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园林集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69
颗粒名称: 近代园林集萃
分类号: K928.73
页数: 20
页码: 32-51
摘要: 江南园林可分为城镇第宅地园林和乡村地园林。城镇第宅地园林,大多与第宅连在一起,称为住宅园林,俗称“后花园”。而乡村地园林,面积较大,景象结构多疏朗风格,多带田野情调,靠叠山、楼阁取得高视点借景,以借田野风光,也不设围墙而用小河相隔,似隔非隔,借景借情。南浔的宜园、适园、小莲庄、留园(觉园)、东园(绿绕山庄)均属于乡村地山水园林。这些园林在造园立意上别开生面,形式上疏朗大气,意境上深邃而富有哲理,使用上具兼容性,设置上具完美性,构筑上富有艺术性,个体上富有随意性。
关键词: 南浔镇 园林

内容

南浔素称江南园林名镇,自南宋至清代镇上大小园林达二十余处。1936
  年的中国园林界经典著作《江南园林志》云:“南浔为吴兴巨镇,旧时有晓山
  园等数家,亦早圮。”南宋时期有张园、陶氏别业等园林。在近代史上,由
  于闻名遐迩的辑里湖丝造就的当地一大批儒商,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
  因,又开始接受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纷纷在南浔置地建宅造园,他们把
  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情趣寄托于园林之中,不仅筑山挖池,植树养禽,建造楼
  台亭阁,还建有收藏古籍、书画、文物的书楼和藏馆,寓观景与藏书著书、
  吟咏唱和于一体,形成了不少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其中五园(宜园、适园、
  刘园、东园、觉园)被行家称为巨构,国内罕见。至抗日战争前,尚有十余
  处。童隽先生《江南园林志》云:“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四州,即湖、
  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然湖州园林,实萃于南浔。”但南浔园
  林历经沧桑,大多毁于战火,如今保存完好的尚有小莲庄、颖园等,依旧能
  让人领略其风格之独特、构思之精巧、设计之巧妙。
   江南园林可分为城镇第宅地园林和乡村地园林。城镇第宅地园林,大多
  与第宅连在一起,称为住宅园林,俗称“后花园”。而乡村地园林,面积较
  大,景象结构多疏朗风格,多带田野情调,靠叠山、楼阁取得高视点借景,
  以借田野风光,也不设围墙而用小河相隔,似隔非隔,借景借情。南浔的宜
  园、适园、小莲庄、留园(觉园)、东园(绿绕山庄)均属于乡村地山水园林。
  这些园林在造园立意上别开生面,形式上疏朗大气,意境上深邃而富有哲
  理,使用上具兼容性,设置上具完美性,构筑上富有艺术性,个体上富有随
  意性。
   小莲庄
   小莲庄位于鹧溪畔万古桥西,碧水环绕,园内林木森森,不沾一点俗
  尘,黛瓦粉墙,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味到“虽有人作,宛如天开”
  之意境。此园系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经刘家
  祖孙三代四十年的苦心经营,由刘承干于1924年建成,占地二十七亩,因慕
  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赵松雪)所建湖州莲花庄,故得其名。对此,有刘锦
  藻写的《小莲庄记略》为证:“因赵松雪有莲花庄,额之曰小莲庄。”
   小莲庄群体建筑由刘氏义庄、家庙、私塾和园林等部分组成。园林分外
  园、内园。外园以十亩荷花池为主,内园的主体是一座偌大的太湖石假山。
  据《江南园林志》所载,“园有西式住宅,颇为刺目。北部为义庄家亩,池之
  南岸,有屋曰小莲庄,人因以名园焉。”整座园林构思精妙,匠心独特,楼阁
