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水产科研及技术输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74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水产科研及技术输出
分类号: F307.4
页数: 10
页码: 695-704
摘要: 镇域内水产科技运用历史悠久。明、清时,菱湖桑基鱼荡、鱼苗鱼种运输饲育和池塘家鱼混养技术渐至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更获不断发展,水产科技试验和推广的网络建设卓有成效,淡水养殖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 水产业 水产科研

内容

镇域内水产科技运用历史悠久。明、清时,菱湖桑基鱼荡、鱼苗鱼种运输饲育和池塘家鱼混养技术渐至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更获不断发展,水产科技试验和推广的网络建设卓有成效,淡水养殖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池塘高产模式技术历经10余年,本地水产科技人员在专家指导下,将传统养鱼经验与现代科学成果相配套;并向外荡和稻田养鱼推广,外荡养鱼由增殖型向养殖型发展,同时在延长淡水鱼产业链上进行鱼制品深加工,使卖鱼难得到缓解,这些成功经验的不断总结,既促进了镇域内养鱼生产的发展,又加强了对外技术输出,使菱湖渔农增效增收。
   第一节水产科技机构及学术团体 中科院水生所菱湖鱼病工作站1953年9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菱湖鱼病工作站成立,地址湖西墩,在倪达书教授领导下,总结推广菱湖池塘人工养鱼经验,调查研究鱼病及防治方法,3年中培训鱼病防治人员和养鱼技工
  2133人次,并开设鱼病门诊部,下乡巡回指导鱼病防治工作。1956年1月,迁回武汉中科院水生所。
   嘉兴专署水产工作站1951年7月底,在菱湖镇直下弄成立。科技人员童逸鸿、姚荣华等4人,主要工作为了解菱湖渔业生产发展、调查渔业生产政策落实,配合省农林厅水产局水产资源调查队总结、指导菱湖的淡水渔业生产。1955年,专署水产工作站易名嘉兴专署水产研究所工作站。1956年3月,并入浙江省淡水水产试验所。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951年4月,省农林厅水产局在菱湖镇卢家庄村建立种鱼示范养殖场和德清西葑漾外荡示范水产养殖场;1952年成立外荡养殖吴兴分公司;总结内外荡养殖经验。1953年11月,两场合并,更名为省农林厅水产局菱湖淡水养殖试验场。场址在菱湖镇湖西墩。1954年10月4日,改名菱湖淡水养殖试验场,划归吴兴县政府领导。1956年1月,改名浙江省淡水水产试验所,仍由省农林厅领导,并搬入原中科院水生所鱼病工作站。1959年3月5日,改为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设立养殖捕捞室、鱼病室、科技情报资料室、淡水水生物标本陈列室、内荡养殖场、办公室和鱼病门诊室等。1960年2月
  26日,改名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淡水分所,隶属省农科院和浙江农业大学统一领导。1962年2月26日,恢复原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划归省水产厅领导,担负浙江省水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任务。1963年4月,宁波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改为省淡水所宁波分所,同年11月,并入省淡水所。
  1973年,省淡水水产试验场划入,改名省淡水所肖山试验场,1976年又划出。
  1987年8月迁湖州夹山漾。迁所后,党务建制属湖州市委直接领导,行政和业务隶属省水产局和省科委领导。现除传统研究科室外,新设鱼类细胞和病毒培养实验室、病毒分离和疫苗制备实验室、鱼类种质资源与选育实验室、环境监测分析实验室、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水化学分析实验室、鱼药厂、特种水产苗种繁育温室、鱼类人工繁育场、实验养鱼场、浙江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湖州淡水渔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特种水产苗种基地、浙北新品种繁育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省淡水所成立以来,累计获科技成果奖
