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特种水产养殖与河蚌育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6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特种水产养殖与河蚌育珠
分类号: S966
页数: 4
页码: 656-659
摘要: 20世纪60年代,菱湖渔农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成功特种水产品种后,逐渐养殖名优特新鱼类品种,改变了传统四大家鱼“一统天下”的养殖品种。
关键词: 特种水产养殖 河蚌育珠

内容

第一节特种水产养殖
  20世纪60年代,菱湖渔农在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引进成功特种水产品种后,逐渐养殖名优特新鱼类品种,改变了传统四大家鱼“一统天下”的养殖品种。
   河蟹1969年,市农业水产部门在全市范围水域进行河蟹苗(种)放流,每放养1公斤蟹苗(约12万只~14万只),第二年可捕回成蟹2000~2500公斤。
  1971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步等研究成功河蟹人工繁殖,进行了大面积成蟹养殖。1984~1986年,市科协、市农业局、省淡水所等进行池塘、稻田(沟渠式)养蟹试验,因放养过密等原因,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后渔民从人工放流中,在外荡围栏精养区投放蟹苗、蟹种,并投放精饲料,取得较好收获。1990年,市水产局外荡鱼蟹混养技术试验课题组实施面积5417亩,产商品蟹60723公斤,亩产11.21公斤,净收入100.5万元。2002年,陈邑村400亩池塘实施河蟹鲈鱼混养成功,亩增河蟹15公斤产量,既形成新型生态养殖模式,节约饵料成本,又取得400万元的增效。阿呆特种水产育种场进行蟹苗繁育,供应渔农。2005年,全镇河蟹产量60吨,养殖面积850亩,其中已建立河蟹无公害基地137亩。
   鳜鱼(桂鱼、花鲫鱼)1971年,吴兴县鱼种场滕国清进行人工繁殖鱼试验成功,获鱼苗12万尾。1984年后,菱南村人工养殖鳜鱼成功,除内塘外,外荡网箱养殖也推行,2005年,全镇鱼产量300吨,养殖面积1500亩。
   鳗鲡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池塘养鳗试验。1970~1973年,勤劳、南浜在池塘中进行鳗鲡和草青鲢鳙鱼混养。1980年,省淡水所在安吉梅溪电厂利用余热水进温流水养鳗,获成功。
   乌(黑鱼)本地一般在池塘养鱼时混养200克以下幼鳢10~15尾,使其捕食野杂鱼发育生长,一年后长至500克以上出池。乌鳢不伤害家鱼,又可减少野杂鱼与家鱼争食、争氧。2001年,建丰村人工繁殖饲养乌鳢成功,现已建成
  500余亩的黑鱼专业经济生产合作社,成为养殖乌鳢专业村。2003年,杨家巷村也成为养殖乌鳢专业村。2005年,全镇乌鳢产量3145吨,养殖面积3400亩。
   加州鲈鱼1991年,从广东引进,陈邑村很快成为加州鲈鱼养殖集中地。
  1997年,陈邑村人工繁殖加州鲈鱼成功。1999年,全村450多户农户养殖加州鲈鱼,成为“浙北加州鲈鱼第一村”,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陈邑村加州鲈鱼专业经济合作社。现除陈邑村外,勤劳村等也扩大了加州鲈鱼养殖面积。2005年,全镇加州鲈鱼产量2800吨,养殖面积5300亩。
   翘嘴红鲌2001年,人工繁育养殖,现有养殖面积1500亩,和太湖花䱻鲽套养。2005年,翘嘴红鲌产量945吨、太湖花䱻鲽产量120吨。
   青虾1993年在菱湖养殖,为全市首家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的地区;同时有32户青虾养殖大户,全镇养殖面积11572亩,2005年青虾产量460吨;并有5家苗种繁育基地。现由效农水产专业经济合作社建立10700亩“万亩青虾无公害基地”。2001年,省海洋渔业局授予菱湖镇为“青虾之乡”。
   黄鳝1997年,菱湖西庄村冯玉林在区渔技站指导下,采用池塘网箱养殖成功,现有135亩10万平方米网箱养殖黄鳝,2005年产量80吨。2001年,省海洋渔业局授予菱湖镇为“黄鳝之乡”。
