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石拱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72
颗粒名称: 独特的石拱桥
分类号: U448.22
页数: 5
页码: 78-82
摘要: “浔”,《辞海》的解释为“水边”,自然与水有着不解之情结。南浔离太湖仅五六千米,贯穿南浔的荻塘(古运河)和被誉为“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外环内绕,纵横交错,河面上渔舟点点,风帆橹桨,构成了一幅极美的水墨画卷。古镇区内原有河流7条,长4.5千米,面积0.68平方千米,占镇域面积的34%。有水必有桥,南浔民间早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和“十步一桥”之说。据清道光、同治和民国三本镇志记载,南浔分别有74座、107座、195座桥。
关键词: 石拱桥 南浔镇

内容

“浔”,《辞海》的解释为“水边”,自然与水有着不解之情结。南浔离太湖仅五六千米,贯穿南浔的荻塘(古运河)和被誉为“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外环内绕,纵横交错,河面上渔舟点点,风帆橹桨,构成了一幅极美的水墨画卷。古镇区内原有河流7条,长4.5千米,面积0.68平方千米,占镇域面积的34%。有水必有桥,南浔民间早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和“十步一桥”之说。据清道光、同治和民国三本镇志记载,南浔分别有74座、107座、195座桥。各具风姿的桥,有的像一轮弯月,似俏娇的姿容;有的像一把弓,似无穷的力;也有的虽窄小,却不露声色,甘愿让人们踏身而过。每一座桥都有诗和画的题材,如清风桥、圣驾桥、便民桥、分龙桥、福丁桥、丁家桥、百老桥、硬长桥、北迥桥、罗带桥、通济塘桥、康王寺桥等。
  每一个桥名几乎都是民间文学的结晶,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趣闻逸事。不少桥凿有楹联,或写景抒情,或寓理议论,均出自名人手笔,熔建筑、文化、艺术于一炉。若徜徉在这些古桥上,便会踏出些许历史和文化的滋味。 南浔的古石桥,比一般江南水乡集镇上的古石桥显得高敞、大气。最早的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而大多是明清两代之杰作,历经沧桑,古风依旧。每一座石拱桥都以半圆形横跨在市河上,水中的倒影便与那个殷实的半圆组合成满月一轮。若站在清风桥上,凝视通津桥、洪济桥,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苍凉而又空灵,让人想起余秋雨的一段话:“没有比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 南浔三桥,过去指的是通津桥、洪济桥和垂虹桥。现垂虹桥已拆除改为平桥,故用广惠桥代之。广惠桥以南,接连有不同桥型的兴福桥、通利桥、南安桥和百老桥等。清道光十一年(1831),诗人董蠡舟《浔溪棹歌》写道:“新开河口路初分,南下南安未夕曛,笮解青丝度通利,临流酾酒酹参军。”广惠桥位于丝业会馆附近。因桥在广惠宫前,故而得名。广惠宫又称张王庙,相传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曾在此修建粮仓,占广惠为行宫,所以南浔人称张王庙,广惠桥又名张王庙桥。此桥为单孔石拱桥,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据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说,原有的紫色桥石,可初步判定为元末武康石。此桥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同治五年(1866)重建。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桥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两侧素面栏板,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桥顶栏板间嵌四根石狮塑柱,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肩墙中有两对系梁。引人注目的是桥堍有一对精工雕刻的青石狮子。这原非广惠宫之物,因中国庙宇山门口是不放石狮子的。何况张王庙,应归属道教,只能鹤鹿守门。狮子分雌雄两座,雌狮子怀抱憨态可掬的幼狮;雄狮子怀中有一镂空绣球。特别是双狮口中皆有一石球可转动,但无法取出。据“老南浔”回忆,青田老石工集祖孙三代花三年时间完成,也是老石工最后的杰作。但这对石狮子雕成以后,丝业会馆的大门设计已改变,故把石狮子移置广惠桥前。此乃一件具有文物价值的艺术精品。 通津桥,桥北堍位于东大街西端,桥南堍为下塘东街,十字形水系(南北走向的市河与东西走向的古运河汇聚)的交叉点。通津桥始建于宋代政和年间(1111一1118),原为浔溪土桥,砖石木结构,后改名通津桥,为单孔石拱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桥两侧素面栏板,桥顶栏板凿成吴王靠,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肩墙中有两对系梁相连,其中一对凿兽头。顾名思义,“通”是通往、连接之意;“津”即渡口也。明清时通津桥畔是辑里湖丝的集散中心。桥南有一条小街,名曰“丝行埭”,当初街上开满了大大小小的丝经行,素有“丝市”之称。丝行分“京行”“广行”“乡丝行”“经行”“划庄”等。其中“京行”专门招徕南京等地丝商,“广行”招接广东丝商及载往上海的丝商,“乡丝行”专买乡丝以出售,“经行”经营复摇整理后的丝经,“划庄”是专门收丝供给大行的小行。
  另有搜罗乡丝代售给丝行的,称“小领头”,俗称“白拉主人”。
  洪济桥位于镇东栅,俗称新桥。桥南堍为下塘东街,北堍是东大街。明万历(1573一1620)《湖州府志》已有洪济桥的记载(建造年代不详)。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建。1937年11月15日,为阻止日军进攻湖州,桥面曾被炸毁,后获修复。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桥两侧素面栏板,栏板末端安抱鼓石,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肩墙中有两对系梁相连。 南浔众多的桥,沟通了古镇的交通,也沟通了邻里乡亲的感情;连接着市场的繁荣,也连接着古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浔桥的内涵也起着变化。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架起一座座更为壮观的立交桥、天桥、旱桥……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浔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广惠桥
相关作品
洪济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