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业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6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商业网点
分类号: F713.1
页数: 5
页码: 911-915
摘要: 菱湖地处水网地带,得地理之擅,菱、桑、鱼、珍珠之利,又兼交通便利,向为苏杭往来津要。镇域自古有思溪、下昂、射中、竹墩、南商林、史舍、双开等小集镇,毗邻北之湖州,东之南浔,东南之双林、练市,西南有埭溪、东林,南有新市等城镇,形成繁荣商市。
关键词: 商业网点 商业流通

内容

一、古代叶市、丝市、粮市、水市菱湖地处水网地带,得地理之擅,菱、桑、鱼、珍珠之利,又兼交通便利,向为苏杭往来津要。镇域自古有思溪、下昂、射中、竹墩、南商林、史舍、双开等小集镇,毗邻北之湖州,东之南浔,东南之双林、练市,西南有埭溪、东林,南有新市等城镇,形成繁荣商市。主要商品市场有叶市、丝市、粮市等陆上市场与水乡特色市场的水市。
   叶市“叶有头叶、二叶之称。有余则卖,不足则买,谓之梢叶。安澜桥一带经行贯叶,名为叶市。叶重二十斤为一箇,良地一亩约可得叶八十箇。叶钱贵贱莫能预定,话称仙人难。”(清同治姚彦渠《菱湖志》卷二·物产门)“立夏三日开市贸叶,舟人辐辏,昼夜不绝,谓之叶市。”(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十二)立夏三日叶市开业。商人开设叶行调剂桑叶,收购或销售。起初设立于北栅安澜桥一带,后来发展到四栅皆有,便利农民销购。
   丝市“商贾蕃凑,丝业尤甲一邑,遂成归安雄镇。”(清光绪《归安县志》卷
  六)丝市规模是全府第一,超过嘉兴府。每年小满后见新丝。四五月间四周农村售丝船排比而泊,前后左右三十里67个村的蚕丝均售于菱湖。“丝家设庄,集于斜桥河、油车潭外,惟东栅有庄,然莫若斜桥河一带热闹。”(清道光十五年沈云飞《菱湖表征录》),清嘉庆时有南京丝商朱奉璋与一葛姓丝商,带800两银子到菱湖购丝。商行有大小两类,大的叫“丝行”,收购乡丝后运往上海或直接售于外商;小的叫“钞庄”,将丝从生产者收购后转手卖给“丝行”,或零星卖给来此收购者。其中有一批居间人,代丝农转售钞庄或丝行,从中获得微利,这种居间人叫“小领头”,俗呼“白拉主人”,“镇上大半衣食于此。”(清光绪《菱湖镇志》卷十一·物产)清光绪年间每年交易量约一万包(每包80斤),“为一郡冠。”(清光绪《菱渗镇志》卷十一·物产)1952年5月31日,吴兴县政府通知,土丝禁止由私商经营,统一由国家收购。
   粮市南宋时为“天下粮仓”地区,后因赋税繁重,加之菱湖地势低洼,明代开始大规模掘地成塘养鱼,“栽桑种藕足资生计,民无困苦矣。”(清光绪《菱湖镇志》卷一·疆域)这是因地制宜以桑代稻,菱湖成为缺粮区。养蚕缫丝竟成货币,然后买粮完税或购粮自给。这就促进粮市的繁荣。菱湖粮食来自泗安、小溪口、长兴等地。粮行都在西栅、斜桥河一带。“湖边喧闹米盐饶”(清孙宗承《菱湖纪事诗》·斜桥河)。大西栅有较大的米行,如:恒丰、瑞丰、五丰等十多家集中于此,故俗称米行埭。各栅都有做零粜的米店,供应居民和农民。
   水市“菱湖人居舟中列诸物市之,谓之水市”(《苕记》),“菱湖为百货所集,作水市”(清康熙《归安县志》)。“雨楫云帆,络绎辐辏;水市朝开,渔歌夜发。”(《菱湖创建祇园禅寺碑记》)“蚌赢鱼鳖水中多,夜市灯光匹练拖”(孙宗承《菱湖纪事诗》),水市是陆市之发展,夜市是日市之补充。抗战前有一种载了生活用品:油、盐、酱及小食的小船来往于农村,用铜锣“嘡嘡嘡”招徕主顾的“嘡嘡船”,就是水市遗风,是水乡特殊贸易形式。
   周边商业集市有南商林、射村、竹墩、史舍、思溪、双开、凤凰桥、下昂、荻港、湖趺(袁家汇)、东泊、长超、重兆、石冢、千金、东林、钱家潭、后塘等18个。
   二、古代商业街巷古代菱湖镇区由商业得名的街巷弄有:米行埭:龙溪港东畔摆渡口,即大西栅。较大的米行如:恒丰、瑞丰、信盛都设于此,从外地运来的粮食、食油、大豆、菜饼等都在此上岸,成为粮食集散中心,故名。
