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地壳演变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裬浔曦》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从地壳演变说起
分类号: K295.5
页数: 22
页码: 3-24
摘要: 南浔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东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震泽镇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4’,北纬30°~30°53’,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南浔镇历来是江苏与浙江之间进行边贸的城镇之一,又是湖州通向上海的水陆路主要通道。南浔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应从何说起?对此各有说法,可谓众说纷纭。如果追溯到百万年前,这里曾经历了多次地壳演变,由大陆变成海洋,由海洋变成大陆。至大禹治水的时代,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南浔则是汪洋中的一座无名小洲。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这里是第四纪时的沉积层,主要由长江、钱塘江、太湖、东海等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而成。
关键词: 南浔镇 历史地理

内容

南浔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东北部与江苏省苏州市震泽镇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4’,北纬30°~30°53’,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南浔镇历来是江苏与浙江之间进行边贸的城镇之一,又是湖州通向上海的水陆路主要通道。
  南浔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应从何说起?对此各有说法,可谓众说纷纭。如果追溯到百万年前,这里曾经历了多次地壳演变,由大陆变成海洋,由海洋变成大陆。至大禹治水的时代,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南浔则是汪洋中的一座无名小洲。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这里是第四纪时的沉积层,主要由长江、钱塘江、太湖、东海等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而成。
  距今六七千年以前,长江南岸沙嘴开始露出水面,至五千年前,长江南岸沙嘴与钱塘江沙嘴不断延伸,最后两者相接合拢,遂形成以太湖为核心的碟形洼地。自古太湖形成后,陆地不断向东扩展,洼地成湖,沟壑成河。
  南浔这一地域,河湖纵横已到了“水网如织”的程度,仅太湖沿岸就有河口262个,而江南运河自镇江至杭州所相通的河流就有20多条,因此河道自然就成为这里的主要交通纽带。
  水网密布也带来了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江南市镇群正是在这样一块水网平原的生态环境中发育成长的,但其内部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娄江、东江、吴淞江的淤塞、堙废与太湖东南部湖泊的兴衰,太湖东南岸环境不断发生变迁,淤泥堰塞成为陆地。而太湖南岸,则是以河流为中心,主要是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苕溪及其支流和后来开掘的江南运河,交通便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此,有学者将江南古镇的形成类型划分为:湖泊型低地聚落和河川型低地聚落。而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又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江南历史的演绎过程。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这里逐渐成为一片美丽而丰腴的沃土。
   南浔镇的建置 南浔镇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更替而不断演变的。据考证,镇南前洪村新石器时代的洪城遗址为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奴隶主洪氏的土城遗址,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该遗址西部以夹砂泥质红陶为主,器形有腰沿釜、泥质红衣陶豆、牛鼻形器耳、双目式圆形鼎足等。遗址东部以夹砂灰黑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器形有镂孔高把豆、鬶、罐等,石器有刀、斧、锛、镞等。而在镇域西、北有江蒋漾、稽五漾等大大小小的河、湖、塘、漾。
