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历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丽千金》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705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历代人物
分类号: K827
页数: 16
页码: 94-108
摘要: 本章节主要记述了千金镇历代人物传记。
关键词: 千金镇 历代人物

内容

【沈梦麟】生卒年不详,字原昭,归安县花溪(今属南浔区双林镇)人。
  祖居千金。诗人。与赵孟頫为姻亲。少有诗名,与王蒙、莘野、曹孔章、沈自诚、章同、胡廷晖、孟珍并称“吴兴八子”。元至元五年(1339)中举,授婺州(今浙江金华)学正。至正十三年(1353)进士,授武康令。后解官归隐。
  刘伯温于至正十七年(1357)左右为其家西席。明初刘氏屡荐,坚辞不就。
  后应聘入浙、闽校文者三,为会试同考者再,太祖称其“老试官”,知其志不可屈,亦不强以仕。精于七言律体,时称“沈八句”。93岁卒于家。著有《花溪集》3卷。
   【沈雍】(1638—1702)字升孜,号闲存,归安县竹溪(今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人。祖居千金。藏书家。两岁丧父。六七岁时随祖母和母亲避战乱于乡间。颠沛流离间好学不辍。后从学于父辈先贤,见闻宏博,学业日进。年少时即敢孤身入军营,面责孔帅,保得吴中平安。后入都,为六馆诸生领袖。祖母患疽,跪而吮之。母丧,哀毁独深。性恬退,绝意仕进。
  博览祖传藏书,广罗前朝典故。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为浙江平阳教授。
  藏书数万卷,曾以自家藏书供平阳学子阅览。嗜藏金石文字,修《温州府志》时,凡郡内残碑断碣,不惮山偏地僻,败屋榛莽,磨藓剔苔,无不周历。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二十三日卒。著有《平阳学校志》2卷、《宝宋斋文集》3卷、《玉苍山房诗集》4卷、《越雪集》。
   【谢庆斋】(1906—1996)原名谢德生,千金镇千金村人。湖州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18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当学徒,次年与同事陈云相识,成为同住一室的好友,并在陈云的帮助下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随陈云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8月在党所领导的“商务大罢工”中被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陈云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罢工胜利后又被选为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工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11月7日经陈云和郑履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参与领导第二次“商务大罢工”并取得胜利。1926年作为上海工人代表团的成员赴广州参加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1926年7月16日,当选为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工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常务委员。受上海市总工会的指派,谢庆斋先后成功地领导了上海中药业、南货业、桂圆业等行业职工和物华丝织厂及先施、永安、新新、丽华等公司的罢工斗争。后又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和陈云等同志一起转移到已被北伐军占领的浙江工作,先在余姚后安东区组织盐民协会,后任杭州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总指挥,后返回上海,根据周恩来的安排,主持了为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工人纠察队授旗的大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谢庆斋先后转道湖州、南京等地工作,不幸两次被捕入狱。1933年出狱后被党组织安排到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后因种种原因,与党组织三次失去联系,尝尽千辛万苦。1934年担任党的秘密联络点的中央化学玻璃厂推销员。