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荡、田养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6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荡、田养鱼
分类号: S965
页数: 13
页码: 643-655
摘要: 菱湖地处平原水网地带,湖漾密布,河港交错,圩㘰田间沟渠的人工水网,形成开放型内陆水面,鱼类天然饵料丰富,水深一般在3~5米,水流平缓,具有良好的放养鱼种的条件,建筑拦鱼设备,投放鱼种放养,即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外荡养鱼。外荡水域从天然捕捞到增养殖型,是一大进步。
关键词: 鱼类养殖 鱼类培育

内容

菱湖地处平原水网地带,湖漾密布,河港交错,圩㘰田间沟渠的人工水网,形成开放型内陆水面,鱼类天然饵料丰富,水深一般在3~5米,水流平缓,具有良好的放养鱼种的条件,建筑拦鱼设备,投放鱼种放养,即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外荡养鱼。外荡水域从天然捕捞到增养殖型,是一大进步。
   第一节外荡养鱼
  1954~1958年,水网地区的农业高级合作社和部分连家船渔业合作社,组成农渔业合作社,共同投资,利用外河湖漾,筑簖拦水面,放养鱼种,改原来单一种菱的水面为鱼菱间作,开始外荡养鱼。
  1968年“渔改”,建立公社水产大队,实行以养为主、捕养结合、陆上定居。
  水产大队外荡养鱼的水面由所在公社区域内划定。但当时为发展农村养猪羊生产,发动农民水面种草,20世纪70年代,外荡水面草覆盖60%以上,出现养鱼难、行船难、排洪难、吃水难,影响到外荡养鱼。
  1983年后,水产大队改为水产村,实行联户承包责任制,建立相关奖励机制;1985~1986年外荡养鱼实施水面定权发证,2005年9月又重新核发水面定权证,菱湖、下昂水产村核发水面权证面积为6228亩;并采用网箱配套育种,分割围栏投饲精养,鱼珠、鱼蟹混养,2004年,镇水产村和下昂村渔民养捕“四大家鱼”和特种水产品2300吨,渔业收入1765万元;2005年,纯渔业收入907万元,运输等其他收入906万元。
  20世纪50~60年代对拦鱼设备、捕鱼工具革新和养殖品种调整。70年代,广泛使用聚乙烯网片拦鱼,推广外荡网箱育种配套。80年代对养殖制度方式进行改造,采用池塘精养高产综合技术,开发外荡养鱼,试验外荡网箱配套,分割围栏精养、鱼珠联养和鱼蟹混养;90年代大量引进特种水产品种养殖,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一、拦鱼设备外荡养鱼拦鱼设备传统是毛竹打桩、竹篾围栏、丝网,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以毛竹和聚乙烯网片为器材。拦鱼竹箔俗称“鱼簖”,历史悠久,传说是范蠡所创。唐陆龟蒙、皮日休《渔具诗序》有“立竹于海,曰澨”、“错薪于水中,曰摻”的记载。竹箔根据河道自然现状使用,有满牢箔(用于没有船只过往的河道、河汊)、直过箔(用于流水平缓的河道)、兜底箔(用于河道水流缓急、流量大小的小兜箔、大兜箔,——分水兜箔和正反水兜箔的总称)、桥兜箔(用于桥的上下游水流湍急地段)、弓形箔(用于分散水流)、畸形箔(形状不规则,视水流情况而定,又称拖脚箔),在竹箔与河岸连接处的上水面,再斜设一小段竹箔,以形成三角形的竹箔,中间用泥土填没,称三角箔或三角勘梢。
   拦鱼网箔的箔门,由大门、浮门、固门拼合而组成。浮门上端露出水面30厘米,下端不到河底,可随着水位涨落而上下活动;浮门的开口丝竹箔软而富有弹性,船过箔门时被压倒,船过后即复位直立于水面;同时在箔门栏杆上安装滑车操作,可使大型船舶通过。1965年,推广聚乙烯网片代替竹丝箔,其网目大小视放养鱼种而定。网片在水流较急河段效果明显,成本比竹料低40%左右,使用寿命亦长。