  1958年,南浔古溇港一带水田里挖掘出大量的古代芦苇等植物化石的泥炭。1994年,在对洪城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伍林高桥两旁是商代(前1600一前1046)伍氏聚族之处。伍林东村在伦五圩,面积约4万平方米,伍林西村在钧二、钧三圩之间,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30厘米至40厘米。出土文物以印纹陶为主,而西部以夹砂泥质红陶为主,东部则以夹砂灰黑陶和泥质灰黑陶为主。据当地老人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伍林村还建有伍大夫庙,祭祀楚国大夫伍奢。1953年,南浔筑湖嘉公路时,曾在建于唐代贞观元年(627)的南浔西郊衹园寺北侧,出土古砖40余方,为古墓旧迹,砖边刻有“建兴三年七月廿八日作”及“吕府官吕舍人”等十六个字。舍人是官名,晋、南北朝公府及王国设“舍人”,主阁内事,故舍人为宫内之人,为近侍之官。建兴为西晋帝的年号,建兴三年即公元315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由此可见,西晋时期南浔一带已有人口居住,当时南浔这个地区,蚕桑茂盛,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已成为农产品集贸市场,常有客商往来,但尚未设官立镇。宋代“凡民间聚落止为村名,惟设官以镇防者,始得称镇”。故虽有人口,也有官舍,但仍未有镇的建制。
   据镇志记载,南浔建镇前镇域隶属之演变是: 南浔之地(以下简称浔地)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初属吴,后属越。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并入楚。春申君在湖州置菰城县。
   秦(赢政)二十六年(前221),改菰城县为乌程县,属会稽郡,辖浔地。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为吴郡与会稽郡,会稽移山阴,南浔之地属吴郡乌程县。
   三国时期东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年(266),改吴郡为吴兴郡,领乌程县,浔地属之。
   西晋太康元年(280),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属吴郡,浔地为东迁县地。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改东迁为东安县,次年(477)复东安县为东迁县,浔地属之。
  隋朝开皇九年(589),改吴兴郡为苏州,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大业二年(606),改苏州为吴州,后又为吴郡。大业十四年(618),复为吴兴郡,浔地属之。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吴兴郡为湖州,治乌程县,辖浔地。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为吴兴郡,治乌程县,浔地属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至七年(978一982),今溪以东五十七里隶平江(苏州),将宋初的三十一乡分十五乡置归安,乌程县管十六乡。景德二年(1005),又并入其二地,属乌程县震泽乡。熙宁五年(1072),分震泽乡为上下扇,其中下扇管四十至四十三都,浔地属之。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改湖州为安吉州,治乌程县震泽下扇。南宋理宗淳祐末年(1252),南浔建镇,仍隶属乌程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安吉州为湖州路,治乌程县,另设后潘村巡检司署辖南镇。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原太尉)改湖州路为吴兴郡,治乌程县,下辖震泽下扇,南浔镇属之。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太祖朱元璋攻取湖州后,改吴兴郡为湖州府辖,乌程县震泽下扇南浔镇属之。后经过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经岁月的沧桑,其间南浔镇域隶属又几经变化,这里就不赘述了。
   从农村聚落到城市聚落 清代范来庚的《南浔镇志》说:“南浔其地无崇山列嶂,而天目诸山众流奔赴,如百川之归海者,胥经于是,带萦环绕。”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浔地处太湖南岸,属河川型低地聚落,其特点是江南运河及东苕溪支流穿行而过,从而使此地水路交通便捷,易于形成江南市镇。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也包括市镇)的胚胎构造存在于村落之中……城市的各种发明和有机成分都从村落开始,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复杂结构。”从人类聚落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农村聚落成为城市聚落通常是必经之路,市镇则可以视为居于农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之间的聚落类型。这其中有许多自然和社会的因素。而南浔的形成,实际上也是一个从农村聚落演变为城市聚落的渐进过程。 如果从历史长河的视角审视,大约10世纪末至13世纪中期,南浔就开始形成村落。北宋时期已有数十户人家在浔溪边居住,到了南宋绍兴年间(1150年左右),就有了浔溪地名的记载。溪”最初是河名,而地因河名。