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厂西迁武汉、重庆等地,在重庆时,经时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的陈绍禹和秦邦宪介绍恢复了谢庆斋的组织关系,任党的外围组织“重庆职业青年互助会”理事长。1938年,中央化学玻璃厂迁往昆明和上海,谢庆斋失业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5年,回乡探亲时与郎玉麟、李泉生等同志取得联系,任千金镇抗日民主政府镇长,并与粟裕领导的新四军取得联系,新四军北撤后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后又返回上海考入工务局第五工务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庆斋长期在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因无法证明第三次脱党情况而长期不能恢复党籍,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惨遭打击和迫害,“文化大革命”后最终获得平反并恢复党籍。曾收养党的早期领导人李立三同志的女儿,取名谢志佩、谢李丽等。
   【沈金凤】(1923—)千金南窑桥村横南人。出生于德清县钟管镇审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9—10岁上过私塾学堂,从小受其母亲沈福英影响,学习剪纸。15岁时就开始做老虎头帽子和鞋子。每逢四月至五月,由其母亲到街上、乡间去卖。18岁嫁到横河坝夫家。沈金凤做老虎头鞋帽已有60余年,一直至今。沈金凤所做的老虎头鞋帽成本低,花工少,但在当时每逢夏至、端午,是3岁以下小孩的必需生活用品。每年春夏之间,做150—200套鞋帽,形式多样,小孩穿戴起来十分美观。现在沈金凤老人已有80多岁了,还能做老虎头鞋帽。老虎头帽子和老虎头鞋子,是一门传统工艺,经营范围小,其中的细节尤为重要:以小孩的头寸将布料和硬板模型紧密凑合,用手工精心缝制;剪成老虎头,用各种颜色线条配上;为了突出老虎头神威,在老虎额下,用黄色线条缝上“王”字。沈金凤所做的老虎头帽子和鞋子价廉物美,有的人在街上买不到,特意赶到她家定做。她所做的老虎头鞋帽做工精巧细致,又是1—3岁小孩夏季必需品,附近有小孩的人都向她购买。这里有一段顺口溜:“老虎头帽子实在好,头上插上线鸡毛;五色线条花样多,小人戴上眯眯笑;赶掉邪气防蛇咬,大家争戴悟空帽。”这实际上就是赞扬沈金凤所做的老虎头鞋子和帽子。
   【何梅生】(1929—)因家庭贫困没有上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只上过夜冬学。从12岁开始就跟随父母养蚕。1960—1978年当过村干部,分管蚕桑工作。何梅生养蚕时间相当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养土蚕至今,至少已有60年生涯。并且他每年都会养2—3场,每场平均2张左右,因此对养蚕有丰富的经验。过去养蚕自己生种、掸蚕,有三蚕、四蚕之分,从头眠到出火,用火缸取暖。上簇用高山棚,采下茧子后自缫丝,这些他都经历过。至今他家里还保存着土丝车一台。现在,他儿子媳妇外出打工,他一个人在家里还要养1—2张蚕种,产量都在90斤以上。养蚕一般有春蚕、夏蚕、秋蚕之分。以春蚕、秋蚕为主,根据季节掌握好温度是取得高产量的重要环节。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抓好合理喂桑、勤剔蚕沙、严格消毒、眠起处理等主要环节。养蚕时间很短,前后为沈金凤何梅生
  28—30天左右。人工养蚕比较艰苦,几乎昼夜不息,然效益较高,因此养蚕是我们千金的一项主要产业。何梅生日夜操劳,不怕辛苦,可谓是个养蚕能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多次被评为村、镇养蚕先进个人。
   【沈杏妹】(1935—)详见第四章《剪纸艺术》中“第一代传承人沈杏妹”。
   【苏子堂】(1935—)又名小金毛,小时候上过三年私塾学堂。1953年跟本村苏火生学习拉二胡。而后又自学多年,二胡、京胡都已学会,并能自拉自唱。1961年跟随新市蒋家村著名说唱艺人邱引宝(女)学艺。1964—1969年在新市、含山等地上演堂书,如《孟丽君》《四香缘》等,当地群众十分爱听,几乎场场客满。在这段时间还跟小戏班子拉胡琴,做配角。
  1970年以后在菱湖区渔管会工作13年,空闲时也敲起金钱板说说唱唱。1983年回家务农,有时也拉拉胡琴,边说边唱,一直至今。苏子堂说唱倭袍堂书和“三跳”确有两下子,在农村可算是个民间艺人。他从师傅邱引宝那里学会一些堂书说唱。由于他自己刻苦钻研、虚心好学,二胡、京胡都很拿手并能自拉自唱,如《刘氏大娘游四门》《绣荷包》等,能以传统曲调表演一番,不仅音调高低起伏,而且吐字十分清晰。像苏子堂那样的会唱多种戏曲的人在千金镇民间已经不多见了。苏子堂的技术特征概括地说,一是服饰随便,道具简单,只要一张桌子、一只凳子,一把胡琴便可上场表演。二是不计报酬,只要胡琴一拉,听众即来。他上场表演群众爱听,说说唱唱,十分热闹。在当时没有电影、电视的情况下,乡下农民听他拉拉唱唱,十分开心,深感快乐。20世纪60年代,他在附近乡村演过多场堂书,拉起胡琴,敲起金钱板,吸引了不少观众,丰富了当地民众文化娱乐生活,深受大家欢迎。有人这样说:“老苏唱曲真好听,越听心里越开苏子堂心。”20世纪70年代,他在渔管会工作,认真负责,多次得到领导表扬。空闲时他经常表演一些文娱节目,单位人员也十分爱听。现在,朝阳村里对这位老人十分尊敬,大家管叫他“苏大伯”“老开心,有时拉着京胡,自告奋勇唱《杨四郎探母》;有时敲起金钱板,说唱《刘氏大娘游四门》,大家无不拍手称好。代表作品有《刘氏大娘游四门》《庵堂相会过桥亭》《绣荷包》等。
