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池塘养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5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池塘养鱼
分类号: S964.3
页数: 31
页码: 612-642
摘要: 菱湖池塘养鱼盛名于世。据明、清时府县志记载,旧传越相范蠡弃官携西施扁舟泛五湖(太湖周围古名),从无锡、嘉兴、南浔、德清一带隐居养鱼;三国·吴时,杨俊成居镇域查家簖村洋里,掘池养鱼,还到长江采运鱼苗,人工喂养,形成“四大家鱼”,他所掘的第一口鱼池名“盼幸塘”,至今仍在养鱼。
关键词: 池塘养殖 池塘养鱼

内容

菱湖池塘养鱼盛名于世。据明、清时府县志记载,旧传越相范蠡弃官携西施扁舟泛五湖(太湖周围古名),从无锡、嘉兴、南浔、德清一带隐居养鱼;三国·吴时,杨俊成居镇域查家簖村洋里,掘池养鱼,还到长江采运鱼苗,人工喂养,形成“四大家鱼”,他所掘的第一口鱼池名“盼幸塘”,至今仍在养鱼。
   菱湖渔农创造的“桑基鱼塘”传统生态经营模式,历史悠久,实行农、牧、渔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视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保留完整的生态养殖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推广。
   唐时菱湖就已是著名“水市”,有“水市朝开,渔歌夜发”之繁华景象。明清时,菱湖已有青、草、鲢、鳙互相混养的记载。明崇桢《乌程县志》:“鯶,饲以草,
  一名草鱼”,,相连而行”,“鲭,食螺蛳”。清顺治四年(1647),曾在菱湖丁家长期垫师的张履祥著《补农书》述:“湖州低乡,稔不胜淹,数十年来,于田不甚尽力……利在畜鱼也”,“湖州畜鱼,必取草,氽螺蛳于嘉兴,鱼大而卖”。清同治《湖州府志》,“盖一池中,蓄青鱼、草鱼七分,则鲢鱼二分,鲫鱼、鳊鱼一分,未有不长。”清嘉庆《宝前两溪志略》:“宝前两溪间,水深溪曲,池塘凑密,土人不独田禾为重,而以鱼、蚕为业,故产诸鱼,倍胜他处。”“鳊鱼味鲜美,……宝溪、前溪池塘中产者,鳞黑更肥美。”“青鱼,一名溪鱼;草鱼一名鲩鱼;鲢鱼,有白鲢、花鲢,村民多蓄养于池塘中,俱称池鱼。青鱼喂饲螺蚬,草鱼喂饲青草,鲢鱼独受肥,间饲之以粪。在池塘中混养,青鱼、草鱼七分,鲢鱼二分,鳊鲤鱼一分。” 池塘养鱼是菱湖淡水渔业的主体,2004年有内塘19878亩,全镇农村劳力的31.2%从事淡水渔业生产,淡水鱼产量19380吨,产值2.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9%;2005年,全镇淡水水产品养殖面积40068亩,其中内塘20377.5亩,全镇农村劳力的35.1%从事淡水渔业生产,淡水水产品产量20408吨,产值
  30016.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2.7%,为全国三大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之首。
  近年实施水产品无公害基地建设,已有28843亩池塘达到部、省无公害饲养标准,2006年12月,国家农业部命名菱湖镇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
   菱湖镇渔业经济收益
  2000~2005年 注:资料来源《湖州市菱湖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整理。
   菱湖镇渔业劳动力使用情况 注:资料来源《湖州市菱湖区年鉴》、菱湖镇农经办年报资料。
   第一节全国淡水商品鱼养殖业中心 菱湖掘池养鱼据传从越·范蠡提倡、汉·习郁引导和三国·吴杨俊成始,明代中期兴起高潮,至清末已将低洼田圩基本改造成养鱼池塘。清同治《菱湖志》,“土人春初赴九江买取鱼苗蓄池滋长,厉樊榭所谓‘菱湖鱼多论斗卖’是也。”民国《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六编第三章《水产养殖业》记载:“吴兴县中之菱湖镇,养鱼业最称发达。鱼池在数千口以上,经营养鱼业者更属繁伙。其养殖之销路,以为上海尾闾;其所饲养鱼种之销路,则南达闽粤,北至幽燕,在国内诚可谓无边弗届矣;其鱼类户额之估计,则年约六百万元,允称我国淡水养殖业之中心区域,菱湖附近六库(洛舍)、袁家汇、荻港等地,亦有鱼池甚多。” 全国商品鱼生产基地有三:菱湖、苏南(苏锡常)和广东(中山顺德),菱湖则居首位,尤其是1975~1977年,菱湖湖群渔桑粮区对老鱼塘进行全面改造、整治,老鱼塘的中小塘改为大塘、浅塘改为深水塘、死水塘改为活水塘、塌塘改为好塘的“四改”,取得明显增产成效。1979年春,全国水产工作会议确定嘉兴地区池塘养鱼的几个县为国家淡水商品鱼基地试点地区,吴兴县20个公社为首批老鱼塘改造单位。按1979年9月29日国家水产总局改造老鱼塘标准,池塘基本集中成片;养殖成鱼池塘每口3~10亩,水深2.5米以上,以利精养;池塘与渠道相通,能灌能排,鱼塘外围堤高于历史最高水位0.5米以上,旱涝保收;鱼种塘占鱼塘面积20%;有占鱼塘面积10%~20%专业养鱼饲料地(包括塘埂堤坡);在改造鱼塘的同时进行排灌、饲料加工、增氧等渔业机械化配套。同时补助改造鱼塘每亩200元;投产后第2年起的10年内,向国家投售占产量一定比例的商品鱼(后固定为每亩每年交售40公斤),国家回供部分鱼饲料和改塘所需的木材、钢材。1985年完成老鱼塘“四改”,改造面积29052亩,鱼塘9496只。老鱼塘改造,为稳产高产打下基础,成为老渔区池塘精养高产的技术经验之一。1984年菱湖出现203个“万元户”,其中养鱼者就有168个。1984年冬至1986年春,菱湖镇实施退田改塘,原溪西改塘2171亩、原新溪改塘2808亩、原下昂改塘3080亩。老鱼塘“四改”和退田改塘的改造成功,不仅解决了城市居民吃鱼难,也增加了农民收入,菱湖真正成为全国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