   甲鱼(中华鳖)20世纪80年代始人工繁育养殖甲鱼,1998年阿呆特种水产养殖场繁育甲鱼苗3万余只,推动全镇甲鱼养殖。2005年,全镇有养殖面积
  780亩,温室38648平方米,产量170吨。
   龟2004年,许联、三溪、王家墩、东河开始暖棚养殖巴西龟和搭养草龟,
  2005年,巴西龟产量49吨,草龟产量1吨,养殖温室3800平方米。
   第二节河蚌育珠 珍珠,又名“真珠”,自古就有“黄金有价珠无价”之说,是贵重装饰品、珍贵药物,《本草纲目》等记载,珍珠具有安神镇惊、平热解毒、消炎生肌、明目止痛和滋补护肤等作用,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我国是最早采集、利用珍珠的国家。淡水河蚌育珠,发展亦很早。菱湖地区采集和人工养殖珍珠的历史悠久。据宋嘉泰《吴兴记》:北宋大观元年(1107),乌程有渔者邵宗益得蚌珠,形似佛,称珠罗汉。据《立昌杂集》,宋代叶金扬用褶纹蚌育成附壳珍珠。宋嘉泰谈钥《吴兴志》和明成化劳钺《湖州府志》均记:“(射村)昔有渔者见溪上有光,伺之,见大蚌,光从中出,故名宝溪。”清同治《湖州府志》辑《宝前两溪志略》:“宝溪即今之射村也。产湖珠。昔有渔者见溪上有光,伺之,见大蚌,光从中出,故名宝溪。至今土人常于溪中或遇之,辄喷冷水,莫之敢近。”清康熙郑元庆《湖录》:“(宝溪)蚌类甚多,其有珠者曰溪蚌。土人于
  七月中,沿溪淘摸,百十中或得一有珠者,珠有三种:曰馒头珠,曰束腰珠,曰走盘珠,大小不等,皆莹白有光彩,通名曰湖珠。”“宝溪产湖珠”。清·伍载乔《霅溪棹歌注》:“菱湖擅鱼菱之利,兼种蚌珠为业。”其《霅溪杂咏》:“菱秧未插鱼秧小,种出明珠颗颗圆。”清同治《湖州府志》:“今有种法:取大溪蚌,以清水半缸,贮放露天静处,二月中取十大功劳(一种草药)洗净、捣自然汁,和细药珠末,丸如黄豆大,外以细螺甸末为衣,漆盒滚圆,晒干。启蚌壳内之,每日依时喂养药一次,勿误时刻。养药用人参、伏苓、白芨、白术各一钱,同研细末,炼蜜成条如米大,于干时重半分为率。养至百日,即成真珠。市中所售,大半种珠。珠中成仙佛像者,近时常见,亦仿种珠法造成,殊无足异。”清末民国,此类佛像象形珠,因不能长期保留,故此人工种珠法逐渐失传。
  1967年,嘉兴专署举办育珠训练班后,淡水河蚌人工育珠推广普及。一方面捕捞天然生长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插种育珠,一方面从江西、湖南、江苏等地采购三角帆蚌。1972年,南浜村、杨家巷村、陈邑村、下昂村和水产大队等渔业场,试验成功人工繁殖三角蚌,进行了插种育珠。
   育珠技术是将河蚌外套膜切成小片,移植至另一个河蚌组织中,被移植小片,经过一系列生态变化后,形成珍珠囊,产生人工无核珍珠。菱湖多湖泊塘漾、河流河渠,水域中营养物质丰沛,带微流水,生态条件好,珠贝蕴藏量较多,对成珠极为有利。三角帆蚌插种后经三夏两冬成珠,褶纹冠蚌经一冬二夏成珠。由于成活率高,形成珠囊块,粒小而圆者多,珠质高。1986年12月,菱湖渔业公司成立菱湖珍珠技术服务公司,开展对各珍珠养殖场的生产技术服务工作,1986年,产珠30.49吨;1990年,菱湖区产珍珠26.3吨,占全市70%左右。20世纪
  70年代至90年代初,珍珠种养达到高潮,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珍珠价格走低,农民获利减少,调整产业结构,兴起特种水产养殖高潮。1985年,徐阿呆开始承包鱼塘进行鱼珠混养,成了“珍珠大王”。1994年3月,他到杭州西湖承包里西湖200亩水面种养河蚌,使西湖真正产出了“西湖明珠”。1997年后,他放弃了珍珠种养,从事特种水产繁育。因河蚌育珠易污染水体,加上珍珠市价低下,1998年,原下昂、新溪停止河蚌育珠;1999年,菱湖镇基本停止了河蚌育珠。
  2002年,随着市场行情的好转,通过招商引资,在谈家漾、商林漾、双富漾等近千亩水面吊养三角帆蚌进行种养珍珠,2005年起,珍珠产量逐渐回升。
  20世纪90年代菱湖镇珍珠产量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河蟹
相关专题
鳜鱼
相关专题
鳗鲡
相关专题
乌鳢
相关专题
加州鲈鱼
相关专题
翘嘴红鲌
相关专题
青虾
相关专题
黄鳝
相关专题
甲鱼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