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民间故事大家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溪杂录》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53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民间故事大家讲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4
页码: 94-108
摘要: 收录了湖州当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湖州的善琏镇叫西堡村,村东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永欣寺,庙中住持和尚法名善真,其为人和他的法名一样,善良正直,乐于助人。蒙恬和卜香莲将枝条改成竹竿,并从山兔身上取来兔毛,放在石灰水中浸泡,然后用梳子将毛梳理得直直的,还按簪的样子做成择刀,将无锋的和弯曲的毛择去,使兔毛挺直纯净,并将兔毛笔头纳入竹管中。经过他俩冬去春来的反复试验,总结了一整套制笔的技艺,他们还将制作技艺传授给了村民,从此当地就开始了制笔。。
关键词: 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

内容

蒙恬造笔善琏说① 秦朝初年,湖州的善琏镇叫西堡村,村东南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永欣寺,庙中住持和尚法名善真,其为人和他的法名一样,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因此,远近的人都来此庙烧香拜佛,香火不绝。 一天,有一位中年汉子来到庙中。此人生得身材高大,满面黑须,相貌堂堂。他见了善真作揖道:“法师,我能否在庙中住宿几天?”法师看他不像本地人,就问道:“请问壮士尊姓大名,为何来到此地?”那人一声长叹后说:“我叫蒙恬,在朝中带兵,皇上命我到江南收买古玩,我从京都出发,沿途看到许多地方遭受灾害,因此将皇上给我收买古玩的银两分给受灾百姓,现银两都已分光,古玩一件没有买到,无法再回咸阳去见皇上,因此只得来此投宿几天再说。”法师得知他就是蒙恬,便说:“将军是当今有名的大将,处处为民着想,真是令人佩服。但现在将军成了罪人,是否请将军暂时改名换姓,住在庙中,以避风险。”蒙恬一一应允。就这样,蒙恬改名换姓住在永欣寺中。 一天,蒙恬来到村西。突然,河埠一位姑娘因洗衣掉入河中,他立即跳下水去将姑娘救起。姑娘本是村西一个姓卜的漆匠的独生女儿,叫卜香莲。
  生得容颜美丽,聪明伶俐,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香莲父母见女儿落水被救,对蒙恬感激不尽,从此,卜香莲与蒙恬时常来往,二人渐生爱慕之情。 一次,蒙恬去卜香莲家取衣,路上看见一撮山兔毛挂在一根树枝上,便随手折下,心想:我在朝中查阅兵书,记载军情,没有称心如意的笔,何不将山兔毛用来制笔,平时亦可写诗作文。他来到卜家,向香莲要了一根丝线,把山兔毛扎在枝条上,用水调了些锅灰,蘸着锅灰水就在一块白布上写起字来。但是兔毛总是沾不上水,很难写出字来。蒙恬顺手将它搁在窗台上,不小心笔滚落到窗外去了。香莲忙赶出去拾,笔已落在一只石灰缸内。