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61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商业
分类号: F715
页数: 42
页码: 907-948
摘要: 2005年,菱湖镇全镇集贸专业市场9个,其中农贸市场4个、水产市场2个、服饰市场3个;商业大型综合超市7个;个私商场商店近3千家;形成渔需品商业(鱼药、鱼饲料、鱼具)一条街,开设渔需品商店40余家;副食品批发商行6家,形成副食品批发一条街;服装服饰一条街,开设服饰商店50余家。
关键词: 商业企业 商业经济

内容

唐朝宝历(825~827)年间,湖州刺史崔元亮在菱湖修建凌波塘,建秀溪桥。
  凌波塘与秀溪桥间遂兴市场。以舟载货交易,“商贾四集,号为水市”,“菱湖为百货所集,作水市。”(清康熙《归安县志》)“水市朝开”、“夜市灯光匹练拖”,水市是陆市的发展,夜市是日市的补充。“宋室南渡后,兴市廛,治桥梁,渐即稠密”。并设务关征茶、酒税。元末遭兵火,明初逐渐恢复,从千金迁来税课司署。
  成化、弘治间继续发展,到嘉靖、隆庆、万历(16世纪)期间,“西湖舟螺列,无隙地无剩水矣。”(以上据清光绪《菱湖镇志》)成为“归安雄镇”。围绕菱湖逐渐形成的古村小集镇,有思溪市、竹墩市、下昂市、史舍市、南商林市、射村市、双开市等17个村市;清光绪时,归安县有19个农村集市,菱湖“前后左右三十里”的辐射范围内占89.47%;古代镇域内散布的自然村有426个,古镇古村的住房商铺建筑格局均临河而建成,沿桥而成街市。至解放前夕,全镇商业自然行业(包括摊、掮客)共48个、942户,从业2832人,资金总额1990400元。解放初,各行业成立联营处,如“豆腐联”、“鲜肉联”、“鱼虾联”、“青果联”、“粮食联”等。后逐步归口于专业公司。1956年3月25日晚,菱湖镇在县中礼堂召开1100多人大会,批准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3月26日,在人民广场召开庆祝大会,有工商界、学校、农民2200多人参加,会后举行大游行,晚上举行文艺晚会。同年,全镇区共改造工商业271户,其中工业10户、手工业27户、商业152户、饮食业49户、茶馆26户、服务业7户(详见附表)。
  1990年,全镇有商业、供销社的各类商店、商场140家、个体工商近400户,水产品、小商品、农贸等3个市场,同年商品销售额达6877万元。2000年,全镇集贸市场5个,其中综合市场3个、专业市场2个,个私商场商店1793家,年末职工和从业人员2652人,全年第三产业的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056万元。
  2005年,全镇集贸专业市场9个,其中农贸市场4个、水产市场2个、服饰市场3个;商业大型综合超市7个;个私商场商店近3千家;形成渔需品商业(鱼药、鱼饲料、鱼具)一条街,开设渔需品商店40余家;副食品批发商行6家,形成副食品批发一条街;服装服饰一条街,开设服饰商店50余家。全年批发销售收入105711万元、商品零售额41896万元;旅馆14家营业额13789万元;餐饮茶饭酒楼业餐饮店54家、点心店351家、茶馆36家,餐饮营业额14468万元;浴室桑拿理发美容歌厅68家,服务业收入12544万元;旅游业收入380万元;6家房地产年末成交额9960万元。全年全镇第三产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13亿元。
   附表1956年菱湖镇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改造类型综合情况
  1956年菱湖镇私营纯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清产核资户情况 第一节商业网点 一、古代叶市、丝市、粮市、水市 菱湖地处水网地带,得地理之擅,菱、桑、鱼、珍珠之利,又兼交通便利,向为苏杭往来津要。镇域自古有思溪、下昂、射中、竹墩、南商林、史舍、双开等小集镇,毗邻北之湖州,东之南浔,东南之双林、练市,西南有埭溪、东林,南有新市等城镇,形成繁荣商市。主要商品市场有叶市、丝市、粮市等陆上市场与水乡特色市场的水市。
   叶市“叶有头叶、二叶之称。有余则卖,不足则买,谓之梢叶。安澜桥一带经行贯叶,名为叶市。叶重二十斤为一箇,良地一亩约可得叶八十箇。叶钱贵贱莫能预定,话称仙人难。”(清同治姚彦渠《菱湖志》卷二·物产门)“立夏三日开市贸叶,舟人辐辏,昼夜不绝,谓之叶市。”(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十二)立夏三日叶市开业。商人开设叶行调剂桑叶,收购或销售。起初设立于北栅安澜桥一带,后来发展到四栅皆有,便利农民销购。
   丝市“商贾蕃凑,丝业尤甲一邑,遂成归安雄镇。”(清光绪《归安县志》卷
  六)丝市规模是全府第一,超过嘉兴府。每年小满后见新丝。四五月间四周农村售丝船排比而泊,前后左右三十里67个村的蚕丝均售于菱湖。“丝家设庄,集于斜桥河、油车潭外,惟东栅有庄,然莫若斜桥河一带热闹。”(清道光十五年沈云飞《菱湖表征录》),清嘉庆时有南京丝商朱奉璋与一葛姓丝商,带800两银子到菱湖购丝。商行有大小两类,大的叫“丝行”,收购乡丝后运往上海或直接售于外商;小的叫“钞庄”,将丝从生产者收购后转手卖给“丝行”,或零星卖给来此收购者。其中有一批居间人,代丝农转售钞庄或丝行,从中获得微利,这种居间人叫“小领头”,俗呼“白拉主人”,“镇上大半衣食于此。”(清光绪《菱湖镇志》卷十一·物产)清光绪年间每年交易量约一万包(每包80斤),“为一郡冠。”(清光绪《菱渗镇志》卷十一·物产)1952年5月31日,吴兴县政府通知,土丝禁止由私商经营,统一由国家收购。
   粮市南宋时为“天下粮仓”地区,后因赋税繁重,加之菱湖地势低洼,明代开始大规模掘地成塘养鱼,“栽桑种藕足资生计,民无困苦矣。”(清光绪《菱湖镇志》卷一·疆域)这是因地制宜以桑代稻,菱湖成为缺粮区。养蚕缫丝竟成货币,然后买粮完税或购粮自给。这就促进粮市的繁荣。菱湖粮食来自泗安、小溪口、长兴等地。粮行都在西栅、斜桥河一带。“湖边喧闹米盐饶”(清孙宗承《菱湖纪事诗》·斜桥河)。大西栅有较大的米行,如:恒丰、瑞丰、五丰等十多家集中于此,故俗称米行埭。各栅都有做零粜的米店,供应居民和农民。
   水市“菱湖人居舟中列诸物市之,谓之水市”(《苕记》),“菱湖为百货所集,作水市”(清康熙《归安县志》)。“雨楫云帆,络绎辐辏;水市朝开,渔歌夜发。”(《菱湖创建祇园禅寺碑记》)“蚌赢鱼鳖水中多,夜市灯光匹练拖”(孙宗承《菱湖纪事诗》),水市是陆市之发展,夜市是日市之补充。抗战前有一种载了生活用品:油、盐、酱及小食的小船来往于农村,用铜锣“嘡嘡嘡”招徕主顾的“嘡嘡船”,就是水市遗风,是水乡特殊贸易形式。
   周边商业集市有南商林、射村、竹墩、史舍、思溪、双开、凤凰桥、下昂、荻港、湖趺(袁家汇)、东泊、长超、重兆、石冢、千金、东林、钱家潭、后塘等18个。
   二、古代商业街巷 古代菱湖镇区由商业得名的街巷弄有: 米行埭:龙溪港东畔摆渡口,即大西栅。较大的米行如:恒丰、瑞丰、信盛都设于此,从外地运来的粮食、食油、大豆、菜饼等都在此上岸,成为粮食集散中心,故名。
   衣裳巷:原名太平巷,衣裳店都聚于此。清光绪《菱湖镇志》云:“衣裳巷最热闹之区。” 酱园弄:原名务司弄,有张益隆酱园作坊开设于此,故名。
   绵绸巷:旧址在日晖弄南。清光绪《菱湖镇志》称“热闹之区”。
   凌木行口:旧址在榜眼厅西,福寿桥东,靠南栅漾。曾有姓凌者开设木行于此,故名。
   竹丝弄:东栅卖鱼桥北侧,因集中生产竹编鱼具、蚕具而得名。
   三泰弄:旧址在周家弄东南,已拆建。曾是陆三泰包饭作得名。
   石灰湾角:原在衣裳巷北端(今人民路、建国路),因有石灰店故名。
   铜匠湾角:原在邱家湾东栅街口(今中行路东栅路口),因转弯处有铜匠铺,故名。
   染店浜街:旧址在公园北路。清《菱湖镇志》“明代有李姓者开染坊于此,故名。” 经摺弄:在王家门前潭南,明清时有经丝作坊,故名;现已和社坛基弄合并。