   荷塘
  亭榭踞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但在日寇侵华期间,园内的七十二鸳鸯
  楼、掩醉轩、鹤笼等建筑物尽遭破坏。1949年后,由国家拨款和地方集资,
  多次对该园进行维修。
   外园的西侧是碑刻长廊,由《梅花仙馆藏真》与《紫藤花馆藏帖》组
  成,刻石共45方,真、草、隶、篆各体皆备,书艺高妙,文采风流,刻工精
  细,堪称历史与艺术价值兼备的珍品。《梅花仙馆藏真》刻石14方(其中跋
  4方),系清代考据家、古文字学家严可均按《史记》所载,摹“琅玡台刻石
  拓本”铁线篆书全文(共454字),字形大小悉依真迹,由南浔丝商周昌富于
  清同治十一年(1872)秋所刻,清光绪二十年(1894)此刻石归属刘镰之子刘
  锦藻。而《紫藤花馆藏帖》刻石,原主是江苏省黎里镇人、翰林院待诏徐达
  源(号山民)。徐氏系袁枚弟子,夫人吴琼仙亦好写诗。《紫藤花馆藏帖》系
  徐氏与袁枚、阮元等二十余位文人学士往来的诗文、信函,其中有日本诗人
  熊阪秀沐等人的手迹。有一方为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历史原型刘墉所
  书,题为《颜平原送刘太守序》,为行书体。刘墉真迹藏于刘镛花园,真迹
  上款还盖有清乾隆皇帝“御赐仙舫”印章,此乃南北史界之佳话。《紫藤花
  馆藏帖》编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同治十一年(1872)由南浔丝商周昌
  富出重金从黎里镇购得,存放在私家花园怡园内的友石厅旁。周昌富晚年时,
  刻石归刘锦藻。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石嵌置于小莲庄长廊壁间,吴云、
   小莲庄
   小莲庄碑廊
  张謇、刘锦藻等均作题跋。清嘉庆年间,《紫藤花馆藏帖》拓本曾流传日本,
  被珍藏在肥州孔圣庙中,并有日本书法家熊阪秀沐、冈部、梅谷十时顺的题
  识。熊阪秀沐感喟地说:“满纸龙蛇,行霏烟雾,中华文物之盛,不大可见
  乎!”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滨岛敦俊到南浔再度观看实物时,感叹中国文化之
  深厚,说这些碑石上的用刀颇有书法造诣,是世上难得之杰作。
   碑刻长廊旁边有一四面厅,叫“净香诗窟”。古人云:“非王公之居,不
  施重拱藻井。”(《唐古典》)可见刘氏家族地位的奢华。这里曾是主人邀集
  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净香诗窟又名升斗厅,为国内建筑史上罕见的艺术
  珍品。为何叫升斗厅呢?因内部的顶状藻饰很特别,一如“升”状,另一如
  “斗”状,白底深格,极为雅致,故得其名。园林专家童隽称其为“此例最
  佳者,当推南浔小莲庄中的净香诗窟”。陈从周教授则称誉“顶格(天花)之
  妙,为海内孤本”。这升斗厅四周支摘窗,轩敞明亮,月梁弯椽,曲折有致。
  歇山顶上的垂脊端塑有传说中的八仙。在两边的上花上塑有倒挂的蝙蝠,意
  在福到。
   步入净香诗窟,凭栏品茗,窗外莲池美景尽收眼底。莲池原本叫“挂瓢
  池”(俗称“鱼径池”),广十亩,掩映在绿柳翠竹之间,池东南岸连内园荷
  池,柳堤上“小莲庄”额砖坊为最早的建筑物之一。从地形上看,这挂瓢池
  后来成了荷花池,也真该感谢刘氏之慧眼和恩德了。这里空气纯净,花香鸟
  语。若是夏季,最宜消署。晴有荷香,雨有莲趣,风摇菡萏,婀娜多姿,令
  人心旷神怡。
   升斗厅
   小莲庄园林西部有蕴含
  着丰富的宗祠文化内涵的刘
  氏家庙。家庙门前两侧各耸
  立着一座五楼四柱的门楼式
  石牌坊,均用花岗石和青石
  雕制而成,各高8.5米、宽
  5.6米,单檐歇山顶,顶部
  雕出筒板瓦垄,正脊两端雕
  龙吻饰,垂脊雕走兽。牌坊
  上雕刻着戏文和传统吉祥
  图案。正楼额坊上悬雕龙牌
  匾,象征皇帝至高无上权威
  的圣旨高高在上,俯视众
  生。其中东牌坊为积善牌坊,
  因当时四川、安徽等地闹饥
  荒,刘家曾以巨款资助过这
  些地方,所以当地的巡抚就启奏皇帝,准予建坊。西牌坊为贞节牌坊,是为
