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鱼苗捕捞和采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鱼苗捕捞和采运
分类号: S962
页数: 11
页码: 591-601
摘要: 菱湖从唐初以来就有赴长江采运鱼苗(俗称鱼花、鱼秧)的养殖习惯。据传说,三国·吴时,南京文士杨俊成率家避难迁徙至查家簖村洋里定居,掘池养鱼种桑。后返故里,取长江鱼秧回洋里放养培育成功,遂成菱湖渔农每年春季渔汛时赴长江采运鱼苗的传统。
关键词: 鱼苗 鱼苗繁殖

内容

一、长江采运鱼苗 菱湖从唐初以来就有赴长江采运鱼苗(俗称鱼花、鱼秧)的养殖习惯。据传说,三国·吴时,南京文士杨俊成率家避难迁徙至查家簖村洋里定居,掘池养鱼种桑。后返故里,取长江鱼秧回洋里放养培育成功,遂成菱湖渔农每年春季渔汛时赴长江采运鱼苗的传统。至明清时期,菱湖夏花鱼苗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鱼种齐全。清同治《湖州府志》:“鱼秧贩自九江”,“土人二三月间往江边,待江水发涨时,鲢鱼随流生子,罾得其子曰鱼花,贮于缸筐,饲以鸭蛋黄,以巨舟载归,蓄于池,俟其大寸许,分蓄之,曰分鱼秧。”赴长江采运鱼苗地点则在九江、安庆、汉口一带。
   清末民国时期,江浙一带养殖的青鱼鱼种均全部来自菱湖。民国21年(1932)《中国实业志》,“(江苏太湖地区)鱼苗多来自菱湖,鱼行购之转售于养鱼者……青鱼多购自菱湖”,吴兴(菱湖)“所饲养鱼种之销路,则南达闽粤,北至幽燕,在国内诚可谓无远弗届矣。”民国22年(1933),菱湖赴长江采购鱼苗有
  330人,运回鱼苗900余篓(每篓20万尾左右,少则7~8万尾)。其中卢泰兴鱼行费协芪等雇工百余,赴长江采购鱼苗,经营鱼种,运销外地。抗日战争前,菱湖采运鱼苗约7000万尾。日军侵占后,华中水产株式会社在苏南、无锡等地霸塘养鱼,胁裹菱湖渔农技工采运长江鱼苗和培育鱼种,民国30年(1941)至31年(1942)菱湖被雇出江采运鱼苗达200余人。抗战胜利后,民国35年(1946)7月
  15日,章荣初创立的菱湖建设协会,由王洗、杨益林等人成立菱湖渔业生产改进会,下设13个分会,贷款9478014元,组织渔农往九江、安庆一带采购鱼苗
  136700尾,贷给渔农养殖。民国37年(1948),又向中央水产实验所贷款18亿元,采运鱼苗6626万尾,养殖夏花5350万尾。1949年,菱湖产夏花2360万尾。
   菱湖养殖鱼种的鱼苗,主要产地在长江中下游沿岸。解放后,采购港埠由安庆、九江、南京十二圩、汉口延伸至湖北省汉口、监利、洪湖、沔阳、嘉鱼、武汉、黄冈、浠水、广济及江西省九江、彭泽、安徽省望江、怀宁、安庆、枞阳、贵池、铜陵、无为、芜湖、江苏省南京十二圩、仪征等40多个港埠。长江鱼汛一般在每年春夏之交,亲鱼闻雷后逆水游至鄱阳湖产卵,经孵化后顺流而下,鱼汛即到。当地渔农(称弶户)在岸边充置弶网捕捞鱼花(鱼苗)。鱼苗成色、品种、数量均靠目测。