  7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52项,其他23项;1996年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能力评估中名列全国同类研究所第一位;该所鱼病室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命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鱼类健康与免疫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全国鱼药临床试验基地、省科技厅省水产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该所控股的浙江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农业部命名为浙江湖州国家级罗氏沼虾良种场,国家外专局命名为国家淡水鱼养殖引进国外智力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省淡水所是全省最大的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结合基础应用研究和成果产业化开发协调发展的淡水水产综合科研机构,现有科技人员60名,其中高级职称27人;8人进入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任所长赵文光,现任所长叶金云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水产专家,2004年还荣获湖州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0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
   菱湖渔业技术推广站1953年,省农林厅水产局在菱湖建立淡水水产技术指导站(简称菱湖渔技站)。1971年2月,渔技站干部下放到菱湖区溪西、荻港、下昂、锦山、东林乡任水产干部。1980年12月4日,重建吴兴县渔技站,站长杨阿平,副站长王泉芳;次年4月,更名湖州市菱湖区渔业技术推广站。1983年7月后改隶属湖州市郊区农业局,1988年12月后,改隶属湖州市农业水产局。
  1990年,有科技干部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1982年,曾制定连片七千亩千斤荡的技术规范,并和省淡水所等联合实施浙江池塘养鱼连片万亩千斤高产技术推广研究课题,1985年获市科技推广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次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站长王泉芳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89年,异育银鲫混养、青虾、鳜鱼、黄鳝、蟹等推广养殖,曾获得市、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农业丰收
  二等奖等。2002年10月,站长吴建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业技术推广奖。2003年1月,菱湖区撤销后,菱湖渔技站于2004年7月撤并南浔区农业局。所属太湖鱼药厂也随之撤销。
   嘉兴专区淡水鱼科学研究所1959年11月1日,经专区科技委员会批准成立。地址设于菱湖镇菱湖水产专科学校内。朱玉常兼任所长,水产学校副校长张志信兼任副所长。水产学校教务主任黄知行兼任专职研究员,聘请菱湖公社2名渔民专家任专职研究员;另聘水产学校4名教师和6名渔民专家为兼职研究员。主要工作联系教学实践,研究养殖鱼类鱼病防治、人工繁殖研究和菱湖池塘养鱼高产经验的总结推广。确定首选课题为:研究从生态习性和生理刺激
  二方面促使鲢、鳙、青、草鱼在本地区条件下产卵;研究加速各种鱼类的成长,缩短成熟期;研究青、草鱼肠炎病的防治。同时新建一座小型人工流水繁殖、孵化实验室及附属设备;同时建立吴兴县水产试验场,为学校实习基地。1963年菱湖水产学校撤销而停办,并入1958年成立的嘉兴专区激素站,继续从事开发生产推广人工繁殖亲鱼的激素疫苗;部分人员调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菱湖镇水产技术推广网络1983年11月建立湖州市淡水鱼研究开发中心后,吴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菱湖乡镇配备水产技术辅导员,原溪西乡、下昂乡和新溪乡各配备2名,水产技术人员有姚宝龙、沈学能、钟金水、陈乐萍、施金初等6人。后经市、郊区考核,全镇养鱼技师有19人、养鱼助理技师24人、技术员
  6人。
   菱湖镇水产养殖研究会1985年10月,菱湖镇科学技术协会成立水产学组,组长王泉芳,副组长姚宝龙,养鱼大户丁阿根、冯金荣、费建安、沈水清及村渔业场长沈荣泉、朱水清等12人参加,交流科学养鱼、交换科技信息资料;1986年
  1月21日,引进黑龙江银鲫,开始推广特种水产养殖。10月26日又成立菱湖水产技术咨询服务部,进行水产养殖技术咨询、渔需物资供应和水产品余缺调剂。
  1989年8月25日,在水产学组基础上成立菱湖镇水产养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泉芳,会长马法根,副会长丁阿根,秘书长姚宝龙,顾问王泉芳、赵振明;各村分管水产养殖的村干部和养鱼大户30余人参加,定期交流养鱼技术经验、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曾在王泉芳引进兴国红鲤后进行与银鲫杂交,育成异育银鲫。
