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丽千金》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06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14
页码: 110-122

内容

千金无为寺 (宋)佚名霅城之南诸野寺,千金无为最雄盛,有房居僧几二百人,良田千余顷,相传王衍舍宅。余尝为诸僧言:“王衍,琅琊人,乃今沂州,去霅数千里,衍平生历官亦不到江南,不应有宅于此。且衍亡晋而毁节于赵,正使其人尚在,乃义士所唾。真犹不足贵,况必不然。无妄攀援,贻识者笑。”群僧多不悦余之言。
   戊子冬,毁于大火,雨中烈焰自浴室起,瞬息灰烬,尺木不存。先是,有人梦入寺,见两庑皆大鬼,深目巨喙,甲而豹襜,各执其物,如有所伺。
  老僧金襕僧伽梨自殿飞空去,鬼皆合掌加额。一神红袍金冠,从外来,卯女持绛幡从其后。神以鞭指呼群鬼,绕寺而旋,或牵赤骡至,神乘以行,鬼噪而从之。其人寤,噪声犹在耳也。凡星居僧无有持戒律,愈富则愈造恶业,盖圣僧去之,神乃加熟焉。
   (《鬼董》)千金墟怀古 (清)许传霈吴兴城南四十里,故墟一片迷指视。道旁樵牧识旧名,库置千金良有以。
  我闻濞也生汉家,从破鲸军功昭史。特王之邦崇藩封,五十三城俨赐履。章郡铜山天下奇,产成金石美无此。罗致亡命盗得之,镕铸泉布中心喜。点金何待仗神功,炼金遽能收众技。铜岘山前铜臭升,熏心利欲实骄侈。称老不朝年复年,故薄赋敛众臂使。但有财富甲东南,不识长安有天子。偶触小忿
  七国谋,晁错有头难雪耻。汉使旋以利绐吴,此身竟至东越死。嗟哉沛公拊背言,后五十年岂忘耳。空余渡口郁金波,来去苕霅二流水。天地爱宝自呈材,贵宝善者实终始。黄金白璧何地无,赤水蓝田未足恃。再过成墟狐兔眠,遑论府库尽富美。君不见,吴王夫差姑苏台,金碧当时先已矣。
   湖州千金俱富圆通寺住持得人悟乐湖州千金俱富圆通寺,为湖地古刹,敕建于大唐贞观年间,经洪杨之劫,殿宇颓废。至民七八年,有则宣和尚,重兴之,规模稍具。乃因债台高筑引退,由是乏人维持。今秋有当地董事张贤如先生,会同地方人士,恭请杭州梵天寺性宗学社主任妙祥法师,来主司席,期恢复道场。妙师宗教兼通,足为该寺主持得人庆,业已于古历十一月十二正式接住。
  (原载1935年《佛学半月刊》)歌谣正月踢毽子二月放鹞子三月淘米裹棕子四月养蚕卖茧子五月卖丝换银子六月荷花结果子七月里掸毯子八月桂花腌橙子九月划着菱桶摘菱子十一月里个个滚雪团子十二月里搓糕做圆子 (俞树宝口述,沈建民整理)对联八角灵桥桥联远望含山一座石塔,近观苕水八角灵桥。
   唐家桥桥联两岸烟波分来苕水,父老千秋云是唐家。
   半乡半镇千金古迹,一分一合两水交流。
   横河坝堂子柱联远近迎送逍遥过,进退连还运道通。
   戏台对联一年两春双五月,四时九节两端阳。
   南浔:一纸千金说传奇冯旭文眼下,行走在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农家门窗上“老虎头”“蚕猫”等剪纸让人不由得停下脚步。这里的人们素有植桑养蚕的习俗,每年的五六月份,蚕农们都会在家里贴上大红的剪纸,祈求蚕茧丰收。
  80岁高龄的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沈杏妹忙碌了好几个月了,她参加千金镇中小学优秀剪纸作品展的领导和老师摆弄着她的“老搭档”剪刀,一只只活泼可爱的“蚕猫”从她灵巧的手中源源不断地“诞生”。据说,“老虎头”能用来辟邪,“蚕猫”用来驱鼠、“聚宝盆”祈祷“蚕花二十四分”。