   混堂弄:弄今犹在,来历不详。
   竹行埭:在湖西墩,沿西湖有毛竹行,故名。
   另有竹墩的响器街,以产铜锣等著名。
   三、镇区商业市场 古代菱湖镇区的商业集中区主要有: 石街:宋、元、明初为闹市,明万历庞太元《菱湖志》:“市酤盛於东湖。”明中叶,倭寇入侵被焚毁。
   东栅市:南岸北岸皆市,总称之曰东栅两廊。
   邱家湾市:明时已繁盛。
   孙家廊市:秀溪北岸为上孙家廊,南岸为下孙家廊,今建国路。
   油车潭街:环油车潭为市。
   南栅市:东岸西岸皆市,今中行路。
   斜桥河市:探花桥东西两廊,今人民中路。
   小西栅市、大西栅市、利济桥湾市:即沿西湖—龙溪—南栅河的今环湖路、公园南路。
   解放后,镇区的商业集中区依交通中心的转移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
  90年代初,镇区水路交通发达,轮船码头位于龙溪港东侧,因此,镇区的商业集中在人民中路(原斜桥河市、衣裳巷)和建国路(原孙家廊市、邱家湾市),商店林立,邮政、电信、供电所、银行、信用社和供销社集中,大酒店、饭店、电影院、影剧院座落其间,为菱湖镇最繁华处。9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交通取代水路交通,汽车站座落东栅,区、镇的党政机构也建在东栅新区,于是东栅路(原东栅市)、建国南路(中行路)、公园北路、振兴路和梦湖街遂成全镇商业集中区。
  1954年12月,召开首届春节前初级市场物资交流会(地址在人民广场)。
  1958年,设立第一个农贸市场,地址在上孙街(原王家祠堂)。晚上放映露天电影。拆桥填河后,农贸市场就设在塘路口和建国路西段及人民中路北段的露天市场。人民公社成立后,“三线合一”(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贩合并),商业网点减少,排队凭票购物。
  1985年,建立星桥农贸市场,占地1657平方米,摊位600个。1990年6月1日,建立菱湖小商品市场,地址在东栅(原状元厅东侧),占地300平方米,摊位
  40个;新溪农贸市场(凤凰桥),占地300平方米,摊位70个;下昂农贸市场占地
  1374平方米,摊位150个。1988年11月,建立清水漾菱湖水产品交易所。1990年,建立冰玉堂农贸市场;1991年10月,菱湖大桥堍建立占地2800平方米的菱湖水产品交易市场。1994年,建立南栅农贸市场。2000年,建立东湖漾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同年扩建1993年成立的倭返桥(乌板桥)水产品市场,占地
  13300平方米,是浙北最大的水产品市场。还有下昂水产品市场等。
   下昂集镇,古代为下昂市,“村分南北,隔溪阛阓相望,市厘百数十家。地近菁山、埭溪,山货贸易。”(清《归安县志》卷六)古下昂商业集中在昂溪市河南北两侧;20世纪80年代后,集镇商业集中在松雪街和振兴东路。
   新溪集镇的商业集中于凤凰桥路。
  1961年商业设置网点(镇区) △1995年个体商户,批零贸易餐饮业户菱湖镇669户下昂镇350户新溪乡210户 第二节购销 一、粮油、饲料 (一)粮油购销 解放前粮食自由购销,由私商从产地购进。大米行集中在大西栅,故有“米行埭”之称。小米店遍布全镇,均为零售店。
   解放初期粮食随行就市。1949年5月17日起,吴兴县政府驻菱湖,同年秋建立粮食市场,同年12月和1950年9月颁发《吴兴县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粮食市场管理委员会组织暂行规程》,严禁场外交易和掺假掺杂等投机行为。
  1950年春夏粮价波动时,组织粮源抛售市场,稳定价格。1957年10月,市场关闭。同年5月,销售“九二米”(100斤糙米碾成92斤白米)和“八一粉”(100斤小麦轧成81斤面粉)。1953年12月16日,全面实行粮油统购统销;1954年9月28日后,粮食与食用油计划供应。1955年11月,实行粮食“生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12月,改“以户定量”为“以人定量”。菱湖镇城镇人口每月定粮标准:劳动者13.5~14.5公斤,企事业脑力劳动者13.5~14.5公斤,大中学生13.5-15.5公斤,居民分四等:3周岁以下3.5公斤、3至6周岁6.5公斤、7至10周岁10公斤、10周岁以上12公斤。1957年,试行凭粮票吃饭办法,同年底,农村粮食分配按人定量供应,每年每人分配稻谷分档按1岁25公斤、6岁100公斤、11岁175公斤、16岁230公斤、18岁至60岁250公斤、70岁以上
  220公斤(女200公斤)。1958年秋后“大跃进”、“共产风”、“浮夸风”,高估产,高征购,民用粮供应不足。1963年,始有议价粮。
  1985年1月起,粮油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取消食油凭票平价供应,粮油价格平价、议价并存。1989年1月9日,成立湖州市菱湖粮食中心交易所、下昂粮食中心交易所。1990年后,又将合同定购政策逐步调整,粮油统销计划逐步缩小,变为订单式粮食商业化。1993年1月1日起,取消粮票,放开市场流通,形成以国营粮食商业经营为主的多渠道流通格局。1999年夏,菱湖粮食管理所完成历史使命,粮食交易流通由民营粮油商店随行就市。当地居民食用大米、面粉、食油,仍需东北、安徽等地区运入供应。
  1991~2005年白米每500克价格:
  1991年0.60元1996年1.10元2001年1.20元
  1992年0.70元1997年1.20元2002年1.30元
  1993年0.80元1998年1.20元2003年1.45元
  1994年0.90元1999年1.10元2004年1.55元
  1995年1.00元2000年1.10元2005年1.60元 (二)粮油仓储 仓储镇域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归安县设花城、东林、千金、思溪四预备仓,千金仓后移菱湖镇。储粮备荒,遇水旱灾害贷给贫民。
   解放前,镇域粮油厂商自设库房储存稻谷、油料和成品粮油。
   解放初,仍使用公产民房作为粮油仓库,1953年始建仿苏式粮仓(俗称苏式矮胖仓),南栅建成4幢,库容量4000吨。据1954年2月调查,全镇有粮油仓库
  38座,分设在1选区5座、2选区1座、3选区1座、5选区5座、6选区3座、7选区2座、8选区6座、10选区1座、11选区5座、公革厂1座、德成厂2座和下昂、新溪、溪西6座。实储稻谷768吨、大米357吨、黄豆636吨。
  20世纪60年代,菱湖续建仿苏粮仓(库容每仓1400~1800吨)。70年代中期,粮食入库量增加,仓容不足矛盾,由国家、地方、企业投资新建、扩建粮仓,
  1990年,菱湖粮管所拥有粮油仓容量21520吨。
   民间积粮古有积谷之制,分官办、民办两类。主要形式为常平仓、义仓、社仓三制。其中义仓、社仓属民间积谷。义仓始于隋。唐时,镇域建常平仓、义仓。
  社仓始于宋。清康熙十八年(1679),乡村立社仓,市镇立义仓。光绪年间(1875~1908)兴办社仓、义仓成为时尚。
   解放前至解放初,种子和口粮均由农户自己储藏。人民公社化后到20世纪
  6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存粮逐步增加,改由生产队、生产大队保管,在缺资金少材料情况下,学黑龙江经验建设土圆仓(其中大多不合要求,后陆续报废)和利用“没收房”(空房、祠堂、庙宇),甚至用稻草搭成谷堆。以后部分交存国家粮管所仓储,减少因设备简陋造成损失。80年代,粮食进入市场,民仓中止。恢复的口粮由农户自己储存,种子由农业部门提供(按种植季节销售)。
   菱湖地区历年粮油购销基本情况 注:1、资料来源《菱湖镇组织、经济和文卫建设统计汇编》(1962年10月)。
  2、油料(菜子)1961年入库系统购奖售制;1962年包干统购制。
  3粮食供应米折标成谷,以谷=米×70%。
