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塔地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美丽千金》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67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塔地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18
页码: 14-30
摘要: 塔地遗址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东南约3.5公里处,北为千金村姚家里、宋家里自然村,东、南、西三面为小河。这里原是一片标高1.7—3.6米的桑地高墩。遗址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中心区域村民称之为“塔地”,故专家将其命名为“塔地遗址”。
关键词: 千金镇 塔地遗址

内容

塔地遗址塔地遗址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东南约3.5公里处,北为千金村姚家里、宋家里自然村,东、南、西三面为小河。这里原是一片标高1.7—3.6米的桑地高墩。遗址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中心区域村民称之为“塔地”,故专家将其命名为“塔地遗址”。专家从出土的文物分析,塔地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属于考古学上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也存在更早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更晚的周代印纹陶文化的堆积。可以确认,塔地遗址是一个延续时间长、文化堆积深厚的古代大型聚落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正如中央电视台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对塔地遗址的考古发掘直播中所描述的那样:这里是文明演进的沧桑印证,这里是文化遗存的生命精髓,这里默默地为人类保留着根脉,祈望着未来…… 考古发掘
  2004年2月初,在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千金村塔地一带进行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红烧土、灰坑、陶片、石器等文化遗迹、遗物。当地政府要求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向有关部门通报。湖州市文保所随即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钻探及小范围试掘。初步判断该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主要文化内涵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等,这是一处延续时间长达3000多年、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鉴于塔地遗址已大面积暴露在外,为避免该遗址遭受更大的破坏,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湖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考察塔地遗址现场,先后五次召开专题协调会,并从紧张的财政预算中拨出263万专项考古经费,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州市文保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塔地遗址进行约5000平方米的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
   塔地遗址考古发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4年4月初开始至7月
  21日止,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国耀研究员担任领队,工作人员10人,民工日平均35人。第二阶段从9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止,由蒋卫东研究员担任领队,工作人员15人,民工日平均45人。整个发掘期间,从领队到民工,无一不兢兢业业、爱岗敬业,认真对待每一片出土遗物和每一个遗迹现象,胆大心细,确保整个发掘进程科学而有序且快速地进行。为确保塔地考古发掘的顺利进行,市、区文物部门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制订了详细的安保工作计划。公安部门不仅在发掘区外设置了警戒线,还在工地文物临时库房安装了铁门、铁窗和报警器,并专门派出6名保安进行24小时巡逻值守。对重要出土文物的运输派警车护送。公安干警的辛勤工作,保障了塔地考古发掘全程安全无事故。
