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桑基圩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桑基圩田区
分类号: S277.4
页数: 2
页码: 815-816
摘要: 汉末至唐中叶,兴建圩堤塘坝,以障水护田,围田零星分散,逐步开发圩田,建涵闸调节水位,以时启闭,控制蓄泄,田连阡陌,位位相承,圩田格局渐臻完善、巩固。北宋塘浦大圩解体,延用小圩体系,并在圩堤广种桑树,既保护了圩堤,又利于重桑,“有地即栽,无一旷土”,千百年来形成了菱湖著名的桑基圩田。历宋、元、明、清诸代,圩区治理时兴时殆。民国初,圩区治理投入也极少;日军侵占境内,圩区水利遭严重破坏。
关键词: 圩区治理 圩田区

内容

汉末至唐中叶,兴建圩堤塘坝,以障水护田,围田零星分散,逐步开发圩田,建涵闸调节水位,以时启闭,控制蓄泄,田连阡陌,位位相承,圩田格局渐臻完善、巩固。北宋塘浦大圩解体,延用小圩体系,并在圩堤广种桑树,既保护了圩堤,又利于重桑,“有地即栽,无一旷土”,千百年来形成了菱湖著名的桑基圩田。历宋、元、明、清诸代,圩区治理时兴时殆。民国初,圩区治理投入也极少;日军侵占境内,圩区水利遭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民国36年(1947)上半年,章荣初创办菱湖建设协会,在菱湖区8个乡成立修筑圩堤委员会,组织13个直辖修圩队,制定水利计划,发放资金。第一期修治圩埂28处,受益田约2万余亩,并由当地农民组织之圩埂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后又修筑和孚大经五圩、陆字二圩、石淙一字五圩,受益田
  2031亩,受益农民近4万人。还“发动农民开通阻河工程,以利交通而彰水利”,疏浚之河道有桃花庄坝、长田坝、青龙桥坝、双开坝等,加筑涵洞等46处,当时省政府水利人员前来视察感到满意。
   解放后,政府每年发动组织民工培修加固圩堤,疏浚河道,修建涵闸。20世纪60年代起,有计划拆并调整圩区,整理水网,建设机电排灌设施;80年代,推行中格局、小格局治理,并在镇区西部东苕溪导流港一带建设农田并圩大包围,持续加固圩堤。1993年,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小圩区改造建设步伐,全镇52个村投入劳力累计54万工日,资金10万元;1995年,60个村投入39.23万工日,资金13.18万元;1999年,农田水利设施投入280万元改造圩区;2000年,农田水利设施投入资金84万元;2004年,思溪村水利维修投入20万元,加固加高外围圩堤。全镇外围圩堤442公里,共193只圩区,受益田3.77万亩。
  2005年,农田水利设施投入资金120万元;外围圩堤加高加固33公里。
   民国36年(1947)菱湖各乡整修圩坝情况 资料来源;《菱湖建设协会民国36年(1947)年度修筑圩统计表》(《菱湖建设特刊》,第
  三期)。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