   (三)饲料 镇域饲料以蚕桑、水产为主。桑叶为育蚕主要饲料,除农民自植桑园育蚕外,清末民初在安澜桥堍出现叶行,这是桑叶商品化之始,相继四栅均有,以调剂蚕农之余缺。
   解放前,鱼饲料以瓢莎(漂藻)、草料、螺蛳为主。螺蛳大部自镇域外运来,贩卖螺蛳的店称螺蛳行,集中于湖西墩利济桥堍。其次是粮食店经营的豆饼。
   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由粮食部门加工糠麸、谷壳混合饲料,委托供销社销售(70年代停止)。1959年起实行奖售,生猪每头奖售10公斤饲料;1961年增至15公斤;1985年取消,此后饲料随行就市。2005年,全镇15家饲料厂生产各种饲料21900吨。
   二、土特产品 蚕茧清代丝行、茧行开设,经官方认定,领取牙贴。光绪年间,领牙贴一份,缴库银40两。次年换贴,视规模的大小缴纳厘税。除大小丝行外,尚有众多专门招接乡丝代售,从中提取微利的“小领头”。蚕茧收购始于清末丝厂的兴起,菱湖蚕茧由私商收购,蚕茧收购后运往外地。抗战期间,茧行几乎全部停闭。
  抗战胜利后,菱湖丝厂投产,茧行恢复收购,蚕茧限制外流,由丝厂统一经营。解放后,1950年6月,供销社开始代收蚕茧并烘成干茧,在菱湖镇设茧站16个。
  1951年4月,春茧中准价为每吨1660元。1956年,溪西乡东方红农业社建立,自烘干茧卖给国家。1957年2月,在完成国家任务外,除双宫茧外,下茧可留
  20%自用。1958年,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合并,蚕茧收购均由商业局农副产品批发站收购。同年,茧站自烘干茧。1961年,蚕茧由供销社收购。1962年始,农民自留茧量改按实际产量10%计算,先售后留,留次售好。1972年,划归丝绸公司经营,由供销社代收。中准价每吨2220元。1970~1980年,由社队自办烘茧站,交售干茧。1985年,取消派购任务和奖售办法,实行多渠道经营。供销社代购的蚕茧,由丝绸公司按丝厂机数进行分配。2000年,蚕茧产量1389.4吨,收购量1179吨。2005年,蚕茧产量1089.2吨,收购量975吨。
   土丝菱湖土丝历史悠久。明清已有经营土丝的商人,清末时10多家丝行,收购周围67个村庄的蚕丝。最大的有唐广丰、陆鼎茂、杨万丰、钱宏顺、大集成等。土丝掮客,俗称“小领头”全镇不计其数。每年销往上海约4万公斤。是江南三大丝市中排行第一。20世纪30年代初,受到人造丝的冲击,渐趋衰退。
  抗战期间,农村桑园受到破坏,土丝受到外销限制,土丝业萧条。抗战胜利后,土丝逐步为厂丝所取代。1952年5月31日,按吴兴县政府通知,土丝统一由国家收购,土丝市场停止。
   菱角千百年来,农民都是自产自销,价格随行就市。民国19~25年(1930~1936),上海生生土特产公司委托菱湖地货行收购菱角,每年约100吨,转运上海及全国各地销售。新中国成立后,由产地供销社收购。1958~1959年,收购青菱15万担(7500吨);1964年达10000余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65年以后,河港大面积放养水草,新辟水运航道,种菱面积缩小,再加养殖鱼、虾,菱蔓受到损害,菱的产量大减。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增长,1998年产销2259吨。1999年,锐减为207吨。90年代末,菱的销售价提不高,种植面积又大减,产量滑坡,
  2000年青菱产量130吨。2005年,产量158吨。
   三、生产资料 燃料原煤,解放前用量不多,惟菱湖丝厂和化学厂使用原煤,都直接从外地运进。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有民用煤球厂用原煤压制煤球、煤饼;而农机厂、铸件厂则使用焦炭,熔化生铁浇铸机器原件。20世纪90年代末,化学厂建热电厂,所用原煤从外地直接运来。
   金属解放前,金属器材都由铁匠店和铜锡店经营,如铁锄、刀具、铁钉、铜锡器具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五金商店经营。20世纪60年代初,为适应农田水利建设和农具生产需要,生产工具、原材料需求量渐增。1963年,各县先后设立物资局,金属材料划归生资部门经营,实行计划供应。1979年后,实行计划分配与敞开供应、平价与议价并行的办法。1990年后,开放金属制品市场。
   建材建材包括木材、砖瓦、石灰等。解放前均由私商经营。经营木材的叫木行,北栅、西栅均有;砖瓦由砖瓦店经营,石灰店有谈三房、谈四房、谈五房等。
  解放后,由物资部门统一管理,按计划经营。20世纪60年代,水泥需量渐增。
  80年代起,公路、桥梁的需求量渐大。菱湖开办水泥厂,生产水泥除供应当地外,还外销。房屋的建筑门窗均改用铝合金,木材的需求量锐减。木材,1950年开始统配,主要安排中小农具、蚕室、防洪抢险及修造车船之用。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营。
   四、生活资料 淡水鱼清乾隆《湖州府志》记:“菱湖产鳊鱼,上供。”南宋时就用活水船运载鲜鱼到临安。菱湖人善养鱼,因而淡水鱼是菱湖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鲜活商品。解放前,镇域渔农大多自产自销。春节前,用活水船运往上海杨树浦鱼市场,也有卖给鱼贩或鱼行。鱼行规模较大者有卢泰兴、杨聚源等。抗战胜利后,菱湖区渔业改进会成立,经营小鱼为主,因产量大,每年供应台湾100万尾。同时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推销组,帮助渔农销售“四大家鱼”成鱼。1954年,成立菱湖区渔业产销合作社,归吴兴县供销合作社领导,社员入股,每股人民币3元、
  5元。发展社员7838人,股金23368元,渔业社在各乡设立收购组,在上海设立运销组,闵行设常驻代表,杭州设鱼种推销组。春季组织人员在长江口采购鱼苗,为渔农调剂鱼种,并供应鱼饲料和渔需物资,冬季为渔农运销鱼货,平时还为社员发放无息贷款。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水产公司管理,
  1958年由食品公司经营。1962年,实行按产量派购,60%~70%渔民完成派购任务后自行出售。1965年调整,专业社队“购四留六”,淡水养殖户“购七留
  三”,集体渔场“购八留二”,国营渔场,除部分自食外,全部收购。“文化大革命”中,农贸市场被取缔,除自食外,全额收购。后又实行派购,比例不低于50%,超过50%部分按国家牌价提高50%计算。派购期间,城镇居民限量供应,遇春节、元旦、国庆等节日,适当增加供应量。输出的品种有鳙、鲢、草、青等(另有上调北京的鳜鱼)。20世纪60年代,菱湖的鳙、鲢鱼腌制后,出口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也有出口苏联、越南、日本等。20世纪70年代,菱湖水产商店(站)从事淡水鱼类购销业务。1986年起实行承包经营。90年代市场放开后,水产品自由买卖。
   海水鱼解放前,海水鱼主要供应咸鱼,品种有马江鱼、带鱼、鲞鱼、海蛰等,供销量甚少。解放后,水产公司组织部分供应。改革开放后,市场出现冰鲜、鲜活新品种鲳鳊鱼、乌贼鱼、青蟹等。
   生猪解放前,镇域生猪饲养不多,大多从江苏泰兴、泰州、宜兴、安徽贩进。
  解放初,镇上组织“鲜肉联合经营处”(简称“鲜肉联”),从业者42人(其中资方
  23人),总资本金10421元,其中固定资产839元。1955年10月,实行生猪派养、派购任务。菱湖为县设7个固定收购点之一(其他6个为南浔、双林、练市、妙西、织里、戴山)、10个流动站。1957年11月,生猪及白肉一律由食品公司收购供应。农民所养生猪只允许一部分自宰自食。由镇人委、市管会管理,禁止擅自到农村收购生猪和白肉。“大跃进”期间强调公养,私户锐减,饲养量下降。
