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石四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75
颗粒名称: 三石四雕
分类号: J323
页数: 10
页码: 96-105
摘要: 南浔古镇名园多、名宅多,自然名石也多。这些石头,有的孑然一身,孤峰独立;有的聚众造型,高低参差;也有的堆砌成山,气势磅礴。现尚存的杰作有鹰石、啸石、美女照镜石,堪称“三石”。南浔的“四雕”就是在众多古建筑中的门楼、墙、壁、柱、架、檐、门、窗上数以千计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张石铭旧居的玻璃雕。
关键词: 南浔镇 三石 四雕

内容

南浔古镇名园多、名宅多,自然名石也多。这些石头,有的孑然一身,孤峰独立;有的聚众造型,高低参差;也有的堆砌成山,气势磅礴。现尚存的杰作有鹰石、啸石、美女照镜石,堪称“三石”。
   鹰石 张石铭旧居芭蕉厅前庭院中有一块英德石,名“鹰石”。石峰不大,仅高一米许,造型酷似一只苍鹰展翅奋飞,形象生动,动态逼真,乃江南罕见之珍品。值得称道的是石盆由一块完整的石头凿成,鹰石直立盆中,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啸石
  嘉业堂藏书楼园林西南面有一块三米多高的怪石,上镌清代大学士阮元的题字一一啸石,隶体,凝练清秀。啸石上有一小孔,若你用嘴贴紧小孔吹之,“呜呜”的声音便会从石腔中回转而出,低沉呜咽,仿佛历史空谷传来的回声。此石原为阮元的故物。清嘉庆年间,阮元曾任两浙总督,在杭州设立诂经精舍,作为讲学和研究经史的地方,这块太湖石就放在花园内。
  史载,此石于1845年移至南浔沈氏园,1872年移入述园,直到1924年被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氏购得移至此。上刻有张廷济、朱兰亭两跋。美女照镜石 此石原在张石铭的适园内,现移至南浔儿童公园荷花池畔。奇石犹如美女执镜整妆,仪态端庄,风姿婉约,呈现一种天然之美。
  石头在自然界不是罕见之物,可是园林名宅中的石头却与众不同。因其形貌奇怪,人们称它们为“顽石”“奇石”“怪石”。然而,有的石形虽丑,却有美的内涵,也就是丑到极处,便是美的极处。尤其是经过造园家匠心独特的装点,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顿生诗情画意。值得一提的是南浔园林的假山皆用太湖石堆垒,被誉为“一绝”。如嘉业堂藏书楼的园林内,沿荷花池四周的太湖石假山,有形如奔驰的马、腾飞的龙、报晓的鸡、顽皮的猴等十二生肖,这就是“群峰”之美;而碑刻长廊边的“月下老人”太湖石等,却是“孤峰”了。从造园的角度讲,“群峰”是把许多石头堆在一起,形成地势的高下,叠石成山,称得上“群美”;“孤峰”则是单块的石头,耸立在园林(居宅)中作为一件艺术品,这就是“独秀”。
  太湖石是天然的造化而非人工的雕琢,但从自然界移入人造的园林后,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抽象艺术雕塑。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写道:“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雕镂蔟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这就是说奇石是“天成缩景”。他还在《太湖石诗》中称:“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这是他对太湖石秀色的诗性写照。宋代著名画家米芾说了四个字一一瘦、漏、透、皱,可以说概括了太湖石的特点。说是瘦、漏、透、皱,可是解释也有不同。其中一说是,瘦,指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漏,是指大孔小穴,涡洞相套,上下贯穿,四面玲珑;透,是说石纹的贯通,所谓“纹理纵横,笼络起稳”;皱,是指山石表面凹凸褶皱、千奇百怪的形态。 太湖石是湖底或崖畔的石灰岩礁石,经过千百年的波击浪打,逐渐形成,且大多产于太湖洞庭山(即今洞庭东山、洞庭西山)一带。太湖石以太湖水底中采掘者为最佳。因为太湖及其周边地区原为古海湾,作为沉积岩之一的石灰岩,大致形成于四亿年前。