  旌表刘镛的大公子刘安澜夫人邱氏等女子恪守妇道,守节不改嫁,而准予建
  坊的。
   圣旨牌坊
   家庙前八字影壁,高6.62米、宽11.96米,水磨方砖吊角贴面,花岗石
  须弥座,小瓦清水花脊,中塑三星高照,砖斗饰檐,檐下置清砖制斗拱二十
  朵。从整体看,照壁(又称照墙)造型简洁明快,精致细腻。因刘氏是官宦
  人家,其中刘锦藻是两榜进士,拜头品顶戴内阁学士,故按清廷的规定,家
  庙门前有两块旗杆石,一对阳雕的花纹抱鼓石。还有一对蹲坐的石狮子,形
  态逼真,栩栩如生。其中一头面目慈祥,怀抱幼狮,憨态可掬,另一头却面
  目严峻。据说,这对石狮子所表达的就是刘氏的家训——严父慈母。传说刘
  氏建家庙时,因照壁外的土地不属刘家,任你出天高的价,对方就是不卖,
  由于开不出大门,祭祖时只能从家庙甬道进出。
   家庙为两庑形制,共四进,恢宏高大,气宇轩昂。第一、二进为门厅、
  桥厅,均宽三间,梁架为抬梁式。第三进是高大的祭堂,面宽三间,硬山
  造,抬梁式梁架结构,廊上施翻轩两卷。正厅内原悬挂清宣统皇帝所赐“承
  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正厅始祖居中(至刘镛止),左为昭位,右边穆位,
  供奉刘家列祖列宗灵牌。刘氏家族每年春秋两季祭祀。通礼,凡刘氏弟子
  及冠以上者和家属均参加;家礼,凡男十岁以上者皆得参加。刘氏家庙蕴含
  着丰厚的宗祠文化内涵,清逊位皇帝溥仪御赐的九龙金匾高挂在祭厅,李鸿
  章、左宗棠、盛宣怀、陆润庠、吴昌硕、徐世昌、张謇、郑孝胥等名流题赠
  的对联、楹联,更是把刘家的面子攒得足足的。刘氏家庙作为小莲庄整体功
  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制、工艺充分体现了刘家的地位、财力与传统
  宗族观念,也使人品味到望族世家文人雅士的境界和涵养。当代著名散文家
  黄裳将其与《红楼梦》里的贾氏祠堂相提并论,足见其规模在江南罕见。
   家庙之西是义庄三楹,前为平房,后为楼房。庭院中植丹桂两株,故又
  名桂花厅。后厅是忠孝祠,原供奉刘氏十世祖宗侍郎忠公刘外汉弼遗像。义
  庄楼室明亮,中有庭院,曾是刘氏子孙读书的书塾。桂花厅,过去是刘氏家
  族的慈善机构,现为叔蘋奖学金成就展览馆,由得奖学生、国务院原副总理
  兼外交部长钱其琛题写馆名。再西面为后园,可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
   “承先睦族”九龙金匾
   刘氏家庙
  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就是当年刘氏家庙开大门未果后,刘氏每年祭祀时的通
  道。两旁古樟参天,显得分外幽深。
   家庙正厅两侧各有东、西厢房和偏房,厢房面阔三开间,系祭祀后休
  息之处。两旁单独设门成院。第四进为馨德堂,楼厅三楹,歇山顶,飞檐
  翘角,上下四周均有回廊,人称“走马楼”,采用两层楼板,若人在楼上走
  动,楼下毫无震感。此楼是供刘氏有地位者祭祀后休憩之处。馨德堂楼下底
  层的外檐装饰极其精美,落地长窗用“大富贵”“宜子孙”“花好、月圆、人
  寿”“君宜高官”等古篆字装饰,半墙上的花格窗棂是用硬木雕出纤细曲折
  的钟、鼎、钱币等器皿图案以及“长寿”“保我子孙等古篆文字装饰,并用
  卵石铺就室外地面,环境洁静、雅致。而私塾原位于家庙之西北角,刘氏甬
  道旁,约850多平方米,一埭是平房,另两埭是四开间的楼房,砖木结构,
  中西合璧,为刘氏家族子女的读书处。
   沿东升阁穿过芭蕉厅是一朱色曲廊。两边栽丹桂、琼花等珍贵花木,四
  季常青。尽头有一小榭,造型别致,构筑精美,凹字结构,形如画舫,名
  “退修小榭”。厅后有暗廊,与西侧曲廊相连,有柳暗花明之意趣,又避免厅
   小莲庄内园
  内受行人之扰。这退修小榭正如明《园冶》所言:“释名云榭者,藉景而成者
  也。或水边或花畔,制宜随态。”退修小榭其实是一种傍水而筑的水榭,形
  体与水面协调,凭栏观景,赏心悦目。东侧五曲石桥拱卧,紫藤垂挂,碧水
  缭绕,实为景意兼备之佳作。池南还有一小亭,尖顶为白铁皮制作。每当雨