香莲拾起后,将石灰水漂洗干净,又拔下发髻上的铜簪将毛理顺弄直,拿进屋内蘸 ①编者按:本章收录了湖州当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它们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叙事文学,因其体裁特点,一些内容有与史实不符和细节不严谨的地方,如将某个朝代的名物放到另一个朝代中。为保留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原本面貌和地方特色,本书一般不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了些锅灰水来写,想不到这一来兔毛很容易沾水,写起来十分顺手。在旁的蒙恬感到蹊跷,为什么这支笔又好写了呢?还是卜香莲想到了说:“兔毛上原来有油,所以水沾不上去,刚才那支笔落在石灰缸内,兔毛上的油被石灰水消掉了所以好写了。”蒙恬这才悟出了兔毛经过石灰水浸渍能脱去油脂的道理。 此后,蒙恬和卜香莲将枝条改成竹竿,并从山兔身上取来兔毛,放在石灰水中浸泡,然后用梳子将毛梳理得直直的,还按簪的样子做成择刀,将无锋的和弯曲的毛择去,使兔毛挺直纯净,并将兔毛笔头纳入竹管中。经过他俩冬去春来的反复试验,总结了一整套制笔的技艺,他们还将制作技艺传授给了村民,从此当地就开始了制笔。 西堡村制笔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读书人都来这里买笔。消息也传到秦始皇的耳朵里,他立即派人查访,发现了蒙恬并捉拿回京问罪。由于蒙恬造笔有功,秦始皇宽恕了他,而且还赏了很多银两,让蒙恬办起了制笔作坊。 后来,蒙恬因终日辛劳,早早去世了卜香莲十分悲痛。西堡的村民为了纪念他,捐钱在永欣寺旁造了一个祠,取名“蒙公祠”,还照蒙恬的样子塑造了一个坐像。完工前夕全村老小都来参加塑像的“合灵心仪式。所谓合灵心,就是把塑像的头装在塑像的身上。然而,在合灵心时,头和身却怎么弄也合不正。这时,突然一位姑娘昏倒在地,大家一看,正是卜香莲,慌忙把她扶起,香莲却已经咽气了。据说,蒙恬和香莲生前是情侣,死了也要结为夫妻,香莲的灵魂钻到塑像的心里去了。 后来,笔工们又按香莲的模样塑成立像,放在蒙恬边上,称为蒙恬夫人。大家还怀着良好的心愿,在他们身边塑了两个孩子,取名“停停”和“搭搭”,当地方言的意思就是“停一停”“歇一歇”,其中寓意笔工们做笔的时候要有耐心,做工要讲究精细,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蒙恬是一位武将,笔工们又自愿捐钱用锡制成刀枪、弓箭等各种兵器放入祠内。据说蒙恬和香莲的生日分别是农历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从此每年这两个日子,笔工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将两人的塑像抬出来进行巡游,以纪念这两位制笔的先祖。人们还将西堡改为蒙溪,以“蒙笔生花”“恬文抒怀”“蒙氏羊毫”“香水”“香块”作为笔的品名,一直沿用至今。
  蒙恬造笔他人说据传蒙恬与其父蒙吉父子俩相依为命,逃难至善琏五家墩安身。一日,蒙恬与邻居许家兄弟一起到野外拾柴,偶尔捉得一只野兔和一只小山羊,两人剥下兔皮、羊皮,取肉分享。
  兔皮、羊皮上的毛甚柔软,蒙恬想,这兔毛、羊毛这么柔软,何不做成笔头?他将兔、羊毛从皮上割下些来,将毛用线束成一束,旁边的柴捆上正好有一枝小竹枝,竹空洞正对着蒙恬。蒙恬灵机一动,将竹枝拉出来,将笔头装进竹洞中,事情也来得正巧,笔头正好装入竹洞,不大不小。一支笔竟如此巧合地做成了。
   菰城有个叫朱元成的商人,一天他慕名前来试笔,蒙恬把自己做的毛笔一一让客人试用。
