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剪纸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丽千金》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67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剪纸艺术
分类号: J528.1
页数: 24
页码: 32-54
摘要: 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千金 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古老的千金剪纸艺术诞生的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剪纸这项民间手工艺术,来源于千金厚重久远的文明历史和广袤博大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 千金镇 剪纸艺术

内容

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千金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古老的千金剪纸艺术诞生的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剪纸这项民间手工艺术,来源于千金厚重久远的文明历史和广袤博大的人文环境。
  经千百年来无数代人的传承和发扬,剪纸成为凝聚千金文化风采、浓缩艺术精华的一枝奇葩。千金镇由此被誉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民间剪纸是千金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2012年12月,千金剪纸被湖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湖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11月,千金镇社区教育中心选送的“一纸千金非遗课堂”被评为2016年度湖州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随处栽桑,户户养蚕,一度是千金最常见的情景。每到养蚕时节,为祈求蚕茧丰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蚕房内外张贴大红“元宝”“聚宝盆”“老虎”“蚕猫”等图案。由此延伸,逢年过节贴“福”“鲤鱼”,结婚贴“双喜”等,成为一种独特的千金民间文化。这些张贴的作品,均为妇女们翻飞剪刀剪制而成,内容丰富,花式繁多。久而久之,无形中诞生了一批剪纸艺人,他们具有朴实的创作风格,拥有灵巧的剪纸手艺。
   近年来,千金镇强化镇区文化布置,极力体现剪纸特色,立特色宣传牌、建特色牌楼、布置特色文化墙。进入千金,一股典雅、古朴的剪纸文化氛围就会扑面而来。
   千金剪纸艺术“四大工程” 民间剪纸是千金镇传统民俗文化之一。在千金,祈求蚕茧丰收、逢年过节、操办各类婚庆喜事,其间都有剪纸的身影。久而久之,千金形成了浓厚的民间剪纸氛围,特别是冬天的午后,许多中老年妇女就在廊下晒太阳、剪纸、聊天,有什么新的花样,马上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来。
   在这许多人当中,出现了一批善于创新的剪纸能手,像谢文佳、姚莉英、俞永祥等人,这些剪纸爱好者用剪纸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但大多出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心态。他们自发地交流剪纸心得,自觉地进行着花样的翻新,使得千金的剪纸一直处于生机勃勃的状态。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千金镇文化站的努力下,千金镇的剪纸文化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文化站的组织下全镇经常在国庆节、春节等节日期间开展剪纸竞赛,并且成立了千金镇民间剪纸艺术协会。更为可贵的是,千金剪千金籍书法家范斌为“千金剪纸”题词村民剪纸课堂剪纸传承学堂千金剪纸艺人正在辅导小学生千金剪纸艺术文化墙纸艺人的作品开始告别封闭,走向外界。镇文化站积极地组织剪纸爱好者参加湖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各项竞赛,千金镇的剪纸爱好者厚积薄发,开始在市级、省级剪纸比赛中频频获奖,创作的剪纸作品也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刊登,并且与周边地区的剪纸爱好者有了更多的交流。镇文化站更是趁热打铁,组织剪纸爱好者赴桐庐、安吉等地采风,还从外地请来剪纸艺人传授经验,安吉的叶呈基先生就曾先后三次被请到千金与剪纸爱好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时间,千金的剪纸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湖州电视台、《湖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富有特色的千金剪纸文化,于是,千金镇就有了“剪纸艺术之乡”的美名。