   不仅如此,逢年过节,千金的乡亲们就贴上“福”字、“元宝”“鲤鱼”等剪纸,给节日增添一份喜庆。遇到结婚,就剪出花式繁多的“喜”字,碰到建造新房,就剪出“连升三级”“招财进宝”“喜庆有鱼(余)”“刘海戏金蟾”等图案贴在门窗和房内……剪纸已成为人们祈福与祝愿的符号,活脱脱地透露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剪纸是无数代人口授心传、约定俗成的生活文化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镇上成立了民间剪纸艺术协会,经常开展活动,组织参加各类剪纸比赛,并多次夺得全国和省市级大奖。“现在有几个读书的学生经常来我家跟我学,有的还在市里得了奖。”沈杏妹说着,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千金村是该镇最大的一个行政村,有3000多人口。全村有剪纸高手数十人,还建起了剪纸传承馆,馆里既有千金剪纸艺术的介绍,又有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剪纸作品。
   “在这里,我们经常开展一些相应的培训班和交流会。这两天幼儿园的陈园长准备带大班的学生来参观、学习,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本镇剪纸的历史和特色,热爱和传承这门手艺。”村支部委员沈仲英说。
   在千金小学,我们看到潘静霞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剪纸课,颇有唐诗《采胜》中“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的意味。学校自编了上、中、下三册校本课程教材,从2004年起,全校各班每周开设1节剪纸课,邀请老一辈的剪纸艺人来学校手把手地教,在剪纸作品展览室,小能手们在方寸间展现出无尽创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五谷丰登、花鸟鱼虫、山水风景、历史人物、戏剧脸谱以及传统喜庆吉祥图案,精彩纷呈。
   “继小学、初中相继开设剪纸课程后,镇成校也开设了剪纸培训班。去年,举办了一个有50多名中年人参加的培训班,今年这方面的工作还在深入开展。”千金镇宣传文化中心的沈建民说。
   目前,千金镇构建起了老中青幼几代人组成的梯队式剪纸队伍。老一辈的剪纸能手用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自发地交流剪纸心得,自觉地传授剪纸经验;新一代的剪纸骨干,活跃于剪纸艺术教学课堂;新生代的剪纸幼苗,在剪纸艺术天地吐蕊发芽,层出不穷。
   (原载于2014年7月1日《浙江日报》,略有删改。)桃源蚕月千金墟蔡忍冬千金,地处湖州东南部水乡平原,土地成片,河道交叉。排塘港纵贯全镇,三里塘港、关王渡港在此汇合又分流。这里孕育史前良渚文化,承受吴越霸主征战,既为西汉吴王钱库,又是南宋运河集市,明清田蚕丰茂,近世瓦窑砖盛。粮桑并茂、渔牧兴旺,是千金的地域文化特色。今癸巳蚕月,走村正当时。
   杭嘉湖平原多台地、土墩,很多为史前文化聚落遗址,千金恰好与余杭、德清、桐乡等良渚文化重点分布区域相邻,近年因塔地遗址而闻名。梅家村的太平桥,重修于1949年,三孔石梁,景色优美。路遇老农正在路边锄地,随手掘出一个陶器残件递给我们。不远处那片塔地遗址原先是高墩,经考古发掘后回填,已是满目新绿的平地桑园。
  2003年冬,考古专家首次在千金塔地遗址挖掘出古人温酒的陶鬶鬶。遗址最早可追溯到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直至晚期的周代印文陶文化,据前后的文化堆积判断,时间跨度约为3000年。2004年6月,时值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行,央视国际频道特来此做直播,由女主播梦桐到场访谈,名不见经传的塔地,瞬间成大众关注的话题。
