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特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特产品
分类号: F762.7
页数: 3
页码: 821-823
摘要: 菱湖俚语:“树上挂珍珠,荡里飘银子”。“珍珠”比喻白扁豆,“银子”比喻鲜鱼。清光绪《归安县志》:“白扁豆产菱湖者较胜”。扁豆古名蛾眉,又称沿篱。
关键词: 土特产品 农特产品

内容

白扁豆 菱湖俚语:“树上挂珍珠,荡里飘银子”。“珍珠”比喻白扁豆,“银子”比喻鲜鱼。清光绪《归安县志》:“白扁豆产菱湖者较胜”。扁豆古名蛾眉,又称沿篱。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曰:“藕本作扁,因形扁也;沿篱,蔓延也;蛾眉,象豆脊白路之形也。”因其形酷似湖羊的眼睛,故又称羊眼豆。又因该豆都种植在鱼塘、河港岸边,绕于杨树上,故又称杨岸豆。有黑白两种,黑者名鸣豆或鹊豆,白者名白扁豆。白扁豆又有软荚和硬荚两种。软壳又分鳑鮍荚(花白、豆赤)、鲫鱼荚(花红、豆赤)、猪耳朵荚(花紫、豆赤或斑)三种,软壳都作蔬菜带荚炒食,不收实,鲜嫩可口,其中以猪耳朵羊眼豆最佳。硬壳即白扁豆,以收实为主。
   白扁豆为豆科一年生攀缘茎草本植物,性喜潮湿温暖。菱湖地区鱼塘密布,河港纵横,沿岸遍植杨树护土,白扁豆傍杨树种植,每树一棵,正适合它喜潮润的特性,杨树叶子狭长细小,易透阳光能满足它取光的需要,因此成了白扁豆得天独厚的最佳生长环境。因此生产的白扁豆具有粒粗、浑圆、色白的特点。名列全省四大名豆之首,是菱湖地区传统优势的著名土特产,也是外贸出口的重要项目。
   白扁豆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南朝陶弘景(456~536)的《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徐光启(1562~1633)《农政全书》云:“白扁豆清明下种,以灰盖之,不宜土覆。……以口向上种,粒粒出,若扁种,十不出一。”也有播种后浅盖细泥者。
  当苗高二尺左右时,须人工引藤沿绳上树。先于苗边插棒,将绳与杨树桠枝两头相接,徐徐斜上,绳既不可绷得过紧,以防风吹将棒拔起,又不宜过宽,以免豆藤风吹跌落。沿藤方向,要按绳股顺盘而上,沿藤乃决定白扁豆产量的重要一环。
  因此沿好后要检查2~3遍。顺便摘去蒲头(根部)所绽出的无效“嫩头”,使养料集中供给主茎。植株生长温度以20℃~25℃最为适宜,低于15℃或高于
  32℃均影响植株生长,一般8℃以下者不能生长发芽。通过陆续开花、结荚、成熟。必须分次采摘“见老就收”,欲防止扁豆雨淋变色。一般应最少先后采摘3~4次为宜。采摘后应抢晴晒干。初期采摘的豆形较小,后期的“下萌豆”质量最差,而以中期旺收者最佳。
   白扁豆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2.8克,脂肪0.2克,糖5.4克,粗纤维
  1.4克,钙116毫克,磷63毫克,铁1.5毫克,胡萝卜素0.33毫克,核黄素0.07毫克等维生素和矿物质,既是滋补珍品,又可作盛暑清凉饮料。据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述:“白扁豆凡用硬壳扁豆子连皮炒熟入药。也有水浸取皮生用者,从本方。味甘,微温,无毒。主治:和中,下气,补五脏,主呕逆。久服头不白。疗霍乱吐痢不止,研末和醋食之。行风气,治女子带下。解酒毒,河豚鱼毒。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饮,取效。止泻痢,清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此外,其果实、果壳、花、叶、藤等,也均为良药,“功同扁豆而有胜之”,如花系女子血崩不止的奇效良药。抗战前益茂染坊(业主陈嘉虎)曾将扁豆浸透后,雇工数十人,掐取豆皮,晒干后运往杭州、上海等药栈,或供洋行出口。