   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千金的民间剪纸文化,在时任千金小学校长叶荣涛的努力下,千金小学率先自编了富有千金特色的教材,在全校各班开设剪纸课。此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更是得到了千金剪纸艺人的大力支持。
  而后,千金中学也自编了校本教材《剪纸》,将剪纸纳入教学内容,在校内设立了剪纸展览室。千金镇中心幼儿园也在各班开设剪纸课,系统、精心地安排教学内容,并在园内布置了颇具特色的剪纸长廊。
   为留住“剪纸艺术之乡”的美名,传承千金特色文化,多年来,千金镇积极探索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途径,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为保护千金剪纸而努力。千金镇有效整合全镇剪纸艺术教育力量,创立“一纸千金非遗课堂”,逐步建立了民间艺术传承的“千金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大工程”:由宣传文化中心牵头的剪纸老艺人保护工程、由千金成校牵头的剪纸新骨干培养工程、由千金镇社区教育中心牵头的剪纸普及化扩面工程、由中小学幼儿园牵头的剪纸小传人栽培工程。此模式旨在针对老人、中青年和小孩,打造立体式的剪纸技艺培训网络,以更好地传承千金剪纸文化。
  围绕着“四大工程”,“一纸千金非遗课堂”的授课地点分别安排在千金成校、千金中小学、千金镇中心幼儿园和各村村民学校。
  1.剪纸老艺人保护工程—让老手艺得到保存出生于1935年的沈杏妹,是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在千金成校2016年剪纸艺术培训班上,她还作为特邀教师现场教授剪纸技艺,团花、窗花、菱叶菱角图,她把这些自己烂熟于心的传统图样,手把手教给学员。她手下的很多图样,如今已被收藏在千金中小学剪纸展览室内。
   以沈杏妹为代表的老一辈剪纸艺人,如俞永祥、姚莉英等人,大都已经年逾古稀。为保存他们的老手艺、老纹样,宣传文化中心通过拍摄视频、收藏纹样、邀请授课等方式保护他们的手艺。
  2.剪纸新骨干培养工程—让中坚们接过火炬从2013年开始,为了弥补人才断层的缺陷,千金成校开始实施剪纸新千金小学校本课程《剪纸艺术》千金中学校本课程《剪纸》千金剪纸老艺人骨干培养工程,开设“剪纸艺术人才”培训班,专门培训四五十岁的中年农村人才。从2013年到2015年,系统地培养了第一批民间剪纸艺术中坚力量。
  从剪影、单色剪纸,到五瓣花、六瓣花的制作,学员们循序渐进,剪纸技艺进步明显。
   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潘静霞是千金剪纸的青年翘楚,沈杏妹是千金剪纸的老前辈,另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孙煜华等人,组成了“剪纸艺术人才”培训班的主要师资力量。同时,结合“剪纸大师进千金”活动,培训班每年都会邀请剪纸艺术名家到校授课。宋胜林、方建国等剪纸大师,近年来都曾莅临千金授课。
   为提升剪纸教学效率,“剪纸艺术人才”培训班采用了课堂教学为主, 千金村民剪纸课堂参观、比赛为辅的方式,千金中小学的剪纸展览室、桐庐剪纸艺术馆、杭州州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大师工作室都成了培训班的课堂。
   由千金成校、镇团委、镇总工会等单位组织的一年一度全镇剪纸竞赛,成了检验剪纸教学效果的最好方式。在比赛中,陈洁英、杨小丽、堵佳平、周艳、沈仲英等一大批剪纸爱好者脱颖而出,技艺不断成熟,思路不断开阔,创作不断深入。
  3.剪纸小传人栽培工程—让传承者继往开来由千金中小学、幼儿园牵头的剪纸小传人栽培工程,已经开展了十余年。
  三所学校相互配合,又相对独立,把剪纸作为校(园)本课程加以开发,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特别是千金小学,编写了上、中、下三册《剪纸艺术》校本教材,在全校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剪纸课,大大提高了剪纸教学的效率,形成了“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生生有作品”的浓厚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剪纸小能手。
  2008年1月,学校获得了“湖州市首批艺术特色学校”的称号;2009年4月,学校又被光荣地评为“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2009年7月,学校的8幅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剪纸被挂在了上海世博局10号楼大厅的墙壁上。2011年,学校获得“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称号。2012年10月29日,学校“喜迎十八大,喜看新变化”的主题剪纸课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大大提高了“千金剪纸”的影响力。