  因为整个太湖流域人类文明及其聚落的发展,无不与河流水域有着密切的关联,即所谓“水之所聚即为地气之所钟”。在明初城墙拆除后,南浔镇建造了东、西、南、北四个水栅,作为市镇安全之屏障。从此,古镇依水而成的特点、水道的走势就更趋明显。南浔古镇的水系主要有两支,运河由西向东,市河由南而北,使这里的水系交错构成了“十”字形,古镇区建筑大体上沿水道铺开,所以镇区形制也呈现为“十”字形,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市。如鲍珍在《南浔小泊》一诗中就称南浔为“水市”。范锴《浔溪纪事诗》亦云:“十里桑阴水市通,家家门外白蘋风。”南浔的“水市”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其港汊纵横、桥梁林立这一点上。北宋政和年间(1111一1117),在十字港口中央以石砖架木建造了一土桥,名浔溪桥,后重建为石桥,名通津桥(俗称大桥),清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同治年间两次修缮,是古镇的闹市中心和水路码头。据作家徐迟生前回忆,通津桥“是全镇最高的一座桥。立于全镇制高点上,从桥顶可以望见另有一条从南往北的市河在下面和从西往东的苕溪十字相交。”此外,还有南十字港和北十字港,可以看作次中心。正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宋廷选择在浔溪设立了邮递铺。据镇志记载,“宋时,东门塘路,邮递四铺,一在浔溪。”不难想象,当时浔溪桥的架设和邮递铺的设立自然使浔溪村成为这一带农村集市的首选之地。南浔,历史上又有另一别名一一南林,这本是寺庙之名。相传,吴越王钱弘俶,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建南林寺,后毁于火,改称报国寺。村以寺名,便名南林村。
  由此可推测南林大约是在北宋时期逐渐成为村落的,其“发育”甚至还早于浔溪村。另一个与南林村形成直接相关的地方就是嘉应庙,俗称“土地堂”,位于浔溪之南。关于“南林”之名,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的《接待忏公据碑》就刻有一段记载:“泽乡南林……境系平江、嘉兴诸州,商旅所聚,水陆要冲之地。”虽然土地堂的建立时间无考,但民间传说表明,南宋初年土地堂已经存在。换言之,最迟在南宋初年,南林已形成村落。但据现存文字记载,南林作为地名显然晚于浔溪。南浔镇的“胚胎”无疑是浔溪村与南林村,到了南宋时期已“发育”成熟,可能形成了某种“似城聚落”,成为行商坐贾荟萃之地。到了南宋淳祐末年(1252),这里设官建镇,设监镇衙,职官为南浔镇知(后为承节郎),隶属于安吉州乌程县震泽下扇,取南林、浔溪两村名之首字,改名南浔。南浔镇由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此事在南浔文园的镇史亭内的一块石碑上有详尽的记载。也许这就是解读南浔,乃至江南市镇的起源、形成、发展的一把钥匙。
  南宋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兵进镇,南林街道遭兵焚,农贸中心集市移至华家桥一带。现南栅有醋坊桥,西栅有酒坊桥(后改名为清风桥),盖其遗址。元代时浔溪市集还有几十家。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张鸿隽《南浔文献志》记载:“向有宋元人所绘地图,其东塘负纤而来,直抵通津,西过垂虹,乃登岸以行,中间寥寥数十字如晟舍、骥村。然其南一带,则依然阛阓骈集,货的充盈。时庐舍疏密,迥异于今。” 南浔古镇历史上第一次筑城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攻陷苏州后,在此驻军囤粮,左丞潘原明曾筑石头城,称南浔城,又称太尉城,“专为自苏至湖运粮之便,非为一镇民社计,故不暇包及市井”。城以通津桥(俗称大桥)为中心,南面以东、西交界坝桥为界,桥南为南浔镇,桥北为南浔城。
  元末元统二年(1334),吴王任命中书左相徐达为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带兵二十万,讨伐张士诚。十二日军队到达太湖,二十五日到达湖州三里桥,在升山、旧馆一带与张士诚部作战。九月初一天,在东迁大战。
  十一月十一日,徐达攻下湖州,就立马带兵前往苏州,经过南浔镇,张士诚麾下王胜投降。明朝朱元璋登基以后,拆除南浔城墙砖石,修筑苏州城。 南浔古镇第二次筑城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南浔守将詹天燕曾在此筑土城,自夸“小天京”,但不久兵败城拆。 据许金海编的《水乡文化古镇一一南浔》一书所说,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浔溪街对面还是苇荻丛生之地。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一1620),南镇区出了进士、举人等三十余人,他们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建造府第和园林。同时,镇中心集市北移至东大街附近,丝商集丝行于丝行埭,米商集米行于米廊下街。明末潘氏《浔溪文献》云,当时的南浔“阛阓鳞次,烟火万家,苕水流碧,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雄镇”。关于“烟火万家”之说,明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时,史志都有此记述。明万历至清代中叶是南浔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