   【沈发珠】(1936—)从小因家庭贫困没有上过学,13岁做童养媳,十分勤劳。16岁时跟婆婆学会了搨镬糍,一直至今,凡村上有人拿赏母汤或送客,都要请她帮忙搨镬糍,是远近闻名的搨镬糍能手。搨镬糍是一项手工传统艺术,通过糯米煮成不硬不软的糯米饭,再用镬锹、锹刀搨成。沈发珠从16岁开始学会这项手艺至今,帮人家搨过的镬糍不计其数,她还不计报酬,深得村上老百姓的好评。搨镬糍的原料为农家糯米,其工艺流程是这样的:烧煮糯米饭,根据需要数量,把米淘干净后,放在锅子里加上适量水,以使所做糯米饭不硬不烂,同时放上少量食盐。搨镬糍,在同一个灶头即可,一只锅子烧上糯米饭,保持热量;另
  一只锅子放上适量(二市两左右)糯米饭,用镬锹搨饭,烧火者要密切配合,防止因火势旺,而使镬糍发焦、变黑,通常搨3—5分钟便成镬糍。盛入盘中,冷却后,镬糍又香又燥。放入碗中,用开水泡煮,再放进食用糖,即可食用,味道非常好。沈发珠为人家搨镬糍约有50年生涯,她所搨的镬糍具有薄、白、软三个特点,比其他人棋高一着,深受人们欢迎。
   【施富清】(1942—)千金镇里浩村晒兜人,1958年初中毕业。1962年拜文甫为师,学习泥工手艺。26岁时到屠家埭做女婿。1967—1971年在千金砖瓦厂做泥工。后来专门替人家造房子,打灶头,一直至今。施富清打灶头已有40多年历史,少说也有3000多个,一般使用时间都在15年以上, 沈发珠最长的可达20多年。由于他所打的灶头既省柴料又精巧好烧,所以当地群众都会请他打灶头。虽然现在他已67岁了,但经常还有人找上门来。他所打的灶头有以下特征,一是省柴,加热速度快;二是烟气都进烟囱,不会熏黑灶面及灶后;三是尺四锅底下的拦火砖位置得当,这是他打灶头的一个独特之处;四是灶角都使用圆角,这样不易触伤手臂。他曾经建造过千金砖瓦厂高几十米的烟囱,为附近群众打过数千个灶头,传授过8名徒弟,其中有的徒弟已成为建筑公司经理。代表作品有千金砖瓦厂烟囱、三眼灶、两眼灶。
   【王琪玉】(1943—)出生于双林跳家山村,因受其父(乐人)影响,王琪玉从小就喜欢文艺演唱,再加上其叔母周彩娥从上海某剧团精简回乡。
  16岁的她便虚心向叔母讨教越剧演唱,不久便参加当地农村业余剧团,1964年来千金南窑桥新虹剧团当演员,并和该村姚阿汉结婚,夫妻都参加这个业余剧团一直到1978年。从1979—2004年她被聘请到双凤、春光等越剧团当演员,先后经历了40多年剧团生涯。王琪玉在周彩娥、朱燕君等老艺人培养下成了一名出色的越剧演员,从1964—1978年在新虹越剧团时,担任过多种角色,如《叶香盗印》中扮演叶香,《打桃花山》中扮演侯月英,《金山战鼓》中扮演梁红玉,《白罗山》中扮演苏氏大娘,《王老虎抢亲》中扮演王老虎等,塑造了众多舞台形象。近几年她身体欠佳,一直在家休养。王琪玉在新虹越剧团,不仅能扮演多种角色,塑造了多种舞台形象,还担任辅导工作,负责节目排练。她戏路十分宽广,表演手法灵活,能文能武,并善于展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王琪玉虽是个农村业余剧团演员,但在老艺人培养下,经数十年越剧生涯形成了她独特的表演风格,凡在演出过的地方都享有较高的声誉代表作品有《叶香盗印》中扮演叶香、《打銮驾》中扮演庞妃。
   施富清 【俞永祥】(1946—)详见第四章《剪纸艺术》中“第二代传承人俞永祥”。
   【丁小彬】(1949—)千金镇商墓村人,太祖父丁国子因医治鼓胀病而名扬嘉兴的海宁、桐乡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是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他从小就受前辈的熏陶,学会了医治鼓胀病。丁小彬父母在外地医院工作,他年幼时就跟爷爷、奶奶学医治鼓胀病,所以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学会了此医术,能单独配药医治。后来此病逐渐减少,爷爷、奶奶也相继过世,他就以务农为主,此病的秘方交由村医章掌清保存并使用一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海宁、嘉善一带老百姓患鼓胀病的人比较多,丁家医生专门治疗此病,效果非常好,远近闻名。经过他家治疗的病人大多都能恢复健康,效果比大医院都好,所以形成了丁家独特的医治鼓胀病的技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丁小彬曾帮助祖父母医治过数百名鼓胀病人。丁家治疗鼓胀病的独特药方:绿矾、丁香、木香、黑枣等。
   【杨松源】(1957—)千金镇朝阳村人。