  4.剪纸普及化扩面工程—让百姓们亲近艺术在培养剪纸艺术各个年龄段人才的基础上,千金镇社区教育中心近剪纸展示厅剪纸小传人栽培工程千金小学剪纸艺术馆千金村民剪纸课堂千金街头剪纸艺术展年来又开始致力于剪纸普及化扩面工程。具体措施就是每年在各村村民学校开设剪纸课堂,由社区教育中心下派教师上课。每次课,少则三四十人,多则近百人。授课的内容,以千金镇传统剪纸聚宝盆、摇钱树、蚕猫、老虎头、团花、喜花为主。“简单易学上手快,体验成功兴趣浓”,这是扩面工程的上课原则。
   每次上课的同时,千金镇社区教育中心将精心制作的千金剪纸艺术展板拉到现场,让群众们通过图文感受千金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了千金百姓对“剪纸艺术之乡”的认同感。古老的千金剪纸艺术,在俯身向大众靠拢中,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留住“剪纸艺术之乡”的美名
  2004年3月20日下午,春雨霏霏,千金镇宣传文化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千金小学的34名小记者,同时也是一批剪纸爱好者。
   镇宣传文化中心的剪纸展览室内,近百幅剪纸作品令孩子们流连忘返,他们对着自己喜欢的几幅作品细细揣摩,还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下
  一些要点。在俞永祥的《百蝶图》前,围了
  一大帮孩子,他们一边欣赏,一边讨论,不断有人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在展览室的前言面前,孩子们挤在一起,轻声读着“剪纸艺术之乡”的文字介绍。参观完剪纸展览室,小记者们又涌进了宣传文化中心办公室,围着负责人沈建民采访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负责人都有点招架不住了最后索性拿出一本材料汇编让小记者们自己查阅。
   千金镇享有“剪纸艺术之乡”的美称,民间剪纸是千金镇传统民俗文化之一。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千金镇农业格局的变化,千金民间剪纸文化面临着消失和变异的可能性。针对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千金小学将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学校组织了精兵强将,投身于这项千金剪纸史上前无古人的艰巨工作。半年多的艰苦卓绝,稿子改了一遍又一遍,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2004年的儿童节,千金小学的全体学生收到了一份最为珍贵的节日礼物—学校自行编写的一套剪纸校本课程教材。
  2004年9月,千金小学每周开设一节剪纸课,在全校范围内使用自己的教材。学校在走廊、楼梯等地方挂出了装裱好的师生剪纸作品,还专门装备了
  一个剪纸展览室,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剪纸艺术氛围,同时不失时机地组织小记者深入农村,寻访民间剪纸艺人。而千金的民间剪纸艺人更是异常欣喜,当学校邀请剪纸艺人姚莉英来学校进行指导时,她欣然答应。
   当剪纸艺人们得知学校开设了剪纸课,有人情不自禁地说:“有了孩子们千金小学小记者参观剪纸展览馆媒体关于千金剪纸的报道的参与,‘剪纸艺术之乡’的美名将永驻千金啦!” 媒体关注千金剪纸
  1.千金剪纸的传承(根据2010年12月9日湖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之“传媒调查”整理)百年技艺后继无人面临消亡说到传统技艺,我想每个市民都能说出不少,这些流传至今的老手艺不仅是我们祖先多年智慧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命脉的象征。在我市南浔区千金镇就有这样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剪纸,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悠久历史的千金剪纸却面临着消亡的境地。
   眼前这位手拿剪刀,正在剪制喜字的大妈名叫姚莉英。昨天下午,当记者来到千金镇老年活动中心时,正好碰到姚大妈和该镇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为日益临近的新年剪制吉祥物。
   姚莉英说:“像双喜、桃子,是讨彩头的,像这个是聚宝盆,贴在嫁妆上,是一种吉祥物。” 据了解,姚莉英从小就喜欢剪纸,年轻时由于工作忙,所以在剪纸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多,但自从退休之后,姚大妈就成了一个剪纸迷,在她的剪纸盒里,记者看到了“元宝”“老虎”“鲤鱼”等很多造型独特、寓意吉祥的剪纸作品。