  天,雨点滴落,叮咚声起,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拍和韵律,余音悠扬,
  故名“听雨亭”。因为都采用冷色调,灰瓦白墙,与荷花碧水、红花绿树和谐
  融化,显得十分淡雅、素洁。东面曲廊与小榭相连,廊中建有园亭和亭桥,
  廊引入随,径沿池转,面面生景,处处有情。
   小莲庄内园位于东南角,主体是一座偌大的太湖石假山,北面围墙与外
  园相隔。山脉清晰,峰峦起伏,玲珑剔透,浑然天成。东坡栽松,西坡植
  枫。若是秋季到了,青松苍翠,秋枫红醉,点缀出满园秋容,像绚烂后淡泊
  的宋词,当是绝佳景色。据说这是仿照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远上寒山
  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取景。
  山前卧一掩醉轩,轩前有一块名曰“飞鹰出巢”的奇石。山间有三重崎岖小
  路,盘旋曲折,并有洞穴可穿,悬崖间有一石桥飞架。山巅小亭,山下碧水
  清涟,翠山倒影,曲沿相连,宛如一帧意境悠远的山水横披。池水架小桥两
  座,极富雅趣。内园的亭桥与外园荷池相连,围墙廊壁上有漏窗数处,西侧
  以浮雕般太湖石垒砌,使内外交界处似隔非隔,浑然天成,飘逸出一种古筝
  独奏般的淡雅清丽。
   适园旧照
   适园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象”之一张石铭在南浔鹧鸪溪畔补船村原
  董说读书隐居处丰草庵、黄叶台旧址,拓地二十余亩,建造了南浔五巨构之
  一的园林,取名“适园”。郑孝胥《适园记》云:“张子取‘季鹰适志’之语曰
  适园。”意指他不愿做官,而宁愿要适合自己的心态和性情,以适其志。
   陈其采在《吴兴导游》一书中写道:“外园石山之堆砌,尤极玲珑精致,
  回廊壁间,砌有历代名贤手迹碑刻甚多;内园有四面厅,厅前奇石数方,颇
  是古雅。又有玉兰树两枝,为镇上最巨者。再进有一土山,结构自然,无雕
  凿痕,海棠篁桂,杂植其间,登眺四方,洞庭七十二峰,隐约可见。”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侵华日军占领南浔时适园被
  焚毁,成为废园。园内太湖石假山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运抵杭州作园林点
  缀,仅存长生塔一座。适园遗址现辟为儿童公园。
   宜园
   宜园是江南名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正如清代诗人朱疆村在《宜
  园题词》中写道:“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景与兴会,情与
   宜园旧照
  时适,无乎不宜,则名之曰宜园也亦宜。”然而,宜园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惨遭
  破坏,至今只留下半亩空荡荡的荷池。不久前,笔者陪同南京园林专家现场
  踏访,想起宜园正在规划修复之中,那幽幽的荷香就飘过来了。
   宜园前临南浔镇东大街,后接洗粉兜,西与东园(又名绿绕山庄)仅一
  墙之隔,是南“四象”之一庞家于民国七年(1918)在光禄庞公祠西首原
  “鹿门旧德”基础上扩建的,占地约二十亩。
   宜园沿街大门是粉墙黛瓦的两扇大墙门,上有砖刻隶书“宜园”二字。
  园林分两部分,前部分是楼馆亭台,后部分为一长方形的荷花池。进门后漫
  步在长廊上,可见很多石刻碑帖镶嵌在廊壁间,其中有况周颐撰文、郑孝胥
  书写的《宜园记》及赵孟頫书写的《湖州妙严寺记》等石碑。然后进入鹿门
  别墅,上有砖刻“鹿门旧德”四字,出自汉末隐士庞德公之典故。一架紫藤
  引入外园,沿绾春廊向北达绮霞仙馆,馆前花坛的牡丹朵大绮丽,春意盎
  然。东有“鹤守仙”,养一黑颈素羽的丹顶鹤,见人引颈顾盼。稍北有一蝌蚪
  形的小潭,上架三曲石桥,桥面有轩,取唐代诗人司空表圣《诗品》“画桥碧
  阴”之意,故名“碧阴轩”。沿池太湖石假山堆叠,轩外有亭,取古诗“夕阳
  迎素月”之意,故名“夕佳亭”。此地遍植红梅,正好道出了宋代林通“梅妻