   丝业兴镇 南浔之所以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得益于蚕桑业和手工缫丝业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发展。早在南宋时,南浔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到了明代中叶,南浔辑里湖丝声名鹊起,被列为皇家贡品,蜚声京都,远销海外。黄省曾在《蚕经》中说:“看缫丝之人,南浔为善。”《南浔志》陶朱公致富书中说“缫丝莫精于南浔人”。由于辑里湖丝的优良远近闻名,南浔及附近地区都竞相仿效,所产的丝都冠以“辑里湖丝”之名,辑里湖丝实际上成了“中国优质蚕丝”的代名词,时至清代遂名震天下。但当时辑里湖丝除用作皇宫的贡品和销往苏州、杭州、南京、广州、北京等六城市供织绫罗绸缎外,只有少量的辑里湖丝经宁波、广州外销出口。据传,清王朝内务府规定,凡皇帝和后妃所穿的龙袍风衣,必须用辑里湖丝作为织造原料。清康熙、乾隆皇帝的龙袍就是指名用辑里湖丝织的。 据《徐愚斋日记》所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做生日,有人把南浔辑里湖丝作为礼品献上而获奖励。1851年,在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广东籍沪商徐荣村寄去十二包产自南浔的“荣记”辑里湖丝,被评委认定“充分显示了来自蚕桑原产国的丝绸的优异品质”。英国维多利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金奖证书亚女王亲自授予金、银大奖,并赠“小飞人”证书,由此牵出了中国与世博会最早的红线,南浔为中国得了第一个世博会金奖。1910年,在被称为世博会预演的南洋劝业会上,南浔辑里湖丝有十三个品牌分别获一等商勋、二等商勋及超等奖、优等奖;1911年,在意大利工业展览会上,南浔辑里湖丝各类产品均荣获金奖;1915年,南浔辑里湖丝与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在192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上,经过技术改良,以机缫丝参展的辑里湖丝又一举获得最高奖一一甲等大奖八个。据初步考证,辑里湖丝还参加了比利时列日、意大利都灵、美国圣路易斯等地的世博会,频频获得大奖。 南浔的丝业贸易,最典型的代表自然是南浔丝业公会会馆和南浔商会。丝业公会会馆是南浔商业组织中时间最早、实力最强的同业公会办公之处,位于南浔广惠桥东侧。据镇志记载,清同治
  四年(1865),南浔丝商请藩司批准设立丝业公所,以收缴捐税、维护丝商利益为宗旨,是湖州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建公所用房三楹,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占地约五亩。民国五年(1916),丝业公所改称丝业公会,又叫丝业会馆。门面为西式花岗岩和青石雕刻牌楼式,大门上至今仍有英文“Si1kGui1d”横额。门口那条甬道很宽,约5米,由一块块同样尺寸的花岗岩铺砌而成,一直通向瑞义堂(大厅),极有气派。瑞义堂为抬梁式结构,飞檐翘角,步梁上雕双凤、牡丹等图案。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引人注目的是四根檐柱为整块长方形条石,上凿楹联,气宇轩昂。每年4月,瑞义堂举行蚕王会,邀请全镇丝业人员数百人聚首一堂共祭蚕神,以祈祷蚕事兴盛。
  1916年,由丝业公所董事长梅履中等发起,成立南浔商会。1921年由当时中央政府农商部批准,并颁发钤记,借丝业会馆房屋为会址。1926年,商会在广惠桥南购地建会所,占地面积950平方米,共费3万余银圆,为三进中西合璧建筑。旧宅前埭为五开间门厅,进门过道直通大庭院,院中栽有百余年树龄的广玉兰4棵,枝繁叶茂,绿荫遮天蔽日。内为议事大厅,柱高屋陡,气势恢宏。大厅两侧,左为办公房屋,右为走廊。厅后为小庭院,植桂树、茶树,两边各有中式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有一宽敞、古朴的会议室,两面开窗,车木廊柱,花格窗扉,摆设古朴、雅致。其内有小会客室及一排楼房。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这里改作南浔史馆。
  2010年,又辟为南浔辑里湖丝馆,主题词是“辑里湖丝一一历史与文化和谐发展之经典”,这个表述体现了辑里湖丝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造就了南浔的繁华,代表了文化的传承,开了南浔近代民族资本的先河,浓缩了南浔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南浔的魅力和活力。辑里湖丝让世界知道了南浔,南浔也因此走向了世界。 清末时,南浔一跃成为全国生丝出口集散中心之一,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开埠的最初四年,南浔辑里湖丝在上海生丝出口中平均占55%。1847年,辑里湖丝占上海出口丝贸易总量的63.3%。据初步统计,当时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为南浔人开设,南浔镇丝行埭一条街上就开设了50余家丝(经)行、丝栈。清代诗人曹仁虎在《浔溪竹枝词》中这样描绘道:“红蚕上蔟四眠过,金茧成来欲化蛾。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头贩船多。”