   姚莉英说:“我对剪纸,主要就是喜欢。剪纸的人心一定要静。如果心不静,肯定是剪不好的。这是一个细巧的活。” 姚大妈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年龄大了,手也不太灵活了,剪纸这精细活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了。而像姚大妈这样的剪纸艺人越来越少,在千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剪纸艺人沈杏妹说:“少得很了,快没有了。” 南浔区千金镇宣传文化中心主任沈建民说:“现在我们镇上的剪纸老艺人是不多了,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了,整个镇,剪得比较好的老人不超过十个了。” 据了解,千金现有的几剪纸中的老人位剪纸艺人都已经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其中最年轻的今年也已年近七十了,而中青年人中会剪纸的更是凤毛麟角,后继无人使得千金剪纸的生存步履维艰,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千金剪纸缘何步履维艰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千金剪纸目前的生存状况的确不容乐观。那么,曾经红火一时,远近闻名的千金剪纸缘何会落到现在面临消亡的境地呢?民间剪纸是南浔区千金镇传统民俗文化之一,有着浑厚的群众基础。过去,千金人几乎家家会剪纸,每逢养蚕时节以及春节等喜庆日来临,千金人都是自己拿起剪刀剪窗花、剪花样繁多的“喜”“聚宝盆”之类的图案贴在门上、窗上以示喜庆吉祥。对于如今千金剪纸面临的困境,业内人士认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沈建民说:“以前养蚕的人家,家家户户都要剪蚕猫或者老虎头贴在门上。现在,年纪大一点的人还喜欢贴些剪纸,养蚕时在门上、墙上贴几张。
  结婚时,会贴些自己剪制的喜字。现在商店都有喜字出售,考究一点的人家才自己剪,但总归是买来的漂亮一点,自己剪作品的人就渐渐少了。” 剪纸艺人沈杏妹说:“以前,办喜事了,就叫我们大家去剪。” 记者:“现在呢?” 沈杏妹说:“现在不剪了,都去买了。” 正是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文化观念的冲击,使得剪纸这一民间文化形态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衰落,而随着农村养蚕规模的不断萎缩,剪纸也越来越为广大农村妇女所忽略,这更使剪纸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雪上加霜。
   沈建民说:“以前,妇女基本上都会剪纸,区别在于,有的剪得好看一点,有的剪得不好看一点。” 记者:“现在呢?” 沈建民:“现在到农村去看看,新房子上面贴剪纸的人家比较少了。” 传承保护千金剪纸期待再创辉煌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千金剪纸不仅承载着艺人们的智慧和心血,更是千金镇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当地政府部门对此也非常重视。为了传承、保护好这一传统文化,千金剪纸已经开始走进小学课堂。
   千金小学是千金镇的一所全日制学校,当记者到该校采访时,正好碰到该校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剪纸,这样的剪纸课程,该校早在
  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开设了。
   千金小学校长王建良告诉记者:“首先呢,我们编写了剪纸校本课程上、中、下三册,每个年级都开设了剪纸课,同时,我们安排了两位专职的剪纸老师进行教学和研究。我们还和民间的剪纸老艺人进行一些沟通,邀请他们到我们学校进行指导。” 与此同时,学校专门制订了剪纸艺术教育计划,包括每周一节剪纸课、每学期一次剪纸作品大型展览、每学年一次征文竞赛、每学年一次荣誉称号评比等,并由少先队牵头,出台了剪纸荣誉奖励制度,创设了“剪纸小新苗”“剪纸小能手”“剪纸小明星”三级奖励制度。每个学年,学校进行一次评比和奖励。如今,在千金小学,孩子们“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生生有作品”,越来越多的学生乐在其中。
   学生告诉记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提高了我的创新能力,让我的手变得更巧了。通过剪纸,我上课的时候精神更加集中了,对我的学习很有帮助。” 千金小学校长王建良告诉记者:“以课程建设推进艺术教育,我们的校本教材正在进行修订,进一湖州电视台采访千金小学学生剪纸文化墙步丰富和充实一些新的内容,从教材走向课程。” 与此同时,千金镇还成立了剪纸协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