  高级制笔工(一级),现任湖州千金湖笔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荣获“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制笔艺术大师”等称号,2017年被授予“浙江工匠”荣誉称号。15岁开始拜师学习湖笔制作,先后师承湖笔制作艺人沈金荣、庄渭阳、沈锦华、杨建庭等先生。40余年潜心研究湖笔制作技艺,博采众长,在保持传统丁小彬杨松源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湖笔新品达百余种,获发明专利1件、新型实用专利2件。他长期以来为众多专业美术院校教师以及社会著名书画家定制专用湖笔,并撰写诸多论文在相关杂志上发表,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湖笔行业公认的带头人之一。杨松源研发的产品连续六届获得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笔”“中国文房四宝行业金奖产品”等荣誉称号,其中,“湖州乐”“神韵潇洒·古朴清气”“虎跃龙腾”“妙到毫巅”“经纬万端”等作品在历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银奖;“金盖出云”“凌云健笔”作品被上海世博会选定,永久陈列在中国国家馆“九洲清晏”书房。作品“珠联璧合”“辟邪葫芦笔”“龙凤龟鹤”分别被中国湖笔文化馆和中国湖笔博物馆收藏。杨松源还经过长期传统技艺的积累和探索,杨松源研发制作的“唐韵鸡距”“汉唐风韵”“澄怀观妙”“特制纯羊毫”等传统仿古系列大师笔,在“美丽浙江·欣赏香港”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展上深受香港书画爱好者的青睐和赞赏。高端湖笔引起了香港市场的强烈反响,为湖笔拓展市场扩大了影响力。开发了系列传统仿古系列大师笔。在传授湖笔传统制作技艺方面,杨松源为吕炜等一批年青人进行湖笔制作技艺辅导,培养传承人。分别为全国青少年书法教师艺术修养提高班、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讲授《湖笔文化与制作技艺及使用基本概念》。定期在工作室以《湖笔制作技艺与使用基本概念》和《优质服务及品牌建设》等为主题,对员工进行培训,取得了良好成效。配合中国湖笔博物馆,杨松源大师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岐山、贾庆林、路甬祥、马飚等演示湖笔传统制作技艺,获极高赞誉,为扩大湖笔文化和制作技艺在全国的影响做出贡献。除了潜心钻研制笔技艺外,杨松源还着力弘扬湖笔文化。自学徒起就边学边记,至今保留了五万余字的工作笔记,详细记录了制笔工千金湖笔商标艺及心得,为传承湖笔文化做出了贡献。2016年10月参与《毛笔》国家标准制定。还撰写了多篇论文,《试论高端湖笔制作与市场开发》《从“披柱法”看“湖颖之技甲天下”》《简论湖笔造型之美》《当代湖笔的创新之路》《论湖笔制作的工匠精神》等陆续见诸专业刊物,向着“技进乎道”的目标努力前进。
  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安徽卫视、广东卫视、湖南卫视、湖州电视台等媒体单位,专访杨松源,摄制了《凯风访谈:毛颖之冠—湖笔》《中国文房四宝》《中华文明之美》《湖笔制作技艺访谈》《省级技能大师杨松源》等专题宣传片。
   【孙煜华】(1962—)又名默之,千金镇商墓村章介坝人。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本科学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州碧浪印社社员,南浔区书法家协会会员。政协南浔区二、三届委员,南浔区知联会会员,南浔区社联会会员。1981年至今供职于千金中学。近四十年来,不求闻达,默默耕耘。闲暇时分,好读书,习书画篆刻,书画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级展览,篆刻和刻字作品曾获得省级大奖。其散文偶发表于省市级刊物。
   【张士波】(1963—)千金镇东马干村人。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现浙江农林大学),又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深造。1990年10月赴瑞士,后转于美国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助理教授,博士学位。
  1996年被美国政府授予“美国十大年轻科学家”称号。
   【姚根荣】(1962—)千金镇里浩村俞家埭人,1969—1978年在学校读书,17岁去新市镇圆木社学习圆木手艺,拜沈阿奎老师傅为师。由于他能孙煜华刻苦钻研,几年后,对圆木手艺比较精通,受到师父多次夸奖。1987年从新市圆木社回到家乡挑着担子,跑乡箍桶。1992年在千金东街开了箍桶店至今,并收了金虎清、邱生两个徒弟。
  姚根荣从事圆木手艺28年,他所用工具刨子、凿子、锯子等比较精巧,制作木制生活用品十分考究,因此使用时间较长,比塑料制品要合算得多。现在镇上就是他一家箍桶店,人家为女儿办嫁妆,必须要有提盒、长盘、马桶等生活用品,因此一年四季顾客不断,生意十分繁忙。浴桶、脚桶、镬盖是生活必需用品,人家都要事先到店里订购。他所做的家庭生活用品质量较好,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用户十分喜爱。姚根荣箍桶所用木料,必须选好,要老嫩得当,拒绝烂木和蛀木,一般都采用杉木或柏木,采来的原料要选好,烘干才能落料。根据所做器具,(圆长方)用尺或圆规、靠尺给予挑选、搭配,然后定型器具,进行加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要用到许多工具,如滚刨、圆刨、短刨、推刨、靠尺等,使其合缝、牢固、美观、耐用,尤其圆形、椭圆形铁箍或篾箍,成为完整的一件木制用具。根据工具类别名称,运用不同漆色,使其美观悦目。