  1961年,实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方针,提高收购价格。1985年4月,取消生猪派购,开放猪价,实行有指导的议价和议销。1994年,实行多渠道流通后,价格随行应市。
   菜羊20世纪50年代,国营公司以奖售办法收购。70年代,羊毛价高于小湖羊皮。农民都养产毛多而周期长的杂交湖羊,菜羊上市量减少。1979年,大幅度提高菜羊收购价格,收购量迅速上升。1983年,取消奖售政策,实行议购议销,镇域菜羊锐减。2000年,菜羊出栏2202头;2005年,湖羊出栏6120头,仍满足不了城乡需求,市场熟羊肉都来自外地。
   禽蛋解放前,农民自养家禽,禽蛋大多自食,很少投放集市,城镇购买量不多。1956年起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公社化后,户养家禽减少,购销量少。20世纪80年代后,专业户、重点户大棚饲养,货源逐年增加,能满足需求。
   蔬菜镇域蔬菜种类多,生长期有长有短,可天天上市,周而复始。四乡农民自产自销,旧时无农贸市场,都摆在茶馆店门前。解放后,由蔬果店经销。20世纪80年代起,外地四季反季节蔬菜逐渐进入,由小贩经营。90年代,曾在南浜建30亩蔬菜基地,因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仍由外地进入供应。
   五、副食 糖(糖果)解放前,食糖由私营南杂货店经营,品种有广东赤糖、台湾砂糖、波兰砂糖、义乌糖等。糖果均由商店自产自销,有粽子糖、姜汁糖、荸荠糖、白麻片、酥糖、杏仁饼、玉带糕、椒桃片、雪饺等,通称茶食。著名的商店有采芝斋、天然香、太平村、永福康等。解放后食糖先归口百货公司管理。1952年,食糖批发统一由百货公司经营。1953年,实行凭证或凭票供应。1957年,每人每月
  200~250克之间。烟酒糖业公司成立后,专业经营食糖批发业务,1963年,开始由烟糖公司经营。品种以白砂糖、二号绵白糖为主,一度有古巴糖进入市场。因糖源不足,因而采取控制和半控制供应方法。供应对象为特需、民用和工业三个方面。对产妇、婴儿、残疾人、民主人士、高级知识分子干部,特殊供应。实行收购奖售等,做到基本保证。1965年,红糖货源源充足,取消凭票供应;1969年,糖源紧张,再次实行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不超过75克,1978年开始逐年增加。1982年,取消定量凭票供应。1983~1987年,镇上建造菱湖糖果食品厂,生产各类糖制品和蜜饯,供应市场。20世纪90年代,外地蜜饯、炒货进入市场,上海、杭州糖果大量涌入,本地产品锐减。
   盐解放前,由酱酒店零售,历朝政府统一管理,称“官盐”。民国37年(1948)9月,下昂乡由于币制改革和运输原因,食盐断档,群众惊慌。
  1950年,私商经营的食盐业务,由湖州盐业运销处接管。1958年,并入吴兴县食品站,1963年,并入烟酒糖业公司。1997年,实行销售加碘盐,非加碘食盐不准上柜。
   酒新中国成立前,商店经营以黄、白酒为主。规模大的如春华、张益隆、钮大生等,自销兼批发。中秋节,供应甜白酒(每年只此一天)。冬季有热白酒,四栅都有,以环桥堍杨子记最著名。解放后,成立酿造联营处,所有酿造作坊都参加。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酿酒原料缺乏,白酒定量供应,黄酒敞开。
  菱湖酒厂自80年代末专产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菱湖黄白酒由双林供应。90年代始,外地高级酒入市。
   卷烟清《宝前两溪志略》记载:“烟草产前邱(丘)太平桥唐兜圩尤佳,人称赛塘栖(因吴兴之南塘栖产烟草最盛)。”除此,镇域种植烟草很少。土烟丝约始于清末民初,来自孝丰等地。抗日战争前,菱湖有土烟丝作坊开设于塘路,店名陈德兴。土烟丝用旱烟管吸。另尚有来自福建的皮丝烟、青条烟,都用于水烟管。卷烟始于民国初期。初为英美烟草公司的前门、老刀、大英、哈德门等品牌卷烟。民国5年(1916),有国产卷烟金鼠、美丽及白兰地、高尔福等上市。民国时,菱湖设有卷烟分栈。据民国13年2月26日(1924)《申报》刊登《卷烟分栈已成立》的消息:“吴兴设立卷烟公栈及分栈一案,自经商民蒋馥山呈准本省军民两长后,从事进行,业已筹备就绪,其第一分栈指定设于南浔。二设乌镇。三设双林。四设菱湖。五设新市。六设德清。七设上柏。八设长兴。九设泗安。
  上述九处分栈,已于廿一日一律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卷烟批发商歇业,市场严重缺货。流动摊贩靠跑单帮自苏州、嘉兴等地私下贩运来菱。价格昂贵,吸土烟丝者渐多。民国31~32年(1942~1943),汪伪第一师设生产假冒大英、老刀牌卷烟充斥市场。抗战胜利后,费腾在衣裳巷开设立昌烟行,为华成烟草公司的金鼠牌、美丽牌卷烟的代销站。解放后,百货商店开始经营卷烟业务。1951年9月后,实行专卖管理与经营。1958年,卷烟供应紧张,实行定量配给,农村部分空地自种烟片,供给制造土卷烟。1963年,部分卷烟高价出售。1980年后,卷烟货源充足。1982年,走私外烟进入市场。国产高档烟牡丹、凤凰紧俏,中档烟新安江销路大增。1985年10月,成立专卖小组,与工商部门共同管理烟草业务,取缔无证烟贩,查扣走私卷烟。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烟云烟、红塔山等进入市场。2002年10月,成立烟草管理站,专业管理全镇的卷烟批发和烟草市场。2003年11月,烟草管理大楼建成。
   六、日用工业品 百货主要有牙膏、牙刷、肥皂、搪瓷品、胶鞋、针线、化妆品等基本生活用品。解放前和解放初由私商经营。较大的百货店有恒大昌、美大祥、大亨等。
  1950年,成立国营百货公司,百货由国营公司批发,统购包销。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货源紧张,肥皂、火柴实行凭票供应,热水瓶、铝制品实行分配供应。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上述货品停止分配制。“文化大革命”期间货源又趋紧张,一些商品实行以旧换新。20世纪80年代后,货源充足,商品敞开供应。90年代末,国营百货公司解体,私营商店经销百货。
   杂货除百货外,尚有铁锅、草席、草帽、棕棚、土烛、土纸、陶器等杂货。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均由私商经营。新中国成立后由国营公司、供销社经营,1954年国、合分工,由合作社经营。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日用品如纸伞、土纸被淘汰。1981年,供销社设日用杂品公司,开始专营日用杂货商品。20世纪90年代末,供销社解体,私营商店经营日用杂货商品。
   纺织品旧时棉布、绸缎均由私商经营,著名店有华大、大丰、久丰等,规模较小的遍及全镇。解放后,由百货商店统一经营。解放后销量增加。1954年,棉布统销,凭票定量供应。供应量不断变化,1961年,每人每年0.25米,婴儿、行业工种、上山下乡者另行安排。20世纪80年代,各种化纤织物投入市场。
  1983年,取消定量,敞开供应。20世纪90年代,私营棉布纺织店兴起,国营百货公司解体退出市场。
   七、五金交电 五金分建筑五金、水暖零件、民用五金、手用工具、电动工具、消防器具、装潢五金、橡胶制品等13类。由于五金商品原料都是国家管理物资,除少量圆钉、铅丝外,都是计划供应。20世纪80年代,随铝合金、不锈钢等新材料出现和电动工具的使用,装潢五金商品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实行市场自由买卖。随着国营五金交电公司解体,私营商店供应五金商品。