   历来以菱湖为中心的18个乡镇(菱湖、溪西、石淙、千金、长超、和孚、下昂、新溪、东林、锦山、德清城关、雷甸、洛舍、戈亭、澉山、钟管、下舍、士林)的农业产区称之“菱湖湖群渔、桑、粮区”,1995年时统计,这一区域土地总面积594.07公里,占全湖州市土地总面积的10.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4人,人均耕地
  1.77亩,鱼塘0.42亩,淡水鱼养殖技术较高,渔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0%。
  这一区域地势低洼,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高,土地以水域面积比重较大为特点,年平均气温15.8℃~16.1℃,水面资源丰富,漾塘河港星罗棋布,适宜渔业和粮、桑产业的发展。菱湖农业生产特点:渔、桑、粮、畜全面发展,生产水平高。
   其中菱湖镇为中心的原菱湖区10个乡镇,1990年共有池塘47016亩,饲养成鱼塘37715亩,产鱼25530吨,占全市池塘总产量48.28%;以洛舍钟管的德清片8个乡镇共有池塘14246亩,饲养成鱼塘12170亩,产鱼5809吨,占全市池塘总产量10.98%。而菱湖镇(含溪西、新溪、下昂)池塘21201亩,产鱼11334吨,占全市当年鱼产量21.58%。
  1999版《湖州市志》介绍池塘养鱼的主要乡镇: 市区菱湖镇鱼塘密布,共有池塘8900余亩,居全省池塘面积和产量之最,向为境内池塘养鱼代表和中心区域,尤以饲养青鱼最出名。1980年,溪西乡0.65万亩成鱼塘,亩产318公斤;1984年增至516公斤;1988年,亩产706公斤;
  1991年,全镇6894亩成鱼塘,亩产752公斤、总产塘鱼5185.3吨,亩产和总产分别比1980年增加137.3%和150.6%。镇境内鱼苗种生产久负盛名,四大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推广是全市最早单位之一。现年产鱼苗1.1亿尾,冬片鱼种
  1700万尾。全镇鱼塘面积占耕地面积24.7%,1988年后至1990年止,渔业经济占全镇农业经济50.74%。
   市区下昂乡池塘数量次于菱湖镇。池塘养鱼大发展始于国家淡水商品鱼基地建设年代。1978~1984年共投工88.78万个、搬动土方219.8万立方米,改造老池塘5732.8亩,占池塘总面积98.2%。1983年,亩产由1979年235公斤增至515.5公斤。1985~1987年增池塘近2000亩;1990年,全乡饲养成鱼塘
  6017亩,亩产696公斤、总产塘鱼4186.5吨,分别比1980年增加140%和
  182.2%。
   市区新溪乡全乡原有老池塘2800余亩,以饲养草鱼为主。在淡水商品鱼基地建设中,广泛进行老池塘改造;1985~1987年,扩大部分池塘面积,全乡现有池塘4800余亩(少部分用于河蚌育珠),1984年池塘鱼亩产突破千斤,至1990年,全乡成鱼塘3241亩,亩产577.3公斤,总产1974.9吨,分别比1980年增加
  44.9%、114.1%和210.2%。
  1999年开始,菱湖进行了大规模土地整理,至2004年,池塘面积26268亩,鱼产量19380吨,经济效益25420.4万元;2005年全镇淡水鱼养殖总面积40068亩,水产品产量20408吨,经济效益30016.8万元。
  2000年全镇各村渔业生产情况 (续上表) (续上表) 第二节池塘分布、专业养鱼村与合作组织 一、池塘分布 菱湖镇池塘养鱼集中在镇区中心的周边村庄,主要有:东郊的南浜村,延伸向东的永丰村、永福村、达民村、建丰村和菱东村,6村连片鱼塘4008亩,其中建丰村黑鱼养殖基地近600亩;北郊的东河村、陈邑村连接思溪村,有鱼塘2728亩,其中陈邑村建有省示范水产园区加州鲈鱼养殖基地1295亩;南郊的杨家巷村、费家埭村、卢家庄村、沈家埭村、南商林村连片鱼塘3042亩,其中杨家巷村
  725亩的“四大家鱼”及黑鱼养殖基地;卢家庄村鱼塘1268亩,有青鱼、甲鱼养殖场,南商林村的鳜鱼养殖基地;西郊的勤劳村、勤俭村、王家墩村、竹墩村、下昂村、新庙里村、六堡里村、射中村,成片相连的鱼塘6978亩,其中有竹墩村827亩的青虾养殖基地,王家墩村690亩的黄鳝和青虾养殖基地、射中村1372亩的青草鱼混养和青虾养殖基地、六堡里村911亩青鱼黄鳝混养殖基地及新庙里村
  1387亩青草鱼混养基地;最西郊东苕溪导流港边的千丰村、三溪村、山塘村、许联村和杨港村,也有鱼塘2373亩,集中养殖“四大家鱼”和青虾。2000年,全镇鱼塘19876.5亩,水产品总产量(含外荡和稻田养鱼产量)16054.8吨;孵化鱼苗
  54370万尾,夏花鱼种10110万尾,冬片鱼种3503万尾;渔业总收入14178万元。
