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南浔段一一頔塘故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68
颗粒名称: 大运河南浔段一一頔塘故道
分类号: K878.4
页数: 4
页码: 29-32
摘要: 頔塘与中国大运河息息相通,是大运河的一条重要支线。它比一般运河价值特殊并突出之处就是有太湖塘浦溇港作为支撑,形成了一个密集型的运河网络,其独特的架构为大运河所仅见,是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天才设想和创造,可比肩于郑国渠、都江堰。所谓塘浦溇港,南北方向(纵向)的叫“浦”,而东西方向(横向)的叫“塘”。頔塘最早可追溯到西晋太康年间(280一289),由吴兴太守殷康主持开凿,因两岸多长芦荻,故称荻塘,又名吴兴塘、东塘。所谓“塘”是指其两侧修通陆路,筑有堤防,防止客水入侵,又用于灌溉的运河,荻塘就是湖州至江苏平望的运河及两岸大堤。荻塘从湖州东门迎春桥经南浔至平望莺脰湖,汇入京杭大运河,全长60多千米,是江南重要的交通航道、漕运通道和水利设施。
关键词: 大运河 南浔段 頔塘故道

内容

南浔古镇集天目诸山之胜,揽太湖苕溪之秀,是江南得天独厚的水乡泽
  国,四面皆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是太湖南岸
  一颗璀璨而富有灵性的明珠。
   这里“河多如网织,人家尽枕河”。水是南浔的灵魂,是古镇的命脉。孕
  育南浔的母体是太湖水网之域。由于湖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
  成了东苕溪出天目山之阳,西苕溪出天目山之阴。二溪汇合于湖州,呈扇形
  展开为七十二条小港,全部注入太湖。这苕溪水中分流出来的最北边的一股
  水,便流进了南浔。东栅外有一个“小岛”叫分水墩,原有象征南浔人文精
  神的文昌阁。阁顶上有颗定风珠子,江浙两省的省界就在这个中心点上划分
  开了。因为省界的划分是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凡太湖进水口地区都属于浙江
  省;至于太湖本身、太湖出水口地区及太湖出口所流经和灌溉的地区,均属
  于江苏省。
   七百多年前,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乘一叶扁舟,在一橹一橹拨着水花
  的声音中从湖州抵达了南浔。诗人喝酒品茗,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
  《东离湖州夜泊南浔》这首诗:“张帆出东郊,沽酒问南浔。画屋芦花净,红
  堤柳树深。渔艘齐泊岸,橘树尽成林。吾道真迁阔,浮家尚越吟。”这就是
  当时頔塘的生动写照。如今,頔塘依然是南浔通往湖州、上海的黄金水道,
  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如果你沿南浔頔塘运河故道漫步,就会看到河边
   昔日文昌阁
  绿树成行,两岸骑楼、廊棚、券门、封火山墙、河埠、石库墙门比比皆是。
  满街房屋傍水而筑,粉墙雕窗,黛瓦深院,古朴的石板路沿水延伸,如腰带
  一样缠绕着廊桥水岸,与小桥流水、来往舟楫相映成景,就像旗袍之于古典
  美女,就像折扇之于儒雅书生。依水而居的传统水乡生活习俗依旧延续。
   頔塘与中国大运河息息相通,是大运河的一条重要支线。它比一般运河
  价值特殊并突出之处就是有太湖塘浦溇港作为支撑,形成了一个密集型的运
  河网络,其独特的架构为大运河所仅见,是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天才设想
  和创造,可比肩于郑国渠、都江堰。所谓塘浦溇港,南北方向(纵向)的叫
  “浦”,而东西方向(横向)的叫“塘”。
   頔塘最早可追溯到西晋太康年间(280—289),由吴兴太守殷康主持开
  凿,因两岸多长芦荻,故称荻塘,又名吴兴塘、东塘。所谓“塘”是指其两
  侧修通陆路,筑有堤防,防止客水入侵,又用于灌溉的运河,荻塘就是湖州
  至江苏平望的运河及两岸大堤。荻塘从湖州东门迎春桥经南浔至平望莺脰
  湖,汇入京杭大运河,全长60多千米,是江南重要的交通航道、漕运通道
  和水利设施。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缮荻塘,
  以“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灌田”,在塘北岸筑堤岸,供
  行人和车马使用,民颂其德,故名“頔塘”。頔塘前后经过历朝多次重修,其
  中民国十二年至十七年(1923—1928),湖州、南浔地方筹资83万元重筑堤
  岸,改为石砌,使塘岸“泥石交融,固粘不解”。竣工后在旧馆东侧建一碑
  亭,碑名《重建吴兴城东頔塘记》。其阳面刻碑文,阴面列捐资者姓名、金额
  及费用开支情况。
   如今,中国大运河已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大运河的一部
  分,南浔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而江南运河南浔段作为一个独立的遗
  产区,具体包括“一段一点”,“一段”系河道本体即頔塘故道,“一点”指运
  河附属遗产——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即南浔古镇,面积1.68平方千米,大
  运河南浔段总面积2.18平方千米,其中遗产区0.92平方千米,缓冲区1.26
  平方千米。南浔“一段一点”作为运河遗产,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江南运河在
  古代通航时期的原始材料、框架和形态,也直观地印证了城镇与运河相伴相
  生、生生不息的特点,而漕运、丝业的繁荣促进了南浔的发展,使南浔成为
  江南水乡古镇的杰出代表。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航道拓宽改直,人们重
  新在南浔镇以北开凿了一段新的航道,頔塘故道才得以保留。这条故道从西
  栅衹园寺旧址向东穿越古镇,出东栅分水墩进入江苏省境内,约长1.6千米,
  是頔塘沿线至今保存最为完好、原真的一段河道。可以说頔塘故道既是南浔
  古镇的组成部分,也是南浔古镇连接运河文化的一条重要水道,堪称“江南
  运河的活化石”。
   如今,正在展开的頔塘南岸整体提升工程,将成为重振南浔雄风的一个
  重要发力点。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頔塘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