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豪门宅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70
颗粒名称: 江南豪门宅第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19
页码: 51-69
摘要: 南浔是园林名镇,名门宅第一般都依水而筑,呈现出一派江南厅堂建筑的风格。据初步统计,在南浔南北市河和东西运河两侧,就有豪门大宅数十家。这些宅第大多是前厅后堂,有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不等,这与各家主人的地位、身份和财富相匹配。厅堂布局形制一般从大门起沿中心轴线依次排列,有的厅以所用材料来命名,称为楠木厅、柏木厅等;有的以其周围设置或所栽花木来命名,称为桂花厅、芭蕉厅、牡丹厅等。大型的宅第则有两三条平行的轴线,厅堂楼厢则分别依次排列,而住房以祖堂居中按长幼主仆依次居住。而厅堂楼厢与天井连接,组成一体。这些宅第最讲究的就是门面,一般由立面墙体、宅前路面、石阶河埠等三部分组成,大多为石库门,且有砖雕等装饰,古朴淡雅。到了近代,随着“西风东渐”,南浔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洋化的中式景观。 据叶美芬教授的《南浔古镇史料研究》一书所述,南宋时影响最大的为土地堂附近的华氏府第。此宅第为曾任兵部尚书的华初成的儿子、江州参军华文胜退归故里后建造。华家所在地原名南林七巷,华府建成后改名华家兜。华家好施与,曾捐资建报国寺钟楼、佛阁,华文胜还出资在弄口建通利桥,“居民德之,因名华家桥”,桥东西两弄名华家弄。如今,华氏府第已几度改建易姓,但华家桥、华家弄仍在。
关键词: 南浔镇 豪门宅第

内容

南浔是园林名镇,名门宅第一般都依水而筑,呈现出一派江南厅堂建筑的风格。据初步统计,在南浔南北市河和东西运河两侧,就有豪门大宅数十家。这些宅第大多是前厅后堂,有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不等,这与各家主人的地位、身份和财富相匹配。厅堂布局形制一般从大门起沿中心轴线依次排列,有的厅以所用材料来命名,称为楠木厅、柏木厅等;有的以其周围设置或所栽花木来命名,称为桂花厅、芭蕉厅、牡丹厅等。大型的宅第则有两三条平行的轴线,厅堂楼厢则分别依次排列,而住房以祖堂居中按长幼主仆依次居住。而厅堂楼厢与天井连接,组成一体。这些宅第最讲究的就是门面,一般由立面墙体、宅前路面、石阶河埠等三部分组成,大多为石库门,且有砖雕等装饰,古朴淡雅。到了近代,随着“西风东渐”,南浔出现了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洋化的中式景观。 据叶美芬教授的《南浔古镇史料研究》一书所述,南宋时影响最大的为土地堂附近的华氏府第。此宅第为曾任兵部尚书的华初成的儿子、江州参军华文胜退归故里后建造。华家所在地原名南林七巷,华府建成后改名华家兜。华家好施与,曾捐资建报国寺钟楼、佛阁,华文胜还出资在弄口建通利桥,“居民德之,因名华家桥”,桥东西两弄名华家弄。如今,华氏府第已几度改建易姓,但华家桥、华家弄仍在。
  元代,南浔镇北有君子轩,为赵孟頫夫人管仲姬之姐夫姚氏居处,镇西栅外朱鸣村有褚氏小瀛洲、松月轩,浔南有潘公颖的潘隐君草堂,镇南栅外善田湾有提举张士谅的思贤斋,以及宣义郎华振道建于镇北彩虹桥的晓山园等。这些住宅大多与园林连成一体,但至今已难觅其踪迹。 明代,刑部员外郎纪濂建水部第于纪家坝,礼部尚书董份建大宗伯第与泌园于东大街,工部都水司郎中华士尊建水部第于洗粉兜,首辅大臣朱国祯建少师第清美堂(书房名淡竹山房,又尝构木为亭,六角如石幢,可择地而移,忽如涌出,因名涌幢)于马家港,顾提举建大宅门于大桥堍,董氏建世德堂和寿俊堂于董家弄。此外,马家港还有寓贤黄周星的夏为堂,新开河有学者董斯张的高晖堂、漆镜堂,都是精致典雅、名噪一时的建筑。可惜由于历史上战乱频仍,这些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清代前期,董份的后裔拥有名宅最多,其建筑群主要集中在三处:一是通津桥堍的大宗伯第,内有元览居、乍浣居、益斋、古香斋等建筑,皆为董张石铭旧居鸟瞰图氏后裔读书处;二是镇东栅陈家坟北侧莲溪草堂,草堂西有九宜楼、薇林书屋,东有青霞楼,亦皆为董氏后裔读书处;三是镇东栅下塘,原有白雪斋,后来董份玄孙董汉策在其内及旁边建造影山楼、渭云堂、巢轩、容厂等建筑。东大街还有工部侍郎范璨的九老第,由于范璨在乾隆南巡时迎驾有功,屡蒙优渥,位于九老,故居屋名九老第。