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渔业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菱湖镇志 上》 图书
唯一号: 11332002023000055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渔业捕捞
分类号: S97
页数: 6
页码: 585-590
摘要: 淡水捕捞是淡水渔业的组成部分,是江河湖塘捕捞天然鱼、虾、贝类的最古老的生产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组织起来,20世纪70年代又定居陆地,捕捞与养殖结合,促进水域生态平衡,捕捞产量逐年增加。
关键词: 水产捕捞 渔业捕捞

内容

根据考古发掘,镇域内5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先民就已渔业捕捞,进入饭稻羹鱼原始农业社会。宋嘉泰《吴兴志》,“郡有渔户专以取鱼为生。风朝雨暮,月夜雪天,鼓枻鸣榔,披蓑垂钓,悠扬波上,宛若图画。又有据水畔设网、编苇为断(簖),又独笼罩、机械不一。四时不停,随时随货……至于桃花水生,黄梅潦涨,湖鱼逆急流而群上,渔人至施长网截巨流而取之,举网至数十尾,市价为俯家率饫,且为鲊以寄远,非时暑又为鲙。” 淡水捕捞是淡水渔业的组成部分,是江河湖塘捕捞天然鱼、虾、贝类的最古老的生产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组织起来,20世纪70年代又定居陆地,捕捞与养殖结合,促进水域生态平衡,捕捞产量逐年增加。
   第一节渔民 镇域从事外河渔捕捞业者,多为破产农民和外来难民,大都为苏北、湖北迁徙的“连家渔船”,以船为家,四处漂流,晚捕鱼,早卖鱼。宋设思溪河泊所,管理捕捞渔民。清同治时,渔民不列入编户。渔民地位低下,习俗入乡随土,迷信、帮派色彩浓厚,往往以作业性质、渔具渔法结帮而居,带有氏族部落群居的特点。
  婚嫁一般都在本帮内,也不与农民联姻,有浓厚的血缘关系。日常生产生活忌讳多;使用渔具、捕捞方法,世代相传,不轻易更改,也不轻易更换定居港口和集镇。
  渔民中信神拜佛普遍,船舱中设神位者颇多;部分渔民信奉天主教;解放前,渔民经济贫困,几尽文盲。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湖西墩西湖龙溪港口处设菱湖渔政稽征组和水警派出所,征收渔捐和管理船舶交通。
   解放后,渔民组织起来,实行民主改革。1950年3月,成立吴兴县船民协会,分太湖、南郊、北郊等地区分会,菱湖属南郊分会第9组、第10组。南郊分会主任沈阿博、副主任陆桂生。1953年春,吴兴县菱湖镇渔民协会成立,办公地址在南栅夺魁桥(宋家桥,又名一步二爿桥)西堍尚林斋,同署办公的有菱湖镇船民协会。渔民协会主任陆桂生、船民协会主任崔金初。渔民协会会员160余户、
  400余人。渔协领导从事外河捕捞的渔民,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渔民户粮编入县籍。1952年,进行民主改革后,在外河实施“同心结约,禁止捕鱼”,保护水产资源;并配合1951年6月成立的吴兴县公安局菱湖水上检查站,管理水上交通安全,协调农民与渔民的矛盾,保护渔民。1956年1月24日,在渔民协会基础上,成立菱湖镇捕捞渔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外河养殖,实行养捕结合。当时聘用绍兴渔农在外河筑簖养鱼,开始时从东栅隆兴桥到凤凰桥水域筑簖放养鱼苗鱼种,养殖“四大家鱼”。受县农林水利局直接管辖,捕捞的水产品全部投售国营水产收购组。菱湖镇捕捞社成立时,渔民社员96户、412人,劳动力204人,捕捞生产分耙船、钓子船、打网船三种作业,耙船49只(冬季改设拖鱼虾)、钓子船
  24只、打网船19只。1956年,螺2产量90145桶(每桶45斤)、鱼虾32897斤,产值27046.10元。内塘29.8亩和外荡880亩养鱼,青、草鱼产量1082斤、鲢、鳙鱼产量54300斤、春花鱼种鲢、鱼39830尾;另外80亩外荡种菱,产量96588斤,内外荡产值21636.23元。全社总收入中55.5%为捕捞收入。政府扶持捕捞社,发放贫农合作基金3443元、基建贷款1610元、生产费用贷款3755.50元,占当年生产总成本的62%。
  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后,菱湖、新溪、下昂三地捕捞社改为公社水产大队。
  1959年,菱湖公社捕捞专业队社员485人,渔船113艘,每天捕捞鱼虾上市量达
