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池塘混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6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池塘混养
分类号: S964.3
页数: 14
页码: 629-642
摘要: 菱湖桑基鱼塘以养殖“四大家鱼”闻名,菱湖渔农经近二千年的生产实践,实行青、草、鲢、鳙混养取得高产的经验,1953年经中科院水生所菱湖鱼病工作站倪达书教授等的总结,后又经嘉兴专署水产科、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菱湖区渔业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的推广,越趋完善。
关键词: 池塘养殖 池塘混养

内容

菱湖桑基鱼塘以养殖“四大家鱼”闻名,菱湖渔农经近二千年的生产实践,实行青、草、鲢、鳙混养取得高产的经验,1953年经中科院水生所菱湖鱼病工作站倪达书教授等的总结,后又经嘉兴专署水产科、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菱湖区渔业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的推广,越趋完善。由于传统池塘养鱼是小面积、小水体进行,便于人工施肥、投饲,达到精养高产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菱湖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和省淡水所、市农业局等在菱湖实施7000亩连片成鱼塘高产试验,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获得连年高产,此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菱湖池塘养鱼的鱼种搭配混养,主要模式: 一、以青鱼为主混养 明清时盛行,相沿至今。主要集中在菱湖周围20余个村,尤以勤劳、永宁、
  六堡里、卢家庄、射中等村最负盛名,因经济条件较好,有资本,鱼种自己培育。
  青鱼3~4龄时病害少,生长快,售价高。镇域水面多青鱼食饵螺蚬和饼粕资源;青鱼排泄物是培育浮游生物的良好肥料,可养鲢、鳙;青鱼吃剩的残饵,还可供鲤、鳊、鲫为食,可饲一而获五,是青鱼为主混养的理想鱼种。俗称此混养法为“对青对白”,即饲养出池量多少青鱼,可带养出同样重量的鲢鱼,产量历来较高。1952年勤劳村沈五庆在“九亩塘”,亩净产686公斤。其放养量与产量如表:
  1956年,勤劳高级农业合作社以异种龄青鱼为主的混放密养法,在137.3亩成鱼塘中,创造亩产530.17公斤的高产纪录。1980年,溪西公社新民大队第
  三生产队(即永宁村,今合并至陈邑村)的大和尚塘面积3.73亩,水深1.8公尺,净亩产达623.1公斤,放养及收获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青鱼为主,青草鱼混养塘亩产750公斤生产模式表: 上表模式亩塘配0.7千瓦增氧机;亩塘物质消耗为:净旱青料8000斤、螺蛳
  300桶(每桶45斤)、精料1200斤、有机肥10担、无机肥100斤(其中N、P各半)、生石灰100斤。品种产量比例则为:花、白鲢占39.4%,青、草鱼占41.8%,鲤、鳊、鲫占18.8%。
   二、以草鱼为主混养单季塘 此类饲养模式之鱼塘普遍为池浅、草多的农村渔农采用,其产量比青鱼塘低,但饲养技术易于掌握,鱼种来源方便,投入成本轻,草鱼摄食量大,其排泄的粪便也是培育池塘浮游生物的肥源之一,有利于鲢鳙鱼生长,故有“一草带三鲢”之农谚。新庙里、千丰等村较多。20世纪60年代,因粮食减产带来饼粕饲料短缺,利用旱、水草资源增养草鱼成为池塘增产的主要途径。70年代,以草、鲢为主的混养双季塘的出现,混养品种又增加了罗非鱼、白鲫、团头鲂等,产量有明显的提高。生产模式如下表:
  20世纪90年代以草鱼为主,草、青鱼混养塘亩产750公斤生产模式: 上表生产模式实施过程中,亩塘配0.7千瓦增氧机,净旱、青料8000斤,螺蛳200桶(每桶45斤),精料1600斤,有机肥20担,无机肥120斤(其中N、P各半),生石灰120斤。品种产量比例为:花鲢、白鲢占40%,草、青鱼占42%,鲤、鳊、鲫鱼占18%。
