属吴兴县第三督导区浔南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吴兴县练市区安吉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吴兴县南浔区里林乡。1949年5月解放,属吴兴县南浔区里林乡;1950年6月,属吴兴县南浔区北里乡;1950年冬进行土改,1951年至1954年先后成立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成立南、长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1日,成立南浔人民公社北里管理区,为浔南、长兜大队;1961年成立北里公社,为浔南、长兜大队;1969年“文化大革命”时成立革命委员会,浔南、长兜合并为向阳大队;1982年恢复行政村,为向阳村;1984年2月,政社分设,属湖州市郊区北里乡,易名浔南村;1986年6月,撤乡并镇,北里乡并入南浔镇,为南浔镇浔南村。现有10个自然村、9个农民新村住宅区、18个村民小组、586户、2310人,主要姓氏有张、翁、王、董、蒋、唐、温等。村域面积4.4平方千米。
   古桥和文物遗存有: 康王寺桥,位于蒋家兜自然村,三孔石梁桥,南北向跨简五塘(甲午塘),长36.5米、宽3.2米、高3.8米,台阶各13级,南北坡西侧各有石碑题记,始建年不详,分别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同治九年(1870)、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2003年,列为市级文保点;2011年2月,列为市文保单位。 高基桥,又名皋桥,位于高基兜自然村,南北向跨甲午塘,三孔石梁桥,长19.3米、宽2米、高2.7米,台阶各7级,始建年不详,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
  褒能禅寺,俗名康王寺,位于蒋家兜自然村,明崇祯九年(1636)建,清咸丰时毁,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观音殿,光绪八年(1882)建武圣殿,光绪二十年(1894)重建大殿,右辟门,榜题褒能古寺。传说与宋高宗南渡有关。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攻陷扬州,宋高宗南渡,经过南浔,避于褒能寺,待金兵退后,到达临安(杭州),重登王位。宋高宗昔时为康王,故后人将寺庙改称康王寺,并祀宋高宗像,寺前建桥,名康王寺桥。几经沧桑,1949年前该寺仍有庙产土地16亩。“文化大革命”时,住持离寺。20世纪80)年代,村民于旧址重建。有天王殿3间、大殿3间、厢房8间,观音殿两层7间,占地20余亩。属湖州市佛教协会管辖。
  嘉应庙,俗称土地庙、土地堂,位于浔南村。宋宣和年间(1119一1125),承节郎监安吉州南浔镇事崔承事、李承事居南浔,曾率乡丁御方腊义军;南宋建炎四年(1130)、绍兴四年(1134)遇水灾饥荒,崔、李开仓赈济,民皆感其德。二人死后,百姓于市中设祠宇祭祀,称为“双土地”,遂为一方之神,赞为“崔、李二大明王”。咸淳六年(1270),御“应庙”额。明嘉靖、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雍正三年(1725)四次重修,左药王殿,右五路祠,有水火二神及牛王祠。咸丰时毁,同治六年(1867)重建。镇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九月初五为二承事生辰,香火旺盛。九月祭祀前,“贸易者先期至,手技杂戏毕集,演剧,报赛,游人阗溢,二旬始罢……南浔十景有‘嘉应香市’”(董蠡舟《浔溪棹歌》自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遗古银杏一株,列为市名木古树文物保护范围。
  甲午塘,又称简五塘,南浔镇南栅浔溪至康王寺2千米许的一段航道,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明世宗朱厚熜派兵进剿抵乌镇,为调运粮草下令开凿南浔至乌镇运河。不到三个月,剩下中间一段未通,因战火迭起而停工,但运粮船尚能沿新开河北段绕道行驶。这一年为甲午年(1534),北段航道称“甲午塘”,意在让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而南段则取名“息塘”(今
  三长、息塘一带)。