  10担以上。1962~1964年,渔民分散捕捞,自捕自得。口粮由国家供应定额商品粮。1965年,吴兴县成立渔业合作社联合社,三个公社水产大队改为渔业合作社。
  1968年2月13日后,根据省水产厅关于加速进行捕捞渔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渔改”),在农村人民公社成立水产大队,划定与渔民人数相适应的水面、土地,建立生产、生活基地,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实行陆上定居;对个体渔民的船网工具,合理折价,采用摊纳公有化基金的办法,转为集体所有;陆上定居建房,每平方米补贴20元;渔民口粮明确规定由国家负责供应。菱湖镇原溪西、新溪、下昂渔民实施陆地定居,由原3个公社划拨宅基地20亩,分别建造渔民住房
  7200平方米、4500平方米、6500平方米,95%以上的连家船渔民集中建房。原新溪公社还划拨20亩旱地,其他2个公社划拨自留地,让渔民种植蔬菜瓜果。
  1983年,3个水产大队改为水产村建制,养殖和捕捞生产普遍推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同时办起珍珠养殖场及运输业。2000年,菱湖水产村有4个村民小组,74户255人,外荡养鱼面积640亩,从事水产捕捞养殖137人;新溪水产村1个村民小组,54户206人,旱地20亩,外荡养鱼2600亩、池塘24亩,从事养殖捕捞100人;下昂水产村2个村民小组,81户304人,外荡养殖捕捞4260亩,从事养殖捕捞140人。2001年8月26日,菱湖镇行政村合并,原溪西、新溪2个水产村合并为1个水产行政村,村民小组6个,128户461人,有旱地10亩、池塘24亩、外荡3240亩、237人从事养捕。2004年,菱湖水产村养殖捕捞四大家鱼、特种水产产量800吨,渔业收入265万元,全村各业总收入418万元,人均净收入6580元。原下昂水产村和下昂村合并,而水产村的渔民仍从事外荡养鱼捕捞兼水上运输,2004年养殖捕捞水产品产量1500吨,渔业收入
  1500万元;运输业收入600万元,全村各业总收入2150万元,渔民人均净收入
  8500元左右。2005年,菱湖水产村130户、446人,从事养捕人员220人,养殖、捕捞水产品190吨,渔业收入202万元,全村各业总收入507万元,人均净收入
  6266.80元。下昂村渔业收入1018万元。
   第二节渔船、渔具及捕捞作业 一、渔船 镇域内渔民捕捞作业时生产、生活用的船,大体分: 家小船又称连家船,因大多是苏北一带渔民夫妻或全家住在船上,一路捕鱼虾而来,所以俗称江北船。木质船,船头、船艄形状梯形方头,船头、船中舱至艉艄宽度差不多。中舱顶棚铺芦菲或篾蓆,舱内铺木板,放置被褥衣物,为休息和睡觉处。船头左右两舷竖桨柱,夫妻俩人一人双桨站着划船;木桨的桨柄很长,两米半左右。双人划时速度快;一人划时,则双手交叉,一桨划动,一桨板桨作舵。这种江北船一可捕鱼,一可罱河泥。但目前菱湖渔民已少用。常见的连家船,为渔民生产生活共用船,船艏稍尖,船头平直成梯形,中舱稍大,船尾置橹柠头,可摇橹,也可划桨,船艄可搁小灶烧饭煮菜,船艄搁板,有的放置盆栽花、葱之类,上有支架,铺芦蓆挡雨淋日晒。中舱圈棚,有护板,全家睡觉处。船头为撒网收网捕鱼扒螺蚬,船头与中舱间有夹板成贮水蓄鱼。一般夫妻俩人捕捞,男的船头作业,女的后艄板桨摇船。载重2吨,全镇有1200艘。
   扒船专用于耥耙螺蚬,载重2吨,和家小船一样,夫妻俩人,女的摇橹或用桨,男的在船头耥耙分拣螺蚬河蚌,船中舱为休息睡觉。耙螺蚬的工具专用:耙竿,数米长,一头装一根横竹,叫耙盘,也叫捞头;箭竿,长4~5米,一头装1米左右的耙网,将螺蚬耙进盛放;水盘,长方形木盘,比船头甲板宽大,放在头舱板上,耙网中螺蚬倒入,分拣;豪斗,是计算分量,装螺蚬卖给螺蛳行或渔农时的量具。
  耙河蚌时,耙竿一头有齿孔的钉耙,钉齿间用铁丝缠绕,防止捞起时河蚌滑落,其他工具相同。现全镇有20艘。
   小渔船捕鱼用,载重半吨,船形如竹叶,古称舴艋船,俗称划船。船长4米,两头尖,船底尖弧,着水部位少,速度快。中舱可并坐2人,船头、船艄只能各坐1人,船头划桨者背向前,有时加架木,放桨于上,易着力,增加速度;船艄划桨者面向前方,有时用桨起掌舵作用。小渔船也称划船,水产村渔民用不同工具作业捕鱼虾时,又有不同名称。人立船头旋转抛撒渔网时,则叫撒网船,或“扎网船”,现年轻人大多不会撒网绝活手艺了。人坐船头,船边行,边沉放带有浮子的丝网,丝网长10~20米,浮子一般300个,放完丝网后摇响车,再收网取鱼,则叫丝网船。撒下丝网后,手中敲打长方形木板,叫嘀笃板,发出嘀笃嘀笃声响,惊动鱼入网,是叫嘀动船。用竹钓、铁钓,加钓铒,然后根据鱼类水中洄游路线而放入河中,隔2小时收钓,则称钓子船。用竹篾编成笼罩,现多数用塑料条编,用尼龙绳串连放入水中,捕鱼虾,则称虾笼船。现水产村有小渔船(划船)254艘,可作多种用途的捕鱼虾船。全镇农民拥有7650艘。