   交电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销售平胶带、人力车内胎和外胎、灯泡、电线、开关及收音机、自行车、挂稍机、抽水机等,均为凭证供应。80年代初,黑白电视机进入商店,由国营五金交电商店经销。同时电风扇、电熨斗等家用电器逐渐看好。少量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品牌有日本的“东芝”和本省的“西湖”进入流通。其中自行车是交电中的大宗商品。20世纪90年代,摩托车出现在商店,其中以嘉陵牌为领先商品,电冰箱和空调机销售量也不断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国营商店解体,私营商店及商场扩大家用电器的销售。同时,专业电脑商店开设,供应电脑。
   八、饮食业 吃在菱湖、菱湖人爱吃并好客,渐成乡风民俗。清晨坐茶馆,一边茗茶议论谈生意,一边吃早点,点心品种繁多,丝行、鱼市兴旺,招待客商,饭店菜馆都供应美味佳肴。下午各式小吃点心沿街叫卖,晚上家乡菜自娱,夜酒店彻夜不停。
   菱湖饮食点心行业,长盛不衰。抗战前,著名的有塘路口的聚春馆、直街的同源楼、扇子面角的柳生馆、源源馆、望河桥的聚源楼、聚洪楼、狭河的公道园、王福兴饭店、望河桥的沈源丰夜酒店、脉桥的仙乐记夜酒店、环桥的杨子记夜酒店、赵复兴、姚合兴羊肉店、轩乐记粥店。镇区餐饮店共有48家。点心店有四时春、德隆、柯氏馄饨店、顾永兴圆子店、杨仁昌圆子店、洑顺兴圆子店、沈扣记粽子店、舒暖邨浆粽店等12家。解放初,餐饮业、菜馆21家,从业60人,其中资方人员
  46人,总资本额3115元,其中固定资产1837元;馄饨面店9家,从业34人,其中资方人员17人,总资本额4323元,其中固定资产1148元;油货店8家,从业17人,其中资方人员17人,总资本额818元,其中固定资产312元;糕糰店9家,从业27人,其中资方人员22人,总资本额2231元,其中固定资产1428元。1954年统计,有义和馆、一乐轩、柳生馆、源源馆、五福记等餐饮店22家;洪万兴馄饨、源大馄饨、张学本牛肉丝粉、沈恒兴糕糰店、陈福兴糕糰店、林万兴糕糰店、郑德昌糕糰店等点心店37家。经过1956年公私合营和1958年小商贩“三线合并”,镇区的餐饮菜馆、点心店、机面业全部归菱湖饮服商店管辖和直接领导,时有国营义和菜馆、合作商店饭菜馆和糕糰合作商店、机面合作商店。机关和居民会则办内部食堂和公共食堂,规模较大并开办至20世纪80年代的有三选区居民食堂、商业食堂。1987年建龙湖饭店,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从业人员30人,经理卢水根。1990年8月,国营菱湖饮服公司建造5层楼的菱湖大酒店开业,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大酒店餐厅和龙凤酒楼则为全民经济性质,饮服公司直属,从业人员19人,经理唐才练。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菱湖大酒店、龙湖饭店和粮贸大厦饭店均为全镇大型餐饮企业。1992年始,个体私营餐饮兴起,先后有金玲饭店、喜而登酒家、明珠酒家、康乐饭店、同源楼饭店、鱼味馆、仙乐饭店、四方饭店、水产饭店、匆匆快餐店、月阳大排档、天天饭店等32家;周生记牛肉铺等点心店、夜排档、早点摊、臭豆腐干烧饼摊等28家。2000年,个私饮食业274户,从业579人,注册资金173万元,营业总额6566万元。全镇饮食业营业收入4465万元,税利147万元,年末全部资产550万元,年末流动资产13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12万元。2001年菱湖大酒店、龙湖饭店转制撤销,全镇餐饮业全部为个体私营。2005年4月,钻石大酒店开业,集餐饮、住宿于一体,成为菱湖标志性餐饮店。2005年末,全镇餐饮店68家、点心店摊45家,餐饮业营业收入14468万元。
   九、服务业
  2005年,全镇浴室、理发、茶馆、歌厅、照相等149家,服务业营业收入12544万元。
   旅馆解放前,菱湖的旅馆都设在镇上,规模最大者为甡泰旅馆,在务桥堍;同安旅馆在直街新乐园,安心旅馆在杨楼茶馆。解放后,只剩甡泰旅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改建新楼,定名菱湖旅馆。20世纪80年代,各类招待所相继出现,如三居会招待所(后改大众招待所)、水产招待所等。菱湖大酒家住宿部于1990年4月21日开始营业,高25米,时为全镇最高建筑物。到2000年,有的转制,有的破产,16家旅馆全由私人经营。2005年,全镇旅馆有钻石华府、新墩大厦等18家,年营业收入13789万元。
   理发新中国成立前,理发店遍及镇区及乡村,多系个体摊或店,有少数几家合股经营。大多设施简陋,为热水便利,大多依傍茶馆而设,服务项目有捶肩、挖耳、敲背等。1954年,理发店、摊47户。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组成理发合作社。20世纪80年代,个人理发店增多,档次高低不一。2000年,全镇有理发店、美容室49家,其中温州发廊16户。2005年,全镇理发店、美容室76家。
   茶馆20世纪20年代前,茶馆遍布镇域镇乡,有清晨三四点即开张的,也有日市连夜市的。大多只在上午供应茶水。菱湖镇上有30家,最大的有龙园、谊园、第一楼、凤悦楼等。有的茶店还邀评弹艺人说唱苏州评弹、湖琴书、说评书。1956年后,组成合作小组。归口饮服领导。“文化革大命”期间,茶馆一度被禁。2000年,全镇共有26家,其中有卡拉OK的14家。2005年,镇乡茶馆29家,其中有卡拉OK的16家。
   浴室解放前,镇域唯湖西墩一家私营浴室,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此外,夏季时,某些茶馆附设盆汤。解放后,由饮服商店领导,于扇子面角开设菱湖浴室。其他有酒厂、酱厂、食品化工厂等单位利用余热,开设浴室对外开放。转制后,酒厂、食化厂停办,对外营业。另有南浜村开有浴室。1990年荣丰浴室开张。2003年又开设浴室2家。2005年,菱湖共有浴室5家。
   照相20世纪20年代有沈梅亭画室,专为人绘画铅照人像。容华照相馆在直街。抗战胜利后,衣裳巷开设建新照相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合作组,归口饮服商店,更名菱湖照相馆。20世纪80年代,文化馆以文养文,于建国路开设菱文照相馆。个体户相继出现,有彩色照片冲洗业务和婚纱摄影。
  2005年,照相馆有阿林照相馆、海星照相馆、百合花婚纱摄影馆等5家。
  2000年饮食业单位 (续上表) 据统计2005年底全镇饮食业共32家。均非公有制企业。
  2000年旅馆单位 十、废品收购及利用 收购新中国成立前,废旧品由个体小商贩串街走巷收购,也有用玩具或食品换取旧废品。1950年,由供销社组成合作商店,代中国土产公司收购。收购有色金属、塑料、玻璃瓶、报纸、书刊、旧衣、旧棉……等。1964年,扩大收购范围,巡回、上门收购,并深入乡村收购,总站设在东栅隆兴桥堍(今东栅路工商银行)。20世纪70年代,废品收购站由溪西供销商店经营,地址人民中路。20世纪90年代撤消,由个体经营,除固定设点外,还有不少流动收购车。2005年底,共19家,均系个体户。
  2000年废品回收单位 加工利用收购后人工分类打件,分送各类有关工厂加工。经挑选的废旧铁器,作打制小农具原料。经挑选后,有价值的书报送有关部门保存。其中也有少数有价值的古代铜器,如铜币、香炉等,作为文物保存。20世纪60年代,菱湖设有拖帚、布衬厂,即利用旧衣裤,加工成拖帚、布衬供应市场。菱湖塑料厂初期,用废旧塑料加工成颗粒原料,生产成再生塑料产品。
   第三节商店 据嘉兴地委秘书处《1949年7月1日菱湖镇区商店调查资料》,有鱼店21家、成衣店18家、估衣店17家、百货店11家、青果店17家、菜饭店9家、糕糰店
  11家、烟什店12家、零食店29家、粮食店54家、机面店12家、屠宰店18家、南货店45家、银楼店8家、桐油茶漆店10家、绸布店9家、文具店5家、国西药店