  鹤子”之意境。
   东行至竞秀草堂,庭前山茶婀娜,月季芬芳,石笋林立,小竹成丛,老
  树扶疏,芳草绿茵。小鸟婉啼,清脆悦耳,颇有寂寞园林空好看之感。堂后
  植丹桂,沿廓转入松竹小径,有形如狮子的太湖石,或蹲或立,或喜或怒,
  惟妙惟肖,引人遐想。竞秀草堂后还有紫藤蔓延,下有水禽戏水,并有孔雀
  一对。
   到了笋香里,又是别一番景象:奇峰突兀而起,上有凝翠阁。若在阁楼
  上凭栏北眺,太湖诸峰隐约可见。奇峰下有洞穴,称为“绉云窠”。池上有一
  座九曲石桥,令人称奇。民间传说封建帝制时代,只有皇宫御花园可建造九
  曲石桥,因庞氏捐银赈灾有功,受清帝恩赐,故有此桥。但细想就发现此话
  荒谬。宜园建于辛亥革命以后,理应不受此禁。由此可见,主要原因还是庞
  家受维新思潮影响,所以观念不拘一格。据说宜园还有黛瓦青砖砌成的九曲
  龙墙。大概这九曲龙墙与九曲石桥也是“异曲同工,脉络相通”吧。据南浔
  老人回忆,庞家的九曲石桥,朱红栏杆,上覆白铁雨篷,形似小亭。驻足桥
  上,可俯视闪闪银鳞戏水,故有小亭曰“鱼戏亭”。
   颖园
   颖园是南浔俗称“八牛”之一清代陈熊的住宅花园,位于皇御河畔,
  占地11.07亩。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经十三年经营,于光绪元年
  (1875)落成。
   颖园玉香阁
   颖园还以各种雕刻见长,有砖雕、石雕、木雕等,仿佛一座小型雕刻艺
  术馆。玉香阁北侧那座太湖石垒砌的假山上有一梅石亭,亭柱和坎墙由青石
  筑成,稳重端庄,朴实无华。亭子中间耸立着一块梅石碑,碑高136厘米、
  宽79厘米,碑上有一梅石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王礼(1813—1879)的晚年
  力作。王礼,字秋言,号秋道人,为晚清著名书画家。该图构思独特,意境
  深远,刀法苍劲,是石雕之上品。图上落款为“拟汉阳太守孙雪居士笔法,
  乙亥立秋前三日白焦研王礼作”。孙雪居士(1533—1611),字克弘,为明代隆
  庆、万历年间华亭书画家。此亭此碑,采用了园林对景的手法,方亭坎墙上
  刻凤穿牡丹、连枝葫芦等吉祥图案之浮雕。
   颖园内参天的古木,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广玉兰、香樟及紫藤等。春有茶
  花、绣球花,还有那一串串紫藤花,好看极了;夏有洁白如雪的广玉兰;秋
  有丹桂飘香;冬有傲霜斗雪的蜡梅。每当夜晚,数百成千只野八哥飞回来了,
  栖息在两株有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树上。霎时,晚风和着婉转的鸟鸣,这是
  一曲多么优美的自然音乐啊!颖园可谓四季花香,鸟语不绝。楼、亭、阁、榭
  沿池而筑,太湖石假山堆垒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可拾级登临。赏月楼在池
  面一侧,楼边有一排紫红木的玻璃长窗,画梁雕柱,古色古香;另一幢乌瓦
   颖园赏月楼
   颖园江村吟社原址(养心榭)
  粉墙,名曰“养心榭”,过去是陈氏吟诗作画、弈棋抚琴之所。临池一面内置
  花纹木雕扶栏,外设一排落地玻璃长窗。长窗的束腰板是黄杨木,上面雕刻
  有《西厢记》戏文图案,线条细腻,人物逼真,造型生动,乃黄杨木雕之精
  品。榭内西侧一对长门窗,裙板由红木制作,束腰板上刻名人诗词,裙板皆
  为木雕山水图案。其中一幅《耕织图》构图别致,刀法精湛,让人体悟到园
  主的匠心所在。回想当年,陈熙元之子陈诗曾与诗友在此成立“江村吟社”,
  吟诗作画,抚琴弈棋,别有一番情趣。池畔还有一幢砖木结构的建筑玉香
  阁,若登楼小坐,可饱览园中景色。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水乡南浔》
  一文中誉其:“倒影清澈,极紧凑多姿。”真是点睛之笔,相当贴切。
   东园
   东园,又名绿绕山庄,坐落于南浔镇东大街尊德堂宅第后,明嘉靖初年
  (1522)张氏修筑的原“东墅”旧址,是南浔“四象”之一张家的私人花园,