   【范斌】(1964—)别署九禅,千金镇上石村人。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书法篆刻教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1986年6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浙江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曾担任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主管教学科研副院长。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浙江文澜书画院副院长, 姚根荣范斌湖州文澜书画院院长,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被评为浙江省“十大青年书法家”“浙江省青年书法20家”。湖州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优秀人才,湖州市宣传文化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省部级课题两项,于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主编)多部。书法篆刻作品入展全国、省市专业展事并获奖。
   【沈文泉】(1964—)字言射,号大同龙,千金镇里浩村人。1987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结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987—2006年供职于湖州电视台,曾任新闻部、社教部主任,主任记者。1995年发起成立有浙江省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城市电视台参加的江浙九市电视新闻协作体。曾获中国优秀广播电视新闻奖、华东地区电视新闻奖、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浙江新闻奖、浙江省广播电视新闻奖等30多个奖项。2001年参加嘉兴市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副局级领导干部考试,竞争海宁市副市长一职,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面试和组织考察阶段。2006年至2015年任湖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室主任,湖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纪委委员兼第五支部书记。2015年9月起任湖州文学院副院长、南太湖杂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主持工作)。系湖州市政协委员,湖州市文联委员,湖州社会科学理论专家,浙江省孙中山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和历史学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州作家》杂志副主编,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羽茶文化研究》杂志执行主编,湖州市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湖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州市写作学会理事,湖州市陈英士研究会理事,湖州市南浔学研究会理事,上海王一亭艺术研究会会员,湖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州市旅游协会旅游研沈文泉究分会会员等。出版的著作有《千古奇冤》《走向大同》《傍湖之州》《十一座雕像的诞生》《湖州历史上的今天》《一个电视记者的思考》《从苕溪到黄浦》《湖州名人志》《海上奇人王一亭》《朱疆村年谱》《历代名人与湖州关系表》《湖州古代主官列表》《湖州新闻史》《湖州进士名录》《梦里水乡》《湖州最后
  一位状元:钮福保年谱》等15部。
   【唐水珠】(1965—)千金镇金城村人。