范璨又在皇御河建乐志堂。此外,还有文人董湛思的世思堂,遗屋售予淮徐道潘尚智,潘以侵欠河努,家产籍没入官,此屋后曾改为通判行署。这些古宅第之所以名重一时,主要是依托屋主的名望。然而,除董份幼年故居(世德堂与寿俊堂)外,其余均已被毁或被拆建,留下的只是历史的记忆碎片。因此,至今保存下来的张石铭旧居、张静江故居、刘氏梯号、金绍城故居、两庞(莱臣与青城)旧宅、刘承干别墅等豪门宅第就更加彰显珍贵。张石铭旧居,又称懿德堂。整座建筑群布置在三条中轴线上,结构以南北或前后两种方式划分。南侧原为明末清初董说的旧宅,张石铭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899一1905)向董氏后人购得,遂与北侧原南浔“四象”之一顾氏旧宅一起改建,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楼上楼下共有房间244间。 进入大门,抬头可见门楼额坊上吴昌硕题写的“世德作求”匾额,进门处称为门厅(轿厅),厅后天井两旁粉墙上嵌有四块青石浮雕,上刻福禄寿三星与八仙人物图案,墙下石裙板上刻有暗八仙及灵芝、如意结图案,就连下水道的盖头也雕着象征吉祥的石榴花。正厅上悬清末状元张謇书“懿德堂”匾额。正中上方檩子饰有一幅意喻“步步高升”“平生三级”的花瓶插戟镏金图案的包袱锦,金光熠熠,光彩如初。这“懿德堂”的由来,说的是张石铭因幼年丧父,家中大小事务全由母亲操持,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遵循古训“女子多德曰懿”,故而得名。抱柱联为郑孝胥所写:“罗浮括苍神仙所宅,图书金石作述之林。” 花厅的陈设与主人的身份、修养、爱好有关。正中悬挂着“以适其志”匾额(仿制品),为康有为所书,出自张翰(字季鹰,江苏松江人,西晋文学家,齐王执政时任大司马)“人生遗得适志”之意。其时皇叔争权,祸难不断,史称“八王之乱”。张翰预见齐王将败,推托思莼羹、鲈鱼烩,即回故土。不久,齐王被杀。张石铭甲午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参与康有为“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戊戌变法失败后,张石铭便聚集古书,收藏碑刻,养心修志,取适于己。张石铭的这段经历与张翰有点相似,故康有为所书“以适其志”是有所指的。抱柱联是“经济博通言达于行,家庭和乐质有其文”,则体现了主人经邦、济世、治家的准则。花厅、书斋的木雕可谓张氏旧居所有木雕之精华所在。谁说这里只是僵硬的木雕呢?这里分明洋溢着生命的激情。长窗裙板上刻“花卉博古”“四时风情”等图案,长短窗的腰板上刻《西厢记》和《乐工图》,从张生游殿开始,到十里长亭送别,从郑氏堂上考红娘,到张生月下跳粉墙,笙歌曼舞,短笛横吹,琴声悠扬,余音缭绕……仔细品读,犹如翻阅着一部部古典杰作。 让人们惊奇不已的是南侧的第四、第五进,可窥见大西洋的海风开始吹入东方传统的封火山墙内的“国粹”人家。初看已全盘欧化,其实仍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其中西洋舞厅是最令人惊叹的部分。这西洋舞厅由于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折中主义思潮的影响,立面以巴洛克建筑为主体,上置有极其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牛眼窗,而檐部和券形门窗又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形式。门窗外为两个八角形的多立克柱子,柱头部分模仿科林斯柱式,而外部门楼由罗马券柱式构成。楼上阳台出挑大门,形成一个弧形的华盖式门楼。
  阳台上采用了法国路易斯时期的铁花扶栏。其中墙面浮雕图案综合欧式忍冬草叶和中国葡萄叶、牡丹花作装饰。墙体和柱头还饰有许多中国传统的花卉图案,连舞厅地面的彩色瓷砖也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均用红砖砌成,这说明它在中国文人追求的清雅和抽象中又融进了一种18世纪西欧巴洛克的世俗和浪漫。 西洋舞厅的对面,是一座呈“凹”字形的建筑物,名“韫辉斋”(引用张石铭之孙张葱玉在上海寓所专门用于珍藏古籍书画的书房之称),现辟为张氏家族(南号)史迹陈列馆。该馆共分五个部分,即先人基业、收藏巨子张石铭、金融与收藏双栖明星张芹伯、近代古钱收藏大家张叔驯、书画鉴定大师张葱玉。通过照片、实物、模型和高科技多媒体等手段,生动地述说了张氏家族的创业历程,以及一门三代四位收藏家的传奇故事。