  一步推进剪纸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沈建民说:“现在我们镇上成立了一个剪纸协会,基本上由老人和中青年组成,也有小学里剪得比较好的小能手,协会每年搞一两次活动,进行比赛和评选。” 应该说,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让数百名学生学习剪纸技艺,这不失为传承、保护好千金剪纸的有效途径。但是,若想使千金剪纸这一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真正发展壮大,依然任重而道远。其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湖州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但发展到今天,不少优秀的民俗文化也和千金剪纸一样,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难题。
  2.南浔:新春剪纸剪出喜气(2007年2月19日《浙江日报》,作者楼欣建、冯旭文)原先,每当春节临近时,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上的老人们就忙活起来了。
  他们拿出刻刀、剪刀和红纸、绿纸、金色纸,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巧手翻飞,一天下来,“红双喜”“龙凤呈祥”“聚宝盆”“鲤鱼跳龙门”等图案剪纸就铺满了几个大蚕匾。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之前,他们把这些漂亮的剪纸恭恭敬敬地贴在自家门窗、厅堂、卧室正墙上。来年要娶媳妇或嫁女儿的家庭,还要在新人的用品或嫁妆上,贴上许多“红双喜”“龙凤呈祥”等剪纸。他们在用鸡鸭鱼肉供奉祖宗的同时,不忘在老祖宗牌位旁贴上几张图案奇特的剪纸,以尽后人的孝心,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全家平安。
   除夕夜守岁以及正月里,当年农村没有什么业余文化娱乐活动,不少人就跟着老人学剪纸。刻剪一批威武雄壮的“蚕猫”图案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当地是蚕桑主产区,茧子是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养蚕时,这些“蚕猫”要贴在养蚕厅堂门窗等地方,祈盼蚕宝宝健康成长,结出优质茧子卖个好价钱。
   春节期间拜年、走亲戚,剪纸是礼品。大年初一清晨,邻居互相送汤圆,在碗上盖一张“团团圆圆”或“平平安安”大红剪纸,互致美好祝愿。到亲戚家做客,在礼品盒、礼品篮上要贴上精美的剪纸,以显示纯朴而独特的诚意。大人们给儿孙压岁钱,小辈们则回敬自己制作的功力还显稚嫩的剪纸作品。
   千金镇标俞永祥老人是当地剪纸高手,他告诉记者,千金镇的剪纸艺术以及年关与剪纸有关的年俗,听长辈说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目前无人知晓它诞生的确切年代,只能用历史悠久来表述。他说,当地流传的年关时节剪纸题材很广泛,有的取材于自己的实际生活,如喂鸡、养鱼、放牛等,或常见到的植物,如梅、兰、竹、菊、荷花、水仙及各种瓜果、蔬菜等。而更多的是吉庆寓意的题材,刻上莲花和鲤鱼就寓意“连年有余”,这里以莲谐“连”,以鱼谐“余”。还有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红楼梦》《西厢记》等故事的人物或情节。
   老俞说,当地原先有数百名老人擅长剪纸,由于他们年事已高,已不再从事剪纸这门行当。剪纸队伍所剩人员已经不多了。而对中年人来说,由于业余文化生活多起来,已很少有人在年关为剪纸忙活了。
   第一代传承人沈杏妹(自述)我叫沈杏妹,1935年出生,千金镇西马干村田湾里人。小时候,我看到母亲和小姨用剪刀为村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结婚剪“囍”字、“摇钱树”“聚宝盆”等剪纸艺术作品,非常羡慕,一心想要她们教我剪纸。随着岁月流逝,年龄增长,在我母亲和小姨的帮助和辅导下,我终于学会了剪纸。
   记得在15岁那年,当地一大户人家,有一位人称沈老太太的女人,剪纸技术特别好,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碰到了她,想请老人家指教我
  一下剪纸技艺,经我用一把剪刀、一张大红纸试剪一番,所剪的老虎头有点像样,老太太便看上了我,说:“小妹妹,人要世上磨,刀要石上磨,只要功夫深,一张纸头也能剪成聚宝盆。
  你可以跟我学剪纸,只要你有恒心,我可随时随地教你。”于是我就拜她为师,千方百计利用空余时间与剪纸这门技艺交上了朋友,沈太太沈杏妹便是我最好的师傅。久而久之,我的剪纸功夫在邻近村上有点小名声,时逢黄道吉日,四时八节人家办喜事都要找我剪些吉祥如意、丰富多彩的剪纸工艺用品。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在新社会里,我们妇女有了地位,男女平等了我很高兴。我担任过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当过乡人民代表,接触的人和事也不少。一次,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来到我家,看到我的一些剪纸作品,他问我这是否我的所作?我点头称是,他夸奖了我,并试问我民间剪纸的由来和发展,记得那时,我目瞪口呆,问而不答,过了好一会,我只能说“不知道”。