  1984年8月参加工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州市作协会员。曾在《教书育人》《语文周报》《语文学习》《中小学教师培训》《作文评点报》《中学语文报》等报纸杂志发表18篇教学论文或教育随笔。学校也曾以她的文章出过三期《风华》校刊,以添校园书香之气。曾写下关于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一系列杂感,发表在《教育信息报》《班主任之友》《教育文汇》《湖州广播电视报》等刊物上,可谓学生的心灵导师。近年来,遵照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教育理念,将“诗意语文”作为她教育生涯永远的课题。业余时间写下散文、随笔100多篇,在《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教育信息报》《南太湖》《钱江晚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文汇》等报刊发表。曾多次为《作文新天地》撰稿、编稿,获得编辑的好评。指导学生发表文章或获奖多次,如2016年9月,学生许悦的《最后一片枫叶》获浙江省文学之星征文比赛初中组一等奖,马书凝的习作《最好的时光》《暖枫》发表在《作文新天地》,俞淑琳的《稻田物语》发表在《未来作家》等。先后获湖州市优秀青年教师、湖州市“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南浔区“书香家庭”、南浔区“百姓学习之星”等荣誉称号,所带语文组获湖州市“巾帼文明岗”称号,所带毕业班获湖州市“先进班集体”,被聘为南浔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理论导师。
   唐水珠沈根祥 【沈根祥】(1965—)千金镇西马干村人。
  博士,教授级高工,九三学社社员。现任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环境健康与农村生态研究所所长,兼任东华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资源与环境专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徐汇区委副主委等职。童年及少年在千金乡西马干小学和东马干学校学习,并分别在菱湖中学和湖州中学初中、高中毕业,寒暑假期间参加生产队劳动。随后,在湖南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和浙江大学分别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赴美国乔治亚大学进行高级访问学者学术交流研究。1991年起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室副主任、室主任等职。
  2002年调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自然生态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生态毒理研究所所长、环境健康与农村生态研究所所长和院副总工程师等职。2005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沈根祥长期从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物生态危害鉴别与评估工作,已承担完成国家科技部、环保部和上海市政府等下达的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及中美、中意和世界银行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制定国家标准2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他还受聘为国家环保部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和司法部联合认证环境污染损害评估专家,上海市发改委、科委和财政局重大项目咨询评审专家,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自2005年起,先后当选为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和上海市政协委员。
   【舒航】(1966—)原名吴建新,千金镇商墓村人。1985年杭州大学地理系专科毕业,1992年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
  1998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教育研究生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员,湖州市教学能手。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论文集《朝花夕拾知地明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在《世界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江南》《水乡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评论近百篇,作品入选《2006中国新诗年鉴》《《1976—2006浙江诗典》《浙江先锋诗歌》《新生代诗选》《湖州当代优秀文学作品选》等。
