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业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9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业机具
分类号: S221/229
页数: 18
页码: 791-808
摘要: 据钱山漾遗址、杰塘遗址、吴山遗址、小命山遗址、汲水桥遗址等考古发掘,镇域内先民在新石器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距今4000~5000年)就已使用斧、钺、矛、刀、镞、钻、凿、锛、铲、犁等石制工具及扦〓、桨、倒梢等木竹工具从事狩猎、捕鱼和原始农业生产。
关键词: 农业机具 农业机械

内容

据钱山漾遗址、杰塘遗址、吴山遗址、小命山遗址、汲水桥遗址等考古发掘,镇域内先民在新石器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距今4000~5000年)就已使用斧、钺、矛、刀、镞、钻、凿、锛、铲、犁等石制工具及扦柏、桨、倒梢等木竹工具从事狩猎、捕鱼和原始农业生产。尤其石犁,标志进入犁耕农业。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20世纪20年代后,使用少量农业现代机械。传统畜力耕牛、水力辗磨等农用动力,解放后逐渐被内燃机、电动机取代。50年代,使用农业拖拉机、打稻机、人力喷雾器、双轮双铧犁、木制插秧机、抽水机、机械排灌设施等。60年代中期,农田耕地实现电力排灌机械化,碾米、榨油、饲料粉碎等也实现机械化。70年代,公社、大队执行“集体为主、国家为辅”方针,加快农业机械化。80年代,产生个体农机经营户。1986年,土地规模经营,种粮大户、养殖专业户涌现,农业机械广泛运用;90年代末,大规模土地整治后,农业机械普遍使用。
   一、农业生产机具 (一)耕作类
  1.耕作用具 犁起源于耒耜,用人力牵引,主要用于耕翻或掘松土层。耕牛兴起后,耒耜渐为犁取代。东汉时已用耕牛拉犁犁田。唐宋时,农民常用木犁已很完善,其犁铧、犁壁系铁铸件,余为木制。20世纪50年代,犁梁改为铁件而称铁犁。
  1955~1959年,推广双轮双铧犁,1961年停止使用。
   木犁 牛牵引用铁犁 双轮双铧犁 耙有平耙、滚耙两种,用于平土、碎土。平耙由长方形木框组成,一般长
  180厘米,宽60厘米。在长框边各装15~20只互相错开的铁齿或耙刀,以切碎土块。滚耙是在木框中间与两长边平行装一木滚轴,轴上等距离穿约20只竹片,竹片外露约10~15厘米。水田在平耙作业后,用滚耙进一步碎土。耙可用牛牵引,操作者立于耙上,至1990年仍有少量使用,20世纪90年代末停止使用。
   平耙 滚耙 耖有铁耖、木耖2种。主要用于进一步碎土和捣匀整平水田中泥块,便于插秧。木耖与铁耖形状相同,耖齿长约10厘米,铁齿稍长,齿为方形,齿尖锋利长约1.2厘米;木耖齿齿尖较平,长约2厘米,至1990年仍有使用。90年代末淘汰。
   铁耖 铁耙传统农具,农户均拥有,亦称铁鎝。由古代二齿镢发展而来。有两齿、四齿两种。两齿均为尖齿,四齿铁鎝有阔齿、凿齿、尖齿之分。柄为刚竹。
  现仍使用。
   铁耙 锄头用于旱地中耕除草、培土、挖穴,以及开垦荒地。有狭锄、三角锄、板锄等多种规格,柄为硬木,现仍使用。
   铁沟铲、铁铲 铁锄 铁锹(铲)用于田、地开沟铲削田埂杂草等。20世纪60年代,由宽改窄,用于开深沟阔畦。铲宽13~15厘米,长40~45厘米。硬木为柄。现仍使用。
  2.耕作机械 电动犁电动犁起源于牵引犁。民国17年(1928)10月,吴兴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在湖州城西北青铜门外首试电犁耕田。1963年,建牵引犁试点,采用中心控制台操纵双向犁耕田。1965年,停止试验。同年春,吴兴县引进新设计电动犁6套。配套农具为双向犁及星形耙,每天工效15亩以上。20世纪