   塔地考古是湖州考古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约5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这在中国史前文化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也是少见的。
  发掘期间,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计算考古发掘机系、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先后到现场进行了地理、人类体质、孢粉等方面的研究,采集了近百袋有机物以备做C14年代测定。
  塔地考古充分运用了当今中国考古工作广泛运用的现代化科技研究手段,多学科交叉进行,以期尽可能地将考古研究深入推进。塔地考古发掘工作因其严格遵守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而敢于向全国所有专家学者,敢于代表中国考古界向全世界人民展现我们考古发掘过程的所有技术细节:刮光地层平面、寻找判断遗迹现象、清理、照相、绘图、提取文物等。
   塔地遗址发掘,是在中外考古专家学者的关心与指导下进行的。发掘期间,日本学者中村慎一先生,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朔知先生,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些考古专家及湖州附近的一些兄弟单位,如长兴、安吉、德清、桐乡、海盐、良渚、余杭、苏州市博物馆等文博同行先后到现场参观、考察,考古队与他们就塔地发掘情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另外,塔地遗址考古还为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各两名研究生提供了实习研究的工作平台。
   央视直播
  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对这次会议进行直播报道的同时,也对湖州千金塔地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连线直播,让千金塔地遗址以及湖州灿烂的历史文化被世界各地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悉。
   早上10点,直播正式开始,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梦桐主持。湖州市副市长丁文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芮国耀作为特别嘉宾参加了直播活动。
  芮教授介绍了塔地遗址的特点、出土的文物以及其历史价值;丁文贲副市长介绍了政府部门为做好文化遗址的抢救保护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特别是从紧张的财政预算和土地整理专款中拨出263万作为专项考古经费等。整个直播持续了45分钟。
   考古现场的外围来了许多当地群众,人山人海。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一位当地的老伯,当记者问到今天是直播,您老为什么不在家观看时,老伯开心地说:“这里热闹,气氛好,这是来宣传我们千金的,这里有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宝贝,一定要到现场看看。”据悉,很多村民一大早就从家里出门,赶到塔地遗址现场。记者在现场还看到很多学生,一名高中学生告诉记者:“今天真的很开心,有那么多的人关心我的家乡千金,我希望这里以后能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带动地方经济。” 据悉,本次考古发掘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掘的面积非常大,计划挖掘约5000平方米,而实际分布达10万平方米。另一特点塔地遗址碑是千金塔地遗址延续跨度时间很长,文化堆积的延续比较久远。在现场,出土了一具成年男性尸骨,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牙齿,这在湿润的南方发现如此完整的尸骨实属少见;在另一墓葬区,出土了许多黑陶,从出土品研究做出的判断看,是属于良渚文化晚期,这也是塔地遗址的研究价值所在,填补了我国良渚文化晚期研究的空白,对年代研究有极大的作用。
   现场直播让人们和考古专家一同敲开历史之门,回到了“尘封千年”的古代,使人们得以领略神秘的古代世界,对于提高人们文化素养,普及考古、历史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媒体聚焦
  1.湖州塔地遗址藏有多少惊喜?(2004年4月13日杭州网)人们广为关注的湖州千金塔地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正式开始了。塔地遗址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东南约3公里。这里原是一整片标高1.7米至3.6米的桑地高墩,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中心区域被村民称为“塔地”,故专家将其命名为“塔地遗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省市专家们对于塔地遗址目前更关注的是通过考塔地遗址古发掘的实物以便更多更好地了解湖州地区史前文化的面貌。