  朱元成接过笔一试,竖、横、撇、捺,随心所欲。朱元成大喜,当下掏出银子,买了二十余支毛笔。还付定金三十两银子,要求蒙恬制作,下次再来买。 不出半月,朱元成又来买笔,说是这笔在菰城非常受欢迎,文人竞相抢购,他准备开爿笔店,向蒙恬定购上千支笔,并且交了部分定金。蒙恬见生意如此好,随即招收学徒开作坊。在十几个学徒中,有一个姓卜名香莲的姑娘,心灵手巧,天生聪慧,不久就成了一名制笔好手。蒙恬之父蒙吉,非常喜爱香莲,遂上门为儿子说亲。卜家见蒙恬忠厚老实,也就满口答应。朱元成又来购笔。蒙吉拜托朱元成做媒,订下了蒙恬、卜香莲的这门亲事。从此后,夫妻俩相亲相爱潜心制笔。
  秦王并吞六国之势已成,六国积极防御,张仪采取连横政策,苏秦游说六国封相,说客谋士如云,穿梭于各国君王之间,还有谁能安心作文写字?而作为猎户出身的蒙恬,在笔业衰落的情况下,在空余时间里也学习起兵法来,以备战时之用。这一天,熟读兵书的蒙恬,一心想志在四方,报效国家。他与香莲商量,要离家谋大事,香莲含泪点首。
  蒙恬背了一包笔,离家而去。蒙恬日夜兼行,历经艰辛,终于进入秦国国土。秦国境内一片繁荣景象,秦民相告,京城咸阳,乃当今天下最富裕之地。蒙恬继续西行,咸阳城就在眼前。
   城门口,军士列队,查问行人。蒙恬刚刚走近,军士立即过来,双眼紧紧盯着他看。
   蒙恬深感奇怪,问道:“长官,你看我做什么?” 军士说:“你好像就是画像之人。” 蒙恬说:“小民第一次来到贵国,怎么会是画像之人?” 军士说;“来来,你过来看看。” 蒙恬跟军士过去。城门上挂有一张画像,画像上是一位猎户打扮的青年,十分威武。
   军士马上喊起来:“不错不错,连衣服都与画像上一模一样。” 其他军士也都围拢来,争先恐后看蒙恬。
   有一军官走到蒙恬面前,双手一揖,道:“请问客官,是否尊姓蒙,大名恬?”蒙恬一惊:“你怎么知道?” 军官答道:“您是大王寻找之人,我们已经守候多日,今天终于等到您了。请随吾进宫,大王要召见您。” 蒙恬道:“吾乃一介草民,还是第一次来贵国,大王怎会知道?” 军官说:“进宫后面见大王就知道了。” 军士们前呼后拥,把蒙恬带进秦宫。
  回头再说秦始皇曾做一梦梦见自己打猎时,遇见一年轻猎手,射箭百步穿杨,箭箭射中兔、羊、狼等兽的眼睛。秦王不觉称赞道:“好箭法!好箭法!箭箭入眼!”年轻猎手见秦王夸其箭法,即拱手道:“大王见笑了小民将箭射在野兽的眼睛里,是为了不伤野兽的毛。” 秦王不解问道:“你为何不伤野兽之皮毛?”,年轻猎手答道:“为了做笔。” 秦王听见“笔”,十分好奇。“你会做笔?你做的笔是怎样一支笔?” 青年猎户将随身带的笔奉上。“请大王观赏。” 秦王将笔左看右看,上瞧下瞧,连说:“好笔、好笔。”他问道:“这笔就是你做成的?” 青年猎户回答说:“正是小民所制。” 秦王盯住青年蒙恬,虽然一身猎户打扮,却是十分英俊,龙颜欣喜。“随吾从军如何?” 青年猎户一揖,道:“小民乃一介村夫,只知做笔,少懂兵法,恐伤军威。” 青年猎户举止有序,言语有章,大有雅儒之风,秦王龙颜大喜。
   正在此时,却听见天上喊道:“秦王,此猎户姓蒙名恬,乃是汝并吞六国的帅才。” “并吞六国的帅才!”秦王大呼,睁开眼来,原是一梦。此后,秦王立即命画师画下蒙恬画像,派出各路人马寻找蒙恬。
   蒙恬进秦宫,秦王一见,果然是梦中之人,欣喜若狂,立即择日拜帅。
  蒙恬率兵,出征六国,经过十年战争,果然一统天下。十年征战中,蒙恬常常想起父亲和卜香莲。秦王登基,改称为秦始皇。
  蒙恬上奏本,要求回乡探亲。秦始皇也正想巡视全国,特别是想亲临梦见的剥皮龙山,于是封蒙恬为保驾大将军,为开路先锋,一路大军直奔菰城。 蒙恬领旨,心怀大开,率领人马先行,日夜行军,马不停蹄,到达菰城,命军队驻扎城中,自己带了亲信人员,连夜奔往梦溪。蒙恬进家,才知父亲已经去世,卜香莲父母也相继去世。卜香莲扑在蒙恬怀里大哭不止,蒙恬深感香莲的情义,把她带到菰城。