  70年代,电犁配鼠道犁(炮弹犁)在春花田开暗沟。因电源得不到保证,手扶拖拉机大量发展。电动犁逐渐停用。
   电动双向犁 电耕犁 开沟犁 拖拉机及配套农具1965年,引进上海产丰收-35型水田型中型拖拉机。
  此后,工农-7A、红旗-3、上海产工农-11、省产工农-11等型号手扶拖拉机及东方红12-20型、丰收-27型中型拖拉机陆续引进使用。捷克产中型拖拉机淘汰。后东方红-75型拖拉机配以推土铲,用于农田基本建设。1972年后,引进上海-50型、东方红-24型、东风-50型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向工农-
  12型和东风-12型发展,其他型号淘汰。与中型拖拉机配套水田犁有ICX~3和丰收7犁;2011Z旋耕机及Pax-1.6水田耙配东方红-24;丰收-1.5旋耕机及Pax-1.8水田耙配丰收35型及丰收27型中型拖拉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犁有银锄-1B、红旗5型及相应旋耕机。
   工农-11型手扶拖拉机 小型手拖配金单铧犁 小型手扶拖拉机配套耖小型手扶拖拉机配套耙 手拖配套双铧犁 机耕船1973年,引进嘉善拖拉机厂所产机耕船(船形拖拉机),受泥脚深烂田地区农民欢迎。
   (二)栽培类
  1.栽培用具 船型拖拉机(机耕船) 秧马(秧凳)木制传统农具,用于拔秧时乘坐。现仍使用。
   耥也称耥耙,用于水稻田中耕除草。有木制、铁制两种。20世纪60年代后期,水稻密植程度提高,耥无法放入水稻行间,改用手耙松泥土和清除杂草。
   耘田马、面罩竹或木制,用线穿成。耘田马缚在两股间,面罩戴在头上。20世纪70年代停用。
  2.种植机械 机动拔秧机1972年,引进嘉兴地区农机研究所研制小钳密夹式机动拔秧机和上海产梳式拔秧机试用。1973年后,水稻小苗带土移植,拔秧机停止使用。
   手动插秧机1958年,木制插秧机推广,但大都未使用。1960年,引进浙江
  1号人力插秧机,后多次引进各种型号插秧机,均因使用不便而停止。
   机动插秧机1971年,开始使用。主要有湖南-2型往复直插式、东风-2型、上海1型等。1974年,浙江-3型机动插秧机开始引进,后停止使用。
   手动插秧机 机动插秧机 (三)排灌类
  1.排灌用具 戽斗(绷桶)解放前,个体农户绝大部分使用绷桶提水灌溉。俩人对站,用手握绳,协调操作,将水提倒田中。
   水车以动力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转4种。
  人力、水力又名“龙骨水车”,有脚踏、手摇两种。手摇水车又称拔车,形状较小,结构与脚踏水车相同;脚踏水车有立车与座车之分,其主体结构相同。畜力、风力水车主体与人力水车相似,传动部分与人力水车不同,转动轴经立、卧两齿轮传动,带动水车板叶运水。1960年后绝迹。
  2.机械排灌 机灌民国36年(1947)春,章荣初创设的菱湖建设协会修理500亩以上圩堤28处,购置小型抽水机20台,无偿分发菱湖农村,作为排涝抗旱之用。1958年,普遍建立抽水机站。20世纪60年代后,电力排灌迅速发展。
   水泵20世纪50年代,排灌机埠以离心泵为主。还有轴流泵、混流泵、潜水泵、泥浆泵和农排泵等。小型手提式或座式水泵在田间、池荡移动使用。
   喷灌1987年,使用50型移动式喷灌机。1988年,建成固定式喷灌系统工程设点,后停止使用。
   (四)植保类
  1.植保器具 解放前,农村没有植保器具。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一些简单半机械化植保工具。
   手动喷雾(粉)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主要使用552丙型压缩喷雾器。60年代,大量使用单管喷雾器,还有少量EY-5型手动喷粉器。60年代末,不断更新,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以工农-16型为主要型号。