  10家、土丝店11家、酱酒店20家、茶店27家、木行2家、皮毛店2家、砖灰店4家、猪行1家、照相店1家、煤店1家、浴池2家、座亭(丧仪器物)2家、柴行3家、灯笼2家、秤店1家、藤店1家、钟表店2家、棕丝店1家、伞店3家、旅馆3家。
  1950年,菱湖成立中百、烟糖、土特产、五金交电化工、粮食、副食品、食品、水产等相应机构,先为购销组,后沿革为办事处、中心店、公司等。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国营菱湖中百公司、烟糖公司、土特产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粮食管理所、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水产公司等相继解体撤销。同期,菱湖区供销社及下属供销社,也先后撤销转制。
   菱湖百货商店抗战前百货店称京货店,也称洋货店,均是规模不大的私人商店。有名的有恒大昌、大昌等,均在衣裳巷。至解放前,有:美大祥(钱新华、王仲元、金小宝3股)、大东协(徐洪章、嵇少贤、周秉会3股)、大亨(顾幸皋独资)、新新(顾立成、赵阿寿2股,解放后迁长超)。1956年公私合营。费红年、汪月湘、尹岁宝小百货店及其他小百货摊贩,1958年合并为合作商店。1950年4月,成立“浙江省湖州市百货公司菱湖经营组”,1955年9月划归吴兴县百货公司领导。经营棉布、针织、绸缎、日用百货、糖盐、卷烟、医药、文化用具、五金等;经营方式批发、零售。
  1958年,并入菱湖人民公社供销合作总社。归属菱湖合作社生活商店。
  1958年9月,“三线合一”,百货商店属菱湖人民公社供销社的棉百分部。1961年6月,撤销菱湖供销总部,设立吴兴县商业局菱湖办事处,改称菱湖棉百商店。
  后又改称菱湖百货商店。
  1971年7月,在菱湖百货商店的基础上,併进菱湖医药商店及菱湖书店,成立菱湖工业品采购供应站。1978年1月,撤销菱湖工业品采购供应站,书店回归供销社,医药商店划出,恢复菱湖百货商店。后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改称菱湖百货公司。有5个独立核算单位:第一棉百商店(华达布店)、第二纺织品商店;第一百货商店、第二百货商店;百货批发部、纺织品批发部、公司总部、公司办公室为一个单位。
  1994年,由湖州市商业局牵头,将菱湖百货商店、五金商店、糖烟商店及集体的商业工业品公司合并为菱湖商业总公司。2000年破产。
   菱湖五金交电化工商店 解放前菱湖无专业五金商店。凡铁器、钉、铁线由个体铁匠店销售。油漆铁锅由桐油店销售。解放初由供销社经营。
  1960年末,国营商店与供销社分开,划出化肥、农药、小农具的经营业务,成立由生产资料商店领导的五金部。1962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立菱湖五金商店。1972年,与生产资料站合并。1978年,生资站撤销,恢复五金交电化工商店,开始经营各种家电。直接向生产厂进货,主要品种有元钉、铁丝、门锁、锉刀、电缆线、日光灯、油漆、漂白粉、小苏打,后增加自行车、摩托车、抽水机等。1984年,在湖西墩建立油库,向农村供应柴油。1990年5月7日,在菱湖大桥东、南栅大桥西南堍设加油站,向机动车供应汽油。
  20世纪90年代初,在人民中路76号,拥有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经营楼房。另有油漆化工、五金交电、综合3个零售商店。
  1994年,并入菱湖商业总公司。2000年破产。
   菱湖糖业烟酒商店 解放前,食糖由私人南货店经营。
  1950年4月,在斜桥河西廊成立吴兴县专卖公司,负责糖盐烟酒专卖批发业务。1957年10月迁湖州。1956年,菱湖设立糖业糕点商店。1958年,盐业并入副食品站。1963年,成立糖业烟酒公司,副食品站撤销并入。菱湖糖业烟酒商店地址在人民路、解放路口,占地面积2537平方米,建筑面积4644.71平方米。有1个批发部和湖滨(人民中路72号)、长乐(建国路3号)、快乐(建国路
  78号)、迎春(建国路1号)、飞燕(人民北路16号)5个门市部。
  1994年,由湖州市商业局牵头,将菱湖百货商店、五金商店、烟糖商店及集体制的商业工业品公司合并为菱湖商业总公司。2000年宣告破产。
   菱湖商业工业品公司
  1958年8月11日,组成糖烟杂货合作商店和百货合作商店。同年10月1日,并入菱湖人民公社供销社。1961年,恢复为百货合作商店和调剂商店、烟杂合作商店。1988年,糖烟、杂货、百货、钟表4家合作商店合并为商业工业品公司。此为湖州市商业局领导的集体企业。管理处在建国路2号。有昼夜商店(建国路13号)、春光(建国路人民路口)2个烟糖门市部,凤凰(建国路17号)、春蕾(建国路19号)、祥和(邱家湾)3个百货门市部和1个批发部(建国路55号)。
  1994年,与国营百货商店、五金商店、糖烟商店合并为菱湖商业总公司。先由私人承包店面、柜台,2000年破产。
   菱湖医药商店 抗战前仅有中药店。民国36年(1947),成立菱湖商会国药业公会,由黄松龄任理事长。西药店到抗战胜利后才有,在东栅有益芝生由焦敦厚独资,开设于
  20世纪20年代初;荣茂昶由顾立成独资,开设于20年代初。民国36年(1947)关闭;东同春堂由荣茂昶关闭后,由顾安康、韩尧坤合资重开;乾德堂由宓桂棠独资,开设于20年代初;介福康由叶家吉独资,开设于20世纪20年代初;惠生堂由张志诚、金学康合资,开设于民国13年(1924);在西栅有长庆堂由叶凤仪独资,开设于清朝光绪末年;万生堂由先沈善荣,后沈文海,独资,开设于20世纪
  20年代初。民国35年(1946)由章荣初接办;章三省堂由章荣初于民国35年(1946)接办万生堂后改名,兼善举施药;久乐堂由沈宏辉独资,开设于民国15年(1926),到解放前夕关闭;在北栅有鹤年堂由黄松龄、杨荣卿、姚耐安、沈泗安、陆松福合资,开设于民国13年(1924);树德堂由陆功伯独资,开设于民国初年,民国28年(1939)被日军焚毁;立成堂由王定龙独资,开设于民国初年,民国
  28年(1939)被日军焚毁;玉成堂由裘荣昌独资,开设于民国初年,民国28年(1939)被日军焚毁;同德堂由玉成堂被焚后,迁至上孙街复业,改名同德堂,至解放前夕关闭;北同春堂是东同春堂分支,由顾安康独资经营;天成堂由周连清独资,开设于民国21年(1932),民国32年(1943)关闭;大成堂由王永清独资,开设于民国32年(1943),一年后关闭;达华西药房由章莱纯独资,在上孙街,开设于民国35年(1946);新华西药房由张汉良、宋新、沈蒸民合资,在上孙街,开设于民国35年(1946)。其中鹤年堂有资金约200石大米(每石150市斤)。店员10人,分账房、磨房、饮片房、煎药房和药材库房。能自制各种丸、散、膏、丹药。在菱湖首先推出代客煎药、送药到户的服务项目。民国27年(1938)秋,鹤年堂焚于战火。筹资后又在上孙街继续开张。于次年春再次被焚。从此由黄松龄独资经营,地址在扇子面角(今人民北路口)。自制醋炒鳖甲、冰糖炒石膏、黄酒炒当归、鳖血拌柴胡、猪心血拌丹参以及八珍糕、膏制药等均有名。
   解放初,中西药店由百货公司领导。公私合营后,尚保留各自店名。1958年,全镇中西药店合并归供销部领导,总称“菱湖医药商店”。1963年1月1日,原归口国营百货公司的国新药一、二、三门市部,下放为公私合营鹤年堂以及公私合营美大祥、公私合营聚和文具店、公私合营南北货商店。
  1971年,菱湖医药商店并入菱湖工业品采购供应站。1978年独立,由湖州市采购供应站领导,在人民北路。下设鹤年堂(在人民北路,经营中药、西药、医疗器械)、达华药房(在建国路5号,经营西药、医疗器械)、保健补品商店(在建国路73号,经营中药兼营西药)、康福药店(在东栅路经营中药兼营西药)、批发部(在鹤年堂大楼,经营中西药材及医疗器械)、中药加工场(在鹤年堂大楼,经营中药加工及代客煎药)。1986年,投资18万元,建成鹤年堂大楼,四层共1120平方米,有流动及固定资产45万元。职工29人。2001年转制。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清产合资时资金 注:公私合营时,新华药房已关闭,店产尚在。