  2004年,全镇鱼塘19878亩,水产品总产量(含外河塘、稻田养鱼)18463吨,水产品收入18357.8万元,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62.86%;2005年,水产品养殖总面积40068亩,内塘20377.5亩,水产品总产量20098吨,水产品收入17813万元,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77.29% 二、池塘专业养鱼村 菱湖镇28个行政村,村村有池塘养鱼,主要的池塘专业养鱼村有: 勤劳村紧靠龙溪港西侧的镇中心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养殖青鱼专业村,内塘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9.9%。历来青鱼产量最高。1952年渔农沈五庆饲养的“九亩塘”,放养新口青鱼、带梢青鱼和过池青鱼1660尾,混养鲢、鳙、鲤、鳊3700尾计373公斤鱼种,捕捞产量净重4802公斤,亩产686公斤。1956年勤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采用以异种龄青鱼为主的混放密养方法,在全社137.3亩成鱼塘中,创造平均亩产530.17公斤的高产纪录。1957年2月,该社党支书沈阿炳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9月,在省水产研究所指导下,在勤劳村鱼场“浜岸塘”进行秋季人工繁育鱼苗成功,获下塘鱼苗15万尾,育成夏花6万尾。这是农村“四大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推广中全市最早的单位之一,渔农沈松林、沈五庆、沈阿春等技工经验丰富。勤劳村素以饲养鱼种为主,经常在6月上旬放养夏花的“夏白塘”,利用1~6月的空隙饲养一季成鱼,渔农俗呼“蚕罢大鱼塘”,然后再放夏花。这季成鱼品种以鲢、鳙为主,青、草鱼为副,称为成鱼和鱼种连养双季塘,1955年饲养的12.56亩鲢鳙青草2123尾、587.75公斤,一季收获2464.5公斤。勤劳村的渔农养鱼经验丰富,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有技工被派往北京中南海、颐和园、北海等处,为中央机关饲养淡水水产品。
  2000年,勤劳村460户1612人,内塘465亩、稻田养殖335亩,渔业收入493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7.13%。2004年渔收入48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
  47.06%。同时,建有特种水产养殖场100亩和加州鲈鱼苗种场300余亩。2005年全村鱼塘46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40.46%;收入572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51.03% 六堡里村位于镇中心区龙溪港西侧,以饲养青鱼为主。鱼苗种生产也发达。鱼塘911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28.95%。1988~1989年800亩成鱼塘商品鱼产量500吨以上,平均亩产628公斤;渔业产值198.5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2%。1990年,700亩成鱼塘亩产850公斤,总产量595吨。2000年,水产品总产量729吨,孵化鱼苗780万尾,夏花鱼种260万尾,冬片鱼种130万尾;渔业收入45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60.57%。2005年,渔业收入448万元,占全村总收入59.23%。现已成为青鱼黄鳝混养基地。
   射中村射中古村,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饭稻羹鱼的先进农业时代。清《宝前两溪志略》记载:“(宝溪、前溪)产鳊鱼、青鱼、鲢鱼、草鱼。青鱼一名溪鱼,草鱼一名鲩鱼,鲢鱼有白鲢、花鲢。土人多蓄之池中,俱称池鱼。青鱼饲之以螺蚬,草鱼饲之以草,鲢独受肥,间饲之以粪。盍一池中畜青鱼、草鱼七分,则鲢鱼
  二分,鳊、鲤一分。十月后船贩,南至钱塘,北达苏、松、常镇而止,称鱼贾。”又,“鳊鱼太湖产者鳞白,溪池产者鳞黑,更肥美。鲢鱼产长江内,非吴兴产也。土人二、三月间,往江边,待江水发涨时,鲢鱼随流生子,罾得其子曰鱼花,贮于缸筐,饲以鸭蛋黄,以巨舟载归,畜于池,俟其大寸许,分畜之,曰鱼秧”。又,“宝前两溪间,水深溪曲,池塘凑密,土人不独田禾为重,而以鱼蚕为业,故产诸鱼,倍胜他处。”同时,“宝溪产湖珠。”射中村是一个典型的三三制农桑渔村,原有池塘
  650余亩,20世纪80年代增加到1262亩,2000年时内塘1205亩,稻田养殖455亩。内塘占全村土地面积的32.57%,重点青草鱼和青虾养殖基地,1989年,全村鱼产量由1986年的441吨增加到755吨;渔业收入211万元,其中商品鱼和鱼种收入198万元、珍珠收入13万元,占农业经济总收入52.1%。1990年产鱼
  770.1吨,亩产875公斤。2000年,水产品产量843吨,孵化鱼苗900万尾,夏花鱼种300万尾,冬片鱼种150万尾,渔业收入79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55.