   三面快主要用于挖掘稻根,灭越冬螟虫。为长20厘米左右匙形小刀,刀尖及两侧有锋刃,上装小木柄,使用时将三面快插入稻丛根部,沿根部旋转将整稻根部掘出烧毁。20世纪60年代初停用。
   治虫灯夜间利用灯光诱杀害虫,使虫落入灯下水盆(水面滴少量油)中死亡。20世纪60年代,使用白炽灯;20世纪70年代,改黑光灯,后使用电热丝。
  现停止使用。
  2.植保机械 手提式喷雾器用1号电池驱动微型电动机,将农药原液喷成极细微颗粒撒于作物上,用药量较少。使用效果不佳,未推广。
   机动高压喷雾机20世纪60年代初,有少量上海产高压机动喷雾机,配套动力为小型汽油机。70年代初,有少量东方红-18型背负式喷雾(粉)机和蜻蜓-18型弥雾喷雾(粉)机。较少使用。
   背包喷雾器 机动喷雾器 (五)收获类
  1.收获(脱粒、打场)用具 镰刀镰刀古名夂。有石镰、蚌镰等。镰有稻镰(湖州称稻銡)、镰刀之分。稻銡由刀片刻有锯齿和木柄组成。镰刀刀口无锯齿,木柄比稻镰长些。现仍是主要收割工具之一。
   快速收割器20世纪50年代至今普遍推广水稻快速收割器。主体为木框架,内侧两边装有锯齿形刃割刀,框上方装有简单扶稻器和丁字形长木柄。70年代后,多次引进铁制收割器,有装分禾装置。现使用很少。
   榻车、乔杆 榻车、乔杆用于积水较多低洼田,稻割下后置于榻车上,移至田边挂在乔杆上晒干。乔杆为3根小竹,搭成三角架。20世纪50年代末,稻田在收割时田搁干,榻车、乔杆失去作用。但现仍使用。
   掼稻床又称稻床,系竹木结构。主体为长100厘米、宽80厘米左右木框。中间安装毛竹所制筋,竹筋间留2~3厘米间隙。将稻在上面甩打,使谷粒脱下;还可配稻桶或菱桶在田间操作。
   掼稻床 掼稻桶由3厘米左右厚木板做成上口大、下口小方桶。用于稻、麦等作物脱粒。打稻机普及后,稻桶很少 掼稻桶使用。
   人力脚踏打稻机半机械农具之一。有单人、双人打稻机,结构基本相同。1952年引进脚踏打稻机,使用效果良好,工效比稻桶提高1倍以上。此后改革稻桶,装上脱粒滚筒及齿轮、连杆等,改装成打稻机。
   人力脚踏打稻机 连枷用数根60~80厘米长木条或竹条用绳编成板状,用一可旋转环轴装在长柄顶端,扑打晒干作物秆秸,使籽粒脱下。适用于黄豆、蚕豆、断穗脱粒。现很少使用。
   风谷车古又称扇车。用于稻麦脱粒后清理杂物。木结构,身为圆鼓形大木箱,内装有4~6片薄木板制成的风扇轮,后部有粮食杂物出口,顶部有盛谷斗。谷物放入盛谷斗,从底部狭缝中徐徐漏入风车中,手摇风扇轮产生风力,将杂物从后部出口处吹出;谷粒落入车外盛器。20世纪60年代,出现铁皮风谷车。
   风谷车 谷筛用竹篾编成圆形筛子,筛孔较大,一般直径60厘米左右,主要用于谷物清理。
   翻谷板、摊谷板、集谷板均为翻晒谷物工具。
   谷物盛器主要有谷箩、笆斗、栲栳、麻袋、圈条(又称雼圈)、米囤、畚斗、晾匾等传统工具。谷箩用竹篾编成,上圆下方,口径约53厘米,底30 谷筛 翻谷板、摊谷板、集谷板厘米见方,系4根绳便于挑运;栲栳、笆斗均用柳条编成,大者为栲栳,小者为笆斗;圈条用竹篾编成,宽20~40厘米,带状,有7米、10米、33米长不等,主要用于圈存稻谷;晾匾无孔,直径1.2米左右。大晾匾放置较平坦地面,圈条在匾内缘展开,稻谷倒在圈条内,随着稻谷堆高,圈条螺旋状展开升高,用于储粮。
   谷箩畚斗 栲栳笆斗 晾匾
  2.收获、脱粒、烘干机械 机动脱粒机又称电动打稻机。1961年,农民将脚踏打稻机安装电动机改成。
   全自动脱粒机1966年,长兴农机修理制造厂生产JZ-360型稻麦两用全自动脱粒机,采用半喂入式并带有清洗装置,脱粒后茎秆完整、谷物清洁、浪费 电动打稻机
  100-3晒机少,很受农民欢迎。
  100-3割晒机
  1970年,开始使用嘉兴丰收农具厂产100-3割晒机。配套动力为165F柴油机,割后稻麦铺放在田中,每小时工效1亩。后很少使用。