   没几日,秦始皇驾临菰城,亲自主婚,蒙恬、卜香莲完婚。婚后,蒙恬处理军务,为秦始皇保驾。卜香莲在家继续做笔。
  蒙恬征战十年间,卜香莲在梦溪天天做笔,已经大大改进了制笔工艺,笔头剔毛,使笔头有锋,形状美观,笔杆竹亦选了节长的专竹。蒙恬大为称赞,连秦始皇也赞赏不已。
  秦始皇东巡回京,蒙恬保驾返回咸阳,卜香莲随夫进京,将笔也带进咸阳城。此时一统天下,秦始皇统一文字,吟诗作文,儒风大进。连跨马征战的将军,都以能读书写字为荣。卜香莲制成的笔深受大臣、将军们的青睐。
  加上秦始皇、丞相李斯都是大书法家,使笔更加风靡全国。
  一日上朝,秦始皇降旨:“蒙爱卿一统天下,功勋卓著,还试制成笔,夫人改进,使吾朝儒风大增,千秋功绩,不可磨灭。为表彰蒙爱卿和夫人的功劳,朕封赏蒙爱卿为‘笔祖’,夫人为‘笔祖夫人’,梦溪改为蒙溪,命乌程县令在蒙溪建蒙公祠,以受笔工世代香火。” 时菰城已改乌程县。乌程县令接旨,在蒙溪河畔建了蒙公祠,塑了蒙恬和卜香莲的像,也就是善琏的蒙公祠。
  赵家天子杨家将大宋三百余年,据说原来是属于杨家的,是“杨家天下赵家将’,怎么成了“赵家天子杨家将”呢?这里有一段因果,还和善琏平乐的水獭桥、含山的尾巴头有关联呐。 善琏南面,有一个名叫平乐的大村庄,村上有一户姓赵的人家。赵家夫妻只生一女,虽是农家女子,经受风吹雨打,却是天姿国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家闺女越发长得如仙女一般。只惜刚交二八年纪,赵家闺女的肚子却大了起来。
   这可气坏了赵老头,他手拿一根扁担,对女儿破口大骂:“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却如此伤风败俗,做出这等羞耻的事来。” 赵女低下头,只好将每夜有一英姿潇洒的小伙子,来到她房中的事照实说了一遍。赵老头问这小伙子是哪里人,赵女说:“我也曾几次问过他,可他始终不肯说,只觉得他全身润滑,水洁冰凉。”这下倒奇怪了,赵老头想了一会,嘱咐女儿如此如此。 那天夜里,这小伙子又来了。天亮前离去时,赵女用针暗暗插在他的衣服上。天亮后,赵老头起个大早到女儿房外一看,一根红色丝线沿路而去,他跟踪追迹。红丝线在一座石桥下入了水。赵老头剪断了红丝线,立即请人在石桥的两边拦了两道坝,并把水抽干,终于看见一只大水獭,伏在泥中,身上还有一根针插着,针屁股上连着红丝线的头。“原来是你这畜生!”赵老头勃然大怒,一下子捉住了水獭,伸手就是一刀,他还不解恨,又把水獭的尸体烧了。于是此桥名为水獭桥。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赵女听了父亲把水獭的骨头都烧成了灰,失声大哭,她悔恨昨夜轻听了父亲的话,在水獭身上戳了一根针,害死了水獭。今事已如此,她跪在父亲面前,恳求将水獭的骨灰给她。赵老头原本是因怕妖怪缠着女儿,要害女儿性命,如今水獭已死,见女儿如此情真意切,悲伤之至,就将骨灰交给了女儿。赵女把水獭的骨灰用布层层包好,放在床里,夜夜相伴。
  经十月怀胎,赵女生下了一个相貌端正的儿子。赵老头见女儿非但没有生下一个妖怪来,而且还是一个活泼可爱的胖小子,心中十分喜欢,于是取名赵梦恩。意思是说,女人在梦中怀孕,感谢这甜甜的好梦。