   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按时代依次经历了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约55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三个阶段。
  根据考古发现,这三个史前文化是连续发展的、独立形成的本地文化源流。
  作为古代太湖文明的摇篮,湖州地区关于这三个史前文化的新发现,都可以成为这些古文化的新样本。
   悬念之一: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这里的一切为何吸引了先民?在今年2月初和3月上旬对塔地遗址进行的抢救性试掘与钻探中,综合两个50平方米探方的试掘结果和现场采集的陶片分析,专家认为塔地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属于考古学上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也存在更早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更晚的周代印纹陶文化的堆积,可以确认塔地遗址是一个延续时间长、文化堆积深厚的古代大型聚落遗址。我们知道,从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约3000年前的马桥文化,其时间跨度达到3000年,在这
  3000年中,各个时期的先民们都在塔地生活、生产,繁衍子孙。这样的堆积反映了湖州源远流长、持续不断的历史。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这里的一切为何吸引了先民?先民为什么选择了千金塔地这块风水宝地?都是考古人员希望解开的谜团。
   悬念之二:塔地遗址能否展示古聚落的全貌?在去年底今年初的土地整理中,陆续有一些文物出土。从这些出土的文物中,有比较完整的良渚文化陶器、石钺、石锛等。今年2月、3月试掘的探方下层中也出土了10余件成组的良渚文化陶器及两件玉锥形器。陶器包括黑皮陶双鼻壶、盆、尊、簋、豆、罐和夹砂红陶鼎等。试掘探方的上层属马桥文化堆积,有灰坑、水沟等居址遗迹,出土了印纹陶罐、提梁壶,原始瓷碗、杯、盅、纺轮、网坠等20余件陶器,和穿孔石刀、斧、锛、镞等石器。
  考古人员推定,该遗址应该由较大规模的居住区、墓葬区等部分组成,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塔地遗址的堆积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关心的是,通过5000平方米为重点区域的考古发掘,能否揭示一个古聚落的全貌?千金塔地文化博物馆简介悬念之三:关于马桥文化,塔地遗址能告诉我们什么?在太湖流域的史前文化中,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一脉相承,但是,其后的马桥文化在继承南方良渚文化特色的同时,已经明显带有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痕迹。马桥文化是夏商时期分布于太湖地区的古文化遗址。而在浙江范围内,关于马桥文化的考古发现却一直较为薄弱。对于湖州地区来说,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文物考古资料相当缺乏。
   如上所述,专家认为,塔地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属于考古学上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有专家认为,塔地遗址的考古,既可以探讨湖州良渚文化的面貌,又可以了解马桥文化的面貌。而湖州地区是浙江马桥文化的典型地区。
   关于马桥文化,塔地遗址能否告诉我们更多?发掘工作刚刚启动。除了三个小小的猜想,或许,塔地遗址还能给我们意外的惊喜。
  2.塔地遗址将解良渚之谜(2004年6月26日浙江在线)湖州市南浔区千金镇,以汉代藩王刘濞谋反前在此私铸铜钱而得名。塔地遗址在千金镇东南约3公里,这里原是一整片桑树地、高土墩,遗址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千金与桐乡、德清两个良渚文化重点市县相邻。遗址计划发掘5000平方米,目前已发掘1300平方米,清理了25座墓葬,核心区域发掘估计在2004年8月结束。从现场发掘到的器物看,主要是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最早可追溯到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还有崧泽文化及更晚的周代印纹陶文化、汉六朝的文化堆积,跨度大约3000年,在省内少见。发掘出来的器物相当丰富,有比较完整的良渚文化晚期的陶器、石钺、石锛等,陶器中有黑皮陶双鼻壶、盆、尊、豆、罐和夹砂红陶鼎等。马桥文化堆积中,有灰坑、水沟等居址遗迹,出土了印纹陶罐、提梁壶,以及原始瓷碗、杯、盅、纺轮、网坠等20余件陶器。考古人员推定,该遗址应该由较大规模的居住区、墓葬区等部分组成。
