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74
颗粒名称: 中西合璧建筑
分类号: TU241.01
页数: 5
页码: 91-95
摘要: 史书称南浔一带为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之一。南浔的近代建筑深深地打上了两个时代交接的烙印。靠蚕丝业致富起来的大贾巨富们留下的建筑,不仅风格各异,其特点也是别处无法攀比的。清帝在位时,他们已经建造中西合璧式大宅,把一些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到被高高的封火山墙所围住的江南建筑里面,直到今天大多仍保存完好,引得现在的欧洲人赶到南浔来看他们那里已经不易看到的这种建筑。到了没有皇帝的时代,他们更是大胆地在私家园林里造九曲桥,堂而皇之地造西式的洋楼。可以说,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折射出南浔的儒商望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中既固守中国传统,又汲取西方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思想理念。这在江南乃至全国也是敢为人先的。因此,南浔称得上是一座当之无愧的中西合璧建筑博物馆。
关键词: 南浔古镇 建筑特色

内容

不到南浔,不知江南古镇建筑之美。
  史书称南浔一带为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之一。
  以此定论,南浔的近代建筑自然深深地打上了两个时代交接的烙印。靠蚕丝业致富起来的大贾巨富们留下的建筑,不仅风格各异,其特点也是别处无法攀比的。清帝在位时,他们已经建造中西合璧式大宅,把一些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巧妙地渗透和融合到被高高的封火山墙所围住的江南建筑里面,直到今天大多仍保存完好,引得现在的欧洲人赶到南浔来看他们那里已经不易看到的这种建筑。到了没有皇帝的时代,他们更是大胆地在私家园林里造九曲桥,堂而皇之地造西式的洋楼。
  可以说,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折射出南浔的儒商望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中既固守中国传统,又汲取西方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思想理念。这在江南乃至全国也是敢为人先的。因此,南浔称得上是一座当之无愧的中西合璧建筑博物馆。
  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为典型的晚清江南厅堂建筑,四周建有高低错落的封火山墙。若站在洪济桥上俯视,可见其灵动起伏的宅第屋顶天际线,很有特色。宅主张静江(又名人杰),是国民党元老,南浔“四象”之一张家后裔。
  盐、丝是他家祖上经营的两大支柱产业,其发展轨迹透露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时代的碰撞闪光。大宅的大厅恢宏明亮,二、三厅陈列着张静江的照片、书札、任命状等,以及尊德堂家庭合影、生活照片、账本、寿礼簿、全福帖等,差不多将影响着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孙中山等风云人物都集聚在这里,使人有一种身临历史分界线之感觉。 如果说这是从人物经历中审视历史的纵向延仲,那么南浔众多的古建筑却折射出中西文化的横向渗透和多元兼容。进入南西街上同样是高高的封火山墙、同样是张謇题写的江南大宅懿德堂,就让人格外感受到“西风东渐”演变的信息。宅主张钧衡(1871一1927),字石铭,张静江的堂兄。张家祖上世代经商,张石铭在江、浙、沪等地开办盐务、典当、酱园,经营码头、房地产和投资银行、钱庄等,是较殷实的财主,也是中国早期从事外贸的商人。
  由于他生长在中国传统儒商文化的熏陶之中,又潜心研习西方的经济和文化,故深受中外商界人士的青睐,资产日益丰腴。据张家后裔提供的资料,20世纪20年代初,他的资产“以外商洋行挂单数为准,以道契立即押款兑现之值为四千万银,不包括全国的地产及商业资本,位哈同、陈伯昭之后列第三”。
  (沈嘉允《江南大宅——南浔遗韵》)由此可见张石铭在上海滩的财产之巨。
  张石铭旧居是南浔晚清巨宅之典型代表,既有晚清儒商巨宅的代表性,又有西欧法国式洋房的开放性,如同中西合璧建筑的迷宫,号称“江南第一宅”。其中女厅的楼窗镶嵌着与中国传统砖雕、木雕、石雕相媲美的法国进口的蓝晶刻花玻璃(玻璃雕),花式为四时花卉果品,品莹高雅,属当时中西文化结合之贵重工艺装饰品。值得一提的是张石铭旧居第四、第五进,更可以窥见“西风东渐”的演变。初看其建筑以为已全盘欧化,其实仍是中西合璧之作。其中西洋舞厅体现了18世纪西欧巴洛克建筑的风格,说明张石铭已开始吸收西方的文化,但他的骨子里还传承着中国传统的血脉,封闭式的围墙、石库墙门、封火山墙、花岗石的台阶、青石板铺就的庭院,都是东方典型的古建筑特色。西洋舞厅的对面,是一座呈“凹”字形的欧式建筑,名“韫辉斋”,现辟建张氏家族(南号)史迹陈列馆。