关于1848年的情况,《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上海生丝贸易报告》写道:“中国出口生丝,几乎全部产于浙江北面的三个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靠近宁波的绍兴府,也有丝出口,但数量不多。上述三府中,湖州府的产量较其他两府为多。湖州府最大的生丝市场有三个,即南浔镇、菱湖镇、双林镇。上述三个丝市中最大的一个是南浔镇。” 据《广州海关十年(1882一1891)报告》记载,“直到1870年为止,从上海出口的丝完全是辑里湖丝。” 南浔辑里湖丝初出口时有丝而无经(经,名曰土丝,即辑里细丝)。随着缫丝技术的改进和国内外丝织市场的需要,清道光五年(1825),辑里湖丝已由辑里村人“合二丝为一丝,以经车纺之”,改为辑里丝经。第二次改良是同治十二年(1873),南浔“八牛”之一的“周申昌”丝号仿日本制法,采用“逆摇经”的办法,把辑里湖丝摇成“干经”(始称辑里干经),更加风行中外。《南浔志》载:“番信转华,大为赞许,盖丝佳而工廉,洋经于是盛行。
  法兰西、美利坚各洋行咸来购求,嗣又增出方经、大经、花东经等名称,至今风行。”此后,辑里干经又得到发展。《中国经济志》载:“当时南浔、震泽及黎里一带,约有摇经车户二三千家,每家平均约有车四部,每部小车每日出经十两,每一百两为一经,每十五经为一包,约重公秤1500两,合天秤约1610两之间。”这里及周边尽是一片“乡人惰于稼而勤于蚕,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兴旺景象。到了19世纪80年代前后,由于国外机缫丝的走红、人造丝的发明,南浔富商又纷纷投资创办机缫丝厂。20世纪初,机缫辑里湖丝飞速发展,南浔人创办的杭州的世经丝厂,湖州的关章丝厂、大通丝厂,塘栖的大纶丝厂及南浔汽机改良丝厂,等等,皆采用日本、意大利等国外先进设备,使近代兴起的“机缫丝”成为传统“辑里湖丝”的延续。 南浔镇上崛起的丝商群体颇为神秘,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以三种动物身躯之大小,比喻丝商财产之巨细。《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一书写道:“他们的财产究竟各有多少,民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象’指拥有财产百万两以上的豪富,五十万两至百万两者称为‘牛’,三十万两至五十万两者称为‘狗’。在被称为‘象’的刘、张、庞、顾四家中,刘家财产达两千万两,张家一千二百万两,因而有时也被尊称为‘狮’。被称为‘牛’的有邢、周、邱、陈、金、张、梅、蒋八家。照此估算,他们的财产总额当在六千万至八千万两。这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因为19世纪90年代初,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七千万两左右;1894年前,本国产业资本投资总额仅有六千万两。”
  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20世纪初,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经营领域大为拓展,除丝业外,又向金融业、盐务、房地产等领域广泛投资。“四象”之首刘家的实业还走向了全国,除了丝业、典当、房地产,还投资船运、电力、铁路、茶叶等。“四象”之一的张家也涉足其他产业,如绸缎店、当铺、钱庄和通运公司,还投资银行,置庄田,经营房地产等,至20世纪初,张家财产在上海富豪榜中名列第三,其中张石铭1921年前后就拥有上海滩价值五百万的地产。张家还发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并参股。“四象”之一的顾家购买了当时上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一一金利源码头,并建造堆栈,与洋商一起经营上海出口货物的装卸和打包业务。聪慧的南浔商人凭借蜚声海内外的辑里湖丝,不经意间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和谐统一。难怪人们说,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清末民国初民族工商业的繁荣,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上海繁华鼎盛的年代,南浔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富商文化,这里不仅有着南浔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经典秘诀,更有着“财富之镇”的崛起对湖州,乃至中国最富庶的江浙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幕重大历史悲剧。清康熙初年(1662一1664),南浔镇上发生了一件旷世罕见的惨案。南浔庄氏因修编刻印《明史辑略》一书被人告发,后来此案牵连人数越来越多,遂成“清初第一大案”和清代最大的文字狱。除庄氏、朱氏家属外,参与写序、校阅、刻板、印刷、销售和购买的人,以及一些地方官吏皆因此被捕杀。据史料记载,在此案中被判处死刑的达七十多人,被流放的家属达数百人,最多时收监人员有两千多人。避席畏闻文字狱,庄氏史案给这座江南古镇留下了极其伤心的记忆,也为天下士子留下了无尽的历史噩梦。