   在所有被发掘的宝贝中,一件朱红色彩绘“鸟”图案的陶罐和一件有趣的“图腾”黑皮陶格外引人注目。陶罐上两只朱红色的“鸟”,头很小尾巴特别大,像传说中的火凤凰,可能是制陶者随意发挥,也可能是一种崇拜。黑皮陶上两个类似甲骨文的刻画纹也可能是当时一种“图腾”。其中两件比较完整的陶鬶,鲜艳的桃红色,有三只像口袋一样的大脚,考古队员说,这东西当时是用来温酒的,上面的随意贴纹估计是全国唯一,属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陶器,可以说明良渚文化在晚期时已与中原地区有了频繁的文化交流。从深层次讲就是当时文化并非中原一枝独秀,已形成满天星的格局。
   对于目前发掘出来的文物,省市联合文物考古队领队芮国耀研究员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其间有比较完整的良渚文化晚期的陶器、石钺、石锛等,陶器中有黑皮陶双鼻壶、盆、尊、豆、罐和夹砂红陶鼎等;马桥文化堆积中,有灰坑、水沟等居住遗迹,出土了印纹陶罐、提梁壶,以及原始瓷碗、杯、盅、纺轮、网坠等20余件陶器。这里发掘出来的许多遗迹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据此他们推断:在那个时期,文化交流活动已经相当频繁。
   塔地遗址原本属于一个名叫千金村的村落,在遗址被发现前,这是一片村民们劳作的农田。村民老姚家与遗址仅十步距离,说到塔地遗址被发现的整个过程,老姚显得很激动:“以前我们在这里种过很多作物,日积月累下塔地出土文物塔地出土文物来,田地表面出现了许多土墩。为了便于耕种,我们要求对其进行土地平整。大概在今年年初,镇里调来了几辆推土机,挖掉了土墩,也挖出许多硬物:陶瓷碎片、有花纹的石头等,数量挺多的。当时我们并不在意,把它们扔在一边。今年2月份,专家过来看后说,这可能是一个埋藏了几千年的古代村落遗址!直到这时我们才回过神来,原来我们挖出来的都是国家文物,是宝贝啊!” 大量裸露在外的器皿残片、陶片和灰坑等文化遗迹,引起了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关注。今年2月9日,湖州市文物保护部门派出6人考古队,选择两个5米×10米的探方,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试掘,同时对整个塔地遗址进行选点钻探。今年4月9日,5000平方米的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塔地遗址的发现让考古专家为之震惊,它到底有什么文化价值?对此,专家的回答是:千金塔地遗址将成为解开良渚文化之谜的关键,让数千年后的人们重新认识那段文明。
   据专家介绍,千金塔地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的马家文化及晚期的周代印纹陶文化、汉六朝的文化堆积,跨度大约为3000年。太湖流域史前文化最典型的三个时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而且文化堆积也相当丰富,范围也很广。而在太湖流域至今仍未找到答案的良渚文化的后续—马桥文化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一系列代表江南青铜文明之谜,也有望在塔地遗址寻根究底。“现在只是开始,我相信随着进一步的发掘,会有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出土,也让良渚文明之谜,慢慢掀起它神秘的面纱,重现数千年前的文明。” 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据了解,这是湖州市1949年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
  3.跨越3000年直击塔地遗址发掘(2004年6月29日浙江在线)昨天上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古城苏州拉开帷幕。与大会开幕地仅一湖之隔的湖州人沸腾了:作为唯一进行中的遗产发掘项目—湖州千金塔地遗址考古现场,通过央视4套和央视9套两个国际频道的现场直播,成了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式之后首先登场的重要“剧目”。杭州日报记者昨深入发掘现场,直击考古发掘过程。
   早晨6时许,千金塔地就成了人的海洋,四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了!沉睡地下数千年的千金塔地先民,穿越时空,向全球观众展现了其生存状态和生活场景。
   塔地的灿烂文明将通过央视向全球展现,这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千金镇附近的村民一大早就纷纷奔赴考古发掘现场,欲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昨天上午8时不到,记者在现场看到,前往塔地遗址的村民络绎不绝,不过现场已被警察封锁,村民只得聚集在遗址入口处观看,黑压压的一片,场面非常热闹。此次发掘过程同时也吸引了省内外多家媒体前往现场采访。
   据了解,湖州市千金镇素以汉代藩王刘濞谋反前在此铸钱而得名。它与德清、桐乡这两个良渚文化重点分布县市相邻。距千金镇东3公里,有一处标高1.7米至3.6米的桑地高墩,当地百姓称其中心区域为“塔地”。这块普普通通的桑地,默默地见证了太湖流域古代先民前后跨越数千年的灿烂文明。
   去冬今春,在一次土地整理中,千金村民意外发现了大量文化遗物。