  时间如水流,赵梦恩已是十岁。这时祖父母双双谢世,母子俩虽苦度光阴,倒也平安。这小梦恩非但聪明伶俐,而且还有一身好水性,可潜在水底几个时辰。话说当时时世纷乱,霸王争雄,不少英雄好汉,都想登上皇位,一统天下。有个杨姓人家,世代豪杰,他们正在寻找机遇。但要做皇帝,必有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做祖坟。杨家带着一个风水先生,走遍全国,寻找真龙风水宝地。这天他们一行人马来到含山,在含山山塘桥上往北一望,只见含山山北尾巴头的河面上,水波粼粼闪亮,水面豪光泛泛。风水先生大腿一拍,说只需如此如此,那么杨家的龙位就坐定了。 原来,含山尾巴头的水下有条真龙,只要等到真龙的嘴巴一张,把祖上的骨骸甩进龙嘴里,那么后代子孙就能做皇帝了。困难之处是不知龙嘴何时张开,要在龙的身旁守候,这不知要在水下守候几天呢?于是,杨家到处寻访水性好的人,终于,他们找到了赵梦恩。 赵女被迫答应了杨家的要求,在水中往龙嘴里送骨骸,谁知凶吉祸福?母子俩拥抱大哭一场。赵女为儿子做了两个特别大的圆子,把水獭的骨灰全部做了进去,吩咐儿子到了水下应该怎么做,然后潜水到一个地方,为娘等儿上岸,再去逃难,再三叮嘱。梦恩一一答应,朝娘磕头过后,背了两个大圆子,到含山尾巴头来了。 那时候,含山尾巴头两岸扎满了杨家兵丁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兵丁从赵梦恩的身上搜出了两个大圆子。杨家兵丁说:“小把戏,到水下去不能带任何东西。”赵梦恩答道:“告大人,不知龙嘴何时张开,不带点点心在身边,我岂非要饿死水底。” 杨家兵丁一听此话有道理,去请示主人。杨家主人觉得正确,就同意赵梦恩把两个圆子带下水去。赵梦恩仍旧把两个圆子的包袱背在背上,同时接了杨家的骨骸。 小梦恩一口气扎到水底,果然有条巨龙躺在水中,闭着双眼在睡觉。小梦恩也就在龙嘴边上伏了下来。两只大眼,紧紧盯着龙嘴,把两个大圆子的包袱从肩上解下来,捏在手里等候时机。突然,龙嘴一动张了开来。说时迟,那时快,小梦恩眼疾手快,把包袱一挥,就往龙嘴里塞了进去。因为天子的座位本不是赵家的,所以真龙发脾气了,它在水里上下翻腾,把小梦恩翻出了几丈远,把河水翻上了岸。小梦恩牢记母亲的嘱咐,用尽平生力气,再次潜到龙身边,把杨家祖上的骨骸终于挂到了龙的角上。
  却说此时,玉帝知道含山尾巴头水下的事情,赵家的骨灰既然已经葬在龙嘴里了,还是水獭精的骨灰,水獭加上它有一股仙气,那么就让赵家做皇帝吧。杨家的骨骸挂在龙角上,可帮助赵家开创大业,就让杨家做大臣。他即命人到含山顶上,宣读了他的圣旨:“赵家天子杨家将。”巨龙听见天上诏宣圣旨,当是玉帝旨意,哪敢违抗?杨家听见天上也这么喊,乃天意也,也就不捉拿赵梦恩了。
  此时,赵梦恩早已潜出含山,没有听到诏宣圣旨,潜水到达母亲约定的地点。赵女看到儿子平安回来,母亲俩隐名埋姓,流落他乡去了。后来,赵梦恩的子孙赵匡胤,开创了一代江山,建立了大宋皇朝。
  赵匡胤不忘家乡,常常回到祖居之地。水獭桥的北面,有一棵黑松树,据说是当年赵匡胤拴战马的,树上看得出有一圈绳印子。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赵匡胤临终前,遗嘱归葬善琏,他的坟做在皇坟村,所以此村名叫皇坟。
  据传,赵匡胤驾崩后,他的真头失踪了,后人在他尸体身上铸了一个金头。为了迷惑盗墓贼,做了七十二个赵皇坟。因要做七十二个赵皇坟,就要七十二个尸体,只有金头才是真体。赵匡胤尸体葬进棺材时,有个生前得宠的妃子低头哭泣时,用牙齿在棺材板上咬了一个牙印。这赵匡胤金头真身的棺材,就葬在善琏皇坟村。
  分金村的由来
  含山西南约半公里有个村庄,名叫分金村。此村原来并不叫分金村,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分金村的东面,有一石板桥,名叫霸桥。这霸桥只有两条天杠石,南北向一搭,方便人们南来北往。