   五月初夏正值蚕季,塔地附近斜港村桃树桑林,鸡犬相闻。村里的两幢清代民居,50号宅为五开间,正门两旁有雕花落地格扇,绦环板浮雕暗八仙纹,牛腿刻文官一对,其他饰花草。旁依52号民居为三开间,门前水塘,屋前场圃。途经各村,看到家家户户在清洁蚕室、洗晒蚕具,如蚕网、蚕匾、切叶墩头等,都在为养蚕而忙着做前期的准备。
   塔地东南的石桥村里多石桥。村南三孔石梁南塘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重建,每块条石都刻有捐助人的姓名。村里的圣帝塘桥系三孔石梁,民国八年里人重修,已成绿化地里旱桥,所谓“圣帝”可能指宋室南渡之康王赵构。塘桥的桥面都较宽阔,古为一条塘路。鱼桥头村三孔石梁福增桥,清代重建。北审村三孔石梁永宁桥,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朱家墩村单孔石梁登青桥,又名“订钦桥”,一桥两额不同,纪年均为光绪二年(1876)。吴家湾村三孔石梁东仁桥,为南达德清北通吴兴之界桥。三桥石柱与金刚墙,多数系武康石,重架的石梁为花岗岩。
   早在20世纪70年代,千金镇西的商墓圣堂墩遗址,就有良渚玉器和马桥陶片出土,而马桥文化正好与中原的商代为同时期,这也是传说村里有商墓的旁证。记起壬辰年冬月,我们去商墓走村。南窑桥村地处千金镇西北,村南横河坝建于清同光年间的厅屋,面阔大七开间,前廊高敞,风格朴实,是典型的农家大院,据说祖上因儿子多而拼命建房,结果为此劳累至死。我们去时正逢厅屋里有老太过世不久的灵台在,堂内挂满被单和墨书挽联,还有“新表道场榜”,也算是本地丧葬旧俗的遗风。
   出南窑桥村外,寒风凛冽,韦天桥虽为五孔石梁大桥,因塘河较宽还需延长金刚墙,桥北设堂子,堂内壁间墨书老辣,够民间书家的水准,题联:“韦天之力兴粮桑并茂;南堂在此保八方安宁。”修建发起人:姚阿猫、姚松轩、姚三毛、沈连山。韦天系佛教传说中四大天王手下的大将军韦琨,南堂即石淙太均菩萨,又称“镇海潮王”,其夫人姚氏及三个女儿也封为神,是浙北、苏南地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南窑桥鱼塘村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的五云桥,连起两岸破败的古宅群,青石雕的泰山石敢当怪兽狰狞,面向石桥。
   商墓村里多老宅,皆为沈姓旧居。某老宅为楼房,整体朴素,牛腿精美,所刻福禄寿星圆雕,具东阳工风格。村外商圣堂西,单孔石梁香花桥,桥柱、系梁、桥面与金刚墙皆为取材厚重的武康石,桥柱有两对莲花字堂。在圣堂墩南,有三孔石梁崇福桥,桥台较长,1916年重修,因桥面石发青,俗称“青石桥”。桥心石为青石雕“鲤跃龙门”图案,具清代风格。“跳龙门”的实质是“跳农门”,是历代农民的梦想,前述横河坝姚家祖上的命运,也折射出农耕生活的艰辛,靠种田建房非常困难。圣堂墩东有庙桥,三孔石梁桥,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武康石桥柱形制较古。店兜村西的南高桥,系五孔石梁,1917年重修,桥柱与金刚墙有部分武康石旧构,桥台呈八字形,桥体长47.1米,是当地典型的堤形长桥。
   商墓村素来是典型的粮食、蚕桑、淡水鱼农产区。途经一单孔小堤桥,远处就是商墓姚家兜村北的潮音禅院,附近的章家坝村面河而居。庙前是单孔石梁的观音桥,桥面刻有两位女信士“助钱一百五十千”字迹,观音桥正对庙门,1925年重建。庙门砌“观音兜”状较为别致,整个建筑白墙黑瓦形若观音化身。本地的潮音庙最初是道教场所,奉渔神为主神,后又融入观音等佛教菩萨,以吸引女性信众。每年七月十五、十六两天,太湖周边的渔民摇船乘车会前来进香祭神,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修桥铺路造福乡里的举动,自古与佛教信仰有着密切关联。千金东南的朝阳村冯家兜北的积善桥,桥柱遍刻信众捐助题名。朝阳村卖花桥村东有卖花桥,桥柱均为武康石,中间柱面刻有规整的莲花字堂,桥梁为花岗岩,系清代重修。卖花桥据说与石淙蚕花有关。二坝村西的周镜塘桥重建于清光绪