  而西洋舞厅、韫辉斋的旁边,又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一一账房,坐北面南,周围筑有马头式封火山墙,屋面施小青瓦,立面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账房会客室的地面上铺设着八边形中式素砖,中间嵌四边形法式红色地砖。账房内地则铺设进口釉面花纹地砖,质地厚实,色泽淡雅,图案优美,防滑耐用。更奇怪的是账房内东侧墙面夹层设置了一个秘密金库。账房外的走廊上玻璃两面纹路不一,从内向外看一清二楚,而从外向内看却一片模糊。抑或这也是一道防盗之门吧。1999年秋,我国名古建筑家阮仪三教授陪同法国建筑家齐哈教授参观此宅,宾客们对法国西洋楼,特别是后园两个天井的红砖雕饰的门头,还有孤悬一墙角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代的铜花栏杆、阳台大为惊叹,说这完全是法国图卢兹式的古典传统花纹,在中国的江南小镇上再现,真是奇迹。难怪人们到此会发出惊叹一一这哪里是南浔,简直如同当年上海的法租界,而法租界的洋房却未必能如此幽静和雅致。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位于南浔占镇东大街东吊桥东侧,前临东大街,后至张家东园(又名绿绕山庄),为典型的晚清江南多进式建筑,四周建有高低错落的封火山墙,组成灵动起伏的宅第天际线,很有气势,很有特色。
   大门简朴无华,没有任何装饰,只在门额上刻有民国老人陈立夫手书的五个大字“张静江故居”。黑色的大字镶嵌在花岗岩条石上,颇为醒目。
  进门后是轿厅,有一段石板过道。正厅上挂着张謇题写的“尊德堂”堂匾。灯笼高挂,将气氛点缀得格外古朴、肃穆。张謇虽是清末状元,但和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父亲张宝善志同道合,都是晚清实业家,推动过中国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然而,这堂匾的“德”字缺了一横,何故?有人说,这在古代书法界是可以变通的。但南浔老人说,张謇和宅主向世人昭示:尊德、积德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完美的时候。寓意可谓深矣,这正是不完美中的最完美!中堂之画是著名画家吴昌硕在张静江之父张宝善六十大寿时所画赠的,画面上高耸的石头象征南山,天竺结子,硕果累累,意在恭贺张宝善“寿比南山、子孙满堂”。
   两侧是孙中山的手书对联,墨迹气魄宏伟,对仗工整:“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的由来有着一段历史掌故。
  1923年,为革命活动筹措经费而辛苦奔波的张静江因骨痛病增剧,有时痛得在床上打滚。夫人朱逸民一边请医生治病,一边四处打听新的疗法。
  孙中山闻知后,特推荐留德名医李其芳为其电疗,劝张静江安心养病,还特地写信说:“如能于一两月内痊愈,请兄与李君一起来粤。至于医金药费由此间承担,兄不必再给也。”孙中山还说:“俾贵体恢复常态而再出为国尽力,这岂止是一人之事,实为吾党之大幸也。”并手书此联,让人送到张府。
  可见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乃何等地位!观此联,下联中“四十州”即四十郡,《晋书·地理志》谓秦始皇初统一时,分全国三十六郡,后南取百越,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共四十郡。但自清代以来,多数学者都说秦末有四十余郡。下联的“四十”与上联的“三千”均表示多数。“一剑霜寒”,指剑刃锋利,青莹若霜雪,令人胆寒。这亮剑与豪侠连在一起,正好切合张静江的处世为人,可谓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此联落款是“张静江二兄雅正”。
  因为张静江排行老二,当地人称“二先生”。称他为兄长不是年龄比他小,而是尊重他。这副对联既体现了孙中山对张静江的赞许,也表达了孙中山当时想早日统一全国的心愿。