  今年4月,省、市考古专家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塔地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千金塔地遗址距离曾改写中国考古学主宰观点—黄河文明中心论的钱山漾遗址仅10多公里,人塔地出土文物们对本次考古发掘满怀期待。经过两个多月的大规模考古发掘,目前已经确定千金塔地遗址是一个延续时间长、文化堆积浑厚的古代大型聚落遗址。
   据现场考古专家介绍,塔地遗址最主要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达10万平方米,重点分布区域1.8万平方米。此次考古计划发掘5000平方米,至今已发掘1300平方米。
   塔地遗址主要集中了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堆积。在一个50平方米的探方中,现场考古人员指着分界较清晰的堆积层告诉记者,通过先期试掘和钻探,已经从良渚文化层出土了陶、簋、石锛、盆等10多件器物和2件玉锥形器。
   据了解,塔地遗址目前已出土良渚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壶、甑、鼎等器物共70多件,加上该时期的石器、纺轮等共上百件。另外,还发掘良渚时期、马桥时期的墓葬和宋墓共16座,至今出土物件已达三四百件。
   在昨天的考古发掘现场,工作人员用竹签小心翼翼地剔除一处墓葬中的泥土,一具保存完整的尸骨得以重现世人眼前。现场专家介绍说,这是两天前发现的两具马桥文化时期的尸骨架之一,其完整程度在江南地区极为罕见。记者现场看到,尸骨长约1.7米,旁边放有陶盆等简单的陪葬品。
  据考古队领队芮国耀研究员介绍,南方土壤多潮湿并呈酸性,尸骨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保存完整,十分庆幸。根据陪葬品可以判断,死者先前是平民身份。
   专家分析,塔地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属于考古学上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也存在更早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更晚的周代印纹陶文化的堆积,直至汉六朝仍有人们聚居生活于此。
  4.央视缘何“青睐”塔地(2004年6月29日杭州日报)昨天上午10时,央视4套和9套两个国际频道直播了千金塔地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时长40分钟。
   作为央视配合第28届世遗大会在中国召开的特别节目—《世界遗产在中国》,昨天共安排了三项直播连线的内容。除千金塔地遗址外,云南丽江古城、武夷山自然风光均已列入世界遗产。之前央视曾在周边地区多处踩点,为何最终选中千金塔地?遗址发掘缺乏悬念,视觉效果并非最佳,但央视为何对塔地遗址情有独钟?央视想通过千金塔地遗址的考古发掘,向全球观众传递何种信息呢?“中央电视台之所以选中塔地作为在世遗大会开幕式上向全球直播的内容之一,我想关键是把塔地作为了我们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考古发掘方面的代表地。”湖州市文体局副局长柴培良对记者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塔地遗址的保护和发掘是中国政府对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一个缩影。” 湖州是史前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来自湖州市文体局的数据,湖州有距今7000年至4000年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遗址
  20余处,商周至春秋战国遗址100余处。目前全市有100多处文化遗址;文保单位155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21处;文物保护点752处。这些先人活动的遗存都已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范围。
   在文保制度的建设方面,湖州更是走在了全省前头。据湖州市文保所副所长潘林荣介绍说,湖州在全省较早实现了建设项目的文保前置审批,规定任何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征地前都要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建设项目对遗产保护的影响评价是环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地下未知的文物和遗址,湖州市文物保护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则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文物保护的文件,并制定了工作预案。
  塔地遗址快速有效的保护和发掘,就得益于这一预案。据湖州市副市长丁文塔地出土文物贲介绍,政府还专门从财政预算和土地整理专款中拨出了263万元专项考古经费。
   塔地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沉睡数千年后将被完整地再现,幸运的是它的价值将在发掘中得以体现,更幸运的也许是它存在于素有文保传统的湖州。