  二十年(1894),桥柱、桥梁、桥栏处也是遍刻信众捐助题名。桥堍有西莲寺,面阔七间二进,主殿为佛寺,旁有阎罗殿,判官、无常等分列两厢,栩栩如生,令人敬畏! 千金,曾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交界地,诸如东句城、西句城,东驿达、西驿达,东马干、西马干等越国土城、古驿与草料场相关的旧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东句城在德清县新市镇境内,西句城在千金。京杭大运河支流洋溪港、排塘港环绕的东驿达村,三孔石梁西城桥,1918年重建,据村民说以前桥上建屋设卡,有木门可启闭,这桥就是东、西两句城的地界标志。村南永福桥,为单孔石梁,上架武康石桥板,两面桥额不同,南为阳刻“永福桥”,北系阴刻“显宗桥”,虽具体年代不详,似为西句城最古的桥。落北而西的小河上有单孔石梁长春桥,桥北面南曾有老宅,起新楼时房主特意保留老墙门挡桥冲,石库门上的砖雕八卦系旧物,太湖石莲墩似年代更久。村东沈家庄有俞宅,三开间两进带后院,一进为平房,但立面墙高与后楼厅齐平。花厅窗扇雕刻较精。西句城村西有庙桥,清代所建,体量较大,桥额名“风凰桥”,南堍设西莲庙。
   西句城树句头村南三孔石梁斜风桥,1937年重修,桥名文雅,有联成双:“句城烟水近接洋溪,五载募劝重新砥柱”“虹影常留利济桥,风斜不再临流渡。”步入树句头村西,探贞节牌坊。但见紫红花岗架构,望柱为祥云浮雕,梁坊海马望日,雕刻手法,简陋欠工,与朝阳村古章家桥、冯家兜积善桥之莲花字堂如出一辙,似清咸同所构,不及明代。港南有三间四进老宅,房前桃花,屋后林茂。正厅起楼,左右廊庑,万字纹花窗格扇,雀替雕和合仙官。此地近新市白彪的永宁寺,自古周边的香烛需求量一直很大,据房主说祖上是做蜡烛芯生意而发家的。村里蚕房中的蚕宝宝,背脊晶亮,透明发黄,“大眠”后就要吐丝结茧,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上山”。蚕农们要提供“蚕龙”好让它们结茧。
   西马干村由数个水墩组成,故多环路,形似迷宫。村口有三开间老宅,厅堂较高,格扇栅门。厅内神龛红幔贴剪纸,内供总家堂、土地正神之位,为千金民居之特色。村里多老房与老人,旧屋的第一进大多保留着,朝南临河,场圃宽敞,三开间、四开间、五开间的连廊式排屋,数百米相通的廊檐。
  这里春可挡雨,夏可消暑,秋可避风,冬可晒暖,也是村民劳作和交流的小社会,极具江南特色,也是古镇骑楼的微缩版。简家埭村口河湾处某宅,墙角嵌紫红花岗岩石敢当,雕人形,刻泰君,较为少见,惜被涂白。村中有四开间老宅,房舍梁架较高,厅中过道设船棚轩,两侧天井呈对称状,较为别致。西马干阳塔村的单孔石梁桥兴福桥,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系堤桥形式。村子较旧,老年人都在摘晒棉花。出西马干村就是德清县地界。
   路过天恩桥旧址再去新开河,村落也是临河,场圃宽敞,村里有两幢费家宅,分别建于清末与民国初,费家东宅三间三进,廊檐尚存牛腿一对,雕武将骑师、和合二仙,步梁刻祥禽瑞兽,为典型的东阳工。二进走马楼装修精妙绝伦,牛腿系亭台楼阁式,松柳间有人物点缀。费家西宅三开间,仅存首进,廊檐存左右牛腿一对,圆雕天官禄星与童子。中间步梁浮雕渭水垂钓与文王访贤纹,人物众多,场面热闹,也是典型的东阳工。
   整个养蚕的过程从收蚁、头眠、上山到摘茧,需要25天左右的时间。
  我们自五月初以来分数次在千金边走边看,不知不觉中已是月末“蚕罢”啦!驱车至千金西南的金家甸,先到胡姓聚集的后林村探访。村口五开间或三开间的老宅数楹,昨日刚售完茧,男女村民正忙着打扫蚕房,到河埠清洗长长的蚕凳。村东有三孔石桥跨河,名“广福桥”,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桥注为武康石,有一字堂雕莲较别致。走过咸丰年间重建的“宝林桥”,南下章家角村,有单孔永安桥,金刚墙嵌道光年的白石小碑,刻捐资造桥信士名。