  两边的抱柱联是“世上几百年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据说此联是张静江的祖父张颂贤请翁同龢题写的,并恭恭敬敬地贴在正厅的柱上,作为张家的座右铭。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积德,二是读书。这“读书”“积德”四字,既反映了张氏望族具有儒商的人文品性,也可以说涵盖了南浔乃至江南的商贾名流、文人学士的心智探求和理性嬗变的过程。至于读好书做什么,张静江及其祖上与翁同龢肯定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另一副抱柱联,是时任民国政府主席谭延闿书赠张弁群的。上联是“立德践行当四科之首”,下联是“懿文硕学当百世之宗”。上联的“立德践行”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讲道德,并作为“四科”之首。对于“四科”,各个朝代有各个不同的解释。孔子门徒的四科,即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下联的“懿文硕学”是指人要有德行,有学问,乃是一个家族追求的最高境界。
  张家到底有多少财富?只要走进张静江故居,就可以从故园深院中找到答案。这宅第是他祖父在晚清同治初年所建,为中西合璧建筑。大厅恢宏明亮,轩廊两端分别连接东、西轴线上的建筑。厅堂内的门窗裙板朴实端庄,楼上居室大多置有西欧风格的天花顶。西侧书房的云头式梁架,造型美观,线条流畅,图形中间镶嵌着木雕镂空冰纹格,梁架上则是通体雕刻的连枝梅花图案。花厅后有一座中式小楼,前面走廊上置有欧式木栏。立面优美的弧券形彩色玻璃门窗,鲜艳夺目,颇具异国情调。楼前有小庭院,种植名木花卉,卵石铺地,清秀幽雅,别有风味。现在西侧的书房已翻修并辟为张乃燕纪念室。2011年6月3日,我陪同来自美国的张静江外女周丽纬(张芷英、周君梅之女)一家,冒着细雨参观故居时,周老太太感喟地说,当时故居内有一欧式洋楼,但早已荡然无存。
  二厅、三厅,原为张静江展厅。需要说明一点,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张静江故居将被重新策划布展。原展厅的“前言”是三句话一一孙中山称他为“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为“导师”“恩人”,毛泽东称他为“有经济眼光的人”。
  原展厅里有一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对联,草书,“百炼此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不仅书法艺术造诣达到极高境界,且可称为醒世恒言。如果对民国史做些研究,就不难发现张静江和于右任是好友。1909年,于右任得到张静江的资助印行《民吁日报》,因宣传民主,鼓吹共和,抨击清廷的暴虐和腐败而被捕入狱。张静江多方营救,在于右任出狱后竟借用夫人姚蕙的私房钱,资助其创办《民立报》,于此可窥视他们肝胆相照的精神之一斑。因此,于右任送给张静江的这副对联很值得玩味,也足见于右任的个性及从政之道。此楹联以百炼铁汉和沉默是金为内涵,体现了栉风沐雨、实干兴邦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其下联则用了“金人三缄其口”的典故。这种人生哲学的格言警句,也许是这对挚友的共勉吧。
  张静江展厅原分为五个部分,即故乡情结、毁家纾难、扶持盟弟、经济救国、客死异乡。二厅正中有一尊张静江的塑像,栩栩如生。这里文图并茂,雅俗共赏,可以说概括了张静江传奇的一生。其中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的张静江在辛亥革命、民国初期和北伐战争时期的大最照片和资料,孙中山、宋庆龄、冯玉祥、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人的手札,尊德堂家庭合影和朱逸民、陈洁如的生活照片,法国通运公司的明信片,张静江的书法作品,孙中山给张静江的委任状,陈友仁提亲致张静江的手札,张静江子女的照片,张家的账本、寿礼簿、全福帖,等等,还有张恒昌加入南浔商会的证书,中华革命党债券,辛亥革命纪念章,革命元勋纪念章,宋庆龄珍藏的《申报》(1912年1月2日),陈洁如的《回忆录》,首届西湖博览会的大量资料、照片、文物,等等。可以说,差不多将影响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孙中山、陈英士、张静江等风云人物都集聚在这里,呈现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场景,使人有一种身临历史分界线的感觉。