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蚌育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河蚌育珠
分类号: S966.23
页数: 2
页码: 658-659
摘要: 珍珠,又名“真珠”,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珠无价”之说,是贵重装饰品、珍贵药物,《本草纲目》等记载,珍珠具有安神镇惊、平热解毒、消炎生肌、明目止痛和滋补护肤等作用,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关键词: 河蚌育珠 珍珠养殖

内容

珍珠,又名“真珠”,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珠无价”之说,是贵重装饰品、珍贵药物,《本草纲目》等记载,珍珠具有安神镇惊、平热解毒、消炎生肌、明目止痛和滋补护肤等作用,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我国是最早采集、利用珍珠的国家。淡水河蚌育珠,发展亦很早。菱湖地区采集和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悠久。据宋嘉泰《吴兴记》:北宋大观元年(1107),乌程有渔者邵宗益得蚌珠,形似佛,称珠罗汉。据《立昌杂集》,宋代叶金扬用褶纹蚌育成附壳珍珠。宋嘉泰谈钥《吴兴志》和明成化劳钺《湖州府志》均记:“(射村)昔有渔者见溪上有光,伺之,见大蚌,光从中出,故名宝溪。”清同治《湖州府志》辑《宝前两溪志略》:“宝溪即今之射村也。产湖珠。昔有渔者见溪上有光,伺之,见大蚌,光从中出,故名宝溪。至今土人常于溪中或遇之,辄喷冷水,莫之敢近。”清康熙郑元庆《湖录》:“(宝溪)蚌类甚多,其有珠者曰溪蚌。土人于
  七月中,沿溪淘摸,百十中或得一有珠者,珠有三种:曰馒头珠,曰束腰珠,曰走盘珠,大小不等,皆莹白有光彩,通名曰湖珠。”“宝溪产湖珠”。清·伍载乔《霅溪棹歌注》:“菱湖擅鱼菱之利,兼种蚌珠为业。”其《霅溪杂咏》:“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清同治《湖州府志》:“今有种法:取大溪蚌,以清水半缸,贮放露天静处,二月中取十大功劳(一种草药)洗净、捣自然汁,和细药珠末,丸如黄豆大,外以细螺甸末为衣,漆盒滚圆,晒干。启蚌壳内之,每日依时喂养药一次,勿误时刻。养药用人参、伏苓、白芨、白术各一钱,同研细末,炼蜜成条如米大,于干时重半分为率。养至百日,即成真珠。市中所售,大半种珠。珠中成仙佛像者,近时常见,亦仿种珠法造成,殊无足异。”清末民国,此类佛像象形珠,因不能长期保留,故此人工种珠法逐渐失传。
  1967年,嘉兴专署举办育珠训练班后,淡水河蚌人工育珠推广普及。一方面捕捞天然生长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插种育珠,一方面从江西、湖南、江苏等地采购三角帆蚌。1972年,南浜村、杨家巷村、陈邑村、下昂村和水产大队等渔业场,试验成功人工繁殖三角蚌,进行了插种育珠。
   育珠技术是将河蚌外套膜切成小片,移植至另一个河蚌组织中,被移植小片,经过一系列生态变化后,形成珍珠囊,产生人工无核珍珠。菱湖多湖泊塘漾、河流河渠,水域中营养物质丰沛,带微流水,生态条件好,珠贝蕴藏量较多,对成珠极为有利。三角帆蚌插种后经三夏两冬成珠,褶纹冠蚌经一冬二夏成珠。由于成活率高,形成珠囊块,粒小而圆者多,珠质高。1986年12月,菱湖渔业公司成立菱湖珍珠技术服务公司,开展对各珍珠养殖场的生产技术服务工作,1986年,产珠30.49吨;1990年,菱湖区产珍珠26.3吨,占全市70%左右。20世纪
  70年代至90年代初,珍珠种养达到高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珍珠价格走低,农民获利减少,调整产业结构,兴起特种水产养殖高潮。1985年,徐阿呆开始承包鱼塘进行鱼珠混养,成了“珍珠大王”。1994年3月,他到杭州西湖承包里西湖200亩水面种养河蚌,使西湖真正产出了“西湖明珠”。1997年后,他放弃了珍珠种养,从事特种水产繁育。因河蚌育珠易污染水体,加上珍珠市价低下,1998年,原下昂、新溪停止河蚌育珠;1999年,菱湖镇基本停止了河蚌育珠。
  2002年,随着市场行情的好转,通过招商引资,在谈家漾、商林漾、双富漾等近千亩水面吊养三角帆蚌进行种养珍珠,2005年起,珍珠产量逐渐回升。
  20世纪90年代菱湖镇珍珠产量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