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是有因缘的。
从十四岁离开千金外出读书、工作到如今已三十七年,虽然最远也不过杭州,而且时常回去,寒暑假、节假日,尤其是最近几年,因为母亲一人住在老家,年岁渐长,时常去探望。但总像匆匆过客,好像只是在应付人生的必修课。
记得离开千金后与她最亲密的一次接触,是1993年5月女儿出生时要为她取名字。她已不是千金人,但我作为读书人,总割舍不了家乡的情缘,总想在她身上保留一点文化上的一鳞半爪,哪怕只是在名字上留下点影子也好。小名是很早就想好的,千金的千金,唤作千千,自然又亲切。那大名呢,百思不得。日有所思,夜有所想,那几天连做梦都在取名字。她属鸡,吉光片羽,望女成凤,就取作千羽,千金的凤凰嘛。
就这样,千金于我们家有了文化根脉上的遐想与凝望。
作为读书人,我也忝列作家、诗人,但我写作近三十年来,总与故乡隔着一层。一直有诸多计划,想写早逝的父亲、想探究商墓古村的来历、想追寻潮音庙的历史,想为千金留下一点文字。
但偶尔提笔,总是未曾深入。究其原因,家乡与我,只是浮光掠影,我少小离家,忙于俗事,因缘不到,家乡虽近,却远在别处。
这一次,受我的学生、曾任南浔区文体局局长的卫良先生之邀来编写一本介绍千金的书,就是这因缘所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千金虽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从来没有人比较系统、完整地收集和整理过有关千金的资料。时间紧迫又教学繁忙,我只能将收集到的零星材料草草编成本书,虽了却了多年来的一桩心事,但我的愧疚之情没有丝毫减轻。许多章节所收集的材料不够完整,第八章“历代人物”部分尤为严重,只能留待下一次再认真、详细地补正了。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本书使用了今年刚刚离世的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千金文化的热心人姚士琛先生和我的朋友、英年早逝的湖州著名民俗学者费三多先生的文章,真是令我感慨万千。在这里,我要感谢千金成校校长姚建斌先生主编的《千金文化》和曾任千金镇人大主席陈剑青先生主编的《走进塔地》,省去了我不少精力。感谢文化学者李惠民前辈、湖州文学院院长沈文泉先生、南浔区图书馆馆长陆剑先生和千金镇文化中心主任沈建民先生等所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学生陆雄泉先生、忘年交周正泉、尹金荣先生等拨冗为本书拍摄精美的照片,感谢同事张梅、施慧等老师帮助整理材料,感谢对本书编著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千金镇所有的领导和朋友!可以这样说,本书的编著是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
一切只是开始。
美丽千金,让我们一起从这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