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后绕道前往某地,在轮船上的一次偶遇便成为张静江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早在出国之前,张静江的哥哥张弁群曾赴法治疗眼疾,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曾对弟弟讲起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和他的著作,所以张静江对孙中山仰慕已久。两人坦诚长谈后约定,如革命起事需要经费,孙中山可拍电报给张静江,还约定以“ABCDE”五个英文字母为暗号,A为一万元,B为二万元,以此类推。后来,每当革命活动款项不足时,孙中山总会想到张静江,而张静江始终信守诺言,每次都如数将钱寄到。因此,张静江卷入了扑朔迷离、惊心动魄的革命漩涡,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06年3月,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随后,又推荐哥哥张弁群、舅舅庞青城等人加入同盟会。张静江不仅慷慨解囊,甚至毁家纾难资助孙中山进行反清革命,还动员南浔的富商投入这场革命,为革命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孙中山与他初识时称他为“奇人”,后来称他为“革命圣人”,并以“丹心侠骨”四字相赠。孙中山为此还让胡汉民写信致谢。张静江回复说:“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尽力相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因报告事实而被敌人所知,殊于事实进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多多。”其实,张静江也并非是永久的富翁,他在巴黎的通运公司最终被拖垮,巴黎的开元茶店和上海马斯南路的六幢花园洋房也被卖掉,换成了革命活动的经费。他还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捐款借贷。1920年,他遵循孙中山之命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继续为革命筹措经费。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在上海与陈英士又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召唤,反对袁世凯复辟倒退,他的家族也惨遭袁世凯及其官衙的通缉和抄家,但他矢志不移,无怨无悔。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张静江等人的资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将会面临多少困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静江携家眷先避居香港,辗转赴欧洲,最后移居美国纽约治病,但他仍然关注着中国的抗战和世界风云的变幻。在鹿山养病期间,他着手筹备了一次国际性的大会,旨在向全世界呼吁和平,反对战争。但由于种种原因,大会筹备工作进展缓慢,直到1942年,张静江才在纽约寓所召开了首次“世界国际社团同盟”大会,美国、法国及南美各国国际社团都派代表出席会议,一时冠盖云集,空前热烈。张静江被推选为大会主席,由李石曾主持会议。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前往祝贺,并主持了闭幕式。这是张静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享有在国际上从事公众事业的荣耀。张静江在养病之余,习书画画,读佛家《金刚经》,以抚慰他孤独而寂寞的灵魂。也许是佛门的哲理和禅境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三年后,痼疾使他的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同疾病作了顽强的抗争,直到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寓所,终年七十四岁。他被安葬在纽约郊外的FERNCIFF公墓,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历史毕竟把那沉重的一页艰难地翻了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已对张静江开始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虽然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他在政治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败笔,但南浔的父老乡亲将张静江故居修缮并开放,至今已成为一个旅游亮点,这不啻是对这位南浔先人的展示和剖白。