   金家甸是金氏聚族而居的大村,两百户人家仅八户为外姓。村里,林茂果硕,寿者清健,老房栉比,雕梁画栋。村中沈家埠机埠坝壁,嵌有一对古镜式柱础,年代久远,当属寺庙旧物,相传村里原有金刚殿。村东有五开间、
  三开间的老宅数列,见裙门墨书“1927年置金文轩办”。其中,五开间的老屋雕刻尚可入目,据村人说祖上系由浙中“上八府”迁徙而来,故雕刻颇具东阳风格,刀马人物,祥禽瑞兽,虽用料单薄,但粗放有神。路遇乡民都是喜笑颜开,今年茧价行情看涨,蚕月的辛劳也得到可观的回报。
   千金是剪纸之乡,老宅门上都贴着“蚕猫”“八卦”“聚宝盆”等套色剪纸辟邪,可见剪纸之风实缘起于这种蚕俗。许多厅屋首进堂前的正壁皆开神龛,并以墨线在周边绘阁楼,红布列帐,上绣祥云双烛,或粘剪纸花饰,别具匠心。从事剪纸的主要以农村老年妇女为主,金家甸村里92岁的金大娘,从楼上翻出她的亲剪之作,与我们分享“蚕罢”的喜庆。记得小时候在我家的抽屉里,总能看到一幅农妇养蚕的套色剪纸,这是我祖父当年给报纸投稿的作品。祖父过世那年,父亲从杭州带回一卷剪纸遗作,其中又有几幅蚕桑题材的。祖父就是“上八府”的,在杭州从事丝绸设计工作,看了他的蚕事作品,觉得那儿采桑养蚕的情形与用具跟湖地也没啥差别,但东阳的剪纸与木雕功夫那是比湖地深得多啊!东阳的剪纸都用刀刻,取法木雕的图案与技艺,而许多花团锦簇的窗户实为剪纸的木雕化。千金带牛腿的老宅大都分布在排塘港以西的村落,据村民说均出自同一班“上八府”木匠之手。
   据清代《归安县志》记载:“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汉吴王刘濞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铜岘山就在德清一带。千金市“宋代为千金墟”,故镇上的万年桥与无为寺桥均始建于宋代。单孔石拱万年桥南北向跨越市河,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东联:“一派绕西流凭他砥柱;双溪从北注固若金汤。”西联:“有泉流潆回到此以束;作千金保障惟曰万年。”位置在千金镇粮站旧址南。单孔石拱无为寺桥,是座年代更久远的拱桥,因藤萝密布而历史信息缺失,位置在金城茧站旧址旁。
   镇上的红专桥建于1971年7月1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拱桥,这种新型拱桥样式是江苏无锡的建桥工人创造的。红专桥东堍原是千金中学旧址。站在桥上远眺斜对岸,建于1970年的千金砖瓦厂,主营方砖、砖、洋瓦、滴水、筒瓦、花脊等产品,山墙与烟囱上也有类似的巨幅红色标语。
  东驿达卢家木桥村西有“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建大队公房,砖砌拱门仿延安窑洞式,廊檐堆禾叠柴,栏外春华秋实。拱券中间三孔大,东西四孔小,既暗合千金流行的七开间的连廊屋,也是当地砖拱桥技术的衍生品,千金产砖,多泥水匠,这窑洞房无疑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地域文化推陈出新的“样板房”。在千金及周边地区的水乡,“文化大革命”期间建设有大量的砖拱桥,这些都已登记在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发现名录。