西洋舞厅、韫辉斋之旁,又有一中西合璧的建筑一一账房,坐北面南,周围筑有马头高墙,屋面施小青瓦,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而账房对面中式墙面上有一座红色的欧式门楼,券形的饰板上雕刻着葡萄图案。账房后面走廊上有两个洞门,门框上方置荷叶形石雕门额,意喻“和合二仙”。西洋舞厅前的庭院中栽着两株广玉兰,花朵大如白荷,故又名荷花玉兰。现已有二百多年树龄,叶大茂密,引来鸟雀栖息,婉啼动听。据说这是张石铭儿子的居室。由此可见张氏父子之间的“代沟”,也说明了当时开放的程度。张石铭的子孙把巴黎的生活方式带进了这个尚未觉醒的田园诗般的江南小镇。从吊顶到蓝晶刻花玻璃,从百叶窗、栅栏到科林斯柱头,等等,你会惊叹,看到了20世纪初南浔的一个侧面。在那个男子留长辫、女子缠小脚的封建时代,窗外广玉兰树下已飘溢着浓浓的咖啡香味了。柔和的灯光下,从巴黎归来的少爷、小姐和当地的风流雅士、蛾眉粉黛,和着老式留声机播放的乐曲,轻歌曼舞,演绎着这个田园诗般的江南小镇上上流社会的休闲时尚。
  但这远非南浔中西合璧建筑的全部。兴福桥西堍的求恕里,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的别墅。它占地不广,由三个建筑群体组成:一为里弄式的市房,二为中西合璧庭院式楼厅建筑,三为西侧传统的中式平厅和楼房。进门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中设西洋门楼,门额上写“鹧鸪小隐”四字,顶部有三大三小六石雕小兽,雕工精细,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甬道尽头南侧有一幢五楼五底带两厢房的中西合璧的楼厅,门额题“光辉贻后”四字,正厅悬“爽挹迎辉”匾额,体现主人企盼继承祖业,以永其传。室内陈列古色古香。天井上方采用当时极为时尚的扁铁花纹支架,上盖进口白铁皮,呈篷形,以挡风避雨之用。庭院朝南向阳,内筑假山,布局别致,绿荫蔽天,花香鸟语,环境幽静,颇具雅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南浔的丝商在上海大兴房地产。求恕里和上海现存的“鸿仁里”等都曾是刘家的产业,既具有江南厅堂建筑特点,又有上海石库门里弄风格,还掺有西欧格调的装饰,如此相像也就不足为怪了。
   江南至今保存完好的沿河民居群——百间楼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但几经变化,有的主人修缮时也接受了西欧的建筑材料和形式,如采用采光和通风好的大窗户,采用玻璃替代过去的格子蛎壳窗,还出现了拱形的窗户、欧式的窗饰、白色的天花顶格、水门汀的天井,等等。百间楼河东74号有个石库墙门,朝南四楼四底,墙砖均为进口,每块上都刻有英文标记,连建筑用的白铁皮也已七十多年了,至今依然完好。这不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吗? 南浔的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令几乎每个景观都有亮点。如小莲庄的东升阁,外形似中国塔式建筑,但阁内廊柱、吊顶、半圆形铁阳台、落地玻璃窗和红砖、白墙均为欧化。此阁三面凌空,仅高两层,但能俯视十亩荷塘,眺望旭日东升。有一位南浔老人说,旧时大家闺秀不与外人接触,刘氏女眷来此园游览,都在这楼上赏景休憩,故又称“小姐楼”。细想此言,似觉是也非也!也许园林的主人已经意识到“女士优先”的西式绅士风度了。
  南浔的这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能传至今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至少南浔中西合璧建筑的密度和精致程度,在江南水乡是罕见的。正如人们所言“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妙就妙在这面镜子试图告诉我们,是建筑造就了它,又为什么把它塑造成这个样子。塑造者的哲学和宗教理念、文化修养、艺术情趣、财产状态等都通过它的外表和内部透露给你,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这面镜子还试图告诉我们,上海开埠以后,南浔便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中西合璧建筑的博物馆。南浔包含着丰厚的中西结合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是写在石柱、砖瓦、舞厅和阳台上的历史,是永远鲜活的人类文明的记忆。
  南浔的中西合璧建筑,既充满着江南独特的文化韵味,又折射出“西风东渐”的洋气和灵性,是这个江南古镇富商文化和人世百态的象征,也是浓缩的中国近代丝商群体的另一道亮丽的风景,浸透着南浔的百年沧桑、豪门兴衰、商海浮沉、中西交流、异国风情。但归根到底,其内涵体现了“赶趋时代,追求卓越”的理念和精神。探求南浔的中西合璧建筑的内涵,研究南浔经济社会运行的轨迹,旨在保护与利用并重,传承与创新共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让南浔在走向世界中弘扬时代主旋律,努力成为现代经济与文化建设双翼齐飞的典范。只有人类文明的主河床,才是一方水土的精神旗帜!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