   竹箔箔桩箔床与编箔外荡养鱼的主要拦鱼设备结构外荡主要拦鱼设备(鱼簖)二、捕鱼具大拉网(大牵网)呈长带形,两端系有长曳纲,由网衣、纲索、浮子三部分组成。经改进,增添了盖网、底网和网箱。盖网是在浮网上加装1米左右的网片,用竹架撑直,以防白鲢跳逃;底网主要在捕捞时避免鲤、鳊、鲫、青、草鱼从网底下窗窜逃;网箱,在有囊大拉网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亦称网箱、车箱式装底,可根据捕捞量,随时增减囊网的长度,当囊网被拉至岸边时,鱼类不断流入网箱内,不会因挤轧而受伤、死亡,对捕大留小有利,起鱼操作简便。大拉网外荡作业时,以往靠人工拉网,现普遍采用绞车拉网,提高工效50%。1983~1985年,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制成功CB-1型囊拉网和SM-1型双向脉冲电赶鱼机,又称带电拉网,可起捕外河水草下的鱼类,又不伤及鱼类,起水率达85%左右。
  20世纪70年代推广跃进兜,即在拦鱼箔簖上用聚乙烯网片,剪卷成12~15米、口大尾小的囊网,每隔1.5米装一竹箍,均装倒刺,囊正向水流安装,鱼进入后不能倒流,将兜尾提出水面,即可将鱼倒入船舱。现外荡簖箔上已普遍安装。
   外荡养鱼捕捞主要鱼具钓具及其装饵三、养殖方式
  20世纪50年代外荡养鱼沿袭绍兴传统放养模式,每年冬末春初将10~12厘米鲢鳙鱼趸养在小型溇浜或湖湾中,适量投饲施肥,5~6月间起箔放入子口塘,饲养一年育成体重400~500克老口,再放入老口塘养成商品鱼。由于依赖天然饵料,产量较低,纯属增养殖型。60年代后,鱼种自给,子口鱼种规格增大,普遍投入15厘米以上鲢鳙,并改养部分青、鳊、鲤,鱼类起水率和产量有所增加。
  70年代河道养殖水草过量,水域环境恶化,养鱼面积大幅下降。
  1982年起,应用池塘综合高产技术开发外荡养鱼,增殖型向养殖型转化,并推广网箱养鱼。网箱是用聚乙烯网片编结而成,面积大小不一,系敞口式,环境宜避风、无污染源、水深保持3米以上,有一定流速的敞水区和江河的回水区,现已成为湖漾中主要外荡养殖方式。
  2005年,全镇外荡(河)网箱养殖面积73000平方米,养殖产量420吨。此外,尚有外荡网箱育种、围栏精养和鱼珠联养、鱼蟹混养、鱼菱间作等;而外荡精养的主要形式则有小型漾塘精养和河道拦养、河道分段拦养、小外荡围栏精养等。1986年,新溪水产村双富漾西南角,水面350亩,用竹箔围栏125亩的长方形精养区,按池塘养殖方式放养鱼种3.68万尾(8505公斤),投放饲料1.85万公斤、螺蚬蚬6.4万公斤、旱草2.7万公斤和水草4.6万公斤,全年共产鱼39125公斤;其中精养区产鱼26375公斤,平均亩产211公斤,滤食性鱼和吃食性鱼类之比约各半。1987年、1988年亩产量也在200公斤左右。2005年,全镇外荡围拦养殖1060000平方米,养殖产量310吨。
   第二节网箱养鱼网箱养鱼多在外荡、外港,是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水产养殖新方法,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装配成一定形状的箱体,设置在较大的水体中,网箱内保持一个稳定的适宜鱼类生长的“活水”环境,通过网目进行水交换,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精养成鱼。
  197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武汉东湖试养成功后推广;1978年,引进镇内,现在湖漾外荡养鱼和内塘特种水产养殖中已普遍使用网箱养鱼。优点是解决鱼池水面不足和饲料不够的矛盾,放养密度大,成活率高,提高饵料利用率;节省大规模开挖鱼塘土地,充分利用水体天然资源;饲养管理方便,可机动灵活、随时迁移更好水域;可保持各个网箱饲养管理的独立性;收获时可一次起水,不需要特别捕捞渔具,也可分期起水,便于活鱼运输和储存,有利市场调节;能适应机械化操作和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发展。
   网箱一般由框架、箱体、浮子、沉子等材料组合装配而成。网箱设置方式根据本镇的具体条件(材料来源、饲养对象、水域环境、水底质、水底形等),因地制宜,合理选用。目前主要类型有:封闭框架浮动式、封闭柔软浮动式、封闭担架浮动式、敞口框架浮动式、敞口固定式、封闭沉下式、封闭投饵浮动式。
   不同规格网箱优缺点比较封闭框架浮动式网箱封闭柔软浮动式网箱封闭担架浮动式网箱敞口框架浮动式网箱敞口固定式网箱封闭沉下式网箱封闭投饵浮动式网箱网箱养鱼技术基本上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不投饵,完全依靠水域中天然饵料生物来培育鲢、鳙大规格鱼种或饲养成鱼;另一类是用人工投饵来培育鱼种或饲养(精养)成鱼。