   联合收割机1975年,试用湖州联合收割机厂产100-12型稻麦两用联合收割机。稻麦半喂入式脱粒,茎秆较完整,可集束。配套动力为S195柴油机。1981年后,购入桂林Ⅱ稻麦两用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和上海50型拖拉机配套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联合收割机 谷物烘干机早稻收割季节常遇连续阴雨或台风过境,往往引起稻谷霉变损失。1966年,引进宁波红卫1型谷物烘干机。1981年,安吉粮机厂生产HS-
  3型双筒体谷物烘干机,因使用率不高,推广不开。
   (六)积肥、施肥类
  1.积肥、施肥用具 罱夹、扦柏均为传统农具,现仍沿用。罱夹亦称泥夹,由两片篾编罱夹组成蚌壳形。两片罱夹交错各装长竹杆(称罱竹杆)。夹起淤泥置于船舱中,俗称原地撑篙。泥罱满舱后运到岸边,用扦柏(泥勺)将泥甩上岸。
  扦柏用木头凿面如畚箕形直口勺,装有竹柄。
   扦柏、罱夹 粪桶、粪勺粪桶、粪勺均用杉木箍成,现仍广泛使用。
  2.积肥、施肥机械 粪桶、粪勺 人力吸泥船1958年,开始引进人力驱动皮膜式吸泥泵,有手揿与脚踏两种。安装在农船上,靠皮膜产生负压,将河泥吸入船中。工效不高,未能推广。
   机动吸泥船吸泥船装单泵(吸泥泵)配套S195发动机。吴兴县农机局在戴山农机厂研制成功并成批生产。
   (七)山林及其他类
  1.山林用具 柴刀、钩刀柴刀按用途不同,种类较多。一般刀长30厘米左右,刀前端90度转弯,弯出刀头部分与刀身比例分为
  二六、三六、四六等规格。另有砍硬木、粗竹柴刀,称土刀,长
  30厘米,刀壁较厚;无头刀用砍小竹,刀身25厘米,刀身壁较厚。钩刀钩削毛竹梢,刀长30厘米左右,刀头弯成半圆形,刀身及弯头均有锋利刃口,刀铆头装6米左右长竹竿,将约3米左右毛竹梢削下。
   砍砦刀 斧有单面刃与双面刃两种,单面用以砍树,双面用于劈柴。现仍常用。
   桩锄用于开荒、挖山地、挖笋,又称笋锄。锄狭长,壁厚,刃口两边稍长,有大小两种。
   笋枪亦称笋撬。有凿形、铲形两种,用于挖笋。
   斧
  2.其他 有蚕具类、渔具类。农具另有蓑衣、笠帽、钉耙、草鞋墩头等。式样各地大同小异。
   二、农用加工、运载机具 (一)加工类
  1.加工用具 水碓山丘地区用于加工谷物,木制。设在溪岸边,借助水力推动滑轮。滑轮轴装数根拨杆,拨杆依次拨动杠杆使碓头此起彼落,舂臼中谷物。现深山中尚使用。
   木砻用全木制成,用于除去稻谷外壳。主要由上下两个木盘、横担、砻心轴、砻耳、间隙调节杆、篾箍、砻拐、砻凳部件组成。上下盘由内到外凿斜齿槽,上下盘啮合、旋转。现很少使用。
   臼用以脱去糠皮,加工糙米;春节时打制年糕。有木臼与石臼,以石臼居多。石臼容量3~6斗(每斗约8.5公斤);另有砧子配套;木臼有臼架,脚踩横木,踏下时砧子上升,脚放时砧子落下,现少有使用。
   木臼 石臼 磨石制。上下两磨盘啮合面凿有方向不同斜形磨齿。小石磨由1人操作,或称单人磨;大石磨由2人操作,或称双人磨。现小石磨用于加工米粉、麦粉、豆浆等。
   单人磨 双人磨 米筛、粉筛米筛竹篾编成,圆形,直径60厘米左右,筛孔比脱壳米粒稍小。
  粉筛,圆形竹框或木框底部绷一层小孔眼丝或麻织物。现农家做米糕等食品时使用。
  2.加工机械 砻谷机利用皮轮碾米,碎米率低,质量好。镇域以14寸砻谷机为主。不便于加工零星稻谷,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已很少使用。
   碾米机20世纪50年代末,镇域开始使用立式碾米机。60年代,开始使用卧式碾米机,安装在农村机埠,有浙碾2号、浙碾3号两种,镇域以2号为主,配套动力7千瓦,每小时碾米五六百公斤。
   磨粉机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以250型磨粉机为主,配套动力4.5千瓦,每小时磨粉125公斤。此外尚有F4425型、F6411型,配套动力4.5千瓦,每小时磨粉100~125公斤;MK18-20对辊式,配套动力4.5千瓦,每小时磨粉
  250公斤。
   饲料粉碎机20世纪50年代从日本引进。1958年,湖州铁工厂仿造60台。60年代,饲料粉碎机型号400型,配套动力7~10千瓦,每小时粉碎100