  不知多少年前,有两个叫花子,一个叫逢分,一个叫乔金。有一天前来讨饭,路过此桥。逢分先走过桥去了,乔金随后来到桥上,走到桥当中,眼前突然一亮,他定眼一看,在桥当中有条金条。乔金就大喊起来:“逢分,你快回来!逢分啊逢分,金条你怎么不拾去?”逢分回到桥上,一看真的是一条金条,就说:“我没有看见,你看见的,这条金条应归你。”乔金忙推辞道:“不不,逢分,你第一个过桥,金条应该是你的。”逢分也推辞说:“不不,乔金,是你看见的,金条应该是你的。”逢分、乔金就这样推让着,谁也不要金条。最后,两人齐声说:“那么金条放在这里,让别人拾去吧,我们快讨饭去。”说完,逢分、乔金手挽着手,下桥讨饭去了。这时,桥边的地里,有个叫宋奇师的农民,正在锄地。听到两个叫花子的话,又看他们下桥走了心想,世上哪里有这样好的人?恐怕不是金条吧。
  他要看个明白,就赶紧来到桥上,只见一条两头蛇,一个头要游上南,一个头要游落北,哪里有什么金条?宋奇师自言自语说:“这两个叫花子定是精神病。”就随手举起锄头,向两头蛇一锄砸去,蛇出了血,锄头上还沾了些血,蛇趴在桥上不动了。
  逢分和乔金讨好饭,返回霸桥,走到桥上,两条金光直射他们的眼睛。
  逢分说:“哈哈,天上菩萨已经为我们分好了。乔金,那么这金条我们一人拿一半吧。”乔金也说:“看来这金条是给我们两人的,多谢天上菩萨。我们拿去分给穷人吧。”逢分、乔金各自拾了半条金条,满心欢喜走了。
  宋奇师又听见这两个叫花子的话,还亲眼看到他们弯下腰去,各自拾了一段两头蛇放进口袋里。他正纳闷之时,锄头上一道金光射向他的眼睛,他低头一看,有黄黄的东西沾在锄头上。呀,果真是金子!宋奇师回到了村里,他把看见的事告诉了村里的人,大家都说这两个叫花子的品行好。从此,大家就把霸桥改为分金桥。后来,他们把村庄名也改为分金村了,一直叫到现在。
  马鸣王的传说
  含山东面有个叫辅家浜的自然村。古时,辅家浜有个辅状元,十分喜战。
  家中独女蚕花姑娘,多次相劝,辅状元固执己见,依然出门争战。
  有次,辅状元出战新市,被团团围困,生命危急。蚕花娘娘在家闻此凶讯,情急之中贴出告示,大意是:谁能救回吾父,愿将终身许配。瞬间,一匹白马奔来,口含布告,前往新市救出辅状元,安全归来。蚕花姑娘欣喜万分,告之父亲愿嫁白马。原来,白马是一匹神马,能变成人,当天夜里托梦给了蚕花姑娘。但辅状元不知此中奥妙,他哪能同意女儿和白马成亲?可是布告众所周知,辅状元就心生一计。清明日,辅府挂灯结彩,为白马举行婚礼。拜堂前,那白马进新房,提起前蹄,揭开新娘子的红头巾,竟然不是蚕花姑娘,而是一个丫鬟。辅状元见计谋被揭穿,怒火万丈,一剑刺死了白马。
  被关入深房中的蚕花姑娘,闻知父亲恩将仇报,刺死白马,十分悲伤,竟也拔剑自刎。村民们深感蚕花姑娘的忠贞,将白马和蚕花姑娘,安葬在了含山顶上。
  第二年清明,白马的坟上长出了两棵树,蚕花姑娘的坟上爬出了一些黑灰色的小虫子,还爬到白马坟的树上吃叶。吃几天几夜叶,脱了一层皮,长大了一些,颜色由黑变白。脱了四层皮后,就在树上做了个茧子。村民们都说,这些小虫是蚕花姑娘的化身,就叫它“茧”吧。白马坟上的树是白马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夫妻,死后还相依为命,就叫“双树”吧。后来有文人认为,“双”太土气一点,就写成为“桑”。
  第三年清明,含山附近的农民们都做了个梦。梦见蚕花姑娘告诉他们,蚕可以喂养,茧可以缫丝。
  从此,农民们养了蚕缫了丝,含山也就成了蚕桑文化的发源地。
  为了感激蚕花姑娘和白马的馈赠,农民们在含山顶上建立一座马鸣殿(即蚕花殿),还塑了一匹白马和蚕花姑娘的像。清明节游含山的人,必到马鸣殿,向蚕花姑娘和白马行叩谢之礼,这就是延续至今的清明节“祭蚕神”习俗。
  蚕花娘娘巡游含山