   沈庄漾村 沈庄漾村是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群,因傍沈庄漾而得村名。沈庄漾古名孙庄漾,民国时期政府地图仍以孙庄漾名之。相传,元末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祖辈曾居住孙庄漾畔,民间遂以沈庄漾呼之。现有11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358户、1472人,主要姓氏有沈、温、李、杨、萧、乔等。村域面积1.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900亩、桑园320亩。
   文物遗存有: 博成桥,位于博成桥村,三孔水泥石梁桥,南北向跨甲午塘,长39.6米、宽3.6米、高4.3米,台阶各12级;中孔有桥联:东侧为“地当吴越之冲,看去马来牛暗消浮世;水则霅苕分注,对潜鱼蜚鸟别有会心”,西侧为“苕水分流到此穿珠湾一曲,荻塘利济问谁题柱石重摩”。南北堍各建水泥质料经幢,顶端仰覆莲,呈七面体,始建年代不详。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建。2011年2月,列为市文保单位。
  沈庄漾,古名孙庄漾,民间传说元末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祖居于此,故俗名沈庄漾。属淡水湖泊,东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处两省交界处,漾面四分之三属江苏省所辖。盛产淡水鱼类,生态环境优美。
  沈氏家族。沈万三(1307一1394),原名富,字仲荣,致富后按当时世俗等级称“万三秀”。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豪。儿时丧母,其父沈祐从乌程南浔迁苏州长洲之东蔡村,以涝洼之地躬耕。后沈万三帮元朝时“富甲吴下”者陆道源治财,得其遗产一半,以此为资,“东走沪渎,南通浙皖”,即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浏家港)之地利,先于郑和下西洋,从事海外贸易,将苏、湖、杭、徽等州粮食、丝绸、瓷器、茶叶、手工业品等运销海外,同时将海外珠宝、香料、药材等输入国内,盈利甚巨,遂“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致富后在周庄建豪华庄园,娶丽娘、九娘等十三房妻妾,又在吴江盛泽建九娘楼、南胜坊、北胜坊、南书房、北书房等别室,奠定盛泽的市镇格局;并在苏州建观前街,在南京建廊庑1654楹,酒楼4座,今玄武湖公园即其后花园旧址。元末农民起义,他先支持张士诚,后又秘密从海道支持朱元璋。明初率先两浙输税万石、白金千百两以佐朝廷,朱元璋却之不得,乃命其修筑应天城(今南京)三分之一。他还请求出资犒军。其子沈茂、沈旺又捐资建京城厅宇、街道、桥梁、甲马钱谷,于是沈茂被任广积库提举、侄孙沈玠(沈万四之子)被任命为仓曹户部员外郎。朱元璋妒恨其财富,欲诛杀,时马皇后劝阻,遂籍没家产,流放云南大理、丽江等地。至云南,得友人相助,将江浙一带丝绸、茶叶、手工业品等经由茶马古道销往南亚印度、东南亚缅甸等地,再获其利。88岁时死于戌所。归葬周庄银子浜。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长子沈茂受“胡(其墉)兰(玉)党案”牵连,发配辽阳,其婿顾学文一家五口和曾孙沈德全被凌迟处死。次子沈文度,仍为富豪,后贿纪纲,挟势成吴中豪富。近年,其云南裔族子孙曾来南浔寻根访祖。沈贵,字仲华,又称“万四秀”。沈贵曾从吴僧温泼墨画葡萄,传其法亦佳。沈贵弃富于不屑,常以诗讽其兄沈万三,云:“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可罢休。何似子孙长久计,瓦盆盛酒木棉裘。”沈万三不听,于是沈万四隐居终南,不知所终。沈贵之子沈玠曾任明初仓曹户部员外郎,协同沈茂修建应天城及仓储。
  民间传说:
  其一,沈万三聚宝盆于沈庄漾。传说沈庄漾从前是沈万三的庄园。庄园内用人很多。沈万三非常有钱,家有聚宝盆,连厨房餐具都是真金白银做的,就连大便坑也非常讲究,开关像龙头。有一个丫头看不惯,认为这样大便要遭天谴的,于是天天用清水冲洗。还有一条狗,也常把龙嘴里的粪便舔干净。有一天清早,这条狗把丫头手中的金饭铲衔了就跑,丫头便追,追了一段路就蹲下来歇一歇,这个地方就叫逃墩,现在是江苏省青云镇的陶墩。
  追追停停好几趟,突然一声巨响,回头一看,身后一片汪洋,沈家庄顷刻看不见了,这时也天亮了,现在这个地方就叫天亮浜。这就是沈庄漾的传说。 其二,沈万三乐善好施。从前穷苦人只要写一张字条,沉入沈庄漾,纸条上写的所借之物便会浮出水面。后来借的人多了,有的贪小不还,后来就不灵验了。所以,就有了一句俗语:“有借有还,再借勿难。借了勿还,再借就难。” 其三,沈万三发财。沈万三小时候,有一日在地里割草,一只扒螺蛳船扒起来一个陶划钵,渔民认为没啥花头,就送给了沈万三。沈万三回到家里,放在墙角落里。一天,他不小心把一个铜钿丢了进去,不料钵头里全是铜钿了。他不相信,又将阿娘(奶奶)的一只金戒指摆进去,结果出来一钵头的金戒指,这便是聚宝盆。从此,沈万三发家了。
