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6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财政
分类号: F810.7
页数: 4
页码: 1026-1029
摘要: 历朝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所收田赋都按期上缴,地方无财政。
关键词: 地方财政 地方税收

内容

历朝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所收田赋都按期上缴,地方无财政。到清咸丰(1851~1861)时设厘税,各地设卡按货价之百中之一收取。凡商人开设牙行,均须领贴。季节性经营则领季贴。部贴10年一换,季贴1月一换。光绪年间,领年贴一份需缴银50两,次年换贴,视行店之大小,缴纳厘税8~10两。税收上缴,地方经费由上级核定后下拨。据光绪《归安县志》:“县丞经费银76两(俸银
  40两;门子1名银6两,皂隶4名,银24两;马夫1名,银6两)。主簿经费银69两1钱1分4厘(俸银33两1钱1分4厘;门子1名银6两;皂隶4名银24两;马夫1名银6两)”。
   清财政拮据,而菱湖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历来田粮赋税、丝捐、渔捐特重,因此乡民反抗也更激烈。自宋、元、明设酒坊、粮仓、河泊所、务署机构征税赋外,还设巡检司(署)镇压“乡民滋事”。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菱湖镇设归安县主簿署,管辖四乡;因西南乡民抗粮滋事,又在道光元年(1821),设归安县丞署于射村,管辖十三、十六、十七等区乡;同治三年(1864)秋,在菱湖设厘捐局管辖菱湖、埭溪、菁山等地税务;并设水师营,加强税赋征收和对付乡民抗税捐。
  道光元年(1821)十月,射村陆名扬率千余人闹漕粮,击退清府兵500人的围捕,武康、埭溪、菁山、太湖乡民响应。道光二十一年(1841),亘头村民纳粮八折,乡民反抗,遭弹压,兵民抗拒一年。光绪元年(1875)5月,主簿署和厘捐局出示百两丝交易则抽提制钱50文,16日菱湖镇即罢市,次日百余老小至主簿署请愿。
  光绪九年(1883)九月,2万余老小因水灾至湖城衙门请求减免赋税救济。宣统
  二年(1910)一月,乌程、归安、德清数万人抗漕粮。下昂乡民万余人反高利盘剥,反抗清水师营镇压。
   民国时期的财政收入除皇粮国税外,地方捐税巧立名目,机构庞大,不得不压缩支出,主要是粮食调剂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禁烟委员会等单位经费停止。
  各会办事人员由主管机关派员兼任,以节开支。尽管如此,民怨沸腾,又进行整顿地方捐税,主要是废除鲜茧捐、青叶捐、桑秧捐、羊皮捐、山货山产捐、米捐、虾笼捐、鱼捐,屠宰捐与屠宰附加税合并为屠宰附税,菱捐、鱼捐由各行认缴改为业商认捐,不准对物征收,致群众抗捐之事时有发生。
  1952年9月起,根据政务院《预算决算暂行条例》精神,乡镇干部生活费全包,以每乡3个干部计算,每人每月按70个工资分发给,如70个工资分价买不到120斤米者,将款缴回发米;乡镇公什费,有电话机者,每月7万元(旧人民币,下同),无电话机者6万元(不再另装),包括办公费、零星购置,修迁费,差旅费,学习费,报纸1份,通话费等,较大镇公什费较乡高1万元;乡镇干部医药费每人每月暂定0.5万元,由县统一掌握,不发给个人;乡镇电话月租费(按现有计发,不再增装),每月每机2.5万元作预算数,按电话管理所规定,实报实销;村公什费,每村每月1万元,包括灯油、笔墨纸张等包干发给村,村掌握开支,有困难者,由乡统一掌握使用。居民会公什费,限于电灯费、笔墨纸张等开支,款向居民筹募。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统一集中于中央。1952年后,建立省级财政,重点试办县级财政。菱湖一直没有独立财政。全面实行县级财政后,仍属吴兴县直管。
  1968年,实行“收归收、支归支”的财政体制。即预算收入全部上交,支出按省定指标使用。
  1998年始,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
   菱湖地区及菱湖镇的部分年份财政收支详见附表。
   菱湖地区历年财政收入 (1980~2000年) 注:资料来源湖州市财政地税局菱湖区分局《历年财政收入汇编》。
   湖州市区乡(镇)财政历年超收分成收入 (1985~1995年) 注:1.资料来源《湖州市财政税务志》;
  2.2000年菱湖镇各项税金(国税、地税)5218万元,其中镇政府可支配预算内收入975万元;镇预算外财政收入1079万元。镇预算外财政支出1077万元,其中农业支出70万元。
  3.2003年、2004年、2005年菱湖镇实交税金总额分别为11047万元、14416万元、11775万元;镇财政总收入分别为5641万元、7871万元、105615万元;镇预算内财政收入分别为4825万元、2937万元、8027万元;镇可支配财政收入分别为3312万元、3700万元、4105万元。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