  用白瓷盘捞出鱼苗,滤干水,进行检测、鉴别、议价。当地老弶户和菱湖老渔工均有高超技术,鱼苗细若针锋,靠目测鉴别成色、品种及数量。抗战胜利前后,菱湖主要的鱼苗种养殖大户有:卢家庄卢蒿山的卢泰兴行,河界路(今勤劳村)的沈庆元,水婆墩(今和孚新荻)的章发宝、章阿财父子,舫里(今和孚新荻)的嵇正财,野猫路(今东河村)的褚毓堂、褚阿天父子,常雇渔工数十人到湖北金口一阳逻(武汉)、江西武穴——回峰矶(九江)、安庆——新开沟、安徽荻港——烟墩(芜湖)、江苏思源——高资(南京十二圩)一带理想产地采购运输鱼苗,然后在发塘(培育鱼苗的池塘)培育夏花鱼种。卢泰兴行历数十年不衰,最盛时雇渔工百余人,经营发塘近200亩。1948年,菱湖渔业改进会与台湾省环球进出口贸易公司协议联合运销鱼种,于1949年春节前夕,由太平轮装运鱼种10万尾(鲢鱼占三分之二、鳙鱼占三分之一)前往台湾,夜航至舟山海难沉没,押运16人仅生还1人。3月下旬再由海黔轮装运鱼种10万尾,抵台湾基隆港,但台湾恰遇
  60年未有大旱,严禁山塘养鱼,尚余4万尾鱼种委托环球公司代理,押运5人返沪回菱湖。
   解放后,吴兴县于1950年建立渔业生产委员会,4月中下旬组织菱湖6个乡20个村28名渔农技工,在县政府干部带领下赴长江龙坪、武穴采运鱼苗
  3775万尾,培育夏花1845万尾,其中白鲢占63.41%、花鲢占12.3%、草鱼占
  21.62%、青鱼占2.66%。这年采购、运输、培育总成本支出46674元,每万尾夏花成本25.3元,而夏花每万尾市场价白鲢70元、花鲢30元、草鱼40元、青鱼10元。贯彻“谁资谁养”采购鱼苗政策后,集体采购规模日益壮大,私人集资经营者逐年减少。1954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后,私人出江采鱼苗停止。1950~1961年全省采运鱼苗31.35亿尾,其中菱湖12.64亿尾,采运量居全国之首。长江集体采运鱼苗的组织领导机构历年有变化: 长江青鱼、草鱼、鲢鳙产孵场分布示意图 注:长江青鱼、草鱼、鲢鳙产孵场分布示意图引自《长江鱼类》 出江的菱湖渔农技工骨干有菱北村费三庆、褚阿天,新荻村嵇正财、嵇兆祥、杨火宝;勤劳村沈庆元、沈福元、沈发庆、沈五庆、沈元庆、沈金发、沈阿松、费连堂,新墩村赵阿年,勤俭村沈九卿、沈潮庆,射中村吴顺法、褚财庆,卢家庄费二宝,查家簖村费金山,永宁村任阿建,杨家巷村施惠生,漾南田村杨财庆,五四村陆茂标,新庄村沈信才等人。
   长江鱼苗(俗呼鱼秧)因江汛季节不同,有菜花秧、立夏秧、小满秧、芒种秧、夏至(霉花)秧之分。一般以小满前后10天的早水、中水鱼成色最佳,鱼苗量多质好;春暖旺发,菜花秧也佳;芒种气温高,中远程运输难,故有“芒种秧,不到家(菱湖)”之忌。长江中游武穴以上鲢鱼苗多,武穴至安庆草鱼苗比例较高,安庆至大通鳙鱼苗较多,大通以下,越是下游,青鱼苗比例就越高;但芒种前后,湖北洪湖的青鱼苗比例曾达到40~60%。
   长江采运鱼苗,每年冬季或初春先派人了解养鱼产区生产,签订购销合同,然后按产区鱼花预计产量制定计划,落实人员、资金、港埠、确定运输路线等。首先预测江汛,以“西北黑一黑,七日七夜到湖北(武穴)”的短期预测为可信。渔谚“立夏上江边。”涨水是江河天然鱼苗繁殖的必要条件,“只有空暴(雷),没有空水。”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注意江水涨落情况,江水明显回升,并伴有水草渣杂物或水中“川草虫”等发江预兆,即在不同地点进行“试弶”,然后下弶投产,全力以赴,日夜苦战。鱼苗的成色、质量关系采购成败。菱湖技工鉴别方法是用白瓷盆干看和水看相结合,规格整齐、肥嫩活泼者优,老嫩参差体瘦者劣;在白瓷盆内以嘴略吹微风,逆水波而泳者强,随水波带至盆边者弱;瓷盆去水,鱼苗在盆底强烈挣扎,头尾弯曲成圈者好,黏附盆底,头尾略扭动者次;在容器中,以手指或臂搅水成漩涡,鱼苗在边缘逆水泳者强,群集漩涡中央者弱。