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沈杏妹,1935年出生,千金镇西马干村田湾里人。小时候,我看到母亲和小姨用剪刀为村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结婚剪“囍”字、“摇钱树”“聚宝盆”等剪纸艺术作品,非常羡慕,一心想要她们教我剪纸。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在我母亲和小姨的帮助和辅导下,我终于学会了剪纸。
记得在15岁那年,当地一大户人家,有一位人称沈老太太的女人,剪纸技术特别好,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她,想请老人家指教我
一下剪纸技艺,经我用一把剪刀、一张大红纸试剪一番,所剪的老虎头有点像样,老太太便看上了我,说:“小妹妹,人要世上磨,刀要石上磨,只要功夫深,一张纸头也能剪成聚宝盆。
你可以跟我学剪纸,只要你有恒心,我可随时随地教你。”于是我就拜她为师,千方百计利用空余时间与剪纸这门技艺交上了朋友,沈太太沈杏妹便是我最好的师傅。久而久之,我的剪纸功夫在邻近村上有点小名声,时逢黄道吉日,四时八节人家办喜事都要找我剪些吉祥如意、丰富多彩的剪纸工艺用品。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在新社会里,我们妇女有了地位,男女平等了我很高兴。我担任过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当过乡人民代表,接触的人和事也不少。一次,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来到我家,看到我的一些剪纸作品,他问我这是否我的所作?我点头称是,他夸奖了我,并试问我民间剪纸的由来和发展,记得那时,我目瞪口呆,问而不答,过了好一会,我只能说“不知道”。原来他是一位文化干部,有意来看看我的剪纸手艺。他说剪纸是一种民间装饰艺术,成本低廉,工艺美观,很受老百姓欢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晋朝以前民间就有流传,后来皇宫里也都贴有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当他说到这里时,我感到惭愧,连忙打断了他的话语,转向了另一个话题。又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对我讲了一个关于剪纸的民间故事:千金传统剪纸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很久以前,某村有一家富户,生一小姐,长得如花似玉,擅长绣花剪纸,名扬百里,所作工艺用品人人喜爱。十六岁那年冬天,那位小姐出嫁之日,花船行至塘港岔口,老天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新娘所居花船哪能抵挡得住,花船翻转淹死了新娘,她便是绣花剪纸小姐,死得十分凄惨。后来,娘家为了追思女儿生前的刻苦细工技艺,把她的遗物、绣花、剪纸作品等连同纸钱火化灵前,谁知小姐幽魂不散,一阵清风将一些剪纸作品吹入云空,遍地四散。数年之后,当地人们为了悼念这位年轻剪纸艺人的传统功德,便在
一座庙内塑了一座神像,以示纪念。听了这则故事,我想在千金一带民间剪纸如此盛行,也许与这个故事有关。
我所用的剪纸工具简陋, 沈杏妹展示她的剪纸作品电视台采访千金小学剪纸课堂国际友人参观剪纸艺术展千金成校剪纸艺术培训班以剪刀为主,配合手工折叠,互相对称。根据需要有时用到尺子、铅笔、垫子、刻刀和各种彩色用纸,剪出元宝、蚕娘、龙、凤等各种图案。清明谷雨之后,便是养蚕季节,蚕农渴望蚕茧丰收有个蚕花二十四分,我就剪“蚕花”“聚宝盆”;逢大年过大节,我就剪“福”字,“鲤鱼跳龙门”;人家结婚办喜事,我就为乡亲剪大红“囍”字。几十年来,我用这把剪刀,为乡亲们剪出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剪纸作品,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形成了浓厚的剪纸氛围。然而,像我这样的人村村都有,有的比我还剪得好,民间剪纸大多以女人为主,且以农村老年妇女为多数,经逐代相传,剪纸文化有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尤其在我们千金,近年来镇宣传文化中心特别重视民间剪纸这项工作,我已被数次邀请,参加过剪纸竞赛并得过奖,现在已成了艺校老师之一。
2009年春节,千金镇宣传文化中心在镇大街上举办剪纸展示、赠送活动,现场我和学校的艺术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剪、刻各种剪纸图案,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边剪边赠,来往行人争先恐后受赠,现场观众赞叹不已,并接受了湖州电视台记者采访。
2010年6月上海世博馆长探访金奖故里南浔之日,我十分喜悦地带着一批“徒孙”向国际友人展示剪纸技艺。
在剪纸这门艺术中,我学到不少东西。我是一个年近八十的农村妇女,新事物在我面前,有时我无从着手,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的徒弟—艺校剪纸专职老师俞永祥先生实际上已超过了我,他是擅长创新的剪纸能手,能进行各式各样的图案翻新,为千金艺校的剪纸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又如我的外甥女谢丽洁(1991年出生)也是当地的一名剪纸能手。我经常去学校讲课,传授剪纸技艺,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我的“徒孙”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大学毕业,已走向社会,他们把千金的剪纸铭刻在心,将家乡的传统文化、民间剪纸带到各地,遍地开花。
我年事已高,可以说一辈子爱好民间剪纸事业。前半辈子为乡亲用剪刀、彩纸剪下了无数个“囍”字、“蚕花”“聚宝盆”等作品,想不到后半生能被聘为艺校老师,有这么多的“徒子徒孙”。我参与指导的学生,所剪的作品能上湖州电视台、浙江卫视和中央电视台,能走进上海世博大厅,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千金中小学老师对剪纸文化的大力支持。现在学校已自编了上、中、下三册《剪纸艺术》教材,在校学生,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生生有作品。我们老一辈的传统精神,在新一代人身上已得到延续和发展,千金镇的民间剪纸艺术不仅后继有人,而且通过剪纸课的熏陶,还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促进了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现在耳还不聋,眼还不花,在有生之年,我想尽自己所能为千金的民间剪纸做一点贡献。最后,希望我们千金镇“剪纸之乡”的美名可以留下硕果,并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沈杏妹口述,沈建民、姚士琛、姚建斌、唐水珠、张吉林等人整理)沈杏妹剪纸技艺传承谱系沈杏妹从小就很喜欢剪纸,每逢节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结婚办喜事, 沈杏妹的部分剪纸作品聚宝盆老虎头、八卦图团花她都要去参与剪“囍”字、“聚宝盆”、窗花等。会剪纸的长辈们也很乐意教她剪纸,随着岁月的增长,久而久之她的剪纸水平越来越好。
大概在她15岁的时候,当地有一大户人家的沈氏老太太(60岁左右,去世时大概65岁)剪纸技艺非常好,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她看上了沈杏妹,经常在沈杏妹有空的时候教她剪纸,在沈氏老人的悉心指导和沈杏妹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她的剪纸技艺进步很快,附近人家和邻居村庄凡有办喜事都要找她帮忙剪窗花和大红“囍”字。
后来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经过她的影响,她的女儿沈国琴(1968年出生)、外甥女谢丽洁(1991年出生)也是当地的剪1纸能手。镇上的学校为了传承我们江南水乡民间特有的剪纸技艺,还经常请沈杏妹老人去学校讲课传授剪纸技艺,一年又一年,她的“徒孙”一批又一批的从学校毕业,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到大学,走向社会,把千金的剪纸技艺带向全国各地。
她参与指导的学生的剪纸作品,走上了湖州电视台、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可以说千金的剪纸在她和她的“徒孙们”的传承下,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