  91%。200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养鱼培训中心确定为菱湖桑基鱼塘教学示范基地,每年接待50~60人的外国友人考察淡水养鱼生产。2005年,内塘1372亩,占全村土地面积33.78%;渔业收入895万元,占全村总收入28.
  78%。
   陈邑村传统青草鱼混养高产村,1990年从广东引进加州鲈鱼,现已发展成“浙北加州鲈鱼第一村”。全村内塘900亩,经2000年和2005年的流东圩、流西圩土地整理和老鱼塘改造,现有内塘1800亩,并批准为浙江省淡水鱼养殖示范园区和菱湖水产苗种繁育中心。2000年,内塘90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
  37.53%,水产品产量458吨,孵化鱼苗2500万尾(主要是加州鲈鱼苗),夏花鱼种180万尾,冬片鱼种12万尾,渔业收入754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80.21%。
  2004年,内塘1295亩,占全村土地面积33.26%,渔业收入106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9.55%。全村建有加州鲈鱼繁殖场,苗种供应省内外。2005年,渔业收入108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57.48% 王家墩村素以养殖青草鱼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力推行网箱养殖黄鳝,2001年被省海洋渔业局命名为“黄鳝之乡”。2000年,全村内塘162.4亩,稻田养殖56亩,鱼塘面积占全村土地面积的37.39%,水产品产量150吨,夏花鱼种20万尾,冬片鱼种12万尾,渔业收入96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60.
  76%。2001年查家簖村并入。2005年全村鱼塘64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41.
  11%,渔业收入763万元,占全村总收入34.73%。该村洋里自然村,至今保留盼幸塘,相传是三国·吴南京人杨俊成流徙于此开掘的池塘,并从南京长江采运鱼苗,喂以豆浆,返菱后培育成夏花鱼种,菱湖“四大家鱼”的人工养殖和长江采运鱼苗,均始自杨俊成,为菱湖人工养鱼的鼻祖。
   卢家庄村菱湖著名的青草鱼池塘养殖村,2000年时,有内塘617.2亩,稻田养殖面积170亩,鱼塘占全村土地面积35.57%,水产品产量508吨,孵化鱼苗
  120万尾,夏花鱼种100万尾,冬片鱼种45万尾。渔业收入35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64.82%。行政村合并后,2005年全村内塘1268亩,占全村土地面积
  34.05%,渔业收入96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4.24%。建有卢炳辉特种水产养殖场,面积200亩;银湖甲鱼养殖场,面积120亩。
   南商林村古村南商林池塘成片,西又有商林漾近2000亩,以产厚背黑鲫闻名,池塘养殖以青草鱼为主。1994年,菱南村人工繁育鳜鱼成功后,年均繁殖鳜鱼苗种50万尾,成为鳜鱼养殖大村。2000年,内塘360亩,稻田养殖168亩,内塘占全村土地面积26.03%,水产品产量265吨,夏花鱼种60万尾,冬片鱼种
  30万尾,渔业收入15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40.11%。行政村合并后,2005年,内塘871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20.82%,渔业收入78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20.23%。并建有近200亩的南商林特种水产鱼种场。
   建丰村建丰村其中的原五四村,1998年开始养殖黑鱼。现建丰村有16个村民小组517户1983人,内塘526亩,稻田养殖113亩。近年土地整理,改造老鱼塘,2000年时黑鱼等水产品产量331.3吨,渔业收入256万元。2002年,成立黑鱼专业经济合作社,养殖繁育黑鱼池塘面积630亩,形成产、供、销一条龙。
  2005年,村水产养殖池塘526亩,占全村土地面积19.32%,渔业收入442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21.83%。2005年,全村黑鱼专业生产合作社的黑鱼产量达2100吨。
   竹墩村历来养殖以青、草鱼为主的“四大家鱼”,20世纪80年代后推广青虾养殖,现已成为青虾养殖专业村。竹墩是个古村,典型的“三三”制农业区。
  2005年,内塘面积827亩,占全村土地面积30.35%;渔业收入799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52.19%。
   勤俭村勤俭村以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为主,近年发展加州鲈鱼、青虾等特种水产。2005年,内塘796亩,占全村土地面积21.27%;渔业收入635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50.28%。
   杨家巷村历来以养殖青、草鱼为主的“四大家鱼”。20世纪70年代渔业场办珍珠场,河蚌育珠为全区重点产区,年产量10吨,90年代萎缩。2003年,成立特种水产养殖合作社,以养殖黑鱼为主,实行产、供、销专业化养殖生产。2005年,内塘725亩,占全村土地面积25.03%;渔业收入672万元,占全村总收入
  50%。
   三、菱湖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菱湖镇陈邑村加州鲈鱼生产合作社1999年5月创建,2001年3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2家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一,注册资金3万元,社员
  117户,团体会员4户,带动渔农600户,养殖加州鲈鱼和鲈鱼河蟹混养面积