   衣裳巷:原名太平巷,衣裳店都聚于此。清光绪《菱湖镇志》云:“衣裳巷最热闹之区。” 酱园弄:原名务司弄,有张益隆酱园作坊开设于此,故名。
   绵绸巷:旧址在日晖弄南。清光绪《菱湖镇志》称“热闹之区”。
   凌木行口:旧址在榜眼厅西,福寿桥东,靠南栅漾。曾有姓凌者开设木行于此,故名。
   竹丝弄:东栅卖鱼桥北侧,因集中生产竹编鱼具、蚕具而得名。
   三泰弄:旧址在周家弄东南,已拆建。曾是陆三泰包饭作得名。
   石灰湾角:原在衣裳巷北端(今人民路、建国路),因有石灰店故名。
   铜匠湾角:原在邱家湾东栅街口(今中行路东栅路口),因转弯处有铜匠铺,故名。
   染店浜街:旧址在公园北路。清《菱湖镇志》“明代有李姓者开染坊于此,故名。” 经摺弄:在王家门前潭南,明清时有经丝作坊,故名;现已和社坛基弄合并。
   混堂弄:弄今犹在,来历不详。
   竹行埭:在湖西墩,沿西湖有毛竹行,故名。
   另有竹墩的响器街,以产铜锣等著名。
   三、镇区商业市场古代菱湖镇区的商业集中区主要有:石街:宋、元、明初为闹市,明万历庞太元《菱湖志》:“市酤盛於东湖。”明中叶,倭寇入侵被焚毁。
   东栅市:南岸北岸皆市,总称之曰东栅两廊。
   邱家湾市:明时已繁盛。
   孙家廊市:秀溪北岸为上孙家廊,南岸为下孙家廊,今建国路。
   油车潭街:环油车潭为市。
   南栅市:东岸西岸皆市,今中行路。
   斜桥河市:探花桥东西两廊,今人民中路。
   小西栅市、大西栅市、利济桥湾市:即沿西湖—龙溪—南栅河的今环湖路、公园南路。
   解放后,镇区的商业集中区依交通中心的转移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
  90年代初,镇区水路交通发达,轮船码头位于龙溪港东侧,因此,镇区的商业集中在人民中路(原斜桥河市、衣裳巷)和建国路(原孙家廊市、邱家湾市),商店林立,邮政、电信、供电所、银行、信用社和供销社集中,大酒店、饭店、电影院、影剧院座落其间,为菱湖镇最繁华处。9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交通取代水路交通,汽车站座落东栅,区、镇的党政机构也建在东栅新区,于是东栅路(原东栅市)、建国南路(中行路)、公园北路、振兴路和梦湖街遂成全镇商业集中区。
  1954年12月,召开首届春节前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地址在人民广场)。
  1958年,设立第一个农贸市场,地址在上孙街(原王家祠堂)。晚上放映露天电影。拆桥填河后,农贸市场就设在塘路口和建国路西段及人民中路北段的露天市场。人民公社成立后,“三线合一”(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贩合并),商业网点减少,排队凭票购物。
  1985年,建立星桥农贸市场,占地1657平方米,摊位600个。1990年6月1日,建立菱湖小商品市场,地址在东栅(原状元厅东侧),占地300平方米,摊位
  40个;新溪农贸市场(凤凰桥),占地300平方米,摊位70个;下昂农贸市场占地
  1374平方米,摊位150个。1988年11月,建立清水漾菱湖水产品交易所。1990年,建立冰玉堂农贸市场;1991年10月,菱湖大桥堍建立占地2800平方米的菱湖水产品交易市场。1994年,建立南栅农贸市场。2000年,建立东湖漾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同年扩建1993年成立的倭返桥(乌板桥)水产品市场,占地
  13300平方米,是浙北最大的水产品市场。还有下昂水产品市场等。
   下昂集镇,古代为下昂市,“村分南北,隔溪阛阓相望,市厘百数十家。地近菁山、埭溪,山货贸易。”(清《归安县志》卷六)古下昂商业集中在昂溪市河南北两侧;20世纪80年代后,集镇商业集中在松雪街和振兴东路。
   新溪集镇的商业集中于凤凰桥路。
  1961年商业设置网点(镇区)△1995年个体商户,批零贸易餐饮业户菱湖镇669户下昂镇350户新溪乡210户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