  1996年逐渐停止活动。
   下昂乡水产研究会1985年11月成立,沈学能、钟金水为负责人,会员有养鱼育珠能手、专业(科技)户和知识青年、科普积极分子等15人。主要工作引进、示范、推广养鱼新技术和新品种,在全乡开展水产科技服务。1999年10月,下昂镇撤销后解散。
   第二节养鱼技术国内输出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许多地区水产主管部门和渔场,来菱湖聘请熟练养鱼技工,去指导、帮助养鱼,有的已在那里安家落户,成为技术骨干。
   农牧渔业部、国家水产总局领导十分重视菱湖养鱼经验的总结和传播。部、局领导林乎加、孟宪德、肖锋、丛子明等来湖州检查工作时,都曾责成省、市水产部门编写出版菱湖池塘养鱼教材;把菱湖技工培训成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有组织地输送到北方诸省传授经验,在全国渔业发展中进行“南北交流、东西对话”。
  1982年12月,中国水产养殖总公司在嘉兴市举行全国淡水商品鱼基地建设座谈会。会上黑龙江省水产局代表介绍了他们聘请菱湖技工,办好城郊养鱼和商品鱼基地的经验,进一步引起北方各省的重视,纷纷与菱湖洽谈邀聘事宜。
  中国水产养殖总公司经理张延喜建议菱湖区委建立选派技工支援北方养鱼的专门组织,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技术服务,并拨款2万元作开办费。菱湖区委研究决定,并经湖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抽调曹志松、钱范民、范惠勤、俞家骏、沈水新等,于1983年1月组成“浙江省湖州市菱湖渔业技术服务公司”,由曹志松任经理,开展技术输出业务。
  1983年,首次派出技工532名,赴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山西、新疆、内蒙古、宁夏等21省、市自治区452个渔场(水库),以联合养鱼、技术辅导、承包经营和技术经济协作等形式,开展技术服务。
   公司本着“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不断开拓、精心服务”的精神,到1988年底,共培训外派技工(合格发证)1268名,实际派出技工3893人次,到21个省、区,近500个养殖单位,参加和传授养鱼经验。菱湖技工在各地一靠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二靠自己娴熟的技术,同当地职工和农民共同劳动,使受援单位的养鱼生产,都在短期内改变了面貌,产量翻番,亩产千斤,优质高产。菱湖技工所到之处,不论是南方苏、浙、皖、赣,还是北方三省、内蒙古和陕、甘、宁地区,渔业生产面貌都有明显改观,有些技工应聘长期在那里安家落户。
  1984年、1985年、1986年,渔技公司接受农牧渔业部水产局的委托,举办了
  三期淡水养鱼培训班,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安徽和浙江省的124名学员,每期为时4个月,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下场实践,期终都获得结业证书,成为本单位的技术骨干。
   菱湖渔业技术输出,功在加速了中国北方淡水养鱼业的发展进程,利在可以为本地增加经济收益。据1984年统计,外出技工年净收入平均在1200元左右(高的达3000余元),自1983年到1988年为止,全菱湖外出技工4963人次(包括自行外出技工1070人次)。累计创收约600万元。如菱湖镇查家簖村崔金初
  一家四人外出养鱼,1984年净收入9000余元,加上家庭生产收入,成为“万元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菱湖渔农自带资金外出租塘养鱼,主要集中在上海市的青浦、崇明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大中城市周边农村,水产品捕捞后直接进入大中城市销售;尽管水产养殖基地在省外,但养殖用的鱼种、饲料、渔业机械等渔需物资在菱湖采购;走出去发展水产养殖,菱湖渔农亲带亲、邻带邻,并以夫妻组合型家庭为主,在同地租塘养鱼,同乡同村居多;租荡承包经营,一般与当地农村、渔业场签订5~10年的水产养殖合同;也有的渔农带资开挖鱼塘,建设养殖基地,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菱湖渔区有1万余渔农在外地从事水产养殖,租塘20万亩,年产值近10亿元,创利润2亿多元。2004年,全镇外出养鱼劳动力10869人,养鱼收入8875万元。
   菱湖养鱼技工在外地的情况: 山西省: 忻州地区鱼种场办场20年,年年亏本,到1983年共亏损34万元。菱湖技工侯有章到场后狠抓管理,1984年共繁育鱼苗1500万尾,鱼种200万尾,亩产从原来45公斤提高到70公斤,1983年亏损1万元变盈利1万元。
   洪洞县鱼种场在菱湖技工朱水杰、姚三毛等人的努力下,1984年共繁殖鱼苗2594万尾、生产鱼种24786公斤,比上年翻两番;总收入达13.6万元,盈利4.