  1000亩。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合作社制订章程,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每年召开社员大会,公布财务经费结算。平时统一技术服务和培训,先后对
  2200人次社员渔农培训科学养殖、使用饲料、鱼塘管理等知识技术;统一加州鲈鱼养殖标准和规程;统一供应饲料,2004年,代购饲料3200吨、化肥3吨、农膜5吨、农药3吨;统一水产品销售,2004年,在上海、杭州水产市场代销水产品800吨;统一品牌和包装,2002年,申请并使用“陈邑”牌加州鲈鱼注册商标;2002年,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确定为浙江省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并被省农博会评为2002年农博会银奖。同时,合作社建造了450吨饲料冷库2个,推行成功河蟹鲈鱼混养400亩、甲鱼鲈鱼混养30亩和太湖花䱻鲈鱼混养20亩,均获成功。2004年,合作社资产15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47万元;所有者权益144.1万元,其中社员股金3.3万元;2004年,合作社总收入27.4万元;全村社员人均收入7000元。2005年,合作社资产238万元,所有者权益224万元,其中社员股金3万元;社员1230户,带动农户650户,代销水产品900吨,代购农用资料4210吨,其中农膜6吨、水产饲料4200吨、农药4吨,培训农民1500人次,合作社收入70万元,社员纯收入增加24万元。
   菱湖镇建丰效农水产专业合作社2003年10月成立,建丰村入社渔农130户,带动周边村渔农3100户,池塘面积5000亩,养殖黑鱼。注册资金3万元,先后培训渔农黑鱼孵化、苗种培育、鱼病防治、饲料及养殖技术3550人次。合作社制订章程,成立理事会和选举监事,统一技术服务和培训;统一黑鱼养殖生产标准和规程;统一“建丰”牌黑鱼品牌及包装;统一黑鱼水产品销售,2004年,合作社代销水产品6000吨。合作社资产50万元;所有权益10万元,其中社员股金9万元。2004年,合作社总收入190万元;2005年,合作社收入70万元。
   菱湖镇杨家巷特种水产养殖合作社2003年10月成立,杨家巷村渔农95户入社,并带动周边村渔农700户,养殖“四大家鱼”、黑鱼及特种水产。注册资金3万元。合作社制订章程,选举理事会和监事,统一技术服务,先后对特种水产养殖技术、鱼病防治、苗种培育、饲料供应等进行培育辅导,先后对1000人次渔农进行培训指导;统一特种水产的生产标准和规程。
   湖州市菱湖效农水产专业合作社2003年9月20日成立。入社渔农、营销业主112户,股金6万元;合作社制订章程,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长吴明江,副理事长费志平、沈昆林,理事沈继承、王林荣、冯宝初、费财林、费永根、童奎夫;监事长费央根,副监事长冯玉林、褚根生,监事傅根新、钱水初。合作社以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镇农技推广中心为技术依托,拥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人,具有丰富养殖经验的社员107人,负责基地项目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在水产苗种繁育、成鱼养殖等方面技术力量雄厚。合作社按“自愿、自立、互利”的原则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用“合作社+基地+养殖户+营销户”的形式运行,把技术、生产、营销结合起来,分散经营,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投入水产品物流管理,统一投入饲料、鱼药等物资和水产品的采购供应,统一进行产地和产品认证,使用“参龙”牌统一商标,统一协议订单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管理。
   效农合作社是全镇水产专业规模最大的合作社,由水产养殖户(引种、试养、示范与生产渔农)、营销户、渔业村的专业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的法人自然人自愿组成,以对内抓服务和产品质量、对外争效益为宗旨,以促进产品销售、组织渔技人员对外输送、互保贷款融资等手段,以合作社为载体,联合生产、经营、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基地是主要任务。并强化了服务功能。为天湖、茂业两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无公害基地7806亩;聘请专家组织15次技术讲座,培训社员和养殖户2886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0多份;进行名、优、特水产品鲌鱼、太湖花䱻、汪丁、赤眼鳟、鲮鱼、太阳鱼、湘云鲫、斑鳜等8个新苗引种、示范推广;推广加州鲈鱼、黑鱼、罗氏沼虾、鲌鱼、网箱黄鳝、特种水产混养等6项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养殖结构的调整,全镇名优特水产品的养殖面积达28000亩,菱湖镇也被省海洋渔业局评为“青虾之乡”、“黄鳝之乡”、“水产之乡”。合作社为从事规模养殖的社员贷款担保,形成了社员间贷款互保方式,累计贷款712笔,金额1215万元,还贷率
  100%。建立信息网络服务。将《湖州农经网》的供求信息及时传递给社员;组织渔技工的组织培训与对外输送,介绍835户1217名渔农外出从事淡水养殖。
  到2005年止,菱湖外出养鱼户为3928户9320人,承包面积13万亩。同时,积极运用合作社“农之珠”和“参龙”商标,参加省、上海、北京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使合作社销售的产品社员达70%以上,为全镇销售水产品总产量的30%以上。