原来他是一位文化干部,有意来看看我的剪纸手艺。他说剪纸是一种民间装饰艺术,成本低廉,工艺美观,很受老百姓欢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晋朝以前民间就有流传,后来皇宫里也都贴有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当他说到这里时,我感到惭愧,连忙打断了他的话语,转向了另一个话题。又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同志对我讲了一个关于剪纸的民间故事:千金传统剪纸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很久以前,某村有一家富户,生一小姐,长得如花似玉,擅长绣花剪纸,名扬百里,所作工艺用品人人喜爱。十六岁那年冬天,那位小姐出嫁之日,花船行至塘港岔口,老天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新娘所居花船哪能抵挡得住,花船翻转淹死了新娘,她便是绣花剪纸小姐,死得十分凄惨。后来,娘家为了追思女儿生前的刻苦细工技艺,把她的遗物、绣花、剪纸作品等连同纸钱火化灵前,谁知小姐幽魂不散,一阵清风将一些剪纸作品吹入云空,遍地四散。数年之后,当地人们为了悼念这位年轻剪纸艺人的传统功德,便在
  一座庙内塑了一座神像,以示纪念。听了这则故事,我想在千金一带民间剪纸如此盛行,也许与这个故事有关。
   我所用的剪纸工具简陋, 沈杏妹展示她的剪纸作品电视台采访千金小学剪纸课堂国际友人参观剪纸艺术展千金成校剪纸艺术培训班以剪刀为主,配合手工折叠,互相对称。根据需要有时用到尺子、铅笔、垫子、刻刀和各种彩色用纸,剪出元宝、蚕娘、龙、凤等各种图案。清明谷雨之后,便是养蚕季节,蚕农渴望蚕茧丰收有个蚕花二十四分,我就剪“蚕花”“聚宝盆”;逢大年过大节,我就剪“福”字,“鲤鱼跳龙门”;人家结婚办喜事,我就为乡亲剪大红“囍”字。几十年来,我用这把剪刀,为乡亲们剪出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剪纸作品,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形成了浓厚的剪纸氛围。然而,像我这样的人村村都有,有的比我还剪得好,民间剪纸大多以女人为主,且以农村老年妇女为多数,经逐代相传,剪纸文化有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尤其在我们千金,近年来镇宣传文化中心特别重视民间剪纸这项工作,我已被数次邀请,参加过剪纸竞赛并得过奖,现在已成了艺校老师之一。
  2009年春节,千金镇宣传文化中心在镇大街上举办剪纸展示、赠送活动,现场我和学校的艺术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剪、刻各种剪纸图案,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边剪边赠,来往行人争先恐后受赠,现场观众赞叹不已,并接受了湖州电视台记者采访。
  2010年6月上海世博馆长探访金奖故里南浔之日,我十分喜悦地带着一批“徒孙”向国际友人展示剪纸技艺。
   在剪纸这门艺术中,我学到不少东西。我是一个年近八十的农村妇女,新事物在我面前,有时我无从着手,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我的徒弟—艺校剪纸专职老师俞永祥先生实际上已超过了我,他是擅长创新的剪纸能手,能进行各式各样的图案翻新,为千金艺校的剪纸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又如我的外甥女谢丽洁(1991年出生)也是当地的一名剪纸能手。我经常去学校讲课,传授剪纸技艺,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我的“徒孙”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大学毕业,已走向社会,他们把千金的剪纸铭刻在心,将家乡的传统文化、民间剪纸带到各地,遍地开花。
   我年事已高,可以说一辈子爱好民间剪纸事业。前半辈子为乡亲用剪刀、彩纸剪下了无数个“囍”字、“蚕花”“聚宝盆”等作品,想不到后半生能被聘为艺校老师,有这么多的“徒子徒孙”。我参与指导的学生,所剪的作品能上湖州电视台、浙江卫视和中央电视台,能走进上海世博大厅,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千金中小学老师对剪纸文化的大力支持。现在学校已自编了上、中、下三册《剪纸艺术》教材,在校学生,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生生有作品。我们老一辈的传统精神,在新一代人身上已得到延续和发展,千金镇的民间剪纸艺术不仅后继有人,而且通过剪纸课的熏陶,还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促进了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现在耳还不聋,眼还不花,在有生之年,我想尽自己所能为千金的民间剪纸做一点贡献。最后,希望我们千金镇“剪纸之乡”的美名可以留下硕果,并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扬。