由于波浪冲击和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气、土的溶蚀作用,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景观石。但据《湖州府志》记载,湖州弁山的大、小玲珑山也出太湖石,唐代已闻名于世。白居易的《太湖石记》说:“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笠之石次焉。”据说宋徽宗在卞京(今河南开封)造“万寿艮岳”,就采运这种太湖石(又名花石),北运中每十船组成一纲,叫“花石纲”。并为石封侯赐金带,弁山太湖石被封为“巩固侯”。南宋大文学家叶梦得的“石林精舍”就在山的大玲珑山。宋代范成大于1172年冬到湖州,游石林,写了《游石林记》。叶梦得“著书释经于堂”,当时“四方学士闻风抑止,如璇玑景星”,都说石林“如仙都道山”,叶梦得墓就建在太阳鸣。弁山太湖石珍品中,南朝沈尚书有石曰“鹊峙”;元朝赵孟頫有石
  三品,曰“玉笋”“沁雪”“垂云”;现南浔、湖州尚有奇石数块,如湖州潜园内的莲花峰,状如出水芙蓉,是赵孟頫别业莲花庄的故物,上镌赵孟頫所书“莲花峰”三字。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南浔张静江故居尊德堂中的红木圆桌的大理石台面上,也有各种似与不似的图像,在似与不似之间,可称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写意画。同样,在刘氏嘉业堂藏书楼的厅堂里,也有类似这种意象画的大理石,或挂在墙上作为壁画,或嵌镶在桌面供人欣赏,很耐人寻味。
  那么,南浔的“四雕”又是指什么呢?它们就是在众多古建筑中的门楼、墙、壁、柱、架、檐、门、窗上数以千计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张石铭旧居的玻璃雕。 说起“四雕”,最典型的代表应该是张石铭旧居。这里集中了东阳的木雕、徽派的砖雕等中国清代建筑雕刻的精华,以及法式的玻璃雕,构成了古朴而又富丽、传统而又洋化的特征。旧居大厅腰门上有吴昌硕题写的“世德作求”匾额,门额横坊是一组兼具透雕、浮雕的古典人物、车马等的通景图,折射出浓郁的东方传统文化艺术之神韵。厅后天井两侧墙面,镶嵌石雕四块,是福禄寿禧和八仙过海等图案。据说大厅正梁中间一丈余的一段,曾经是金箔包的。至于何时消失,不详。大厅后为堂楼(亦称女厅),楼上窗户镶嵌18世纪法国进口的玻璃雕(蓝品刻花玻璃),花卉是手绘的四时花卉和果品,品莹雅致,极为罕见。还有后园两个天井中的红砖雕饰的门头,据法国建筑家齐哈教授说,完全是法国图卢兹式的古典传统花纹,在中国江南小镇上再现,真是奇迹。旧居北侧门额“竹苞松茂”为吴淦手书。除了门额上那镂空砖雕的图案外,两边窗上及门上的木雕都有古老的故事。芭蕉厅两侧的漏明廊窗为木刻芭蕉叶状,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当初芭蕉厅里还有琅琊王洊所书《岳阳楼记》雕屏,字迹清秀遒劲,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木匠锯开修葺门窗了。花厅、书房的木雕是精华之所在,画面简洁,构图活泼,刀法圆转,形象逼真,透雕、浮雕、镂雕、圆雕兼备,令人目不暇接。花厅和书房居中置六扇长窗,裙板上刻“四时风情”等图案;长短窗的腰板上刻《西厢记》和《乐工图》,从张生游殿开始,到十里长亭送别,有郑氏堂上考红娘,有张生月下跳粉墙,笙歌曼舞,短笛横吹,琴声悠扬,余音不绝……你若仔细品读,宛如翻阅一幅中国历史文化的画卷。花厅还陈列着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德颂》板屏六块(原有八块),系银杏木镌刻,乃罕见之文物。整座故居装饰有沙场烽烟、山水花木、吉祥文字等图案,花窗门廊的砖雕、石雕古朴逼真,雅而不俗,艺术品位极高。
  小莲庄也有不少砖雕、木雕、石雕等精品。如刘氏家门前的两座石牌坊,均用花岗石和青石雕刻而成。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坊心花板上雕“状元及第”和“孝感动天”的浮雕,正楼花窗为八仙透雕,门额横坊为狮嬉绣球镂雕,正脊两端为龙吻圆雕,花坊、雀替浮雕选用了“刘海戏蟾”“和合二仙”“武松打虎”“小放牛”等吉祥图案。另一座“钦旌节孝”牌坊,坊心花板雕有“文王求贤”“双龙戏珠”等浮雕,正楼花窗上是“渔、樵、耕、读”图和四季花卉透雕,门额横坊也是狮嬉绣球漏雕等吉祥图案。颖园也有不少砖雕、木雕、石雕,堪称一座小型雕刻艺术馆。如养心榭的门窗上是一幅《耕织图》,男耕女织,形象生动。原陈氏会客的清风厅的落地长窗上,尚保存着部分《西厢记》黄杨木雕。该厅的两侧还有石镂花窗嵌镶在砖墙之中,石镂花窗系双面镂空透雕,石窗呈正方形,边长为一米左右,厚十厘米,石质为火山(角)凝灰石。石窗共有八扇,每扇正反两面的中间刻有不同的人物图案,每面两人,形态逼真,周围有方形、扇形、八边形、棋形等透框,并以人物、缠枝、云彩、仙鹤等吉祥物石刻造型作衬底。