  而南浔镇上发生的另一件大事是,清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海内骚然,浔镇亦谣言四起。九月初,诸富室相继迁徙,多至沪渎,留者咸坐叹,官吏尤惴惴。十五日省垣光复,次日郡城独立,十七日浔绅会议,与湖郡一致,遂悬白帜于通津桥上,而局已定”。是年11月29日,经浙江省政府都督同意,南浔设市,并选出市长,市政府下设民政、财政、教育等科。但三天后,南浔设市因不符合有关条例规定而天折。这历时七十余小时的一段插曲在外人和后人看来,似乎有点可笑,甚至荒诞。但真正了解南浔的人却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诠释。孙中山在写《建国大纲》时曾表态,民国成立后南浔成立特别市。这样的新闻性史料是任何一部镇志都应该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但世人更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是,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南浔镇,焚毁房屋约五千间,断墙残壁,瓦砾成堆,触目皆是一片凄凉。虽然东、北栅一带损失较轻,但完整者屈指可数。运河以北,东大街自清风桥至东吊桥止,上下岸房屋几成灰烬。而西大街自清风桥至西吊桥一段,虽未全毁,但无完璧。北栅宝善街及对河清风桥湾至圆通桥一带,亦大半焚毁。运河以南,则受灾较重,东起马家港,西迄大桥湾,沿河房屋,除船场浜口吴、张两宅外,保存无几。南栅方面,南西街自丰年桥至苏露桥止,仅存耶稣堂、商会、懿德堂等,其余全部被焚。
  纵观建镇前后千年历程,南浔在时代的风雨中沿着历史发展的轨道前行,曾经谱写了极其辉煌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浔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得到了持续提升,不断跨上新台阶。南浔镇原总面积141.3平方千米,总人口13.2万人,87个行政村(后合并为52个村),但由于行政区划迭有变更,原来归属的南浔经济开发区和南浔古镇已在行政上划开独立,现在的南浔镇总面积81.73平方千米,总人口14.32万人,下辖32个行政村,8个社区。 近年来,南浔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全国生态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长三角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区”等殊荣。而南浔古镇历史文化保护区则是根据200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划定,面积1.68平方千米,分为重点保护区(0.88平方千米)和传统风貌协调区(0.8平方千米),区域内有各级文保单位1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4处(7个点,分别为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张氏旧宅建筑群、尊德堂、頔塘故道、丝业会馆和刘氏梯号),市级文保单位11处。
  1991年,南浔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之首。1999年,南浔与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等六个最具有太湖流域吴越文化特征的江南古镇一起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已列入预备清单。此外,南浔还曾获得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南浔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同时被评为国家建设部、文物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5A级景区等殊荣。2010年,南浔古镇“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作为大运河31处文化遗产地之一,江南运河南浔段一一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街区,即南浔古镇,因此荣膺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南浔也成为国内首个整体荣膺世界文化遗产的江南古镇和湖州市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知识出处

南裬浔曦

《南裬浔曦》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南浔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院士乡里”的美誉。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区域内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名人大家辈出,形成了独具水乡特色的丝绸文化、渔桑文化、湖笔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儒商文化、藏书文化、名人文化等地域文化,韵动中外,影响深远。大运河南浔段(含頔塘故道及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南浔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联合国授予的“双遗产”的县区。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震泽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