   菱湖镇的渔业资源丰富,池塘养殖面积2.1万亩、稻田养殖面积1.4万亩,渔劳动力12600人,2005年淡水鱼产量2万吨,产值3亿余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80%以上。合作社在此基础上,组织和辅导各村渔农形成水产特色村,已建成青鱼无公害基地7806亩,并按照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496-2004《无公害青鱼》组织生产和销售。已建成黄鳝无公害基地1200亩,按照省地方DB33/T378-2004《无公害黄鳝》组织生产和销售。已建成加州鲈鱼无公害基地6500亩,按照省地方标准DB33/T471-2004《无公害加州鲈鱼》组织生产和销售。已建成无公害青虾基地10700亩,按照省地方标准DB33/T385-2004《无公害青虾》组织生产和销售。已建成无公害河蟹基地137亩,按照农业部NY/T5065-
  2001《无公害河蟹》组织生产和销售。已建成鲌鱼无公害基地2500亩,按照省地方标准DB33/T546-2005《无公害翘嘴红鲌》组织生产和销售。合作社依靠已形成的市场销售网络,对社员80%以上的产品实行订单全年销售,主要销往上海、江苏、安徽和省内等地域大中城市。合作社实施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后,无公害水产品销售价的提升每年可增加养殖户收入510万元。2004年,合作社利润55137元,社员分红30000元。2004年,合作社被南浔区委、区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农村合作社;2005年,效农水产专业合作社总收入12860万元,盈余
  6.5万元。
   第三节菱湖桑基鱼塘 以菱湖为中心的“菱湖湖群渔、桑、粮区”,是江南水乡最典型的“三三制”农区。这一区域土地总面积594.0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4人,人均耕地1.77亩,鱼塘0.42亩,淡水鱼养殖技术较高,渔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
  20%。这一区域地势低洼,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高,土地以水域面积比重较大为特点,年平均气温15.8℃~16.1℃,水面资源丰富,漾塘河港星罗棋布,适宜渔业和粮、桑生产及畜牧(湖羊)全面发展,生产水平高。
   “水乡泽国”菱湖镇,则是“菱湖湖群渔桑粮区”的突出代表。全镇108.9平方公里,河漾池塘水域面积31.795平方公里,加上水田28.128平方公里,可供水产养殖的面积占全镇面积的55%以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45人,人均耕地0.52亩,鱼塘0.25亩,桑地0.26亩。2004年,粮食产量15809吨,蚕茧产量
  1194吨,淡水鱼产量19380吨,渔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65%,蚕茧占6.5%,粮食占9.9%。2005年,全镇粮食产量16368吨,蚕茧产量1089吨,油菜籽产量
  1724吨,淡水鱼产量20098吨。粮食农业收入565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10.58%;蚕茧收入5232万元,占总收入9.78%;渔业收入17813万元,占总收入
  33.29%;其他农村工业、运输、建筑、商饮服务业收入2382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4.53%。而在纯农业收入中,渔业则占62.03%、蚕茧占18.23%、粮食占
  19.71%。菱湖人民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人工养殖中国鲤科鱼类的传统经验,即因塘制宜,发挥淡水鱼优质高产品种优势,实行多品种、异种龄的混养,实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益,成为中国三大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之首,菱湖,是中国池塘养鱼的一颗璀璨明珠。
   菱湖桑基鱼塘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自唐宋以来,内塘养鱼,至明代已有较为完整饲养“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方法,与蚕桑业一起,出现了“处处停蚕箔,家家下渔签”的桑茂、蚕盛、鱼旺的动人景象。相传“池塘养鱼,塘基种桑”之策是越国大臣范蠡在湖州一带所首倡。三国·吴时杨俊成所推广。
   种桑和养鱼构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结构,颇为科学而沿用至今。如今给予
  一个新名词——桑基鱼塘系统(见图)。该系统以食物链为其基本结构,通过初级生产,再级生产、加工、分解等环节,使其代谢 桑蚕鱼业生态系统图过程结束,完成物质在生态系统里的循环。
   种桑、养蚕、养鱼、养羊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发挥生物生产潜力,通过鱼塘,把桑、蚕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化成高蛋白的营养产品——鲜鱼,这种复合人工生态结构的实践,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公认和推广的一种低耗、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地球物理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认为菱湖桑基鱼塘是目前全世界保留最大最完整的生态养鱼模式,适合发展中国家推广。
   菱湖桑基鱼塘的特点是:池塘中养鱼,四周塘埂种桑养蚕。每年夏秋季“捻火泥”和冬季捕鱼后清整鱼塘,将塘底淤泥挖运到四周塘埂上作为桑树肥料,这种塘泥由池塘中的水草腐烂、鱼类排泄物和残体组成,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和有机质,是一种优良天然肥料,使桑地长期保持良好肥力,而且桑地捻泥一是可给桑地填上有机质新土,补益一年雨淋土剥的损失;二是使底土坚实又松干,适应桑树性喜燥的特性,因此促进了桑叶和蚕茧的增产,同时也使鱼塘千百年来保持池深埂固的良好状态。另外,桑地土壤中的营养盐类随着雨水冲刷源源流入鱼塘,又能提高鱼塘生产力。而蚕蛹和蚕沙又可作为养鱼的饲料和肥料,节约了养鱼生产成本,从而在养鱼和养蚕业之间建立一种能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结构。