   守住文化遗产,就是守住历史,守住根脉。通过塔地,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之门,触摸到先人的生活;通过塔地,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遗产保护的范例,以及湖州人对于文化遗产的鲜明态度。
   抢救性发掘仍在继续,对塔地考古的发掘,专家寄予厚望。
   良渚文化为何发生突变?作为后续者并且是江南青铜文明代表的马桥文化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怎样?他们认为,解开此谜团,千金塔地遗址是一个重要的点。塔地遗址的发掘,将对于探索建立湖州地区史前文化的时代标尺,研究良渚文化晚期向马桥文化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千金塔地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继续。率领考古队员已经在附近农家居住了两个多月的芮国耀研究员介绍说,塔地遗址抢救性发掘刚刚开始,计划到今年年底结束,但结束后仍需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整理和认证。
   千金塔地遗址的考古发掘,究竟对太湖流域、湖州地区乃至全国考古研究有何种价值,我们仍需拭目以待。塔地遗址5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在考古学界是少有的,那么,它到底埋藏着多少秘密?它的发掘对于揭示太湖流域的早期文明有着什么价值呢?据考古专业人士介绍,塔地遗址至少有三大值得关注的期待。
   期待之一:湖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科学性考古发掘的起步点,1956年钱山塔地出土文物漾遗址的发掘是全省第一次比较正规的考古发掘。在太湖流域良渚玉器文明令人瞩目的今天,塔地遗址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毕竟自钱山漾之后,湖州已近半个世纪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史前遗址考古发掘了。
   期待之二:湖州的下菰城、邱城是江南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址,考古钻探把它们的始筑年代定在马桥文化时期。但作为良渚文明后继者的马桥文化,其内涵价值在太湖流域尚未找到完整答案。根据对塔地遗址及毗山遗址的考古调查、钻探及试掘,证明湖州地区的马桥文化遗存内涵更丰富,并有明显与中原夏商文化、南京湖熟文化相类似的特征。良渚文化为何发生突变?作为后继者江南青铜文化代表的马桥文化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又是怎样的?要解开这些历史谜团、联结起长江下游文化发展的序列,也许塔地就是一个突破口。
   期待之三:千金,以汉代藩王刘濞谋反前在此铸钱而得名,与德清、桐乡这两个良渚文化重点分布地相邻。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千金商墓村圣堂墩遗址就出土了玉璧、玉环、玉锥等良渚玉器,千金镇句城村又是越王勾践时留下的古城址。塔地与这两个遗址不过数里,对于探索良渚文明在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吴越争霸的历史遗迹,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考古报告
  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州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湖州市千金镇塔地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已发掘面积近350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马家浜、崧泽、良渚等时期的墓葬58座,马家浜、崧泽、良渚、马桥各时期的灰坑130座,良渚早期房址1座,出土陶、石、塔地出土文物玉、骨、木、象牙器等文物800余件。
   马家浜文化遗存主要有灰坑与墓葬。灰坑平面多呈不规则形,多数为堆置生活废弃物的垃圾坑,出土有腰沿釜、鼎、牛鼻耳罐、甑、豆、侧把盉等遗物。墓葬22座,呈排列有序的四排,集中分布在发掘区的西北部。由于该区域在先期的土地平整过程中已被推土机推到生土层,故墓葬原先的开口层位已无法确认,但个别墓葬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显示出这批墓葬原先当存在着开口层位上的早晚不同。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狭长,填土分黑褐色和黄褐色2种,从打破关系看,填黄褐色土的墓葬在入埋时间上早于填黑褐色的。墓内人骨大多保存较好,头向均朝北,但葬式有俯身直肢、侧身直肢、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等多种,面向多数朝西。多数墓葬无随葬品。6座墓葬出土了包括玉玦、玉管、象牙椎发器、骨管串、骨匕、纺轮等在内的随葬品。其中M56被马桥文化灰坑H125打破,仅存头部,葬式不明,头骨面向朝西,除在上下耳部各发现玉玦一枚外,还出有玉管与骨匕各