  已废。据《南浔镇志》所言,“在东栅吊桥外,光绪中张宝善筑(即张颂贤之
  次子,张颂贤逝世十年后,张家两房析产,此处归张宝善),与庞氏宜园只隔
  一垣,筑小桥以通河水,浚芳塘以种菱荷,有阁临水,题曰绿绕山庄。”
   尊德堂后花园旧照
   东园分内园和外园两部分。外园长廊曲折,假山玲珑,花木扶疏,楼台
  精致,可谓移步换景,美轮美奂。外园的主体是一个荷花池,沿池四周用太
  湖石堆砌,剔透空灵。池中有一座六角攒尖的湖心亭,由一座三曲石桥与堤
  岸相连,桥两侧置铸铁扶栏。园内筑有多个钓鱼台,南侧有一座临水而筑的
  两层楼阁,楼前设崇台,周围是石雕护栏,奇石群峰,古樟为屏,花影入帘,
  绿荫萦绕,名为“绿绕山庄”。
   沿廊进一月洞门,有崇台面湖,额名“绿净山庄”。入夏,满湖红裳翠
  盖,绰约窥奁,间有白荷亭亭玉立,故南浔名人周柏年有“万朵红莲初白莲”
  之诗句。冬天碧波涟漪,晶莹清澈,令人品味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的画意。莲湖之东,翠竹摇曳,结一茅亭,称为“可亭”。稍前是退修庵,但
  门常关闭。有水阁称为“自在香室”。当年依依垂柳下静泊着小舟,若登舟可
  达北岸。
   东园南端有一幢欧式建筑,楼高两层,楼前设走廊,为罗马拱券,与园
  构成对景。园内还辟有小溪,溪上架有小石拱桥,绿水晶莹,穿过小桥流入
  荷池。园北翠竹丛生,有小河与外相隔,酷似围墙。
   过亭后,长堤如带,柳荫连绵。堤尽头有一小屋如舟,称为“闹红舫”,
  沿西墙是“半画阁重楼”,这是近代著名书画鉴藏家庞莱臣的藏书处。两端
  叠砌太湖石假山,可拾级登楼,楼中斗室突出于外,在“快雪时晴”时更为
  绝妙胜景。楼之东,绕出绿净山庄,有斗室曰“延秋”,西面是绮霞仙馆,楼
  曰“枕山”。
   留园
   留园系南浔“四象”之一刘镛三子刘安泩(号梯青)于清光绪季年(1877)
  所筑,拓地二十余亩,池沼亭台,所宜咸有。因刘“有述袭为园之志,抱守
  存故迹之心”,沿承三百年前“小桃源”之意,故取名“留园”,也取“留”与
  “刘”同音。
   留园原本是元代华宏纲在花园弄所筑的“小桃源”。清道光十五年
  (1835)前后,成了董尚书后裔董绍闻的家花园,园中有一怪石,称为“明
  月峰”,另建有画楼,称为“南楼”,诗人董恂的《南浔十景词》中的“南楼春
  晓”,即为此景点。清代纪磊《浔溪杂咏》:“旧时子姓几人存,南楼春晓欲断
  魂。却怪道旁行路客,往来还是说花园。”明代崇祯八年(1635)前后,复社
  遗老庄允城自江苏吴江陆家港迁此,筑有“百尺楼”。庄允城之子庄廷鑨,聘
  请文人墨客,编著《明史辑略》,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冬发行,是当时第
  一部明代全史。可是,不到三年时间,在康熙二年(1663)发生了清代历史
  上最大的文字狱,百尺楼也被拆除。那场由《明史辑略》一书引发的血雨腥
  风的文字狱,使这里抹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但刘梯青却用逆向思维来
  观察,买下了这块土地,并建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由南、北、中三部
  分组成,称为“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当时顾壤地褊小,不足以供布
  置,乃隔河对岸拓地二十余亩,培土叠石,凿地蓄水,以两大荷池为主景,
  园内充满田野之趣,周设围墙。园内绿木翠竹,曲径蜿蜒,小畦错落,且有
  石可倚,有亭可登。有楼虽不过百尺,亦可凭栏远眺。桃源不啻也,小桃源
  乎哉!民国四年(1915)陆树藩(湖州藏书家陆心源之子)有《留园记》记述:
  “浔南花园弄,有地一区,考之镇志,即小桃源故址。元至正年间,承事郎
  华宏纲之园也,花园弄之名殆即因地而传。明季为庄允城所居,允城之子廷
  ■,曾建百尺楼于此,今又将三百年矣。昔日池馆花木之胜,貌不可睹……
  乙巳之冬,为镇人刘梯青观察,从钱氏购得是地……乃筑宅于其中,三年而
  告成,即所谓崇德堂、抱悫庵、清醒书屋是也。”“春之日,惠风和畅,花明