   菱湖湖群渔桑粮区盛产湖羊,枯桑叶是湖羊最重要的越冬饲料,羊吃了枯桑叶,犹如人吃了补品,周身发热,长膘长肉。冬季,桑地树行间种植蔬菜、黑麦草和豆科牧草,也是鱼类越冬的主要饲料。
   菱湖桑基鱼塘是以桑为基础,鱼塘为关键。鱼塘也是“养”基的条件,“养”好基是桑基鱼塘能量转换和储存的基础保证。据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调查、测定,桑——蚕——鱼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塘泥是桑基的主要优质有机肥源,每亩桑地能产桑叶1000~1500公斤,每年养蚕4次,共产茧80~120公斤,产生蚕蛹64~96公斤、带残剩桑叶茎脉及蚕蜕皮的蚕沙300~450公斤,每2公斤蚕蛹或每8公斤蚕沙能养1公斤鲜鱼,因此,每亩桑地的副产品能转换成鱼产量70~105公斤;一般桑基与池塘的比例为4:6或5:5,若有其他饲料来源,可适当减少桑基面积。投入鱼塘里的有机物质,大部分转化成鱼体蛋白质,作为最终产品固定并储存鱼体内;还有部分残渣,包括鱼体排泄物及饵料生物尸体沉积塘底,又和塘泥施入桑地,再次进入新的循环利用周期。
   菱湖是中国桑基鱼塘最大的集中地,也是当之无愧的丝绸故乡。早在4700多年以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菱湖先民就已经织出丝绸和绫绢织物,考古发掘出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秦汉时,桑树“有地即栽,无一旷土”;唐朝时,菱湖丝织品已列为贡品,“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宋朝时,“茧泊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明清时,菱湖蚕丝产量、质量均为湖州府第一,占双林、新市、南浔三地产量的82%。历来有“湖丝遍天下”、“湖丝甲天下”之美誉的湖州丝绸,菱湖实为湖丝之冠,是古代全国三大丝市之一的名镇。现蚕丝的年产量占湖州市的24%,全省的10%;商标丝带产量占全国的60%。被誉为中国蚕桑丝绸之都。
   菱湖淡水鱼人工养殖也有悠久的历史。汉唐时期就开始掘池养鱼,明万历年间掘池养鱼普及。“菱湖擅鱼菱之利,兼种蚌珠为业”;“水市朝开,渔歌夜发”,“鱼多论斗卖,菱好即时栽”的水产养殖业兴旺繁盛。解放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曾在菱湖建所,以科学方法总结、推广池塘养鱼高效经验,成为全国三大淡水商品鱼生产基地之首。近年来,菱湖淡水鱼养殖走出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传统模式,打响了鲈鱼、黄鳝、青虾、河蟹、甲鱼、河虾等名优特新的水产品牌,旺销全国,淡水鱼年产量占全湖州市的35%以上,2001年先后被授予湖州市“水产之乡”,省海洋渔业局命名“黄鳝之乡”、“青虾之乡”。2006年12月,菱湖镇成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而且淡水鱼深加工已形成规模企业,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绿色食品淡水鱼干屡获省农博会金、银奖。菱湖被誉为中国淡水鱼都。
  2005年,以菱湖为中心的近6万亩桑地和近15万亩鱼塘,育桑和养鱼,相连相倚,相辅相成,形成著名的有千年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所肯定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适宜发展中国家应用推广。菱湖镇射中村、卢家庄村、陈邑村、勤劳村、六堡里村、王家墩村、竹墩村等成为菱湖桑基鱼塘的示范村,而射中村则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综合养鱼培训中心菱湖桑基鱼塘教学基地。2005年初,经省旅游资源普查专家考评,菱湖桑基鱼塘被列为国家最高五级旅游项目。(上述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综合养鱼中心、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鱼业研究培训中心、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州市农业局、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组。) 第四节池塘混养 菱湖桑基鱼塘以养殖“四大家鱼”闻名,菱湖渔农经近二千年的生产实践,实行青、草、鲢、鳙混养取得高产的经验,1953年经中科院水生所菱湖鱼病工作站倪达书教授等的总结,后又经嘉兴专署水产科、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菱湖区渔业技术推广站科技人员的推广,越趋完善。由于传统池塘养鱼是小面积、小水体进行,便于人工施肥、投饲,达到精养高产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菱湖区渔业技术推广站和省淡水所、市农业局等在菱湖实施7000亩连片成鱼塘高产试验,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获得连年高产,此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菱湖池塘养鱼的鱼种搭配混养,主要模式: 一、以青鱼为主混养 明清时盛行,相沿至今。主要集中在菱湖周围20余个村,尤以勤劳、永宁、
  六堡里、卢家庄、射中等村最负盛名,因经济条件较好,有资本,鱼种自己培育。
  青鱼3~4龄时病害少,生长快,售价高。镇域水面多青鱼食饵螺蚬和饼粕资源;青鱼排泄物是培育浮游生物的良好肥料,可养鲢、鳙;青鱼吃剩的残饵,还可供鲤、鳊、鲫为食,可饲一而获五,是青鱼为主混养的理想鱼种。俗称此混养法为“对青对白”,即饲养出池量多少青鱼,可带养出同样重量的鲢鱼,产量历来较高。1952年勤劳村沈五庆在“九亩塘”,亩净产686公斤。其放养量与产量如表:
  1956年,勤劳高级农业合作社以异种龄青鱼为主的混放密养法,在137.3亩成鱼塘中,创造亩产530.17公斤的高产纪录。1980年,溪西公社新民大队第