   菱湖水产商店
  1956年4月25日,吴兴县水产供销公司在菱湖西栅、南商林、荻港等地设立购销组,并经营饲料、螺丝、萍莎代理业务。1957年10月,吴兴县水产供销公司迁往湖州,成立吴兴县水产公司,隶属商业局、水产局双重领导。1958年以后,由于市、县行政机构的分合及商业系统行业归口的调整,水产公司经历八次撤并和系统的变化,直至1984年5月,水产公司才划归商业局领导。
  1970年7月,菱湖水产商店更名为菱湖水产站。管辖东林、下昂、和孚、长超、新溪、千金、石淙、锦山各乡的水产收购经营组。
  1986年起,水产商店内部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20世纪90年代,水产商店失去调济和管理机能。2001年宣告结束。
   菱湖食品商店 解放前,猪肉大多由私人店铺经营,自宰自卖。生猪都由泰兴、泰州、宜兴等地运来。范围大而资金足,成批运来作批发生意的叫“猪行”。解放后,私营肉铺联合组成“鲜肉联合经营处”。
  1952年12月1日,土产公司设立“国营鲜肉部”,以供应机关、学校、驻军为主。1954年4月,食品公司正式成立,菱湖鲜肉联由食品公司领导。1955年10月,为了贯彻中央一条鞭经营方针,自11月份起全吴兴县设立7个固定收购点,菱湖包括在内;19个流动点,属菱湖区的有东林、下昂、长超、石淙、和孚。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鲜肉联”并入国营食品公司,成立菱湖食品商店。
  长超、荻港、和孚、东林、下昂、南商林、千金各设站经营点。在镇区设立西栅、东栅、建国路零售店外,还在星桥堍设立禽蛋部。20世纪80年代初,在禽蛋部基础上设立孵坊,同时在人民中路又设小猪行。并在建国路6号,开设一门市部经营家电、家具、百货副食品等;在东栅开设金器店。
  20世纪90年代市场开放,菱湖食品商店失去计划调拨、批发作用,于1996年转制,改食品商店为统一屠宰、检验业务的菱湖食品加工公司。
   菱湖粮油实业总公司
  1951年,成立吴兴县粮食局菱湖粮食营业所,1956年3月,改为菱湖粮食管理所。1968年12月,和菱湖粮油厂合并为菱湖“五七”粮站。1976年8月,又分为粮管所和粮油厂。
  1994年3月24日,粮管所与粮油厂又合并为菱湖粮油实业总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原菱湖粮管所担负的行政管理职能,由菱湖粮油实业总公司继续行使。
   粮油实业总公司在振兴路建粮贸大厦,底层店面,楼上住宿部、餐厅、歌舞厅。公司于2000年破产。
   第四节供销合作社
  1950年4月1日,吴兴县供销合作总社在菱湖成立。同年5月,吴兴县与湖州市合并,县合作总社由菱湖迁往湖州。1951年,县市分开,合作总社于同年
  4月28日再迁回菱湖。1954年10月,复随县机关迁湖州。
  1956年对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小商小贩组织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对归口私商采取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直接过渡和保持个体经营形式。1958年,国、合合并,成立人民公社供销部,将供销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并入供销部,成为全民所有制。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恢复合作商店(小组)为集体所有制。从国营中分出的青果、烟什、百货、砖竹、酱酒、南货糖业、柴草、饮食、茶水、糕糰、零食、理发13个行业352人,自负盈亏。分别成立14户合作商店,分散经营合作商店6个;个体经营1户,固定门市9个;流动篮36个,固定摊2个,担子5副。1969年,各乡村合作商店(小组)第二次国、合合并,归公社供销社领导,并在大行政村(生产大队)设下伸点(门市部),就近供应农民生活生产资料。1978年,国、合再次分开。1981年,合作商店(小组)改称集体商业,由乡供销社领导。20世纪90年代,个体商业在农村普遍建立,随着各农村供销社解体,合作商店不复存在。
   (一)溪西供销社
  20世纪50年代,为吴兴县供销总社下属,后为溪西公社供销社;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乡建制后为溪西供销社。1992年,菱湖农业生产物资公司、物资燃料公司并入溪西供销社,将原溪西供销社生活资料部门包括卷烟批发划出,并入菱湖生活资料公司,易名湖州经贸集团菱湖总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主要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五金交电、化工、家用电器、农机配件、钢材、煤炭石油制品、木材、建材、化纤原料。兼营饲料、粮油及制品和纺织品。经营方式为批发、零售、代购代销、串调。溪西供销社总部设人民中路53号,下设农业生产资料第一门市部在菱湖大桥东堍、农业生产资料第二门市部在环河路4号、综合门市部在人民中路
  53号;生活资料门市部在人民中路60号、东栅副食门市部和东栅棉布门市部均在东栅路八四弄口、批发部在茧站路;并在农村设南商林农业生产资料门市部(南商林村);在茧站路设菱湖蚕茧收烘站、在勤劳村设河界路蚕茧收烘站、在南商林村设南商林蚕茧收烘站。2000年底,各门市部全部转制,均由个人承包或租赁。
   (二)下昂供销社
  20世纪50年代建立,为吴兴县供销社基层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由菱湖区供销社直接领导管理,经营面向农村农民需求。下昂供销社在下昂集镇(乡政府所在地),并在射中、朱家坝等大行政村设门市网点。1996年,下昂供销大厦建成营业。1999年10月,下昂镇撤销并入菱湖镇后,随着供销社转制,下昂供销社及其门市部网点均承包租赁。
   (三)新溪供销社
  1950年1月,组建溪西、菱山、新成、溪东、思溪5个乡联合合作社,称新溪供销合作社,在菱湖镇设5个门市部,在思溪、南商林、息山圩、灵山各1个,共9个门市部。有干部16人、职工25人,共41人。1999年10月,新溪乡撤销并入菱湖镇后,随着供销社转制,新溪供销社及其门市部网点均承包租赁。
  2000年,菱湖镇的溪西、下昂、新溪供销合作社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仅保存管理机构。2001年后,供销社门市部均由个人承包或租赁。
   (四)菱湖经济区供销社
  1956年区供销社成立,分为各乡合作社。“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社供销社由贫管会领导,1976年停止。1978年1月1日成立,地址人民中路,负责千金、东林、锦山、新溪、菱湖四乡一镇的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副产品的收购供应任务。并在菱湖镇设置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土特产公司、工业品批发站、物资供应站,溪西供销社6个单位和一个塑料包装彩印厂,共22个门市部,5个批发部。1983年,各乡供销社体制改革,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1987年,实行社务委员会领导,并推行“经营承包、自负盈亏”的经营责任制。1994年11月,占地715平方米、层高6~7层、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的区供销大厦建成,成为全镇大型综合商场。区供销社迁5楼办公。1987年,被命名为湖州市先进企业。1989年,被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区社主任纪素华,副主任戴鑫发、汪家聪。1998年12月26日,菱湖区供销社改制,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当天,供销大厦以超市形式开放营业,以90—95折收费,当日营业额达9万元。2001年,区供销社迁和孚,仅留少数管理人员,下属供销社转制,各门市部转制、租赁,供销社经营体制消亡。2005年4月,区社撤销并入南浔区供销社。