  木茂,好鸟时鸣。及至夏季,池中荷花盛开,红白相间,妙香扑鼻。秋则筱
  烟蕉露,爽气迎人。冬日风雪之中,篱落横枝,梅能索笑。四时乐赏于此,
  俱具有清明幽雅之娱,无繁华绮丽之习。诚是为知者道,不屑与俗人言也。”
   1924年,刘梯青将留园之北侧赠给其外甥徐麟石,此部分改称“觉园”,
  也叫“徐氏花园”。20世纪3年代,侵华日军占领南浔时,留园大多被焚
  毁,几乎成为废园。20世纪50年代以后,留园遗址曾先后被作为农场、工
  厂、学校,现尚存两个空荡荡的荷池。
   笺园
   清光绪十七年(1891),南浔“八牛”之一邱炳华在东栅下塘皇御河口建
  花园洋房,名为“笺园”。邱炳华(字冰壶),是南浔邱家开创者邱仙槎的儿
  子,人称“邱老五”。当时在三板桥仓潭边有一水阁,并有停泊汽艇的船库,
  三幢洋房和园林就建在皇御河附近,还有发电房、网球场、草坪,颇为时
  尚。园中有荷花池、果园、假山。植迎春、牡丹、桂花、玉兰、海棠,意在
  “玉堂春富贵”;植桃树、李树,称之“桃李芬芳”。由于历史原因,邱家洋房
  等建筑大部分已拆除,只留下四、五进楼厅,而笺园早已荡然无存。
   金家宅园
   金家是南浔“八牛”之一,开创者金桐在上海业丝致富以后,在南浔镇
  西栅建造宅第,名“承德堂”,但不幸毁于战火。金桐之长子金焘继承父业,
  不仅在上海阜安里开设金嘉记丝经行,又开设典当,经营房地产,扩大了家
  业,当地人称“小金山”。后来的金家宅园在南浔东大街德懋弄右首,最早原
  本是清乾嘉年间的著名藏书家刘桐的眠琴山馆藏书处。金焘购买之后,在宅
  内建有庭园,另立堂名为“承德堂”。
   崔氏桃园
   清光绪中叶创建的崔氏桃园,位于南浔镇南栅,已废。陈其采《吴兴导
  游》云:“桃园,在南浔镇南栅虹阳兜内,为崔振声所辟。园西面临水,筑
  桥以通,园内满植桃树。中有鱼池,水清见底。池周遍植杨柳,春三月桃花
  怒放之际,游人颇多。”
   半亩园
   半亩园原在南浔镇南栅白鹇兜,由陈可升之祖上所筑,已废。有宴赏牡
  丹诗:“观鱼旧榭散寒烟,门墙遗址寻无迹。”
   且住园
   南浔名门后裔董汉策之孙董熜所筑的且住园,已废。原在南浔镇南栅陶
  家弄南,中有且住轩。屋前植梅桃,杂以蜀葵、蔷薇、木香,缘墙皆蓬麻。
  董炎《且住园》云:“僻性爱秋山,愧无登顿日。舍北结园亭,聊以求自适。
  种竹千万竿,萧然见清逸。”
   阜园
   阜园位于南浔镇马家港,已废。原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同里俞云
  楼所筑。堂之东有楼,与先垄近,曰“佳望”。旁莳花竹以为娱,至则必登
  楼远眺。楼前曰“听香阁”,循廊而北转东,有堂焉。向前俯清池,荷藻纷
  植。池之西南有亭,东向由诗庐而过醉月亭,曰“承志堂”。张鉴有《墨溪俞
  氏阜园记》。
   另有董汉策建的窥园、清光绪初陈氏建憩园,以及半亩园(南浔镇西栅
  丰年桥堍,光绪年间建),均已废。
   综观南浔的园林,占地面积都比较大,大多分为外园、内园两部分。其
  中一为景绕荷池,一为景绕假山。造园主善于运用“远近山水、咫尺千里”
  的画理,以“移天缩地”的手法,将诗情画意注入园林。这些园林浓缩了自
  然界的山水美景,徜徉其中也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如适园的内园和
  外园融为一体,云墙起伏,曲径长廊,山石重叠,各种图景有形或写意地构
  成了一幅幅优雅、精巧的中国山水墨韵图,耐人寻味。宜园的南北部楼亭阁
  榭布局曲折,北半部则荷池意境开阔,集江南园林布景之精华;内园借自然
  风光得田园野趣,景景相连,疏密有致,情景交融,飘溢着天地之灵性。小
  莲庄有山有水,峰回路转,不显局促,各有章法,使人移步换景,赏心悦目,
  进入“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之境界。忽而异峰突起,耸青叠翠;忽而曲径
  通幽,林荫掩映;忽而山路环绕,左盘右旋,极尽天然之趣;眼看山穷水尽,
  转过一角,忽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整座园林变幻莫测,扑朔迷离,不禁
  令人赞叹、叫绝!