  2万元,比上年增收一倍。
   永济县南苏渔场,连续三年请菱湖技工相助,鱼产量年年翻番。1983年全场产鱼0.5万公斤,1984年增加到2.27万公斤、1985年达到8.18万公斤,亩产
  264公斤,居全省第一。
   山西雁北地区自然条件差,无霜期短,一直没有培育出大规格鱼种。1985年,菱湖技工王水章在40亩新开鱼塘中,培育出1518厘米的鱼种4000公斤。
  1986年,水神堂渔场3亩试验塘,亩产达851公斤。
   清徐县晋源渔场、永洛县大吕渔场、文水县大陵湖渔场,在菱湖技工的指导下,于1987年分别饲养出大面积亩产550公斤、400公斤和350公斤的高产塘。
   山西省军区农场,1988年聘请菱湖技工19人,创净利17万元,超过承包指标7万元。该场一口11.6亩鱼种塘,亩产654.6公斤;另一口3.63亩鱼种塘,亩产687.6公斤。
  1990年,山西省鱼种已经自给,成鱼产量比1983年翻了两番多。
   黑龙江省: 菱湖技工顾吉夫等8人,承包经营云山水库鱼种,放养鱼苗11.76万尾,育成大规格鱼种9.62万尾,成活率达81.8%,居全省第一。密山县铁西大队渔场,地处高寒,菱湖技工褚顺庆第一次为该场繁殖出夏花鲤鱼210.9万尾;50亩成鱼塘,亩产150公斤,最高的亩产267公斤;80亩鱼种塘,亩产180公斤,最高的亩产262公斤。
  1985年,菱湖技工章明华等4人精心管理哈尔滨市长岭河渔场,330亩鱼种塘,创亩产215公斤。
   该省水产局生产处,1985年邀请菱湖技工褚顺庆在尚志县进行新开池塘当年高产试验,32亩池塘,承包指标产鱼2500公斤。年终实际起水4586.5公斤,平均亩产143公斤。当地人养鱼亩产从没有超过50公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沙湾县海子湾渔场办场15年,年年亏本,从来没有培育出10厘米以上的鱼种。1984年,菱湖技工朱永清到场后亲自搞繁殖,共产鲤鱼苗80万尾、白鲢苗
  180万尾、东方鳊苗30万尾,育成规格12~14厘米的鱼种47.3万尾。全场从
  1983年亏本3万元,转为盈利2.7万元。1985年没有继续聘用菱湖技工,人工繁殖失败。1986年再请菱湖技工到场辅导生产,经过强化培育亲鱼,适时催产,再次获得鱼苗2200万尾,第一次有鱼苗支援兄弟渔场,创利5万元,该场为沙湾县水产业树立了榜样,县领导在该场召开现场会议,当众奖励菱湖技工奖金2.44万元。
  1984年,菱湖技工杨根土、沈四德在伊宁市鱼种场,使全场200亩成鱼亩产达到300公斤,比上年翻了一番;200亩鱼塘共培育出1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180万尾。总产值达到39万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六一三三部队农场,共有85亩池塘,因条件较差,又缺乏技术,每年投资5万元,尚有许多指战员和家属吃不上鱼。1983年派出菱湖技工3人帮助养鱼,产鱼6850公斤。
   北京市: 北京颐和园、中南海养鱼早有菱湖技工安家落户。20世纪80年代,北京郊区大批商品鱼基地建设投产以后,聘请菱湖技工日益增多。1985年、1986年多达107人次。目前,在京养鱼的第二代菱湖人20余人已在北京安家落户,并开办水产养殖公司。
  1983年,菱湖技工沈阿炳在朝阳区金占公社渔场负责培育鱼种,首次实现“二高(成活率、产量高)一大(规格大,平均体长13厘米)”。全场52.04亩鱼种塘,共产鱼种12945公斤,平均亩产248.75公斤。
  1984年,由菱湖技工沈良庆指导的朝阳区经里鱼场,234亩成鱼塘在上年亩产421.5公斤的基础上,上升到亩产590.5公斤。
   宁夏回族自治区: 菱湖养鱼技工在西北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亦作出了一定贡献,1984年、
  1985年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派出技工131名,支持发展养鱼业。贺兰县鱼种场的菱湖技工宋毛毛等4人,1984年共繁育鱼苗1850万尾,为上年的10倍多。承包的240亩鱼种塘,亩产140公斤,比上年鱼场职工经营的产量高3~8倍;93亩成鱼塘亩产270公斤,提高2~5倍。1986年,菱湖技工姚有才在银川市郊区渔场创成鱼亩产245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第三节养鱼技术外援
  20世纪60年代初,受国家农林部派遣,菱湖技工和科技人员20余人,先后赴古巴、斯里兰卡、利比亚、尼日利亚、中非、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指导淡水鱼养殖。1966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为越南培训两期30人的养鱼技术人员。1965年起,菱湖技工承担援外任务。
  1965年3月24日,中国政府和阿富汗王国政府在喀布尔签订了经济技术协定,由中国帮助阿富汗达隆塔水库建立养鱼试验场。在1966~1970年间,放养中国鲢、鳙、草、鲤鱼种77.8万尾;后为解决渔场苗种自给,1969年4月,国家又派出省淡水所汪传声为组长的二期工程(鱼苗人工繁殖)组,吴兴鱼种场俞荣信赴阿参加二期援建工作,1973年3月完成任务回国。