  一件。M40墓主为一位25—30岁的女性,头前出土一件形体粗大的象牙椎发器,显示出其非同一般的身份地位。
   崧泽文化遗存仅见少量墓葬与灰坑。灰坑3座,平面近圆形,斜壁,除垃圾坑外,还有储藏坑。H100为崧泽早期灰坑,除出土的瓦棱鼎足具有典型崧泽文化风格外,腰沿釜、牛鼻耳罐、圆锥形双目式鼎足等,陶片都具有鲜明的马家浜文化风格。H48为崧泽文化晚期灰坑,近底部出土摆放在一起的7件完整陶杯和一把石犁,应是专门用于储藏生活与生产用具的储藏坑。墓葬2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填灰黄色土。人骨保存一般,仰身直肢葬头向南。其中M35中部被马桥灰坑H45打破盆、豆、壶、杯、塔地出土文物鼎、骨镞等7件随葬品分置于人骨的头前脚后。从随葬品形制来看2座墓葬都属崧泽文化晚期,其中M35内出土的假腹杯是太湖西南湖州地区该时期的特色,也是目前所见此类杯分布的最东限。
   良渚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发掘区内一南一北的2条河沟内及其两侧。2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河沟上部宽约10米、最深处约2米,南北对应,但中间有近10米互不贯通的间隔。这2条河沟最迟在崧泽文化晚期已经出现,最初很可能是为解决聚落内部用水问题而特意开挖的引水沟,其间的间隔是供人进出的通道。良渚文化早期的遗迹有沿河沟两侧布局的迹象,墓葬埋设在河沟南北两侧贴近河沟的近处,墓葬再外侧为居住址。房屋基址F1位于南段河沟北侧10余米处,由于后世人类活动,其生活面已遭破坏,但柱洞保存相对完好,东、西两面的墙体各为双排柱形式,北面墙体为单排柱,在西北角墙体外有由7个小柱洞形成的封闭式近圆形附属建筑,南面墙体后世破坏情况不明。良渚文化早期墓葬布局清楚,保存较好,位于房屋基址与河沟间的空隙地带,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南,出土的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器类有鼎、豆、壶、圈足盘等,其中的粗泥陶凿形足鼎、卵腹杯等都保留着鲜明的崧泽文化风格,少数墓葬中也出有石钺与小件玉器,但未发现显贵者墓葬。良渚文化中晚期墓葬受马桥时期的扰动严重,但从2件残碎玉璧等出土物分析,良渚文化中晚期的塔地聚落应较早期有更大的发展。
   南北2条河沟内的堆积都有自两侧边缘逐渐向中心淤满的现象,从出土物来看,河沟是经良渚文化晚期至马桥文化时期的长期垃圾倾倒而淤平的,其中更以良渚文化晚期的堆积为主。河沟内的多个良渚堆积层内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石器、陶器及各类有机质物品,有机质物品主要出土在良渚文化时期的淤泥层中灵芝、外套竹编的葫芦器等都填补了良渚考古的空白。陶器中袋足仅以口沿计就有60件之多,可修复的有10件,反映出此类器形在塔地良渚晚期社会生活中的普遍使用,而高把、下部起台阶、中有圆形与弧线三角镂孔的豆,口部带压印纹的圈足小杯,带长喇叭形套管的玉锥形器等多种器型都跟花厅与好川出土的同类器相近。灰坑H8中出土的泥质黑皮陶管状流盉、直口罐、垂腹鼎以及拍印条纹的鼎等多件陶器也显示出跟好川文化相近的文化特质。
   马桥文化遗存在发掘区内分布最广,除堆积较厚的地层外,还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灰坑,其中尤以井状坑最具特色。井状坑平面分圆、方2种,坑壁都较陡直,现保存深度大多在150厘米以上,少数坑内出有完整的印纹硬陶凹圜底罐,个别还出土了多件器物。灰坑H92内出土的9件器物分上、中、下3个层面,显示出延续使用和堆积的迹象。
   塔地遗址是目前太湖西南地区所发现的史前文化序列保存较完整的少数遗址之一,对该地区史前文化演进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与花厅、好川文化形制相近的多种器类的发现,首次将花厅、良渚与好川文化联结起来,对探讨良渚文化的下限年代及其与大汶口文化、好川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美丽千金

《美丽千金》

出版者:浙江摄影出版社

千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宋为千金墟”,“汉吴王刘濞曾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商墓、东驿达、西驿达、金城、句城等古村名一直保留至今,令人神往。著名的塔地遗址,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印纹陶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于一体,经世界遗产大会和中央电视台宣传,更是闻名遐迩。千金剪纸,是千金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和人文情怀的最佳体现,是千金百姓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的最真实展露。纤纤素手于劳作之余精心剪裁,以剪纸祈福纳祥,美化生活。千金剪纸已成为浙江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千金也因此被誉为“剪纸艺术之乡”。

阅读

相关地名

千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