   (沈杏妹口述,沈建民、姚士琛、姚建斌、唐水珠、张吉林等人整理)沈杏妹剪纸技艺传承谱系沈杏妹从小就很喜欢剪纸,每逢节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结婚办喜事, 沈杏妹的部分剪纸作品聚宝盆老虎头、八卦图团花她都要去参与剪“囍”字、“聚宝盆”、窗花等。会剪纸的长辈们也很乐意教她剪纸,随着岁月的增长,久而久之她的剪纸水平越来越好。
   大概在她15岁的时候,当地有一大户人家的沈氏老太太(60岁左右,去世时大概65岁)剪纸技艺非常好,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她看上了沈杏妹,经常在沈杏妹有空的时候教她剪纸,在沈氏老人的悉心指导和沈杏妹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她的剪纸技艺进步很快,附近人家和邻居村庄凡有办喜事都要找她帮忙剪窗花和大红“囍”字。
   后来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经过她的影响,她的女儿沈国琴(1968年出生)、外甥女谢丽洁(1991年出生)也是当地的剪1纸能手。镇上的学校为了传承我们江南水乡民间特有的剪纸技艺,还经常请沈杏妹老人去学校讲课传授剪纸技艺,一年又一年,她的“徒孙”一批又一批的从学校毕业,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到大学,走向社会,把千金的剪纸技艺带向全国各地。
   她参与指导的学生的剪纸作品,走上了湖州电视台、浙江卫视、中央电视台,可以说千金的剪纸在她和她的“徒孙们”的传承下,不断发扬光大。
   第二代传承人俞永祥俞永祥,1946年生于千金镇原句城村。小学时,受村上会剪纸的老人影响,爱上了剪纸。1970年任千金小学教师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剪纸艺术。20世纪80年代,他经常应当地农民的要求,为他们无偿地剪一些吉祥喜庆的图案。1995俞永祥年兼任学校美术教师,以剪纸为主要教学内容。
  他能剪出上百种剪纸种类,是剪纸能手。
   任小学剪纸教师后,他刻苦钻研,能用剪刀、刻刀剪出花、鸟、动物、植物等多种类型的图案,创作有“金陵十二钗”“四大美女”“十二生肖”等
  100多幅作品,许多作品在镇宣传文化中心及小学剪纸展览室展出。他的“百蝶图”“百花图”和“伟人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所剪作品曾多次在市、区举办的相关比赛中获奖。
   俞老师用爱经营这门手艺,传承这门手艺。他的作品精巧细致、玲珑剔透,独具江南水乡风格。他所剪的“金凤凰”别具一格,式样新颖美观,凤毛丝丝缕缕,惹人喜爱。
  2004年,他协助校领导编写完成剪纸校本教材—《剪纸艺术》2005年,他带领剪纸学生在南浔区廉政晚会上当场剪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八个大字,受到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好评。在区经贸洽谈会上,他带领学生把现场所剪的花鸟等各种作品赠给与会代表。2005年9月29日,《湖州晚报》以“民间巧手剪出艺术奇葩”为题,专门报道了俞永祥老师的剪纸艺术。
   第三代传承人潘静霞潘静霞,千金小学美术教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会员,南浔区第三届“优秀乡土人才”。1978年11月出生于千金,1999年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十多年来,她一直任教于剪纸艺术之乡—千金镇,用智慧和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浇灌着千金儿童的艺术梦想, 千金小学退休教师俞永祥接受采访潘静霞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是孜孜不倦的剪纸创作者。
  扎实的美术功底,使她在剪纸创作的领域里驾轻就熟,她工于山水画,善于将国画风格融入剪纸创作中,这使得她创作的剪纸作品更富有美感。她创作的《幸福农家娃》获得了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三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入选奖。她的剪纸作品《飞天》获得了由国家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1年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浙江省“民间巧女”手工技艺大赛银奖。她的作品《蚕乡记忆》获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剪纸)比赛达人奖、2016年浙江省剪纸艺术展成人组三等奖。在区级、镇级的各类剪纸竞赛中,她更是频频获奖。她先后创作的《飞英塔》《湖州三绝》等剪纸作品更是获得了行家里手的一致好评。她是千金民间剪纸艺人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她是循循善诱的教学引导者,有着扎实的美术教学功底。她是美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在她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千金孩子爱上了剪纸。课堂上,她撒播剪纸文化的种子,引领大家感受美、欣赏美;课堂外,她带领一大批剪纸爱好者剪剪刻刻,一幅幅剪纸作品诞生于孩子们手上。她所辅导的学生参加美术类比赛,在省、市、区频频获奖,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