  沈万三发家后,传说他有三样宝贝:一是聚宝盆,不管放啥东西到盆里,都能变成珍宝,取之不尽;二是点金术,沈万三能点物成金,所以家中黄金用之不竭;三是通番,沈万三本事大得很,出洋和外国人做生意,常常是满载而归。
   泗四洲村 泗洲村,因泗水塘上的泗洲塘桥而得名。明清时属乌程县四十五都二十区二百五庄。民国时属吴兴县效仁镇,后属吴兴县第三督导区南林乡,以后属马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吴兴县南浔区马腰乡、马腰公社、马腰镇;1999年乡镇合并后为南浔镇行政村。现有13个自然村、417户、1473人。
   主要水系西临白米塘,西北靠九曲十三湾,东有泗水塘、西白漾,生态环境良好。
   始建于清初的泗洲塘桥,原为石环桥,2000年时改造为单孔水泥砖桥。
  原有古泗洲庙,在泗洲塘桥北堍,后毁。现建有万兴庙。
  泗洲村的特色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有从事电机制造业的乡镇企业,农民企业家姚彩琴当时有“江南电机王”之称。20世纪80年代起,从收集贩卖玉器逐渐形成玉器生产加工基地,现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仿古玉器村,从事仿古玉器加工生产的有200余人,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由玉器制作而形成了篆刻印章的专业户沈忠锋,每年刻制玉石印章千余枚。被誉为“江南砚王”的收藏家费法根,有古砚、名砚藏品1500方,建有古砚名砚私人博物馆。
   硬长桥村
  村因仰止桥(俗称硬涨桥)而名,为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群。现有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90户、590人,主要姓氏有沈、、孟、张、夏、谈等。村域面积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269亩、桑园124亩。
   古建筑和人文遗址有: 仰止桥,又名硬涨桥,俗名硬长桥,三孔石级平梁桥,位于硬长桥村,南北向跨简五塘,长30米、宽4米,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元年(1875)重建,1978年改建。
  亭子桥,三孔石级平梁桥,南北向跨北长兴港,位于硬长桥与沈家兜自然村交界,长26.5米、宽2米、高2.8米,台阶各7级,始建年代不详,民国十五年(1926)重建。
   孟长兜桥,三孔石级平梁桥,余不详。
   闵塘兜自然村曾有永宁庵,俗称三官堂。
   主要河流简五塘,又称甲午塘。
  特产有南浔名优特产水蜜桃。150多年前从日本大阪引进,俗称“大阪水蜜桃”,果形大,皮薄易撕,味甜汁多,香气浓郁。20世纪90年代时曾有
  一百多户种植桃树,近60亩,18000余株,年产20余万只,畅销各地。后渐衰,几乎没了踪影。
   丁家桥村 丁家桥村是宋元时期形成的古村落群。现有1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447户、1779人,主要姓氏有沈、蒋、孟、施、张、温、许、冯、钱、杨、丁、陈等。村域面积2.6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2056亩、桑园583亩。
   保存的古桥和人文遗址有: 福丁桥,系单孔石拱桥,位于丁家桥自然村,东西向跨丁家港,俗名丁家桥,主体由武康石与花岗岩构建,长26.5米、宽3.2米、高3.9米,台阶各18级,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两侧阳刻“福丁桥”楷书额。南侧桥面东坡金刚墙处嵌有太湖石“重建福丁桥碑记”,内刻有捐资建桥人姓名及款额,同时题记“清乾隆壬寅四十七年六月吉日立,里人重建”。南侧间壁石刻有桥联:“地有福星临,鲮屋遥藏深树里;水成丁字式,虹梁雄跨急流中。”2003年8月,列为市文保点。
   乐嘉桥,位于白云庵前,清朝后期建。