   大渔船捕鱼、运鱼、罱河泥用,也作水上交通工具,载重1吨,船长5米,宽
  1.5米,船头划桨,船艄摇橹,也可添入吊绷板橹;艄舱上方架有艄棚,有时也张篷(小布帆)。全镇农民有1580艘。
   脚划船两头尖的小划船,体似棱形,舱浅,平底,长5米,宽1米,船有头、中、后三舱,头、中舱可加盖篾篷,又名“乌篷船”。后舱艄竖一木板,划船人坐时作靠背,用双脚划双桨,桨柄长;用手扳短桨,作舵用。此船多为绍兴籍渔民使用,现外河养鱼时也有,全镇不多,10余艘。
   挂艄机20世纪80年代后,5吨水泥船安装3~8匹马力柴油机,出远门割草耥螺蛳、运输渔具、装运活水鲜鱼。水产村有227艘。全镇农村农民有2500余艘,2005年根据市航运交通管理部门规定,作淘汰不再使用。
   活水渔船水产村大型活水渔船12吨2艘,40吨、20吨、60吨、120吨的运输船14艘,总吨位6000吨。主要用做贮水装运鲜鱼,可长、短途运输。
   看簖船又称坐家船,外河养殖时在鱼簖边停靠的“连家船”一种。20世纪
  90年代后,外河网箱养殖兴起,渔民便扩展了看簖船,40吨、60吨、甚至80吨的水泥船,改装后,渔民一家住船上,船内有电视机、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生活设施,成为新型现代化“水上人家”,水产村有246艘。
   二、渔具及捕捞作业 唐时陆龟蒙、皮日休任湖、苏郡守时,曾作《渔具诗》各20首,云:结绳持网首者总谓之网罟,网罟之流曰罛、罾、罺;圆而纵捨曰罩,挟而升降曰箄;緍而竿者总谓之筌,筌之流曰筒、车,横川曰梁,承虚曰笱;编而沉之曰箄,矛而卓之曰矠,棘而中之曰叉,镞而纶之曰射,扣而骇之曰榔,置而守之曰神;立竹于海曰沪,错薪于水曰瘆;所载之舟曰舴艋,所贮之器曰笭箵,其他或术而招之,或药而尽之……。宋·苏辙《栾城集》记“吴人以长钉加杖头,以杖画水取鱼,谓之画鱼”,其在湖州道中作有《画鱼歌》。水乡有“鱼笼笑滩”法,“梅后水涨,鱼自太湖沿苕溪逆上,渔人被竹横于溪,下置竹笼,装有倒刺,水风相激竹鸣,鱼闻声避而入笼,能进勿出,渔人一笑而取鱼,故名。”清《菱湖镇志》记,渔具有丝网、布网、板罾、海兜;渔叉、丝筒;钩丝、钓钩、钓纹;编竹截流曰鱼簖,亦曰蟹簖;贮鱼有篓、有篮、有篰、有桶;贮蟹有蟹;捕虾有虾笼;耥扒蚌蚬,则用泥罱。捕鱼时大者塘网,网边有铁块,又曰拖网,大型外河塘起网则用绞盘起网;自上罩下抛成圆圈,上收顶绳,使网身闭合夹住鱼类的撤网,又称著网、扎网、旋网。滚钓,数十尺长细丝,每隔1尺下挂1只钓钩,由两人分头合围,抛撤水底,以此捕鱼。戳网,类似三角抄网,将网口着底对准河岸,用竹竿捣河底,使鱼逃入网中而捕获。捻网,又叫夹网,常在冬季河边、水草下捻夹鲤鲫黑鱼和小鱼。滚桥洞,用网围住桥墩,用生石灰水冲洗桥墩洞穴,把鱼类赶入网底鱼笼,现已淘汰。捕虾杨条网,称仙人跳,渔民在河塘边、水草边,用木棒(底部一横木),一步一步水中驱赶,使虾逃入网中而捕获。木鸭船,渔民用鸬鹚捉鱼,现已禁捕,但在旅游景点仍操作,为演示给游客观赏。
   过去渔网均用苧麻线织成,用猪血浸泡晒干,然后使用。现改用尼龙丝绳织网;鱼簖原用竹片,现改用聚乙烯网片代替竹箔,降低成本,延长使用时间。
  20世纪90年代始,菱湖镇在人民中路逐渐集中渔具渔药渔饲料商店,形成水乡渔需品商贸一条街,开设的渔需品商店有26家,还有加工渔网摊位6家。

知识出处

菱湖镇志 上

《菱湖镇志 上》

出版者:昆仑出版社

《菱湖镇志上》借鉴了前志菁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广征博采,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全面、系统、详实地记载了菱湖上起远古、下迄当今的历史和现状,补史之缺、正史之误、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堪称最完整、最系统的社情民风大全,实为了解菱湖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书。“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菱湖镇志》为领导机关和部门进行有关决策提供了详尽的镇情,作为科学的依据和借鉴;也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阅读

相关地名

菱湖镇
相关地名