   她是自觉自愿的文化传承者。从20世纪的剪纸兴趣小组,到如今千金小学剪纸校本课程的实施,她始终是当之无愧的实践者、推动者。她参与剪纸教材的编写,参与剪纸艺术教育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她带领孩子们参加长兴县大唐贡茶院中秋赏月会现场剪纸技艺展示,和学生一起参与湖州市首届民间文化展示节……在一次次的文化活动中,她正成为千金民间剪纸文化自觉自愿的传承者。“湖州市首批特色学校”“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每一项集体荣誉称号的背后,都充满了她的智慧和汗水。2009年7月,她带领学生创作的8幅栩栩如生的“海宝”剪纸,被挂在了上海世博局10号楼的墙壁上,向全世界来宾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2012年10月29日,她组织学生开展的喜迎十八大创意剪纸活动被搬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
   《湖州日报》曾将“千金剪纸从娃娃抓起”的举措归纳为“民间艺术传承的‘千金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她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文化传承者。课堂上,她激情洋溢,引导孩子们走上彩纸间的艺术之路,传承民间文化;课堂外,她沉浸在剪纸创作中,在剪刀游走间,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缤纷的人生梦想。
   潘静霞的优秀作品《庆丰年》,牧童骑在牛背上,右手执牛角,左手高举稻穗两根。她丰满,圆脸,扎两根小辫,嘴角上扬,眉宇间是乡村儿童特有的欢欣。牛四肢健壮,体态也丰满。它是丰年的功臣,所以不俯首,反而冲着你微微笑。一切,都因为—今年是个丰收年! 《飞天》,仙女的家,在纯洁而无垠的天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日子,两位仙女,一女手执竹箫,一女怀抱琵琶,演奏出天籁。她们的身体,随音乐舞动,柔软如云。裙裾飘飘,幻化出道道彩霞。此刻,天上人间,都为春而陶醉。该作品获得浙江省“民间巧女”手工技艺大赛银奖。
   《湖州三绝》,潮音桥下流水潺湲,飞英塔顶云卷云舒,府庙掩映于树木间,“湖州三绝”就这样被和谐地统一于一幅画面中。这是幻想与现实剪纸作品《庆丰年》剪纸作品《飞天》剪纸作品《蚕乡记忆》剪纸作品《湖州三绝》的交融,是乡土与艺术的相逢,是把对这片土地的爱,积年累月蒸腾酝酿,终用刻刀在红纸间游走的方式来诉说。该作品获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剪纸)比赛达人奖、2016浙江省剪纸艺术展成人组三等奖。
   《蚕乡记忆》“桃花落尽日初长,陌上雨晴桑叶黄。拜罢三姑祭蚕室,渐笼温火暖蚕房”。蚕房内,蚕猫赫然在墙,竹匾、叶篰、蚕台、蚕娘,仍是旧时模样。蚕房外,桑枝于窗口探颈张望,春燕在低空展翅翱翔。吴侬软语,记忆蚕乡,观此作品,多少游子内心怅惘?

知识出处

美丽千金

《美丽千金》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千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宋为千金墟”,“汉吴王刘濞曾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商墓、东驿达、西驿达、金城、句城等古村名一直保留至今,令人神往。著名的塔地遗址,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印纹陶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于一体,经世界遗产大会和中央电视台宣传,更是闻名遐迩。千金剪纸,是千金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和人文情怀的最佳体现,是千金百姓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的最真实展露。纤纤素手于劳作之余精心剪裁,以剪纸祈福纳祥,美化生活。千金剪纸已成为浙江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千金也因此被誉为“剪纸艺术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千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