   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吴兴农村经济》记载,菱湖白扁豆产量最多是民国22年(1933),年产2万担左右。经过8年抗战,产量严重衰退。新中国成立后有所复苏,1955年,产量为6300多担。“大跃进”年代,受大办钢铁等影响,杨树被大批砍伐,白扁豆产量锐减。据年报统计,1977年为2927担。现在国内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货源缺口很大。根据菱湖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1987年4月25日,组织“菱湖白扁豆研究会”,选定菱湖镇漾南田、卢家庄、永桥、塘前埭、菱南为中心基地,开展高栽培、良种选育和病虫防治等科学试验。1990年产量为35吨;1994年产量为68.6吨;2000年为28.4吨;2005年为31.9吨。
   熏豆 又称烘青豆。《古秀溪所闻》“烘豆出菱湖最佳,可以致远。”熏豆选用嫩黄豆,色绿最佳,烘制熏豆是把毛豆肉用淡盐水煮熟,再用文火放在筛子上熏干,有《烘豆诗》云:“乍收豆荚已齐檐,熏豆初添火一锨。生怕点茶滋味淡,不仿稍加水晶盐。”用橙子皮切成丝,拌入炒熟卜子(紫苏子俗称)或芝麻用盐腌后贮存。
  食时用橙皮少些,熏豆一撮加茶叶用开水冲。入冬后亦可放入糖年糕簿片,饮茶时须用筷挟取诸物同嚼,既品茶亦抗饥,并以此饷客。
   洋姜(薯蓣) 洋姜,土名洋芋艿。冬时与咸菜一起腌,装在瓮内,揿紧密封,到暑夏时取出。洋姜可消闲,可佐饭。
   盐渍菜 菱湖凡种有青菜处即有盐渍菜,菜市场中占重要一席。青菜长成之后,农村中挨家挨户开始踏盐渍菜。把菜洗净晒到半干,铺在缸中一层菜撒一层盐,人站在中间踩踏,所以叫踏盐渍菜。踏满一缸,在上面横几条竹竿,当中压块大石头,把菜压结实。20天后开缸可食。除自己吃之外,用提桶拎到菜市场出售。吃完(售完)一缸再踏一缸,直到春节为止。
   盐渍菜可炒可炖,可与鱼同煮,也可与肉同炒。亦可生吃,一碟盐渍菜梗浇上几滴麻油,清爽可口,不亚于扬州酱菜。盐渍菜卤又是极好的调料。菜卤烧花生,可佐酒、可消闲;菜卤烧毛芋艿,芳香朴鼻,风味独具。
   蒟蒻 蒟蒻俗称蓟酿又名豆注,每年入秋后到寒露前,蒟蒻上市。售者都是农民,用提桶拎着,或担桶挑着,摆在菜市场销售,或沿街叫卖。据说孩子吃了蒟蒻有打掉蛔虫的作用。
   蒟蒻是一种透明的凝固胶体,状如豆腐,但略带淡黄色。已有数百年历史。
  由多年生蒟蒻地下茎块,俗称“蒟蒻葡头”,去皮后磨碎取汁,放在锅中煮沸后,再用隔年澄清的石灰水点化。点浆是做蒟蒻的关键,点得好是一锅蒟蒻,点得不好变成一锅水。点浆后再煮沸,立即把水退尽闷过夜。第二天将蒟蒻放入预先准备好的热开水中等它凉透,即成。
   质量好的蒟蒻,肉色半透明,细腻嫩糯而不散,无杂质,不含石灰气。加糖和醋,味道极好。蒟蒻也可用油炒来吃,放些甏里冬菜和辣椒,加味精,就是一道美味的辣蒟蒻。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