   桃花源里的千金村落,房前屋侧遍植桃林,春天芳菲,夏日果硕。千金东部与善琏镇交界的朝阳村,“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民居的风火墙很有水乡特色,侧观如港湾待发之船头。在没有太多修饰的小公园里,歌台凉亭,桃红柳绿,堪称水乡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的样板。在东驿达庙头角村与卢家木桥村隔河相望,三孔石梁水东桥连接东西,1935年里人重造,桥联:“二驿清风通古道;一流顺水出洋溪。”香樟临水,桃林掩映,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排塘港,古称“金溪”,河道宽阔,作为京杭大运河支流,大吨位船舶均可畅通无阻。太嘉河水利工程上接幻溇港经排塘港,过洋溪港经高桥港向南接京杭运河,对促进太湖流域及杭嘉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说来也奇,2014年初,从杭州西湖区运来的几十个土方填埋在千金排塘塘港大桥西岸,结果土里发现大量两宋及元、明时期的古钱币,引发四乡赶来的“淘金”热。南宋的钱库数百年后无意间又被运到因钱库而名的千金。
  千金,千金,果真名不虚传!(原载《南浔乡村古镇寻访记》,蔡忍冬等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年11月版)鱼我所欲也:■鲦霅溪钓叟江南,自古水乡泽国,是鱼儿的乐园。孟子云:“鱼我所欲也。”当然,鱼也是我喜欢的。我之所乐,很多是和鱼联系在一起的,尤其在小辰光。这里淡水鱼种类繁多,传统养殖主要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今天偶有兴趣,想写写家乡的鱼,可是首先跳跃于脑海、恍惚浮游于眼前的竟是一种极不起眼的小鱼,俗称“仓鱼”“白条”,古雅一点应写作■(cān)鱼、鲦鱼或■鲦。
   鲦鱼见诸《山海经》:“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中多鲦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刘再复先生说《山海经》是“中国人童年的大梦”,出现在《山海经》中的鲦鱼俨然是
  一种怪异神兽,恐怕并非我等俗见的■鲦。《诗经》中有鲦鱼的影子。《周颂·潜》是用鱼祭于宗庙的乐歌,有句曰:“有鳣有鲔,鲦鲿鰋鲤。”鲦者,■鲦也。
   ■鲦小鱼,竟在中国文化里颇有声名。这与《山海经》《诗经》不无关系,但我觉得更应感谢两位古代名人的“提携”,他们是庄子和惠子。庄子,先秦七子之一,与老子合称“老庄”,是国人所熟知并敬仰的;惠子是庄子的至交好友,也是名家一派的祖师爷。一天,他俩闲游到了濠水的桥上,悠闲的他们发现了水中同样悠闲的■鲦。一场中华文明史上著名的论战就此引发。
  庄子说:“鲦鱼游得多么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呵。”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论战的结果让微不足道的小鱼出了大名。
   就这样,■鲦从《山海经》和《诗经》中游来,从濠水河从容游向四方,也游到我童年的硚口头(硚读作jiào,硚口即河埠)。
   那时河岸上没有治水的标语,河面上也无蓝藻、绿藻或白色污染,河水清澈,清波荡漾。硚口是大家淘米、净菜之所。■鲦是聆听过智者教诲的,聪明至极,米淘箩一着水,便迅疾地出现了,成群结队地出现了。它们身长数寸,形狭而扁,状如柳叶。它们性情活泼,身姿矫健,游动如飞,翻飞间细鳞闪闪地泛光,间或蹿出水面,身体在阳光映射下晶莹洁白,熠熠生辉,煞是可爱……感觉它们光临硚口并非为了一口吃食,而是要集体表演水中穿梭腾跃的本领。■鲦的善游是很出名的,《水浒》一百单八将中水性最好的张顺的绰号不是别的,正是“浪里白条”。