   【陆建华】(1966—)从事芯梗行业已有10多年,目前他自己办有芯梗厂。陆建华制作芯梗的技艺是从沈其芳等当地的老师傅那里学来的,起先只是帮人家打打工,小规模地经营芯梗业,后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他自己办起了一家芯梗厂,并请当地老师傅把好芯梗质量关。他的芯梗产品畅销德清、桐乡一带,打出了自己的名声。采购原料:做芯子的梗子是麻梗,是山上的一种野草,形似芦苇,叫地芦,又叫麻梗。选料铡料:把采购来的芯梗,按长短、粗细分成品档,再根据芯梗需要用铡刀铡齐捆扎,分成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很多档次。擀芯子:有了芯梗、灯草、棉纱或绵纸的原料便可擀成过去养蚕照明用的和现在大量的蜡烛芯子,制作过程比较简单:用平光的擀板一块,放在擀桌上,用木手作为工具将灯草、棉纱或绵纸用木手擀在芯子上便成。过去用灯草擀比较困难,因为灯草很长,又容易折断,其操作必须熟练细致。现在用绵纸或棉纱擀速度较快,熟练工一天可擀数千个芯子。陆建华芯梗厂在同行中生意比较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是他本人办事认真,一心扑在芯梗事业上;二是分批搞好芯梗档次,做到有条不紊;三是保证质量,杜绝次品。
   【归晓峰】(1975—)千金镇里浩村人。五岁玩耍时不幸触电失去双臂,1988年小学毕业,1991年初中毕业,1994年于海南希望函授学院通过舒航函授学习课程,1996年大专毕业。1999年以前一直在家,后通过《初中生》杂志,与远在湖南省汨罗市的一位退休教师任祖念老人结下忘年交,在任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潜心于书画、篆刻创作,2000年至今在南浔开画廊。曾获得第三、四届浙江省残疾人书画摄影大赛篆刻二等奖,国画三等奖,书法优秀奖,湖州市移动杯书、画大赛三等奖,参加第三届西湖艺术博览会,被誉为“西博之星”。2010年获“感动湖州—2010年度人物”。2000年10月,在章猛进副省长和省残联的亲切关怀下,先后拜微刻家丁小路、画家金心明为师,还作为“无臂书画家访问团”的成员出访日本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后被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吸收为小品演员。现为中国残疾人美术家联谊会会员、湖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成员,湖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
   【潘静霞】(1978—)详见第四章《剪纸艺术》中“第三代传承人潘静霞”。
   【姚敏儿】(1990—)千金镇里浩村人。
  热爱文学,喜欢哲思,大学期间开始从事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创作。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
  连载长篇小说《耳边的月亮河》、童话《等待玫瑰》。有数篇作品发表于《海外文摘》《散文选刊·下半月刊》《椰城》《山西日报》《中国实力派诗人选2017》等全国报纸杂志。先后获“中国梦·湖州情”全国文学大赛
  一等奖、湖州市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鲁迅文学院浙江作家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学员。2017年6月出版个人第一部散文集《最开始的路》归晓峰姚敏儿

知识出处

美丽千金

《美丽千金》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千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宋为千金墟”,“汉吴王刘濞曾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商墓、东驿达、西驿达、金城、句城等古村名一直保留至今,令人神往。著名的塔地遗址,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印纹陶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于一体,经世界遗产大会和中央电视台宣传,更是闻名遐迩。千金剪纸,是千金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和人文情怀的最佳体现,是千金百姓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的最真实展露。纤纤素手于劳作之余精心剪裁,以剪纸祈福纳祥,美化生活。千金剪纸已成为浙江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千金也因此被誉为“剪纸艺术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千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