   南浔的园林,其代表作不仅在规模上恢宏大气,而且传承了江南古典园
  林的表现手法,但在立意、构思、形式上别开生面,境界悠远。如明代礼部
  尚书董份在南浔通津桥北堍东首“大宗伯第”的住宅内,原来建有一座后花
  园,园中有“爱莲池”,环池阁有“爱莲居”,还有一小溪通栲栳湾,原称“藕
  河头”,俗称“后河头”。夏日阁内赏荷,别有雅趣。各有特色的楼台亭阁沿
  池而筑,体现了以荷花为主题的江南私家园林的文化积淀与特色。著名园林
  专家陈从周教授说:“南浔园林自具特征,大园绕水,汪洋数项,芙蕖万项,
  或无外墙,环水障之,别具一格。小莲庄为今存之佳例。”经过刘家祖孙三
  代四十年的苦心经营,造就了小莲庄极其鲜明的园林文化艺术特色。在小莲
  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间传统的文化和园林理念,以及中西文化内涵和
  形式在碰撞中的磨合和融化。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荷花池及周围的美
  景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像一幅幅诗意的水墨画,虚虚实实,变化无
  穷。而让你体味不尽的更是无所不在的那种浓郁的文化艺术的氛围。
   南浔的园林,引进了西洋的不少建筑材料和风格,中西文化巧妙结合,
  可谓自成体系,既沿袭了中国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的新潮。如颖园的假山
  旁有一座两层的玉香阁,屋顶采用中式古建筑的歇山顶,置有空花平脊和垂
  脊,四边飞檐翘角,而阁的立面墙上则设置了欧式大玻璃拱形门窗。又如小
  莲庄原七十二鸳鸯楼至鹧鸪溪畔,一座高约4.6米的欧式砖牌楼赫然耸立,
  门额由郑孝胥书写“小莲庄”三字,以灰砖为主体,红砖线脚点缀其间,拱
  券门洞上的红砖券脸尤为醒目。这座砖牌楼虽无繁复的砖雕图案,但尺度合
  宜、线脚丰富,体现了近代欧式建筑简约的特性。诚如法国国家建筑师协会
  名誉主席阿兰·马兰诺斯所言:“我已经三次到南浔了。如果不是对南浔情有
  独钟,就不会来三次了。每一次来南浔都有不同的感受。我特别惊奇,特别
  喜欢小莲庄,在小莲庄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南浔的园林,倘若论其构思精巧,还属建于光绪年间的宜园。清代词人
  朱疆村云:“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气,冬宜晴雪。”园主庞元济,又名庞
  莱臣(虚斋),是清末民国初最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之一,故宜园自饶
  画趣,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之上选。这说明园林本身就是集建筑与文学艺术于
  一体的凝固的音乐,是园主内心感情的抒发。由园林的文化品位也可以看出
  造园人的文化修养之深厚。可惜宜园如今只剩下一片遗址。展现在人们面前
  的是半塘残荷,冷水白云。几块湖石带着凄婉的故事孤独地在湖心岛上的乱
  草杂树丛中守望。徜徉在这废园中,倒也有几分情趣。令人欣喜的是庞家的
  宜园和张家的东园(又名绿绕山庄)已列入南浔古镇修复规划之中,不久就
  可重现昔日的风采。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礼
相关人物
孙克弘
相关人物
邱炳华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小莲庄
相关作品
梅花仙馆藏真
相关作品
紫藤花馆藏帖
相关作品
适园
相关作品
宜园
相关作品
颖园
相关作品
东园
相关作品
留园
相关作品
笺园
相关作品
金家宅园
相关作品
崔氏桃园
相关作品
半亩园
相关作品
阜园
相关作品
且住园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