  200公斤;450型配套动力10千瓦,每小时粉碎250公斤;670型饲料粉碎机,配套电机17千瓦,每小时粉碎六七百公斤。
   榨油机解放前多用木制油车,以牛为动力;也有人工挥锤打进木楔,在榨床内挤压菜子饼而榨油,解放初相沿。20世纪60年代后,渐由榨油机代替。型号主要为东阳产585型,配套电动力2.8千瓦,日产0.5吨;绍兴产95型,配套电动机7~10千瓦,日产5吨。
   其他加工机械有青饲料打浆机、制面机、制豆浆机等。
   (二)运载类
  1.运载用具 扁担木质或竹质,配有担绳、络索、竹夹。镇域常用运输工具之一,捆扁担又称稻冲,还有羊角扁担及木冲杠,并常配“竖子”供挑物疲劳歇息时借力。
   土箕、草篰、箩筐用竹编制。为传统农具,现仍常用。
   农船镇域传统运载工具。解放前后多为木制船,用摇。20世纪60年代后多用水泥船。
   手推独轮车山丘地区运输农具。由木制车轮、车架组成。一般装运100公斤。现很少使用。
   双轮胶轮车解放后发展,逐步代替独轮车。
   手推独轮车
  2.运载机械 挂桨机动船1971年开始使用,次年,全镇达161艘。常用有NG-73型12马力农用挂桨船,后相继使用东风-3型、GJ-75型、配套动力 挂桨机动船为165与175柴油机。吨位大者安装2台。2003年起逐步淘汰。2006年停止使用。
   运输拖拉机用于短途运输。手扶拖拉机配7C-1型1吨挂车,20世纪70年代,农民曾自行改装撞击式自卸挂车,很不安全。80年代,逐步改成机械式自卸挂车。后中型拖拉机挂车均装有汽制动装置,大部分为自卸挂车。1985年,始引进方向盘式手扶拖拉机。
   农用运输车以柴油机为动力,功率1215马力,由人力启动。后引进
  290、295及485柴油机农用运输车,取代1215马力柴油车。
   农用汽车镇域主要有跃进牌和解放牌。用于装载运输货物。
   三、农机管理
  20世纪50~60年代,农业机械管理、推广均由各公社农业办公室负责。
  1975年,溪西公社、下昂公社和新溪公社相继成立农机水电管理站,配农机专管员,隶属吴兴县水利局领导。1983年9月,湖州市水利局改称水利农机局,下设农机管理站、农机培训站、农机研究所,公社农机水电管理站隶属郊区水利农机局领导。1988年10月郊区撤销,乡农机水电管理站直隶市水利农机局领导。
  1987年10月,溪西乡并入菱湖镇,乡农机水电管理站易名菱湖镇水利农机管理站。1999年10月,下昂镇、新溪乡并入菱湖镇,菱湖镇水利农机管理站机构扩大。2002年12月,菱湖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与水利农机管理站、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易名菱湖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水利农机管理和畜牧兽医成为中心的办公室。
   农机技术培训和农机监理均由市水利农机局领导,镇水利农机站则协助做好有关工作。
  1993年菱湖镇农业机械情况 菱湖镇农用机械和设备拥有量 (1995年) 注:资料来源《1996年湖州市区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
   菱湖镇农业科技应用情况 (1995年) 注:资料来源《1996年湖州市区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
   菱湖镇农业科技应用占耕地(或收播)面积的比重 (1995年) 注:资料来源《1996年湖州市区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
   菱湖镇农业技术与职务人员技术职称情况 (1995年) 注:资料来源《1996年湖州市区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汇编》。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