   东石桥,系三孔石梁桥,位于东石桥自然村,南北向跨南蒋港,主体以 福丁桥武康石为主,后期重修时用花岗岩替代受损部件,长15.4米、宽1.8米、高3.4米,台阶各5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建。东侧桥面阳刻“重建东石桥”楷书额,年款因风化严重,无法辨识。该桥造型及材质与西石桥如出一辙,因此始建年代相仿。 西石桥,系石平梁三拱,位于西石桥自然村,南北向跨南蒋港,主体以武康石为主,后期用花岗岩更换部分受损部件。长15.6米、宽1.6米、高2米,台阶各7级,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建。中孔桥面两侧阳刻“重建西石桥”楷书额,署“嘉庆丙子年(1816)”款,两端饰卷草纹。
   石桥,石平桥,南蒋港后。 南兴桥,系石平梁三拱,位于南桥里自然村,南北向跨南桥港,俗名南桥,长17.2米、宽2米、高3.6米,台阶各9级,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桥面两侧阳刻“重建南兴桥”楷书额,并署“光绪十八年(1892),孟冬吉立”款。桥栏为1935年时用建造博成桥、苏桥、开济桥和永福桥剩余的混凝土浇筑而成。 开济桥,石平梁五拱,七里村北,俗名北塘桥、七里塘桥,南北向连接辑里村和丁家桥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
   永济桥,石平梁五拱,开济桥南,俗名西塘桥,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
  罗汉坝桥,石级架木五拱,南北向跨罗汉坝港,又名罗家桥,长20米、宽3米、高2.8米,台阶各13级,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现为平桥。
  康王寺桥,系三孔石梁桥,南北向跨甲午塘支流而建,向北连接浔南村,长36.5米、宽3米、高3.8米。署“光绪辛卯年,阳月重建”款,南北坡西侧均有石碑题记,北侧为“乾隆庚子年,东石桥蒋永嘉,藏谷桥王仪,二人重建,里人谨记”。南侧因风化无法辨识。2011年2月,被公布为市文保单位(浔南村境内)。
   大洪村庙,位于大洪村。
   白云庵,位于乐嘉桥北。
   刘氏墓祠,位于潘家兜刘锦藻墓。徐氏宗祠,位于罗汉坝。
  陆唫,一名宁,字静川,号柳南,居南蒋港。监生,性和易,善交友,隐居读书,工吟咏,轻财好施,乡里人称为善人。子陆骥,字千里,天资颖异,力学能久,与其弟陆驹(字昂若,号藿园)齐名。骥子陆长春,字向荣,号瓣香,又号萧士,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副贡,工诗词,善骈体,孜孜稽古,不为俗学所羁;驹子陆贵春,原名桂春,字献其,号秋士,清道光
  二十年(1840)举人,有文名。(民国初《南浔镇志》卷二十▪人物三)陆氏祖先明初自嘉兴迁浔,居南栅外。陆胜观,明洪武中(约1382年)充山西屯尉军。其子陆孟和,一名达,号中和,园子监苑马寺丞。三世陆宗儒,号存省,镐山县丞。四世陆椿,字士龄,号筠谷,以征蛮有功,特授锦衣卫指挥使。五世陆岩,字竺谷,太学生,“勤货殖致富”,买顾宅,年七十三而终。六世陆元吉,号槎川,豪侠仗义,二十余岁已经商两年,然刻苦勤学,昼夜不辍,五年而游学,明嘉靖元年(1522)恩贡;又十余年,任北直奈满城县,打击豪强,百姓平安,誉为仁君。而乡里奸豪贿长官,遂以律外加刑罢免陆元吉,百姓攀辕卧辙到晚上,挽留元吉,他只能从小道归浙,治家严肃,内外威敬单,居家赋诗饮酒,以义天和,年五十四而卒。其弟陆元祥。七世陆充龄,字子久,号抑斋,幼孤事母至孝。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任江西高安知县,后任永丰知县,其执政民怀吏畏,性耿直,经常批评朝政,以致罢官而归,年八十一卒。八世陆以载,字处厚,号秀源,初名德台,明隆庆四年(1570)应天府举人,任福建福安知县,因处讼无冤狱,当地百姓立祠祭祀。在福宁州沿海治水利,不扰民,堤堰完固百余年,百姓呼为陆公堰。后升任四川叙州府通判,父故归服丁,遂辞官,寿至八十五。
   徐恺,字士元,隐居不仕,从李成画山水。幼姓外氏,人称莫士元。
  徐宏达,字云阶,一字行达,贡生,候选教谕。乐善好施,建义冢,造桥梁,施药助棺,利用废书糊蚕箔,并用白纸换妇人夹线之旧书。清乾隆四年(1739),他和子贡生徐祖彬捐田三十亩,资助知县罗愫创办湖州育婴堂,罗愫则校其名于施善亭;乾隆十年(1745),徐祖彬又捐资育婴堂添置哺乳房。徐德元,字达三,号芷堂,清乾隆十二年(1747)举人,工诗,以秋海棠诗闻名海内,有徐海棠之称。后选为四川彭山知县,训士有方,设立书院课程,并拨圣寿寺山地百余亩以资教育。在平金川叛乱时,以功升同知补汉州知府,后迁居东郭兜。
  关于龙尾巴及地龙的地形地貌。北沈自然村古称龙尾巴,呈南北狭长带状,四周河水环绕,树木葱郁,附近有鱼塘十余口,犹如龙鳞;龙头在福丁桥白云庵,庵门的兜浜是龙嘴,门口土墩是龙痣;东石桥、西石桥、北塘桥、元帝桥是龙的四爪。