   说到这里,需要补充两点:一是张静江故居里还有一个张乃燕展室,原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民国才子,望族后裔”。
  张乃燕(1894一1958),字君谋,号芸庐,南浔镇人,著名教育学家、外交官、化学家、历史学家、书画家。早年在南浔正蒙学塾、杭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读书。1912年加入国民党,次年赴欧留学,研习化学。1919年获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20年任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1925年,孙中山赴北京,任命张乃燕为顾问。孙中山逝世后,他南返,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1926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同年任广东大学(后称中山大学)工科学长(相当于工学院院长)。1927年,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中央大学校长。1931年,调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当选为国民会议代表。1932年,调任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1933年5月,出任驻比利时公使。
  1935年5月辞职回国。抗日战争期间隐居上海,直到病逝。
   第二部分是“教育救国,金陵佳话”。
  张乃燕留学回国后,一心想从事化工实业或科学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命运却把他推上了教育战线,并于1927年7月出任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国立中央大学最初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一方面为纪念孙中山,另一方面考虑到南京是北伐军攻克的第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故在其之前冠以“第四”二字,以期有别于广州、武汉、杭州的中山大学。当时国民政府本身还要靠江浙财团的支持才能过日子,只好把东南大学、河南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原先的九所公立学校合并在一起,才组成这一所综合大学。张乃燕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后,即在学校的建制、办学方针、大学规程的制定等诸多方面都做了开创性意义的工作。鉴于办学经费不足,该校新建的大礼堂,还是他向公私各方募捐三十余万元才得以奠基的。不久,围绕这所大学的校名问题发生了学潮。张乃燕无奈提出辞职,但大学院不同意。最后这个“校名风潮”一直闹到国民政府,最终迫使大学院做出让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院却把张乃燕来了个“明升暗降”,任命他当大学院参议。其实他的去职不仅是学潮,还另有内幕。由于学生运动的抵制等原因,“易长风波”才总算平息。
  第三部分是“再闯世界,驻比公使”。
   第四部分是“隐迹上海,寄情书画”。 年仅四十一岁的他没有继续出仕,而是躲进小楼,笔墨为伴,埋头整理他在国外的经历、见闻和考证文字,于1937年11月完成《使西历聘纪详》(稿本)。
  二是现重新修建布展的张静江故居里,新辟了一个张荔英展室。这位张静江的四女儿,与民国外交家陈友仁的婚配情事充满风险,又不失浪漫,称得上是张家另一个“奇人”。她后来定居新加坡,在南阳美术专科学校执教