  1977年,根据中国政府和中非共和国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国政府派出农技人员援建中非勃亚利农业站。“勃亚利”原是台湾农垦队经营六年的中非国家农场,1977年浙江省农业厅外经办受国家农林部委托,确定由嘉兴地区选派农技人员赴中非承担援建任务。1977年4月,以嘉兴地区专员公署副专员于耿琪为组长的农技组赴中非工作,建设以种植水稻、蔬菜和养鱼为主体的产、供、销
  一体的综合农场。20只池塘、3.27公顷,饲养罗非鱼;1983年开始试养中国草鱼和人工繁殖。1978年5月~1980年7月,吴兴鱼种场俞荣信在中非改造台湾农垦队留下的废池塘,增设排灌泵站和渠道,解决池塘水渗漏问题后,试养罗非鱼。1980年5月~1983年3月,吴兴鱼种场滕国清又赴中非,继续试验罗非鱼高产和人工繁殖。1981年亩产达4.4吨/公顷。并为中非科林巴主席私人庄园勘测设计鱼池7.6公顷,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援非养鱼指导中心、美国和平队援非养鱼指导中心提供罗非鱼种。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部的表场。
  1983年2月~1985年4月,又派沈本翔赴中非,除饲养罗非鱼外;第一次空运中国草鱼抵达非洲饲养。罗非鱼产量上升到6吨/公顷。养鱼成为农业站的主要收入来源。多次受到中非领导人的接见,获中非共和国骑士勋章。
  1988年4月~1989年6月,张跃如因草鱼人工繁殖在中非受挫,又赴中非。
  他从中国草鱼在地球赤道附近水域中性腺发育特点出发,根据沈本翔、宋根荣(国营海盐渔种场)、翟浩哉(杭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经验,改进亲鱼饲养管理,选择适熟亲鱼适时催产,再次获得下塘草鱼鱼苗1800尾。获中非共和国骑士勋草。
   顾立棠,则在1989年5月赴中非,出任养鱼技术指导,1991年6月回国。
   第四节对外友好往来
  20世纪50~60年代,朝鲜水产相考察团、苏联渔业考察团和罗马尼亚渔业食品考察团等均来菱湖参观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勤劳大队、卢家庄村的淡水养鱼。60年代,菱湖每年冬季均大量腌制白鲢鱼片供应罗马尼亚,为此,菱湖水产站经农牧渔业部批准,建造50吨冰库。
  1973年8月,省淡水所许步劭参加由农林部、外贸部组织的中国养鳗考察组,赴日本国静冈县滨名湖养鳗场等30多个单位进行养鳗技术考察。
  1985年11月,日本国静冈县岛田市市长加藤太郎为团长、市议会议长柴田照二和市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阿形曻一为副团长的日本岛田市第七次访华友好团一行30人,赴菱湖镇南浜村参观池塘养鱼,并与养鱼专业户黄桂方合影。
  1987年8月30日,波兰农村食品部内陆水域渔业研究所主任杨·什柴尔鲍夫斯基·奥尔什丁、波兰国家渔业经济协会副主任斯·力德温,参观省淡水研究所,考察植物食性鱼类(草鱼、鳊鱼等)的生产和养殖工艺。
  1987年8月17日,加拿大籍华人、高级渔业生态学家廖文光副教授,和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太湖生态环境,进行南太湖浅水区的水生生物、湖泊环境、污染毒性的检测。
  1987年10月20日,菲律宾渔业及水产资源局副局长蒙特梅约为团长、渔业条法处处长萨冈、渔业管理生物专家格拉西亚、技术员维拉梅特组成的菲律宾渔业及水产资源局水库养鱼考察团,在农牧渔业部水产局外经处童静文陪同下,参观了省淡水所及池塘养鱼高产经验介绍。
  1988年8月24日,前世界银行水产专家、内陆水域养殖项目官员唐元安和夫人黄惠贞,应浙江省副省长沈祖伦之邀,来菱参观考察淡水养鱼和经济效益。
  20世纪90年代后,孟加拉国、日本、土耳其、法国、英国、美国、丹麦、波兰、哥伦比亚、伊朗、越南、新加坡等国专家学者,先后40次前来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菱湖进行学术交流和参观考察。2004年7月8日,越南农业部植保局原局长阮光寿一行来菱考察射中村桑基鱼荡和蚕桑种养。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每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养鱼培训中心,均组织学员来菱湖考察桑基鱼荡养鱼生产,每次学员40~60人,学员来自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及东欧国家和地区。2004年6月,菱湖射中村被确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养鱼培训中心菱湖桑基鱼荡教学示范基地。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