   适溪村 适溪村,原有适溪庙,建于清咸丰年间,现庙已废。古名适界村,由适溪村和彭家兜村合并。宋元时属乌程县移风乡;明清时属崇孝乡四十九都
  二十区二百三庄。民国初属吴兴县效仁镇,后为第三督导区神墩乡,又改属神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吴兴县南浔区神墩乡;后并入横街乡,横街公社,横街乡、镇。1999年乡镇合并后,为南浔区南浔镇行政村。现有
  16个自然村、563户、1916人,面积2.4平方千米。
   现有文物遗存: 观音塘桥,五孔石梁桥,清光绪四年(1878)建,市级文保单位。
  适溪塘桥,单孔石梁桥,清光绪十八年(1892)建;永福桥,三孔石梁桥,清光绪年间建。龙凤桥,三孔石梁桥,民国十一年(1922)建。以上四座古桥均登录在市、区文保普查名录中。另有永新桥、三孔石梁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1996年改建。
  王家木桥,3孔石梁桥,1972年改建。新锋桥,3孔石梁桥,1996年改建。博仪桥,三孔石梁桥,2009年改建。
   主要水系,西有白米塘,南临双林塘,北为仲港,中有适溪,河漾众多,分割包围各自然村。
  该村的自然村的最大特点是同姓居住,以姓氏命名,如南张埭,庞家门、彭家兜(彭氏清正廉明的高官生于此)、沈家港、严家兜、姚家埭、翟家巷、张家板桥、顾家门等。出生于中兜自然村的沈彬如(1916一2008),原名秉文,字恂,笔名凝庵。著名书法家,吴门画派传人,善画马,曾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南京军区、江苏省政府授予“拥军模范”称号。 适溪村曾于1976年创办彭家兜“横街工艺厂”(书画创作装裱),现旧址犹存。先后有画工、裱画、学徒42人,现仍有一批人专业从事书画制作装裱,书画作品作为艺术产品销往上海、苏州、河北、湖北、广东等地。该厂培养了中国书法、水墨画等人才,不少已成为专业书画家。
   屯圩村 屯圩村,由屯圩村、横渠(巨)头、毕睦(目)兜(古名璧木兜)合并而成。同治《湖州府志》载,清代湖州守御所辖之屯田,“坐落乌程县地方屯田九顷八十七亩”;屯圩之名源于屯田,即该圩之田为屯田,故以圩名为村名。现有476户、1856人。主要水系,东至息塘,西至茅针塘,中有东港,河漾众多。
   现有文物遗存: 万德高桥,三孔石梁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
   积善桥,五孔石梁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市级文保点。
   大德塘桥,五孔石梁桥,有桥联,民国初年(1912)重建。
   长寿桥,三孔石梁桥,有桥联,民国七年(1918)重建,市级文保点。
   万安桥,三孔石梁桥,民国十七年(1928)建。
  古建筑有横渠头村的计家大院,清末建筑,六开三进。有明初刘伯温凿鱼池潭,屯圩南造庙的传说;明中叶沈阁老挖南鱼池、北鱼池、东鱼池的传说。
   屯圩村中的屯圩白然村,清末有传统手工业匠人聚居,即篾匠村之说。
  该手工业延续数代,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
  南浔镇农村规划以辑里村分龙桥为中心,建成新型的江南水乡辑里文化休闲区;从淤溪(向西南)一毕睦兜一茅针塘一南林里塘河一杨华九曲十三湾一泗洲九曲港(南下)一适溪仲港一神墩神溪(东北)一茅针塘一横街一渔船簖(向东)一息塘(北上)一藏谷桥一辑里村,形成水路生态养生游。
  以杨华村便埭沈阁老故居和杨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中心,整修九曲十三湾,建立休闲观光园。同时,在三个新农民社区中辟专门场地建立村史展览馆,以留存历史文化,教育子孙后代。
  南浔镇农村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活跃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营造美丽乡村旅游景观。建立3个社区文体中心,设立农村文化礼堂8个,美丽家园3个,以及“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专用活动室。
   (此章根据南浔镇文体中心原主任许明华提供的有关资料改写,特此致谢。)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浔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