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收徒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蒙溪杂录》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50
颗粒名称: 拜师收徒习俗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
页码: 70-71
摘要: 湖笔制作对技艺的要求很高,笔工的生存状态极大地依赖于手中的技艺,长期以来在行业内形成了极度崇尚技艺的传统。因此,在拜师收徒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矩,相沿成习。
关键词: 地方习俗 拜师收徒

内容

湖笔制作对技艺的要求很高,笔工的生存状态极大地依赖于手中的技艺,长期以来在行业内形成了极度崇尚技艺的传统。因此,在拜师收徒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矩,相沿成习。 首先,旧时收徒必须是善琏镇区范围的本地居民,凡镇区外的人一概不得收为学徒。邻近乡村有些与善琏笔工师傅有沾亲带故关系的人家,子女要当学徒往往会再三托关系、找人情,有的笔工师傅也会碍于人情而同意收下。
  遇到这种情况,则要准备好接受行业公议的处罚,罚则是由行业头面人物牵头,在蒙公祠“开祖庙”,也就是让违规笔工在神灵前认错并求告宽恕,此外要出钱请一个戏班子来,在蒙公祠里做一场戏。对收入微薄的一般百姓来说,这一处罚负担还是相当沉重的,因此很少有人会这样做。这种俗规固然有维护本土行业利益的意味,但更重要的意义是有利于对湖笔技艺传承的控制,确保技艺传承的正统性和优选规则,避免技艺退化。 此外,业内还通行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即笔工师傅一般不收自己的子女为学徒,如果子女要学艺也要拜别人为师,其中的含义是自己的子女往往不能严格要求,无助于子女认真学习而真正学好手艺,如笔工们通常所说,“在自己家中是学不好的”,可见善琏制笔行业对拜师学艺的高度重视。 其次,学徒拜师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学艺者首先要有业内人士介绍。介绍人具有保荐人性质,如学徒在学艺期间有违约行为,介绍人要负连带赔偿责任。师傅同意收徒后,要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学徒由介绍人陪同到师傅家,送上谢师的礼品。礼品至少两样,如两只猪蹄、两条鱼,条件好的送四样,加上酒、糕点等。其中一半礼品属答谢介绍人的,由师傅转送介绍人。
  学徒还要随带红毡毯一块,香烛一副,到师傅家将香烛点燃,将红毡毯铺在地上,学生在毡毯上向面南而坐的师傅及师娘(当地又称阿婶)各磕三个头。拜师时还要签订“关书”,也就是拜师契约,内容主要是对学徒行为的规定,其中有“失足落水,听天由命”之类的条款,意思是学徒在师傅家期间,发生死亡事故与师傅无关。举行拜师仪式后,学徒就正式进入师傅家开始学艺。学艺期限一般为三年,第四年还须在师傅家做“半作”,俗称“三年徒弟,四年半作”。 学徒在师傅家除了学艺外,还要充当类似用人、保姆(女学徒)的角色,帮助师傅家做各种杂活。有的学徒家中境况稍好,可以采取每年送给师傅家一石米的交换条件,来免除干各种杂活,使学徒能一心一意地学技术。 “三年徒弟,四年半作”的规矩是很严格的,在此期间不允许徒弟提前离开师傅,也不允许中途另行跟别的师傅学艺。如果学徒由于某种原因要提前离开或另择师傅,要经过原来师傅的同意,并且要作出赔偿,一般提前一年离开要赔偿一石米。学徒四年学艺期满后,如师傅认为技术还不过关,也可以不让学徒离开,要继续跟师学艺。学徒也可选择再拜其他人为师,继续学习,称之为“超手段”。 总之,直到师傅认为学徒本事学到家了才能进入社会独立从业。由此可见,善琏笔工拜师学艺的规矩异常严格甚至苛刻,当一名合格笔工的技术门槛是十分高的,这对湖笔制作技艺的代代精进相传起到了坚实的保障作用。

知识出处

蒙溪杂录

《蒙溪杂录》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本书分话说善琏、中国毛笔寻迹、湖笔发展史、湖笔老字号、历代湖笔名匠、湖笔行业习俗、笔都胜迹、蚕事文化、民间故事大家讲等11章,介绍了善琏镇的历史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善琏镇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