  清明游含山,是含山周边农村的一大传统习俗。从前,游含山的农民都会背上蚕种包,来含山踏青。同时,还要买几朵蚕花带回家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呢?传说,观音菩萨每年要派蚕花娘娘到蚕区来巡视,为百姓消灾赐福。有一年清明日,观音菩萨派蚕花娘娘到含山来。蚕花娘娘脚踏祥云,来到含山上空,看见山上香火袅袅,听见庙内祷告声声。蚕花娘娘落下祥云,变成身穿红衫乌裙,脚穿红鞋的村妇,来到山上观音庙中。只见众多善男信女,上香磕头,求观音菩萨保佑他们蚕花十二分。蚕花娘娘就发善心了,她走上前去,将人们一一扶起,边扶边说:“观音菩萨已经知道大家的心愿,今年的蚕花你们一定得廿四分。”果然,这一年凡经蚕花娘娘扶过的蚕农,都得到了蚕花廿四分。这是因为蚕花娘娘满身蚕气,被她扶过的人也染上了蚕气,蚕茧自然获得好丰收。消息一传开,蚕农们都说,清明日扶蚕农的人一定是观音菩萨。
  转眼已是第二年清明,含山方圆几十里的蚕农,都上了含山,背上都背了个红绵绸蚕种包,要观音菩萨扶一扶身子,当然想求个蚕花廿四分。
  这一天,蚕花娘娘真的又来了。她在云中低头一望,庙内庙外,山上山下,还有四面八方的旱路水路的人源源不断涌向含山。她想,这么多人,哪能个个都扶到?她仙眉一皱,计上心来。她变作当地打扮的姑娘,上山又下山,绕山绕了三六九遍,把蚕气留在含山上,想使游含山的人都染上蚕气。
  谁知,这一年的春蚕,虽然很多人家获得蚕花廿四分,但还有不少人家蚕花平平。蚕花娘娘觉得十分奇怪,原因何在呢?蚕花娘娘一想,哦!含山这么大,我的双脚哪能踏遍寸寸土土呢?想呀想,终于想出一个散布蚕花喜气的办法来了。
  第三年清明日,蚕花娘娘扮作卖花姑娘,挽着一篮蚕花,在含山上叫卖。又甜又脆的叫卖声,一下子引来了很多蚕农。大家一看这姑娘长相美丽,而五颜六色的蚕花,又做的那么漂亮可爱,于是,大家争着买几朵带回家去。奇怪的是,成百上千的人来买蚕花,这姑娘提篮中的蚕花永远卖不完。
  蚕农买了这些蚕花,放在家中,一直到掸蚕时,将蚕花插在蚕匾上,以祈祷蚕花能得廿四分。果然,这一年凡是买了蚕花的蚕农,都得到了廿四分蚕花。
  从此,含山卖买蚕花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因为清明游含山买蚕花的蚕农越来越多,人山人海拥挤不堪。当地人把拥挤,用土话说成“轧”。于是,就有了“轧蚕花”的风俗。2007年,“轧蚕花”民俗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联合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名录。

附注

本章收录了湖州当地的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它们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叙事文学,因其体裁特点,一些内容有与史实不符和细节不严谨的地方,如将某个朝代的名物放到另一个朝代中。为保留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的原本面貌和地方特色,本书一般不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蒙溪杂录》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分话说善琏、中国毛笔寻迹、湖笔发展史、湖笔老字号、历代湖笔名匠、湖笔行业习俗、笔都胜迹、蚕事文化、民间故事大家讲等11章,介绍了善琏镇的历史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蒙恬
相关人物
卜香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