  三生产队(即永宁村,今合并至陈邑村)的大和尚塘面积3.73亩,水深1.8公尺,净亩产达623.1公斤,放养及收获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青鱼为主,青草鱼混养塘亩产750公斤生产模式表: 上表模式亩塘配0.7千瓦增氧机;亩塘物质消耗为:净旱青料8000斤、螺蛳
  300桶(每桶45斤)、精料1200斤、有机肥10担、无机肥100斤(其中N、P各半)、生石灰100斤。品种产量比例则为:花、白鲢占39.4%,青、草鱼占41.8%,鲤、鳊、鲫占18.8%。
   二、以草鱼为主混养单季塘 此类饲养模式之鱼塘普遍为池浅、草多的农村渔农采用,其产量比青鱼塘低,但饲养技术易于掌握,鱼种来源方便,投入成本轻,草鱼摄食量大,其排泄的粪便也是培育池塘浮游生物的肥源之一,有利于鲢鳙鱼生长,故有“一草带三鲢”之农谚。新庙里、千丰等村较多。20世纪60年代,因粮食减产带来饼粕饲料短缺,利用旱、水草资源增养草鱼成为池塘增产的主要途径。70年代,以草、鲢为主的混养双季塘的出现,混养品种又增加了罗非鱼、白鲫、团头鲂等,产量有明显的提高。生产模式如下表:
  20世纪90年代以草鱼为主,草、青鱼混养塘亩产750公斤生产模式: 上表生产模式实施过程中,亩塘配0.7千瓦增氧机,净旱、青料8000斤,螺蛳200桶(每桶45斤),精料1600斤,有机肥20担,无机肥120斤(其中N、P各半),生石灰120斤。品种产量比例为:花鲢、白鲢占40%,草、青鱼占42%,鲤、鳊、鲫鱼占18%。
   三、以草、鲢为主混养双季塘 双季鱼塘是轮捕轮放塘的一种形式,由利用夏白塘上半年养一季成鱼、下半年养鱼种的方式,发展为一年养两次成鱼的双季塘,可增产15~20%的鱼产量。
  菱湖的双季塘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一年养两次成鱼的双季塘,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有较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逐渐减少。其方法为:冬季较密放养鱼种,早春合理施肥投饲至6~7月间捕捞部分大规格草、鳊、鲢、鳙上市;再补放第二季鱼种,待9月中旬后轮捕罗非鱼,其余在冬季捕捞上市。射中村南至自然村于1977~1979年试养的袁家路大塘6.41亩,平均亩产商品鱼1206.8公斤,其中鲢、鳙鱼437.3公斤,草、青鱼307.5公斤,鲤、鳊、鲫鱼222.4公斤,罗非鱼239.6公斤。南至全村41.9亩成鱼塘亩产水平由原来的390.5公斤提高到600公斤。1981年,东方红村(南商林村)288亩成鱼塘放养双季塘174亩,头季产鱼37265公斤,亩产214.2公斤;加上后季产量,全年池塘平均亩产523.6公斤。1980年,新溪公社五四大队(建丰村)双季放养和收获列表:
  1976~1982年菱湖区双季鱼塘头季产量
  1976~1980年,菱湖每年平均饲养双季塘8080亩,占成鱼塘总面积
  7.9%;年产商品鱼1340吨,占池鱼总产量17.6%。
   四、成鱼和种鱼连养双季塘 此种饲养模式,为菱湖历史悠久的典型传统双季鱼塘生产方式。6月上旬,以饲养鱼种为主的农村开始放养夏花的“夏白塘”,利用1~6月的空间饲养一季成鱼,俗呼“蚕罢大鱼塘”,然后再放夏花。鉴于成鱼饲养时间短、前期气候又较冷,放养鱼种规格略大,放养数量大致占正常池塘的三分之一,品种以鲢、鳙为主,青、草为次。勤劳生产合作社1955年饲养的12.56亩池塘放养、收获情况: 五、以新口草鱼为主混养 属于草鱼混养单季塘,改过去放养老口草鱼为新口草鱼为主,当年育成商品鱼出池,使草鱼饲养周期缩短一年,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1979年,菱湖区新口草鱼塘饲养面积达6113.7亩,占成鱼塘总面积21.2%。1980年,新口草鱼混养表: 六、以青、草为主的混养 混养池塘亩产500公斤后,鲢、鳙鱼产量受限制。在传统以青鱼为主的单季混养和以草、鲢为主的单季混养塘中,分别增养草、青鱼,上半年用黑麦草主攻草鱼,争取7月出池上市;下半年投喂螺蛳、蚬、菜饼、豆饼,主攻青鱼和留塘草鱼,全年投饲不断,促使鲢、鳙、鲤、鳊、鲫鱼快速成长,渔农称“双带头(青、草鱼)、五跟上(鲢、鳙、鲤、鳊、鲫),七种鱼,齐高产。”1980~1990年,菱湖区采用此法发展
  1.2万亩,亩产超700公斤。放养模式表:
  1987年成本调查经济性状 不同吃食性鱼类的饵料月分配计划(%) 注:1、先设定全年投饲计划,根据鱼种放养量、鱼体增重计划和饲料系数确定。然后将全年投饵量乘上期所占全年投饵量的百分比,即为某月投饵量。而日投饲量按池塘吃食性鱼类的体重百分率确定,通常控制在2%~5%。
  2、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影响放养密度的因素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不同养殖条件各种鱼类搭配比例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2000年3月)。
   二、三级培育池的养放密度和投饵率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鳗种投放密度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主养青鱼池塘各品种亩放量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草鱼鱼种青饲料投喂量参考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放养密度及配养品种参考 注: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鱼用几种肥料、混合肥料的肥料系数 注:1、所谓肥料系数,即增长1千克鱼肉量所需肥料的千克数。其绝对值超低,则肥效越高。
  2、资料来源《浙江农事手册》(2000年3月)。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勤劳村
相关专题
六堡里村
相关专题
射中村
相关专题
陈邑村
相关专题
王家墩村
相关专题
卢家庄村
相关专题
南商林村
相关专题
建丰村
相关专题
竹墩村
相关专题
勤俭村
相关专题
杨家巷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