   菱湖生产资料商店20世纪50年代,菱湖区供销合作社成立菱湖生产资料商店,在环湖路15号,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下设批发部(环湖路35号)、竹木商店(又称木材商店——玄坛庙角)、农机配件商店(人民路)。主要经营化肥、绿肥、土杂肥、农药、农药器械、中小农具、小型农机、农业机械、农用薄膜和苗猪。
  1985年前,实行零售价“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调拨价根据省供销社规定,实行综合差率、按零售价倒扣计算办法,亏损作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财政贴补或作为经营性亏损处理。1985年,价格管理权限下放,亏损和贴补额逐年缩小。1986年
  3月7日起,化肥和农药由供销社经营。1989年1月起,农业生产资料委托供销社实行专营。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供销社转制和市场经济放开货源供销渠道,私营商店获准进行农业生产资料的销售。2001年,菱湖生产资料商店转制后,继续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业务。
   菱湖生活资料商店地址酱园弄1号。下设批发部(环湖路35号)、第一门市部(人民路87号)、第二门市部(建国路5号)、棉布部(建国路31号)、菱湖书店(建国路31号)。1950年成立,为供销社下属。经营农村生活资料,以粮油、日用品、衣着、南北货、小百货等农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为主。
  1955年后,所经营的日用工业品直接向国营专业公司进货。1961年起,经营陶器、瓷器、草席等部分日用杂品,兼营农村工业品批发业务。1962年,城乡商品分配贯彻城乡都需要的工业品优先供应农村、城乡都需要的农产品优先供应城市。供应商品有五金、棉布、大百货、医药、文化用品、手表、钟、皮鞋、尼龙布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供应农村市场的五金交电类品种增多,开始经营自行车、收音机等,其中收音机、缝纫机、手表三大件销售量逐年上升。进入80年代,农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经营品种向中、高档发展,家用电器、室内装璜、成套服装、儿童玩具增加,并开始供应新三大件(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同时经营电冰箱、录像机、摩托车等高档商品。1995年1月,菱湖区供销社的供销大厦建成营业,生活资料商店撤销。
   菱湖工业品批发站20世纪50年代,各乡供销社建立后,农村所需的工业品均由工业品批发站从相关国营商业部门调拨,然后统一分配至各基层供销社,供应农民所需。60年代,菱湖区供销社的菱湖工业品批发站总部设在人民路71号,并设五金文化门市部,在星桥堍设副食品门市部。1992年12月26日,工业品批发站并入菱湖土特产公司,改名湖州经贸集团菱湖工业品公司。1995年1月,供销大厦营业后撤销。
   菱湖土特产公司设在茧站路1号,并有收茧小组、畜产收购部;在人民中路66号设经营部,东栅路75号设油漆五金商店;在人民中路和建国路交界口设建陶商店。主营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回收、建筑材料、五金交电、渔需物资;兼营日用杂物、饲料、粮食制品;经营方式为批发、零售、调拨、代购、代销、串换。
  统一组织收购的特产、土产、副食、畜产四大类有470余种。主要有菱角、小湖羊皮、白扁豆、蚕茧等。1958年,开展“死羊换活羊、公羊换母羊(或母羊换公羊)、孬羊换好羊、改良羊换湖羊”的换羊活动,促进湖羊生产发展;1962年,实行棉布和工业品券奖售,菱湖成为小湖羊皮出口的商品基地之一。1985年,取消奖售,货源外流,供销社收购减少。20世纪90年代初,东栅的小湖羊皮、羊毛、兔毛、家禽羽毛收购、加工、转运业务停止。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白扁豆收购,因由粮管所经营而停止。60年代起收购稻、麦草,供应造纸厂;1983年后,议购议销,以销定购,收购量逐年减少。20世纪60年代,代购桑条皮,交由社仓库集中或直运造纸厂;1985年后,实行议购议销,纸厂直接到产地收购,收购量逐年减少。
  公司最重要的民购工作为蚕茧收烘、转运。2001年,供销社解体后,各门市部、网点均转制。
   附:商人与商品政策事要
  1950年8月,政务院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凡“没有或只有少量资本,向商人或小生产者购入商品,向消费者出卖,不雇工人和店员,自己从事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劳动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称为小商。经营流动行走的小商称小贩”。凡“雇用工人或店员,以进行商品流通,取得利润,作为收入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称为商业资本家或商人”。
  1951年8月15日,经浙江省商业厅批准,火柴每件(100封)增加0.7~1万元(老币),零售价由当地议定。1951年国庆节,全省零售优待三天,各专业公司零售一律9.5折,自9月30日至10月2日。
   据中央通知,纪念日,百货零售业务减价优待办法:元旦9.5折1天,春节
  9.5折三天,“五一”劳动节9.5折3天,“八一”建军节限军人、军烈属9.5折1天,国庆节9.5折3天。
  1952年3月,革除煤油商人用分量不足的洋铁提销售煤油,并降低其利润
  5%,革除菱湖、南浔、双林三镇绸布店放尺和染坊“八折尺”等陋规。
  1955年3月1日,人民币以1元新币折旧币1万元。
  1963年3月,关于“伊拉克”蜜枣的销售,必须用高温熏蒸灭菌,并拣除什质后供应市场。
   据国务院电示,从1964年4月10日起,各地供应高价糕点一律免收粮票。
  敞开供应,白酒退出高价,以平价敞开供应。猪肉实行平价,凭证放开供应;农村实行议价,敞开供应。
   菱湖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调查 注:1、资料来源《菱湖镇组织、经济和文卫建设统计汇编》(1962年10月)。
  2、补充增加1971年、1972年数据。生产资料销售额,其中农业生产用1971年77.13万元;1972年101.90万元。
   菱湖镇商业基本情况
  2000年菱湖镇商业基本情况
  2000年底菱湖镇商业系统概况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续上表) 附:2005年大型超市:1、万家乐超市,在东栅路小桥弄口。2、上海华联超市,在东栅路。
  3、农工商超市,在振兴路南浜路。4、新开源超市,在中行路公园南路。5、浙北新客隆超市,在振兴路步行街。6、如海超市、世纪华联折扣超市,在中行路东林路口。7、下昂供销超市,在下昂集镇。8、快乐购超市,在振兴北路。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