  二十七年,成为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她的大部分作品典藏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内,还有一部分作品被拍卖,所得资金设立了张荔英美术教育基金会,帮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完成学业,因此受到广泛的尊敬。
   刘氏梯号 刘梯青(1876一1950),字渊叔,名安泩,号梯青。他是刘夫人宋氏所生,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因劝办山西赈捐,奏保二品顶戴,赏戴花翎,特赏头品顶戴,正一品封典。他十七岁时与河南候补道员姚宝勋之女完婚,姚氏病故后,又娶周氏为妻,又纳侧室陶氏,共育有五子九女。他不仅是一个文物收藏家,还是一个实业家,继承先业经营辑里湖丝,曾与洋人合资在南方经营橡胶园,同时经营祖传的钱庄典当。他在上海、杭州等地拥有不少房地产。据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出刊的《上海总商会会员录》记载,当时最具规模的十六家房地产商中,他与刘承干、刘湖涵皆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他还与庞赞臣等人集资二十八万两,于1927年在余杭塘栖创办崇裕丝厂(1949年改称杭州新华丝厂),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刘氏梯号,又称崇德堂,位于南浔兴福桥北堍,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三子刘梯青的住宅。由于宅内有两幢红色立面的中西合璧建筑,当地俗称“红房子”。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时由承事郎华宏纲在此建一园林,名“小桃源”。
  旁边有一小巷,叫“花园弄”。至明季时为富户庄允城所居,其子庄廷■曾在内建百尺楼为藏书处。刘梯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从钱氏购地筑宅,于同年破土,光绪三十四年(1908)竣工。因刘梯青有“述袭为园之志,抱守故迹之心”,沿承三百年前“小桃源”之意,故名“留园”,正好“留”与“刘”同音。20世纪30年代,留园一部分赠予外甥徐氏,故称“徐氏花园”,但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现仅存荷花池。大宅由南、北、中三幢中式外楼与两幢通体红色的西式砖楼组成,与南浔其他豪宅相比,具有线条简洁、布局通畅、西风较浓等特点。中部建筑以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居住理念设计的厅、堂、楼、厢为主体,南部和北部的建筑是在传统的中式建筑中融入了西欧罗马式和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北部的欧式建筑立面,气势壮观,充满了异国情调。从木质百叶窗到花岗石罗马柱,从欧式彩色玻璃到法国进口的花纹地砖、壁炉,无不体现出18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这说明刘梯青是达官、巨商,但他较早地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使这里的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结合。这里原有一个时尚的网球场,边上一角是饲养奶牛的,可为主人提供鲜奶。东西潭边的楼上曾置有一口很大的进口自鸣钟,效仿上海海关钟楼,远近都能听见它清脆悦耳的钟声。
   金绍城故居 金绍城故居,也称承德堂,位于南浔东大街德懋弄东首,前临古运河,后达栲栳湾,占地五千多平方米。 金绍城(1878一1926),又名金城,字拱北、巩伯,一字经郛、梅生,号北楼、藕湖,是南浔“八牛”之一金家后裔,祖父金桐,是金焘的长子。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三十一年(1905),留学英国,攻读法律、经济等。他喜诗词,精绘画,擅长山水,间作花鸟。民国初期,曾任上海中西会审公堂审判官、内务部人事、众议院议员等职。他接受指派筹办内务部古物陈列所的临修工程,还筹建了“中华博物馆”,直至1945年古物陈列所与故宫博物院合并,使渴望已久的梦想成真。