   然而■鲦捕之不易。吾乡养蚕,汰蚕匾时不经意间会捕得■鱼数条,但蚕匾不是捕■鱼的理想工具,因为蚕匾篾条紧密无间,浮起慢,不等它出水,鱼们早已腾跃而出了。用扳网扳鱼,所得的也大多是别的小鱼,网底难得见■鱼的身影,因为起网之前它们能及时逃之天天。临河羡鱼的我们便想到垂钓,用大头针做鱼钩,系以白色棉纱线,又把海绵拖鞋的底剪成颗粒状做浮子。有时也偷奶奶缝衣服的针,用火钳钳住在火上烧红了,再插在门板缝里弯成钩。饵料不过是饭粒、蚯蚓之类,■鲦似乎并不怎么愿意啄食。后来发现它们稀罕的是苍蝇,于是常常拍一火柴盒子苍蝇,钓一碗■鲦。■鲦被钓出水,便很难存活,即使放在预备了清水的提桶里,不久也就翻了肚皮,一命呜呼了。
   那时常有外乡人来村前河面钓鱼。他们所划的小船不同于吾乡划船,两头更细、更翘,船舱上面罩着乌黑的棚。他们钓鱼的方式也极独特。我们曾凑近了看他们收鱼:从水里收起一根长长的粗线,粗线上每隔一段就有尺把长的细线,细线末梢都缚着“鱼钩”。他们就这样牵连不断收线,也牵连不断地收起白晃晃的跳跃挣扎的各样鱼:■鲦、鲫鱼、白鱼……我们羡慕煞了这钓鱼的神器!咨询了一位博闻多识的本家大哥,才知道这叫“撑钓”:撑钓用绝细的篾做成,比火柴梗还细,两头削得尖尖的(当时见识少,如今可用牙签作比,生动形象,妇孺皆知);下钓了,就将它弯折,在两个并拢的尖头上饵;鱼啄咬时,那截细篾就会弹开,将鱼嘴撑牢,无法逃脱。再细问,本家大哥便不再作答,大概他也不清楚了。
   后来有用丝网张鱼的方法。放网和收网的方法与外乡人的用撑钓大致相近:放下丝网后,过一段时间收网,鱼们被丝网缠络,被一并拉出水面。不同的是下网后要用竹篙嘭嘭敲打船帮,这就是“赶鱼”。用此法张鱼,所得也是■鲦居多,经常看见它们闪着银光扑哧扑哧地在丝网上作无谓的挣扎。后来读苏东坡诗《寄赠孙莘老》,无端地觉得“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两句写的就是诗人在骆驼桥下看渔夫用丝网张鱼。
   ■鲦作为菜,历来是上不了台面的,湖州有名的百鱼宴好像也没有将其列入菜谱。但民间饭桌上,一道“燥煎■鲦”是颇受欢迎的。■鲦除厣、剖腹,去内脏、鳃瓣,撒盐腌渍两三个钟头,洗净、滤干,入油镬炸,待鱼皮起皱泛黄捞出。等油温重新升高,再度倒鱼入锅炸上一番,燥煎■鱼就做得了。燥煎■鱼是极好的下酒菜,当然更适合小把戏白嘴吃。撮其在手,送进嘴里咬之嚼之,咸鲜、香脆。最妙的是连一根鱼骨头也不会浪费,都嚼碎吃到肚子里了。俗语云:“拷巴掌不放。”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诱人食物。现在,这道菜也能登大雅之堂了,但酒店的做法是将炸好的■鱼回汤,加料酒、酱油、香料煮,收汤后出锅冷却,是一道凉菜。

知识出处

美丽千金

《美丽千金》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千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宋为千金墟”,“汉吴王刘濞曾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商墓、东驿达、西驿达、金城、句城等古村名一直保留至今,令人神往。著名的塔地遗址,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印纹陶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于一体,经世界遗产大会和中央电视台宣传,更是闻名遐迩。千金剪纸,是千金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和人文情怀的最佳体现,是千金百姓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的最真实展露。纤纤素手于劳作之余精心剪裁,以剪纸祈福纳祥,美化生活。千金剪纸已成为浙江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千金也因此被誉为“剪纸艺术之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