鱼苗计数一般用抽样计数法(点水法),又称套桶法;容器量计数法(碗盘法)。在鱼苗中剔除野杂鱼苗,称除野,菱湖俗呼做鱼,利用野杂鱼苗不耐低氧的弱点,将鱼苗高密度盛于鱼篓中,使其缺氧死亡的“挤鱼法”,除野效果最好。除野后,鱼苗分篓暂养待运,喂以蛋黄,不超过2~3天,即快速运输。主要是水运,旧时菱湖有专运大木船,6人双橹,从长江沿岸港埠经丹徒或江阴大运河过苏州返回菱湖;解放后则通过长江航运管理局的客货轮,运至上海,再返回菱湖;也有从华阳、安庆、南京十二圩集中直接用驳轮或机船运返菱湖。陆路运输,旧时肩挑鱼篓从长江港埠集中到芜湖三官殿、芙蓉圩,经泗安、广德、三桥埠、埭溪返回菱湖,称为挑担鱼秧;解放后,在芜湖设立中转站,由汽车装运至湖州返回菱湖。运输途中按3配1个技工,勤观察,勤换水,定时投喂蛋黄,彻底吸清篓底积污。一般每篓装鱼苗40万尾,到达菱湖时往往存活25~30万尾。采运鱼苗时,菱湖渔农技工和当地弶户一起敬神演戏,求个好江汛。鱼秧船逢关闸、过闹市,则燃放鞭炮,鸣锣开道,求畅航无阻。到了菱湖,渔农在船埠等候,放鞭炮,敲锣鼓,庆贺安全返回。
  然后按出江前登记鱼苗数量分配农户下塘。1962年后,“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普及,出江采购运输鱼苗工作逐渐停止。
   长江鱼苗采集的工具 采购运输鱼苗的主要工具有:鱼篓,竹篾编成,口径、高、底边各为90厘米、
  76厘米、70厘米,菱湖渔工用绵纸、柿漆或桐油粘贴(也可在篾篓内放油布等)成鱼篓;吸筒,亦称吼筒,白铁皮制成长圆形筒,直径15厘米、长86厘米左右,顶下25厘米处有一直径为7毫米小孔,底部中央有直径3厘米吸水孔插入鱼篓,将死鱼苗、污物及野鱼苗吸出;出水,滤水用,竹丝编成,口径、高、底径各为43厘米、28厘米、36厘米,外包麻布、涂桐油;笆斗,亦称笆箩,盛鱼苗,舀水用,白铁皮制成,口径、高、底径各为33厘米、15厘米、23厘米,口两侧有把手;此外还有白瓷盆、照明灯(夜间换水、喂饲用);以及近现代用于测水温的温度计。
   水路、陆路和肩挑鱼苗的运输工具 吴兴县集体培育鱼苗组织和鱼苗成本
  1950~1957年各主要港埠鱼苗价格动态 说明:1、每碗鱼苗2万尾,每篓鱼苗25~30万尾;
  2、早水:小满前中水:小满后迟水:芒种后;
  3、1951年武穴-龙坪每篓鱼苗价为:购1~80篓者80元、81~150篓者65元、151篓以上者48元;
  4、1951年枞阳、新开沟每篓42元,金口-五通口每碗早中水鱼苗折白米8.5~9公斤。
   历年长江鱼苗各采购分队干部技工分布 二、苕溪太湖采捕鳊鲂鱼苗 每年于芒种至大暑的雨汛期,大批性成熟的鳊、鲂亲鱼溯游至西苕溪安吉县境的符石山、市区严家坟、莫山亭一带产卵,黄梅水第一汛鲂鱼产卵,第二汛鳊鱼产卵。端阳节前后10天,鳊鱼产卵最多,孵化率最高。西自吕山、胥仓桥、钮店桥,东至戴山,南至碧浪湖、钱山漾,北至太湖小梅、小钱口,均可捕捞鳊鱼苗。菱湖朱家坝小溪漾、周家塘二地操此业者200余人,每年可捕600~1000万尾。历来用筛绢特制小型三角抄网捕捞。解放后,每万尾鱼苗价20元上下,最高达50~60元,最低10元。现鲂、鳊天然鱼苗很少捕到。人工繁殖已大量推广。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