1920年,金绍城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从学者众多,鼎盛时达二百余人。著有《北楼论画》《吴兴金北楼画册》《藕湖诗草》等。 金绍城故居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前宅后园结构,故人称“金家花园”。建筑恢宏高敞,气势轩昂,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共四进;东西两轴线为族人居住,分别为五进。东轴线建筑,由一条九十米长弄作为通道,青石板铺地,直通大门。北面正门砖雕门楼上有“永建乃家”四字,二进门楼为“心地芝兰”,芝和兰是两种香草,古时比喻德行高尚和友情、环境美好,蕴含着金家的祖训。大厅上方原悬挂着“承德堂”匾额,后面有一退堂(即后厅,也叫茶厅)。
  大厅两侧各有两栋楼房,一边是私塾,一边是书楼。当时金家老宅就有钟楼、水塔等西洋设施,花园后面有一个石阶河埠,名叫“藕湖头”,连着古运河。金家有一条小汽艇,孩子们最喜欢乘汽艇去各地游玩。20世纪50年代后,金家老宅中轴线及西轴线前两进曾作为南浔粮管所用房,西轴线部分建筑及东轴线建筑为居民用房,其庭园旧址后为一学校用地。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及多次火灾,金宅已残缺不全,后面的河流也填掉改成马路。近年来,随着南浔古镇保护和利用的深化,这座宅第已修复如初。
   周庆云故居 周庆云故居,又称嘉德堂,也叫周申泰,前临南市河,后门贴近河道,是一座五进式的江南厅堂建筑。
  周庆云(1864一1933),字景星,号湘舲,别号梦坡。周昌大之子(周昌炽嗣子)。先后经营丝业、盐业,曾任苏五属盐商公会会长、两浙盐业协会会长。创办天章、虎林、模范、改良等六家丝绸厂,成为当时的丝绸巨头之一。1905年参与投资兴建苏杭甬铁路,积极参加拒款保路运动。他热心办学,设立盐务学校,出资赞助南浔中学并任校董。他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1927年在莫干山创建肺病疗养院,并对杭州超山宋梅亭、杭州西溪两浙词人祠堂、临安济川桥、宁波天童寺玲珑岩石经等名胜古迹进行修复。他还周宅精金石书画,能诗,曾与张宗祥等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四千四百卷。
  著有《梦坡从书》四十五种、《中国盐法通志》一百卷,以及《荻古从书》《琴书》《历代两浙词人小传》等。 周庆云故居沿中轴线依次为正门、正厅、楼厅、客厅及生活辅房,其间各有天井相连。门楼的框架犹存,石础造型优美,雕刻精细。门楼上雕刻有“竹苞松茂”“花好月圆”,以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但至今已大多模糊难辨。二进带东西两厢房,装置支摘窗和横风窗。室内置有雕花隔窗,原刻名人书画,屋顶为天花顶。三进后两侧各有小客厅,北边为中式,西边为西式,小院里花木扶疏,太湖石点缀,显得优雅、空灵。后进则是生活辅房和后院。这座老宅西侧南安弄现存“南安西里”和“南安东里”两个欧式拱门,里面数间房屋的结构,颇似当时上海里弄建筑模式。虽然老宅大厅及部分建筑毁于战火,但遗韵犹存。
   董份幼年故居 世德堂与寿俊堂,位于南浔镇董家弄,为明礼部尚书董份祖先建于明弘治年间。明崇祯末年出售给富商朱佑明,改名为正明堂、尊乐堂。清康熙二年(1663),朱氏因受庄氏史案牵累而被籍家产,董家以官价六百两银赎回。两厅堂各为楼房三间七架两厢房,面积各为二百七十一平方米。此宅第一直为董氏后裔所居,至今仍基本保留明代建筑风貌。
   刘承干别业 求恕里,始建于清光绪末年(1908),扩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在南浔的别业。“求恕”二字出自《诗经》中“推己及人”之语,也是刘承干在上海寓所书斋之名,由里弄式的市房、中西合璧的庭园式楼厅、传统中式平厅和楼房等三种建筑组成,既有江南厅堂建筑形式,又有上海石库门里弄风格,还融合了诸多西欧装饰的元素。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翰
相关人物
刘梯青
相关人物
金绍城
相关人物
周庆云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张石铭旧居
相关作品
张静江故居
相关作品
刘氏梯号
相关作品
金绍城故居
相关作品
周庆云故居
相关作品
董份幼年故居
相关作品
刘承干别业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