   不投饵式网箱养鱼主要是根据水域中的饵料基础来考虑放养密度,一般放养密度适当降低,水中溶氧量就不致太低;浮游生物的数量与鱼种或成鱼的生长速度、出箱规格与单产水平有密切关系。环境选择一般靠居民点或村镇有生活污水流入农田多、承水面积大、外源营养物质丰富的水域,或水体消落区农作物面积大的水域,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日照条件好和不利环境少的非交通航道区域。网箱的布设密度主要根据水域水质、天然饵料及管理条件而定,最好采用“品”字形或“梅花”形排列,有利水的交换,提供鱼类充足饵料,箱与箱之间距离最好在20米以上。网箱的布设深度与饲养的种类及浮游生物的垂直分布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2米深的网箱以养鲢为主的低于水面0.5米为宜;养鳙为主的网箱低于水面1米以下为宜。利用天然饵料混养鲢、网箱的排列形式鳙的搭配比例,一般以鲢(或鳙)为主,不超过搭配25%(或鲢);并可搭养少量刮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如鲴类、鲂、非鲫、鲫、鲤、鲮等,可起“清箱”作用,控制比例在3%~5%以内。同时注意采取防病措施。
   投饵式网箱养鱼用投饵方式饲养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成鱼和培育鱼种,不受水体中饵料生物的限制,主要取决于水的交换量和网箱在具体生态条件下的承载力。一般鱼种放养密度至少在5~15公斤/平方米,规格要求
  20~50克。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放养密度可以增大,但主要取决于网箱的承载力。在投饲喂养时,既要根据各种鱼类生长期所需的饵料营养,又要考虑投饵量。投饵式网箱养鱼以进箱鱼种的规格3~8倍来计数,草鱼的进箱放养规格为
  150~750克,鲤50~100克,团头鲂30~50克,尼罗非鲫10~20克;而箱养鱼种规格,草鱼为30~50克,尼罗非为3~5克。
   网箱养鱼的日常管理中,清除网箱附着物是技术关键,一般采用喷水轮、潜水泵机械清洗;把封闭式网箱下沉1米处的沉箱法;或先把箱体上部露出水面让烈日曝晒,然后翻转晒箱体下部;或用药物清洗、杂食性鱼类混养的生物清污法。
  并经常巡视,进行安全检查,严防逃鱼。2005年,全镇外荡(湖漾)网箱养鱼主要品种为鲢、鳙、草鱼、鱼、非鲫等,采用投饵式饲养,网箱养殖面积73000平方米,养殖产量420吨;内塘网箱养鱼以黄鳝为主,敞口网箱面积10万平方米,产量130吨。
   第三节稻田养鱼稻田养鱼称田鱼,历史悠久,明代尚盛。多养鲤、鲫,田鲤有红黑斑数色,养于稻田及芋艿池。明《湖州府志》载:“鲫鱼出田间最肥,冬月味尤美”。解放前后,原新溪及千金一带有稻田养鱼,冬闲田养鲤鱼,供自食或养殖鱼种,是家庭田间副业。
   稻田养鱼有促进水稻生长、保护环境,减少农村疾病之作用。1957年,据浙江卫生实验院田间检测,养鱼稻田比不养鱼稻田库蚊密度低99.5%,按蚊密度减少79.7%88.7%;浙江医学院和嘉兴卫生局在试验中观察到,鲤鱼长到体重20克以上就能大量吃食钉螺。1958~1959年,兴起稻田养鱼高潮。1959年
  6月18日,专署农业局在菱湖公社召开稻田养鱼现场会议,各县渔业公社负责水产的干部40人参加,研究晚稻养鱼规划指标、措施、组织捕捞鱼生产、鱼苗生产和人工繁殖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稻田养鱼高潮。
  1983年,原新溪菱东村张继康在1.8亩小圩田试养稻鱼轮作,仿照池塘育种技术饲养管理,1984年2月,捕捞各类鱼种18686尾,产值2627.65元,净收入
  2229.50元,比种一季晚稻亩净收入高7.14倍。复利村钱海生在2.47亩小圩田稻鱼轮作,收获草鲤鲢鳙鱼种亩产366.4公斤,亩净收入845.6元,比晚稻净收入高5.04倍。1985年10月,市委召开学习稻田轮作与冬闲田养鱼经验现场会,组织参观了菱东村稻田养鱼。20世纪90年代末又大力提倡,1999年全镇稻田养鱼8226亩,2000年达13228亩,2001年15261亩、2002年16811亩、2003年
  16811亩、2004年13800亩;2005年稻田养鱼面积13800亩,产量1200吨。
   养鱼稻田进、出水口的栏栅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