  石墙脚由数块长二米二、宽六十厘米的浮雕石板贴面组成,石质与石镂花窗同,其上刻有祥瑞吉利及云雷纹和回纹图案。
  张静江故居前后两道大门背后都有构思别致、雕刻精细的砖雕,均为南浔籍近代收藏家周梦坡(又名周庆云)所书。一写“有容乃大”四字,出自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诗句。一写“世守西铭”四字,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正蒙乾称篇》。张载讲学关中时,常将“乾称篇”榜于东西两牖,东牖曰砭愚,西牖曰订顽。程颐阅《正蒙乾称篇》东西牖后,将其改名为东铭、西铭。西铭即订顽,意在知化穷神,存心养 性;主张天人一体,大君乃天地之宗子,民为同胞,物则吾兴。
  南浔的四雕,在豪宅民居中运用极其广泛。大凡楼、堂、厅、厢的门、窗、梁、墙、裙板、石础等,都饰有砖雕、木雕和石雕,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格调高雅,从而产生了中西融合、互相渗透的文化艺术效果,让人拍案叫绝。这些雕刻,或用物象,或用含蓄、浪漫、抽象的手法来表现,或用文字造型直接反映所蕴含的内涵,并且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其中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这些雕刻之作,大多融建筑、美术、书法、诗词、篆刻于一体。试以适园石塔为例。适园塔,又名长生塔、金刚经塔。石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六面七层,塔高三丈八尺、周长三丈六尺。据缪荃孙《造金刚经塔记》所说,“自佛法入中国以来,造像构塔,大都为亲祈福,以延寿而化灾。孝子之用心为大,经营所以安吾亲而已。”此塔乃张石铭为其母桂氏七十诞辰于清宣统三年(1911)始建,至1919年建成。台基用花岗石筑成,台基上置须弥座,其上承塔身,塔身实心,各层雕塔檐,上刻筒瓦为垄,翼角微翘,塔檐下雕椽子、飞子、角梁、套兽,塔身转角处雕圆形倚柱,塔刹由覆莲、宝珠等图案组成。石塔的须弥座束腰和七层塔壁上,嵌有碑石四十八块,每面纵八寸四分、横一尺。塔顶为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篆书塔名,共四石。塔顶以下为唐柳公权正书《金刚经》全部,系敦煌石窟拓本。另有江苏金坛冯煦撰文、钱塘吴山监书的《乌程张氏石塔记》共十二石。有江阴缪荃孙撰文、嘉兴钱文惠书的《适园金刚经塔记》共十一石。名家诗颂有:清道人颂、曾煦颂、何维林颂、程德全颂、恽毓嘉颂、左孝同颂、秦缓章颂、潘正声诗、张謇诗、周庆云诗、郑孝胥诗、崔永安诗、罗振玉诗、吴昌硕诗、陈夔龙诗、朱祖谋词、康有为跋、张钧衡序,共十八家。
   南浔的四雕,是豪门宅第装饰之艺术珍品,也是价值连城的文化遗产。
  诚如笔者的文友沈嘉允先生在《江南大宅一一南浔遗韵》一书中所说,江南建筑以砖、木、石为主要材料。石是建筑的基础,是承连的构件;木为建筑的梁架,砖用作建筑的墙体。砖、木、石不仅是江南建筑的主要材料,同时是建筑装饰的主要表现部分。宅第主人往往通过砖、木、石的加工,以装饰艺术来体现自身的财富与价值,体现自己的居住理念、生活志向和文化品位。
  南浔的四雕,不仅有精美的中国传统石雕、木雕,还有来自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玻璃雕、天花顶、彩色玻璃、彩釉地砖等,因此常常在东方建筑风格中渗透出西方的文化韵味,从而体现了南浔商人既固守传统的思想,又兼容多元文化的开明情怀,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作品

鹰石
相关作品
啸石
相关作品
美女照镜石
相关作品
太湖石诗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