   三、以草、鲢为主混养双季塘 双季鱼塘是轮捕轮放塘的一种形式,由利用夏白塘上半年养一季成鱼、下半年养鱼种的方式,发展为一年养两次成鱼的双季塘,可增产15~20%的鱼产量。
  菱湖的双季塘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一年养两次成鱼的双季塘,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有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逐渐减少。其方法为:冬季较密放养鱼种,早春合理施肥投饲至6~7月间捕捞部分大规格草、鳊、鲢、鳙上市;再补放第二季鱼种,待9月中旬后轮捕罗非鱼,其余在冬季捕捞上市。射中村南至自然村于1977~1979年试养的袁家路大塘6.41亩,平均亩产商品鱼1206.8公斤,其中鲢、鳙鱼437.3公斤,草、青鱼307.5公斤,鲤、鳊、鲫鱼222.4公斤,罗非鱼239.6公斤。南至全村41.9亩成鱼塘亩产水平由原来的390.5公斤提高到600公斤。1981年,东方红村(南商林村)288亩成鱼塘放养双季塘174亩,头季产鱼37265公斤,亩产214.2公斤;加上后季产量,全年池塘平均亩产523.6公斤。1980年,新溪公社五四大队(建丰村)双季放养和收获列表:
  1976~1982年菱湖区双季鱼塘头季产量
  1976~1980年,菱湖每年平均饲养双季塘8080亩,占成鱼塘总面积
  7.9%;年产商品鱼1340吨,占池鱼总产量17.6%。
   四、成鱼和种鱼连养双季塘 此种饲养模式,为菱湖历史悠久的典型传统双季鱼塘生产方式。6月上旬,以饲养鱼种为主的农村开始放养夏花的“夏白塘”,利用1~6月的空间饲养一季成鱼,俗呼“蚕罢大鱼塘”,然后再放夏花。鉴于成鱼饲养时间短、前期气候又较冷,放养鱼种规格略大,放养数量大致占正常池塘的三分之一,品种以鲢、鳙为主,青、草为次。勤劳生产合作社1955年饲养的12.56亩池塘放养、收获情况: 五、以新口草鱼为主混养 属于草鱼混养单季塘,改过去放养老口草鱼为新口草鱼为主,当年育成商品鱼出池,使草鱼饲养周期缩短一年,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1979年,菱湖区新口草鱼塘饲养面积达6113.7亩,占成鱼塘总面积21.2%。1980年,新口草鱼混养表: 六、以青、草为主的混养 混养池塘亩产500公斤后,鲢、鳙鱼产量受限制。在传统以青鱼为主的单季混养和以草、鲢为主的单季混养塘中,分别增养草、青鱼,上半年用黑麦草主攻草鱼,争取7月出池上市;下半年投喂螺蛳、蚬、菜饼、豆饼,主攻青鱼和留塘草鱼,全年投饲不断,促使鲢、鳙、鲤、鳊、鲫鱼快速成长,渔农称“双带头(青、草鱼)、五跟上(鲢、鳙、鲤、鳊、鲫),七种鱼,齐高产。”1980~1990年,菱湖区采用此法发展
  1.2万亩,亩产超700公斤。放养模式表:
  1987年成本调查经济性状 不同吃食性鱼类的饵料月分配计划(%) 注:1、先设定全年投饲计划,根据鱼种放养量、鱼体增重计划和饲料系数确定。然后将全年投饵量乘上期所占全年投饵量的百分比,即为某月投饵量。而日投饲量按池塘吃食性鱼类的体重百分率确定,通常控制在2%~5%。
  2、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影响放养密度的因素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不同养殖条件各种鱼类搭配比例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2000年3月)。
   二、三级培育池的养放密度和投饵率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鳗种投放密度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主养青鱼池塘各品种亩放量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草鱼鱼种青饲料投喂量参考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放养密度及配养品种参考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鱼用几种肥料、混合肥料的肥料系数 注:1、所谓肥料系数,即增长1千克鱼肉量所需肥料的千克数。其绝对值超低,则肥效越高。
  2、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